双斑钝[鱼翁]

中文名称双斑钝[鱼翁]

拉丁名称Amblycirrhitus bimacula (Jenkin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鱼翁]科

拉丁科名Cirrhitidae

中文属名钝[鱼翁]属

拉丁属名Amblycirrhit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吻短尖,颊部鳞片大,4-5行,眼间隔被鳞,腭骨具齿,前鳃盖骨具细齿,胸鳍最上面1枚和下部5枚鳍条不分支,尾鳍截形。背鳍10鳍棘12鳍条,臀鳍3鳍棘6鳍条,胸鳍14,侧线鳞40-42,侧线上鳞3行,背鳍每1鳍棘间膜尖端呈丝状分支延长,体侧约有10条不规则形黑色横带,横带断裂成斑点,鳃盖骨和背鳍鳍条部各具1大形眼状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推荐

双斑舌鰕虎鱼


[学名]: Glossogobius biocellatus
[资源名称]: 双斑舌鰕虎鱼
[外文名]:
[别名]: 甘仔鱼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背腹缘稍平直;尾柄细长,大于提高。头颇长,平扁。吻圆钝,颇长,前端抵窄,尖形。口大,前位,斜裂。舌前端游离,分叉。体背中大栉磷,头部在眼后方被磷,,鳃盖上部亦被小磷,余均裸露。背鳍两个,分离。液浸标本体灰褐色,头部及腹面具明显淡色及黑色斑点。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印度洋北部延岸至太平洋部诸岛。中国见于南海。  
[生活习性]:
近岸暖水性底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滩涂,河口咸淡水处,夜间于江河下游淡水中,摄食虾类和幼鱼。

双斑瓦鲽


中文名称双斑瓦鲽

拉丁名称Poecilopsetta plinthus (Jordan et Starks, 1904)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瓦鲽属

拉丁属名Poecilopsett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北大西洋和印度洋-太平洋的深水中,我国南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或稍延长,甚侧扁,两眼位于头部右侧,两眼间隔甚窄,雄鱼无吻棘,口较小,近于对称,头长为上颌骨长2.6-3.6倍。颌齿呈绒毛状,无眼侧颌齿发达,下咽骨窄,具2-3行尖齿。背鳍56-68,鳍条全部不分支,不被鳞,前部鳍条不延长,有眼侧基部具鳞鞘,臀鳍45-58,鳍条不分支,不被鳞,第1脉间棘不突出于臀鳍前方,有眼侧胸鳍较长。腹鳍基底短,稍不对称,有眼侧腹鳍接近正中线,鳍条不延长,有眼侧被弱栉鳞或圆鳞,无眼侧被圆鳞。有眼侧侧线甚发达,伸及尾鳍,在胸鳍上方有1弓状弯曲部,无颞上支,无眼侧无侧线或侧线痕迹状。侧线鳞为60-70,背鳍和臀鳍各有1纵行黑斑,有眼侧胸鳍鳍条全不分支,有眼侧体后部无大黑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双斑东方鲀


中文名称双斑东方鲀

拉丁名称Takifugu bimaculatus (Richardson, 1845)

英文名称twospot puffer

异名鸡抱、抱鱼、花抱、乖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鲀科

拉丁科名Tetraodontidae

中文属名东方鲀属

拉丁属名Fugu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东潭江流域。

形态特征
背鳍12-13;臀鳍11-13;胸鳍16;尾鳍10。鳃耙2+6。

体长为体高的3.1-3.4(平均3.2)倍,为头长的2.7-3.3(3.1)倍,为尾柄长的5.1-5.8(5.3)倍。头长为吻长的2.1-2.6(2.5)倍,为眼径的4.9-5.6(5.1)倍,为眼间距1.5-1.9(1.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1.9(1.7)倍。

体呈椭圆形。前部粗壮,后部渐细。头圆柱状,后部近方形。吻短钝。口裂小,前横位。上颌略突。两颌各具2个喙状齿板,中缝显著。唇发达,下唇包住上唇。眼圆形,上侧位,具脂膜。眼间宽而微凸。鼻孔2个,位于眼前方。鳃孔小,位于胸鳍基前方,呈横弧状,边缘有鳃盖膜突。鳃盖条5。鳃3。具假鳃。鳃盖膜与峡部相连。肛门位于臀鳍前。

背鳍略呈椭圆形,起点约与肛门后缘相对。臀鳍与背鳍相似,起点略在背鳍起点之后。胸鳍侧中位,近正方形,上部鳍条略长。尾鳍截形。

体无鳞。背部自鼻孔至背鳍基稍前方和腹部自鼻孔正下方至肛门稍前方均被小刺。背刺区与腹刺区分离。吻部、头体两侧及尾部光滑。侧线发达。

生活习性
海水/淡水生。

鲤[鱼翁]


中文名称鲤[鱼翁]

拉丁名称Cyprinocirrhites polyactis (Bleeker)

异名长鳍鲤[鱼翁]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鱼翁]科

拉丁科名Cirrhitidae

中文属名鲤[鱼翁]属

拉丁属名Cyprinocirrhit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至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岩礁区海域。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体长为体高的2.7-2.8倍,腭骨无齿。前鳃盖骨边缘有粗锯齿,吻背部和眼间隔均被鳞,颊鳞4行,侧线鳞45-49,侧线上鳞4行。背鳍10鳍棘16-17鳍条,臀鳍3鳍棘6-7鳍条,背鳍棘间膜尖端呈丝状分支延长,第1枚鳍条呈丝状延长,胸鳍14,最上部1枚和下部6枚鳍条不分支,尾鳍新月形。

生活习性
常在离底层数米处觅食,食浮游动物,一遇暴风骤雨,迅即伏藏于岩礁上。

海(洋)生。

单指[鱼翁]


中文名称单指[鱼翁]

拉丁名称Aplodactylus punct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鹰[鱼翁]科

拉丁科名Aplodactylidae

中文属名单指[鱼翁]属

拉丁属名Aplodacty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太平洋澳大利亚南部、新西兰、秘鲁和智利,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颌齿侧扁,矛状或三峰状。犁骨和腭骨无齿,体被圆鳞,背鳍14-23鳍棘,16-21鳍条,臀鳍3鳍棘,6-8鳍条。腹鳍远后于胸鳍基部,1鳍棘5鳍条。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白条钝鰕虎鱼


中文名称白条钝鰕虎鱼

拉丁名称Amblygobius albimaculatus (Ruppel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Gobiidae

中文属名钝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Amblygob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德拉戈阿湾、毛里求斯、印度洋-太平洋千周太平洋社会群岛。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而侧扁,被栉鳞或圆鳞,纵列鳞24-60。头部中大,头部中大,侧扁,裸露无鳞,口宽大,前位,两颌相等或下颌突出,颌齿多行,上颌外行齿和下颌内行齿均扩大,下颌行齿最后1齿呈犬齿状,舌端截形,颊部有2行粘液管,头部有粘液孔开口,鳃孔大,峡部宽。第1背鳍6鳍棘,第2背鳍1鳍棘10-17鳍条。臀鳍1鳍棘10-16鳍条,尾鳍圆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副[鱼翁]


中文名称副[鱼翁]

拉丁名称Paracirrhites acr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鱼翁]科

拉丁科名Cirrhitidae

中文属名副[鱼翁]属

拉丁属名Paracirrhit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甚侧扁,被细小圆鳞,吻短钝,颊鳞5-6行,前鳃盖骨边缘或有锯齿。颌齿细小,有犬齿,犁骨具齿,腭骨无齿,侧线鳞45-51,侧线上鳞5-6行。背鳍10鳍棘11鳍条。臀鳍3鳍棘6鳍条,胸鳍14,最上面1-2枚和下部6-7枚鳍条不分支,背鳍每1鳍棘间膜尖端呈丝状延长。胸鳍第2枚鳍条不分支,吻端至鼻孔间无鳞,头侧无黑色斑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钝鹦嘴鱼


中文名称钝鹦嘴鱼

拉丁名称Scarops rubroviolaceus (Bleeker)

英文名称Humphead parrotfish

异名地瓜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鹦嘴鱼科

拉丁科名Scaridae

中文属名鹦嘴鱼属

拉丁属名Scarop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头较大,吻钝,背员较平直。上咽骨具扩大牙1行,无退化牙存在。背鳍前有鳞片5-7个,颊部具鳞片3行。成鱼在口角常有1或2个犬牙。尾鳍呈新月形。雌雄体色差异很大。

生活习性
典型暖水性珊瑚礁鱼类,个体较大。一般体长在250-400毫米。

海(洋)生。

双孔鱼


中文名称双孔鱼

拉丁名称Gyrinocheilus aymonieri (Tirant,1883)

英文名称Siamese algae eater

异名金边双孔鱼、青苔鼠、暹罗食藻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双孔鱼科

拉丁科名Gyrinocheilidae

中文属名双孔鱼属

拉丁属名Gyrinochei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原产于泰国

形态特征
青苔鼠体细长,微侧扁,腹部圆。口下位,上唇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连,形成漏斗状口吸盘。背部褐色,腹部较白,身上有若干不太明显的暗色条纹。白化种全身金黄色,非常可爱。水族缸内以5厘米左右小鱼为佳,自然野生鱼体长可达约25厘米。底栖,性情温驯,饲养。

生活习性
野生鱼喜活动于清水河段激流处的岩石上,依靠口部的吸盘吸附在石块表面,移动并吸食藻类等。缸养时可用切碎的蔬菜叶等,少数时可不理会它,让它充当清道夫。适宜水温为2l-30℃,水质弱碱性(pH7.3)。繁殖时,在水族箱底部铺石块,亲鱼产卵附着于石块表面。亲鱼可投喂藻类和菠菜、莴苣叶等。

钝吻棒花鱼


中文名称 钝吻棒花鱼
拉丁名称 Abbottina obtusirostris(Wu et Wang)
英文名称 bluntnose gudgeon
地方名称 棒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棒花鱼属
拉丁属名 Abbottina Jordan et Fowler,1903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2,6;侧线鳞36;下咽齿一行,5~5;鳃把外侧4~5,内侧13;脊椎骨31。体长为体高的3.9~4.6倍,为头长的3.8~4.3倍,为见柄长的6.8~7.4倍,为尾柄高的8.5~9.3倍。头长为吻长的2.4~2.8倍,为眼径的4.0~4.6倍,为眼间距的2.9一3.4倍。体较粗壮,前部近圆形,后部侧扁。腹部平扁。头短,略呈方形。吻钝。口下位,马蹄形。上、下颌边缘有较发达的角质层。唇厚,上有乳头状突起,尤以下唇为发达。口角须1对,短于眼径。腹面在胸部至腹鳍基部无鳞。背鳍较高,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前,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臀鳍短,起点至腹鳍基的距离远于至尾鳍基。肛门距腹鳍近。侧线完全。鳔2室,前室圆,为一膜质囊,后室比前室大,长圆形。腹腔膜灰白色。体棕灰色,头部、背部及体侧上部色较深,腹部浅灰色。雄鱼体例中轴有1条黑色纵纹;雌鱼体侧中轴有7~8个较大而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的黑斑比胸鳍多而色较深。生殖时期,雄鱼体色浓黑,胸鳍第1不分枝鳍条变粗,外缘有珠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48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毛齿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