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鳍鳚

中文名称 丝鳍鳚
拉丁名称 Dicrolene tristris Smith et Radcliffe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鳚目
拉丁目名 Ophidoidae
中文科名 鼬鳚科
拉丁科名 Ophidiidae
中文属名 丝指鼬鳚属
拉丁属名 Dicrolene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95~102;臀鳍78~82,胸鳍19~20+91腹鳍2;尾鳍6。发达鳃耙3+1+9~10。
体长为体高6.3~7.8倍,为肛门处体高6.6~8.6倍,为头长5.2~5.5倍。头长为吻长4.8~5.3倍,为上颌长1.7~1.9倍,为眼径3.5~4.0倍,为眼间隔3.4~4.4倍。

体延长,侧扁,尾端尖。头小,背面宽平。吻短而圆钝。眼中大,眼径大于吻长。眼间隔稍大于眼径。鼻孔2个,分离,前鼻孔小,位于吻端和眼前缘之间,不靠近上唇边缘,后鼻孔大,正位于眼前方。口大,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骨后延超过眼后缘的距离约为眼径的1/3。

有辅上颌骨。牙小,绒毛状。两颌具牙带。犁骨牙丛V字形或月牙形。腭骨牙带较宽。基鳃骨牙丛4(中央2丛,前丛大,纵长形,后丛小,卵圆形;左右1对小)。鳃孔大,向前达跟中部下方。鳃盖膜与峡部不连。前鳃盖骨边缘隅角处具3小棘。鳃盖骨棘尖直,后端不超过鳃盖膜后缘。假鳃退化,仅留2微小鳃丝。鳃耙先端尖,除发达鳃耙外,尚有颗粒状鳃耙。

 头、体均被小圆鳞。背鳍和臀鳍下半部及胸鳍基部鳍膜上被小鳞。侧线不完全,上侧位,起于鳍孔后上角,至尾部消失。侧线上鳞约7。

背鳍、臀鳍和尾鳍相连。背鳍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上方。臀鳍起点在背鳍第二十~二十一鳍条下方。胸鳍较长,鳍条上方有1皮瓣,上部鳍条有鳍膜相连,最长鳍条约等于头长,下部9鳍条稍粗,游离,最长鳍条后端超过肛门。腹鳍喉位,在前鳃盖骨边缘下方,具2鳍条,仅基部相连,内侧鳍条长,两腹鳍稍分离。尾鳍尖狭。

体淡褐色,各鳍均黑色。口腔、鳃腔黑色。

相关阅读

三鳍鳚


中文名称三鳍鳚

拉丁名称Tripterygion etheostoma Jordan et Snyd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鳚亚目

拉丁亚目名Blennioidei

中文科名三鳍鳚科

拉丁科名Tripterygidae

中文属名三鳍鳚属

拉丁属名Tripterygi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地中海、东太平洋、中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台湾岩礁海域。

形态特征
体不延长,被细小的或中等大的栉鳞。背鳍3个,第1背鳍3鳍棘,第2背鳍10-24鳍棘,第3背鳍7-14鳍条。臀鳍1-2鳍棘14-22鳍条。腹鳍喉位,具2鳍条。鳃盖条6。具假鳃。臀鳍20-21鳍条,尾鳍上有多条深色横点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丝鳍笛鲷


中文名称丝鳍笛鲷

拉丁名称Symphorus nematophorus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笛鲷科

拉丁科名Lutjanidae

中文属名丝鳍笛鲷属

拉丁属名Sympho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被中大栉鳞,口中大,眼与鼻孔间有1深沟。颌齿呈狭带状,外行齿扩大,上颌前端具犬齿,犁骨、腭骨和舌上无齿。前鳃盖骨被鳞,后缘具齿。侧线完全,侧线鳞52-55。背鳍Ⅹ-15-16,臀鳍Ⅲ-9,幼鱼背鳍第3-6枚鳍条呈丝状延长,随生长而变短,但鳍条部后缘变短圆。腹鳍末端超越肛门,尾鳍凹形。体红色,常具8-9条纵带。

生活习性
分散活动,肉佳质优。以鱼类为食。

海(洋)生。

丝鳍[鱼衔]


[学名]: Callionymus virgis
[资源名称]: 丝鳍[鱼衔]
[外文名]:
[别名]: 处女(鱼衔)、Repomucenus virgis
 
[形态特征]:
 
背鳍Ⅳ,9,臀鳍9;胸鳍19;腹鳍I-5,尾鳍12。 体长为体高10.8倍,为头长4.6倍。头长为吻长2.5倍,为眼径3.3倍。 体延长,宽而平扁,向后渐细尖,后部略侧扁。头稍小,很平扁,背视三角形。吻短,平扁,吻长等于或稍大于眼径。眼小,位于头的背侧,距鳃孔较距吻端为近。眼间隔很窄,中间窄棱状。鼻孔每侧2个,很小,距眼较近。口稍小,前位,能伸缩。上颌稍突出。前颌骨连合突起很长。上下颌具绒毛状牙带,犁骨与腭骨均无牙。舌短薄,游离。唇发达。鳃孔很小,位头背侧。鳃盖膜相连,并与峡部、胸鳍基及鳃盖等连成一大囊。前鳃盖骨具一长棘,后端向后上方弯曲,其上缘具3~4个弯向内侧的小棘刺,前缘有一向前倒棘。鳃盖条7。鳃4个。假鳃大。鳃耙仅见于鳃弓下肢,呈小突起状。 体无鳞。侧线平直,上侧位,左右侧线在项部及尾柄上方各具一横支,在背侧相连。 背鳍2个,第一背鳍起点在鳃孔稍后方,雄鱼第一背鳍鳍棘均延长,约为头长的1.5~2.0倍,雌鱼鳍棘很短,仅末端略突起,第一至第二鳍棘最长,第二背鳍起点在肛门背侧的稍前方。臀鳍起点在背鳍第二鳍条的稍后下方。胸鳍位于体侧的下半部,呈五边形。腹鳍喉位,左右远离、起点在鳃孔的下方。尾鳍长圆形。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浙江象山  [原产地区]:南海、东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日本。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居于水底,海洋性,深度上下限40-100m

丝鳍塘鳢


中文名称丝鳍塘鳢

拉丁名称Nemateleotris magnificus Fowl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溪鳢科

拉丁科名Rhyacichthyidae

中文属名丝鳍塘鳢属

拉丁属名Nemateleotr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我国分布于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甚侧扁,前部被圆鳞。后部被栉鳞。纵列鳞约110-160。头小,甚侧扁,裸露无鳞,吻短钝,眼大,口中大。下颌微突出。颌齿1行,背鳍2个,分离,第1背鳍6鳍棘,其第1鳍棘呈丝状延长,可伸达背鳍最后鳍条基部,第2背鳍1鳍棘28-32鳍条,臀鳍1鳍棘24-32鳍条。腹鳍1鳍棘4鳍条,尾鳍圆形或截形。

生活习性
喜栖息于岩礁区多海藻处。

海(洋)生。

大鳍残鼬鳚


中文名称 大鳍残鼬鳚
拉丁名称 Bassobythites macropterus(Smith et Radcliffe)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鳚目
拉丁目名 Ophidoidae
中文科名 鼬鳚科
拉丁科名 Ophidiidae
中文属名 残鼬鳚属
拉丁属名 Bassobythite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102~114,臀鳍94~96;胸鳍21,尾鳍9。鳃耙3+1+11~14。
体长为体高4.5~4.6倍,为肛门处体高4.8~5.3倍,为头长4.0~4.6倍。头长为吻 长4.1~4.2倍,为上颌长1.8~2.2倍,为眼径7.9~9.3倍,为眼间隔2.9~3.2倍。

体延长,侧扁,尾部向后渐尖。头大,侧扁,后头部隆起,背缘上斜。吻圆钝,吻长为眼径1.9~2.3倍。眼较小,圆形,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稍圆凸。鼻孔2个,接近,均位于眼前方;前鼻孔小,周围隆起,离上唇边缘颇远,后鼻孔大。口前位,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后延超过眼后缘的距离约等于上颌骨宽。有辅上颌骨。牙小,绒毛状。上下颌具牙带。犁骨牙丛倒V字形,左右两支的正中会合处膨大呈圆形,大个体侧枝两端也膨大。腭骨牙带较上颌牙带短而狭。基鳃骨具1中央牙丛,纵长形。唇薄。颏部有2小孔。鳃孔大,向前伸达眼中部下方。鳃盖膜与峡部不连。前鳃盖骨后缘近隅角处具2~3弱棘,后下缘凹入。鳃盖骨棘细尖而直,后端不超过鳃盖膜后缘。无假鳃。鳃耙在隅角处最长,向前逐渐减短,前方鳃耙呈三角形。

鳞小,圆鳞,头、体及鳍基均密被鳞。侧线平直,上侧位,在尾部后方消失。侧线内层有扩大的板状鳞,外部复盖的侧线鳞与上下鳞片大小相似,侧线上下方各有1行小孔,上方小孔边缘有皮质突起。

背鳍、臀鳍与尾鳍相连。背鳍起点约位于胸鳍基底上方。臀鳍起点约在背鳍第二十二~二十三鳍条下方。胸鳍长圆形,头长为胸鳍长1.6~2.0倍。无腹鳍。尾鳍尖长。

头体一致暗褐色。各鳍黑色。口腔暗褐色。鳃腔黑色。

丝鳍美尾[鱼衔]


[学名]: Calliurichthys dorysus
[资源名称]: 丝鳍美尾[鱼衔]
 
[形态特征]:
 
背鳍Ⅳ,9,臀鳍9,胸鳍18,腹鳍I-5,尾鳍12。鳃耙0+11。 体长为体高9.3~11.4倍,为头长3.9~4.3倍。头长为吻长2.2~2.7倍,眼径3.3~4.1倍。 体延长,宽而平扁,向后渐细尖,后部稍侧扁。头平扁,背视三角形。吻平扁,三角形。眼大,位于头背侧。眼间隔甚窄。顶枕部平坦,无外露粗骨板。鼻孔每侧2个,位于眼前方,前鼻孔较大,圆形,具一鼻瓣。口小,能伸缩。上颌稍突出。上颌骨后延伸达鼻孔下方。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牙带,犁骨与腭骨无牙。唇薄。舌短,圆形,前端游离。鳃孔小,卵圆形,位于头的背侧。前鳃盖骨棘后端不向上弯曲,上缘具锯齿,基底前有一倒棘。鳃盖膜相连,与峡部、胸鳍基及鳃盖连成一大囊。鳃4个。假鳃发达。鳃耙短,仅见于鳃弓下肢,突起状。 体光滑无鳞。侧线平直,上侧位,在项部和尾柄上方具横支,连接左右侧线,眼后缘分为头侧支和眼下支。 背鳍2个,第一背鳍各鳍棘呈丝状延长,雄鱼最长鳍棘伸达或超过第二背鳍末端,雌鱼仅伸达第二背鳍中部,第二背鳍起点在肛门稍前上方,最后鳍条最长,分支。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的第二鳍条下方,最后鳍条最长。胸鳍中大,圆形。腹鳍宽大,左右远离,喉位,最后鳍条的鳍膜与胸鳍基底相连。尾鳍尖长,上缘斜截形。雄鱼生殖突起发达。 头体背侧灰褐色,具许多淡色而边缘褐色的云状花纹,背缘隐具6条褐色宽横纹,侧线附近具一纵行约4~5暗斑。第二背鳍散布暗色斑纹,臀鳍端部黑色,腹鳍、胸鳍灰色,鳍条具暗斑点,尾鳍灰色,具黑斑纹,斜行排列。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东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日本。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黄海南部。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居于水底,海洋性,深度上下限40-100m

丝鳍栉鰕虎鱼


中文名称丝鳍栉鰕虎鱼

拉丁名称Ctenogobius filamentosus Wu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Gobiidae

中文属名栉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Ctenogobius Gill,18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Ⅳ,Ⅰ-8-9;臀鳍Ⅰ-7-8;胸鳍15-17;腹鳍Ⅰ-5。纵列鳞30-33;背鳍前鳞5-8;围尾柄鳞12。鳃耙5-8。


体长为体高的4.9-7.0(平均6.2)倍,为头长的3.1-3.6(3.3)倍,为尾柄长的3.8-4.6(4.l)倍,为尾柄高的7.7-10.8(9.6)倍,头长为吻长的3.0-4.3(3.5)倍,为眼径的5.5-8.0(6.9)倍,为眼间距的4.2-7.7(6.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7-2.9(2.3)倍。

体长形,前部圆筒形,尾部侧扁,背腹缘平直。头宽而平扁,头宽大干头高。吻短而钝,吻长稍大于眼径。眼较小,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宽,稍凹,眼间距大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具短管,位近吻端,后鼻孔位近眼的前方,无短管。口端位,两颌约等长,颌骨仲达眼前缘稍后。齿细小,多行,外行齿稍大,排列稀。舌游离,前端圆形。鳃孔宽,向腹面伸延至前鳃盖骨后缘的下方。鳃膜联于峡部,峡部宽。

体例被弱栉鳞,腹部为圆鳞,较体侧鳞为小。头部无鳞,背鳍前鳞仲达或超过鳃孔。胸鳍基部无鳞。

背鳍2个,分离,两背鳍间隔l-2个鳞片。雄鱼第一背鳍第三、四鳍条呈丝状延长,向后伸越第二背鳍起点或仲达基部中点,雌鱼鳍末端不达或仅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较高,鳍末端可伸达尾鳍基,雌鱼鳍条短,鳍末端离尾鳍基较远。臀鳍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三鳍条的下方。胸鳍宽大,后端伸达或伸越第二背鳍的起点。腹鳍小,呈圆盘状,末端至臀鳍起点的距离约等于腹鳍长,系膜厚,后缘凹入。尾鳍圆形。

体深褐色,体侧常有6-7暗色垂直条,头部背面有网状细纹,顿部常有伸向腹面的细条纹。雄鱼第一背鳍第至第二鳍条间有1长圆形黑斑,边缘浅色,雌鱼无黑斑。第二背鳍具数行点状条纹,或不显著。臀鳍灰黑色,边缘浅色。胸鳍、腹鳍灰色。尾鳍兵数行点状条纹或呈灰黑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黑丝鳍深海灯鱼


中文名称黑丝鳍深海灯鱼

拉丁名称Bathypterois atricolor Alcock

英文名称minieye spiderfish

异名黑深海狗母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灯笼鱼目

拉丁目名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深水狗母鱼科

拉丁科名Bathypteroidae

中文属名深海狗母鱼属

拉丁属名Bathyptero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印度洋及中国、日本,我国产于南海外海的海域。

形态特征
头中大,前部平扁,吻突出,眼颇小,口大,下颌突出,两颌具狭绒毛状齿带,体被圆鳞,通常有脂鳞,胸鳍发达,鳍条分成上、下两部分,一类上部最上方两鳍条粗大处宅,基部愈合,通常伸达或超过脂鳍,下方鳍条短小,上下两部分鳍条间隙宽;另一类上部鳍均较发达,最上方两鳍条延长,彼此分离,上下两部分鳍条间隙狭。胸鳍下部鳍条,腹鳍外侧鳍条及尾鳍下叶鳍条政党或不同程度地延长。胸鳍上部的最上方2鳍条发达,下方鳍条短,下部鳍条10,尾鳍下时基部前方有1缺刻,并且1骨质钩状突起,体黑褐色,各鳍暗褐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69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刺吻膜头鳕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