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龙氏鱼

中文名称网肩龙氏鱼

拉丁名称Rondeletia loricata Abe et Hotta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鲸头鱼目

拉丁目名Cetomim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鲸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Cetomimoidei

中文科名龙氏鱼科

拉丁科名Rondeletiidae

中文属名龙氏鱼属

拉丁属名Rondelet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各大洋的深海中。

形态特征
体椭圆形,头大,似匣状,口大,前位,口裂后端害眼的下方,眼小,体无鳞。侧线系统由一些垂直排列的乳突状的构造构成,排成14-26行。有腹肋,无鳍棘,背、臀鳍各有鳍条13-16。胸鳍下侧位,腹鳍5-6,腹位,脊椎骨24-27。有3尾上骨、6尾下骨。腹部不能高度膨胀。脊椎骨40-43。体紫褐色,露出部骨胳粉红色。鳍红色。

生活习性
海(水)生。

相关阅读

曼龙鱼怎么繁殖


曼龙鱼属小型热带观赏鱼,可以人工饲养,食性杂,性情比较凶猛,可以和其他性情温和、体型相仿的热带鱼混养。那么,曼龙鱼怎么繁殖?

一、曼龙鱼怎么繁殖?

曼龙鱼是通过卵生繁殖的。可以在60X40X40cm以上的水族箱中放置几株漂浮水草,性成熟的雄鱼会吐泡筑巢,然后追逐雌鱼产卵,雄鱼将受精卵用口吐入泡中孵化,雌鱼每次产卵500~1000粒,产卵结束后将雌鱼捞出,留下雄鱼照顾鱼卵,2天后待仔鱼孵出后,将雄鱼捞出。

二、曼龙鱼的形态特征

1、蓝曼龙鱼

体呈椭圆形,侧扁,头中等大,眼大,位于头侧中央,胸腹部至尾柄末端呈长弧形。腹鳍胸位,已退化为丝达尾部,起触觉器官的作用。

成鱼体长约在10~15厘米。其通体为蓝灰色,腹部为浅黄色,在弱光的照射下身体发出绮丽多彩的紫罗兰色,其体侧有3个黑色的斑点,背鳍、臀鳍和尾鳍灰色,各鳍上有白色珍珠状的斑点。

2、黄曼龙鱼

背鳍短而高,略带黄色,展开时飘飘如一面小旗。臀鳍很长,自胸部往后一直延伸到尾鳍基部,淡黄色,有鲜丽的橙红色宽边,游动时酷似柔软的裙边在迎风飘动。适宜生活在水温22-27℃,对水质要求不高。当水中缺氧时,可直接露出水面呼吸。

曼龙鱼繁殖比较容易,在一对曼龙鱼的繁殖的过程当中,大部分工作都由雄鱼主导完成的。

南氏鱼


中文名称南氏鱼

拉丁名称Nansenia ardesiaca Jordan Thompson, 1914

英文名称heron argentin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水珍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rgentinoidei

中文科名水珍鱼科

拉丁科名Argentinidae

中文属名南氏鱼属

拉丁属名Nansen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东海深海和日本、印度洋非洲南部和东南部沿海。

形态特征
体细长,前部亚圆微筒形,后部稍侧扁,吻短,小于眼径1/2,眼大,鼻孔近吻上部,口小,端位,上颌和舌平齿,下颌、犁骨前部和腭骨均具齿。鳃盖条2-4。胸鳍位于体侧。具眶蝶骨。前颌骨很小,上颌骨短而宽,不伸达眼前缘,眼大,大于头高1/2。

生活习性
海(洋)生。

贡氏红娘鱼


中文名称贡氏红娘鱼

拉丁名称Lepidotrigla guentheri Hilgendorf

英文名称redbanded searobin

异名红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鲂鮄科

拉丁科名Triglidae

中文属名红娘鱼属

拉丁属名Lepidotrigla Gunth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东海,偶进钱塘江。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Ⅸ-15。臀鳍条15。侧线鳞64。鳃耙7。幽门盲囊7。脊椎骨32。

体长为体高的4.3倍。为头长的2.9倍,为尾柄长的7.6倍,为尾柄高的16.2倍。头长为吻长的2.3倍,为眼径的3.8倍,为眼间距的4.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1倍。

体延长,稍侧扁,向后渐细小。吻中长,向下倾斜,中央凹入。口大,端下位。上颌突出,中央具一缺刻。上下颌及犁骨具绒毛状齿群。眼大,上侧位。眼间隔宽而四入。鳃盖骨后缘具2棘。眶前棘及眶后棘各2个。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假鳃发达。肩胛棘强大。体被小栉鳞,头部、胸部及腹部前半部无鳞。侧线高位,平直,伸达尾鳍基底。腹膜淡黄色。鳔大。肠短于体长。

第一背鳍和第二背鳍基底两侧具有棘楯板。第一背鳍第二鳍棘延长。胸鳍低位,宽大,圆形,下方具3个指状游离鳍条,几达膀鳍后端。腹鳍胸位,仲达臀鳍起点。尾鳍后缘微凹。

体红色,胸鳍内侧上半部灰色,下半部黑色,下部2鳍条白色。

生活习性
入河口海洋鱼类,偶进钱塘江。海水/淡水/咸水生。

丁氏[鱼或]


中文名称丁氏[鱼或]

拉丁名称Wak tingi (Tang)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石首鱼科

拉丁科名Sciaenidae

中文属名[鱼或]属

拉丁属名Wak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我国南海北部、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吻圆钝,吻上孔3个,吻缘孔5个,口中大,口裂斜,前位或亚前位,上颌外行齿和下颌内行齿扩大,无犬齿。颏部具5孔,无颏须,背鳍具10-11鳍棘,26-33鳍条;臀鳍具2鳍棘,7-8鳍条,二鳍1/2以上处被小圆鳞,头前部和鳃盖部被圆鳞,体及头的后半部具栉鳞,尾鳍楔形。鳔具球状侧囊,两侧具16-18对侧肢。背鳍具10-11鳍棘,26-28鳍条,臀鳍具2鳍条,7-8鳍条,二鳍均被多行小圆鳞,几达鳍条顶端。尾鳍楔形或圆形,鳔具球状侧囊,两侧具10条对侧肢。

生活习性
喜结群。海(洋)生。

白氏银汉鱼


中文名称白氏银汉鱼


拉丁名称Allanetta bleekeri (Gunther,1868)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银汉鱼目

拉丁目名Atheriniformes

中文科名银汉鱼科

拉丁科名Atherinidae

中文属名银汉鱼属

拉丁属名Allanett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东海、黄炸海和渤海均产之。

形态特征
头小,头长为眼径为眼径的士倍。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弱小鳍棘5个;胸鳍位高;腹鳍腹位。肛门与臀鳍间有鳞11个。鳞片较大。边缘锯齿弱。体侧有银白色纵带。

生活习性
暖温性近海小型鱼类。体长一般在100毫米以内。为我国沿海习见鱼类。

瓦氏珍鱼


[学名]: Rouleina watasei
[资源名称]: 瓦氏珍鱼
[形态特征]:
 
背鳍19~21;臀鳍17~19;胸鳍7;腹鳍6。鳃盖条骨6。鳃耙8~9+1+18~19。脊椎骨51~54。 体长为体高5.1~5.4倍,为头长4.3~5倍,为背鳍基长5.2~6.3倍,为臀鳍基长5.9~7.2倍。头长为吻长5.1~6倍,为眼径3.8~4.8倍,为眼间隔5.7~6.4倍,为上颌长2.3~2.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2.7倍。 体柔软,延长,侧扁。头中大,前部圆弧形。吻短,圆突,吻长短于眼径。眼大,上侧位。眶下骨大,不覆盖于上颌骨上部。眼间隔稍隆起,小于眼径。鼻孔2个,在眼前方。口中大。前位,上颌后端伸达眼中部或后缘下方。上颌缘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组成。辅上颌骨2块。上下颌几等长;下颌前下端具一尖形缝合小突起、端部常突出于上颌前端。前颌骨和下颌各;具l行内弯细牙,上颌,骨颌缘部分无牙,犁骨和腭骨均无牙。口腔上壁多皮褶,有稀疏小棘 状突起。鳃孔宽大,向前伸达眼前缘下方。左右鳃盖膜相连,与峡部分离。鳃耙发达,尖长,扁薄,柔软,上具细齿。假鳃发达,9~11个。 体裸露无鳞,被以多皱皮膜多散具许多颗粒状小发光器。头部无鳞,被有薄而透明的皮膜,其上散具许多小突起。头部感觉器较发达、位于眼下、眼后、鳃盖部和头背部。侧线完全,上具链状变形小圆鳞。 背鳍和臀鳍的基部较长,几相对,均位于体的中部后方。臀鳍起点约在背鳍第四、五鳍条下方。胸鳍下侧位,短小。腹鳍后位,约在体的中部稍后方,后端伸达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距的一半处,不达肛门。尾鳍较宽大,叉形。 头、体黑褐色,鳃盖部紫褐色。各鳍黑褐色,鳍端灰褐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日本相模湾,东海冲绳海槽和菲律宾巴拉望岛。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深海區的; 海洋; 深度上下限 500 1300 m

洛氏[鱼岁]


名称 洛氏[鱼岁]
分类地位 硬骨鱼纲、骨鳔鱼次亚纲、鲤形目、鲤亚目、鲤科、雅罗鱼亚科、丁(鱼岁)属、洛氏(鱼岁)种
外部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7;臀鳍条Ⅲ-7。侧线鳞72~88,鳃耙8~9。下咽齿2行,2?(4)5~4?2。体长为体高的3.9~4.7(4.5)倍,为头长3.6~4.0(3.8)倍;为尾长的3.9~4.9(4.3)倍。头长为吻长2.8~3.7(3.2)倍,为眼径4.3~5.2(4.9)倍,为眼间距2.7~3.3(3.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9~2.3(2.1)倍。体较长,稍侧扁。头较长呈锥状,吻较长,大于眼间距。眼中等大,眼径小于眼长。上颌长于下颌,口亚下位,腹部圆,尾柄长而低;头近锥形,头长大于体高。鳃耙与峡部相联。鳞细小,侧线完全;胸鳍短,末端钝,背鳍短小,尾鳍分叉较浅,鳃耙短小,排列稀疏;下咽骨中大,前角突显著,肠短,腹膜黑色;腹侧浅色,体侧有疏散黑色小斑,背部正中自头后至尾端有1黑色纵纹,体侧有1黑色纵带,尾鳍基部有1黑点。各鳍浅灰色。
生活习性 生活在水质澄清的冷水水域,多活动于水的上层。
分布 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牡丹江、镜泊湖、五大连池。
经济意义 为小型鱼类,为当地食用鱼类。

金氏[鱼央]


中文名称金氏[鱼央]

拉丁名称Liobagrus kingi Tchang

英文名称King's bullhea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钝头鮠科 ([鱼央]科)

拉丁科名Amblycipitidae

中文属名[鱼央]属

拉丁属名Liobagrus Hilgendorf,187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云南滇池。

形态特征
体长形,侧扁。头稍短。吻钝圆,平扁。眼小,距吻端近。口大,端位。两颌及犁骨有齿;腭骨无齿。前后鼻孔近邻。具须4对,有鼻须;后下颏须伸达胸鳍基,前下颏须较短;上颌须基粗。鳃孔大,鳃膜游离。体无鳞及侧线。头、鳍覆有厚皮。背鳍条I-6;脂鳍长且连尾鳍;臀鳍条Ⅲ-10;胸鳍条I-7,硬刺短,后缘锯齿3-4;腹鳍条I-5,腹位;尾鳍圆形。体棕灰色有小褐点,鳍黄色,背、尾鳍中央黑色。

生活习性

生活于底质多石的急流水环境,为底层生活的小型肉食性鱼类。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90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美洲拟庸鲽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