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燕鳐

中文名称 真燕鳐
拉丁名称 Prognichthys agoo(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 Opaquewing flyingfish
地方名称 飞鱼、燕儿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颌针鱼目
拉丁目名 Beloniformes
中文科名 飞鱼科
拉丁科名 Exocoetidae
中文属名 真燕鳐属
拉丁属名 Prognichthy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12;臀鳍9;胸鳍16;腹鳍6;尾鳍15。侧线鳞56~63。
体略呈梭形,背部及腹部颇宽,两侧较平,至尾部逐渐变细。体长为体高5.1~5.2倍,为头长4.5倍。头颇短。背部平坦,两侧向内下方倾斜,腹面甚狭。吻短。眼大,侧位而高。头长为吻长4.5~4.8倍,为眼径3.3~3.4倍。眼间隔宽阔,中间微凹。头长为眼间隔2~2.4倍。鼻孔大,每侧2个,位于眼前缘。口小,上下颌约等长。牙细,上下颌牙成狭带状。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2~14。

圆鳞,很大,全体、头后、眼下皆被鳞。侧綫位很低,近于腹缘,后端不达尾鳍基部。m.YZ023.com

背鳍基底较臀鳍基底略长。臀鳍起点约在背鳍第六鳍条下方,后端与背鳍最末鳍条相对。胸鳍发达,宽大,平置时可达臀鳍末端。腹鳍大,平置时可达臀鳍末端。尾鳍叉形,下叶比上叶长。

体、头背面青黑色,各鳍浅黑色。

相关知识

尖头燕鳐


[学名]: Cypselurus oxycephalus
[资源名称]: 尖头燕鳐
[外文名]: Bony flyingfish
[别名]: Cypselurus oxycephalus、尖头细身飞鱼Hirundichthys oxycephalus
 
[形态特征]:
 
背鳍11;臀鳍11;胸鳍1,15;腹鳍6。侧綫鳞56。 体略呈梭形,微侧扁。体长为体高4.9倍,为头长4.2倍。头颇短。头长为眼径3.7倍,为吻长4倍,为眼间隔2.1倍。头背平坦,腹面甚狭。吻短。眼大,侧位而高,上边达头的背缘,距吻端较距鳃孔为近。鼻孔大,每侧2个,位在眼前缘。口小,前位。上下颌约等长。牙细小,上下颌各一行。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0~12。 圆鳞,很大,全体皆被鳞。侧綫低位,接近腹缘,后端不达尾鳍基部。 背鳍基底约与臀鳍基底等长。背鳍与臀鳍相对。胸鳍发达,宽大,平置时约达臀鳍后部。腹鳍大,平置时可达臀鳍中间。尾鳍分叉,上叶短于下叶。 体背面青绿色,侧下方及腹部白色,背鳍、胸鳍及尾鳍淡绿色,腹鳍及臀鳍沙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南海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阿拉伯海,东至所罗门群岛,北至日本,南至澳洲水域。我国产于南海及台湾各沿海水域。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大洋性; 海洋洄游的,深度上下限 0 - 20 m

背斑燕鳐


中文名称 背斑燕鳐
拉丁名称 Cypselurus bahiensis
英文名称 Margined flyingfish
地方名称 Cheilopogon cyanopteru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颌针鱼目
拉丁目名 Beloniformes
中文科名 飞鱼科
拉丁科名 Exocoetidae
中文属名 燕鳐鱼属
拉丁属名 Cypselurus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5.0~5.3倍,为头长3.8~4.0倍;头长为吻长3.3~3.7倍,为眼径3.1~3.5倍。
体长梭形,稍侧扁,背部宽,腹部较窄。头短,呈钝锥形。吻短,小于眼径。鼻孔大,呈三角形,位于眼前上侧。口中等大,前位,下颌稍突出。两颌齿呈带状,不规则排列为2~3行;齿单峰型。腭骨具齿。眼大,圆形,侧上位。眼间隔宽,微凹。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发达。肛门位臀鳍前方。

体被圆鳞,大而薄,易脱落。颊部有1~4列鳞,前背鳞33~37个。侧线完全,位很低,近腹缘,始于峡部,止于尾鳍下叉基部前方。

背鳍位体中部稍后方,第3~5鳍条为最长。臀鳍小,始于第七至八背鳍条下方。胸鳍侧上位;长而大;第一鳍条不分枝;伸越背鳍末端,几乎达尾鳍基部。腹鳍距吻端远,距尾鳍近;第三鳍条最长,可达臀鳍中部。尾鳍深叉状,下叶长于上叶。

花鳍燕鳐


中文名称花鳍燕鳐

拉丁名称Cypselurus poecilopterus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Yellow-wing flying fish

异名花翅文鳐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颌针鱼目

拉丁目名Bel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飞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Exocoetoidei

中文科名飞鱼科

拉丁科名Exocoetidae

中文属名燕鳐鱼属

拉丁属名Cypselu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暖水水域。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

形态特征
背鳍13,臀鳍9。侧线位底,近腹缘,侧线鳞45,背鳍前鳞23。上、下颌牙均为三峰形,腭骨具长条形齿丛。胸鳍甚宽大,具淡褐色和黄色圆斑。

生活习性
暖水性上层鱼类。常跃出水面,伸展宽大的胸鳍在空中滑翔一段距离。

海(洋)生。

尖头前鳍燕鳐


中文名称尖头前鳍燕鳐

拉丁名称Hirundichthys oxycephalus (Bleeker)

英文名称sharphead flyingfish, mirrorfinned flying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颌针鱼目

拉丁目名Bel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飞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Exocoetoidei

中文科名飞鱼科

拉丁科名Exocoetidae

中文属名燕鳐鱼属

拉丁属名Cypselu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自马达加斯加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岛热带水域,我国南海有产。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头较小,吻短钝,眼较大,鼻孔每侧一个,深凹,三角形,口小,前位,上下颌等长,下颌无骨质突起,腭骨齿有或无,鳃孔宽大,体被圆鳞,侧线鳞50以下,侧线下侧位。背鳍、臀均位于体的后部,背鳍、臀鳍位置相对或臀鳍起点在背鳍第一、二鳍条下方,背鳍鳍条数与臀鳍鳍条数相等或少于臀鳍鳍条数,胸鳍特别长大,末端超过背鳍最后一鳍条,胸鳍上方仅有1-2条不分支鳍条,腹鳍长大,后伸超过臀鳍起点,腹鳍基至吻端的距离大于腹鳍至尾鳍基的距离。尾鳍深叉形,下叶长于上叶。腭骨无齿,胸鳍14-15,其后缘的浅色边缘很窄。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黑鳍无斑前鳍燕鳐


中文名称黑鳍无斑前鳍燕鳐

拉丁名称Hirundichthys rondeleti (Cuvier et Vale)

英文名称blackwing flying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颌针鱼目

拉丁目名Bel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飞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Exocoetoidei

中文科名飞鱼科

拉丁科名Exocoetidae

中文属名燕鳐鱼属

拉丁属名Cypselu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热带、亚热带水域,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头较小,吻短钝,眼较大,鼻孔每侧一个,深凹,三角形,口小,前位,上下颌等长,下颌无骨质突起,腭骨齿有或无,鳃孔宽大,体被圆鳞,侧线鳞50以下,侧线下侧位。背鳍、臀均位于体的后部,背鳍、臀鳍位置相对或臀鳍起点在背鳍第一、二鳍条下方,背鳍鳍条数与臀鳍鳍条数相等或少于臀鳍鳍条数,胸鳍特别长大,末端超过背鳍最后一鳍条,胸鳍上方仅有1-2条不分支鳍条,腹鳍长大,后伸超过臀鳍起点,腹鳍基至吻端的距离大于腹鳍至尾鳍基的距离。尾鳍深叉形,下叶长于上叶。胸鳍长为头长的3倍多,单一黑色,仅鳍条基部及内侧色浅。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真鲂


[学名]: Eumegistus illustris
[资源名称]: 真鲂
[外文名]: Sweeper pomfret
[别名]: 真乌鲂、裸首乌鲂
 
[形态特征]:
 
背鳍Ⅲ-30,臀鳍Ⅱ-23;胸鳍20;腹鳍I-5,尾鳍17。侧线鳞50。鳃耙4+10。 体长约为体高2.2倍,约为头长3.6倍。头长约为吻长4.3倍,约为眼径3.5倍,约为眼间隔2.4倍。尾柄长约为尾柄高1.9倍。 体椭圆形,后方细长,稍侧扁。背面自吻端至第一背鳍起点成圆弧状,腹面钝圆。头中等大,背面圆凸。吻钝而稍突。眼间隔宽而平坦。鼻孔2个,分离,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大,裂缝状,近眼前上缘。口裂倾斜,下颌突出。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两颌前端有数行犬状牙,两侧为2~3行绒毛牙,犁骨无牙,腭骨牙弱。舌圆而宽,无牙。前鳃盖骨和下鳃盖骨边缘有弱细锯齿。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骨7。 体被圆鳞,头部除眼间隔区和前鳃盖骨后下半部无鳞,其余均被小鳞。背鳍和臀鳍鳍条部基部亦有小鳞。头部和体中部无鳞棘,体后部和尾柄部鳞片具有向后小棘,尾柄部中线上下各行鳞片尤其明显。有侧线,前面稍弯曲,后面平直。 背鳍和臀鳍前面鳍条延长,呈三角形。胸鳍较长,可伸达至臀鳍起点。腹鳍短,位于胸鳍茎后部下方,其末端不达肛门。尾鳍为双凹形。 液浸标本体为黑褐色,背鳍、臀鳍和尾鳍鳍膜带有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中国(东海),日本,新几内亚和挪威。水深381-620米。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深海,大洋性

日本燕魟


中文名称日本燕魟

拉丁名称Gymura japoni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sting ray, Japanese diamomnd skate, Japanses butterfly ray, butterfly ra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鲼形目

拉丁目名Mylioba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魟亚目

拉丁亚目名Dasyatoidei

中文科名燕魟科

拉丁科名Gymnuridae

中文属名燕魟属

拉丁属名Gymur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在中国沿海,日本、朝鲜。

形态特征
体盘宽,斜方形,宽约为长的2倍余;尾小而短,尾刺或有或无,齿细粘而多。具1-3齿头。喷水孔中大。口底无乳突。背鳍1个或消失。胸鳍前延,伸达吻端。尾鳍消失,尾的上下方无皮褶。本种尾长约为体盘长之半,体上具黑色小斑和大斑块。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繁殖习性
卵胎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90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棒花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