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蜜蜂养殖技术

首先是饲养环境的选择,养殖场地要求坐北朝南、干燥通风。还有就是蜂箱要严密无缝隙。接着就是合理管理,包括蜂种选择、蜂王管理、群温调控管理、蜂群饲料管理。最后就是适度的生产,待巢脾上的蜂蜜封盖并成熟后再取,这样取的蜂蜜才是优质蜜。

夏季养蜂治螨的方式如下:yZ023.cOM

关于治螨的方式,其实与季节没有关系,只是说我们应该选择较好的季节,一般春季为了夺取大蜜源,在早春的时候治螨比较好,治疗后可以到秋季,而秋季治螨有利于蜜蜂越冬,所以意蜂养殖一般都是一年两次治螨,一次在春季,一次在秋季,而中间需要注意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交替用药。

其实不管是春季治螨还是秋季治螨,想要彻底的治疗好蜂螨都是比较难的,过了一段时间又开始复发,所以一年两次治螨,一般每次都是有蜂螨的,所以在夏季的时候如果发现蜂螨严重,还是需要治疗的。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中华蜜蜂养殖技术的介绍,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小伙伴。

相关阅读

中华蜜蜂规模化科学养殖技术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中国境内东方蜜蜂的总称,广泛分布于除新疆以外的全国各地,特别是在南方的丘陵、山区,多为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在被人类饲养以前,它们一直处于野生状态。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中蜂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态条件,形成了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也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异,中华蜜蜂规模化科学养殖技术,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

1.用活框式蜂箱饲养中华蜜蜂

活框式蜂箱饲养中蜂即土蜂洋养法,就是用饲养意蜂的方法来饲养中蜂,参照意蜂的蜂箱,选择适合中蜂饲养的蜂箱、巢框、巢脾等用具,将中蜂过箱到新蜂箱里,选择在晴天无风、室外温度不低于20℃的傍晚进行过箱。这种方法为转场放蜂、用机具取蜜、一年多次取蜜、开箱检查、蜂病防治等标准化、规模化饲养奠定了基础。

2..小转场放蜂

传统的中蜂饲养方法是坐地放养,蜂群规模大了,坐地放养蜜源就少了,就不能采到更多的蜜。根据中蜂的地域性特点和不同地区蜜源植物的分布,以及同种植物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几个流蜜期的因素,可采取中蜂小转的饲养技术,增加产量。

(1)转场调查。转场前要对新场地的蜜源、蜂群陈列的地点进行详细的调查落实,并根据路途的长短选择好运输工具和运输时间。

(2)转场途中的管理。运蜂时间尽量选择晚上,装车时巢脾的朝向与车辆前进方向平行。装好车后,应立即起运,行走20分钟后,停下来检查一下,再行走。

(3)蜂群到达新场地的管理。蜂群到达新场地后,趁黑夜或清晨,将蜂箱迅速放到事先备好的场地,停放一会儿,等蜂群安静下来后再间隔分批打开巢门,为防止蜂群飞逃,到新场后的第二天就要对蜂群做一次全面检查。

3.培育优良蜂王

选育优良蜂王,对于蜂群的复壮和提高蜂群的生产性能,增加蜂蜜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选用蜂王产卵力强、蜂群壮、采集力强的蜂群作为种群培育蜂王。由于中蜂有分蜂的习性,要选用分蜂性弱的新王,最好在晚秋育成新王更换老王,以控制来年春天蜂群分蜂,并保持全场蜂群全年使用新蜂王。

4.野生中蜂的收捕

收捕野生中蜂,是补充蜂群、扩大规模、省力、省钱的一种好方法。诱蜂应选择分蜂季节进行,在外界蜜源缺乏或病虫害猖狂时,也容易诱到中蜂群。诱捕野生蜂群的蜂箱要干净、干燥、不透风、没有异味。蜂箱放在屋檐前、大树下,或放在石岩下等地势较高的地方。定时检查是否有蜂群进箱,若进箱,等傍晚蜜蜂归巢后,即可关闭巢门搬回,过箱后将诱蜂箱再放回原处,可继续诱捕野生蜂群。

5.适时取蜜

推广摇蜜机取蜜法,适时取蜜。这种取蜜法既能提高中蜂蜜的产量,又可保证中蜂蜜的质量。进入流蜜期,视进蜜情况确定取蜜时间,一般在晴天的上午取蜜,当巢脾上的蜜房已储满,部分蜜房封盖或大部分蜜房呈鱼眼状凸出时就可取蜜。过早取蜜,分离出来的蜂蜜水分多,质量差,容易发酵。过晚把蜜取出来,又无空脾加进巢内,工蜂采回的花蜜无处存放,会影响工蜂的积极性,降低蜂蜜产量,还容易引起分蜂热,所以要及时取蜜。用摇蜜机取蜜时包括清扫场地、脱蜂、割蜜盖、用摇蜜机分离蜜等几个程序。

6.加强中蜂群的管理

(1)分蜂热的预防与解除。及时更换新王,淘汰劣质蜂王,控制蜂群的群势;抽调大群的封盖子脾补助弱群,弱群的小子脾调给强群;积极扩大生产,适时加巢框、上继箱,加重工蜂的工作负担;采取人工分蜂等方法,有效地抑制分蜂。

(2)防止盗蜂的方法。盗蜂是食物竞争的表现,可在中蜂种群之间发生,也能在中蜂和意蜂之间爆发。选择蜜源丰富的地方放蜂,常年饲养强群,留足饲料,防止中蜂群之间发生盗蜂事件。中蜂和意蜂不同场饲养,相邻两蜂场应相距2.5公里以上,防止意蜂盗抢中蜂。

7.加强中蜂病虫害的防治

中蜂在活框规模化饲养中,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就会出现蜂病多、群势小的现象。

(1)加强中蜂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腐臭病等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选用抗病新王,保证饲料充足,饲喂强群;做好卫生消毒工作,焚烧患病蜂群。

(2)做好中蜂天敌的防治工作,主要防治蝗虫螟、胡蜂、蚂蚁、蟾蜍、蜘蛛等中蜂天敌。

(3)蜂群要远离环境污染区,防止中毒事件发生。

中蜂 - 中华蜜蜂


来源或产地:

中华蜜蜂属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原产于我国,饲养已有3千多年历史。分布在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及印度、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

形态特征:

中蜂工蜂体长10~12毫米;腹节背板黑色,有明显或不明显的褐黄环。在高纬度、高山区中蜂的腹部色泽偏黑;处于低纬度、平原区的色泽偏黄。全身被灰色短绒毛。喙长4.5~5.6毫米。雄蜂体长11~14毫米,体色黑或黑棕色,全身被灰色绒毛,蜂王体长l4~19毫米,体色有黑色和棕红色两种,全身被覆黑色和深黄色绒毛。

生物学特点:

工蜂嗅觉灵敏,发现蜜源快,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飞行敏捷,采集积极,不采树胶,蜡质不含树胶。善于逃避胡蜂和其他敌害的捕杀;比较耐寒,在气温9℃时仍能安全采集,能较好地利用各季蜜源。抗蜂螨力强,蜜源缺乏或病虫害侵袭时易飞逃。适应定地饲养;抗巢虫力弱,爱咬毁旧巢脾;盗性强,分蜂性强,易感染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病。蜂王产卵力弱,每日产卵量很少超过1000粒,但根据蜜粉源条件的变化,调整产卵量快。蜂群丧失蜂王易出现工蜂产卵。

中蜂节省饲料,这一可贵的优良特性能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产品蜂蜜。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都有其特有的越冬方式,蜜蜂是半蛰居营群体生活的昆虫。中蜂结团紧密,越冬期内往往叩掉巢脾下部大片巢房,结团在蜂巢下面的局部范围,蜂团集中而紧密。消耗少量饲料,少量运动产生微热,保持低限的生命活动,保持群体所需要的生存温度,这也是中蜂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种族生命延续的生活习性。

中蜂泌蜡能力强,经常毁弃自己苦心营造的巢脾,而不厌其烦地重新泌蜡造脾。这种喜新厌旧的生活习性,能随时应付在环境突变、天敌入侵时,迁居后及时营造新居,只有具备这种特性,才能保持在万变的自然环境中保存自己。客观上也起到精理蜂巢、减少细菌、病害在巢房滋生和污染,清除害虫的虫卵,保持群体的正常生活以及后代的健康发育。能使蜂王始终在新巢房产卵,卵虫在宽大的巢房里发育成长,培育出健壮的新个体,具有优生优育的客观效应。

中蜂个体小,吻较短,采集力虽然较低,但中蜂采集工作勤奋,抗寒能力较强,早出晚归,在9℃时就能正常采集活动,弥补了吻短、采集力低的不足。

中蜂分蜂性强,维持的群势比西蜂小,群体增长数量多,在生存斗争过程中生存机率大,这也是与生存斗争的另一种表现。

中蜂定向力较差,容易迷巢,这种习性是和长期在广阔的野外生活、群体间距大、接触机会少有关。这一习性对人为管理是不利的。中蜂群失王后,工蜂快速产卵现象,虽然是生存斗争中一种特殊现象,但必然`无法使该群体生命得到延续。

生产应用:

中蜂因为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对各地的气候和蜜源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稳产和适于定地饲养,特别在南方山区,具有其他蜂种不可取代的地位。在四川养蜂生产中,应用中蜂(含阿坝中华黑蜂)约占30%。

中华沙鳅人工养殖技术


中华沙鳅(BotiasuperciliarisGunther)隶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沙鳅属,俗名龙针、钢鳅。中华沙鳅属于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兼备;体态纤细,体色艳丽,体表具美丽的斑纹,观赏价值高、食用价值高,市场价格达到400~500元/千克,是长江中上游特产优质的名贵珍稀鳅科鱼类。近年来中华沙鳅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为了恢复长江上游中华沙鳅资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对长江上游野生中华沙鳅进行了人工移养驯化,成功实现了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

一、中华沙鳅生物学特征

1.形态特征

中华沙鳅全长90~180毫米。体长形,侧扁,腹部圆。头小,呈锥形;吻较长,侧扁,其长大于眼后头长之和;眼小,眼间距较窄,这也是中华沙鳅与同亚科宽体沙鳅的主要区别。

2.生活习性

中华沙鳅为营底层生活的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栖息于流水环境中,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也常见于滩边洄水区或大石堆间流水较缓的地方,为敞水区底栖性小型鱼类。幼鱼主要食物对象为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类、水蚯蚓等,成鱼以水生昆虫、底栖的无脊椎动物和江河中腐烂的尸体为主要食物。中华沙鳅生活在流水环境中,对光照、溶氧和温度比较敏感。因此只要为中华沙鳅提供适合其食性的饵料和适宜的生活环境,就能对其进行异地养殖。

3.生长及繁殖特点长江中上游气候湿润,饵料资源丰富,水温适宜鱼类生长,但中华沙鳅属于小型鱼类,生长速度较慢。中华沙鳅每年4~7月为繁殖季节,产卵类型为1年1次,繁殖高峰期在每年5~6月份。产漂流性卵,无粘性。通过人工繁殖中华沙鳅就能避免其在自然条件下的不利因子,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同时缩短养殖周期。

二、中华沙鳅人工驯养技术

1.驯养条件

中华沙鳅驯养池面积不宜过大,一般在20~200平方米,但要保持一定深度,一般在1.0~2.0米。放养前先将池塘中的水全部排放干净,清除池底的污泥和杂物,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120千克/亩进行消毒,除了对池底进行彻底消毒外,还必须对池壁彻底消毒。具体消毒方法是将生石灰化水满池泼洒,消毒后在太阳下曝晒3~5天,消毒完毕后才可注水,同时应检查驯养池的进水闸和排水闸,修补好损坏的闸板和拦鱼栅。驯养期间注意水质的变化,溶氧保持在5.0毫克/升以上,pH在7.0~8.5,氨氮在0.03毫克/升左右,亚硝酸盐为0.01毫克/升以下。通常用水库、溪河、湖泊等地表水为好,如用自来水、深井水,则须彻底曝气后方可使用。

2.收集与运输

中华沙鳅野生鱼收集后应立即运输。考虑到江河野生鱼和池塘养殖鱼承受能力的差别,且中华沙鳅体表粘液较丰富,受到刺激后易在水中形成絮状物,使鳃堵塞而死亡,所以在收集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反复操作。中华沙鳅有两根眼下刺,且较尖锐,容易刺破塑料袋,故在运输时最好使用塑料桶,若运输时间在1小时内,运输途中可不换水;运输时间超过1小时,必须配备充氧装置或者中途换水//。运输途中必须随时注意充氧情况,避免氧气管和氧气头脱落导致充氧不足,同时注意观察其在运输过程中是否存在缺氧情况并及时处理。天气炎热、气温超过25℃时,应在水中添加冰袋,将水温控制在20℃以下,能有效地提高运输成活率,降低应激反应,运输成活率可达98%以上。到达目的地后,注意调好水温再放鱼,在操作过程中带水操作并注意轻拿轻放,避免鱼体受到机械损伤。

3.饲料与投喂

野生中华沙鳅下池后开始投喂饵料,以动物性饲料水蚯蚓为主。投喂做到四定:一是定时,即每天投喂2次,每天8∶30和17∶00各投喂1次;二是定质,投喂新鲜饵料,保持饲料新鲜成分相对稳定,营养均衡;三是定量,即饲料的日投喂量为中华沙鳅总体重的4%~8%,投喂应以傍晚的一次为主,占总投喂量的65%左右,具体的日投喂量要视水温、天气、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水温在20~25℃时泥鳅食欲特别旺盛,日投喂量约为总体重5%~8%,水温高于30℃时中华沙鳅食欲减退,此时应少投喂或不投喂;四要定点,驯养期间使用竹篾制作饵料台,进行固定地点投喂,使中华沙鳅养成定点吃食的习性,便于观察摄食情况和清扫残饵,以防水质恶化。

4.驯养管理

坚持每天巡塘,注意水质变化,根据水质状况、透明度及水位变化情况定期换水,加注新鲜江水。中华沙鳅应激反应极强,在养殖过程中尽量减少惊扰。换水时也不要过急。每30天检查1次生长及鱼病情况。中华沙鳅不喜强光,可在池塘水面上放泡沫板或在池底靠池壁处斜放水泥板等遮蔽物,供其躲避。

蜜蜂四季养殖技术要点


1.春季及时饲喂,保温降湿

早春季节尚无供蜜蜂采食的植物性花粉等天然的食物来源,因此,及时为蜂群提供合理的食物来源是保证蜂群生存和复壮的必要条件。供蜂群采食的食物来源可以是糖类、奶类、蛋类或含糖量较高的薯类块茎等,在饲喂时可以按一定比例进行搭配,每脾蜂每次喂给80~150克。同时,做好蜂群的保温工作,这样可以降低食物的消耗量,减少蜂群病害的发生率。在正常情况下,蜜蜂所处的环境温度应高于10℃,天气冷时不要开箱检查蜂群。要经常保持蜂群环境的清洁干燥。

2.夏季防暑降温,防螨,适当补饲

夏季气温较高,病虫害加重(主要是蜂螨),蜜蜂体力消耗加大,繁殖率明显下降,死亡率大幅提高,因此,气温较高时应将蜂群转移到有树荫通风较好的地方,天气过热时,可在箱外泼洒冷水,饲喂凉开水,同时要防止蜂群过于拥挤,及时分群。将硫磺粉用纱布包好,撒在蜂箱挺梁上,防止蜂螨侵害。夏季如自然环境中的花粉来源充足,可以靠其采食来维持蜂群的生长和繁殖。当自然界中的花粉来源不充足时,就要靠人工补食。为保证蜂群的正常食物供应,在夏初应将蜂群度夏的食物准备好。每蜂箱留足5~8公斤越夏蜜,与其他食物搭配饲喂。

3.秋季做好越冬准备

在最后一个采蜜期,可用新王替换产卵差的老王。在大流蜜期要采去子脾上的贮蜜,选用适合产卵的新脾等办法,尽量扩大产卵区。流蜜结束时,抽出多余的蜜脾,适当补给空脾,保持蜂脾相称,加强巢内保温和奖励饲养,促进蜂王产卵。要将弱蜂并箱,以增强越冬群势。还要贮备足量的供蜂群越冬的食物,选好对蜂群越冬无危害的过冬场所,做好气温突然下降的应急准备。

4.冬季保温,喂食充足

气温下降到0℃以下需进行保温,越冬相对湿度为75%~85%,越冬后期,蜂群需维持34~35℃的巢温;防惊动与强光刺激,保蜂群安静,以减小体力消耗。为保证安全越冬,还要定期添加一定的食物供蜜蜂采食,补充能量。

5.流蜜期的管理

每年的4~6月进入流蜜季节,从流蜜期前的1个半月开始,到流蜜期结束前的1个月内,要抓紧做好适龄蜂群的培育工作。在主要采蜜期前,必须利用辅助蜜源为每群蜂造好10~15个巢脾,以供其繁殖、贮蜜之用。选择不爱分蜂和其他性能较好的蜂群养王,及时换王,避免出现王老群强的现象。在管理上要提高蜂王产卵力,及时扩大蜂巢,繁殖期要进行强弱互补,以保持中等群势。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放蜂地点和路线,保证蜂群有足够的蜜源,提高蜂群的生产能力。

中华鳖成鳖养殖技术介绍



成鳖养殖阶段场地选择一般应建在城郊,肉类加工厂附近最为适宜。要求有固定水源、环境安静、保水性良好的黏土或黏壤土地区。
由于中华鳖的养殖必须按规格分池饲养,所以养殖场必须有大小不等的各类池塘。成鳖养殖池塘以1~10亩的土池为宜,因为普通的壤土底质池塘,便于成鳖潜伏休息和越冬,池深达到1.5~2米,经过幼鳖阶段饲养的鳖,转入食用成鳖饲养,要求规格整齐,生长期基本相同,体重相差悬殊的幼鳖,不得同池进行食用鳖的饲养。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水面放养2~3只为宜。
由于鳖类对声音很敏感,环境安静有利于摄食和生长。除了清塘消毒、培养水质和移植凤眼莲等工作外,池四周要留有一定面积的休息场,供鳖晒背和进食,还要在塘中心设置供成鳖生活中活动的平台,并对防逃墙内的塘坡进行除草平整,以防划伤鳖体引起感染。池堤可以是土堤,也可以是水泥结构,要有完备的灌排水系统。鳖善于攀援,养殖池四周要建筑牢固的防逃墙。一般在池的四周砌高50厘米的墙即可防逃,防逃墙上部要出平檐以达到更好的防逃效果。
养殖池的排水口和进水口也应注意装好防逃设施,在排水口上可在排水时加上防逃网。
若是亲鱼池,还要靠水边的岸上建产卵场。产卵场可以是沙坪或产卵房,都要铺好细沙供产卵用,适宜厚度为30~35厘米。产卵场的渗水和排水性能要好,达到雨天不积水,附近要成排种植高架植物用作遮阳设施,如葡萄、向日葵、蓖麻等。产卵场的位置设计要使亲鳖可方便的爬入产卵场产卵,可以在产卵场上方设置瓜藤植物棚架,以防止阳光直射和沙盘水分过快蒸发。
因为凤跟莲在养殖过程中不断生长扩大覆盖面,要适度控制凤眼莲的数量和面积,以不超过总水面的1/3为好,避免影响成鳖摄食。
同一池中鳖规格要求基本一致,免得大鳖攻击小鳖。放养的原则是水体环境条件好时多放,水体环境一般时少放,面积大的池塘同等单位面积放养的相对数量少,面积小的池塘同等单位面积放养的相对数量多。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因地制宜解决饲料。除了商品鳖、鳗鱼饲料外,为了在大规模养殖时降低成本,螺、蚌,粉碎的鱼、虾和新鲜的动物下脚料,蛋白含量高的饼粕类食物和蔬菜瓜果等都可以合理搭配投喂。
也可自配人工配合饲料。可用配方为:鱼粉等动物蛋白30%,豆类30%,次粉25%,α淀粉8%,面粉5%,另加植物油1%、骨粉1%,多种维生素0.1%。春季保持50~80厘米浅水层,有利于水温上升,使成鳖早开食促进生长,夏季可提高水位,加到1.5~2米,可以降温防暑。秋、冬季也要保持高水位,因为成鳖越冬一般可在室外进行。入秋后,水温降低很快,成鳖会自行钻入土中冬眠。高水位可以减缓水温下降的速度和利于越冬时保温。
成鳖越冬前为提高水温,池塘可施一些有机肥,越冬池水位要尽量高些,保持足够水体溶氧。为了使体内积累脂肪,顺利越冬,要强化培养一个阶段,多喂新鲜动物内脏等高蛋白的饲料。中华鳖适合在30℃左右的水体中生长,可以利用地热水或其他热水快速养殖鳖,打破冬眠,缩短养殖周期,加速成鳖商品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早春蜜蜂繁殖技术


蜜蜂经过较长时间的越冬后,群势普遍减弱,有的蜂群量减少1/3以上,如不抓住初春季节提前做好蜂群春繁工作,不仅会影响全年群势,而且很可能错过首期规模花源的采集。所谓提前春繁,就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人工方法,让蜜蜂的产子繁育活动适当提前,达到人为促繁、增产增收的目的。促进蜜蜂早春繁殖主要应做好以下5点:

一是促使蜜蜂早排泄

越冬期间,由于受外界低温的制约,蜜蜂很少出外排便,而是将粪便积存在后肠中,待天气回暖后再陆续飞出排泄。促使蜜蜂早排便,可使处于休眠、半休眠状态的蜜蜂提早苏醒,提早进食,提早活动,从而促使蜂王提早产卵,蜂群提前培育幼蜂。具体方法是:在晴好天气的中午,气温达到8℃以上时,揭开蜂箱大盖,让阳光直接照射箱内。由于光线和温度的刺激,一些便胀严重的蜂子就会飞出排便。粪便排空了,蜂子的食量就会增加,活动量也随之增多,整群蜜蜂就提前入春了。蜜蜂排便时,应观察出箱蜜蜂数,若数量较少,过两三天可再揭盖促排1次。

二是紧缩巢脾

在蜜蜂数略多于巢脾的前提下,先将多余的巢脾抽出,再将脾距缩小到0.8~0.9厘米,并整理巢房,促使原本结团的蜂子散团上脾,爬满蜂巢,借此提高巢脾温度,为蜂王提前产卵做好准备。

三是增加蜂巢温度

冬末春初,江南地区往往低温多雨,给蜜蜂春繁带来不利影响。对此,可在紧脾的基础上,做好以下4方面工作:第一,依据群势强弱,在箱内适当填充干稻草、旧衣被等增温物,在箱外包裹草帘、麻袋等保温物,并遮盖好蜂箱,严防雨雪侵袭。第二,管理好巢门。若昼夜温差较大,白天可将巢门完全打开,夜晚适当关闭一部分。若有寒流袭击,要及时缩小巢门,防止冷空气过多侵入。第三,趁晴好天气,用干布抹净箱内水滴,晒干箱盖,并更换或翻晒已经潮湿了的填充增温物。

四,如果群势弱小,可合群春繁:

将2~3脾蜂的弱群,采用合二为一的办法合为一群。操作时,先在蜂箱中间固定1块隔板(大小与蜂箱一致),以阻断两边蜂子的往来,再将巢门改造成两群蜂子能分别出入的通道,最后将两个弱群移入箱内,各占一边。这样,两群蜂在1个蜂箱内,巢温散失小,增温效果明显,还可省去填充增温料。

五是奖励饲喂

以蜂蜜(忌用甘露蜜)或1∶0.8的白糖水喂蜂,每群每次喂100~150克,连续饲喂3~5次,可1天1次,也可2天1次,于傍晚投喂,操作要谨慎,以防糖蜜掉落箱外引起盗蜂。投喂时机以首期规模花源大流蜜前20~30天为宜。这种饲喂,目的是让蜜蜂误以为春暖花开了,从而提早进入春繁季节。如江南的油菜,2月上旬始花,2月下旬至3月进入盛花期,要使新蜂形成优势,投入采集,奖饲工作需要在1月中旬左右进行。值得一提的是,若粉脾不足,还应及时补充花粉饲料,以满足幼蜂哺育的需要。补充的花粉饲料可从多粉的强群中抽调,也可补入储存的粉脾或人工造粉。

六是顺其自然换新王

蜜蜂早春繁殖结合换王,虽不带有普遍规律,但笔者在实践中曾遇到过。在去年的春繁中,1箱中等群势的蜂群,出现了1个王台基,继而发育成为即将封盖的王台。当时笔者想,不管是换王还是分蜂都为时过早,于是将其铲除了。孰料这是蜂群为尽快壮大自己群势而做出的一种科学而自然的选择。因为后来的实践表明,该群蜂的原王产卵能力弱,不仅春繁中产卵少,以后的生产也明显低于其他同等群势的蜂王,使整群蜂一直难以壮大。由此笔者认为,春繁中如果出现王台,可顺其自然保留下来,直至出王后以新换旧,因为新王的产卵积极性要比老王高得多。

(作者联系地址:湖北省阳新县荆头山科教中心邮编:435200)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615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