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蛆养殖技术

首先是养殖房准备,可以利用旧房改造,四周用纱窗围起来。养殖房准备好之后,就可以进行粪料发酵以及蝇蛆孵化和培育工作。在培育过程中,最适宜温度为25℃-30℃,湿度以50%-80%为宜。

一、蝇蛆养殖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1.消毒

养殖蝇蛆如同其他经济动物,优良品种是获得经济效益的保证。目前有些报道简单认为引养野生家蝇即可,事实上优良品种的培育必须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的筛选、繁育才能实现,所以,蝇蛆养殖者应在专家指导下选择品种,不可盲目引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率先在国内培育出无菌家蝇。

2.养殖管理

蝇蛆的养殖管理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家蝇的生存周期短,繁殖量大,且其生长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因此,既要注意调控好环境因素,更要适应其高节奏的特点,加强管理。再者,由于家蝇是传播疾病的媒介昆虫,是四害之一,防止家蝇外逃也是管理的重点内容。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植物59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蝇蛆养殖技术的介绍,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小伙伴。

相关推荐

肉牛皮蝇蛆病的主要特征 肉牛皮蝇蛆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牛皮蝇蛆病是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是由于感染牛皮蝇属的几种皮蝇的幼虫,并在其皮下组织寄生而引起发病。可使患牛消瘦,幼畜发育不良,产肉和产奶量降低,牛皮严重损伤,影响母畜的发情和配种受胎,给养牛业造成极大危害。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皮蝇蛆病的主要特征肉牛皮蝇蛆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1、病原特性

中华皮蝇。成蝇虫体长度为11-13mm,雌蝇伸出产卵器后能够达到17-19mm,体壁为黑色,覆盖浓密细长的绒毛。虫卵呈黄色,往往黏附在牛毛单侧,呈羽状排列,通常每根能附着7-15枚,最多能够超过30枚,主要集中在腹侧、胸前和四肢被毛上。第1期幼虫呈乳白色,大小在(3.50-12.00)mm×(o.75-2.00)mm;第2期幼虫呈浅黄白色,具有葡萄状的橙色后气门,且小气孔排列比较稀疏,通常为20-80个,多时能达到40-60个,且两侧分布不同数量;第3期幼虫大小在(19-25)mm×(8-11)mm,第7腹节腹面前后缘都生有刺,后气门呈较平的肾形,钮孔在中部,略微突出。

牛皮蝇。雄成蝇虫体长度在14-15mm左右,雌虫伸出产卵器后可达到大约16mm,体壁呈黑色,覆盖较长且密的绒毛。虫卵呈黄色,往往单个黏附在被毛上,主要集中在腹部和腿部两侧。第1期幼虫,刚孵化出的长度在o.6mm左右,之后能够达到17mm左右,上钩尖端分成2叶,生有尖齿,但其后方未弯曲;第2期幼虫具有黑色或者褐色后气门,分布较多的小气门,一般为32-37个,有时也能够达到29-40个;第3期幼虫的长度通常为26-28mm,是宽度的1.8-2.o倍,第7股节的前后缘都没有刺,后气门呈漏斗状,存在较深凹陷,钮孔在中部。

纹皮蝇。成蝇基本与中华皮蝇相同。虫卵呈黄色,一般每根被毛上能够黏附7-10枚,且呈整体地排列,主要集中在颈与肛门连线的下方处。第1期幼虫长度在o.55-1.70mm,具有前端尖细的口钩,且其后方较近处存在2个尖齿,向后方生长;第2期幼虫具有黄褐色或者橙色的后气门,且分布较少小气门,通常超过12个,平均达到18-22个;第3期幼虫长度为26mm,是宽度的2.4-2.5倍,第7腹节腹面只在后缘有刺,后气门存在分隔,且气门板较平。

2、生活史

雌蝇和雄蝇主要在气候炎热且晴朗无风的夏天于空中飞翔过程中进行交配,经过5-6天雌蝇开始产卵。产出的虫卵一般在牛被毛上附着,每根被毛上面能够黏附几个到二十个不等。被毛上虫卵经过4-7天的孵化即可发育为第一期幼虫。第一期幼虫经由毛孔侵入皮内,并在深部组织中不断移行,最终到达食道部,该过程需要经过7-7.5个月左右,且虫体在移行过程中蜕化变成第二期幼虫。第二期幼虫会沿着膈肌移动到背部,导致背部皮肤形成瘤状隆起,还会形成小孔来连接外界,虫体通常会在牛背部皮下停留大约2-2.5个月,并逐渐蜕化变成第三期幼虫。随着第三期幼虫的不断增大,小孔也逐渐变粗,最终钻出皮肤小孔。如果在虫体即将从皮肤小孔内脱出时,饲养员用手指对小孔周围进行挤压,即可见从孔内快速蹦出蝇蛆,并伴有“嘭”的声音,因此将其称为“蹦虫”。钻出的蝇蛆会落到厩肥内或者地上逐渐变成蛹,再经过1-2个月就能够羽化发育为蝇。

3、主要症状

皮蝇蛆通常能够在牛体内寄生超过10个月,在皮蝇飞翔和产卵过程中会发出较大的“嗡嗡声”,导致牛呈现明显不安,使其表现出狂跑、就踢,也称之为“跑蜂”现象,对机体休息、采食以及抓膘造成严重影响。当皮蝇的幼虫侵入牛皮下,会导致机体发痒、精神不安以及疼痛。当幼虫侵入到食管,就会导致发炎水肿。当幼虫移动到背部皮下,会导致皮肤略微隆起,凹凸不平,并在皮肤上出现穿孔,此时在虫包处用手按压,就能够挤出虫体。

4、诊断

当病牛背部皮下存在幼虫时容易进行诊断。开始时能够在病牛背部皮肤上触摸到长圆形的硬节,在1个多月之后就会形成瘤肿样隆起,并有小孔出现在隆起的皮肤上,逐渐在小孔四周出现干涸的脓痂,且孔内可见1个幼虫。根据以上情况就能够确诊。

5、防治措施

常用的治疗药物:按体重皮下注射o.2mgjkg伊维菌素注射液;按体重口服o.2mgjkg皮蝇磷;将敌百虫添加适量温水中配制成2%溶液,涂擦在背穿孔处,注意涂擦前要先将皮孔周围的干涸脓痂清除干净,确保暴露出皮孔,以使药液能够充分接触虫体;按每100千克体重使用10mL倍硫磷浇泼剂,从前向后沿着牛背部中线浇泼;按体重使用30mgjkg亚胺硫磷乳油,直接在背部皮肤滴加或者泼洒。在该病流行地区,可在每年皮蝇活动旺季,在牛体上喷洒上药物,能够将产卵的雌蝇以及从卵孵出的幼虫杀死。如果皮蝇已经穿破皮肤,可对伤口使用食盐水清洗,或者向伤口内注入食盐水。另外,也可在病牛寄生有皮蝇幼虫的部位点状注射60度白酒,使月1次即可,或者先采取针刺,然后涂擦乙醇。

1、危害
犊牛患病后会阻碍正常的生长发育,增重缓慢,产肉量及肉品质降低;母牛患病后会导致产奶量明显减少,役牛患病后会导致使役能力减弱,缩短使役年限;牛皮出现穿孔,降低使用价值;严重感染时,还会导致患病犊牛及体质虚弱的牛发生死亡。另外,还会间接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主要是增加消耗饲草料、提高饲养成本,且牛皮蝇幼虫还能够导致人类发生感染,影响人类健康等。
2、生活史
牛皮蝇、中华皮蝇以及纹皮绳具有类似的生活史,都是全变态发育,即整个发育过程分成4个阶段,也就是卵、幼虫、蛹、成虫。不同种类的成蝇会在不同部位进行产卵,一只雌蝇一生通常能够产H4000~8000个卵,其经过4~7天就会孵出第1期幼虫,接着会经由毛孑L侵入到皮肤,并在体内深部组织中不断移行、蜕化。一般来说,纹皮蝇、中华皮蝇通常在动物感染后大约75天,能够在食道以及其他寄生部位的黏膜、浆膜发现第2期幼虫,且在此处进行5个月停留,然后沿着膈肌移行到背部。牛皮蝇的第1期幼虫会直接移行到背部,且侵入背部皮下,会导致皮肤表面形成瘤状隆起,接着在隆起处出现一个小孔,直径在0.1~0.2mm,且幼虫的后气孔会朝向那里;此时随着第3期幼虫体积的不断增大,会导致小孔直径也逐渐明显增大。发育成熟的第3期幼虫会通过小孔蹦出,落到地面上结成蛹,经过1~2个月发生羽化变成成蝇,再加上幼虫在动物体内往往会寄生10~11个月,整个发育过程大约需要1年时间。
3、传播方式
该病主要经由两种方式进行传播。一种是成年虫经由血液途径造成传播,而这种传播方式又可分成牛皮蝇与牛体间的传播以及病牛与其他肉牛之间的传播。大多数情况下,牛皮蝇对肉牛传播病毒后,病毒就非常容易经由空气传播给其他肉牛,这种传播方式会在牛群中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疗。另一种传播方式是指牛皮蝇经由寄生的方式造成传播,尽管这种传播方式比较少见,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每年春秋季节,牛皮蝇会通过排卵进行繁殖,部分牛皮蝇会在肉牛体表皮肤上直接排卵,尽管大多数的卵都由于环境比较恶劣而发生死亡,但也有少量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卵生存下来。此时孵出的幼虫会在机体皮下组织上面寄生,从而导致各种慢性寄生虫病的发生,主要会造成皮革品质降低。如果母牛感染该病,还会导致产乳量比正常明显降低。当病牛严重感染时,甚至会导致皮肤表面出现血肿,皮肤免疫能力急剧减弱,情绪烦躁不安等。
4、病理特征
当幼虫钻入到病牛皮肤时,会导致皮肤痛痒,精神烦躁,并在患部结痂。幼虫移行到深层组织内时,会损伤组织,如果在食道寄生就会导致浆膜发炎。当幼虫移行到病牛背部皮下时,会导致皮下结缔组织出现增生,并在寄生部位形成瘤状隆起,还会导致皮下发生蜂窝组织炎,皮肤显示略有隆起,接着发生穿孔,导致牛皮被损伤,如果感染细菌就会发生化脓,形成瘘管,之后则逐渐开始愈合,形成瘢痕,使皮革价值严重降低。另外,皮蝇幼虫产生的毒素会损害机体的血管壁和血液,从而导致贫血和肌肉稀血症。病牛感染严重时,会导致机体消瘦,肉品质变差,幼犊还会出现生长发育缓慢,贫血,母牛减少泌乳,役牛使役能力减弱。有时皮蝇幼虫还会钻入病牛的延脑或大脑脚,从而出现神经症状,如突然倒地,做后退运动,晕厥或者***等,严重时还会发生死亡。
5、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病牛可选择使用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系列药品,按每千克体重注射或者口服0.2mg有效成份。同时,还要配合防治虱病、疥癣病、线虫病等寄生虫病,为此可在每年10月份开始进行药物驱治,以后每间隔20~25天使用1次药物,连续使用3次。病牛也可在皮蝇停止飞翔以后(即每年11月份左右)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5mg倍硫磷原液,防治效果也很好。病牛还可使用倍硫磷浇泼剂,成牛用量为3mL,犊牛用量减半。治疗该病时,也可先用手指挤压寄生在病牛背部皮下的幼虫,或者将2%敌百虫等药物涂擦或者注入到肿胀部以及小孔内,用于将幼虫杀灭。肉牛体表可涂攘适量的1%~2%的敌百虫溶液,能够有效减少牛皮蝇在上面进行产卵,通常每间隔30天进行1次处理,共进行2次。此外,病牛患处可采取封闭治疗,即肌肉注射由5mL地塞米松、2mL普鲁卡因、1601U青霉素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头1次,连续使用4天,既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也能够麻醉幼虫,抑制其继续发育,还能够减轻病牛的骚痒和疼痛。
中药防治:病牛也可使用中草药处方进行防治;一般选择使用当归醋浸液,即将2000g当归置于8000mL食醋中,浸泡48h后涂擦在牛只背部,成年牛每次适宜涂擦150mL浸液,犊牛适宜涂擦80mL浸液,确保被毛和皮肤都被浸湿。

奶牛皮蝇蛆病的传播途径及危害 奶牛皮蝇蛆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奶牛皮蝇蛆病是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是机体皮下组织内寄生牛皮蝇、纹皮蝇以及中华皮蝇的幼虫而导致.病牛的主要表现是体质消瘦,影响犊牛生长发育,母牛患病后导致产乳量减少。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奶牛皮蝇蛆病的传播途径及危害奶牛皮蝇蛆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1、病原特征

蚊皮蝇和牛皮蝇的成虫形态类似,外观如同蜜蜂,全身都被绒毛覆盖,头部生有不大的复眼和三个单眼,还生有不存在分支的触角,且口器不发达,无法叮咬和采食。牛皮蝇,成虫长度在15mm左右,头部覆盖浅黄色绒毛,胸部两端覆盖淡黄色绒毛,中间覆盖黑色绒毛,腹部从前向后依次覆盖白色、黑色和橙黄色绒毛,翅覆盖淡灰色绒毛。雌蝇产出的虫卵附着在腹部、四肢上部以及乳房等处的被毛上。虫卵为长圆形,呈淡黄色,表面具有光泽,大小在0.78-0.8mm×o.22-0.29mm。第一、第二期幼虫呈半透明的黄白色,第三期幼虫呈棕褐色,梯形比较粗大,体表存在大量小刺和结节,且明显分节,长度能够达到28mm。纹皮蝇,成虫长度在13mm左右,胸部覆盖淡黄色的绒毛,胸背部存在一条黑色的纵纹,腹部从前向后依次覆盖灰白、黑色和橙黄色绒毛,翅覆盖褐色绒毛。雌蝇产出的虫卵通常在附着在后腿球节处,且一根被毛上能够附着多个虫卵。虫卵以及第一、第二期幼虫与牛皮蝇类似,第三期幼虫长度能够达到26mm,体表分节,并存在小刺。

2、传播途径及危害

两种皮蝇都具有非常强的繁殖能力,大多数虫体以吸血为生,还可以某些腐烂物质作为主食。该病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传播,一种是成年皮蝇经由血液途径进行传播,而这种方式又可分成虫体对奶牛以及奶牛之间的传播。一般情况下,皮蝇对奶牛传播病毒后,病毒就非常容易经由空气导致其他奶牛被感染,这种连锁反应的传播会对牛群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另一种是皮蝇以寄生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方式尽管比较少见,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皮蝇在春秋季节进行排卵,而部分皮蝇会直接在奶牛皮肤表面进行产卵,尽管大多数虫卵都由于环境比较恶劣而发生死亡,但也有少数生命力顽强的虫卵能够存活下来,孵出的幼虫就会在机体皮下组织寄生,从而引起慢性寄生虫病。

3、临床症状

当奶牛发生皮蝇蛆病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质明显消瘦,用手在其背部进行触摸,会摸到皮下存在类似母指大小的隆起,且隆起处的皮肤上面存在接近火柴头大小的小孔,并有淡黄色的脓液从孔内流出,待脓液变干后就会与小孔周围的毛相互胶结在一起,导致体表被毛明显粗乱。感染严重时,病牛精神萎靡,体质会急剧消瘦、衰竭,或者引起继发感染以及脓毒血症,直接或者间接使其死亡。

4、防治措施

灭蝇。在成蝇频繁活动的季节,也就是每年的6-9月份,要定期对运动场、牛舍使用灭蝇剂喷雾来驱杀成蝇。另外,可在奶牛体表喷洒适量的1%-2%敌百虫,每间隔10天使用1次;或者按体重使用1000-1500mgjkg拟除虫菊脂进行喷洒,每30天使用1次,能够将产卵的雌蝇或者由虫卵孵化出的幼虫杀死。

杀灭体内幼虫。在防治该病方面,消灭体内寄生的幼虫,特别是1-2期幼虫,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对皮蝇生物学特性有所了解和掌握,如明确成蝇的活动及产卵季节,以及各期幼虫的寄生时间和寄生部位等,并在此前提下采取有计划地大面积防治,确保驱虫效果较好。另外,也可使用药物进行预防,每年的5-7月份,可向牛只体表喷洒适量的1%敌百虫溶液,每间隔15天1次,抑制皮蝇产卵。在每年9月中旬、10月上旬,也可取2kg当归,浸泡在4000mL食醋中,经过48h,将浸液分别涂擦在机体的背部两侧,成年牛每次大约使用150mL浸液,犊牛大约使用80mL浸液,以使被毛和皮肤被浸湿为宜。在每年蚊蝇活动季节结束后,即11月份,可给奶牛按体重皮下注射0.2mg/kg阿维菌素或者伊维菌素类药物,或者按体重肌肉注射6-7mg/kg倍硫磷,能够将体内幼虫杀死。如果发现奶牛背部皮肤存在隆起,但还没有形成穿孔,即幼虫寄生在皮下,可在背部喷洒适量的0.25%倍硫磷溶液或者0.05%蝇毒磷溶液,能够将皮下幼虫杀死。

机械清除虫体。如果病牛背部皮肤已经形成皮孔,而幼虫没有钻出时,可在背部皮肤孔处涂布适量的2%敌百虫溶液,可将幼虫杀死,接着将虫体用镊子取出。也可直接从皮孔中用镊子取出虫体,如果虫体较大而很难取出,要先刺破虫体,然后将虫体内容物挤出,接着再将其取出,但要注意完全挤净虫体,防止发生过敏反应。

创口处理。病牛经过机械清除虫体后形成的创口,以及发育成熟的幼虫钻出皮孔后形成创口(炎症或者化脓灶),要对内腔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者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冲洗,接着涂抹碘酊或者撒入碘仿。

1、危害
成蝇干扰:在成蝇频繁活动的季节,尽管不会叮咬牛体,但在雌蝇飞翔产卵过程中会使其烦躁不安,四处躲避,甚至出现狂奔,还会发生喷鼻、蹴踢等现象。严重时甚至会使牛只的采食、休息受到严重影响,导致体质消瘦、形成外伤,母牛发病后肯能引发流产以及产奶量降低等症状。
机械刺激:当幼虫钻入到牛体皮肤后,能够在皮下组织生长发育,个体不断增大,且进行长距离移动,使局部皮肤受到严重的机械刺激,并损伤移行过程中经过的组织,使其发生炎症,造成结缔组织增生以及皮下组织炎,从而引起局部皮肤出现瘙痒,伴有疼痛,使其翻到不安。病牛往往会发育不良,体质消瘦,肉质变差,母牛受到侵袭则会导致产奶量降低。
吸收宿主营养:从第一期幼虫发育成长为第三期幼虫,个体明显增大,甚至超过数百倍,且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都是通过宿主而获取。
继发感染:幼虫侵入到牛只体内,发育成为第三期幼虫时,会在寄生处的皮肤形成隆包,然后从皮肤钻出落到地面,导致皮肤损伤,甚至在局部能够形成瘢痕。非常容易继发感染化脓菌,引起脓肿,且通过瘘管有脓液排出。另外,化脓菌还能够在皮下引发蜂窝织炎。如果形成较大面积的瘢痕,且数量较多,会导致皮革质量明显降低。
毒素损害:牛体内寄生的皮蝇幼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通过新陈代谢生产并排泄一些物质,且这些物质对牛体具有毒害作用。
损伤神经:个别幼虫进入到牛只体内,能够在大脑或者延脑内寄生,从而导致神经受到压迫和损伤,进而表现出神经症状,严重时甚至引起死亡。
引发过敏反应:病牛往往会由于吸收机械除虫挤碎或者自然死亡的幼虫体液,从而使其致敏,如果再次与该抗原接触,就能够引起过敏反应。

2、生活史
皮蝇的发育是完全变态过程,一般分成4个阶段,即成虫、虫卵、幼虫及蜗,需要经过大约1年才能够完成整个发育过程,成蝇4~9个月间陆续出现。成蝇的生活期只有5~6天,雌蝇通常在中午太阳炎热时在牛毛上产出虫卵,3~6天左右会有第一期幼虫孵出,接着经由毛孔进入到机体,并开始进行生长发育。根据皮蝇的种类有所不同,具有不同的移行途径。牛皮蝇幼虫是先进入到皮下组织中,并逐渐移行到背部皮下,且在该处停留大约2~3个月,之后生长发育成熟,在虫体产生的毒素作用下,使皮肤发生穿孔,并由此排出到体外,落到地面后其表皮开始变硬,逐渐形成蛹,再经过1—2个月就会羽化发育为成虫。牛体感染纹皮蝇幼虫后,经过2.5个月左右的时间,能够在咽部和食道部发育成为第二期幼虫,并在食道壁停留大约5个月,最后移行到背部皮下,并继续发育为第三期幼虫。

3、临床症状
成蝇在牛背上进行产卵时,往往会导致个体或者整个牛群感到不安,使其正常的采食和休息受到影响。产出的幼虫移进入到牛只皮下,使其感到疼痛、瘙痒,从而导致烦躁不安;幼虫生长到一定阶段,会在背部形成结节,甚至局部会不断增大,形成较小的瘤肿,明显在皮肤表面突出,如果对该处皮肤进行观察,能够在隆起的顶端看到存在一个小孔。另外,还能够在瘤肿中挤出幼虫,如同指头或者花生米大小。当幼虫由皮下钻出后,会在皮肤上留下一个小的空洞,从而容易继发感染细菌,发生小面积的脓肿,使牛皮质量明显降低。如果牛皮肤下寄生有大量皮蝇蛆时,会在其背部形成很多突起,严重是甚至会引起贫血,导致体质消瘦,肉品质降低,以及奶产量减少等。

4、治疗
病牛可使用倍硫磷(百治屠)采取臀部肌肉注射进行治疗,成年牛用量为1.5mL,犊牛用量为0.5~1.OmL,一般能够将皮蝇第一至二期幼虫杀灭,杀虫率能够超过95%。该药使用方便,是很好的能够杀灭皮蝇幼虫的杀虫药之一,但最好在11月份使用本药治疗,此时疗效较好。病牛也可使用皮蝇磷进行治疗,但由于其无法溶于水中,可选择制成丸剂,按每千克体重口服lOOmL。病牛按每千克体重在背部皮肤滴加或者泼洒30mL亚胺硫磷乳油,杀虫效果较好。病牛按每千克体重口服或者皮下注射1次0.2mL伊维菌素,经过7左右能够使瘤疱变软,失去弹性,经过30天就可将全部幼虫杀死。病牛按每千克体重臀部肌肉注射1OmL蝇毒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移行期的幼虫杀灭。在病牛皮蝇幼虫寄生部位的周围使用60度的白酒进行点状注射,一次就能够将虫体杀死,或者先用针刺寄生部位,然后涂搽白酒。另外,也可用双手将幼虫大力挤出,注意确保将其踩死或者进行焚烧,然后在伤口处涂抹碘酊,最后撒布碘仿,能够促使伤口完好愈合,一般每间隔10天左右进行1次。此外,使用中药治疗效果也非常好,如取1OOg葫芦茶和25g陈石灰,捣烂后在病牛的患处敷封。

肉牛皮蝇蛆病的传播方式、病理特征和防治方法


1危害

犊牛患病后会阻碍正常的生长发育,增重缓慢,产肉量及肉品质降低;母牛患病后会导致产奶量明显减少,役牛患病后会导致使役能力减弱,缩短使役年限;牛皮出现穿孔,降低使用价值;严重感染时,还会导致患病犊牛及体质虚弱的牛发生死亡。另外,还会间接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主要是增加消耗饲草料、提高饲养成本,且牛皮蝇幼虫还能够导致人类发生感染,影响人类健康等。

2.生活史

牛皮蝇、中华皮蝇以及纹皮绳具有类似的生活史,都是全变态发育,即整个发育过程分成4个阶段,也就是卵、幼虫、蛹、成虫。不同种类的成蝇会在不同部位进行产卵,一只雌蝇一生通常能够产H4000~8000个卵,其经过4~7天就会孵出第1期幼虫,接着会经由毛孑L侵入到皮肤,并在体内深部组织中不断移行、蜕化。一般来说,纹皮蝇、中华皮蝇通常在动物感染后大约75天,能够在食道以及其他寄生部位的黏膜、浆膜发现第2期幼虫,且在此处进行5个月停留,然后沿着膈肌移行到背部。牛皮蝇的第1期幼虫会直接移行到背部,且侵入背部皮下,会导致皮肤表面形成瘤状隆起,接着在隆起处出现一个小孔,直径在0.1~0.2mm,且幼虫的后气孔会朝向那里;此时随着第3期幼虫体积的不断增大,会导致小孔直径也逐渐明显增大。发育成熟的第3期幼虫会通过小孔蹦出,落到地面上结成蛹,经过1~2个月发生羽化变成成蝇,再加上幼虫在动物体内往往会寄生10~11个月,整个发育过程大约需要1年时间。

3传播方式

该病主要经由两种方式进行传播。一种是成年虫经由血液途径造成传播,而这种传播方式又可分成牛皮蝇与牛体间的传播以及病牛与其他肉牛之间的传播。大多数情况下,牛皮蝇对肉牛传播病毒后,病毒就非常容易经由空气传播给其他肉牛,这种传播方式会在牛群中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疗。另一种传播方式是指牛皮蝇经由寄生的方式造成传播,尽管这种传播方式比较少见,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每年春秋季节,牛皮蝇会通过排卵进行繁殖,部分牛皮蝇会在肉牛体表皮肤上直接排卵,尽管大多数的卵都由于环境比较恶劣而发生死亡,但也有少量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卵生存下来。此时孵出的幼虫会在机体皮下组织上面寄生,从而导致各种慢性寄生虫病的发生,主要会造成皮革品质降低。如果母牛感染该病,还会导致产乳量比正常明显降低。当病牛严重感染时,甚至会导致皮肤表面出现血肿,皮肤免疫能力急剧减弱,情绪烦躁不安等。

4病理特征

当幼虫钻入到病牛皮肤时,会导致皮肤痛痒,精神烦躁,并在患部结痂。幼虫移行到深层组织内时,会损伤组织,如果在食道寄生就会导致浆膜发炎。当幼虫移行到病牛背部皮下时,会导致皮下结缔组织出现增生,并在寄生部位形成瘤状隆起,还会导致皮下发生蜂窝组织炎,皮肤显示略有隆起,接着发生穿孔,导致牛皮被损伤,如果感染细菌就会发生化脓,形成瘘管,之后则逐渐开始愈合,形成瘢痕,使皮革价值严重降低。另外,皮蝇幼虫产生的毒素会损害机体的血管壁和血液,从而导致贫血和肌肉稀血症。病牛感染严重时,会导致机体消瘦,肉品质变差,幼犊还会出现生长发育缓慢,贫血,母牛减少泌乳,役牛使役能力减弱。有时皮蝇幼虫还会钻入病牛的延脑或大脑脚,从而出现神经症状,如突然倒地,做后退运动,晕厥或者麻痹等,严重时还会发生死亡。

5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病牛可选择使用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系列药品,按每千克体重注射或者口服0.2mg有效成份。同时,还要配合防治虱病、疥癣病、线虫病等寄生虫病,为此可在每年10月份开始进行药物驱治,以后每间隔20~25天使用1次药物,连续使用3次。病牛也可在皮蝇停止飞翔以后(即每年11月份左右)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5mg倍硫磷原液,防治效果也很好。病牛还可使用倍硫磷浇泼剂,成牛用量为3mL,犊牛用量减半。治疗该病时,也可先用手指挤压寄生在病牛背部皮下的幼虫,或者将2%敌百虫等药物涂擦或者注入到肿胀部以及小孔内,用于将幼虫杀灭。肉牛体表可涂攘适量的1%~2%的敌百虫溶液,能够有效减少牛皮蝇在上面进行产卵,通常每间隔30天进行1次处理,共进行2次。此外,病牛患处可采取封闭治疗,即肌肉注射由5mL地塞米松、2mL普鲁卡因、1601U青霉素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头1次,连续使用4天,既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也能够麻醉幼虫,抑制其继续发育,还能够减轻病牛的骚痒和疼痛。

中药防治:病牛也可使用中草药处方进行防治;一般选择使用当归醋浸液,即将2000g当归置于8000mL食醋中,浸泡48h后涂擦在牛只背部,成年牛每次适宜涂擦150mL浸液,犊牛适宜涂擦80mL浸液,确保被毛和皮肤都被浸湿。

鲍鱼养殖技术


1. 饲养区域的选择

鲍龟养殖区域必须选择在水路交通比较便利,养殖海域无明显污染,海水流动性较强,水深在815米,水质清澈,透明度大于4米的海域。最适宜鲍鱼生长的海水温度为14~24℃。因此,在饲养过程中,海水的水温最好控制在10℃左右。要控制好海水盐度,pH值维持在8.0~8.4之间最为合适,同时还要保证饲养区域的海藻丰富多样,能够就地取材。2. 鲍鱼苗的选择首先,观察鲍鱼苗生长痕以及外壳色泽度是否明显,选择外壳色泽明显的幼苗。种苗规格要均匀一致,一般以2厘米长度为宜,保证外壳的边缘无明显缺口。这类鲍鱼苗活力强,生命力旺盛,适合进行人工养殖;其次,观察鲍鱼苗的吸附能力强弱,将鲍鱼苗翻转过来观察其翻转的时间来判断鲍鱼苗生命力是否旺盛;最后,鲍鱼苗购进应该在鲍鱼苗生长最佳时期购进,购进的鲍鱼苗需要经过全面消毒之后才能下海。3. 网箱选择网箱的选择一般结合本地区海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一般情况下,采用网箱中间套套聚乙烯网衣,网目规格为0.5~1.0厘米,同时还要配制聚乙烯多孔方形鲍鱼养殖塑料笼,其规格一般为60厘米40厘米15厘米,每48个组成一串,将其悬挂在网箱中。4. 做好饲养管理工作(1)学科投放饲料对于刚投放进养殖海域中的鲍鱼幼苗,主要以海藻为主,还可以结合实际饲养需求,向鲍鱼幼苗投喂龙须菜石莼等所饵料。同时,还要混合饲喂人工饵料。在9~11月三个季节中,海藻类饵料一般比较缺乏,这时主要以人工饵料为主,同时还可以将晒干后的海带经过充分浸泡粉碎之后投喂鲍鱼。在饲养过程中如果投喂的饵料以海藻为主,那么饵料投喂量应该适当增加,保证鲍鱼有充足的饵料食用。一般情况下,鲍鱼幼苗每隔4~6天投喂一次,饵料投放应该根据鲍鱼总量的90~120%的比例投入,将残饵控制在15%~20%之间。在鲍鱼饲养管理过程中,饵料投放是否科学,投喂量是否充足是决定鲍鱼生长速度和成活率的关键因素。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保证饵料的新鲜性,对促进鲍鱼健康生长有着很大帮助。新鲜饵料能够保证鲍鱼喂养质量,从而更好提升鲍鱼的抗病能力,提高幼苗的成活质量。在具体饲养过程中应该结合鲍鱼个体大小和海水温度,科学调整饵料的投喂量。(2)做好安全监控工作鲍鱼饲养管理过程中需要专人负责鲍鱼安全监控和水质检查工作。日常饲养要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网箱是否牢固,是否存在漏洞,要保证鲍鱼在饲养过程中不会出现网箱破损和磨损的现象,发现问题要及时抢修。同时还要监控鲍鱼苗的生长情况,避免其通过损坏部位逃逸,确保养殖效益。在台风多发季节更应该做好网箱安全固定和防护工作,降低养殖风险。此外,日常工作中还要做好水质监测工作,经常巡视检查养殖区域的水色和水质,结合季节的改变调节网箱的放养水层,要做好水质pH值调节工作,夏季气温较高时要做好遮阳工作。(3)做好网箱清理工作在饲养过程中,网箱在海水中固定一段时间后要定期清理,时间一般选择在低潮位的几天进行,清理过程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及时将附着在网箱上的藻类及其附着牛物去除,保证整个网箱内水流流动顺畅,持续不断为鲍鱼生长提清洁水源;其次,及时清除在网箱上的残饵、有机碎屑、发酵物和泥沙等物质,清理过程要保证网箱的完整性,发现破损的要及时修复;最后,及时将网箱内的鱼虾幼体清理出去,鱼虾幼苗在网箱内生长会对鲍鱼健康生长造成严重威胁。在对网箱清理过程中,将网箱和鲍鱼一起提出水面,然后将鲍鱼转移到另一个准备好的网箱中,放入海水中,清理拿出来的网箱。5. 做好病害预防工作由于鲍鱼是在海面上养殖,药物防治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在饲养过程中主要以预防为主,通过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投喂新鲜的饵料,并定期的检查鲍鱼的生长情况,发现患病鲍鱼及时隔离,通过采用综合防控手段提高鲍鱼身体抵抗力,确保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水产养殖技术


首先选择避风向阳、环境安静、水源方便的地方建设养殖池,并选好合适的种苗。然后将种苗投入养殖池,投放后的前3天不要投喂饲料,从第4天再开始投喂。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饲养管理和日常管理工作。最后注意防治病虫害即可。

水产养殖什么最赚钱?

1、小龙虾

小龙虾大家都知道,我国是小龙虾出产和食用大国,平时在饭店或烧烤摊时都会点上一份小龙虾,配合酒水饮料,简直是人间美味。小龙虾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它的养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加上它的价格很高,利润空间极大,是水产养殖中最赚钱的之一。

2、螃蟹

和小龙虾一样,螃蟹同样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它的味道鲜美,深受很多人喜爱,螃蟹是常见的淡水养殖产业。我国的螃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形成产业规模,养殖历史较长,相对于养殖基础和技术较成熟,养殖风险较低。螃蟹品种较多,市面上价格皆有不同,但很肯定的是养殖利润高。

3、鲍鱼

鲍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海洋软黄金的美称,是名贵的海珍品,鲍鱼的养殖方法主要有海上筏式养殖、陆上工厂化养殖、岩礁潮下带沉箱养殖。它是高产出、高利润的水产养殖项目,同样的它的前期投入极大,养殖风险也较高,但若是养殖技术过关,病害防治措施好,它的养殖前景还是很好的。

4、生蚝(牡蛎)

生蚝是牡蛎中的一个个头较大的品种,它富含铁、锌、钾等人体所需元素,营养价值极高,又有海中牛奶的美称。它以天然浮游饵料为食,是少有的纯天然绿色食品,越来越来受人喜爱,而且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螃蟹养殖技术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属名贵淡水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河蟹隶属甲壳纲,绒螯蟹属,是一种大型的甲壳动物,身体分21节,由于头部和胸部各节相互愈合,因此全身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二部分。成蟹背面墨绿色,腹面灰白色,头胸甲平均长6-7cm,宽7.5cm。
一、河蟹的生物特性
1、生活史
河蟹是淡水中生长,海水中繁殖的蟹类。在生殖洄游前均为幼蟹,因其壳色偏黄,俗秒“黄蟹”,其性腺很小,基本上未发育,肝脏的重量远远大于生殖腺重量。当它在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后就发育为“绿蟹”,过购墨绿性腺发育丰满,雄蟹螯足绒毛绸密,步足刚毛粗长,雌蟹腹部完全覆盖头胸甲腹面,腹部边缘的刚毛长而密。
河蟹的生命是短暂的,在它的生活史中历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等几个阶段,一生中需要幼体5次蜕皮成为大眼幼体,再经13—15天蜕皮成为成蟹,它一生只有一个生殖周期,繁殖结束生命也就终止,一般来说,河蟹的寿命为1—3周龄。
2、生活习性
(1)穴居
河蟹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的洞穴里,或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里。河蟹掘穴为其本能,也不河蟹防御敌害的一种适应方式。河蟹掘穴一般选择在土质坚硬的陡岸,岸边坡度在1:0.2或1:0.3,很少在1:1.5-2.5以下的缓坡造穴,更不在平地上掘穴。这为我们养殖池塘建设提供了依据。
(2)食性
河蟹食性很杂,在自然条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质为主,嗜食动物尸体,也喜食螺、蚌子,蠕虫、昆虫,偶尔也捕食小鱼、虾食物匮乏时也会同类相残,甚至吞食自己所抱之卵,有时也会因一条死鱼而招致同类争食,一般情况下,河蟹取得植物性食物来得容易,常构成蟹胃食物的主要成份,蟹胃中还有一些泥沙,这是河蟹摄食底栖生物和腐殖质的一种标志。
河蟹一般白天隐蔽在洞中,夜晚出洞觅食。在陆地上,河蟹并不太摄食,往往将岸上食物拖至水下或洞穴边,再行摄食。周年中河蟹除低温蜇居暂不进食外,即使冬季洄游也照常摄食。在水质良好,水温适宜,饵料丰盛时,河蟹食量很大,一昼夜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刚蜕皮的软壳蟹,肢残个体,也常遭受侵害,但河蟹耐饥能力也很强,断食10天乃至半月不食,河蟹也不致于饿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根据河蟹生长发育所需,在投喂饵料的掌握“精—粗—精”的结构,有利于河蟹生长。
(3)河蟹的蜕皮与生长
河蟹的生长过程是伴随着幼体蜕皮、仔幼蟹或成螺蜕皮进行的,幼体每蜕一次皮就变态一次,也就分为一期。从大眼幼体蜕皮变为第一期仔蟹始,以后每蜕皮一次壳它的体长,体重均作一次飞跃式的增加,从每只大眼体6—7mg的体重逐渐增至250g的大蟹,至少需要蜕壳数十次,而每蜕一次壳都是在渡过一次生存大关。
河蟹蜕壳时需吸收大量水分,因而在蜕壳过程中质量明显增加,在以后的生长中,水分的失去却是缓慢的,并逐渐为组织生长所代替,河蟹生长的速度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水温和饵料的制约。通常,早期幼蟹蜕壳次数较为频繁,刚入湖泊的大眼幼体,以后每隔5—7天,7—10天相继蜕壳而成第二、第三期仔蟹,随着不断生长,蜕壳间隔时间逐次延长,如果环境条件不良,蜕壳生长停止,这也是同龄个体、在不同条件下体形相差悬殊的原因所在。
河蟹生长与水体、饵料中的钙、磷关系密切。有关试验表明,刚蜕壳的软壳蟹,体重比未蜕壳前增加30%—40%,这段时间多则1小时,少者数分钟,依靠鳃吸收大量的水以及水中的无机盐类。在自然界的池塘或湖泊中,软壳蟹1—2天壳就变硬。如果放入蒸馏水中饲养软壳蟹,河蟹在水体中吸收钙离子的能力要比吸收配合饲料中钙和磷的能力强。河蟹蜕皮前夕要求壳中钙总量与体内钙的总量相等,同时河蟹体中的磷总量是壳中含磷的52.2倍。
为了配合河蟹较好地生长、蜕壳,在精养蟹池中每亩(平均水深1米)每周施氯化钙5千克,磷酸氢钠2.5千克(或者生石灰或过磷酸钙)河蟹的配合饲料中必须考虑钙和磷的比例,氯化钙和磷的氢二钠比例为2:1,才能保证河蟹生长、蜕皮的物质需要。
二、河蟹养殖技术
(一)扣蟹培育
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痃,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为了把当年的大眼幼体达到商品蟹,目前大多采用塑料大棚暂养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渗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积不宜太大,水深不超过1.2米,池形东西向为好,阳光充足,大棚建设可参照农业蔬菜大棚建设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xx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处水深不一,最浅处10cm,池中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旬,还可以养活相互格斗、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咱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视各自的情况而定。
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具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亩75公斤。一方面可杀灭敌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纳水后要及时施肥,培育藻类和基础饵料,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50cm为宜,如果发现有蝌蚪或蛙卵要及时清除,以免争食,为害幼蟹。
5、放苗
苗种选购,以长江水系生产的蟹苗为佳,要求规格整齐,步足齐全,体质健壮,爬行活跃,无伤无病。
放苗及密度,放苗时要注意温差。从外地购回的苗种不能直接放入池中,应先在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入置10分钟,如此重复2—3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适应水温后,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
密度:目前大多以混养为主,特别是鱼虾蟹混养,经济效益会更高。密度可控制在1500只/亩以内,规格120—150只/kg的扣蟹。如果条件较差或以养虾为主可适当减少放苗量。
6、日常管理
(1)投饵:池塘精养的整个过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饲料,因此饲料的种类、优劣和多少对河蟹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投饵时应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动物性精料占40%,水草占35%,其他植物饲料占25%,饲料的种类主要有三大类(一)全价性河蟹专用配合饲料;(二)动物性:海、淡水小杂鱼,各动物尸体、螺类、蚌类、畜禽血、鱼粉、蚕蛹等;(三)植物性:水草类、浮萍、水花生、苦草、轮叶黑藻等,商品饲料类:山芋、马玲薯、谷类、麸皮、料糠等。
河蟹的投喂方法象池塘养鱼那样,做到“四看四定”,即盾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蟹的活动情况,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看季节:春季幼蟹要投喂一些活口的动物饲料,河蟹生长中期特别是5—8月份,要适当加大动物性饲料投喂量,但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后期河蟹需要大量营养,以满足性腺发育,应多投喂动物性饲料,这样河蟹体重加大,肉味鲜美,饲料的投喂按季节分配一般为3—6月40%,7—10月份60%,水温10摄氏度以下,蟹的活动量少,摄食量不大,可少喂,隔日投喂一次,当水温3—5摄氏度,可以不投喂。
看天气:天气晴朗时要多投喂,阴雨天要少喂,闷热天气,无风下阵雨前,可以停止投喂,雾天,等雾收后再投喂。
看水质:水质清,可正常投饵,水质浓,适当减少投喂,及时换水。
看蟹的活动情况:一般投喂后的第二天早晨吃光,投饵量适当,吃不光,说明河蟹食欲不旺或数量过多,应及时分析原因,减少投喂量,蟹在蜕壳期间要适当增加投喂量。
定时:河蟹有昼伏夜出的习惯,夜晚外出觅食,投喂分上午8、9点钟和下午傍晚两次进行,傍晚的投喂量整天喂量的60—70%。
定点:投喂的饲料要有固定的食物,饲料撒在饲料台或选择在接近水位线浅水处的斜坡上,以便观察河蟹吃食,活动情况,随时增减饲料。河蟹有较强的争食性,因此要多设点,使河蟹吃得均匀,避免一部分个全小或体质弱的争不到饲料而造成相互残杀。
定质:河蟹对香、甜、苦、咸、臭等味道敏感,所投喂的饲料必须具备新鲜适口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定量:“鱼一天不吃,三天不长”,河蟹也同样,这就要求根据河蟹大小、密度、不同季节、天气、活动情况来确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为存塘蟹体重的8—10%,投喂量少只能维持生命,超过适时范围也影响生长,还增加饵料系数。
 
投饵时应做到动物性、植物性饲料相搭配,如上午喂草料、谷类,下午投喂蚌肉、螺类、蚕蛹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616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