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高成活率养殖方法介绍!

鹌鹑又叫做鹑鸟等,是属于鹌鹑属的鸟类,由于其肉嫩肥实,味道鲜美且营养丰富,另外鹌鹑蛋较鸡蛋营养成分较高而受到市场上的欢迎,养殖前景较好,但是有的养殖户养殖的鹌鹑成活率并不高,那么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鹌鹑高成活率养殖方法吧:

一、选购优良鹌鹑种苗

鹌鹑种苗选择是养殖成功的基础条件,由于鹌鹑养殖项目很火热所以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鹌鹑种苗出售商,但有些是没有合法的证明的同时也是没有鹌鹑保障的,这样对后期鹌鹑的养殖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么这就要从正规的基地进行购买,然后选取品质优良的、没有病虫害的、有无疫情证明的、不是近亲繁殖的和繁殖能力好的鹌鹑种苗,这样购买回去的鹌鹑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快而且更容易养殖成活。

二、科学饲喂

科学的饲喂方式是提高鹌鹑养殖成活率的关键,如果是刚出壳的鹌鹑,那么要在开食之前喂水,其次就是根据出壳的日龄合理的进行水分给予,这样可以提高鹌鹑的免疫力,其次就是开食之后要保证营养的均衡,使用一些易消化和易吸收的营养全面的饲料进行饲喂,最后就是饲料不能太粗,并且要根据鹌鹑不同的日龄合理的控制饲喂的次数,一般是在4-8次左右并且控制饲料的用量。

三、温度管理

温度不仅对种鹌鹑有影响,而且对肉鹌鹑以及鹌鹑蛋的孵化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还有就是养殖场中的温度更加不能出现时高时低的情况,要求温度相对比较稳定,其次就是不同日龄的鹌鹑对温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一般的鹌鹑最佳的生长温度是20-25度之间,而1-3日龄的鹌鹑通常要38-39度的温度、4-6日的则需要36-37度、7-10日的需要35度左右的温度,随着日龄的增长则可以慢慢的恢复到最佳的养殖温度即可。

四、光照调节

光照时长也会影响鹌鹑的成活率,它能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还能起到补充钙元素的作用,一般1-10日龄的鹌鹑正常的光照时间要有24小时的光照时长,而后随着鹌鹑的生长则可以将光照时长慢慢的调节到18个小时的光照,等到30日龄之后,刚找时长则可以慢慢恢复,但最好还是不要低于12个小时的光照时长。

五、日常清理

日常管理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平时的管理中及时的进行卫生清理来保证养殖场内的干净整洁,其次就是要不定期的进行养殖场内消毒以免细菌、病菌等对鹌鹑造成感染影响鹌鹑的正常生长,从根源上减少病虫害对鹌鹑的危害。

总结:以上便是关于鹌鹑高成活率养殖方法的相关介绍了,养殖户在养殖时可参考以上高成活率的养殖方法来养殖,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相关阅读

怎样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方法


主持人:早上好,听众朋友!欢迎您收听致富早班车节目,我是田园。为充分发挥生猪遗传潜力,确保猪肉市场有效供给,促进养殖场户增收,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提出了提高母猪生产水平和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我们今天就邀请到了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爱国博士,继续为听众朋友们介绍提高母猪生产水平和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现在王教授已经来到了我们的演播室,王教授,您好!

专家:田园,你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在上次的节目时间里呢,王教授首先为听众朋友们介绍了种母猪的选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种母猪的选择首先要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己的饲养管理水平和条件,选择合适的父母代母猪。还要了解不同品种猪的繁殖性能特点,注重个体选择和所选母猪的健康状况。提高母猪繁殖力,除了科学选择好后备母猪外,适时配种与淘汰、实现各阶段精细化饲养也是提高繁殖母猪生产效率、实现繁殖母猪高产高效养殖的技术关键。王教授还按照不同的饲养阶段介绍了后备母猪、空怀母猪、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要点。节目的最后呢您还介绍了哺乳母猪接产和难产的处理要点,哺乳母猪饲养管理还有哪些要点需要我们掌握呢?

专家:还有就是固定奶头,固定奶头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仔猪吃到初乳。关于吃上初乳,我们要求小猪在出生24小时之内要固定奶头吃上初乳。吃上初乳后把仔猪放入保育箱,进行仔猪保温,这是关于固定奶头的事。

还要做好哺乳期母猪的饲养管理。主要是严格按饲养标准和需要量饲喂哺乳母猪;一般日喂3次,夏季炎热天气可以在晚上增加一次。一定要保证充足清洁饮水的供给;泌乳期母猪饲料结构要相对稳定,特别要注意不喂发霉变质和有毒饲料。

再一个就是断奶时间的问题,要根据仔猪的体重决定断奶时间。条件好的猪场,如果保育舍的温度可以保证,而且有比较好的仔猪料,可以选择在28天左右断奶,不主张在中小规模猪场21天以前断奶,断奶体重要求不小于7千克。在夏季或冬季,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在夏天特别热的时候或者冬天特别冷的时候,可以适当晚断奶几天。所谓的28天左右断奶,也就是说现在生产工艺以周来进行,也就是4周,实际情况来讲超不过28天,平均24、25天就可以断奶,关键是考虑断奶仔猪的体重。这是断奶仔猪体重的问题。

提供良好猪舍环境。猪舍内和猪床上要保持温暖、干燥、卫生、空气新鲜,每天清扫猪栏,坚持每2~3天用对猪没有副作用的消毒剂喷雾消毒猪栏和走道。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保持安静的环境条件。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节目,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为大家介绍提高母猪生产水平和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做客我们的是中国农业大学王爱国教授。在刚才的节目时间里,王教授给我们介绍了泌乳母猪的饲养管理要点。我们已经说到了母猪生出小猪了,那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下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吧。

专家:好的。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好防冻保温工作。对刚生下来的小猪,挤压和低温是主要的不利因素,产房里大猪怕热,小猪怕冷,产房里适温在20℃左右,大猪比较适合。对小猪来说,仔猪刚出生以后,要求的所适宜的温度在32~34C左右,这就是一个矛盾了,怎么解决这个矛盾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在舍内设置仔猪保温箱,箱内吊250瓦的红外线灯,灯距箱底面40厘米左右,这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箱内铺电热板或热水保温板。

第二要加强分娩护理,减少仔猪死亡。主要做法是正确推算母猪的预产期,母猪产前1周到产后1周要加强护理,昼夜值班护理;在分娩舍内设置护仔栏,以保护仔猪和限制母猪活动。

要保证初生仔猪尽早吃上初乳,最好是出生头一天就吃上,增强机体免疫力。对弱猪一定要采取人工辅助哺乳的方法,直到仔猪能自己站立吃乳。要求在3日内必须固定好奶头。母猪的乳头前后泌乳量是有一定差别的,固定奶头要考虑弱小仔猪固定在前中部乳头,前中部泌乳量好一些,保证全窝仔猪均匀发育。

主持人:嗯,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哺乳仔猪在饲养管理上,首先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防冻保温工作,另外要加强分娩护理,保证初生仔猪尽早吃上初乳,还要固定奶头,保证全窝仔猪均匀发育。王教授,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还有其他的技术要点吗?

专家:有。我们通常讲母猪在它的一生当中不是总下大窝,还有小窝,大家知道母猪的奶头是固定的,是6对还是7对,每窝的产仔数有时多有时少,比如它只有12个奶头,它这窝下了13只甚至14只,另外的猪尽管奶头多但只下了7,8个怎么办,这就需要调整,就是寄养技术。如果产仔过多而无力全部哺育时,应将多余仔猪寄养给其他母猪代养,就是仔猪寄养。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适应问题,寄养时,感觉不出来是外面进来的。一般来讲在被寄养仔猪身上涂沫药物或保姆猪粪尿,这样其他仔猪认为它们是同一窝的,避免打架。

还要注意补铁、补料问题。在仔猪生后2~3天,给每头仔猪肌注补铁100~150毫克,预防缺铁性贫血,有利于提高仔猪断奶成活率。仔猪生后7天左右,可以饲喂开食料,主要目的是让仔猪认料,有助于将来母猪的奶不够时,可采用饲料,更重要的是提高仔猪断奶重。

还要减少断奶仔猪的应激。

主持人:我们通过哪些方法可以减少断奶仔猪的应激呢?

专家:一是通过补料,做好饲料与饲喂方法过渡。仔猪7~10日龄时可开始诱食,每天投料5~6次,少喂勤添,及时清除剩余料,特别要注意清洁饮水的供给问题。

二是做好环境条件过渡和合理转群。断奶时可赶走母猪,在原栏留下小猪进行保育;这样就避免了断奶仔猪转群时的应激问题。

三是调节畜舍温、湿度。在冬季,要特别注意保温。在夏季,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干燥。

四是调教仔猪定点排便,固定采食、躺卧、排便,三点定位,主要目的是便于管理,减少疾病传播。

最后一点就是关于小公猪去势,肥公猪要去势,去势早一些较好,小公猪在7~10日龄进行阉割。补料要特别注意一定要把料补好。

雏鹅成活率低的原因及提高雏鹅成活率的方法


鹅属草食水禽,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特点。雏鹅是指0~21日龄的小鹅。它绒毛稀薄,体小娇嫩,体温调节能力差,消化机能不健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力差,如果不加强饲养管理,忽视防疫免疫,极易引起发病和死亡。下面就一起来看看:雏鹅成活率低的原因及提高雏鹅成活率的方法。

1、雏鹅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

饲养管理水平较差。对雏鹅饲养管理是否到位是影响雏鹅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如果给雏鹅提供的饲料营养不够全面,或者配比不合理,饲喂的饲料种类过于单一会导致雏鹅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或者缺乏,从而导致雏鹅营养不良、体质较差,抗病能力较差等,而使雏鹅易患病,从而使雏鹅的死亡率升高。另外,如果育雏室的条件较差,圈舍过于破旧,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卫生条件较差,对温度以及相对湿度的控制不当等,会使得舍内病原微生物大量的繁殖,并且还会导致育雏舍的温度不适宜而引发雏鹅死亡。

疾病的预防不到位。养殖业对疾病的预防一直以来都是养殖工作的重点,但是有的养殖场对于防重于治的理念并没有很好的落实,往往忽略的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在育雏过程中,日常的环境管理和科学合理的卫生、消毒、防治制度是保证雏鹅健康、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如果疾病的预防不到位,不进行环境卫生的清理工作,消毒不彻底,防治制度不合理,没有严格的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相关疫苗等,会导致雏鹅患病。如果此时再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会增加治疗的成本。另外,有些疾病一旦发生,使用药物很难治疗和控制,而使全群感染,使得雏鹅发生大面积的死亡。

药物使用不当。有的养殖场为了节约成本,常使用不正规厂家生产的药物和疫苗,而使得疗效和免疫效果不好,甚至还会对雏鹅产生毒害作用。另外,市场上的药物种类繁多,品质良莠不剂,如果在饲料中盲目的使用药物,或者在预防或者治疗性投药时随意的增加用药剂量,也会导致雏鹅的死亡率上升。

2、提高雏鹅成活率的主要措施

在雏鹅的养殖过程中,为了提高雏鹅的成活率,要充分了解雏鹅的生理特征。雏鹅为出生到4周龄这一阶段的鹅,因此羽毛还未生长,仅有少量的绒毛,体温的调节能力较差,另外,消化机能较弱,抵抗力较差,稍有不慎就会感染疾病。因此,要加强育雏阶段雏鹅的饲养管理工作,以提高雏鹅的成活率。

为雏鹅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做好育雏前的准备工作。在进雏前要将育雏室进行彻底的冲洗和消毒,包括地面、墙壁、设施以及工具的消毒,然后对育雏室进行熏蒸消毒。将消毒后的空舍放置5~7天后使用。优质的雏鹅是育雏成功的关键,因此为了提高雏鹅的成活率,要注意鹅苗的品质,选择体质强健、精神状态良好、无异常症状的雏鹅。并且要求选择的鹅苗应为接受免疫的母鹅后代,这样可使雏鹅通过被动免疫而获得母源抗体,从而提高雏鹅的抗病能力。

及时的开饮和开食。雏鹅在出生后要及时的开饮,一般在雏鹅出现啄食的动作或者发出叫声时即可进行开饮和开食的工作。要先开饮再开食。第一次饮水时可在水中添加多维或者0.02%的高锰酸钾溶液,不但可以满足雏鹅对水分的需求,还可以清理消化道,促进胎便的排出,还可以有效的刺激食欲,为开食做准备。在开饮后即可开食,所使用的饲料可为开水烫过的碎米或者半熟不黏的米饭,保持散状,最初饲喂目的不是让雏鹅吃饱,所以要少喂勤加,最好每天可以饲喂6~8次,并在4日龄开始辅助饲喂一些青绿饲料,为了防止雏鹅采食过量的青饲料而出现腹泻,要先喂精饲料,再喂青饲料。在更换饲料时不可突然换料,要逐渐的过渡。要给雏鹅提供充足且营养全面的饲料,以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从而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做好环境的控制工作。雏鹅对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因此要做好育雏舍环境温度的控制工作,育雏舍的温度要相对的高一些,可保持在29℃左右,随着日龄的不断增长,以后则可以逐渐的降低温度。注意合理的通风,以保持育雏舍空气新鲜,但是在通风时要注意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冬季,外界气温偏低,进行通风换气时要注意保持舍内适宜的温度,并要避免直吹到雏鹅身上,而导致雏鹅患病。保持舍内适宜的相对湿度,如果湿度过大会导致垫料发霉,引起雏鹅患有曲霉菌病。

加强疾病的预防工作。加强日常育雏舍的环境卫生清扫的工作,及时清理舍内的粪污,并定期进行全舍的消毒,包括地面、料槽、饮水器以及一些用具的消毒,以杀灭病原微生物,减少疾病的发生几率,一般育雏舍要每三天消毒一次,要求多种消毒药交替使用,以增加消毒效果,防止病菌产生耐药性。做好免疫接种的工作,根据本场的免疫程序严格的进行疫苗接种,使雏鹅获得免疫力。

合理的使用药物。当雏鹅患病时,要及时的进行隔离,并进行准确的诊断、正确的用药。在使用药物治疗疾病时不可盲目的增加用药量,以免产生药物中毒。在用药预防与治疗用药时要搅拌均匀,以免局部药物的浓度过高而引起雏鹅中毒死亡。

雏鹅死亡的原因
一、管理因素
(一)温度。雏鹅个体小,绒毛稀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低温和温度骤变的适应力很弱,在26℃以下的温度环境中拥挤扎堆,扎入堆里面的雏鹅常因窒息而死亡。人工拨散挤堆的雏鹅后,出汗多的雏鹅很容易着凉感冒,人走后鹅群重新扎堆、出汗。如此反复,不仅感冒的雏鹅增多,而且雏鹅多次出汗后易引起叨毛,形成僵鹅。鹅舍温度一旦超过32℃,雏鹅即精神不振,吃食少,喝水多,体温升高,体热散发受阻,从而影响生长发育,诱发疾病。长期高温还可引起雏鹅大批死亡。
(二)湿度。实践证明,当鹅舍湿度超过80%,同时伴随温度不适时,雏鹅即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挤堆、呼吸困难、拉稀、绒毛松乱等症状,突出表现是叨毛,严重时雏鹅整个头、颈和背部的绒毛被全部叨光。这样的雏鹅大多发育不良,生活力、抗病力减弱,日后容易成为僵鹅,失去饲养价值。
(三)饥饿与缺水。随着体内剩余卵黄逐渐被吸收,雏鹅的新陈代谢日益旺盛。因雏鹅的胃肠容积小,消化能力差,所以要求所供应的饲料品质好、易消化。饲养过程中要合理分群,料槽或料盘的大小、高低要适宜,摆放位置要适当,保证每只雏鹅都能吃得好、吃得适中(七八成饱)。
刚出壳的雏鹅肌体含水分75%左右,若24小时内不给雏鹅饮水,雏鹅就会因严重失水而迅速出现精神沉郁、两翅下垂、嗜睡、眼球下陷、局部皮肤皱缩等症状。因此,对幼雏来说,及早供给清洁适温的饮水比喂料更重要,而且一旦开始饮水,就不能无故中断供应。
(四)有害气体。雏鹅对育雏室内的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十分敏感。当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超过0.51×10-6氨气的含量超过21×10-6、硫化氢的含量超过0.46×10-6时,雏鹅就会出现精神沉郁、呼吸加快、口腔黏液增多、食欲减退、羽毛松乱无光泽等症状。若有害气体继续蓄积,雏鹅则会出现眼角股混浊、眼睑水肿、流泪、流鼻涕,进而食欲废绝,并出现动作失调等神经症状,最后死亡。
造成雏鹅二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原因有舍温较高、育雏舍通风不良、雏鹅饲养密度过大等。引起雏鹅氨气和硫化氢中毒的主要原因有育雏舍潮湿、通风不良、污秽的垫料和粪便等有机物没有被及时清除等。
(五)挤压和鼠害。育雏舍保温条件不好、雏鹅突受惊吓、雏鹅在装运过程中遭受颠簸、不定时喂料饮水、饲养密度过大等,常会引起雏鹅因挤压而致死。

鼠害对3周龄内的雏鹅影响最大,不仅会引起雏鹅死伤,还会传染疾病,危害其他畜禽,必须严加防范。重点要堵塞育雏室的鼠洞,注意关闭门窗,严防老鼠进入。
二、疾病因素
(一)软脚病。发生此病的原因主要是饲料中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D。治疗方法是每次给每只雏鹅喂服维生素D10毫克,每天2次,连喂3~5次。
(二)风湿症。防治时将雏鹅的脚掌叉剪开小口,挤出污血,放入人尿中浸泡3~5分钟,即可痊愈。
(三)副伤寒。7~10日龄的雏鹅最易感染此病,表现不吃食,口干,喘气,颤抖,拉稀水样粪便,头往后仰,痉挛,最后死亡。治疗此病可选用磺胺嘧啶或磺胺甲基嘧啶按0.5%的比例拌入粉料中连喂3~8天。(四)小鹅瘟。对此病主要以防为主,在种鹅产蛋前1个月左右连用2次小鹅瘟疫苗进行超前防疫。万一雏鹅发生小鹅瘟,可喂藿香正气水,每天喂2次,每次每只喂1毫升。
(五)鹅白痢。此病主要是由细菌感染所致。用辣椒粉、生姜适量,放入锅内炒1下,然后拌入米糠再炒,待米糠炒熟后放凉喂给,连喂2天可愈。
(六)鹅流感、此病主要发生于雏鹅,大多因气温突变引起发病。病鹅精神不好,食欲不振,挤堆,流鼻涕,摇头晃脑,病程为3~5天,治疗不力则死亡。治疗方法是给病鹅肌注青霉素,也可让其口服磺胺嘧啶片,同时注意保暖。
(七)禽霍乱。此病是由禽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急性型病鹅闭目呆立,精神萎靡,没有食欲,下痢,粪便呈草绿色,体温为41℃~43℃,发病2~3天死亡。发病后及时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合剂肌注3~4天,每天2次,并在饲料中加入0.02%的复方新诺明,即可控制此病。
(八)球虫病。该病主要危害21~90日龄的鹅。可在每公斤饲料中加入氯苯胍饲喂(预防量为每只每次50毫克,治疗量为每次每只100毫克),连喂10天。
(九)寄生虫病。在雏鹅30日龄时进行第一次驱虫,在晚上按鹅每公斤体重用硫双二氯酚150~200毫克投服,对绦虫、吸虫及线虫有特效。
(十)中毒症。由于多用药、滥用药造成雏鹅中毒伤亡在养鹅过程中很常见。其主要原因是饲养户缺乏现代饲养观念,不少饲养户就抱有不用药不放心,用了就一定能防病的错误认识,从雏鹅开食起就盲目地使用硝基呋喃类(痢特灵等)、抗生素类、磺胺类药物等,引起药物急性或蓄积性中毒。另外,喂雏鹅的青饲料中常残留农药,因其抵抗力较弱,会引起中毒现象,若不立即抢救,将造成死亡。可用手把中毒鹅的嘴掰开,及时灌进干尿素10~15粒,然后喂水,并将其赶入河中,让其自由饮水,2小时后,中毒的鹅便慢慢恢复正常。

降低雏鹅死亡率的对策
一、改善育雏环境
(一)育雏舍整修与消毒。育雏舍要求温暖、干燥、保温性能良好,空气流通,无贼风。进雏鹅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检查育雏室,整修门窗及育雏设备。进雏鹅前2~3大,清扫育雏舍井用消毒药液消毒。墙壁用20%的石灰乳涂刷,地面用5%的漂白粉悬混液喷洒消毒,密封条件好的育雏舍可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高锰酸钾15克、福尔马林30毫升,密闭门窗熏蒸48小时),饲料盆、饮水器等先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或洗涤,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垫料(草)等使用前在阳光下暴晒1~2天。
(二)控制温度。适宜的温度是提高育雏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育雏温度是否合适,可根据雏鹅的活动及表现来判断。温度过低时,雏鹅靠近热源,集中成堆,挤在一起,不时发出尖锐的叫声;温度过高时,雏鹅远离热源,张口喘气,行动不安,饮水频繁,食欲下降;温度适宜时,雏鹅分布均匀,安静无声,食欲旺盛。育雏期间切忌温度时高时低,以免雏鹅患病。育雏保温应遵循以下原则:群小稍高,群大稍低;夜间稍高,白天稍低;弱雏稍高,壮雏稍低;冬季稍高,夏季稍低。一般来说,0~7日龄的雏鹅舍温在28℃左右,而后随其日龄的增加每周下降2℃,但昼夜温差不能超过2℃。
(三)把握湿度。育雏室要保持干燥清洁,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为防育雏室湿度过大,要经常更换垫料,切勿使饮水外溢,加强通风。
(四)合理分群。在雏鹅开水、开食前,应根据出雏时间迟早和体质强弱进行第一次分群,给予不同的保温制度和开水、开食时间。开食后第二天,根据雏鹅采食情况进行第二次分群,将不吃食或吃食量很少的雏鹅分出来另外喂食。育雏阶段要定期按强弱、大小分群,及时淘汰病雏。每群雏鹅以100~150只为宜,群内再分若干小栏,每栏25~30只,安排适宜的饲养密度。雏鹅喜欢聚集成群,温度低时会挤堆,易发生压伤、压死现象。出现挤堆时,饲养人员要及时赶堆分散鹅群。
二、加强饲养管理
(一)科学开水和开食。雏鹅出壳后第一次饮水称开水或潮口。一般在雏鹅出壳后24~36小时,育雏室内有2/3雏鹅有啄食现象时开水。开水的水温以25℃为宜,可用0.0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5%~10%的葡萄糖水和含适量复合维生素B液的水。开水时轻轻将雏鹅头按至水中蘸一下,让其饮水即可。开水后即可开食。开食料可用雏鹅配合饲料,或颗粒破碎料加上切碎的少量青绿饲料(比例为1:1),或蒸熟的籼米饭加一些鲜草。可将配制好的全价饲料撒在塑料薄膜或草席上,引诱雏鹅自由吃食。也可自制长30~40厘米、宽15~20厘米、高3~5厘米的小木槽喂食,周边插一些高15~20厘米、间距3~5厘米的竹签,以防雏鹅跳入槽内弄脏饲料。第一次喂食不要求雏鹅吃饱,只要能吃进一点饲料即可。过2~3小时,再用同样方法调教,经几次调教后雏鹅就会自动采食了。
(二)注意饲喂次数和方法。育雏阶段要充足供应饮用水,少量多餐饲喂。0~3日龄,每天喂6次左右;4~10日龄,每天喂8次;11~20日龄,每天喂6次;21日龄后,每天喂4次(其中夜间1次)。喂料时,应先喂精饲料,再喂青绿饲料,这样可避免雏鹅专挑食青绿饲料,少吃精饲料,从而满足雏鹅对营养的需要,并防止其吃青绿饲料过多引起腹泻。
(三)配好雏鹅饲料。育雏前期,精饲料和青绿饲料比例约为1:2,以后逐渐增加青绿饲料的比例,10日龄后比例改为1:4。精饲料应是全价饲料。
(四)加强放牧与放水。从雏鹅6日龄开始放牧。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将喂料后的雏鹅放在育雏室附近平坦的草地上,让其自由采食青草。开始放牧时时间要短,一般在1小时左右,以后逐渐延长。阴雨天或烈日下不能放牧。放牧赶鹅要走得慢些。放牧1周后,可以结合放牧,把雏鹅赶到浅水处,让其自行戏水。开始放牧、放水的具体日龄应视气温情况而定,夏季可提前1~2天,冬季可推迟几天。放牧时间和距离应随雏鹅日龄的增长而增加,逐渐过渡到以放牧为主,以锻炼雏鹅的体质和觅食能力,减少精饲料补饲量,降低饲养成本。
三、搞好卫生防疫
(一)搞好卫生。经常打扫场地,更换垫料,保持育堆室清洁、干燥,每天清洗饲槽和饮水器,消毒育雏环境,按免疫计划接种疫苗。同时,要防止鼠、蛇等敌害动物伤害雏鹅。
(二)雏鹅免疫程序。1日龄,接种抗小鹅瘟高免三联(小鹅瘟、鹅副黏病毒、禽流感)血清或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对无母源抗体鹅雏,每只肌肉或皮下注射小鹅瘟高免三联血清0.5~1毫升或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0.5~1毫升;对有母源抗体的雏鹅,暂不注射高免血清,在该病高发区要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1~3毫升。7~10龄,给每只雏鹅肌肉或皮下注射小鹅瘟疫苗0.5毫升(用50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在该病高发区可直接注射抗小鹅瘟高免三联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1~3毫升。10~14日龄,给每只鹅肌肉注射副黏病毒、鹅瘟二联油苗0.3~0.5毫升。60日龄,给每只鹅胸肌注射禽霍乱灭活苗1毫升。按规定说明接种H5亚型N28株禽流感灭活疫苗,接种后14天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4个月。

外购仔猪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 外购仔猪成活率的提高方法


随着近年来养猪行情的不断回升,市场上仔猪的需求量增加,就出现了本地仔猪供不应求的现象,所以一些养猪场开始从外地购买仔猪。但是外购仔猪多存在成活率低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外购仔猪的品种较杂,规格不等,并且仔猪经过长途运输等外在的因素,使外购仔猪易携带或感染传染性疾病,而导致全群感染,严重损害了养殖经济效益。因此,目前外购仔猪育肥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易患病,成活率低。所以,对于选择外购仔猪育肥的养殖场来说,提高外购仔猪的成活率是提高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关键工作,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饲养管理,不疏忽养殖过程中的任一环节,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以提高外购仔猪的成活率。下面就具体来了解一下:外购仔猪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外购仔猪成活率的提高方法。

1、外购仔猪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

疫病防控不到位。外购仔猪本身可能带病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如果不及时的控制或者医治,就很有可能传染给其他健康的仔猪,而仔猪发生传染性疾病是外购仔猪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仔猪带有疾病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母猪在感染某些疾病后易生产死胎或者弱仔,并且会使所产仔猪也携带相关的病毒,如果在选购仔猪时没有注意了解购买地的疫病发生情况,就易导致选购仔猪不当而购买感染病毒的仔猪。另外,在仔猪的养殖过程中,如果饲养管理不良也容易导致仔猪患病,使仔猪的生长发育受阻,成活率降低。除此之外,刚进场的外购仔猪,在经历了长途运输后,易发生应激反应,再加上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自身的免疫力会下降,从而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

饲养管理不到位。刚从外地购买到场的仔猪会经历一系列严重的应激反应,并且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易受到惊吓,再加上经过了长途运输,体质虚弱,会增加仔猪患病的几率。而如果此时饲养管理不到位则会使病情更加严重。饲养环境不适宜,如圈舍的环境卫生较差、温度不适宜、相对湿度过高、饲养密度过大、空气质量较差等都会使仔猪的饲养难度增加,导致仔猪患多种疾病,不但会影响到外购仔猪的健康,还会导致大面积死亡。另外,不适宜的营养供给也会影响外购仔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足均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如果通过选择外购仔猪的方式来育肥时要尽量保持猪源一致,并且在挑选仔猪时保持仔猪的体重差距较小、体质强健、活力好的仔猪,并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以减少外

2、提高外购仔猪成活率的具体措施

仔猪的来源要有保障,来源可靠的仔猪是保证良好养殖效果的基础,因此在选购仔猪时要严禁从疫区或者受疫情威胁的地区采购仔猪,另外,要尽量避免从较远的地区购买仔猪,以免增加运输费用、减少应激的发生,还可避免发生水土不服。在选择仔猪时要仔细挑选,要注意仔猪的品种、精神状态、活力、采食、排泄情况等。尽量选择优良品种,并且要求所采购的仔猪的体重相差不大,体型均匀、皮肤红嫩、皮毛顺亮、抢食饮水积极、呼吸正常。

仔猪到场后要进行合理的分群,通常按照所购仔猪的品种、体重大小、活力等进行分群,饲养密度则要根据猪的体型大小来确定,保证饲养密度不过大也不过小,保证每一只仔猪都能得到合理的营养供应。

外购仔猪到场后更应加强饲养管理,刚入场的1-2个月是饲养管理的关键时期,在到场最初的1-3天,因仔猪经历了严重的应激反应,各项机能还未完全恢复,尤其是消化机能,此时不宜饲喂过多的饲料,可在最初的1-3天饲喂一些麸皮汤,可添加一些葡萄糖、多种维生素等以帮助仔猪胃肠功能的恢复。在入场的3-6天,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保健类添加剂,以帮助清除肠道内的致病菌。饲喂过程中要观察好仔猪的情况,及时将弱小、有异常的仔猪挑出单独饲养。随着外购仔猪的食欲逐渐恢复,再逐渐的增加饲喂量到正常水平。

预防疾病。刚到猪场的外购仔猪免疫力低下,因此,在通过一段时间的饲养管理后,如果仔猪没有其他异常情况发生时就要及时的注射疫苗进行免疫,包括猪瘟、伪狂犬病疫苗等,以提高仔猪的免疫力。另外,要加强环境的消毒工作,确保猪舍干净,杀灭猪舍内的病原微生物,保证外购仔猪的安全。在选择消毒药剂时要注意尽量选择高效低毒的消毒药,并且要轮换使用,以免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另外,还要进行适当的药物保健,可在仔猪的饲料中添加一些保健类的药物,如阿莫西林等,以提高仔猪的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

保持环境的圈舍环境的适宜。适宜的饲养环境是保证仔猪健康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首先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冬季防寒保温的工作,调节舍内适宜的相对湿度,保持圈舍内干燥。另外,要加强日常的通风换气工作,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外购仔猪的成活率。

仔猪购入准备工作
1、根据饲养面积和经济能力,确定购进数量。
2.提前10天~15天做好各圈舍的消毒工作。
3.注意事项:了解仔猪的日龄、免疫情况、断奶时间、猪饲料的饲喂情况等;从正规的规模养猪场购买,不盲目购猪,就近购买原则;不要同时从多家养猪场购买仔猪,以免造成疾病交叉感染;不从交易市场购买仔猪。
仔猪选择
1、观察猪的精神。健康仔猪看见人不会害怕,走路稳重欢快,抬头眼观四方,嘴里在做吃东西样不停的咀嚼,会朝人面前走。
2.观察猪的眼睛。健康猪的眼睛清澈明亮、四周很干净。
3.观察猪的毛色和蹄爪。健康仔猪毛顺有光泽,皮肤粉红;毛色杂乱无序,皮肤发白或发黄都是不正常的。蹄爪要粗壮直立,两腿关节要一样大;卧蹄或关节肿大或不对称都不健康。
4.所选仔猪日龄要适中,一般选择断奶后10日龄~15日龄的仔猪。
购入后注意事项
1、仔猪进舍前用消毒液对猪身进行一次喷雾消毒。
2.合理分群,精心调教。仔猪进场后,按性别、体重、强弱进行分群,使同一栏舍内的仔猪尽可能整齐一致,防止倚强凌弱,便于以后能集中出栏上市。
3.购进仔猪后,不能给予饲料,要等仔猪充分饮水和休息4小时以后再喂饲料,及时供给清洁饮水,最好在饮水中添加抗应激药物,让仔猪充足饮用,以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
4.饲喂。仔猪购进前几天最好能喂原来熟悉的饲料,第一周喂料应坚持少喂勤添,每天喂5次左右,喂量以仔猪能在10分钟~20分钟内吃完为宜,并在饲料中添加酵母菌等有益菌,饲喂1周,防止仔猪出现消化不良或腹泻。正常情况下,1周后逐渐过渡到完全使用本场配制饲料饲喂小猪。
5.疫苗接种。结合购进仔猪地的免疫情况和本地免疫情况,适时有选择性地接种疫苗。有条件的猪场可先对购进仔猪进行抗体检测后,再根据抗体水平进行免疫接种,切不可盲目接种。
6.把握恰当驱虫时间。仔猪在70日龄~80日龄时饲料中添加驱虫药做第一次驱虫效果较好,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再驱第二次。

提高犊牛成活率的技术 提高犊牛成活率的综合措施


我国的养殖业有着良好的竞争力,在国际的市场中占有主要的地位。犊牛作为牛群基础,处在牛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时期,犊牛成活率的高低对养牛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而如何加强犊牛的饲养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提高犊牛成活率的技术提高犊牛成活率的综合措施。

一、加强妊娠母牛后期的饲养管理
妊娠母牛围产期,指母牛分娩前后一个月的时期,该时期不仅是母牛分娩、泌乳的重要时期,也是影响犊牛初生重、断奶重及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加强妊娠母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保证母牛日粮中的蛋白质、钙、磷及维生素等必需营养物质充足。可以供给母牛优质的干草和青草,让母牛获得足够的营养以保证犊牛的正常生长,避免犊牛佝偻病、肺炎和痢疾等病的发生。
二、加强犊牛的护理
犊牛出生后要及时将其鼻孔和口腔内的黏液清除,便于犊牛呼吸与吮乳,若犊牛吸入黏液致其假死,可提起犊牛两后肢倒出咽喉部羊水,将其鼻孔和口腔内的黏液清除干净再进行人工呼吸,帮助犊牛恢复自主呼吸。犊牛脐带若没有自然扯断需人工断脐,断脐后,为防止犊牛受凉,尽快将其被毛擦干。鉴于犊牛自身各器官和机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外界环境没有适应能力,极易受到病菌侵袭引发疾病而死亡。因此,为确保犊牛健康,增强其抵抗力,必须让犊牛及时吃到初乳。
三、注重犊牛哺乳期的饲养管理
犊牛出生2周后使用哺乳器喂奶,旨在令乳汁能够流入真胃。采用奶桶给犊牛喂奶,通常会造成犊牛食管沟闭合不全,乳汁会溢入前胃,而犊牛前胃机能还没有发育完善,极易引起异常发酵,严重时可导致犊牛死亡。建议犊牛出生4周后使用奶桶喂奶,且应使用干净的毛巾及时擦除犊牛口角的乳汁,防止犊牛反舔自身脐带和乳头。
常乳可满足犊牛生长对蛋白质的需要,然而其维生素C、铁质的含量较少且能量也不足,无法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为此在饲喂常乳时还应加强补饲管理,适当添加植物性饲料,可在犊牛出生后1周,在饲槽内添加优质干草供其采食,2周后添加精料,不仅可以锻炼犊牛消化器官,提高犊牛消化道对粗饲料、精饲料的适应性,而且也能够促进其生长发育,为早期断乳打下良好的基础。
犊牛在采食植物性饲料时,难免有各种寄生虫进入体内,这些寄生虫在犊牛体内繁殖生长,汲取犊牛机体的营养,导致犊牛机体代谢不良,影响犊牛生长发育。为此,一定要定期对犊牛进行驱虫,采用广谱驱虫药有较好的效果。
四、犊牛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
1.脐带炎。在剪断犊牛脐带时未做好消毒工作,以及由于产房卫生较差导致犊牛脐带发生感染,部分犊牛互舔也可能感染脐带炎。
犊牛断脐后要严格进行消毒,在距离犊牛腹部约5厘米处剪断脐带,然后使用10%碘酊将断端处浸泡约1分钟,并且要做好断脐后犊牛的护理工作,确保卫生环境良好达标,圈舍、运动场所应定期进行消毒,此外,还要避免犊牛相互吮吸脐带。对于轻度脐带炎病牛,可采用抗生素及局部封闭治疗,若出现脓肿症状时需要尽快通过外科手术及时排脓,并于清除腐烂组织后清洗消毒,最后涂敷消炎药物。
2.下痢。引起犊牛下痢的主要病因包括初乳喂量不足、不及时,冠状病毒、轮状病毒、沙门氏杆菌及大肠杆菌等感染,球虫感染,环境温度低,奶温不定,维生素A不足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病牛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高烧,排水样性呈黄白色或灰白色粪便。部分病犊牛粪便中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及血液、黏液等,排血样腥臭味粪便,肛门周围与尾根被稀粪污染,尿量减少,后期病犊牛往往由于脱水衰竭而亡。
预防犊牛下痢要注重保温及改善饲养条件,治疗本病时应采用药物结合补液的治疗方法,以选用抗生素、抗毒素类药物为主。适当减少喂奶量,避免犊牛肠道负担过重,且加强病犊牛的供水。
3.支气管肺炎。妊娠期母牛营养不良,长期缺乏维生素A、蛋白质等主要营养物质,造成犊牛体质差,抵抗力弱,极易感染细菌。同时,牛舍潮湿、通风不良会引起犊牛上呼吸道感染,导致支气管肺炎的发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病犊牛体温升高、精神颓废,呼吸困难、咳嗽,听诊肺部呼吸音变粗,伴有湿啰音或干啰音。急性病例多呈现肺气肿、心力衰竭及败血症死亡,慢性病犊牛则表现为生长发育受阻并伴有长期咳嗽。预防本病应以改善饲养条件、加强通风、及时消炎为主。对轻症病犊牛,可采用抗生素治疗,对重症病犊牛需进行补液治疗。

提高牛养殖中牛犊成活率技术的方法
1、完善牛犊的营养结构
牛犊的营养所需物质较成年的牛来说更为复杂,牛犊自身正处于旺盛的生长阶段,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种类较多。如果在牛犊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对其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牛犊将不能完善自身的各系统机能,最终严重的情况会致使牛犊死亡。牛犊在哺乳期内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母乳喂养,牛奶中含有很多牛犊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并且这些营养物质是天然进行配比的,对提高牛犊的成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牛犊成长一段时期后就要对其进行断奶,使其进行饲料的喂养。在牛养殖业中牛犊的养殖最为注意营养结构,提高牛犊的成活率就要将牛犊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都进行细致的分析,对其饲料中各种成分进行严格的配比,保证供给牛犊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
2、为牛犊提供适宜的气候条件
牛犊在成长后期要进行放牧,草场的气候特点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牛犊的成活率,所以依草定畜,科学利用草场,发展持久畜牧业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目标。草场资源应用不尽合理,超载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草场退化,畜群体质下降,成活率降低。所以现阶段找到适合气候的草场是十分困难的,一种良好的解决措施就是充分利用夏秋季草场初级生产力高,营养丰富的优势,开展季节性放牧,夏秋牧场应集中在高山、边远地区,克服这类草场的“轻牧”现象,同时也可减轻冬春季草场的“过牧”现象,使冬春季草场自然贮草量增多。这种放牧的方法会将增加我国的牧场数量,对牧场的气候条件的改善也有良好的影响。只有科学利用草场资源才能使畜牧业持久稳定地发展,所以我国需要珍惜现有的草场资源。
3、预防牛类疾病
在牛养殖业中预防牛类疾病是十分重要的,养殖的牛一旦被感染上传染性疾病就会在整个牛群中进行扩散,最终使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牛犊在刚出生不久后的抵抗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对外界的病毒进行预防与抵抗,所以牛犊是最容易患得牛类疾病的。牛犊出生后两星期内是患病的高峰期,大多数新陈代谢从而提高饲料转化率防止细菌滋生。是肺炎和下痢这与其所处牛舍的环境有关。牛舍要尽量保持干燥、清洁、阳光充足、温度适宜,以保证牛牛犊的哺乳过程要根据牛犊的生长过程而改犊有新鲜、充足、卫生的饮水冬季时则应饮温水。预防牛类疾病就要从牛犊时期开始,对刚出生的牛犊进行所有易感染类疾病疫苗的注射,防止牛犊在出生不久后就感染传染性疾病,最终导致牛犊的大批死亡。结语
我国的养殖业是所有产业中较为突出的一项,它的发展在近些年中也是较快的。但在发展的历程中仍会出现一些制约我国养殖业继续发展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我国的养殖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找出相应的制约因素,利用现今先进的科学技术,找出解决的办法,严格的按照解决办法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与解决。只有这样我国的养殖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才能越来越顺利,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653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