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的冬季生理病害可预防

冬季蔬菜大棚室内温度低,容易导致蔬菜发生冷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李玉红提醒菜农,正确区分冬季常见生理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要科学用药,做到及时防治。

畸形果多

冬季是棚室蔬菜畸形果高发期,主要是在花芽分化的重要时期,受到不良气候环境的影响。花芽分化是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生理和形态标志,这一时期对于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花芽生理分化完成后,便开始发育,在这一阶段,形态分化时期,最易出现畸形花、果,种植户需要加强在阴雨天气棚室内的补光,注意提高棚室温度,可在叶面上喷施硼肥、磷酸二氢钾促进花芽分化。

转色不良

冬季西红柿等蔬菜转色不良的因素很多,例如低温、光照少、氮多钙少等因素,都会影响蔬菜正常转色。同时,影响到转色不良的状况也很多,例如筋腐病、青皮果、茶色果等等,往往冬季的环境条件导致色素转化受到严重的影响,种植户需要及早摘除畸形果,减少植株影响消耗,勤擦拭棚膜注意棚室补光,减少氮肥用量,叶面补充硼钙等中微量元素。确保冬季大棚蔬菜能不受气候条件影响、安全生产,达到丰产的效果。

叶片发黄

冬季棚室内温度过低,冷害易发生。记者采访了解到冷害多发生在两种情况之下:一种是冬季连续阴雨天,影响棚内温度,这时蔬菜就处于饥饿状态,导致叶片发黄。此时可用小水勤浇,避免水量过大,并配合施用功能性肥料。另一种是拱棚蔬菜定植过早,冬季蔬菜定植遭遇寒流天气,影响蔬菜生长,这时种植户需要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加强棚室保温,增加覆盖物厚度,白天注意棚室内增温。低温天气避免浇水,可在叶面上喷施氨基酸、甲壳素类叶面肥提高植株抗性。

相关推荐

为什么蔬菜在冬季生长缓慢


1月份,对于种植越冬茬蔬菜的菜农来说,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间,也是一年当中管理最困难的阶段。一方面,冬季连阴天增多,光照受到了限制,影响蔬菜光合作用;另一方面,气温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气温的下降直接导致地温的下降,造成蔬菜根系不好,影响蔬菜长势。这两方面的原因经常会使蔬菜出现生长缓慢的问题,甚至出现歇秧现象,导致蔬菜没有产量。

一、越冬茬蔬菜生长缓慢原因

根系长势衰弱是蔬菜生长缓慢的根本原因。越冬茬蔬菜生长期间,根系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开始出现老化,表现为老根活性降低,新根扎不下去,所以根群浅,吸收养分和水分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蔬菜长势衰弱,产量低。

二、导致根系老化的原因:

1、地温不足

蔬菜根系生长要保持在12℃以上,新根才能生长,地温不足直接导致蔬菜不生新根。

2、土壤板结和盐渍化

严重影响根系下扎和更新,新根生长速度跟不上老根坏死速度,使新根少,而且过重板结和盐渍化更会加重根系的沤根现象。

3、根部病害多

镰刀菌、腐霉菌、及其它一些土传病菌造成的病害,严重削弱植株长势,造成不出新根,严重导致死秧问题。

蔬菜大棚养蜈蚣无冬眠养殖法


编者按:近年来,由于对药用蜈蚣的不断开发与利用,致使我国野生蜈蚣的资源不断减少,货源紧缺,价格上涨,不少地区的养殖户开始尝试人工养殖。蜈蚣是冷血动物,生长最适温度范围是20~36℃,在温度低于10℃时便停止进食,在-5℃左右进入冬眠。要维持适合蜈蚣生长发育的温度,对于养殖户来说成本太高。安徽萧县的养殖户经过多年的尝试与研究,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首创了蜈蚣无冬眠养殖法。这种养殖模式是利用稍加改造的蔬菜大棚养蜈蚣,既打破了蜈蚣冬眠,又降低了养殖成本。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利用蔬菜大棚无冬眠养殖蜈蚣的技术。

一、蔬菜大棚建设

1.大棚搭建

养殖蜈蚣应选择在远离市区及人口聚居区,找土质较好、周围有树的70~80平方米的空地,用来搭建相当于日光温室模式的蔬菜大棚。与一般温室大棚不同的是,在大棚顶部塑料膜的上面,除了每间隔0.5米要加一个草苫子外,还要在草苫子上面多铺一层塑料膜。然后将双层塑料膜分别压紧固定好,这样可以使大棚的温度一直保持在高温恒温的状态,达到保温的效果。另外还要在大棚两边的墙上开几个通风用的窗口,以便在温度过高或者湿度过大时进行通风排湿。蔬菜大棚室内面积一般为70平方米左右。建好大棚后可以在大棚的周围栽种一些南瓜、佛手瓜等,待瓜蔓长成以后,可以与周围的树木一同为大棚遮荫。

2.栖息床

一般可以建成瓦片码的栖息床或砖块码的栖息床。瓦片码的栖息床最少得用两个瓦片叠放在一起,叠放时,使两瓦片的突起部分相互支撑,瓦片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隙供蜈蚣栖息。栖息床的间距为10~15厘米,行距为30~40厘米。砖块码的栖息床是用砖块按一定的方式码成的(/),砖与砖之间保留一定的缝隙作为蜈蚣的居所与钻爬通道。建好栖息床以后,饲养人员还应用1/1000的高锰酸钾水溶液为栖息床及大棚内蜈蚣活动的场所进行消毒,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3.供热设施

冬季升温是打破蜈蚣冬眠的一个关键环节,安徽萧县的养殖户采取煤火炉加热的方式供热。

4.塑料薄膜贴墙防逃

在建好蔬菜大棚后,可采取塑料薄膜贴墙法来防止蜈蚣逃跑,就是在大棚的内壁贴50多厘米高的光滑的塑料膜。光滑的内壁可以有效地防止蜈蚣逃跑。

5.栽种蔬菜

在蔬菜大棚里,铺设好蜈蚣栖息床后,要在栖息床之间栽种一些蜈蚣喜欢吃的小青菜,如小油菜、小白菜等。

6.饮水设施

在蔬菜大棚里,还应设置供水设施为蜈蚣提供饮用水。常用的供水设施是用浅一点的饮水盘,饮水盘需嵌在蜈蚣活动场地的地面下,饮水盘口应与地表面相平,且方便移动。在饮水盘底部铺放一层水砂,以防蜈蚣饮水时掉进水里难以爬出。水盘在大棚内应多设几处,以方便蜈蚣饮水。另外,大棚内菜叶上的露珠也可以为蜈蚣提供饮用水。

二、引种与投放

大棚及配套设施建好后即可引种。做种的蜈蚣不但要符合国家药用标准,在其他方面也需有很强的优点,如生长速度快、周期短等。做种的蜈蚣最好是已达四龄的成虫,体长在11厘米左右。引种的时间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以,但以立夏前后(5月上旬)引种最合适,这时候的雌蜈蚣已经进入繁殖期,即将产卵。雌蜈蚣是否怀卵很容易看出,怀卵后的雌蜈蚣腹部明显膨大。雄蜈蚣体形较瘦长,活动灵敏,爬行速度快。投放时,雌雄蜈蚣应按4∶1的比例投放,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500条,7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一般投放蜈蚣35000条左右。

三、蜈蚣的饲养与管理

1.孕育期的饲养与管理

饵料:种蜈蚣的饵料主要以鲜活的黄粉虫大的幼虫为主。人工养殖的黄粉虫质优价廉,很适合用来饲喂蜈蚣。

饲喂:蜈蚣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觅食。晚上8~12时是蜈蚣出来活动的高峰期,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所以,一般在晚上8点左右喂食最为合适。另外,刚引进大棚的种蜈蚣属四龄的成虫,雌蜈蚣正处于孕育期(30~40天),在这期间雌蜈蚣有大量进食和积蓄营养的习性,应投喂足够量的黄粉虫,使蜈蚣吃饱吃好,便于多产卵。喂食时不要翻动蜈蚣的栖息地,以免其受惊影响产卵及孵化。

每天的投饵量需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因为每条蜈蚣并非每天都摄食,而是每饱餐一顿后2~3天内不再进食。但不可能所有的蜈蚣都在同一天取食,另外的2~3天都不取食,因此每天都得投喂,每天投饵量不一定一样多,只能根据经验确定,如果头一天投喂的饵料全吃光,第二天可略增加一些,如发现有剩余饵料,第二天可略减一些。另外,蜈蚣能常年吃上大棚内新鲜的蔬菜,也可减少一些疾病的发生。

供水:每天换水一次。註意换水时要清洗干净饮水盘,以免蜈蚣在取食时将食物残渣带入水中污染饮用水。

合理的温、湿度:种蜈蚣生长温度应保持在25~35℃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之间。种蜈蚣投放大棚时正值春末夏初时节,早中晚的温差相对比较大,早晨和晚上应堵严通风口,关好门窗,使大棚内的温度保持在恒温状态,中午应通过洒冷水进行降温,并打开通风窗口进行降温排湿,以免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影响种蜈蚣的生长发育。

防种蜈蚣逃跑:对孕育期的蜈蚣必须不定期地进行巡视检查。只要大棚内壁上有一条垂直的粗糙的划痕,蜈蚣就可沿此划痕爬到棚外,造成大量逃逸。尤其是雌蜈蚣在临产期为了寻找合适的产房,会到处乱爬,因此,在管理时,一定要经常检查大棚内壁上贴的光滑透明膜是否完好光滑,有无划痕,接口是否严密平整,四角是否出现皱折等。如塑料膜表面有粘滞性灰尘或污物也应及时清除,以免构成蜈蚣逃逸的扶梯。若发现塑料膜被蜈蚣咬破,应马上用透明胶补好。

2.产卵及孵化期的饲养与管理

蜈蚣为卵生,寿命在6~10年。产卵期的温度应保持在20~28℃,湿度不宜太大,控制在50%左右即可。蜈蚣在产卵时最怕惊扰,若受惊扰,它就会停止产卵或将卵粒全部吃掉,这就是蜈蚣的保护性反应。在蜈蚣产卵时,一定要保持环境安静,不要有大的噪声,不要去翻窝观看。蜈蚣在不受外界惊扰的情况下,顺利产卵过程需2~3小时。蜈蚣产完卵后,会侧转身体用腹足把卵粒托聚成团,悬空抱在怀中进行孵化。蜈蚣产卵、抱卵孵化的时间为40~50天。在这期间,雌蜈蚣一直不吃不喝,不离开卵或幼体,可以不投食,但必须按时加水,将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温度控制在20~36℃之间。在这期间如果温度、湿度不合适,则会使孵化中断,胚胎停止发育而死亡。另外,蜈蚣孵化期正值炎热的夏季,应经常在大棚里洒冷水降温。并且每天必须开启门窗排湿,以防止高温高湿使蜈蚣患黑毒病而死亡。如果孵化条件合适,经过40多天后,2~3厘米长的小蜈蚣便会脱离母体,出来活动觅食了。

3.共育期的饲养与管理

共育期是指成虫与幼虫在一起混养的时期。在共育期,应维护好大棚内的温湿度,温度保持在25~30℃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如果温度过高,达到38℃以上时,蜈蚣体内的水分就会散失,它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如果温度升至39℃以上时,其身体会干枯死亡。在多雨的季节,饲养人员应多註意大棚内的温湿度,及时进行升温排湿,防止低温高湿,防止蜈蚣患上腹胀病。到了冬天,当大棚内温度低于20℃时,饲养人员应及时点燃供暖炉升温,并不定时地洒水,增加湿度。另外,在共育期应尽量使幼蜈蚣居于瓦片的最底层,以利于其吸收水分,快速生长。

适宜的饵料:小蜈蚣的饵料应以多汁、柔软的动物饵料为主,如黄粉虫的小幼虫、精肉等,投喂时精肉应剁成肉泥。而雌蜈蚣和成体雄蜈蚣还是应以饲喂黄粉虫大的幼虫为主。

供水:在共育期,除了放置饮水盘外,还要放置吸水海绵。饲养人员每天要不定时地在吸水海绵上洒水,使它一直保持着蓄水状态,以保证小蜈蚣正常饮水的供给。

防幼蜈蚣逃跑:幼蜈蚣体小足多攀附逃跑能力更强,一般养殖人员很难发现,与成体蜈蚣相比更难防逃,这就需要养殖人员在日常管理中多註意观察,随时检查,多加防范,及时擦拭干净墙壁上的塑料膜。

四、疾病防治

脱壳病:此病多发于雨季。栖息场所湿度过高,由真菌引起。初期表现为蜈蚣躁动不安,来回爬动,后期行动滞缓,最终因不食不动而死亡。发现病体和死亡的蜈蚣要及时拣出,然后用阿莫西林0.25克,研成细末,加入1000克饮用水中拌匀供蜈蚣饮用。连喂数日,直至病愈。

五、成体蜈蚣的采收

幼蜈蚣生长到四至五龄,体长达10厘米以上时,绝大多数都已达到了药用标准,而且都已进入了性成熟期,此时也正是商品蜈蚣最佳采收期。采收主要以雄体和老龄雌体为主。采收时要从中挑选出个体肥大、健康强壮、体表色泽鲜艳、活动力较强的蜈蚣,并按4∶1的雌雄比例选留好种蜈蚣,其余均可以作为商品蜈蚣进行采收。采收时间一般是在每年的4~5月份。蜈蚣有1对颚牙,是自卫与攻击的有力武器,因此采捕时要准备好工具。通常是用竹筷、镊子作为采捕工具,以光滑塑料水桶为存放器具。采捕时,先将瓦片揭开,发现蜈蚣后用筷子或镊子夹住,放入存放器具内。

六、蜈蚣成虫的加工与储藏

将蜈蚣放入盆中,用70~80℃的热水烫死,应註意水的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将蜈蚣烫烂。然后将蜈蚣伸直拉长,用大头针订在硬纸片上,置于阳光下晒干。然后每100条捆在一起,用塑料膜包好装在纸箱中封严,存放于阴凉干爽处待销。(北京中农)

冬季养殖河蟹预防病害需做好六件事



清除池底淤泥

淤泥的主要成分是大量残饵、有机物、死亡的动物尸体和生物排泄物。过多的淤泥在夏季容易导致水质恶化,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机酸、硫化氢、氨等,抑制和危害河蟹的生长和生存,特别是病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存在于淤泥中,一旦条件适宜,各种病原体即泛滥成灾。因此,利用冬季蟹池空闲时机,抽干池水,用机械或人工,将池底淤泥全部清除。
冰冻照晒池底
蟹池清理后,理顺水沟,用机械定期抽水,尽量使池底经过严寒冰冻和阳光照射1个月左右,以改善池底的土质状况,让一些病原体经冰冻和日光的照射被杀死,为日后蟹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建好进排水系
除了考虑水流充足、水的理化因子符合蟹的生长,不受污染和不受病原体外,还要注意进排水用同一水渠而导致的相互传染和重复感染,所以要求每个养蟹池都能单独地将池水排出去。
进行药物消毒
蟹苗放养前20天,用生石灰、漂白粉等严格消毒,生石灰消毒每亩用75~100公斤,将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漂白粉消毒每亩用15~20公斤。
做好蟹体消毒
蟹苗下池前,用合适的药物消毒。常用每升15~20毫克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30分钟,或用每升10毫克浓度的漂白粉溶液浸泡10~15分钟。
移栽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可以为河蟹提供栖息、蜕壳环境,还可为其提供新鲜可口的植物性饲料并降低水中的氨氮含量,增氧,改善水质。水产品种当中的沉水植物有苦草、小茨藻等,浮游植物有水花生、浮萍等,这些植物要在冬春季播种、移栽或移植,使得蟹池覆盖率在60%以上。

冬季棚内蔬菜怎么处理病虫害


目前棚内主要有白粉病、灰霉病、霜霉病等病害,建议一是要通过喷施药剂来防范,打药一般是在下午3点之前。可以选择喷施阿米西达、健达、凯润、粉锈灵等,科学合理的轮换用药。在阴雨天或者雨雪天气时打药容易增加棚内湿度,故也可以施用烟雾剂,烟雾剂的选择有腐霉利、速克灵、百菌清。施用时一定要压实棚膜四周,压实之后点燃,并根据棚的大小确定用量,而后人撤离,一般12个小时之后再进行通风。

需注重棚内的保温问题。因为菜农朋友们往往想通过封棚来提高棚内温度,但还是应该根据蔬菜的长势进行适当地通风。气温高,阳光足,就早通风、晚闭风;气温低,为阴天,就晚通风、早闭风。

做好棚内通风

阴雨天气是不会对大棚进行通风的,但一般来说,大棚不通风不能超过3天。在下雪或阴雨天时,不通风超过3天就会不利于棚内作物的生长,所以建议封棚2-3天后必须进行一次通风,最佳时间是上午10点至下午2点。先通背风,再通迎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先通小风,然后逐渐增大,这样可以防止闪苗。

苗床的管理

育苗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温度问题。建议棚内须有2-3层的棚膜,并根据外界温度适当地增加。如果外界温度在5℃以下,那么除了2-3层棚膜外,还要增加覆盖物。

畜禽冬季的疾病预防


搞好卫生

应做到圈舍常清扫、垫草勤更换,污水、粪便早除净。

强化免疫

预防在免疫注射中必须按照严格要求和程序操作并做好登记建档,佩戴免疫耳标,畜禽免疫密度必须是100%。

精心饲养

加喂一些玉米、谷物、麦类等含能量高、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能使畜禽壮体增膘,增强抗病力。饮水应饮用清洁温水或井水,保证畜禽吃饱饮好,避免夜间饥饿。牛羊应抓住无雨雪冰冻时机,到背风向阳较温暖的草坡上进行游动放牧,中午不休息,放牧迟出早归。应尽量赶到小气候比较温暖的河滩、塘坝等背风处晒太阳,多活动。

防寒保暖

畜禽圈舍必须能防严寒,在冬季应经常检修圈舍,保证顶不漏雨雪、四壁无风洞、地面铺垫草、挂好门帘等防寒保暖措施到位。

严格消毒

圈舍常规消毒要定期进行,专业户(场)应在大门、人畜通道出入口设消毒池或铺垫消毒地毯。消毒液、消毒地毯要勤换,保证新鲜有效。平常如有外来人员出入、车辆进出等,必须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

控制病原的传播预防甲鱼病害



控制病原在鳖场内的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选购鳖种前的调查到养成商品鳖和亲鳖,每一时每一刻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要严格制度,严格操作。
一、购买鳖种
1.仔细调查卖方疾病史:历史上疾病严重的地区,不宜引种;多次转手倒卖的鳖,不宜引种;刚刚完成冬眠的鳖,不宜引种;一年之内多次暴发疫病的场子,不宜引种。
2.严格挑选标准:挑选鳖种的标准不能有所降低,只要有一点病症、病灶或轻微伤痕,就应剔除。
3.建立暂养制度:有些场家嫌暂养制度麻烦,不愿采用,往往购回鳖种当天即入池。其实,这是大大有害的。要知道鳖的病原菌大多是条件致病菌,在甲地可能带菌而不表现症状,到乙地有时就会大规模暴发疫病。所以,将新引进的鳖种放在隔离池中暂养,经观察,确保它们是健康无病的再放养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对怀疑有传染病史的地区或水体更应慎重。
二、放养
1.鳖池消毒:一般放养前或换水时,用150克/立方米的生石灰或20克/立方米的漂白粉对养殖池进行彻底消毒。待毒性消失后再放养。
2.鳖体消毒:鳖入池前要用药浴消毒。通常使用的药物有高锰酸钾以及各种抗生素,高锰酸钾浸洗浓度40毫克/升,水温10~20℃时,浸洗15分钟,水温30℃左右时浸洗5~10分钟。配制此药时应现配现用,浸洗的水应尽量选用含有机质少的清水,防止在阳光直射下浸洗,以免影响药效。
三、日常卫生管理
1.养殖场所消毒:对养殖场所要定期消毒,温室可用紫外灯定期照射30分钟以上,对养殖池、排进水渠道、人行道等处每隔1周用15毫克/升的漂白粉液喷洒消毒,对养殖池水每隔2周用10克/立方米的生石灰或1~2克/立方米的漂白粉进行全池遍洒消毒。
2.定期打扫休息场:休息场是鳖晒背的主要场所,要定期打扫,除去污物和尖利的石块、铁钉之类,每隔1周也要用生石灰液泼洒消毒。
3.工具器械消毒:工具器械按理说应该专池专用,可以避免病原传播。但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只要每次用过后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就可以了,饵料台在每次喂食完毕后都要洗刷消毒。
4.工作人员消毒:工作人员自身也是传播病原的媒介,尤其在温室中。所以温室管理人员最好身着统一的衣帽、手套等,在进入养鳖温室前鞋底、手套都要在高锰酸钾溶液中冲洗消毒。尽量谢绝无关人员和外来人员进入养鳖区。
5.建立隔离制度:凡已得病的鳖要捞起,与健康鳖隔离开来,原鳖池要彻底清洗消毒,病情严重的鳖而又无把握进行治疗,最好将其处理掉。死鳖应集中,远离鳖场深埋或火焚,以防病原传播。

甲鱼病害的药物预防技术介绍



一、设备与工具消毒
池塘清塘消毒多用生石灰或漂白粉,一般干池清塘每亩用生石灰75千克或漂白粉10千克,带水清塘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150千克或漂白粉15千克。平时消毒,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10千克或漂白粉0.7千克。施用时,将生石灰放在船上或容器中,一面往里泼水溶化,一面趁热向池塘泼洒,漂白粉则在容器中溶化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
工具消毒时,一般网具、桶、盆等可以放在10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中浸洗20分钟,晾干后再使用;木制工具可用5%的漂白粉溶液消毒处理后,在清水中洗净再使用;大型网具可在阳光下曝晒后再使用。
二、饵料消毒
病原体往往能随饵料带入,因此投放的饵料必须清洁、新鲜,最好能经过消毒。螺蛳、水蚤、水蚯蚓等从野外捞取后,一般投喂活的或新鲜的,可以先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放在5%的食盐水中浸泡5分钟。商品饲料中可拌入少量金霉素或土霉素残渣(按饲料量的5%比例混合),既起到抑菌消毒的作用,又可增加营养,加速鳖的生长。
三、鳖体消毒
多年的实践证明,再健康的鳖,总难免带有一些病原菌。因此,清塘消毒过的池塘,如果放养未消毒的鳖,就把病原体一并带入。一旦环境适宜,就会大量繁衍,导致疫病发生。从“以防为主”出发,切断传染途径,在鳖运输后下塘、倒池、分养前,都要进行消毒。
1.高锰酸钾浸洗:用于防治各种体表寄生虫病,浸洗浓度40毫克/升,水温10~20℃时,浸洗15分钟,水温30℃左右时浸洗5~10分钟。配制此药时应现配现用,浸洗的水应尽量选用含有机质少的清水,防止在阳光直射下浸洗,以免影响药效。
2.漂白粉浸洗:浸洗浓度10~20毫克/升,消毒时间视水温高低、鳖活动情况灵活掌握,约经10分钟。
3.食盐浸洗:这是最常用的一种鳖体消毒方法。使用2%~4%的食盐水浸洗10分钟左右,可以用来杀死体表寄生虫如钟形虫、水蛭等。
4.食盐和小苏打浸洗:用0.5‰的食盐和0.5‰的小苏打混合液浸洗稚、幼鳖10小时左右,可预防毛霉和水霉病。

农作物霜疫类病害的预防


1、霜疫类病害(霜霉病、晚疫病、白锈病、疫霉根腐类病害等)

生物预防:寡雄腐霉/木霉菌/地衣芽孢杆菌/小檗碱+褐藻酸钠

化学预防:代森锰锌/百菌清+多抗霉素/武夷菌素+腐植酸/红糖

初期配方:甲霜锰锌/双炔酰菌胺/烯酰锰锌/霜脲锰锌/霜霉威盐酸盐/+乙蒜素+多抗霉素/武夷菌素+腐植酸/红糖

中期配方:氟菌霜霉威(银发利)/吡唑嘧菌酯/噁酮霜脲腈(抑快净)/丙酰胺霜霉威(普力克)+氯溴异氰尿酸+多抗霉素/武夷菌素+腐植酸/红糖

适合作物:叶菜类、茄果类、瓜类、豆类、葱蒜类

若是疫病发生,等级加一级,防治速度要快。

番茄筋腐病预防:拿敌稳(肟菌戊唑醇)+腐植酸/红糖

番茄筋腐病治疗:银法利(氟菌霜霉威)+抑快净(噁酮霜脲腈)+腐植酸/红糖

河蟹生态养殖病害预防技术要点



一、营造生态环境
1.合理选场,科学建池
养殖池塘选址应具备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清新的地方。水渠管道建设要尽量做到每个塘口独立,做到相互不过水、不串水。
2.改良池塘环境
a.及时清理淤泥,定期晒塘
b.合理种植水草,投放螺蛳调节水质
c.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PH值,杀灭有害菌体
d.科学使用好增氧机,改善水体溶氧条件,避免缺氧及有害物质的产生
e.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微生物制剂调节水体、改良底质。
二、增强河蟹体质
1、加强饲养管理
a.根据塘口、气候、市场条件合理设置放养密度
b.按照“定质、定量、定位、定时”的大方针,应时制宜做好投喂工作
c.根据河蟹生长要求,饲养要做到“两头精、中间青”
d.加强日常管理,定时巡塘,建立档案。
c.饲养中定期添加Vc、大蒜素提高活力和抗应激能力
三、灭杀病原体
1.彻底清塘,生石灰60-70kg/亩或漂白粉10-15kg/亩
2.投放前做好消毒工作,10-20ppm药浴蟹苗10-30分钟
3.养殖操作工具定期消毒,可用合适浓度的漂白粉和高锰酸钾
4.驱赶水鸟、杀灭锥实螺等中间寄主
5.根据水产病害测报做好药物预防工作。

如何预防冬季甲鱼死亡


未进入温室越冬的团鱼,在蛰伏时代,有时会产生殒命。

其殒命的缘故原由重要有:

一是

团鱼开端蛰伏时,水温太低,遭遇寒害;

二是

池底无机质太多,发生硫化氢、甲烷等无害气体;

三是

入冬前饵料投喂太少,团鱼体内养分积贮和热量过分缺少;

四是

团鱼受伤落后入蛰伏。

现就预防团鱼蛰伏殒命的办法先容以下。

⑴团鱼在产卵期和蛰伏前,要投喂新颖的、养分价值高的优良饲料,并恰当增添投喂量。

⑵蛰伏前的池水应加深,一样平常水深需到达1.5米阁下。

⑶在蛰伏时代,人畜不要在池边常常走动,以避免团鱼遭到外来的惊吓,影响到正常的蛰伏。

⑷如池底糜烂的无机质太多,在团鱼蛰伏前,应举行清塘换水。

⑸对受伤的团鱼,应实时出售,不要留下过冬。

⑹对在夏季运输的团鱼,因有一部门已掉去入水才能,应选择朝阳温暖处先让其晒太阳,待恢复生动才能后,再放入池中;对个体接纳上述要领仍不克不及自行钻入泥中的,可儿工悄悄地将其按入泥沙中。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05533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