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养蜈蚣无冬眠养殖法

编者按:近年来,由于对药用蜈蚣的不断开发与利用,致使我国野生蜈蚣的资源不断减少,货源紧缺,价格上涨,不少地区的养殖户开始尝试人工养殖。蜈蚣是冷血动物,生长最适温度范围是20~36℃,在温度低于10℃时便停止进食,在-5℃左右进入冬眠。要维持适合蜈蚣生长发育的温度,对于养殖户来说成本太高。安徽萧县的养殖户经过多年的尝试与研究,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首创了蜈蚣无冬眠养殖法。这种养殖模式是利用稍加改造的蔬菜大棚养蜈蚣,既打破了蜈蚣冬眠,又降低了养殖成本。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利用蔬菜大棚无冬眠养殖蜈蚣的技术。

一、蔬菜大棚建设

1.大棚搭建

养殖蜈蚣应选择在远离市区及人口聚居区,找土质较好、周围有树的70~80平方米的空地,用来搭建相当于日光温室模式的蔬菜大棚。与一般温室大棚不同的是,在大棚顶部塑料膜的上面,除了每间隔0.5米要加一个草苫子外,还要在草苫子上面多铺一层塑料膜。然后将双层塑料膜分别压紧固定好,这样可以使大棚的温度一直保持在高温恒温的状态,达到保温的效果。另外还要在大棚两边的墙上开几个通风用的窗口,以便在温度过高或者湿度过大时进行通风排湿。蔬菜大棚室内面积一般为70平方米左右。建好大棚后可以在大棚的周围栽种一些南瓜、佛手瓜等,待瓜蔓长成以后,可以与周围的树木一同为大棚遮荫。

2.栖息床

一般可以建成瓦片码的栖息床或砖块码的栖息床。瓦片码的栖息床最少得用两个瓦片叠放在一起,叠放时,使两瓦片的突起部分相互支撑,瓦片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隙供蜈蚣栖息。栖息床的间距为10~15厘米,行距为30~40厘米。砖块码的栖息床是用砖块按一定的方式码成的(/),砖与砖之间保留一定的缝隙作为蜈蚣的居所与钻爬通道。建好栖息床以后,饲养人员还应用1/1000的高锰酸钾水溶液为栖息床及大棚内蜈蚣活动的场所进行消毒,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3.供热设施

冬季升温是打破蜈蚣冬眠的一个关键环节,安徽萧县的养殖户采取煤火炉加热的方式供热。

4.塑料薄膜贴墙防逃

在建好蔬菜大棚后,可采取塑料薄膜贴墙法来防止蜈蚣逃跑,就是在大棚的内壁贴50多厘米高的光滑的塑料膜。光滑的内壁可以有效地防止蜈蚣逃跑。

5.栽种蔬菜

在蔬菜大棚里,铺设好蜈蚣栖息床后,要在栖息床之间栽种一些蜈蚣喜欢吃的小青菜,如小油菜、小白菜等。

6.饮水设施

在蔬菜大棚里,还应设置供水设施为蜈蚣提供饮用水。常用的供水设施是用浅一点的饮水盘,饮水盘需嵌在蜈蚣活动场地的地面下,饮水盘口应与地表面相平,且方便移动。在饮水盘底部铺放一层水砂,以防蜈蚣饮水时掉进水里难以爬出。水盘在大棚内应多设几处,以方便蜈蚣饮水。另外,大棚内菜叶上的露珠也可以为蜈蚣提供饮用水。

二、引种与投放

大棚及配套设施建好后即可引种。做种的蜈蚣不但要符合国家药用标准,在其他方面也需有很强的优点,如生长速度快、周期短等。做种的蜈蚣最好是已达四龄的成虫,体长在11厘米左右。引种的时间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以,但以立夏前后(5月上旬)引种最合适,这时候的雌蜈蚣已经进入繁殖期,即将产卵。雌蜈蚣是否怀卵很容易看出,怀卵后的雌蜈蚣腹部明显膨大。雄蜈蚣体形较瘦长,活动灵敏,爬行速度快。投放时,雌雄蜈蚣应按4∶1的比例投放,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500条,7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一般投放蜈蚣35000条左右。

三、蜈蚣的饲养与管理

1.孕育期的饲养与管理

饵料:种蜈蚣的饵料主要以鲜活的黄粉虫大的幼虫为主。人工养殖的黄粉虫质优价廉,很适合用来饲喂蜈蚣。

饲喂:蜈蚣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觅食。晚上8~12时是蜈蚣出来活动的高峰期,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所以,一般在晚上8点左右喂食最为合适。另外,刚引进大棚的种蜈蚣属四龄的成虫,雌蜈蚣正处于孕育期(30~40天),在这期间雌蜈蚣有大量进食和积蓄营养的习性,应投喂足够量的黄粉虫,使蜈蚣吃饱吃好,便于多产卵。喂食时不要翻动蜈蚣的栖息地,以免其受惊影响产卵及孵化。

每天的投饵量需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因为每条蜈蚣并非每天都摄食,而是每饱餐一顿后2~3天内不再进食。但不可能所有的蜈蚣都在同一天取食,另外的2~3天都不取食,因此每天都得投喂,每天投饵量不一定一样多,只能根据经验确定,如果头一天投喂的饵料全吃光,第二天可略增加一些,如发现有剩余饵料,第二天可略减一些。另外,蜈蚣能常年吃上大棚内新鲜的蔬菜,也可减少一些疾病的发生。

供水:每天换水一次。註意换水时要清洗干净饮水盘,以免蜈蚣在取食时将食物残渣带入水中污染饮用水。

合理的温、湿度:种蜈蚣生长温度应保持在25~35℃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之间。种蜈蚣投放大棚时正值春末夏初时节,早中晚的温差相对比较大,早晨和晚上应堵严通风口,关好门窗,使大棚内的温度保持在恒温状态,中午应通过洒冷水进行降温,并打开通风窗口进行降温排湿,以免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影响种蜈蚣的生长发育。

防种蜈蚣逃跑:对孕育期的蜈蚣必须不定期地进行巡视检查。只要大棚内壁上有一条垂直的粗糙的划痕,蜈蚣就可沿此划痕爬到棚外,造成大量逃逸。尤其是雌蜈蚣在临产期为了寻找合适的产房,会到处乱爬,因此,在管理时,一定要经常检查大棚内壁上贴的光滑透明膜是否完好光滑,有无划痕,接口是否严密平整,四角是否出现皱折等。如塑料膜表面有粘滞性灰尘或污物也应及时清除,以免构成蜈蚣逃逸的扶梯。若发现塑料膜被蜈蚣咬破,应马上用透明胶补好。

2.产卵及孵化期的饲养与管理

蜈蚣为卵生,寿命在6~10年。产卵期的温度应保持在20~28℃,湿度不宜太大,控制在50%左右即可。蜈蚣在产卵时最怕惊扰,若受惊扰,它就会停止产卵或将卵粒全部吃掉,这就是蜈蚣的保护性反应。在蜈蚣产卵时,一定要保持环境安静,不要有大的噪声,不要去翻窝观看。蜈蚣在不受外界惊扰的情况下,顺利产卵过程需2~3小时。蜈蚣产完卵后,会侧转身体用腹足把卵粒托聚成团,悬空抱在怀中进行孵化。蜈蚣产卵、抱卵孵化的时间为40~50天。在这期间,雌蜈蚣一直不吃不喝,不离开卵或幼体,可以不投食,但必须按时加水,将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温度控制在20~36℃之间。在这期间如果温度、湿度不合适,则会使孵化中断,胚胎停止发育而死亡。另外,蜈蚣孵化期正值炎热的夏季,应经常在大棚里洒冷水降温。并且每天必须开启门窗排湿,以防止高温高湿使蜈蚣患黑毒病而死亡。如果孵化条件合适,经过40多天后,2~3厘米长的小蜈蚣便会脱离母体,出来活动觅食了。

3.共育期的饲养与管理

共育期是指成虫与幼虫在一起混养的时期。在共育期,应维护好大棚内的温湿度,温度保持在25~30℃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如果温度过高,达到38℃以上时,蜈蚣体内的水分就会散失,它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如果温度升至39℃以上时,其身体会干枯死亡。在多雨的季节,饲养人员应多註意大棚内的温湿度,及时进行升温排湿,防止低温高湿,防止蜈蚣患上腹胀病。到了冬天,当大棚内温度低于20℃时,饲养人员应及时点燃供暖炉升温,并不定时地洒水,增加湿度。另外,在共育期应尽量使幼蜈蚣居于瓦片的最底层,以利于其吸收水分,快速生长。

适宜的饵料:小蜈蚣的饵料应以多汁、柔软的动物饵料为主,如黄粉虫的小幼虫、精肉等,投喂时精肉应剁成肉泥。而雌蜈蚣和成体雄蜈蚣还是应以饲喂黄粉虫大的幼虫为主。

供水:在共育期,除了放置饮水盘外,还要放置吸水海绵。饲养人员每天要不定时地在吸水海绵上洒水,使它一直保持着蓄水状态,以保证小蜈蚣正常饮水的供给。

防幼蜈蚣逃跑:幼蜈蚣体小足多攀附逃跑能力更强,一般养殖人员很难发现,与成体蜈蚣相比更难防逃,这就需要养殖人员在日常管理中多註意观察,随时检查,多加防范,及时擦拭干净墙壁上的塑料膜。

四、疾病防治

脱壳病:此病多发于雨季。栖息场所湿度过高,由真菌引起。初期表现为蜈蚣躁动不安,来回爬动,后期行动滞缓,最终因不食不动而死亡。发现病体和死亡的蜈蚣要及时拣出,然后用阿莫西林0.25克,研成细末,加入1000克饮用水中拌匀供蜈蚣饮用。连喂数日,直至病愈。

五、成体蜈蚣的采收

幼蜈蚣生长到四至五龄,体长达10厘米以上时,绝大多数都已达到了药用标准,而且都已进入了性成熟期,此时也正是商品蜈蚣最佳采收期。采收主要以雄体和老龄雌体为主。采收时要从中挑选出个体肥大、健康强壮、体表色泽鲜艳、活动力较强的蜈蚣,并按4∶1的雌雄比例选留好种蜈蚣,其余均可以作为商品蜈蚣进行采收。采收时间一般是在每年的4~5月份。蜈蚣有1对颚牙,是自卫与攻击的有力武器,因此采捕时要准备好工具。通常是用竹筷、镊子作为采捕工具,以光滑塑料水桶为存放器具。采捕时,先将瓦片揭开,发现蜈蚣后用筷子或镊子夹住,放入存放器具内。

六、蜈蚣成虫的加工与储藏

将蜈蚣放入盆中,用70~80℃的热水烫死,应註意水的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将蜈蚣烫烂。然后将蜈蚣伸直拉长,用大头针订在硬纸片上,置于阳光下晒干。然后每100条捆在一起,用塑料膜包好装在纸箱中封严,存放于阴凉干爽处待销。(北京中农)

相关推荐

蜈蚣冬眠吗?蜈蚣为什么会冬眠?


蜈蚣是低等冷血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到了气温比较低的冬季,蜈蚣蛰伏在地下不吃不喝,体内物质代谢水平相当低,这是对它自身的一种保护。

蜈蚣的冬眠在中原地区,从寒露开始,身体物质代谢开始降低,活动减少,停止生长。到霜降时,开始冬眠。到翌年清明以后,方能恢复正常的生理代谢,食量增加,开始活动。

1、蜈蚣冬眠前的话动规律

在野生条件下,蜈蚣冬眠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在冬眠以前,从生理上到行为上都是在做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利越冬,增加起蛰后的抵抗力。

首先,冬眠前蜈蚣身体要做好充分的营养贮备,以供冬眠期的代谢消耗。尽管冬眠期间蜈蚣的代谢水平很低,但毕竟没有停止,仍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半年时间必定要消耗占体重一定比例的物质。如果冬眠前体内物质贮存不足,冬眠时把体内的营养物质消耗完了,第2年春季出蛰时体质很弱,抵御不了天气的变化刺激,就会死亡。所以,蜈蚣在进入冬眠以前吃食量增加,食物以脂肪、蛋白质的形式贮存在体内。饲养生产中,在冬眠前1个月,就应该供给蜈蚣充足的饲料量,并且饲料的营养价值要高,使蜈蚣很快肥胖起来,体重迅速增加,以备冬眠期体质消耗。

其次,蜈蚣冬眠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一般来讲,冬眠场所温度最好在1-3度,环境湿度在30%,饲养土的湿度在11%-15%为好。温度低于0℃时,可能会把螟蚣冻死,温度超过10℃,蜈蚣生理代谢加速,体内贮存的物质很快就消耗完,又会造成死亡现象。越冬环境中湿度过大,会降低螟蚣冬眠时的耐寒性,湿度过小,蜈蚣体内水分散失较快,也会影响冬眠时的成活率。

根据以上情况,蜈蚣在野生情况下冬眠前要寻找最适的地方冬眠。中原地区要寻找地下10厘米以下的地方冬眠,在东北要寻找地下70-80厘米深处的地方冬眠。

2、冬眠期特征

冬眠完全是由季节变化、天气寒冷引起的蜈蚣对低温的一种适应。每当气温降到0℃左右时,蜈蚣而有长有短。一般江南地区螟蚣的冬眠期短,而北方地区蜈蚣的冬眠期长。

冬眠期间蜈蚣的外部行为完全停止.不吃不喝也不动,静静地消耗着冬眠前贮存在体内的营养物质,内部必要的代谢活动在最低水平上维持着。这种沉睡状态,一般在冬眠的中后期最深沉,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最迟钝,也最容易受外界不利环境的影响而导致死亡。因为这时蜈蚣没有逃逸能力,防疫能力也很差,是最脆弱的时期。

冬眠前,蜈蚣体内营养物质贮备不足是很危险的,即使代谢水平很微弱,也不能维持到第2年春季冬眠结束。退一步说,即使维持到第2年春季冬眠结束,由于体内物质消耗完了,还没来得及恢复,遇上恶劣环境,也会大批死亡。

在自然状态下,蜈蚣的冬眠习性,是因适应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在人为条件下,可改变这种习性,打破冬眠,加快其生长发育节奏。

3.冬季加温饲养

蜈蚣是冷血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热带地区蜈蚣是无冬眠的,在北方人工饲养条件下,饲养室温度保持在15℃以上,加上保证充足的饲料供给,蜈蚣也不会进入冬眠状态。因此,蜈蚣也可以进行冬季加温饲养。

加温饲养的房舍一定要保温性能好,这样可以节约燃料,同时要有通气换气的条件。室内空气不新鲜时,可以在不大幅度降低室温的前提下进行换气。

如何预防大棚蔬菜氨中毒


冬季和春季大棚蔬菜容易发生氨气中毒,主要是由于天气连续晴朗高温造成的。应该引起农户的重视,发现氨气中毒后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氨气中毒症状:

中毒蔬菜轻者叶片呈现不定形的块状枯斑,叶缘呈灼伤状。重者植株根部由褐变黑,丧失吸收肥水的功能,地上部分逐渐枯萎死亡。导致蔬菜生长发育不正常,造成大棚蔬菜栽培经济损失严重。

预防及抢救措施:

1、排放氨气选用pH试纸,测定棚摸内水珠的pH值浓度,当pH值在8.2以上时及时放风排气。

2、除放风排气外,一是快速灌水,降低土壤肥料溶液浓度;二是根外喷施惠满丰等活性液肥,平衡植株体内和土壤的酸碱度;三是在植株叶片背面喷施1%食用醋,可以减轻或缓解危害。

3、施肥方法棚栽蔬菜施基肥或者追肥,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施用有机肥作基肥的,一定要充分腐熟;二是化肥和有机肥只能深施,不能在地面撒施;三是施肥不能过量,特别是追肥宜少量多次追施;四是适墒施肥,或施后灌水,使肥料能及时分解释放。

因此,在冬春季节要注意天气情况,及时排风放气,最主要的是施肥方法要正确,要少量多次施肥,这样才能使肥料及时分解,不会导致蔬菜氨气中毒。

大棚蔬菜的冬季生理病害可预防


冬季蔬菜大棚室内温度低,容易导致蔬菜发生冷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李玉红提醒菜农,正确区分冬季常见生理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要科学用药,做到及时防治。

畸形果多

冬季是棚室蔬菜畸形果高发期,主要是在花芽分化的重要时期,受到不良气候环境的影响。花芽分化是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生理和形态标志,这一时期对于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花芽生理分化完成后,便开始发育,在这一阶段,形态分化时期,最易出现畸形花、果,种植户需要加强在阴雨天气棚室内的补光,注意提高棚室温度,可在叶面上喷施硼肥、磷酸二氢钾促进花芽分化。

转色不良

冬季西红柿等蔬菜转色不良的因素很多,例如低温、光照少、氮多钙少等因素,都会影响蔬菜正常转色。同时,影响到转色不良的状况也很多,例如筋腐病、青皮果、茶色果等等,往往冬季的环境条件导致色素转化受到严重的影响,种植户需要及早摘除畸形果,减少植株影响消耗,勤擦拭棚膜注意棚室补光,减少氮肥用量,叶面补充硼钙等中微量元素。确保冬季大棚蔬菜能不受气候条件影响、安全生产,达到丰产的效果。

叶片发黄

冬季棚室内温度过低,冷害易发生。记者采访了解到冷害多发生在两种情况之下:一种是冬季连续阴雨天,影响棚内温度,这时蔬菜就处于饥饿状态,导致叶片发黄。此时可用小水勤浇,避免水量过大,并配合施用功能性肥料。另一种是拱棚蔬菜定植过早,冬季蔬菜定植遭遇寒流天气,影响蔬菜生长,这时种植户需要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加强棚室保温,增加覆盖物厚度,白天注意棚室内增温。低温天气避免浇水,可在叶面上喷施氨基酸、甲壳素类叶面肥提高植株抗性。

蜈蚣冬眠是怎样的?要注意些什么


蜈蚣是低等冷血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到了气温比较低的冬季,蜈蚣蛰伏在地下不吃不喝,体内物质代谢水平相当低,这是对它自身的一种保护。

蜈蚣的冬眠在中原地区,从寒露开始,身体物质代谢开始降低,活动减少,停止生长。到霜降时,开始冬眠。到翌年清明以后,方能恢复正常的生理代谢,食量增加,开始活动。

蜈蚣冬眠前的活动规律:

在野生条件下,蜈蚣冬眠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在冬眠以前,从生理上到行为上都是在做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利越冬,增加起蛰后的抵抗力。

首先,冬眠前蜈蚣身体要做好充分的营养贮备,以供冬眠期的代谢消耗。尽管冬眠期间蜈蚣的代谢水平很低,但毕竟没有停止,仍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半年时间必定要消耗占体重一定比例的物质。

如果冬眠前体内物质贮存不足,冬眠时把体内的营养物质消耗完了,第2年春季出蛰时体质很弱,抵御不了天气的变化刺激,就会死亡。所以,蜈蚣在进入冬眠以前吃食量增加,食物以脂肪、蛋白质的形式贮存在体内。

饲养生产中,在冬眠前1个月,就应该供给蜈蚣充足的饲料量,并且饲料的营养价值要高,使蜈蚣很快肥胖起来,体重迅速增加,以备冬眠期体质消耗。

其次,蜈蚣冬眠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一般来讲,冬眠场所温度最好在1~3℃,环境湿度在30%,饲养土的湿度在11%~15%为好。温度低于0℃时,可能会把蜈蚣冻死,温度超过10℃,蜈蚣生理代谢加速,体内贮存的物质很快就消耗完,又会造成死亡现象。

越冬环境中湿度过大,会降低蜈蚣冬眠时的耐寒性,湿度过小,蜈蚣体内水分散失较快,也会影响冬眠时的成活率。

根据以上情况,蜈蚣在野生情况下冬眠前要寻找最适的地方冬眠。中原地区要寻找地下10厘米以下的地方冬眠,在东北要寻找地下70~80厘米深处的地方冬眠。

大棚养河蟹


选择水源充足且水质清澈的河边,或是较大的池塘边建造大棚温室。建造长为4-10m,宽为10-100m,水深1-1.2m左右的长方形池塘暂养河蟹,在池底铺上聚乙烯网片便于捕捞管理。挑选优质种蟹进行投放,投放前对池塘进行消毒,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调整饲料投喂方式,做好日常管理和疾病预防。

1、建造大棚温室

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澈无污染的地方,一般大棚温室是在河边、湖边或是大的池塘边上建造,在备有增氧设备的前提下,也可以使用井水。

暂养河蟹的池子要建成长为4-10米,宽为10-100米的长方形,池内水深控制在1-1.2米左右,将池内的坝和底部压实,预防漏水和塌边,如果是较大的池塘,要铺设好充气管道,在饲养时用气泵从室外往室内充气,可在池底铺上聚乙烯网片,便于日后的捕捞和管理。

用土、砖块、木桩、竹竿、铁丝或者是压膜条将农膜固定好,建成大棚。大棚可以建设成斜面朝南的斜坡型,也可也建成拱形,为便于日后投喂饵料和管理,需根据温室的形状和大小在大棚的两端和侧边留门。

池塘建设完之后,要在池内泼洒一定比例的生石灰、漂白粉、茶粕、巴豆等进行消毒,在池内种植一些可供螃蟹栖息的易存活且不会腐烂的水草,往池内放0.5-1m深的水,等池内的药性完全消失之后,就可以将引进的河蟹投放进池塘。

2、选择备养蟹

引进优质的备养蟹是温室养蟹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在引进时,挑选规格在50-100g左右的性腺未发育成熟的同一品种秋龄河蟹,要求没有病害残缺,身体健壮,如果挑选的河蟹性成熟比例达到30%以上的话,就没有暂养的价值了。

引进回来的河蟹先用一定比例的漂白粉、福尔马林或是高猛酸钾进行消毒,消毒之后按照2-5只/㎡的密度投放到温室内饲养。

3、饲料投喂

为保证河蟹能够正常生长,在冬季使用大棚温室养殖时,要将水温控制在18℃以上,当水温在18℃以下后,河蟹的进食量会减少,但大棚温室内可以确保河蟹安全的度过冬天,一般河蟹可在温室内培育3-5个月左右。

根据河蟹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不同,投喂饲料也有要有所改变。一般在室内喂养河蟹,前期是为了让它们保持生长,后期则是要促进它们的性腺发育,积累营养达到规格后上市售卖。

从当年的11月份到上市前一个半月时间内,投喂的饲料应该以植物性饵料为主,一般为浸泡或煮熟后的麦粒、大豆、蔬菜或是红薯等,每天投喂的量为蟹群总重的5%-8%,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上午投喂的饵料占当日数量的3%,剩下的7%下午投喂。

上市前一个半月时,要适当的增加投喂饵料中的动物蛋白质含量,一般可以投喂一些小杂鱼虾、蚕蛹、螺蚌肉和配合饲料,但想要节省成本,可以投喂植物性饲料,不会太影响河蟹生长。

4、日常管理

大棚温室养殖河蟹,除了挑选好备养的蟹中,养殖过程中还要保持好合适的水温和良好的水质。要把塑料布薄膜和池塘边的密封做好,以保证水温,同时不要长期或是频繁的将温室的门打开,如果农膜有破损要及时修补好。

大雪天气,要及时将大棚上的积雪扫除,还需根据天气的变化而改变水深,当日光较充足时可以见水深降低,以便于水温提升,如果连续低温或是阴雨天气时,要将池中的水加满。

由于养殖池塘空间较小,河蟹投放密度大,投喂的饵料量较多,水温也较高,池中河蟹吃剩的饵料和排泄物很容易腐烂,影响水质,造成病原生物大量繁殖,如不及时清理可能会引发蟹病,在养殖过程中要每天观察蟹的进食情况,并做出调整。为保证良好的水质,一般1-3天左右在温度较高的午后将池水更换1/5-1/3左右,换水时要保持进出水在池塘的相对角同时缓慢进行,以便于水体交换,不影响水温剧烈变化。

每周在饲料中掺拌适量磺胺酸和抗生素药类以预防疾病,也可以将饲料放在一定比例剂量中的药液中浸泡后连同少量的剩液投喂给河蟹,如果有蟹患病,要及时治疗,并将死蟹从水池中捞出来,以免感染其他蟹,同时还要防止老鼠、蛇等有害生物进到温室内对蟹造成伤害。

大棚养鹅


大棚养鹅有许多优点,如固定投资相对较少,不占耕地,移动迁建后可还耕,利于防疫灭病,疫病少,成活率高,肉鹅生长快,用药成本低,效益高等。因此在我国养殖鹅的规模是比较大的。

大棚养鹅技术要点如下

一养鹅大棚的搭建。

二温湿度控制。育雏前1天温度控制在32度左右,若天气较冷,育雏室最好搭建棚中棚,即在棚内用薄膜隔开形成小环境,以利保温。育雏温度同室内育雏,可通过人工加温加湿和开启塑料薄膜的高低程度来调节。春秋季是大棚养禽(鹅)的黄金季节,除育雏适当加温外,其余时间不需要或很少加温。一般在早晚和夜间,四周薄膜全部放下,其余时间根据气温高低来调节开启高度。盛夏温度高,四周开口可全开启,以便通风,使大棚呈凉亭效应。若遇闷热无风天气,可向大棚内外喷水降温或通过风扇降温。

三饲养。大棚养鹅通常采用棚中棚育雏或室内育雏21天,后期关养与放养相结合。

雏鹅的饲养

1、雏鹅在出壳24小时内,应将0.02%高锰酸钾水盛入小盆或器具内,将鹅头压下调教几次,就会自如饮水。先饮水后开食,同时喂切碎的绿饲料,喂精料要用泡过的米饭或开水浸过的碎米加青料,撒在洗净的物件上让其自由采食,随吃随加,日喂6次,白天喂4次,晚上喂2次,每次让雏鹅吃8分饱。

2、10日龄后喂配合饲料,可赶出采食青嫩草叶,时间不超过30分钟,以后逐渐延长放牧时间,注意防雨淋曝晒。

3、幼鹅舍要保持清洁干燥、保温。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

4、料槽及用具避免沾染荤腥,油腻,因为鹅雏的消化机能尚不健全,容易引起雏鹅死亡。

养鹅赚钱吗

1、鹅是草食家禽,养鹅无巧,清水青草。养鹅主要以青草和粗饲料为主,节省精料,饲养成本低。

2、鹅个体大、生长快,只要饲养得当,三个月就可长至3.5~5公斤。

3、鹅肉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是真正的绿色食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4、鹅毛、特别是羽绒、刀翎国内外市场都十分抢手。且价格坚挺。

为了进一步提高养鹅的经济效益还要以下几个秘诀。

鹅的养殖前景

1、缺口大:鹅产业是世界范围内一项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朝阳工程,目前鹅肉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我国对鹅的年需求量为8~9亿羽,而饲养量仅6亿羽左右。据预测,上海年需要鹅2000万羽,广州年需要7000~8000万羽,广西也在7000万羽左右,香港每天就需要10万羽。在国际市场上,鹅肉的需求量也呈明显增长趋势,预测缺口在2亿羽左右。

2、利润高:在肉类市场消费份额中,鹅肉已经从10年前的1%上升到4%,且仍呈上升趋势,鹅肉消费量的增加给养殖户带来了丰厚收益,买一羽苗鹅需12元,养殖65~70天即可出售,共需成本15~16元。按每公斤12元的售价计,一羽鹅可卖54元,获利15~20元。肉鹅养殖的高收益直接带动了苗鹅的发展,品种好的苗鹅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从目前我国的发展市场行情来看,养鹅的市场前景是非常不错的,鹅的全身都是宝,不仅肉质鲜美非常好吃,鹅毛在工业上也有很多的用途,因此目前鹅在我国的养殖范围是非常大的。

养殖户如何应对甲鱼冬眠及冬眠后死亡症



□厦门星鲨动物保健品厂刘光龙
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安徽等地有不少的外塘越冬甲鱼,这些外塘甲鱼,大部分池塘在头年9月底开始盖保温大棚,第二年5月中下旬拆除,部分池塘在越冬期间有锅炉加温。但总结现状,这些保温效果都不甚理想,水温远远低于甲鱼生长要求的最佳温度(29℃~32℃);部分水温甚至在10℃以内,甲鱼进入冬眠状态。综上,本文将这些统统规整于越冬甲鱼。
在第二年5月中下旬后,气温上升,水温随之提高,甲鱼从冬眠状态开始大量摄食、进入快速生长状态,但诸多病害也随之而来。因此,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毒
水温在10℃~12℃时,甲鱼即会钻入泥沙中潜藏越冬,越冬期间甲鱼的新陈代谢显著降低,但仍会有呼吸。如若是久未清理的老池塘,池底泥沙中蓄积着大量的亚硝酸盐、硫化氢、氨氮和甲烷,甲鱼就会在越冬期间或者越冬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甚至死亡。建议每年彻底清理一次池底淤泥,多用池底改良制剂,如降硝解毒宝,特别是在甲鱼越冬前可大剂量使用,一般每方水用量10克。
二、生物致病体的侵袭和感染
甲鱼在越冬期间的抵抗力最弱,其生病的临界阈值较冬眠前降低很多,致病体的侵袭就来的容易得多,这也是为什么甲鱼在冬眠后极易患病的原因。
三、甲鱼内伤、体质大幅下降,衰竭而死
部分甲鱼在越冬前有疾病或处于亚健康状态,越冬前达不到越冬所需要的
肥满度,经过一个没有摄食的漫长冬季,加上内伤的消耗,体质极度衰弱,导致越冬期间死亡,特别是冬眠结束后甲鱼开始运动时,由于耗能陡然增加,甲鱼内脏功能迅速衰竭,导致大量死亡。建议在越冬前对甲鱼进行严格选别,挑选出发病、瘦弱的甲鱼,只有活力好、肥满度高的健康甲鱼才能放养越冬。此外,最好在越冬前2个月,对甲鱼投喂高品质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3%左右的冬化鱼油,以达到甲鱼快速催肥的目的,使甲鱼体内蓄积有足够的能量用以越冬期间的消耗。
四、败血症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11~6月份,特别是甲鱼越冬结束,拆除保温棚后。病原体嗜水气单胞菌侵袭甲鱼的肝脏、肾脏、脾脏和血液,发病甲鱼的头顶、底板、四肢充血,严重者口鼻出血、腹腔充血。该病多呈暴发状,一旦发作较难控制。预防时建议每年清理一次池塘,至少2年彻底清理一次,池底泼洒生石灰并搅拌混合;养殖期间做好日常消毒;并在饲料中经常添加好肝胆,用量为2~3克/公斤饲料,以用以保护甲鱼的免疫器官。发病时,如若感染严重,须将池水全部排干,加入新水,并用消毒剂消毒;内服:每公斤饲料中添加3克头孢拉定、水产复合B粉10克,连用10天。
五、腐皮和疥疮
该两种病在拆除保温棚后也有一个多发、暴发的过程,多是由越冬期间水温温差大、温度低引起的。此两种疾病的预防治疗措施分别在《冠源资讯》第80期(2010年10月份)、第81期(2010年11月份)两期中均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再展开。
总之,越冬对甲鱼来说是一个严峻的生死考验,越冬前的饲喂管理尤为重要;越冬后要仔细观察,发现状况及早处理,依然能达到亡羊补牢的目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石青鸟的养法


石青鸟学名白腹蓝鹟,是种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上山区针阔叶混交林或茂密灌丛中的小鸟,那石青鸟的养法有哪些?

1、饲喂要求:

野生石青鸟是以捕虫为主食。在人工饲养中,不能以虫类作为主要饲料,而饲料的改变太突然了,鸟又不适应。所以,初养鸟的饲料是:把昆虫撕成碎段,拌上含水的熟黄豆粉。在鸟饥饿地取食昆虫时,把附上的黄豆粉也一起吃下,数日后,逐渐适应,就能自食粉料了。能自取粉料的鸟就是养熟了,这时的饲料是:黄豆粉6份、玉米粉2份、鱼粉或鱼浆2份,外加适量的蛋黄,少量的牛奶或奶粉,面包虫、皮虫或蚱蜢任选一种,混合拌匀,少量多次喂给。也可以将上述饲料混合,加适量的水调一下,但不宜过湿。这种料适口,鸟儿易上食,可在初期喂用,以后逐步改用于粉料。另外,应适当喂各种昆虫,但量不易过多,否则影响其对粉料的食入。

2、温度要求

石青鸟适宜的最佳温度是l0-15℃,冬季饲养要注意但温。

3、光照要求

注意增加光照时间,尤其是在冬季时,尽量放在有光照的地方。

4、沐浴要求

在鸟儿自行水浴时,要注意保暖。为防止脚趾因带粪而引起的腐烂和断裂,在不能沐浴时,要常替鸟儿洗脚趾。若选用笼底装有竹丝的小笼子,将会减少脚趾污染。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78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