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脱壳不遂掉脚的可能原因分析


河蟹脱壳不遂很严重,已经到了步足全掉光的地步了。一样的蟹苗,邻近的两个池塘一个掉脚一个不掉脚。整个地区却有三分之一的人反映有掉脚问题。一位养殖老手说道,养了将近20xx螃蟹,这样的事情还是第一次见,池塘里甚至有些青虾也掉脚。
一般看到养殖户朋友的河蟹脱壳伤亡,不能直接怀疑蟹苗质量,很多时候是环境造成,平时一个小问题,时间长了,就是个致命的大问题,所以有问题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
客观原因:
1.今年脱壳时天气异常降温、大风、下雨,对正在脱壳的河蟹影响很大。
2.池塘水位深浅,水草多少,水体肥瘦,包括清塘、杀苔、杀虫药物也是有影响的。
3.长时间处于不良水质环境中,导致慢性中毒。
4.苗种质量暂不考虑。
针对楼主反应的情况,可以尝试解毒,外泼营养,帮助部分河蟹正常脱壳。
 
另外有没有可能是底质差,病原菌多了,细菌感染造成的?这个也是值得考虑的

相关阅读

近期河蟹拉脚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



自二壳以来,许多河蟹养殖区(溧水、金坛、溧阳等地)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河蟹拉脚现象,通过大量走访,笔者发现今年的拉脚现象比去年严重得多,且爆发晚持续时间长(去年集中在1-2壳之间,今年从2壳一直持续到现在)。
许多养殖户起先不注意,等到二壳后拉水草时才发现草中大量拉脚蟹,拉脚蟹体质差、不吃食、残肢很难再生,大部分无法坚持到下次蜕壳,更不用说度过高温了。因此在高温季节来临前,一定要做好防控工作。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归纳出以下四点河蟹拉脚的原因:
1、苗种:许多人把拉脚现象简单归结为营养和环境因素,而忽略了苗种自身的问题。有些养殖户认为:第一壳蜕得很好,没有伤亡,肯定跟苗种无关。然而笔者发现在第二壳出现拉脚的螃蟹中,很多蟹的规格大小明显比正常二壳的螃蟹小得多,其实这些拉脚蟹都是正在蜕第一壳,由于苗种质量差导致其蜕壳极其缓慢(懒蟹),形成大量拉脚现象。
2、营养:河蟹每次蜕壳前都要先进行营养储备,很多养殖户认为前期吃小鱼因此只要补钙就行了,而忽略了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的加强,造成蜕壳无力。同时二壳以后许多人都还是两天喂一次,河蟹营养积累不够,导致拉脚频繁。
3、缺氧:今年拉脚现象严重的塘口,大部分呈现两种状态,一是水草长势旺盛,清澈见底;二是水体浑浊、透明度极低。这两种水质的共性就是藻类较少、晚上溶氧低。水草虽旺但前期水位浅,白天溶氧溢出,晚上耗氧剧烈,形成“氧债”,螃蟹在草中蜕壳,水草过密,一旦缺氧,蜕壳无力,形成拉脚现象。
4、应激:今年4、5月份阴雨天居多,天晴后温度一下子回升,加上水位浅,导致早晚、昼夜温差较大,河蟹应激反应重。同时水质过清、水草过密的塘口PH波多较大,易引起刺激而出现拉脚现象。
针对拉脚现象提出的几点建议:
1、饵料要天天喂,定期添加金维安+离子钙拌料,保证蜕壳期所需营养。
2、拉水草避开蜕壳期,在蜕壳前水草要及时疏通。
3、草旺水清的塘口拉完草后用藻乐肥+膏肥专家肥水,防止水体缺氧。
4、适时提高水位,及时肥水,缓解温差、PH变化过大。
老塘口要经常改底,缓解底部缺氧和毒素产生,使用卫底(2亩/袋)定期干撒。

河蟹脱壳死亡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河蟹蜕壳是其生长的一个关键阶段,每蜕一次,就长大一点,如果进行得不顺利,不仅影响生长,还易引起死亡。死亡原因如下:
一、体质弱,蜕壳不遂。河蟹蜕壳时,甲壳硬、体质健壮、体表无伤、胸足齐全的容易蜕壳;反之,体质差、受过伤的即容易引起死亡。
二、水质不适宜。河蟹蜕壳时对水中溶氧要求较高,喜清瘦、无污染的水体,河蟹蜕壳大多在离水10-20厘米的近岸边进行;水质不好、溶氧不足即对河蟹蜕壳不利。
三、饵料中缺乏钙等微量元素。壳长不硬,蜕壳也困难。平时需补充大量的钙铁等元素,食料中应加些贝粉或者钙片。
四、敌害侵袭。河蟹在蜕壳时,易遭受杂食性鱼类和肉食性生物的侵袭,有时甚至发生互相残杀。
针对以上原因,可采取如下几条预防措施:
一、调节好水位。河蟹蜕壳时池水不宜过深,防止因水的压力过大而给蟹蜕壳带来困难,故河蟹便于在浅水区自行蜕壳。另外,河蟹蜕壳必须带水,离开水就无法进行,所以池水要保持一定的水位。
二、清除池中敌害。河蟹蜕壳时喜欢爬到安静而隐蔽处,故可在蟹池边栽种漂浮和沉水植物,使河蟹得到隐蔽而不受惊扰。但要注意,放入的水草不能满池覆盖。
三、在河蟹蜕壳期要增加对动物饵料的投喂,防止脱壳期互相残杀。
四、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在河蟹生长旺季大量投饵时,要注意及时清除吃剩的饵料。水源要清洁卫生,无污无毒。

五大因素导致螃蟹脱壳不遂的原因



脱壳不遂发病原因
脱壳不遂:又称顶壳、拉脚、带帽,是影响螃蟹每年成活率的罪魁祸首之一,由于影响因素较多,所以出现脱壳不遂时,一定要找明原因,不要随意下药,因为此时螃蟹正处于大量脱壳,诊断不准确乱用药,往往会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
从4月中旬开始,河蟹第二次蜕壳陆续开始。河蟹蜕壳情况并不理想,拉脚现象多发,有的池塘并伴有顶壳现象。第二次蜕壳绝大多数池塘池边看不到壳,多数河蟹在伊乐藻内蜕壳,因此许多河蟹拉脚现象不容易被发现,许多养殖老板在拉草时才发现有拉脚现象。
原因分析
一、pH急剧升高或大幅波动
由于4月份天气多变,容易出现pH急剧升高或大幅波动。一方面pH过高,可能导致水体营养物质大部分被水草或青苔吸收,藻类缺乏,可供河蟹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少,同时水草过密易导致下半夜缺氧,时间久了河蟹体质会变弱;另一方面,pH过高,会影响河蟹吃料变差,上半夜上边、上草、上岸,严重的还会出现撑爪、环爪等症状,脱壳期出现顶壳、拉脚等症状,降低河蟹的脱壳成功率。
二、底质恶化及亚盐超标
可能由于早期用肥过量,尤其是在坂田上使用过大量农家肥、复合肥的,雨水冲刷可能使坂田上大量肥料被雨水带入环沟内,引发亚硝酸超标。亚硝酸盐严重超标的话,极易引发河蟹下半夜缺氧上岸、上边、上草等现象,处于蜕壳期的河蟹就会因为亚硝酸盐过高,水体溶氧缺乏而出现拉脚等蜕壳不遂现象。
底质恶化,引起底部厌氧菌大量繁殖,底部发热,容易造成底部缺氧,进而引起底部还原性物质如亚盐、氨氮等升高;导致河蟹上半夜上岸、上草,影响河蟹吃料及营养积累。
三、气候多变
4月份阴雨天气较多,昼夜温差变化剧烈,早晚温差一般在5-7℃,最大温差甚至在14℃。由于气候不稳定,导致螃蟹应激反应,造成螃蟹体质严重下降,导致脱壳困难。
四、营养元素缺乏
由于连续阴雨,气温偏低,河蟹吃料状况较差,河蟹营养积累相对来说不充足,河蟹体质往往偏弱,蜕壳期就会因为能量供应不足而出现顶壳、拉脚的情况。且河蟹一二壳间隔时间较短,一壳蜕壳过程中消耗大量能量,河蟹体质尚未得到恢复,二壳就已经开始了,因此就会出现二壳刚开始就有拉脚的情况。
五、病敌害的侵袭:带病带伤的螃蟹,及易发生脱壳不遂。
解决方案:
1、注意螃蟹脱壳的时间,在预计脱壳前一天泼洒补钙产品。
2、注意脱壳期间的天气情况,早晚温差变化,天气突变,下雨、暴雨之类的天气,这个是对螃蟹是致命的伤。
3、溶氧,夜间容氧问题,很多人对溶氧没有个概念,你可以试想一下你没有氧气能活多久,螃蟹在脱壳的时候是最脆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4、水草,水草是螃蟹的栖息之地,要做好管理,螃蟹在脱壳的时候,是螃蟹的避风场所。躲避天敌之处。

如何防止螃蟹脱壳不遂


最近一段时间,河蟹脱壳不遂症发生较为严重,有的病蟹有“抬壳”现象,甲壳与腹部交界处有裂缝,但不能脱壳,或者壳脱下后不久就死亡;有的无“抬壳”现象,揭开甲壳可见新壳皮已形成,但附在外壳上,多因不能脱壳而致死。
河蟹发生脱壳不遂的原因主要有四种。一是水体环境恶劣。水草覆盖面小,水中有机质过多造成水质恶化,溶解氧含量偏低。二是气候突变。今年夏季气温骤降骤升,立秋后昼夜温差过大,使河蟹产生应激反应。特别是处于脱壳期的河蟹,遇到高温、阴雨、气压低的天气,水中严重缺氧,容易发生脱壳不遂症。三是营养元素缺乏。保水性差的塘口,钙、磷、铁、锌、硒等营养元素严重缺乏;饲料中没有补充矿物质元素、复合维生素和蜕壳素,都会使河蟹因营养不良而造成脱壳障碍。四是病敌害侵袭。带病带伤的河蟹极易发生脱壳不遂。防止河蟹脱壳不遂症发生,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1、调节水质。清整池塘时,清除深淤,高温季节使用光合细菌,减少底质中的有毒物质。栽种水草,为河蟹脱壳提供隐蔽场所,提高池水溶解氧含量。定期换水、加注新水,定期杀虫、杀菌。天气突变时,调节水位,控制水温,减轻应激反应。
2、补全营养。蟹池经常施用磷酸氢钙、硫酸锌等,增加水体矿物质营养。蟹饲料中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钙粉、鱼骨粉、蜕壳素以及河蟹专用添加剂,高温季节对处于生长中期的河蟹多投喂青饲料,或者喂给配方专用饲料,确保河蟹各个生长发育阶段营养全面,脱壳顺利。
3、防病避敌。病害以防为主,定期给河蟹内服高效广谱抗菌素,定期进行水体消毒。敌害主要有鸥鸟、翠鸟、鱼鹰等,必须采取防范措施,避免河蟹被伤害。河蟹脱壳期间适当多投饲料,防止相互残杀

一例河蟹顶壳及脱壳不遂的处理方案



1.1池塘基本情况
地点:高淳砖墙镇;
时间:5月23日~5月25日;
塘口:42亩河蟹池,水深60公分。
当时气温:普遍在19~31度之间
症状:塘里水质较混、河蟹普遍出现顶壳,严重的脱壳不遂死亡,亩死亡约7只/天,亚硝酸和PH过高,肝出黄水。
1.2分析原因
1、苗种问题,苗种活力较差,2、气候原因,这段时间有近2个月未下雨,水位下降大,无水源加入,气温落差较大,导致河蟹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3、当天上午9点测定水质pH在9.5左右,氨氮基本正常,亚硝酸0.2左右,透明度约15左右,
1.3处理方案
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以下应对步骤1、针对PH值过高、亚硝酸高和水混的情况,水体全池泼洒其他公司的PH速降和亚硝速净,和我公司的精博神液(1瓶/2亩)+红糖(2斤/亩)2、随后再泼洒软壳红体泼洒灵主要针对河蟹顶壳(2亩/包),3、隔天全池泼洒葡萄糖酸钙全面提高河蟹抗应激能力和补充河蟹脱壳所需营养(7~8亩/包)。4、内服抗病毒免疫促长素+健肝宝(1包/20公斤料)连喂5天,建议以后平时每隔10天全池泼洒葡萄糖酸钙一次10亩/袋.
效果:用下去隔天水混明显减轻,上午9点测定水质指标,PH高9.3、亚硝酸正常、透明度约25左右。3天后河蟹脱壳不遂顶壳现象有减少,河蟹肝出黄水的较少,河蟹死亡有减少,每天2~3只/天。

河蟹养殖过程中顶壳及脱壳不遂的应对措施



症状:塘里水质较混、河蟹普遍出现顶壳,严重的脱壳不遂死亡,
地点:南京高淳
时间:20xx5月14日~5月20日
塘口:35亩河蟹池,水深70cm。
当时气温:普遍在15~26℃之间
分析原因:1、苗种问题,苗种活力较差,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高淳一带,在苏州等地相对较少;2、气候原因,这段时间气温落差较大,导致河蟹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3、测定水质pH在8左右,氨氮基本正常,亚硝酸0.1左右,总体亚硝酸较高。
应对步骤1、全池泼洒解毒净水威2亩/包,主要针对水混和亚硝酸略高2、随后再泼洒软壳红体泼洒灵主要针对河蟹顶壳2亩/包,3、隔天全池泼洒“葡萄糖酸钙”全面提高河蟹抗应激能力和补充河蟹脱壳所需营养7~8亩/包。建议以后平时每隔10天全池泼洒葡萄糖酸钙一次10亩/袋。
使用效果:一般用下去隔天水混明显减轻3天后,河蟹脱壳不遂顶壳现象明显减少,河蟹死亡也明显减少。测定水质指标基本正常。
点评:“葡萄糖酸钙”对河蟹脱壳不遂顶壳现象,效果非常明显,第2天有明显效果。

甲鱼吃料吃不好的七个可能原因分析


不少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会遇到甲鱼突然吃食不正常的情况,给养殖生产带来不小的困扰。在此提醒各位养殖户,遇到此类问题时,首先应及时查找原因,重点是对养殖管理的方方面面进行自查。
1、着重检查前期的喂料情况
各饲料品牌的产品特性不同,其在各个养殖阶段合理的饲料投喂量也不同,养殖户应根据相应饲料产品的特性,科学投喂。实践反复证明,如果前期投喂量过多,不仅不会提高甲鱼的生长速度,反而会造成后期吃料量突然下降的情况,甚至导致甲鱼出现肠炎等病害。
2、检查养殖池塘的水质、水温
水质恶化、水温控制过高或温度波动过大,也会造成甲鱼吃料量下降。温室甲鱼养殖比较合理的水质要求是,pH7.0~8.0,亚硝酸≤0.2毫克/升,氨氮≤1毫克/升,水温控制在30℃~31℃。
3、检查用药情况
抗菌类药物不仅能杀死甲鱼体内的致病菌,而且连肠道内的有益菌也一并杀死,同时会加重甲鱼肝脏的负担,因此在用过抗菌类药物后要及时对甲鱼肠道和肝脏进行护理,通常的方法是给甲鱼继续饲喂一个星期的“产酶益生素”、“保肝宁”、“电解多维”和“低聚糖”。需要注意的是,在甲鱼体质护理期间,最好不要给甲鱼加料,以减轻甲鱼肠道的负担。
4、检查饲料中添加剂的使用情况
在甲鱼饲料中适当添加些营养保健品等,对甲鱼的生长和保健可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各种添加剂应按照说明书的要求适量添加,尤其是油脂的添加量一定要根据甲鱼的生长周期循序合理添加。
5、检查甲鱼是否发生病害
如果甲鱼出现肠炎、白底板、粗脖子等病害,都会导致吃料量突然下降。当发生这些病害时如果能停止喂几餐料反而对病害的治疗有所帮助。
6、检查使用饲料的习惯
上一批次饲料和新的批次的饲料要有一个过渡的“转料”过程,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由于饲料气味的变化,对甲鱼的吃食造成影响。
7、其它
如甲鱼是否有出现应激,是否苗种质量存在问题(有些尾苗的吃食情况往往会比较差),所使用的饲料是否发霉变质等。

河蟹塘水体浑浊的原因分析



蟹塘出现水浑的现象,而且有的长时间解决不了,用了很多的药物也不见效。根据日常工作经验,蟹塘水体浑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蟹在池塘的一角大量活动所致。建议养殖户要购买当地优质扣蟹,且一次放足。
2、池水过浅的塘浑浊度高。水位深的塘浑浊稍好过水浅的塘,原因是水浅的塘蟹活动空间较小,且水浅水温易上升造成河蟹提前觅食活动量增加导致,建议养殖户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加注水。
3、前期水质过瘦,尤其是导致青苔滋生的塘,水体浑浊较为严重,而且较难治理。前期水肥的塘,没有青苔,水质清新、草长势好,不见水浑现象。养殖户要有这个理念:前期一定要水肥些。
4、营养不足,导致蟹非正常活动,觅食活动频繁所致。日常仔细观察蟹吃食情况,及时增加投喂量或增加投喂次数,多投喂些高蛋白饲料。
5、水体浑浊有假浑现象。由于地质以及降雨,会使水看起来有些浑浊,用白瓷碗打出水来发现并不是很混,此种水用吸附剂,如净水剂、护水解毒安类产品配合底改就可解决。
6、下雨导致水浑浊。下雨后泥浆水流入,河蟹会出现应激反应,活动量增强导致水浑,等天晴后,观察两天,若未能恢复,此时吸附剂或者粉剂底改使用两次即可。
7、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因为最近气温一直较低,有害微生物大量滋生,也会导致水体发白、显浑,此时消毒后投放EM菌或者光合细菌,配合肥水使用效果更佳!
8、鳃上有纤毛虫寄生。整个养殖至今没有杀虫,也导致水体浑浊,纤毛虫以及轮虫、枝角类过多导致藻类不能有效繁殖,藻类不能繁殖直接影响对有机碎屑的微小粒子吸附利用,从而导致水浑,此种水杀虫后,消毒,进点新水后重新肥水。
9、底质恶化导致蟹活动不正常。清塘时,要清除过多淤泥;早用微生物水质改良剂,不要过度投饵。
10.、缺乏矿物质,水温上升后水草大量生长导致矿物质不足。连续几次底改、吸附都没有成功的塘口,此时的原因可能是水体里有大量的悬浮物,此悬浮物的密度与水极为接近,而且粒径较大,吸附剂难以吸附,所以导致较难治理。
建议换掉三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的水,然后重新做水(包括肥水、投放微生物)。通过换水降低此种物质的含量来提高水体透明度。

河蟹蜕壳不遂病


疾病名称蜕壳不遂病

为害对象 河蟹
疾病概述 河蟹背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痕,背甲上有明显的棕色斑块或斑点。

病原 河蟹感染疾病无力蜕壳或在生长过程中缺乏钙质或某些微量元素,均可引起蜕壳不遂,但此处是指由后者引起的疾病。

症状 河蟹背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痕,背甲上有明显的棕色斑块或斑点。病蟹全身发黑,因无力蜕壳而死亡。本病在池塘养蟹中最为常见,个体较大的成蟹(规格在100克/只以上)、干旱或离水的河蟹易患此病。

防治方法检查河蟹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对症下药治疗。如是缺钙或缺微量元素引起,可按如下方法处理。

(1)每月用20毫克/升生石灰全池泼洒1次。

(2)全池泼洒磷酸钙,使池水成1-2毫克/升浓度。
(3)在饵料中添加适量的贝壳粉和促生长脱壳素,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比例,一般3-5天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34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