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病

1.病原
本病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和猪伤寒沙门氏杆菌。沙门氏杆菌为需氧和兼性厌氧菌,不形成芽胞和荚膜,一般均能运动,为革兰氏阴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沙门氏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强,干燥和冷冻对细菌无多大影响。对干燥的抵抗力强,可经4个月不死。在污染的水中能生存4个月以上,在粪便和上壤中能生存10个月。

2.流行特点

病猪及某些健康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来源。病原菌存在于肠道中,通过粪尿不断排泄到外界环境中,污染饲料、饮水、猪圈周围环境,经过消化道感染发病。还有的少数可通过带菌母体子宫内感染或脐带感染。

沙门氏菌有时存在于健康猪肠道内而不引起发病.但当由于各种不良因素使猪体抵抗力降低时,细菌就能迅速繁殖,引起内源性感染。由于细菌通过猪体毒力增强,结果可使其它猪发病,引起流行。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冬气候寒冷多变时节发生最多。据我们根据142例统计,主要发生于12月及1-2月。仔猪饲养管理不当,圈舍潮湿、拥挤、缺乏运动,饲料单纯,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或品质不良,骤然更换饲料、气候突变、长途运输等等都是发病的主要诱因。当然,带菌猪的存在,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些不良因素的存在更有利于本病传播和造成流行。我们也曾见到,似无不良诱因时,也引起慢性发生的病例。

本病主要是2-4月龄、体重10-170千克左右的猪发病。常呈散发性,有时呈地方性流行但在不利因素作用下,有时可引起很大的损失。我们曾在京郊两个国营农场观察到,一个农场因饲料突变和卫生条件差引起一次流行死亡107头,死亡率达50%;另一个农场因长途运输、护理及到场后管理不当,引起一次流行死亡314头,死亡率达41%,而且绵延不断,持续1.5-2个月之久,虽经采取防治措施,也不能终止其流行。

猪副伤寒带菌猪较普遍,病原菌广泛分布于外界环境中,因此有些地区本病长期存在,时而爆发,时而暂停,几乎每年所生小猪都有一部分发生,构成本病的常在性,是其另一特点。
据实际观察,当有些传染病发生时,常有副伤寒的继发或合并发生。我们对送检猪只142例统计,单纯副伤寒104例,并发巴氏杆菌病6例,猪瘟并发32例。所以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长短,决定于仔猪抵抗力的强弱、传染方式以及细菌的数量毒力,短的两天,长的一个月,通常为4-6天按症状分急性两型以慢性型为常见.

(1)急性(败血型):发病初期多为急性经过,病猪体温升高到41℃左右,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喜藏于垫草内,寒颤鼻盘发干,眼结膜发红,有粘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有时不见腹泻,在发病的2-3天,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紫色斑。此时病猪迅速衰竭,行走不稳,弓背弯腰,毛粗乱无光,呼吸困难,心脏衰竭而死亡,病期为3-5天,死亡居多。

(2)慢性:为最常见的病型,由急性转来或一开始即呈慢性经过。其病状与急性相似只不过病状不明显或缓和些,据观察,最主要的特征症状是下俐而且形式多样粪便呈粥状或水样,为灰白、黄绿、黄褐、灰绿或污黑色.恶臭,有时混有血液。严重时,肛门失禁,在吃食、躺卧起立和行走时都可出现下痢,粪便自然下流,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沽污.有时咳嗽时,呈喷射状排出稀粪水。有的病猪下痢与便秘交替进行。有的病猪还发生肺炎,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状般来说,慢性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有食欲,后期废绝,也有的病猪死前还吃食。喜喝脏水。有的病猪皮肤上出现湿疹样变化,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甚至体瘦如柴,皮包骨,最后极度衰竭而死.

据观察,流行初期多为急性经过,病猪在2-5天死亡;发病一周后急性死亡较少,一般在8-10天死亡,慢者多在病后半月以上死亡,甚至有长达两个月的。不死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住猪.

4.病理剖检
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淋巴结肿大,呈紫红色,切面外观似大理石状,与猪瘟的变化相似。脾肿大,呈暗紫色,触之似橡皮样感觉,切面蓝红色肝。胃肠粘膜红肿,形成皱褶,上附粘液,可见出血点,重者呈弥漫性出血肺有卡他性炎症变化。皮肤上紫红色斑块。病程长的病例,大肠枯膜有散在的麸皮状的坏死物。

慢性病例的典型病变主要在大肠,特别是盲肠和结肠前段粘膜坏死和溃疡。初期肠壁淋巴滤泡发生肿大,为绿豆至黄豆大,逐渐演变发生坏死,向四周扩延,边缘隆起堤状,中央下陷,坏死物呈灰绿、黄褐、污黑等不同颜色,肠壁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溃疡。有的溃疡互相融合,形成小块溃疡。有的病例,见整个肠粘膜,特别是盲肠,发生弥漫性坏死及靡烂,表面被覆灰黄色麸皮样坏死物,粗糙不平,肠壁变厚缺乏弹性。也见有表层粘膜条状坏死的。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呈灰紫色或土灰色,呈髓样变坏死灶,脾脏有的正常,有的脾髓增生肿大,质度变实。也有见小叶性肺炎的。

5.诊断
慢性副伤寒由于发病特点、症状及剖检变化,都较典型,不难做出诊断。但急性病例与猪瘟、猪丹毒很相似,应注意鉴别诊断。

(1)流行病学特点:本病发生于24,4月龄小猪,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缓慢。常在寒冷气候多变及阴雨连绵季节发生。有降低仔猪抵抗力的致病应激因素存在。
(2)临诊症状:初期急性发生时,与猪瘟、猪丹毒相似,需结合其它材料综合判断。典型的症状是持续下痢,呈慢性经过,部分仔猪还有肺炎症状。
(3)病理变化:大肠有典型的溃疡,或弥漫性坏死,肠壁变厚。肝、淋巴结等为干酪样坏死。
(4)细菌分离:急性病例可以从实质器官分离出病原菌,慢性病例不易成功。如已分离到沙门氏菌,也须结合其它症状、病理及流行特点进行分析,排除混合感染,综合判定。

6.防治措施
(1)预防
①未发病时的预防工作:如前所述,本病是由于仔猪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促进发生和传播的,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首先应该改善管理和卫生条件增强仔猪的抵抗力。勤换垫草,及时清除粪便,以减少感染机会。哺乳仔猪提前补料,防止乱吃脏物,断乳仔猪根据强弱大小,分槽饲喂,给以优质而易消化的多样化饲料,适当补充矿物质,防止突然更换饲料。有放牧条件的地方,每天出外放牧活动更好。

其次,在本病常发地方,可对1月龄以上或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进行预防。注射法:用20%氢氧化铝稀释,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9个月。少部分猪注射后有减食等反应,但无不良后果。口服法:按瓶签说明,服前用冷开水稀释成每头份5-10毫升,掺料中喂服。口服免疫反应轻微。

②发病后的措施:病猪及时隔离和治疗。圈舍要清扫、消毒,特别是饲槽要经常刷洗干净。粪便堆积发酵后利用。根据发病当时疫情的具体情况,对假定健康猪可在饲料中加入痢特灵或抗生素进行预防。连喂3~5天,有预防效果。死猪应深埋,切不可食用,防止人发生中毒事故。

(2)治疗:对全群仔猪进行观察,发现病猪后立即隔离,及时治疗,并指定专人负责照料,治疗方法甚多,介绍数种供选用。
吠喃唑酮(痢特灵):每日0.4-0. 6克,分两次内服,连服3-5天。据试验观察疗效显著。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0.1克计算,每日两次口服,连服3天。
复方新诺明:每天每干克体重0. 07克,1天2次,口服,连用3-5天。
磺胺眯:按每千克体重0.2-0.4克计算,分两次口服,连用3,5天。磺胺-5甲氧嘧啶、磺胺-6甲氧PQ或磺胺甲基异嗯唑(SMZ)等与抗菌增效剂(TMP)按5:1混合,按每千克体重25-30毫克内服,每日2次。

扩展阅读

新生仔猪溶血病


仔猪生后很正常,吸初乳后数小时,突现急性贫血,很快休克而死,此乃最急性型。常见的急性型,吃初乳后24小时发现精神不振,畏寒战抖,卧地尖叫;结膜和皮肤黄染,尿液红棕色;血检红细胞(150万~300万)和血色素(3.6~5.5克)急剧下降;呼吸和心跳加速,易死。亚临诊病例不显症状,血检可见溶血。


预防:对发现母猪所产仔猪发生溶血病,可改其它公猪进行配种,可不重复出现本病;在预产期10天前用生乳药或生乳糖浆产前催乳,将产前泌乳及时挤掉,使产后乳中的抗体效价降低到1:8(初乳中经试验抗体效价超过1:32时,就有溶血病发生的危险);产后频繁而彻底地挤乳,即每隔1~2小时挤一次乳,可使初乳的抗体效价很快下降,试验证明效价在1:256以下,经3-6次挤奶可降到1:16的安全范围内,再给仔猪吸乳;对发生仔猪溶血病的公猪,应作淘汰。

治疗:发现仔猪溶血病,立即停喂母乳,改由人工哺乳或寄奶其它哺乳母猪。抢救措施是进行输血疗法等。

都有哪些办法可以治疗仔猪水肿病


仔猪水肿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是导致该病的主要病原。不仅会导致仔猪的死亡率较高,会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会对周边地区的养殖动物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养殖户要进行有效防治。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应该如何治疗呢

(1)管理不善,卫生不良,消毒不严,营养缺乏,引起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变化,促进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繁殖,导致发病。

(2)断奶后饲料单一或喂给大量蛋白质饲料,引起仔猪胃肠机能紊乱,有利于致病菌繁殖并产生毒素,诱发本病。

(3)仔猪生后,母源抗体的传递是通过小肠吸收母乳而获得,母源性大肠杆菌性抗体在仔猪体内维持时间是7~35d。

(4)仔猪消化机能不全,胃底腺不发达,体内缺乏淀粉酶和胃酸,影响植物蛋白和淀粉的消化,特别是在肠道内腐败分解,产生毒素,致使肠道功能异常。

(5)过早断乳,饲料骤换,饲养方式不当,气候变化,阴雨潮湿,以及防疫和阉割等诸多外部应激因素均可诱发本病。

防治方法:

找到病因,治疗并不难,除了在管理上,避免导致仔猪水肿的病因之外,药物治疗会达到快速好转的目的:

(1)10%磺胺嘧啶针3~4ml肌肉注射,头孢喹肟+10%恩诺沙星针肌肉注射。1次/d,连用3d。

(2)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3~4ml维生素B1注射液2~4ml20%葡萄糖注射液40~60ml用法:一次静脉或腹腔注射,1次/d,连用3d。

(3)VE粉饲料加1g/kg体重,磺胺二甲嘧啶片(30mg/kg体重)拌料,2次/d,连用3~5d。

仔猪水肿病的病因以及防控措施


仔猪水肿病是我们在养猪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一般情况下,此病主要发生与断奶前后的仔猪,病程时间较短,患病后的仔猪会突然死亡。如果发现猪场中的仔猪出现四肢运动不协调,左右摇摆,眼睑、头部及脸部出现水肿状,那么就很可能是水肿病。那么仔猪水肿病的病因是什么?又该如何预防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那造成猪水肿病的原因是什么呢?

1、通常情况下,猪水肿病的产生与仔猪的断奶应激有关,我们知道仔猪在断奶前后,由于饲料和环境的剧烈变化,如果在加上仔猪的饲养管理不当或者猪舍内的卫生条件不好,也会导致猪水肿病的发生;

2、仔猪饲料中的维生素或者矿物质元素的缺乏,也会造成仔猪的胃肠道紊乱,使得病原性的大肠杆菌增殖较快,引起猪只的肠道中微生物菌群失衡,也会造成猪只水肿病的发生;

3、在仔猪断奶之后,饲喂大量的精饲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猪只水肿病的发生,起机理也是仔猪的肠道不适,引起猪只的胃肠功能紊乱,诱发发病;

4、饲养环境的变化,如果产房的保温通风管理不当,使得仔猪受凉造成机体的免疫力下降,也会诱发病原菌在肠内的大量增殖和产生内毒素,这些内毒素被猪只吸收后诱发过敏性的反应,也会引起猪只水肿病的发生。

那该如何防控猪水肿病的产生呢?

1、做好仔猪断奶前后的饲养管理,特别是防止仔猪营养不良或者是营养过剩,还需注意各种饲料原料的搭配是否合理,不能只饲喂精饲料,适当也需添加部分富含粗纤维的饲料,注意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的补充。

2、在哺乳母猪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硒和维生素可有效的降低仔猪水肿病的发生,发现病猪时,可在同窝未发病的仔猪饲料中添加适量抗菌药物加大黄苏打、电解多维拌料进行饲喂2-3天,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3、一般情况仔猪出现水肿病的症状之后较难以治愈,但早期病猪可采用饥饿疗法,暂时停饲,并隔离饲养,给予病猪充足的饮水,同时添加适量的矿物质泻盐,必要时可灌服,加速猪只排除毒素,此外还可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6-10mg)肌注或者是使用水肿病的特异性高免血清治疗。

以上就是仔猪水肿病的病因以及防控措施,仔猪水肿病很断奶应激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养殖户要尽早对仔猪进行诱食和补饲,这样有利于帮助仔猪更顺利的断奶。平时也要加强猪舍管理,做好消毒工作,为其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长环境。想了解更多猪病防治技术,请关注。

维生素A缺乏症-仔猪舞蹈病


成年猪后躯麻痹,步伐不稳,后期不能站立,针刺反应减退或丧失,神经机能紊乱,听觉迟钝,视力减弱,干眼,甚至角膜软化,有的穿孔,有的毛囊角化,被毛脱落。妊娠母猪常出现流产和死胎,或产出弱胎,畸形胎,如瞎眼、独眼、小眼、一眼大一眼小、兔唇、副耳、隐 等。公猪则表现 丸退化缩小,精液品质差。


预防主要依靠改善饲养管理,喂给富含维生素 的饲料,如胡萝卜、黄玉米、青干草等。生长猪日粮按每吨饲料中加入维生素A2:5百万单位。治疗应用维生素A制剂,精制鱼肝油5~10毫升,分点皮下注射,或维生素 射液2.5万~5万单位,肌内注射,每日一次,连用5~10天;或维生素A、维生素D注射液,母猪2~5毫升,仔猪0.5~1毫升,肌内注射。亦可用普通鱼肝油,母猪10~20毫升一次内服,仔猪2~3毫升滴入口腔内,每日一次,连用数日,还可在饲料中添加苍术末5~20克,连用10天。并发肺炎或胃肠炎时,可用抗生素、磺胺类药和健胃止泻剂治疗(陈松林,如皋市畜牧兽医站)。

仔猪红痢


仔猪红痢又叫猪梭菌性肠炎或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等,是初生仔猪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排出红色粪便,肠坏死,病程短,致死率高。常常造成初生仔猪整窝死亡,损失很大。
I.病原
仔猪红痢的病原为c型魏氏梭菌(又叫c型产气荚膜梭菌)。此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是长的大杆菌,长4-8微米,宽1-1.5微米。本菌能形成芽饱。芽抱大于菌体的宽度,位于菌体中央,呈椭圆形,似梭状,故名梭菌。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体内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英膜,是本菌特点之一。本菌为厌氧菌,在马丁氏血液琼脂平皿上,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隆起,周围有明显的透明的溶血坏。在厌气肉肝汤中生长较快,如在37度条件下培养2-3小时即开始生长,肉汤呈均匀混浊,并产生大量气体。在厌气肉肝汤中生长,可产生强烈的外毒素,根据毒素种类不同,用以鉴定不同的菌型。

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通常存在于土壤、词料、污水、粪便及人畜肠道中。梭菌繁殖体的抵抗力并不强,一旦形成芽胞后,对热力、干燥和消毒药的抵抗力就显著增强。

2.流行特点
在发病猪群中,c型魏氏梭菌常存在一于一部分母猪的肠道中,随粪便排到体外,污染周围环境。所以,猪舍的地面、垫草、饲料管理用具和运动场,以及周围的土壤,都存在此菌。初生仔猪生后很快接触被污染的母猪体表和乳头、泥土和垫草,将本菌芽抱吞入消化道内而感染发病。芽抱在猪体小肠中发芽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引起肠粘膜发炎,出血或上皮坏死。毒素通过肠壁吸收而引起毒血症,致使仔猪发病和死亡。本病不进入血液,但可侵入肠道浆膜下和肠系膜淋巴结中,引起炎症,并产生气体。
本病主要发生在生后3天以内的仔猪(1周龄以上的很少发病),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极高。发病率最高可达100%,死亡率50% - 90%或以上。品种和季节对发病无明显影响。本菌的芽抱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一旦侵入猪群后,常可在产仔季节引起发病和死亡。

3.症状
仔猪红痢常在仔猪出生后数小时至1-2天发病,发病后数小时至两天可死亡。在最急性病例中,病状很不明显,生后吃奶及精神还好,常突然不吃母奶,精神沉郁,病仔猪不见拉稀即死亡。在虚脱或昏迷、抽搐状态下死亡。病程稍长的病例,可见病仔猪不吃奶,精神沉郁,离群独处,怕冷,四肢无力,行走摇摆,腹泻,排出灰黄或灰绿色稀粪,后变为红色糊状,故称红痢。粪便很臭,常混有坏死组织碎片及多量小气泡。体温不高,很少升到41度以上。大多数病仔猪死亡,甚至整窝仔猪全部死亡,极少部分仔猪耐过后可恢复健康。

4.病理变化
典型的病理变化在小肠。剖开腹腔后,清楚地看到某一小肠段(多数在空肠)呈深红至黑紫红色,病变和正常肠段两端界限明显,剪开肠管可见NV内充有红黄色或暗红色内容物,其内混杂多量气泡,肠粘膜潮红伸胀、出血,甚至出现灰黄色麸皮样坏死。有些病例在肠浆膜下及肠系膜内积有数量不等的小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出血。腹腔内有多量红黄色积液。有的病例可见到胸水及心包液增多,心外膜出血。肝淤血或出血,色泽深浅不均,质较脆。脾脏边缘和肾皮质部有小点出血。

诊断
仔猪红痢的流行特点,症状和病理变化都很典型,不难做出诊断。
本病主要发生在生后3天内的仔猪,出血性下痢,发病急剧,病程短促,死亡率极高。剖检可见空肠段有出血性炎症及坏死,肠浆膜下有小气泡,肠腔内容物呈红色并混杂小气泡,这些都是本病的诊断特征。细菌学及毒素的检查,是实验室诊断的正确依据,一般可进行下列工作:

(1)病料显微镜检查:用病变明显的肠内容物涂片,以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常见到大量的形态一致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单个,两连或短链,菌端整齐,其中一部分呈芽胞形态出现。
(2)肠内容物毒素检查:取刚死亡的病猪空肠内容物,酌加1-2倍生理盐水稀释,混合均匀后,以每分钟3 000转离心30-60分钟,用灭菌滤器过滤后,用其滤液0. 2-0. 5毫升,静脉注射体重为18-32克小鼠。大部分小鼠可于5-10分钟内迅速死亡,这证明肠内容物中有毒素存在。如果在0.2-0. 5毫升肠内容物的滤液中,加入C型和D型魏氏梭菌抗毒素血清。1毫升作中和试验,这种毒素即被C型魏氏梭菌抗毒素中和,再静注小鼠,则不引起死亡。如不能被D型魏氏梭菌抗毒素中和,证明死亡仔猪肠内容物中的有毒物质是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这种毒素不能被D型魏氏梭菌抗毒素中和。
(3)细菌的分离与鉴定:主要从小肠内容物中分离细菌,内脏器官则不一定能分出细菌。少数病例能由肝、脾、心脏、血液、肠淋巴结、胸腹水及心包液等分离出细菌。
将细菌培养于厌气肉肝汤中也可测定培养液中的毒素,方法与肠内容物毒素检查相同。

6.防治措施
①在发病猪群中,对怀孕母猪于产前一个月及产前半个月各肌肉注射仔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剂量为5-10毫升。以后于产前半个月注射3-5毫升。据实际应用表明,对母猪是安全的,能使母猪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初生仔猪可从免疫母猪的初乳中获得抗体,对仔猪的保护力几乎可达100%。为提高预防效果,应做好配种记录,以便于产前及时注射菌苗,使仔猪吃到乳中免疫抗体,免受感染发病。
②产房要清扫干净,并用消毒药进行消毒临产前做好接产准备工作,母猪奶头要用清水擦干净,以减少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③对仔猪红痢病污染严重的猪场,亦可将临产母猪转移到新的产房或猪舍,产后一个星期再转间原猪场,以避过易感日龄即不再发生红痢。这种办法只起到减少感染头数的作用,因为某些健康母猪粪中就带菌,可排到外界污染环境,使小猪感染。
④在常发病猪场,可在仔猪出生后.用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土霉素或吠喃唑酮(痢特灵)进行预防性Ll服,对病仔猪可用青霉素口服治疗。据观察有一定效果。如用过一段时间后效果不够明显时,需另换药物。

仔猪免疫程序和猪水肿病的预防冶疗


由于仔猪的自身生理状况,其免疫系统尚不健全。在感染了猪肺炎支原体(MH)、伪狂犬病病毒(PRV)、猪圆环病毒(PC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细小病毒(PPV)等病原微生物的情况下,往往会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因此对这些疾病的免疫应当引起规模化养猪场兽医的重视。

仔猪一般疾病的防疫:

1.口蹄疫:常发区:常规灭活苗,首免35日龄,二免90日龄,以后每3个月免疫1次;高效灭活苗,首免35日龄,二免180日龄,以后每6个月免疫1次。非常发区:常规灭活苗,每年9、12月份和次年1月份免疫1次;高效灭活苗,每年9月份和次年1月份各免疫1次。

2.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仔猪1、3、5周各免1次。

3.猪链球菌病:成年母猪每年春秋各1次,仔猪10日龄首免,60日龄2免,或出生后24小时首免,断奶后2周2免。

另外,仔猪水肿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亚急性散发性传染病,治愈率较低。近些年来,我县仔猪水肿病逐年增加,那么怎样避免大肠杆菌感染呢?仔猪什么时候打疫苗合适?每窝猪都要打吗?

一般情况可根据仔猪兔疫注射程序进行,不过,更重要的是依据当地的猪病病情而变动:

1日龄:猪瘟弱毒苗超免,仔猪生后在未采食初rǔ前,先注射一头份猪瘟弱毒苗,隔1~2小时后再让仔猪吃初rǔ,这适用于常发猪瘟的猪场。

7~15日龄:气喘病苗。

10日龄: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肌注或皮下注射。

10~15日龄:仔猪水肿苗。

20日龄:肌注猪瘟苗。

25~30日龄:肌注伪狂犬病弱毒苗。

30日龄:肌注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

35~40日龄:仔猪副伤寒菌苗,口服或肌注(在疫区,首免后,隔3~4周再二免)。

60日龄:猪瘟、肺疫、丹毒三联苗,2倍量肌注。

最要更需要注意的是:

1.免疫程序不是通用的、一成不变的。地方不同、流性病情况不同、猪场防疫环境不同、猪群健康情况不同等,免疫程序也不同。

2.免疫程序一旦确定,就要在1-2年内相对稳定,要严格执行。

3.大型猪场不提倡季节性免疫,而是按生产流程分猪群分阶段分批次规律性免疫。

4.一旦仔猪发病应尽早用药物治疗。早期,发病可选用硫酸庆大霉素及VB12肌肉注射,2次/天;或选用新药庆福加VB12肌肉注射,2次/天。当病猪出现有叫声嘶哑,眼睑水肿,四肢麻痹症状时,可选用磺胺嘧啶、地塞米松加亚硒酸钠作静脉注射,或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钠葡萄糖注射液,结合注射安钠咖。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5日龄内仔猪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以拉黄色稀粪和急性死亡为特征。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病在我国较多的猪场都有发生,是危害仔猪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

1.病原

不同地区和猪群引起发病的大肠杆菌株不尽相同,主要常见菌株的血清型是:08, 045, 06(、0115, 0138、0101、0139, 0141、0149等,这些菌株大多数具有不耐热的表面抗原KBg (L),并能形成两种与内毒素性质不同的肠毒素,如用以喂给初生乳猪,可引起发病和死亡。本菌的存在、抵抗力、形态及培养特性等,与前述大肠杆菌基本相似,不再重复。

2.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在生后数小时至5日龄以内仔猪发病,以1-3日龄最为多见,一周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育成猪、肥猪、母猪及公猪都未见发病。在产仔猪季节常常可使很多窝仔猪发病,一般是光由一头开始,再传染其它仔猪,每窝仔猪发病最高可达100%。死亡率也高,有时可使全窝仔猪死亡,不死者生长发育也缓慢。从实际观察到,黄痢严重程度与母猪胎次有一定关系,即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高。带菌母猪是主要传染来源。从外场引进种猪将本病带入,所产仔猪留种繁殖,致使疫情扩大。或由外地引进断乳仔猪将病带入。本菌主要通过带菌母猪粪便排出体外,污
染地面、饲槽等处。仔猪出生后通过污染母猪乳头和皮肤将病菌吃进胃肠道,引起发病。如有不良应激存在(产仔季节、仔猪密度大、环境卫生不良等)时,发病和死亡率则更高。

症状
仔猪出生时尚还健康,快者数小时后突然发病和死亡。病猪主要症状是拉黄痢,粪大多呈黄色水样,内含凝乳小片,顺肛门癣下,其周围大多不留粪迹,易被忽视。

病理剖检
主要变化是小肠急性卡他性炎症,表现为肠粘膜肿胀、充血或出血。肠壁变薄、松弛。胃粘膜有红肿。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多汁。心、肝、肾有变性,重者有出血点。

诊断
(1)初步诊断:本病主要是1-3日龄仔猪发病和死亡;初产母猪所生仔猪发病多,死亡快;临诊症状主要是拉黄色粪水;死后剖检主要是胃肠卡他性炎症。根据这些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
(2)实验室检验:取病死仔猪小肠内容物,接种于麦康盖琼脂培养基上做细菌分离,挑选红色菌落作溶血试验和生化反应等鉴定工作。并将分离的菌株进行血清型测定,感染初生仔猪,发生黄痢即可确诊。
(3)与仔猪红痢区别:仔猪红痢也大多发生于1-3日龄,病程短,死亡率高,与黄痢有些相似。但仔猪红痢以排出红色粘性稀粪为特征。剖检时,腹腔内有多量淡色液体,小肠内容物大多为红色,并混杂有小气泡,肠系膜内也有小气泡,肠粘膜出血和坏死。取肠内容物加倍量灭菌盐水稀释、离心,取上清液0.1-0.3毫升,给20克重小白鼠静脉注射,可使小白鼠迅速发生死亡,并可由尸体分离出C型魏氏梭菌。

防治措施
(1)预防:不从有病猪场引进繁殖母猪。平时做好圈舍周围的环境卫生工作。改善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和健壮。母猪临产前,要将圈舍打扫干净,清除粪便,最好消毒后再垫上褥草。母猪乳头及乳房要擦洗干净,把每个乳头的奶挤掉少许,再固定喂奶。尽早哺喂初乳,使初乳抗体迅速进入小肠和吸收,增强初生仔猪对本病的特异抵抗力。为了提高初乳中的抗体水平,国内有人用致病菌株制成菌苗,对产前母猪注射或口服,使母猪得到免疫,通过初乳,保护仔猪不发病。国内还有用本场淘汰母猪的全血或血清,给初生仔猪口服或注射,进行预防,据称有一定预防效果。

(2)治疗:仔猪发病后应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在治疗病猪前,最好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做纸片药敏试验,以选出抑菌作用最强的治疗物品。可用消毒棉棒,从病猪肛门内取病料,直接涂抹在培养基上,放上含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纸片,然后置温箱中培养,10小时后可得出药敏初步结果,以最敏感药物进行治疗,效果确实可靠。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粗糙,但现场应用较快速适用。


应当注意的是,细菌对这些药物容易产生抗药性,在经连续用药之后,如果疗效降低或完全无效时,必须更换其它药物。进行药敏试验是最好的选择方法。
在有本病发生的猪群,待仔猪产出后尚未吃奶前,全窝仔猪头头内服抗菌药物,连续3天,以作预防。也有给母猪用药间接进行预防的,但药物必须经过母猪吸收后,再通过乳汁供给仔猪,因此,到达仔猪肠道内和吸收于血液的药物较少,效果较差。一般在临产时开始应用,连续用到产后2-3天,可使仔猪免受感染。

怎么预防仔猪生病?仔猪出生前后的防病措施


仔猪刚出生的时候由于身体各项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因此体质较弱,抵抗力也比较差,如果养殖人员饲养管理不当,很容易导致仔猪生病,对后续的生长发育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的话更是会增加死亡率。那么我们在仔猪出生前后要做好哪些工作才能降低疾病的发生几率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仔猪出生前后的防病措施。

产仔舍消毒

气温升高,环境病原菌易滋生,因此母猪进入产仔舍实行产仔舍的全进全出制,将一批猪全部移出后,对产仔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干燥后再引入下一批待产母猪。

母猪清洗消毒

进入产仔舍前1周,对母猪进行驱虫,进产房时,母猪全身清洗干净,以消除母猪身上可能携带的各种病菌和寄生虫,防止传播给刚出生的仔猪。

切断其他途径

病原菌进入产仔舍的途径还有:饲养人员进入产仔舍前没有消毒;携带大量病原菌的猫、狗或老鼠进出产仔舍;母猪的粪便没有及时的清除;夏季尤其要注意蚊蝇叮咬传播疾病,对一些易滋生蚊蝇的死角要彻底清理。要切断这些传播途径,就必须对进出产仔舍的饲养人员严格消毒,严防其他动物进入产仔舍,并定期打扫猪舍,保持干净卫生;严格饲料检查,杜绝使用变质饲料。

以上就是仔猪出生前后的防病措施,仔猪出生后主要是从母乳中获得抗体,因此一定要及时让仔猪吃到母乳。如果是初产母猪不喂奶或者是缺乳母猪,饲养人员应该做好人工哺乳的准备,以免影响仔猪健康。想了解更多猪病防治技术,请关注。

仔猪经常拉稀治疗办法和导致仔猪拉稀原因


拉稀是饲养仔猪时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情况,这与仔猪的体质较弱有关,拉稀会导致仔猪的营养吸收量变少,从而出现营养不良、生长发育缓慢等情况,对于仔猪的养殖十分不利,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导致仔猪拉稀的原因是什么,导致仔猪拉稀的原因有很多种,需要从多方面对该问题进行防范。下面我围绕仔猪经常拉稀和导致仔猪拉稀原因给大家讲讲吧,

1、营养和饲养管理引起的拉稀

这种腹泻常见的原因有10多种,如:母猪的乳量不足,代乳料消化不良,维生素、矿物质缺乏,仔猪日粮中过量添加铜,饮水中金属离子超标,仔猪断奶、分群、转舍等应激性因素都能导致腹泻。

2、细菌性拉稀

常见有黄痢、红痢、白痢、副伤寒和痢疾等。黄痢主要在生后数小时至5日龄以内仔猪发病,以1~3日龄最为多见。红痢主要发生于1~3日龄,一般病程较短,死亡率极高。白痢10~30日龄最为多发,死亡率低,但影响生长发育。仔猪副伤寒多发生在2~4月龄。痢疾主要症状为粘性出血性腹泻。

3、病毒性拉稀

常见有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猪传染性腹泻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10日龄内仔猪死亡率高为特征,5周龄以上的病猪很少死亡。仔猪流行性腹泻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仔猪、犊牛、羔羊、驹、幼免等的急性胃肠炎,仔猪较易患病,10~28日龄猪最易感染,并有明显的腹泻,死亡率较低。

4、其他原因导致的仔猪拉稀

新生仔猪本身没有保护性免疫机能,通常只有从初乳中获取免疫球蛋白才能初步建立免疫力。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虽很高,但下降也快,仔猪肠道免疫应答能力也低下。因此仔猪受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易患病。

初生仔猪体温调节的神经系统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仔猪在出生20天内体温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当外界环境温度比仔猪的体温低很多时,仔猪的体温能迅速下降,代谢减弱,机体的免疫抵抗力降低,常发生各种疾病,特别是腹泻病的发生。

规模化猪场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应激过强促进致病,尤其是实施早期断奶,其环境温度、饲料营养、管理条件未跟上需要,更易致病。据研究:早期断奶应激可降低仔猪体内循环抗体水平,抑制细胞免疫力,使免疫反应抑制,引起仔猪抗病力弱,易发生腹泻。

综合防治:

1.按照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重防母猪早防仔猪,尽量减少应激,增加日粮中的复合维生素含量。

2.对养殖场进行彻底消毒,尽量减少养殖场内的病原微生物。

3.给临产母猪注射大肠杆菌疫苗,使母猪快速的产生母源抗体从而使仔猪获得较高的免疫力(母猪产前40天和15天各注射大肠杆菌疫苗1次)。

4.在仔猪出生3日龄时注射牲血大补,5-6日龄补水时加入少量人工盐,7日龄补料促进仔猪消化道发育。

5.仔猪出生后采取3、7、21日龄保健计划

6.治疗方针:抗菌、消炎止泻、母子兼治。

治仔猪腹泻简法4则:

1.鸡蛋清疗法。新鲜鸡蛋用酒精擦洗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出蛋清,每头仔猪颈部注射2~4毫升。轻者1次即愈,重者隔日再注射1次。

2.姜茶水疗法。茶叶250克,干姜100克,红糖750克,煮沸煎汤,用纱布过滤去渣。把汤拌入饲料中饲喂,每日3次,2日可愈。

3.稀碘酊疗法。2%碘酒1份,加凉开水5份,混匀,按体重大小灌服3~8毫升,每日3次,连服3日可愈。

4.药物疗法。磺胺脒10克,小苏打4克,鞣酸蛋白5克,混匀内服,土霉素钙每千克体重50毫克加水灌服,同时喂高锰酸钾水100~200毫升效果更好。

仔猪腹泻的原因很多,但是久治不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环境卫生差:食槽消毒不好,周围环境脏;

(2)治疗方法不当:一些客户在仔猪发病后只打针,不喂药,而事实上内服药物才是治疗肠炎最有效的疗法;

(3)治疗时不注意进行止泻,长时间拉稀,不进行止泻很容易造成仔猪脱水,使抵抗力下降,更加重了病情;

(4)对一些因消化不良引起的拉稀不是用助消化药,而是采用抗生素疗法,结果使消化道的正常微生物菌群受到破坏,从而加重了病情,造成久治不愈。

防治措施

(1)在仔猪发生腹泻后,最好分清是因大肠杆菌引起的?还是因为消化不良引起的,如果是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应采取抗菌、消炎、止泻的方法治疗,如果是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应采取健胃、助消化、止泻的方法治疗。

(2)在治疗时应主要采取内服药物的方法,如果体温升高,可以同时注射抗生素。并保证有充足的、清洁的饮用水供猪自由饮用。

(3)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适当时期止泻,(饲料中毒引起的除外),防止酸中毒,有脱水症状的应注射补液强心。

(4)平时搞好环境卫生,注意饮食清洁。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0048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