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虾红鳃病顺利处理后体色透亮活力强


进入五月份,青虾红鳃发病率升高,部分塘口青虾伤亡严重。许多养殖朋友使用各类消毒剂进行消毒治疗,有的甚至使用了红霉素,但处理效果仍不明显。笔者日前治疗了一例青虾红鳃,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处理过程介绍如下,以期为以后青虾红鳃的治疗提供一套参考思路。

一、基本情况

高淳小南湖钱老板,池塘面积15亩,全塘伊乐草,无围网。河蟹放苗密度800只/亩,青虾放苗密度15斤/亩。5月8日来店检测,发现青虾有红鳃(图1),水质指标正常。
青虾红鳃

二、处理方案

“速立灭Ⅱ”(4亩/瓶)配合“好C-100”(2亩/包)(如图2)全塘外泼,隔天一次,连用两次。

三、处理效果

5月13日技术人员到其塘口,钱老板高兴的说:“现在一个虾子都看不到红鳃了,虾身透亮、有光泽,处理效果非常好”。笔者随机从其暂养青虾的网箱内捞取了几只,均无红鳃迹象,虾身透亮,活力很强。(如图3、4)

青虾恢复正常,体色透亮
待售青虾



四、总结

1.五月份早期温差变化大,水体环境波动较大,尤其是水清、草好或青苔多的塘口环境变化更为明显,一些体质弱或刚蜕壳的青虾极易出现气泡病,导致鳃部出现伤口,进而继发细菌感染。

2.“速立灭Ⅱ”为碘制剂,刺激性小,而且对鳃部伤口有显著清洗作用,去除鳃部粘液,对伤口的消炎、灭菌效果显著。

3.传统的青虾治疗只注重消毒剂的使用,往往忽略了鳃部伤口的加速愈合,久未愈合的伤口极易被有害菌再次感染,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好C-100”不仅含有高浓度Vc,强力抗应激,恢复青虾体质,同时其含有的凝血因子,可快速促进鳃部伤口的愈合,保证治疗效果。



编辑推荐

青虾红头黑鳃病的防治措施



青虾是备受市场青睐的养殖品种之一,随着青虾养殖蓬勃发展,以及养殖密度、产量的提高,引发的虾类疾病也愈来愈多,其中尤以青虾的红头黑鳃病为甚,对青虾危害最为严重,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现结合生产实践简略谈谈该病的防治措施,供参考:

一、该病的种类

按照病原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寄生性红头黑鳃病,该病通过镜检发现虾病灶处寄生有大量的纤毛类寄生虫,类似饼形虫,传染慢易于治疗。另一类是细菌性红头黑鳃病,镜检无寄生虫,鳃部残缺糜烂,类似鱼类鳃霉病,该病蔓延速度快,死亡率高,较难治疗。

二、该病的症状

病虾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早期鳃部出现红色,后期转为黑色并糜烂,故称“红头黑鳃病”。此时病虾大多静伏水边或水草上,1?3天后引起大批死亡。患有此病的塘口,青虾易于浮头造成死亡。

三、发病的原因 

1、清塘不彻底

养殖户对彻底清塘消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知道杀灭野杂鱼,而视了消灭病原体。由于目前养虾池的清塘药物大多选用五氯酚钠(五氯酚钠对病原体几乎没有杀伤作用),为虾塘的发病埋下了隐患。

2、池塘无杂草

青虾依赖生存的生态环境差引起发病。

3、水源不清洁

由于注入不清洁水源而引起虾发病。

4、结构不合理

由于养殖结构不合理,投饵不科学,造成水质恶化引起虾病。

5、操作不谨慎

由于捕捞操作不慎造成外伤引起虾发病。

四、该病的预防

1、彻底清塘

每亩水深圳特区米用生石灰150kg溶化后全池泼洒。有条件的塘口冬季干塘并曝晒池底,杀灭病原体,减少发病率。

2、虾种消毒

虾种放养前用5?20mg/L的甲醛浸泡,水温在10℃左右浸泡10?30分钟以后可杀灭虾种身上的寄生虫和病原体。 

3、加注新水

定期加注新水,并用生石灰消毒,每隔15?20天每亩用生石灰20kg消毒一次。

4、种植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如苦草、马来眼子菜、水花生等)种植面积占池塘水面的20%-25%左右,这样有利于控制水质,提高池塘溶氧,改善池塘生态环境,提高池塘青虾抗病力。 

五、该病的治疗 

首先准确诊断病情,然后优选药物,对水体进行准确测量,合理用药,并坚持5?6天为一个疗程,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1、该病如是寄生虫引起,首先杀虫,用0.5mg/L的硫酸铜配以0.3mg/L硫酸锌全池泼洒,三天用两次。

2、全池泼洒杀菌剂1?2次。

3、内服抗生素,配以中药“虾康1号”,连服4?5天,效果较好。

青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病红体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在青虾的苗种阶段,特别是变态时期的幼体阶段,较常见的是寄生性疾病,如累枝虫、聚缩虫等在虾体上寄生,影响青虾的蜕壳变态、严重时会因此死亡,降低苗种培育成活率。防止该病的发生主要在于水质的调控,经常保持水质清爽,并具有一定的肥度,防止水体老化。

在抱卵虾的培育阶段,主要是防止敌害生物的侵袭,如水老鼠、蛇类等吞食亲虾,必要时网箱上可使用盖网。注意在网箱中投足饲料,防止缺饲引起青虾自相残杀、残食同类腹部的卵粒和游泳足,导致亲虾死亡。

红体病

(1)症状。发病初期青虾尾柄色泽变红,随后红色范围逐渐扩大至整个腹部,最后影响到头胸部而死亡。
(2)病因。致病原因多是操作不善而引起的,此病多数发生在投苗、除野、选捕后1~3天。
(3)预防方法。在投苗、除野、选捕操作中动作要轻,带水作业,不要使虾叠压、滚移等。

稻田虾塘苗多、活力强?怎么做到的?!


小龙虾是蜕壳生长的生物,小龙虾从幼体阶段到商品虾养成需要蜕壳十几次,蜕壳是它生长发育、增重和繁殖的重要标志,每蜕一次壳它的身体就长大一次随着蜕壳次数的增加,蜕壳周期逐渐变长。养殖小龙虾能不能养出大虾挣到钱跟小龙虾蜕壳的情况息息相关,小龙虾蜕壳对钙的需求十分巨大,缺钙会使小龙虾得软壳病导致小龙虾体壳薄软,体色不红,活动能力不强,觅食不旺,生长缓慢;再就是在小龙虾蜕壳的时候导致小龙虾蜕壳困难,蜕壳不遂,甚至蜕不出壳死亡。水体中钙含量过低时小龙虾会停止蜕壳,前期是小龙虾生长的黄金时期。

一、小龙虾蜕壳过程:

在蜕壳之前,新壳已在旧壳之下形成一部分,而旧壳的中间层被新壳大量地再吸收利用,其余部分则在蜕壳时被脱除掉。而在新壳未形成时,躯体快速增长,以达到成长的目的。

1.刚蜕壳,尚不进食,此时外壳柔软,无法站立,继续吸收水分,体重增加;

2.新壳的钙化阶段,但仍不进食;

3.表皮变硬,较早阶段仍继续钙化,并开始进食;

4.紧接着为下次蜕壳做预备阶段,开始进行钙的再吸收。

二、钙在小龙虾养殖水体作用简析

1、钙是养殖水体中浮游动、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同时钙也是浮游植物、水草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

2、钙是小龙虾骨骼、甲壳等组成重要成份,小龙虾缺钙情况下会出现蜕壳时间延迟,硬壳速度减慢,甚至蜕壳死亡现象。

3、钙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水产养殖品种生理需要上,同时也体现在养殖环境修复与调节上。

三、小龙虾苗期补钙对成活率的影响

1、小龙虾在生长过程中,其生长形态的变化,器管的发育和断肢再生等,都要通过蜕皮与蜕壳来完成的。苗期补钙促进小龙虾蜕壳,促进生长,提高甲壳硬度提高抵抗力和活力,提高成活率。

2、向水体中投放钙,可以增加水体的含钙量,同时有效地促进藻类的繁殖生长,使水质达到肥活爽嫩的要求,为养殖水体及养殖品种提供天然的产氧源以及天然的抗应激保护,水体环境稳定及优质天然饵料,提高虾苗存活率。

3、小龙虾蜕壳从头部开始,后蜕身子,蜕壳后水体钙质充足,能帮助小龙虾更快的提高甲壳硬度,和恢复。降低在蜕壳后被其他虾子残食的死亡率,从而提高存活率。

4、池塘充足的钙质,能降低蜕壳不遂、软壳引起的死亡,提高虾苗成活率。

苗期科学补钙:

1:使用北京水世纪P1检测设备,检测水体总钙含量,一般池塘总钙量在80mg/L以上适宜,总钙量在80mg/L的池塘苗期也可使用(应激硬壳灵)一瓶3-4亩(千平方),补充少量游离钙同时促进吸收。

2:天然水体中游离钙只占总钙量的30%左右,游离钙离子易被小龙虾吸收,所以在养殖水体中易被小龙虾吸收利用的钙并不多,人工养殖池塘需要补充水体钙量,保障小龙虾的正常生长蜕壳。

3:苗期总钙在70mg/L以上的池塘可以5-7天使用(应激硬壳灵),一瓶2亩(千平方),补充钙及微量元素,其中的维D、硒酸盐都能促进小龙虾对钙的吸收。

4:苗期总钙在70mg/L以下时使用(补钙素)提高池塘总体钙量,保障小龙虾及浮游动植物及水草钙量消耗所需。

苗期补钙不但能提高虾苗成活率,还能促进生长和蜕壳,提高池塘整体养殖效益,增加龙虾甲壳厚度增重,这也是很多有经验的老板都会在出虾前几天往池塘补钙的原因。

青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病烂鳃病(黑鳃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在青虾的苗种阶段,特别是变态时期的幼体阶段,较常见的是寄生性疾病,如累枝虫、聚缩虫等在虾体上寄生,影响青虾的蜕壳变态、严重时会因此死亡,降低苗种培育成活率。防止该病的发生主要在于水质的调控,经常保持水质清爽,并具有一定的肥度,防止水体老化。

在抱卵虾的培育阶段,主要是防止敌害生物的侵袭,如水老鼠、蛇类等吞食亲虾,必要时网箱上可使用盖网。注意在网箱中投足饲料,防止缺饲引起青虾自相残杀、残食同类腹部的卵粒和游泳足,导致亲虾死亡。

烂鳃病(黑鳃病)

(1)症状。病虾鳃丝发黑,局部有霉烂。
(2)病因。虾鳃部被霉菌、细菌侵蚀,致使鳃部受损;池底重金属如铜含量过高,虾会发生铜中毒,鳃部呈现黑色素沉淀,影响呼吸;长期缺乏维生素C,使虾体内生化反应无法进行,导致虾体瘦弱死亡。
(3)治疗方法。
①霉菌引起的黑鳃病可用漂白粉,按每立方米养殖水体2克的用量,溶解于水中,全池泼洒。
②细菌性引起的黑鳃可每吨水用痢特灵2~3克浸洗。
③重金属中毒引起的黑鳃要大量换水,并添加柠檬酸;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

青虾养殖常见病红头黑鳃病的防治方法



青虾是市场青睐的淡水养殖产品之一。由于在池塘养殖中放养密度日益增大,故产量虽有所提高,但引发的疾病也愈来愈多,其中尤以红头黑鳃病为甚,直接影响了青虾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1.病虾症状:

青虾患病后,食欲减退,行动迟缓,大多静伏于水边或水草上。早期鳃部出现红色,后期转为黑色并糜烂。一般发病1-3天后,病虾便会大批死亡。

2.发病原因:

一是养殖池清塘不彻底。有的养殖户在清塘消毒时,注意杀灭野杂鱼,而忽视消灭病原体。目前养虾池的清塘药物大多选用五氯酚钠,因其对病原体几乎没有杀伤作用,故虾塘内虽然用了这种药但仍存有病原体,为青虾的发病落下了隐患。二是养殖池塘无水草。青虾依赖生存的生态环境差而引起发病。三是不清洁水源的注入。四是养殖结构不合理,投喂饵料不科学,造成水质恶化、引发虾病。五是捕捞操作不慎,造成留地虾虾体外伤,从而感染发病。

3.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水深1米的水面,每亩用生石灰150公斤,溶化后全池泼洒。有条件的塘口,在干塘时要曝晒池底,以杀灭病原体,减少发病率。

(2)虾种消毒。虾种放养之前,应用5-20毫克/升的甲醛水溶液浸泡消毒,保持水温在10℃左右,浸泡10-30分钟,以杀灭虾种身上的寄生虫和病菌。

(3)加注新水。要经常(特别是夏季和早秋)加注新水,以保持池塘水质清新。

(4)定期消毒。每隔10-20天,每亩水面要用生石灰20公斤消毒1次。

(5)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如苦草、马来眼子菜、水花生等)的种植面积应占池塘水面的20%-25%。这样做,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池塘水质,提高池水溶氧量,增强青虾的抗病力。


小龙虾体色变化与其生长发育存在何种关系?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维持健康的体色?


为什么有些小龙虾是红壳,有些是青壳,还有的是乌黑,为何会出现这样不同的体色差异,对养殖效益有何影响吗?无论是在人工养殖池塘还是自然环境中,小龙虾个体会呈现不同的体色特征,通常有淡青、深青、淡红、深红、乌黑等几种体色表现(如图1;图2)。通过对青壳虾和红壳虾性腺发育程度和体格生长速度的测定,发现小龙虾体色变化与个体成熟发育、生长速度存在关联性,即通常小龙虾体色由青转红时,其性腺成熟系数和肝体比指数都呈现升高趋势,同时脱壳周期延长,相对生长速度也随之减慢,预示着个体发育趋向成熟(如图3;图4)。研究也表明,温度、光照、苗种品质以及营养等因素直接影响小龙虾的生长发育,从而使其体色发生相应的变化,下面的内容中我们会进一步分析。

一、小龙虾的生物学特性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分类上隶属十足目,爬行亚目,蝲蛄科(螯虾科),原螯虾属,国外称之为“红沼泽螯虾”(redswampcrayfish)。它是生长于淡水中的一种甲壳类动物,其原产于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1918年,日本从美国引进小龙虾,小龙虾因此在日本得到大面积的繁衍和扩散。20世纪30年代,小龙虾从日本传入我国,后在南京市以及周边郊县繁衍,经过长时间的繁衍扩展,其种群数量开始大幅上升,生存空间也不断扩大,现已成为我国淡水虾类中的重要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江苏、湖北、江西、安徽等长江中、下游各省市。同其它甲壳类水生动物一样,小龙虾幼体的变态、生长发育以及步足的再生总是伴着蜕壳而进行的,只有蜕掉坚硬的外壳,小龙虾才能达到生长的目的。研究已经表明:正常生长发育的小龙虾,一生需进行脱壳11~12次,每完成一次脱壳,其体长可增加17%,体重可增加44%,所以在性成熟之前的青虾阶段是其主要的快速生长期。由于小龙虾生长速度很快,人工养殖5g左右的幼虾,如果可以保障充足的饲料营养和良好的水体环境,经35-40天的人工饲养就能达到30g以上的上市规格。小龙虾的寿命通常在24~30个月,人工养殖条件下,幼体经过5-8个月的正常生长就能达到性成熟阶段,因此,在性成熟之前,尽量提高其生长率和延缓其性成熟时间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

二、论证小龙虾体色变化与其生长发育的关系

开展实验的地址位于武汉市新洲区李集街稻虾连作综合示范基地,选择体重相近但体色不同的养殖小龙虾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相关生理解剖来统计它们的性腺发育程度,分析研究小龙虾体色变化与性腺发育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此次实验分别采集大规格组(30~32g)的青壳虾与红壳虾各50尾(如图5)、小规格组(20~22g)的青壳虾与红壳虾各50尾(如图6),进行解剖观察(肉眼、显微镜),根据性腺的组织细胞学及形态特征统计其性腺发育程度。小龙虾的生长阶段性可依据其甲壳体色直观地分为青壳虾和红壳虾两个阶段,通常小龙虾进入红壳虾阶段以后,其生长发育趋于成熟,脱壳周期延长,生长速度相对下降,有的则几乎停止生长。

本次实验数据为:80%的大规格(30—32g)青壳虾组卵巢发育尚处于第Ⅰ、Ⅱ期时相,卵巢颜色呈灰白或淡黄,其余20%还尚未启动发育,解剖时甚至肉眼难以观察到,而红壳虾只有30%处于第Ⅰ、Ⅱ期时相阶段,70%已分别进入第Ⅲ、Ⅳ、Ⅴ期发育时相,卵巢颜色加深呈浅棕或褐色;小规格(20—22g)青虾组则大部分(65%)未见卵巢,35%进入Ⅰ期,而红壳虾组只有30%卵巢未发育,70%进入第Ⅰ、Ⅱ期时相。

结果表明:不论大、小规格的小龙虾,红壳虾的性腺发育程度总体领先于青壳虾,且红壳虾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于青壳虾,说明小龙虾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体色变化与其机体成熟发育存在内在的关联性,体色变化是性腺成熟发育不同程度的外在表现,这可能与其激素分泌和甲壳色素沉着有关。研究表明,虾类之所以呈现特有的体色,是因为虾体内存在着特有的色素细胞。在生化上不同的色素颗粒类型会显示各自特有的颜色,如黑色素(黑色)、类胡萝卜素(红或黄色)、喋呤(黄色)、鸟嘌呤(白色)。虾类体色的生理变化是由于色素细胞内色素颗粒的移动而造成不同的阴暗和着色情况,色素细胞内色素颗粒移动受神经与激素的控制调节。虾青素是甲壳动物体表色素中最主要的类胡萝卜素,它与蛋白质一起形成蓝色的虾青素蛋白,使许多甲壳动物呈现出深青蓝体色。而缺乏虾青素的甲壳动物(特别是虾蟹类)通常体色偏红甚至发黑,在一龄以上的老年虾子和死亡的虾子中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引发小龙虾体色变化的主要因子

研究表明温度、光照、苗种品质以及营养条件是影响小龙虾性成熟主要因子,同时,水环境中的pH、溶氧、水温、氨氮、重金属等的异常也可对小龙虾造成胁迫。在适宜水温(22~30℃)内,水温的升高有利于小龙虾生长发育,但水温超过30℃时,其生长反而受阻,同时会诱导其性腺提前启动成熟发育,这和在动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积温”效应、物种的繁殖延续规律有关。如果再加上营养缺乏、养殖密度过高,在这些不良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就容易导致小红虾、铁钉虾的出现,这类异常小龙虾不仅生长停滞,还会浪费大量的饵料。至于光照条件,由于小龙虾有昼伏夜出、生性胆小喜阴暗的天然习性,所以该虾不适宜在光线强的、敞亮的环境下生长,创造安静、多隐蔽物以及食物营养充分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其生长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四、维持小龙虾正常体色的养殖建议

综合以上影响小龙虾体色变化的主要因子,我们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可以给出以下建议:

1、选择品质优良的苗种和亲本,同时苗种投放前后可使用外泼VC类产品改善虾苗体质;

2、创造良好的水体养殖环境,如加强水草的种植和日常护理、水质和底质的改良、不同时期水位的正确调控等;

3、科学控制日投喂次数和投喂率,最好选择人工全价配合饲料,随着小龙虾养殖产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对小龙虾养殖产量和个体规格大小的需求,全价小龙虾配合饲料在小龙虾养殖技术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其营养更全面均衡,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以及各种有益营养因子,能满足小龙虾不同生长阶段的各种营养需求,促使其生长快,个体大,体质好,缩短了养殖周期,占据了较好的上市时间,同时也可以有效减少饲料的浪费,能够最大幅度地提高养殖效益;

4、做好小龙虾的常规疾病预防工作,在改良水体环境和科学投喂的同时,可适当定期开展一些内服保健工作,如VC和肉碱一类的功能性保健产品。

yz023.com养殖网龙虾养殖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虾养方法,其中《青虾红鳃病顺利处理后体色透亮活力强》内容包含丰富的虾养技巧,如不满足请访问“龙虾养殖红壳病”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0552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