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的宰后检验的基本方法及要求

常用检验方法以感官检验为主,结合剖检,必要时辅以实验室检验。

1.视检即观察屠体皮肤、肌肉、胸腹膜、脂肪、骨骼、关节、天然孔黏膜及各种脏器的外观色泽、形态大小、组织性状等是否正常。
2.剖检借助器械,剖开观察屠体或脏器的隐蔽部分或深层组织的变化。通过对淋巴结、肌肉、脂肪、脏器的检查来确诊疾病。
3触检目的在于判定组织器官的弹性和软硬度,对发现组织中的硬结病变有重要意义。
4.嗅检是上述检验方法的一种必要的辅助,用来判别各种气味。

在宰后检验的全部过程中,检验人员除正确使用上述检验方法外,尚需注意下列事项:
1.为迅速准确地检验屠体和内脏,避免漏检,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和顺序。
2.为了保证肉品的卫生质量和商品价值,剖检时只能在一定的部位进行,而且漱戈适度,严禁乱划和拉锯式的切割,以免造成组织切口过多或破坏病变自然景象。
3.肌肉应顺纤维切开,非必要时不得横断,以免切口较大,破坏商品外观,导致细菌污染。
4.对受检的淋巴结,应纵向切开,不要横切,尽量暴露较大的切面。当发现不明显的病变时,应将淋巴结采下,纵向切成薄片,仔细观察。
5.当切开脏器或组织的病变部位时,要防止病变材料污染产品、场地、设备、器材和检验人员的手指等。
6.检验人员在工作期间,每人应配备两套检验刀、钩,以便消毒后交替使用。被污染的器械在清除病变组织后,应立即进行消毒。
7 .在整个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都应注意自身的防护。

小编推荐

生猪无公害饲养对猪场选址的要求


现代养猪生产是由品种繁育、饲料营养、猪舍建筑、防疫、保护卫生环境和经营管理等组成的系统工程,而科学合理的猪场建设是创造良好养猪生产条件的基本保证。猪场建设得合理与否与其环境条件有关,具体应符合以下几方面条件:

①猪场应具有较好的小气候条件,有利于猪舍内空气环境的控制。
②整个猪场环境要便于执行各项卫生防疫制度和措施。
③便于合理组织生产,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工作人员的劳动生产率。

因此,猪场建设首要任务是选好场址,只有这样才能根据猪场的工艺流程,确定所需设备、猪舍类型,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因地制宜尽量做到完善合理。因此,应对拟选场址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生态条件和社会环境做一个全面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2-3个候选场址进行技术分析,从中选定一个最佳场址。场址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形地势
地形地势包括场地的形状和坡度等。理想的猪场应当建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略带缓坡的地方。不能选择沼泽地、低洼地、四面有山或小丘的盆地或山谷风口。若猪场建在山区,应选择较为平坦、背风向阳的坡地,这种场地具有良好地排水性能,阳光充足并能减弱冬季寒风的侵害。坡度不宜太大,否则不利于生产管理与交通运输。地形比较平坦的坡地,每100米长高低差保持在1-3米内比较好,这不仅不会受到山洪雨水的冲击与淹没,也便于场内污水排出,保持场内干燥;但如坡度过大,建筑施工不便,也会因雨水长年冲刷而使场区坎坷不平。一般来说,低洼潮湿的场地,不利于猪的体热调节和肢蹄健康:而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存,并严重影响建筑物的便用寿命。在南方的山区、谷地或[if坳里,畜舍排出的污浊空气有时会长时间停留和笼罩该地区,造成空气污染,这类地形都不宜作猪场场址。
地形要开阔整齐,不要过于狭长或边角太多,场地狭长往往影响建筑物合理布局,拉长了生产作业线,同时也使场区的卫生防疫和生产联系不便。此外,根据发展,应留有余地。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猪场不应建在山坡的北坡上。

(二)土质
猪场场地的土壤情况对猪也有影响。土壤透气透水性、吸湿性、毛细管特性、抗压性以及土壤中的化学成分等,不仅直接或间接影响场区的空气、水质和植被的化学成分及生长状态,还可影响土壤的净化作用。土壤一般分为黏土、砂土和砂壤土。从猪场要求来看,砂壤土较为理想,透气性好,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但在实际生产中,土壤类型的地区性很强,选择的余地极小。现代化养猪相对来说,土壤的影响较小,须重视的是当地的土壤卫生状况,应该选一个没有养过猪的地点来建猪场,或者至少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猪传染病的地方。否则,要做一定的卫生消毒处理,所以尽可能不在老猪场上建场

(三)水源和水质
猪场用水量大。在猪场的生产过程中,猪的饮水、猪舍和用具的洗涤、员工生活与绿化的需要等都要使用大量的水。所以建造一个猪场必须有一个可靠的水源。水源应符合以下要求:
1.水量充足,能满足各种用水,并应考虑放火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2.水质良好,不经处理即能符合饮水标准的水最为理想。
3.便于防护,以保证水源水质经常处于良好状态,不受周围环境条件的污染。
4.取用方便,设备投资少,处理技术简便易行
水质主要指水中无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一般来说,自来水主要考虑管道口径是否能够保证水量供应;地面水要调查有没有工厂、农业生产和牧场污水与杂物排人,最好在塘、河、湖边设一个岸边砂滤井,对水源做一次渗透过滤处理。地下深井水应请卫生防疫站进行水质分析,以保证猪体和场内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四)周围环境
猪场地理位置的选择应考虑交通与防疫。猪场场址应该选在供电方便,交通便利,但与主要交通干道保持较远的距离,又与工厂、居民区和飞机场保持一定距离的地方。以利于饲料、猪只和猪粪的运输,防止养猪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有利于猪场的防疫、为了避免引起环境污染纠纷,最好把地点选在当地夏季主风向的下风向,地势低于居民点,但要离开居民点污水排出口,更不应选在化工厂、屠宰厂、制革厂等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企业的下风处或附近猪场物资需求和产品供销量极大,因此交通要便利,要修建专用道路与公路相连,但从防疫方面来讲,又不希望有较多外来车辆通过,故与大干道应保持一定的距离,然后从干线有一段300-500米的专用路通到场内。
总之,合理而科学地选择场址,对组织猪场高效、安全的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生猪的汽车运输


1.装车每辆汽车装运猪的数量,一般以每头猪占面积0.3--0.4米比较适宜。但要根据猪的大小、肥瘦、天气冷热和路程远近分别确定,不能强求统一。装车时间,冷天最好在上午暖和的时候装车,热天最好在早晚天气凉爽的时候装车,天气太热的中午和烈日下,千万不要装运。汽车一定要用装车台,使猪自动走上车。装车时,先将汽车尾部对好装车台,打开车门后挡板平接在台上,注意挡好汽车与装卸台接处两侧空隙地方,然后再赶猪上车。赶猪方法与装火车一样。如装双层车厢和分前后两部装运或带拖车时,肥大猪和弱猪应装在车的前部和上层,减少颠簸挤撞。瘦小猪装车的后部或下层便于养护。装车时不能发动汽车,因为猪听到汽车声害怕,影响装车。猪都上车后,待猪蹄腿全部进人车厢内再挡好后挡板。装车就绪,封网起运。

2.途中饲养管理汽车运猪,由于途中条件限制,一般很难喂食。如时间超过半天,途中尽可能喂一两次多汁青饲料。

生猪的应激综合征


与运输有关的猪应激综合征有:突毙综合征、应激性肌病、猪胃溃疡、运输病和运输热等。

1.突毙综合征突毙综合征是指生猪长途运输、迁移、合圈过程中的咬斗、厩舍拥挤、急剧驱赶追捕以及预防接种、公畜配种等情况下发生的突然死亡。有些猪在死亡前出现尾巴决速震颤,全身僵硬,张口呼吸,体温升高;白色猪还可见皮肤出现红斑;一般病程仅为4-6分钟。死亡猪尸僵完全,尸体腐败迅速;剖检可见内脏充血,心包液增加,肺充血、水肿甚至出血,有的还可见臀中肌、股二头肌、背最长肌色泽变淡呈苍白色。本病的发生与交感肾上腺系统高度兴奋,使心律严重失常并迅速引起心肌缺血而导致突发性心力衰竭有关。

2.应激性肌病猪的应激性肌病是指商品猪在屠宰之前受到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应激刺激,在宰后出现以骨骼肌的水肿、变性、坏死及炎症为本要病变特征。眼观病变肌肉色泽苍白,所以俗称白肌肉。其发生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品种的遗传性易感素质有关,病猪的含硒水平在正常范围之内,和白肌病并不相同。在有些地区屠宰场的宰后检验中极为常见。目前认为属于猪应激综合征的一种表现形式。

据国外报告,猪应激性肌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PSE猪肉,又叫水猪肉;另一种是以背肌坏死为主的肌肉坏死,称做背肌坏死。我国屠宰场里发现的白肌肉除了PSE以外,主要是一种以腿部肌肉炎症坏死为主的肌病,称为腿肌坏死,病变性质与国外报道的背肌坏死相似,但发生部位有所不同。

(1) PSE肉目前PSE肉的检出率较高R 10% -30%不等,有些地区高达60%-70%,应引起各方面的注意。PSE猪肉的发生与其品种、个体和遗传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认为,外界环境中的如捆抓、长途运输、剧烈运动、噪音、驱赶、热辐射、拥挤、斗架、高温、电致昏以及环境突变等应激刺激,均有可能产生PSE猪肉。

PSE的屠猪生前不显临诊症状,而是在宰后表现为在负重较大部位的肌肉,主要是后肌的半腱肌、半膜肌和肱二头肌,其次是背最长肌,前肌偶见于臂三头肌及三角肌的变化。后肢肌肉的病变,往往左右两侧对称。肌肉色泽苍白、质地柔软和有液体渗出,经修割后下层即为正常色泽。较严重的呈灰白色,表层比深层严重,肌囊疏松,明显水肿,肌膜常有小出血点,肌间疏松,结缔组织呈胶样浸润,胭淋巴结也常肿大、出血。最严重的肌肉呈明显的灰白色,晦暗无光泽,切面散在大量灰白色小点,偶见局部钙化灶。PSE肌肉的pH在宰后45分钟低于6.0,病变愈严重,其pH也愈低。其他器官均无明显病变可见。

(2)腿肌坏死我国发现的腿肌坏死(LMN)多见于长途运输后的屠宰猪,主要发生在前、后肢的负重肌群。前肢是臂肌和臂二头肌,后肢主要是半健肌和半膜肌,其中又以半健肌的出现率最高。严重病例也见于肱二头肌、腰大肌等肌肉,但背最株肌较少发生。后肢肌肉的病变,往往呈两侧对称。病变肌肉的pH在7.0-8.0之间,这和PSE明显不同。

(3)背肌坏死背肌坏死,最初由比利时的Thoonen等(1960)报道,以后相继在法国英国、捷克等国也均有发现,本症主要发生于75-100千克的成年猪,长白猪和皮特兰等瘦肉型猪尤为多见。轻症病例生前症状不明显,仅能在宰后检验中发现。严重病猪呈现为背部单侧或两侧肿胀,有时背部呈香蕉状弯曲,所以也称为香蕉病,是应激综合征的一种特殊表现。发病时体温常升高,主要病变为背肌肉坏死炎症,有时也见于臀中肌、半膜肌以及三头肌等肌肉。病变肌肉宰后45分钟、1小时和24小时的pH均在7.0以上。有的患猪最后可因酸中毒而死亡。

3.运输病(猪嗜血杆菌病)猪运输病病原菌主要为猪副嗜血杆菌和副溶血性嗜血杆菌。该病于1910年有Glasser首次报道,故又称格塞尔氏病。同时,本病又因运输疲劳而诱发,因此通常称为运输病。

本病多发生与运输后第3-7天,中度发热(39.5- 40.0℃),食欲不振、倦怠,经数日至1周而痊愈,或恶化而死亡。剖检,其特征性病变为全身浆膜炎,其中以心包炎和胸膜肺炎发病率最高。
4.运输热运输热是指牲畜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由于饲料、饮水不足及生活环境的改变造成应激,而且由于拥挤、通风不良等恶劣条件而造成热辐射。
患畜表现呼吸、脉搏加快,体温高达42-43℃,精神沉郁、全身颤抖,有时发生呕吐。动物出现体重减轻、肉质下降。剖检见患畜有大叶性肺炎和肠炎,还可见各种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肌肉病变。

猪后圆线虫病的流行病学、症状、诊断及防治方法


猪后圆线虫病是由后圆线虫(又称猪肺线虫)寄生于猪的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引起的一种呼吸系统寄生虫病。本病呈全球性分布。我国也常发生此病,往往呈地方性流行,对幼猪的危害很大。严重感染时,可引起肺炎(尤以肺膈叶多见),而且能加重肺部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的危害。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后圆线虫病的病因、临床症状猪后圆线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1、病原特征

猪后圆线虫病是由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寄生有后圆科的线虫引起,主要是长刺后圆线虫、短阴后圆线虫和萨氏后圆线虫,其中长刺后圆线虫最为常见。三种虫体都呈灰白色或者乳白色的丝状,生有非常小的口囊,口缘存在1对三叶侧唇。雄虫交合伞的背叶小,而侧叶大,具有1对细长的交合刺,末端存在单钩或者双钩。雌虫后端存在阴门,紧靠肛门,两条子宫并列,阴门前存在一个角皮膨大部,有时后端会朝向腹侧弯曲。虫体繁殖都为卵胎生。

长刺后圆线虫,雄虫长度为12-26mm,前侧肋较大,且末端发生膨大;中侧肋和后侧肋相互融合在一起;背肋非常小。交合伞较小,生有丝状交合刺,长度为4-4.50mm,末端存在单钩,没有引器。雌虫长度为20-51mm,末端略微朝向腹面弯曲。短阴后圆线虫,雄虫长度为16-18mm,肋的形式类似于长刺后圆线虫。交合伞较大,生有长度只有1.2-1.4mm的交合刺,末端存在锚状双钩,并具有引器。雌虫长度为19-37mm,尾部笔直。阴道只有0.5mm长,阴门前为球状的角皮膨大部。萨氏后圆线虫,雄虫生有长度为2.12-2.37mm的交合刺,末端存在一小钩。

2、流行病学

猪群在2-12月龄最容易感染该病,感染病原虫的自然宿主(蚯蚓)和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当饲养场所的土壤中存在大量活的病原虫或者虫卵时,健康猪在舔舐时就会食入,从而引起食人性传染。因此,该病的发生与蚯蚓的繁殖、分布紧密相关,即蚯蚓繁殖旺盛的季节非常容易出现发病。蚯蚓通常在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中频繁活动、大量繁殖,此时发病率最高。该病往往呈地方性流行,主要是东北、华南和华东等地容易发生,这是由于以上地理环境条件非常适合中间宿主和病原虫生存繁殖。该病主要是由于采食病原体而通过消化道感染,即猪食入的蚯蚓中带虫或者含有感染性幼虫而导致发病。

3、临床症状

病猪主要表现出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特别是在早、晚或者采食时非常明显,严重时会持续咳嗽,并伴有呕吐,还有浓稠的淡黄色或者黄色黏性液体从鼻流出,被毛粗乱失去光泽。发病初期还能够采食,但之后食欲不振,甚至完全废绝,精神萎靡,机体严重消瘦,呼吸急促、困难,最终由于严重衰弱而发生死亡。即使病猪痊愈,也会导致生长发育缓慢。另外,病猪的体温、脉搏都要高于正常状况,听诊肺部存在哕音,呈现明显的肺炎和支气管肺炎症状。

4、实验室诊断

皮内反应诊断。在病死猪的肺气管和支气管处用外科手术刀刮取少量的黏液,放在经过消毒杀菌的三角瓶内,按1:20的比例添加0.9%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混合均匀后再滴加适量的3%醋酸溶液,出现沉淀后停止。之后进行过滤,再缓慢添加适量的3%碳酸氢钠溶液,用于中和滤液,达到中性或者微碱性时停止,最后再通过间歇性消毒制成抗原。取0.2mL抗原在猪耳根背面皮内注射,经过10min观察,发现注射处的皮肤发生肿胀,呈不规则形状,肿胀部位凸起面的直径一般在1.15-1.55cm。

虫体检查。提取10条虫体直接进行镜检,并使用测微尺测定虫体长度和宽度。可见虫体呈线状,为白色,有些中线处会存在一条黑色的食物纵线。口腔较小,没有牙齿,口有6片唇。其中雄虫的平均体长在20mm左右,平均中宽在0.2mm左右,每条都具有1对交合刺,且长度相等,呈黄褐色的细长丝状,平均长度在4mm左右,末端生有1个小的倒钩,没有导刺带。雌虫平均体长在4mm左右,平均中宽在0.4mm左右。

5、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的病猪,可按体重皮下注射o.03mL/kg1%伊维菌素;对于症状较轻或者还没有表现出症状的假定健康猪使用丙硫咪唑片治疗,可按体重使用20mg/kg,添加在饲料中混饲,同时使用链霉素、青霉素、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防止出现继发感染,并促使机体尽快恢复,连续使用3天,经过1周再进行1次驱虫。对于疑似患病的猪群,可每月都使用丙硫苯咪唑进行1次驱虫,或者皮下注射阿维菌素或者伊维菌素1次;也可按每100kg饲料添加50g10%氟苯尼考粉混饲,连续使用5-7天,停止用药7天,再使用1次。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运动场和猪舍的环境卫生良好,干燥,对猪场栏舍、环境定期使用0.2%消毒威或消特灵等进行消毒,饲槽以及其他用具经常使用消毒液冲洗。猪场实施干清粪技术,并对污染的垫料和猪粪采取堆肥发酵处理,将其中可能存在的寄生虫的幼虫和虫卵杀死。

猪后圆线虫病的病原
后圆线虫虫体呈白色,口囊小,口缘具有1对分三叶的侧唇。食道呈棍棒状。交合伞有一定的退化,背叶小,肋有某种程度的融合。交合刺1对,细小。雌虫阴门紧靠肛门,前方覆有一角质盖。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内含有幼虫。根据宿主、寄生部位和虫体大小足以鉴定后圆属线虫。猪的后圆线虫有3种(①.野猪后圆线虫②.复阴后圆线虫③.萨氏后圆线虫)。
成虫寄生在支气管中,所产虫卵随气管中的分泌物进入咽部,再进入消化道,后随粪便排到外界。虫卵被蚯蚓所吞食,幼虫逸出卵壳,穿过肠壁,进入体腔,变为第一期幼虫。再经10天两次蜕皮,变为第三期幼虫(感染性幼虫)。猪在采食或拱土时,吃进蚯蚓,第三期幼虫经肠壁淋巴管、肠系膜淋巴结、腔静脉和心脏而到达肺血管,接着转入肺泡和支气管,在此发育为成虫。从幼虫感染至成虫排卵约经1个月左右。感染后5~9周排卵最多。
流行病学
野猪后圆线虫是猪肺线虫病的主要病原体,流行广泛。后圆线虫的虫卵存活时间长,在运动场上粪便中的虫卵可存活6~8个月;秋季牧场上的虫卵可以越冬,生存5个月以上。后圆线虫的第一期幼虫的存活力也很强,在水中可生存6个月以上,在潮湿的土壤中可达4个月以上。感染性幼虫在蚯蚓体内能长期保持感染性,其保持感染性的时间可能与蚯蚓的寿命一样长。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后圆线虫的感染和流行相当普遍。
临床症状
后圆线虫病一般夏秋季发病。成年猪症状轻微,但影响生长发育。小于6月龄的猪可出现剧烈咳嗽和呼吸困难,特别在运动、采食和遇到冷空气刺激时症状尤为严重。病猪食欲不良、贫血、生长缓慢和被毛粗乱。
此外,肺线虫幼虫移行时还可带人流感、猪瘟等病毒,从而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但猪肺支原体并不通过感染后圆线虫的蚯蚓传播。
病理变化
病理剖检时,在膈叶腹面边缘有楔状肺气肿区,支气管增厚和扩张,靠近气肿区有坚实的灰色小结。解剖细支气管时可以在肺膈叶内有黏性物质,其中充满成虫和虫卵,虫体、黏液、组织碎片阻塞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引起阻塞性肺膨胀不全,表现为剧咳和肺气肿。
诊断鉴别
生前可根据临诊症状(咳嗽、消瘦及生长发育停滞等)和当地流行病学资料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用硫酸镁(或硫代硫酸钠)饱和溶液漂浮法检查粪便(尤其是检查含黏液部分),即可发现虫卵。
死后剖检虫体寄生部位多在肺膈叶后缘,形成一些灰白色的隆起,剪开以后,常可在支气管中找到大量的虫体。
防制措施
(一)、治疗
(1)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l0~20mg,混入饲料喂服。
(2)左咪唑每千克体重8~15mg,混入饲料喂服。
(3)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0.3mg,皮下注射或口服。
(4)多拉菌素每千克体重0.3mg,皮下或肌肉注射。
(5)氰乙酰肼口服每千克体重17.5mg;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15mg,严重者可连用3天。
如有继发感染,应配合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二)、预防
(1)猪舍应尽可能地建在较干燥的地方。对放牧猪应严加注意,尽量避免去蚯蚓密集的潮湿地区放牧。
(2)对本病流行的猪场,应有计划地进行驱虫。对3~6月龄的猪更需多加注意,遇可疑病例时应做粪便检查,确诊后驱虫。
(3)猪粪集中进行堆积发酵。

生猪脑水肿病怎么治疗?生猪脑水肿防治方法


生猪养殖,最怕的就是各种猪病了,一个处理不好就损失惨重。近日,小陈家里养的猪病倒了,无高热症状,可是头部肿发肿不说,下身还严重脱水,倒在地上没一会地板就湿了一大片,有人说这是脑水肿病,现在它两天没吃东西了,想求助一下,确定是否这个病,并求治疗方法!

生猪水肿病发病原因和症状

生猪水肿病是一种典型的条件致病,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营养失衡,比如高蛋白日粮,饲料中硒元素和维生素E相对不足,也有人说,这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的,一般多发生在断奶仔猪身上,是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

猪水肿病一般是突然性的,发病的生猪体温不高,但四肢会失调做圆圈运动或盲目乱冲,倒地后会似游泳状,病猪脸部、眼睑水肿,严重的时候会延伸到猪颈部,头部变胖不说,还容易脱水,倒下去没一会地板就会湿漉漉的了。

生猪水肿病预防与治疗方法

目前,生猪水肿病还没有特别有效的疗法,发病猪早期药物治疗效果还不错,后期一般无效,到了后期致死率很高,治疗意义不大,最重要的是做好预防工作,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1、对发病的生猪,一发现就要采取隔离措施,以防其它生猪遭受传染,未发病的健康猪,也要及时给药药物预防。可以每头生猪按0.25g呋喃唑酮计算,混入饲料中1天喂养1次,效果还不错哦。

2、发病猪隔离后,如果症状还不验证,还是有救回来的可能的,可以用治疗大肠杆菌的抗生素给病猪进行注射,并加注亚硒酸钠VE注射,如果无法治愈,那就不要强求,及时处理掉为宜。

3、预防生猪水肿病的关键,在于改善猪群的饲养管理,生猪饲料营养要全面,蛋白质不能过高,不要将普通饲料突然改变为高蛋白饲料,这样可以预防患病。此外,圈养的仔猪断奶不能太突然,更换饲料最好是两料逐渐减加,并适当添喂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预防猪崽饲养单一和蛋白质含量过高,出窝后,也不能突然改为散养,因为小猪运动突然加强会导致抵抗力下降,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4、猪舍环境要清洁,保持干燥卫生,生猪使用的食槽、用具、运动场等也要进行定期消毒。

5、最好的防疫工作呢,就是在母猪分娩前一个月,给母猪注射大肠杆菌多价疫苗,仔猪出生后2-3周时,可以注射水肿病疫苗,断奶后饲料额外添加亚硒酸钠VE预混剂,这样预防效果很好哦。

宰前管理与肉品质量


生猪宰前的生理状况直接影响到肉品质量,宰前管理的要点是充分休息、停食饮水和减少外伤

(一)宰前休息
生猪从产地到屠宰场,由于运输工具和条件的限制,运输途中常因互相拥挤.增加了发病和死亡,在炎热季节,生猪发生中暑死亡的比例较高同时,因为经过长途运输,猪只极度疲劳,免疫机能减弱或受到抑制,导致细菌经由肠道进人血液,侵入肌肉和内脏,增加了肉品污染的机会。试验表明,经过5昼夜铁路运输的生猪,卸车后立即屠宰,肝脏带菌率为73%,肌肉内带菌率为30%;休息24小时后屠宰,肝脏带菌率降为50%,肌肉内带菌率降为10%;休息48小时后屠宰,肌肉内带菌率降为9%。

此外,过度疲劳和惊恐,加剧了生猪应激反应的程度,并会大量消耗猪体内的糖原,从而影响肉成熟过程的正常进行,降低了肉的品质(现在许多屠宰厂(场)实行快收快调快宰,生猪进厂(场)后基本上没有休息,这虽然有利于减少生猪掉膘和传染病的发生,但对屠宰加一I.和肉品质量却有不良影响因此,生猪在宰前必须给一子充分的休息,使其迅速消除疲劳和恢复健康。

(二)停食饮水
经宰前检验合格,赶人待宰圈的生猪都要停食一段时间(亦称饥饿管理),一般停食12小时。停食期间必须给予充分的饮水,送宰前3小时停止供水。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生产过程中,对生猪采取短期的饥饿管理,既能符合卫生要求,又能节约饲料和提高肉品质量(。生猪停食并给予充分的饮水的好处是:

1.节约饲料。进入生猪胃内的饲料,需经一定时间后才能被消化吸收,猪需24小时因此,在宰前24小时停止喂食,对猪营养并无影响。另外,因宰前喂食不能充分消化吸收,还会造成饲料浪费;
2.促进胃肠内容物的排出,便于宰后解体,减少因胃肠破损,而污染屠体,也避免屠猪在放血倒挂时胃内容物从食道中倒流出来;

猪舍建筑的基本结构与工艺设计


同其他建筑物一样,猪舍的基本结构主要由屋顶及顶棚、墙、地面、基础、门窗等构成,其中屋顶和外墙组成整个猪舍的外壳,将猪舍空间与外部空间隔开。在生产实践中,建筑猪舍基本结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 基础

基础是猪舍的地下部分,是墙的延伸与支撑,承担猪舍本身的重量及舍内设备重量。基础应坚固耐久、防潮、防震、防冻与适当的抗机械能力。基础一般比墙宽 10cm~15cm。在不膨胀的土层上,基础深度为50cm ~70cm,北方在膨胀的土层上建猪舍时,基础的深度应在最大的土壤冻结线以下,如在河北省中南部,应深达 50cm,北部要达60cm ~70cm。基础受潮是引起墙壁潮湿及舍内湿度大的原因之一,故应注意基础防潮、防水。尽量避免将基础埋置在地下水中。加强基础的保温对改善猪舍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外在猪舍建筑中广泛采用石棉水泥板及刚性泡沫隔热板以加强猪舍基础的保温。

2 地面

猪舍的地面是猪活动、采食、躺卧和排粪尿的地方。主要承受猪只的压力和管理人员的操作压力,同时也是猪体热能的直接损失部位。猪舍地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猪舍的空气环境、卫生状况和使用价值。猪舍地面质量好坏、地面是否保持正常以及能否对地面进行应有的管理与维修,不仅可以影响舍内小气候与卫生状况,还会影响猪体的清洁,甚至影响猪只的健康及生产力。

猪舍地面要有一定的强度,有保温、防潮的性能,为防止猪只行走时滑倒,凡是有猪只行走的地面要有一定的粗糙度,而排污表面越光越好。为了便于清扫和清洗消毒, 猪舍地面所有拐角应用圆弧过渡,避免死角,藏污纳垢。地面向排尿沟应保持3% ~4% 的坡度,以保证洗剂水及尿水顺利排走,保持地面干燥。土质地面、三合土地面和砖地面保温性能好,但不坚固、易渗水, 不便于清洗和消毒。水泥地面坚固耐用、平整,易于清洗消毒,但保温性能差。目前猪舍多采用水泥地面和水泥漏缝地板。为克服水泥地面传热快的缺点,可在地表下层用孔隙较大的材料(如炉灰渣、膨胀珍珠岩、空心砖等)增强地面的保温性能。有条件时可以建造空心结构的地面;要有防潮层,地面要设计有 3cm3cm大小的菱形防滑结构。

3 墙壁

猪舍的墙壁是猪舍的骨架,它起着支承猪舍、护围猪只的作用。猪舍墙体要求结构简单、保温隔热、坚固、防火、防潮、耐水、抗冻。内墙面平整光滑,距地面 lm 高做水泥墙裙,能耐受经常性的水洗消毒。外墙勒脚要求平整结实、防水, 便于清扫消毒。另外,勒脚经常受屋檐滴下的雨水、地面雨雪的浸溅及地下水的浸湿,一定要采取防潮措施,可用防水好且耐久的材料抹面,以保护墙面不受雨雪的浸蚀,沿外墙四周做好散水或排水沟,使勒脚附近的地面积水迅速排走,以减少墙身与基础受浸泡的可能。

在北方地区由于温度低,建筑重点放在防寒上,为了达到较高的保温能力,墙体应该砌得厚一些或将墙砌成空心的,在中空部位添加隔热保温材料,如锯末、刨花、珍珠岩、泡沫塑料等;在南方地区气温较高, 重点应放在防潮、防暑上,墙体可以薄一些或在墙里面贴补一层泡沫板。

4 屋顶

屋顶是猪舍上部的外围结构,用以防止降水与风沙侵袭及隔绝太阳的强烈辐射,无论对冬季保温与夏季隔热都有重要意义。屋顶也是猪舍内热气、潮气积聚的地方,也是散热最多的部位。由于屋顶要承受风、雨和雪的压力,为此要求猪舍的顶部必须是有一定强度、有一定的保温性和防潮隔热性, 并且经久耐用。常见的猪舍顶部为人字形状加挂天棚结构或是单坡形式。比较理想的屋顶为水泥预制板平板式, 并加 15cm ~20cm 厚的土以利保温、防暑。

5 门窗

猪舍的门是人员和猪只出入猪舍的设施。要求设置合理, 使用方便。一般猪舍门宽度在1.2m ~ 1.5m, 高度在 2.0m ~2.2m之间为好,向外开。猪舍的窗是猪舍采光的主要部位。要求种猪舍的窗要大一些,育肥猪舍的窗要小一些。窗的设置不能太低,一般窗的下缘距地面1.2m左右为宜。

双列式猪舍门窗,宽度不小于1.5m, 高度不低于2m, 单列式猪舍走廊门要求宽度不小于 lm,高度1.8m ~2m。窗户的开设则以采光面积与地面面积之比来计算,种猪舍要求1:8~1:10;肥猪舍1.5 :20。

开放式猪舍运动场前墙应设有门,高0.8m ~1.0m,宽0.6m,要求特别结实,尤其是种猪舍;半封闭猪舍则与运动场的隔墙上开门, 高0.8m, 宽0.6m ;全封闭猪舍仅在饲喂通道侧设门,门高0.8m ~ 1.0m, 宽0.6m。通道的门高1.8m,宽1.0m。无论哪种猪舍都应设后窗。开放式、半封闭式猪舍的后窗长与高皆为 40cm,上框距墙顶40cm ;半封闭式中隔墙窗户及全封闭猪舍的前窗要尽量大,下框距地应为1.1m;全封闭猪舍的后墙窗户可大可小,若条件允许,可装双层玻璃。

6 通风换气孔

通风换气孔是猪舍进行空气交换的设施。一般在猪舍墙壁较低的部位开设进气孔,并用网格进行保护, 以防蛇、鼠等进入;在猪舍的顶部开设出气孔,并用风帽等防护,以防雨雪进入。同时要有控制装置,用来控制排气量,保持猪舍内的温度。由进风口进来的新鲜空气单位质量大,处于猪舍的下层正好被猪利用;猪排出的热废气单位质量小,处于猪舍的上层正好被排气孔排出;这样就在猪舍内形成了一个空气的循环系统,新鲜的空气不断的进入,废气不断的排出,保障猪舍的空气符合猪的需要,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养殖效益大幅度提高。

生猪的运输与应激综合征


生猪由饲养地向屠宰场运送的过程称为运输。目前生猪的运输方法主要有两种,汽车运输和火车运输。在运输里程上有几公里乃至上千公里。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环境变化比较大,饲养管理条件比较差,猪的体力消耗很大,体质受到了很大影响,抗病力随着下降,如果养护不好,很容易发生掉膘(失重)、病伤,甚至死亡。这些不良后果与商品猪运输中的应激反应有密切关系。所谓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应激原的刺激下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功能活动。应激综合征是应激功能活动与应激原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病变的综合征候群。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的应激原包括:突然的恐惧刺激、剧烈疼痛、过劳、饥饿、温度过低或过热、环境突然改变、长途运输以及创伤、烧伤、中毒和感染等。对商品猪来说,最常见的应激因素是长途运输。猪发生应激综合征时,常因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而引起各种损害性病变,甚至导致突然死亡。发生应激综合征的猪,其肉色变淡,呈灰白色,肉质松软,水分渗出或出现局灶性坏死。现已发现与运输有关的猪应激综合征有:突毙综合征、应激性肌病、猪胃溃疡、运输病和运输热等.

据我国食品企业调查,生猪长途运输后,掉膘最高达8.2%,短途运输最低的亦有1.74%,平均为4%-5%。此外,在运输途中,忽略或不遵守兽医卫生措施,可导致疫病传播。所以运输中应以保证猪的安全为中心,选择最合理的运输路线、运输时间和运输方法,加强装卸饲养管理和防疫卫生工作,力争少掉膘或不掉膘,尽最大努力,防止猪的疫病和伤亡的发生,保证生猪能及时、安全地运到目的地。

生猪火车运输


装车商品猪的装载量,应根据车厢的实装面积计算,每头猪一般可占面积0.4米2,肥大猪要少装些,瘦小猪可多装些,双层车的上层要少装些,下层可多装些。总之,不宜拥挤,让每头猪都有卧下休息的地方。尤其是长途运输要适当宽敞些,让猪有活动的余地,也便于沿途饲养管理,热天装车前,要将车窗打开,安装上木栅栏,以利通风防暑。冷天则打开背风一侧的车窗,以利空气流通。

装车时,首先检查车厢是否安全。如果是双层车,应先装上层,后装下层。若先装下层,猪在车内惊叫蹿扰,再装上层时,猪就不肯上,不仅影响装车速度,而且还很容易发生跌撞或逃窜事故。肥大猪一般行动迟钝,耐寒怕热,可装在卜层。瘦小猪一般行动敏捷,容易逃窜,可装在下层、装车时,尽可能保持原群原圈。并圈时要大混合,便于途中管理,猪上车后,迅速关好车门或栅栏,并对车架门栏及用品等,再做一次检查.

2.途中饲养管理刚上乍的猪,精神比较紧张,东奔西跑,企图逃窜。特别是挂车,过桥、过洞和会车时,火车鸣笛或桥梁的震动声都可能使猪产生惊惧。这时,押运员要给猪壮胆,向猪群高声地呼唤或用竹竿敲打栅栏,转移猪的注意力,以减轻恐惧。对受惊乱挤乱蹿的猪,用竹竿轻轻拨动,使它不再乱跑。对一些身体瘦小,精神紧张,常在门口或车厢边角等地方东瞧西看企图逃窜的猪,要随时注意,当它抬头时,即用竹竿轻拨,使它低头,以防突然逃窜。猪上车后不大舒适,烦躁不安,很容易挤堆咬架,押运员要及时把挤堆咬架的猪轻轻拨开。夜间行车要静听猪的叫声,辨别哪几头咬架或被挤压,及时照料。隔一些时间还要把猪慢慢赶起来活动一次,以防挤伤或压死。发现病猪,要把它安置在车厢的一角,垫些于草,让其睡卧。天冷时,要尽量保持车内干燥,并用干草、木板等把车厢迎风面的窗口、门缝等透风地方全部堵塞好。在猪上车2小时,第一次打扫粪便后就给猪铺些干草,如果草湿了,要及时换上十的,以防寒保暖。天热时押运员可向车顶和车帮的外侧洒水,以降低车内的温度。若是敞车装运,还要根据太阳照射的方向,及时调整防晒篷。天气过热时,还要向车内泼水和轻轻往猪身上喷水,以防中暑。喷水时一定要喷透,喷得太少,水分蒸发很快,不但起不到降温作用,反而会使车内更加闷热。

长途运输,要定时喂食饮水,一般上午8时1次,下午4时1次,中午喂水1次,热天要多喂水和多汁的青饲料。精料也要比平时多一些,调剂得稀一些。喂食时,要分批喂。先由车厢的一端开始,把附近的六七头猪上槽。少放勤添,喂七八成饱就行,以防挤压震动,造成死亡喂完一批,即将食槽向另一端移动,再喂另一批,顺次喂食1防止猪群一拥而上,对个别胆小,不敢上槽吃食的猪,最后一单槽喂饮。双层车要先喂卜层后喂上层,避免上层的猪吃食后排泄粪便,影响下层喂食。车到终点站前的2小时应即停止喂食饮水,避免卸车时拥挤跌撞,损伤肠胃。

卸车车到终点站前半小时,押运员应把猪轻声哄起,让它活动一下,防止猪腿压迫时间太久而发生麻痹。等车到站停稳后,即开始卸车。卸车时,车上车下都要有人照料。打开车门后,押运员在车门日呼唤,领猪下车,同时有人在车内哄赶哄赶时,从车的一端或一侧赶起,使这一端的猪向车门口移动,不要赶动另一端的猪,防止全群乱动,一齐拥到车门口。生猪开始下车时,要有人站车门附近指挥,防止挤撞。在整个卸车过程中要慢慢驱赶,严禁鞭打脚踢,防止挤伤、撞伤、跌伤。如有急需处理的病伤猪,应先抬下,防止死亡。

养猪最基本的知识:猪的生活习性以及行为特点介绍


养猪户们都知道的,猪是一种杂食类哺乳动物,身体肥壮,四肢短小,鼻子口吻较长,体肥肢短,性温驯,适应力强,繁殖快,有黑、白、酱红或黑白花等颜色,今天小编整理了一份猪的生活习性以及行为特点给养猪户们参考,大家一起来看一看猪的生活习性及行为特点吧!

一、猪的采食行为

猪的采食行为的突出特征,喂食时,猪都力图占据食槽有利位置,有时将前肢踏入食槽,因此食槽应注意加设拦挡。猪自由采食,白天6~8次,夜间4~6次,每次10~20分钟,猪采食具有竞争性,群饲较单饲猪吃的快,吃的多,增重快,猪的采食量随体重的增长而增加,生长猪的采食量一般为体重的3.5%~4.5%。吃干料的小猪每昼夜饮水9~10次,吃湿料的平均2~3次,吃干料的每次采食后立即饮水,任意采食的猪通常采食与饮水交替进行,限饲时,猪则吃完所有料后才饮水。

并且猪是杂食性动物,食量大猪胃的类型介于肉食动物简单胃和反刍动物复杂胃之间,饲料利用广泛而多样,胃内没有分解粗纤维的微生物,所以猪的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不应太高,用青粗饲料喂猪时,要注意调配一定量的精料。

猪还习惯于拱土采食,这是由于猪鼻的构造适于掘土,自出生后一周左右,即能得鼻尖掘土采食。这是猪的本性,故猪舍床面必须经常保持清洁、干燥,以免引起下痢。

二、猪的热调节习性

生长育肥猪的最适宜温度是20~24℃。仔猪的适宜温度为22~32℃。当环境温度不适宜时,猪表现出热调节行为,以适应环境温度。

当环境温度过高时,猪会自觉在粪尿或湿处打汪,为了有利于散热,躺卧时四肢张开,充分伸展驱体,呼吸加快或张口喘气。

当温度过低时,猪则蜷缩身体,最小限度的暴露体表。站立时表现夹尾,曲背,四肢紧收,采食时也表现为紧凑姿势。

三、猪的排泄行为

猪爱好清洁,猪有在低湿的地方排粪的习惯,睡卧在高燥的地方,有经常保持清洁的特性。所以猪舍的建筑应能利用其习愤来保持高燥与清洁。猪不在吃睡地方排粪尿,并表现一定的粪尿排泄规律。生长猪在采食中一般不排粪,饱食后约5分钟开始排泄一两次,多为先排粪,后排尿。喂料前易排泄,多为先排尿后排粪。在两次喂食的间隔里只排尿,很少排粪。夜间一般进行两三次排粪。猪还习惯在睡觉刚起来饮水或起卧时排泄。当猪圈过小、猪群密度过大、环境温度过低时其排泄习性容易受到干扰破坏。

四、猪的群居性

猪为喜群居的胆小动物,同窝或异窝同大的猪应收容在同一猪舍饲养。习惯于成群活动、居住和睡卧,结对是一种突出的交往活动,群体内个体间表现出身体接触和保持听觉的信息传递,彼此能和睦相处,但也有竞争习性,大欺小,强欺弱,群体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离群独居者,可怀疑其有问题。

猪对颜色的感觉比较迟纯,但对嗅觉敏感,寄养时应采取相应措施。猪对吃喝的记忆力很强,对与吃喝有关的时间、声音、气味、食槽方位等很容易建立起条件反射。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制定相应的饲管理制度,并进行合理的行为调教与训练,如每天定时饲喂,训练猪只采食、睡卧、排泄三角定位等。

猪有点神经质,易受干扰引起应激。所以饲养者一定要精心照顾猪群。

五、猪的争斗行为

争斗行为包括进攻、防御、躲避和守势的活动。生产中见到的争斗行为主要是为争夺群体内等级、争夺地盘和争食。

六、猪的探究行为

探究行为包括探查活动和体检行为。猪的一般活动大部分来源于探究行为,大多数是朝向地面上的物体,通过看、听、闻、嗅、啃、拱等感官进行探究,通过探究以获得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

七、猪的异常行为

异常行为是指超出正常范围的行为。着重指对人畜造成危害或带来经济损失的异常行为,它的产生多与猪所处的环境中的有害刺激有关。这些行为主要是活动受到限制,长期高密度圈养等因素的影响。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猪的生活习性以及行为特点,这些是养猪过程中最基本的知识,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养猪户们有所帮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1036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浦东北猪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