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球虫病的临床症状 鹅球虫病的防治方法

鹅球虫病主要是由艾美耳属和泰泽属球虫寄生于鹅的肠道以及肾脏引起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该病流行范围广,对各种年龄、品种的鹅均可具有较强的感染性,但以幼鹅发病率,死亡率较高。鹅球虫病现已成为危害养鹅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疾病。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鹅球虫病的临床症状鹅球虫病的防治方法。

1、流行病学

全世界各地都能够有该病发生、流行,且任何品种的鹅都能够感染球虫,其中幼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临床上,最早是6日龄的鹅感染该病,最大是73日龄感染,其中小于3周龄的鹅比较容易感染。该病往往急性暴发,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可高达90%-100%,死亡率在10%-96%不等,且鹅越小日龄感染具有越高的死亡率。有些日龄较大的鹅或者成年鹅也能够感染该病,但一般呈慢性经过,且治愈后依旧携带球虫,从而导致其他健康鹅发生感染。

鹅感染球虫主要是通过口食入存在于饮水、饲料和土壤中的孢子化卵囊而导致发病。鹅食入的孢子化卵囊在肠道内会发生脱囊,使其中的子孢子逸出,子孢子会侵入到肠上皮细胞并继续发育变成滋养体,通过裂殖生殖生成裂殖体,裂殖体发育成熟后会有大量的裂殖子被释放出来,之后裂殖子又会侵入到上皮细胞而继续发育成为大小配子体。在大量裂殖子和小配子被释放时会导致肠上皮细胞被破坏,使血管发生破裂,且肠上皮细胞发生崩解,肠黏膜脱落,造成肠黏膜无法保持完整性,从而无法起到屏障作用,导致机体消化机能发生紊乱,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最终使其死亡。圈舍简陋,饲养管理条件恶劣,没有及时清除地面上的粪便和污染的垫草,经常在低洼潮湿地放养等,都非常容易引起该病,并促使传播。该病的流行时间与温度、雨量密切相关,一般在每年5-8月份出现流行,但也有少数会在10-12月份出现发病。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鹅减少活动,食欲不振,行走不稳,羽毛蓬松杂乱,下水时羽毛容易被浸湿,双眼无神,出现腹泻。接着闭目呆立不动,部分甚至卧地不起,头弯曲伸到背部羽下,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增加饮水,粪便逐渐从稀糊状变成白色稀粪和水样稀粪,然后排出巧克力色或者浅褐色稀粪,并会黏附在泄殖腔周围,共济失调,食道膨大处含有大量液体。病程后期,病鹅体质渐进性消瘦,出现神经症状,痉挛性收缩,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3、实验室检查

虫卵镜检。取病死鹅肠黏膜发生病变处进行涂片,放在400倍镜下对多个视野进行观察,都能够看到不同数量的球虫卵囊。取血样的肠内容物制成涂片,经过镜检可看到卵圆形或者圆形的球虫卵囊。

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死鹅的肝脏、脾脏组织,在普通琼脂培养基、血液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48h培养,没有长出细菌。

血清学检查。在无菌条件下,采集健康鹅和发病鹅血各20份,分离血清后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H5亚型和小鹅瘟的抗体检测,结果血清中高致病性禽流感H5亚型为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87%),且小鹅瘟病毒抗体呈阴性。

4、防治措施

药物预防。养鹅场要准备一些抗球虫药物,并在雏鹅易感阶段或者该病的流行季节,及早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尤其是容易发生该病的地区,更要采取预防性用药。可选择在鹅群饲料中添加0.02%的复方新诺明混饲,连用4-5天;也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50mg盐酸氯苯胍,或者在每1000mL水中添加40mg盐酸氯苯胍,连续使用4-6天;也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25mg球痢杀混饲;还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2.5mg球虫净混饲。鹅舍要保持干燥、清洁,且进行严格的消毒,及时清除粪便,并采取发酵处理。

药物治疗。病鹅要立即进行隔离饲养,并采取有效治疗。每只病鹅可口服1万IU青霉素,连续使用3-5天;也可每只饮服100-200mg氨丙啉,连续使用3天;还可每只饮服2-5mg氯苯胍,连续使用3-5天,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病鹅群不仅要进行隔离治疗,还要采取大群紧急使用药物进行防治。如按体重使用250mg/kg氨丙啉,添加在饲料中混饲,连续使用3天;也可按体重使用10mg/kg氯苯胍,添加在饲料中混饲,连续使用3天;也可按体重使用30mg/kg球虫宁,添加在饲料中混饲,连续使用3天;还可按5:1比例混合磺胺6甲氧嘧啶和TMP合剂,在饲料中添加0.04%的合剂混饲,连续使用7天,停止用药3天,再连续使用3天。以上药物的防治效果都很好。

在治疗过程中,为防止产生耐药性,重点是选择适宜的抗球虫药,并采取联合用药、穿梭用药和轮换用药的方式。在病鹅使用抗球虫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如果配合使用维生素A和维生素K,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对于曾经发生过该病的鹅场,要定期使用药物进行预防,避免再次发生该病。

鹅球虫病的临诊症状
肾球虫病表现精神不振,翅膀下垂,食欲缺乏,极度衰弱和消瘦,腹泻,粪带白色。重症幼鹅致死率颇高。肠道球虫病呈现出血性肠炎症状,食欲缺乏,精神萎靡,腹泻,粪稀或有红色粘液,重者可因衰竭而死亡。
病理变化
肾球虫病可见肾肿大,呈淡灰黑色或红色,肾组织上有出血斑和针尖大小的灰白色病灶或条纹,内含尿酸盐沉积物和大量卵囊。肾小管肿胀,内含卵囊、崩解的宿主细胞和尿酸盐。肠球虫病可见小肠肿胀,呈现出血性卡他性炎症,尤以小肠中段和下段最为严重,肠内充满稀薄的红褐色液体,肠壁上可能出现大的白色结节或纤维素性类白喉坏死性肠炎。
诊断防治
根据症状、流行病学调查、病变及粪便或肠粘膜涂片或在肾组织中发现各发育阶段虫体而确诊。
防制
药物防制可用磺胺间六甲氧嘧啶或磺胺喹恶啉等磺胺类药物,用量及其他预防措施可参照鸭球虫病。

相关阅读

鹅球虫病


疾病名称鹅球虫病

疾病类型 寄生虫病
动物种类 鹅
病原特性
据报道,鹅球虫有15种,其中发生最多、危害性最大的是截形艾美耳球虫和鹅艾美耳球虫。截形艾美耳球虫寄生在肾小管上皮,使肾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可引起小鹅肾功能障碍而导致死亡。其卵囊两端呈截锥形,卵囊和其内生阶段的虫体只存在于肾脏或输尿管连接处附近的泄殖腔。鹅艾美耳球虫寄生于肠黏膜上皮,可引起肠道球虫。

流行病学特点发病季节在当年的5-8月份,3周至3月龄的幼鹅易感,常呈急性经过,病程2-3天。死亡率颇高,可高达87%。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鹅精神委顿,极度衰弱、消瘦、腹泻、粪便呈白色。重症者可引起死亡。

截形艾美耳球虫感染的病死鹅剖检时,肾脏肿大,颜色变淡,肾组织上有针尖大小黄白色的小结节,肾小管被严重破坏,其中含有大量卵囊和尿酸盐。

感染鹅艾美耳球虫急性病鹅剖检时,呈严重出血性卡他性肠炎。自卵黄蒂后至泄殖腔病变最严重,肠黏膜增厚、出血、糜烂,回肠段和直肠中段的肠黏膜有麸糠样的假膜覆盖。十二指肠至卵黄蒂处病变轻,呈轻度充血,或有卡他性炎症。肠内容为红色或褐色粘液,不形成肠芯。

诊断方法
根据症状、流行病学资料、急性死亡病鹅的剖检病变,肠黏膜涂片及肾组织切片中发现各发育阶段球虫而确诊。

预防将鹅群从高度污染的地区移开,将幼鹅和成鹅分群饲养。在小鹅未产生免疫力之前,应避开靠近水的含有大量卵囊的潮湿地区。

治疗方法
可选用下列药物。

(1)阿的平。每千克体重0.05-0.1克,拌入湿谷粒分5次喂给,每次间隔2-3天。或氨基阿的平,每千克体重0.05克,与湿谷粒拌匀,每隔3天给一次,共给5次。本品的中毒量为每千克体重1克。
(2)可试用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喹噁啉、磺胺二甲基嘧啶等药物进行治疗。

牛球虫病的临床症状 牛球虫病的防治措施


牛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的几种球虫寄生于牛肠道引起的以急性肠炎、血痢等为特征的寄生虫病。牛球虫病多发生于犊牛。犊牛球虫病是一种以破坏肠道黏膜.引起肠管发炎和上皮细胞崩解的寄生虫病,其临床症状以腹泻、下痢和出血性肠炎为主要特征。犊牛球虫病是犊牛病死率大大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球虫病的临床症状牛球虫病的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

牛球虫可分成十多种,其中致病力最强的是牛艾美耳球虫和邱氏艾美耳球虫,也是最常见的两种病原。一般来说,小于2岁的犊牛比较容易发生该病,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通常在放牧过程中感染发病,尤其是在多沼泽、潮湿的牧场进行放牧最容易发病,这是由于潮湿环境有利于虫体的生存和发育。垫草、饲料和母牛乳房污染粪便后,往往会导致犊牛发生感染。另外,牛从舍饲变成放牧,或者从放牧变成舍饲时,由于突然改变饲料,容易引起该病。此外,牛感染某种传染病后,会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也能够引起该病。

2、临床症状

典型症状。患病犊牛在初期表现出精神萎靡,被毛蓬松杂乱,体温基本正常或者稍微升高,能够正常采食,排出含有血液的水样稀粪。随着症状的加重,病牛体温有所升高,一般可超过39.5℃,瘤胃停止蠕动,肠蠕动音增强,停止反刍,食欲不断减退,甚至完全废绝,机体日渐消瘦,往往卧在地上,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变差,后肢及尾部黏附粪便,部分会排出混杂纤维性薄膜的带血稀粪,散发恶臭味,且呈现非常明显的里急后重症状。发病后期,病牛体温逐渐下降,一般低于37.5℃,体质虚弱,严重脱水,明显消瘦,心律不齐,排出黑褐色粪便,基本上都是血液,排粪失禁,少数还会表现出神经症状,眼球震颤,躯体明显颤抖,只能够卧地不起,以及角弓反张等。

非典型症状。牧场流行球虫病,犊牛中感染该病的大部分都不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症状,主要是被毛粗乱,生长缓慢,体况变差,排出松软粪便,且其中含有非常少的血液和黏液,症状比较严重时会有粪便黏附在会阴、尾巴以及飞节处。以上现象非常容易被忽视,导致犊牛在进行断奶或者环境、气候等发生较大变化时,由于发生应激而引起大量犊牛出现发病。另外,部分病牛在出现典型症状的前2-3天,会出现发烧,体温升高达到40-42℃,以及停食吮乳的现象,之后才会表现出急性或者慢性症状。对于7-12月龄的小育成牛,患病后通常表现出腹泻,排出褐色粪便,并存在绿豆粒大小的出血点。对于年龄较大的育成牛,患病后部分会排出表面覆盖有一层鲜红血膜的成形粪便;部分会排出混杂鲜血以及脱落黏膜的稀粪。产奶母牛患病后,所排粪便相比于正常粪便减少,且变稀,一般呈粉红色,其中混杂血液。

3、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犊牛发现肺脏没有发生充血、出血现象,心脏、胃也不存在明显异常,主要是肠道发生明显病变,且往往集中于直肠,肠内含有大量的黑色粪便,其中混杂过多的黏膜碎片以及纤维素性假膜,且含有小血凝块,肠黏膜发生弥漫性充血、肿胀、出血,类似虎斑状,其中出血最为严重的是盲肠黏膜。另外,肠系膜淋巴结发生肿大。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西药治疗,病牛可按体重内服2mgjkg盐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7天;也可按体重内服20mgjkg土霉素,每天2-3次,连续使用3-4天;也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20-30g莫能霉素,连续使用7-10天;也可按体重内服20-50mgjkg氨丙啉,每天1次,连续使用5-6天。如果病牛体温升高,可按体重静脉注射o.05gjkg或者肌肉注射o.07gjkg磺胺嘧啶钠注射液,经过12h后药量减半,连续使用2天,然后改为内服。如果病牛体质虚弱,还要配合采取强心、补液,并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适量的维生素Bi、维生素C针。另外,病牛也可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即取70g诃子、60g白头翁、70g金樱子、50g木香、70g旱莲草、70g地榆炭、60g马齿苋、70g五信子、60g槐花、70g枳实,全部研成粉末后添加适量水调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4天。

定期清粪消毒。牛舍地面定期喷洒1%-2%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将可能存在的卵囊杀灭。对于泥土地面,可将地表土铲去,换成新土,不仅能够抑制卵囊发育,还能够改善环境。对于污染粪便的饮水、饲料以及各种用具,可使用5%漂白粉进行消毒,以将球虫杀死。需要特别重视的是,每天坚持清除粪污,这是由于牛粪便中存在的球虫卵囊经过1-3天才可发育变成具有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如果每天及时清粪,可促使舍内保持干燥,湿度降低,从而不利于球虫卵囊的发育。清出的粪便不允许随意乱倒,也不能够直接上田,必须运送到固定的贮粪场进行堆肥发酵,通过生物热将其中所含的球虫卵囊杀死,变成熟粪后才能够上地肥田。

加强饲养管理。由于成年牛通常作为带虫者,必须与犊牛分开饲养,且在不同牧场进行放牧。母牛哺乳犊牛前,要先擦拭清洗乳房,且哺乳结束后要立即分开。牛更换饲料种类时,必须有一个过渡,禁止突然更换。牛要饲喂多样化饲料,含有丰富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症状
潜伏期约为2—3周,犊牛一般为急性经过,病程为10~15天。当牛球虫寄生在大肠内繁殖时,肠黏膜上皮大量破坏脱落、黏膜出血并形成溃疡;这时在临床上表现为出血性肠炎、腹痛,血便中常带有粘膜碎片。约1周后,当肠黏膜破坏而造成细菌继发感染时,则体温可升高到40--41℃,前胃迟缓,肠蠕动增强、下痢,多因体液过度消耗而死亡。慢性病例,则表现为长期下痢、贫血,最终因极度消瘦而死亡。
病原
文献上记载的牛球虫有十余种:邱氏艾美耳球虫、斯氏艾美耳球虫、拨克朗艾美耳球虫、奥氏艾美耳球虫、椭圆艾美尔球虫、柱状艾美耳球虫、加拿大艾美耳球虫、奥博艾美耳球虫、阿拉巴艾美耳球虫、亚球形艾美耳球虫、巴西艾美耳球虫、艾地艾美耳球虫、俄明艾美耳球虫、皮利他艾美耳球虫等。寄生于牛的各种球虫中,以邱氏艾美耳球虫斯氏艾美耳球虫的致病力最强,而且最常见。
邱氏艾美耳球虫寄生于牛的直肠上皮细胞内,有时也可寄生于盲肠与结肠下段;卵囊为圆形或稍微椭圆形,卵壁光滑,平均大小为14.9--20微米。斯氏艾美耳球虫,寄生于牛的肠道;卵囊卵圆形,平均大小为19.6—34.1微米。球虫之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当牛吞食了感染性卵囊后,孢子在肠道内逸出进入寄生部位的上皮细胞内进行裂体生殖,产生裂殖于;裂殖于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由配子生殖法形成大、小配子体,
大小配子结合形成卵囊排出体外;排至体外的卵囊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孢于生殖,形成孢子化的卵囊,抱子化的卵囊才具有感染性。
防治
牛球虫病预防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①犊牛与成年牛分群饲养,以免球虫卵囊污染犊牛的饲料;②舍饲牛的粪便和垫草需集中消毒或生物热堆肥发酵,在发病时可用1%克辽林对牛舍、饲楕消毒,每周一次;③被粪便污染的母牛乳房在哺乳前要清洗干净;④添加药物预防,如氨丙啉,按O.004%一0.008%的浓度添加于饲料或饮水中;或摩能霉素按每千克饲料添加0.3克,既能预防球虫又能提高饲料报酬。
牛球虫病治疗可选用:①氨丙啉,按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一次内服,连用5—6天;②呋喃唑酮,每千克体重7—10毫克内服,连用7天;③盐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2毫克,连用7天。
牛球虫病首选药:莫能菌素、氨丙啉、磺胺二甲嘧啶。
诊断
临床上犊牛出现血痢和粪便恶臭时,可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患犊粪便,查出球虫卵囊即可确诊。在临床上应注意牛球虫病与大肠杆菌病的鉴别。前者常发生于1个月以上犊牛,后者多发生于生后数日内的犊牛且脾脏肿大。
从粪便颜色判断:球虫病引起的肠道出血,其粪便呈黑色和带血样。可据此做早期分析。

鹅球虫病的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


1、鹅球虫病的流行病学

寄生有球虫的野鹅能够通过迁移和定居而导致家鹅发生感染,这也是引起鹅球虫病传染的主要原因。引起该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鹅或者带虫的青年鹅、成年鹅。病鹅以及带虫鹅排出的粪便中带有球虫卵囊,可能导致饲养场地、禽舍、水源、饲料、用具等被其污染。加之球虫卵囊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部分甚至能够耐过气候寒冷的冬季。因此,只要鹅场有鹅只感染虫体,则很难彻底将环境中存在的球虫卵囊清除。例如,冬季的池水温度非常低,但球虫卵囊在里面经过2个月后依旧具有感染能力。健康的雏鹅和仔鹅如果直接采食或者接触到的饮水、饲料等污染有孢子化球虫卵囊,就会立即导致该病发生。另外,如果在饲养过程中雏鹅、仔鹅饲喂品质低劣且含有较少营养成分的饲料,或者饲喂过多精料且缺乏青料,或者摄取矿物质、维生素不足,造成机体抵抗力降低,会进一步促使该病暴发流行,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任何品种和日龄的鹅都能够感染该病,尤其是幼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中3周龄到3月龄之间的幼鹅容易感染截形艾美耳球虫,且往往呈急性发病,病程持续2~3天,死亡率能够达到87%左右;任何日龄的鹅都能够感染肠球虫,甚至6日龄的全部雏鹅都会出现发病,死亡率能够达到82%左右;在300日龄左右鹅也能够出现发病,但具有较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该病主要在多雨潮湿的季节容易发生,且温度和雨量会影响流行时间,一般在每年的5~8月份容易流行,但有时鹅群也可在10~12月份出现发病。

2、鹅球虫病的临床症状

病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接着彻底废绝,但增加饮水,且饮后不停甩头,羽毛蓬乱,缩颈,双翅下垂,往往离开鹅群独自呆立,头部来回左右摆动或者不停摇头,口腔存在积液,并流出白沫或者发生流涎,甚至只能够卧地,无法起立,呈闭目垂头状。病鹅初期排出粪便逐渐从干变稀,接着发生下痢,排出的粪便呈水样,且混杂红色或者酱红色没有凝固的血液或者凝固的血块和黏液,并有脱落的黏膜夹杂在其中,类似红豆腐乳。病鹅肛门明显松弛,且有棕色或者红色的排泄物沾污周围的羽毛,发生脱水,体质快速消瘦。当病鹅呈急性经过,通常经过1~2天就会由于体质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病鹅呈慢性经过,病程持续时间稍长,可视黏膜发生贫血,体质严重消瘦,有些能够耐过,并自行逐渐痊愈,但只能够缓慢生长。

3、鹅球虫病的病理变化

病鹅肠壁发生肿胀,肠黏膜明显增厚,并存在出血,且有糠麸样的假膜覆盖在直肠中段和回盲段的肠黏膜上,同时黏膜存在球虫结节和针尖大小的溢血点,肠腔发生肿胀,外观明显扩张,且里面含有褐色或者红色的稠状内容物,呈血样胶胨状,从而无法形成肠芯。有些病鹅的肾脏明显增大,且有针尖大至粟粒大的病灶存在于表面,呈灰黄色或者灰白色,且肾小球存在严重损害,并且能够在管内看到大量的球虫卵囊。

4、鹅球虫病的防治措施

鹅球虫病可选择多种药物用于防治,但为避免形成抗药性,至少需要交替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药物。

可在饲料中添加0.02%的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供给病鹅自由采食,连续使用4~5天。也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20mg氯苯胍按,充分混合均匀后饲喂,连续使用7~10天。还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50~200mg氨丙啉,充分混合均匀后饲喂,或者在每升饮水中添加80~120mg,完全溶解后连续饮用7天。在病鹅饲料中添加0.5%的磺胺二甲基嘧啶,混合均匀后饲喂,先连续使用3天,接着停药2天,再连续使用3天。在饲料中添加0.05%~0.2%的磺胺六甲氧嘧啶,混合均匀后饲喂,连续使用3~5天。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0.025%的球痢灵(二硝托胺),混合均匀后饲喂,连续饲喂3~5天。

另外,病鹅还可使用黄连解毒汤加减用于治疗,取30g苦参、50g黄柏、60g常山、50g黄芪、60g黄连、80g白头翁,添加2000mL清水,浸泡大约30min,之后使用文火煎煮30min左右,过滤后取药液,每只每次饮用10mL,用完的药渣再添加适量的清水煎煮,取药汁供整个鹅群饮用,通常使用1剂即可痊愈,症状严重的可再使用1剂。另外,如果鹅只在塑料大棚内饲养,要注意在上面覆盖一层遮荫干草,并确保通风透气性良好。

作者简介:高巍(1982-),男,黑龙江杜蒙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与服务、动物卫生防疫、检疫等方面工作。

高巍

犊牛球虫病的临床症状 犊牛球虫病的防治措施


犊牛球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疾病,是由于肠道内寄生有艾美耳属的球虫而导致。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生慢性或者急性出血性肠炎,临床上主要是出现贫血、体质消瘦以及血痢等症状。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任何品种的牛都能够发病,尤其是21~180日龄的犊牛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犊牛球虫病的临床症状犊牛球虫病的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

犊牛球虫病一般是在温暖且潮湿的季节容易流行,即每年的4~9月份。犊牛肠道内寄生的各种球虫中,最为常见的是牛艾美尔球虫和邱氏艾美耳球虫,致病力也最强。任何品种的牛都对该病具有易感性,通常小于2岁的牛具有最高的发病率,且死亡率也较高。老龄牛往往呈隐性感染。犊牛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温度较高且过于潮湿,大小牛混群饲养,圈舍卫生条件较差,管理水平低下,粪便随处堆放等。

2、临床症状

急性型。通常10~20日龄犊牛容易发生该类型,且快速发病,初期会排出大量血水样的粪便,食欲不振,但体温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第二天就会呈现里急后重,努责排出少量的血水,精神沉郁,低头耷耳,结膜变白,往往呈卧地状,无法稳定站立,体温略微下降,呼吸困难。该类型具有很高的病死率,高时能够达到40%左右,低时能够达到2%~10%。

慢性型。通常30日龄左右的犊牛容易发生,发病初期病牛具有正常的食欲、饮欲,体温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只是排出混杂血丝或者血水的粪便;发病中期,排粪次数增加,排出混杂大量血水以及肠黏膜的粪便,精神不振,体温有所升高,通常能够达到39.8~40.5℃;发病后期,病牛精神萎靡,食欲彻底废绝,被毛粗乱失去光泽,心率加快,体温开始降低,可视黏膜变白,伴发贫血,经常努责,每次只有少量血水排出,并散发恶臭味,往往卧地不起。

3、实验室检查

直接涂片法。取一载玻片并滴加数滴常水或者50%甘油,接着使用木棒或者火柴梗挑取少量粪便,添加在载玻片上的水或者甘油中,充分混合后除去大块的粪渣,将粪液涂成薄膜,控制在可透过其看到报纸上的字迹为适宜厚度,然后盖上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注意按照顺序对盖玻片上整个区域进行检查。

漂浮法集卵法。取适量的粪便添加在量杯中,加满饱和盐水,充分混合后取一载玻片放在杯口处,使其接触液面,经过30min将其取下进行镜检,如果观察到存在球虫卵囊就能够确诊。

鉴别诊断。该病在临床上容易同牛副结核病、大肠杆菌病、肠炎相混淆,应加以鉴别。副结核具有较长的病程,病牛体温不会升高,间或排出混杂血丝的粪便,但不存在球虫卵囊;大肠杆菌病通常在犊牛出生后数天内发生,且病牛脾脏肿大,但球虫病通常是1月龄左右的犊牛容易发生,且不会对脾脏直接产生侵害;肠炎通常呈个发或者散发,但球虫病通常呈群发,且往往在温度较高、潮湿多雨的季节发生。

4、防治措施

犊牛和成年牛分开饲养。由于通常是成年牛寄生有艾美耳属球虫,可经由哺乳等方式导致犊牛被感染,因此既要采取分开饲养,还要禁止在同一片草地进行放牧,同时在母牛哺乳前还要清洗、消毒乳头,并定期使用高锰酸钾等消毒物进行擦洗,确保犊牛在吮乳时吸入虫卵而引起发病。另外,要确保犊牛饮食健康,要饲喂品质优良的青干草。对于患病犊牛,既要与成年牛采取分开饲养,避免再度发生感染,还要与其他健康犊牛采取分开饲养,避免疫情蔓延。

保持环境卫生良好。每天都要对活动场所和牛舍进行清扫,确保干燥卫生,每天定期对饮水器皿和料槽进行清洗,如果需要可采取杀毒处理。要注意对牛排出的粪便以及污染的垫草采取恰当处理,要求对这些污物采取集中发酵处理,确保将虫卵被彻底杀死。

定期驱虫。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推荐分别在每年夏季和初冬使用驱除球虫的药物进行1次驱虫,通常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抗球虫药物,如莫能霉素、磺胺二甲嘧啶、氨丙啉、盐酸氯苯胍等。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对已经出现发病或者症状严重的个体进行驱虫,还要对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个体也进行驱虫,防止出现交叉感染。另外,由于球虫容易形成抗药性,因此注意避免长时间使用单一种类的药物,要适时更换使用其他有效驱虫药物,防止形成耐药性,且首次用药量要加倍。此外,也可在饲料中添加由多味中药组成的复方抗球虫制剂,如当归、柴胡、苦参、白茅根、青蒿、地榆、常山、雄黄等。如果同时配合使用抗菌药物,则具有更好的效果。

药物治疗。病牛可按体重使用50mg/kg磺胺-6-甲氧嘧啶,与等量小苏打混合后内服,用于驱除球虫,每天2次,连续使用4天。病牛还要采取对症治疗,如发生严重脱水,且肛门失禁的病牛,还要配合静脉注射由500~1000mL10%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mL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林格氏液、250mL5%小苏打注射液、10~20mL安钠咖组成的混合溶液。同时,在病牛饮水中添加适量的电解多维、口服补液盐(ORS)等,连续使用4天,可促使精神逐渐恢复,刺激食欲,经过5天就能够控制住病情。

鹅的球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的球虫病是由不同种类的球虫引起鹅只(尤其是幼鹅)的一种原虫病。幼鹅一旦爆发本病,可引起大批死亡。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3周至3月龄的雏鹅或幼鹅、中鹅容易感染本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平均为6天,随着日龄的增长,潜伏期可以至11~17天。本病多呈急性经过,于1~2天内即行死亡,慢性的也多在几天后死亡。

1.鹅肾球虫病是由截形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鹅的肾小管上皮引起的一种原虫病。鹅患本病的病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病雏活动缓慢,无力,食欲减少,精神不佳;第二阶段病雏消瘦,拉白色粪便;第三阶段患病雏鹅大部分蹲地,行走和站立极为困难,体温升高至41.5℃,食欲几乎废绝,强烈口渴,粪便呈稀糊状。翅下垂,目光迟钝,眼球凹陷。

2.鹅肠球虫病鹅肠内的致病球虫种类很多,其中鹅艾美耳球虫、科特兰艾美耳球虫、有毒艾美耳球虫和多斑美耳球虫具有明显致病性。病鹅食欲减少,精神委顿,羽毛松乱,下水后极易浸湿,翅下垂。垂头闭目或离群呆立。喜欢蹲下,头部不由自主地左右轻缓或微微摆动。口腔积液,流涎,食道膨大部充满液体。患鹅下痢,初为稀糊状,后为白色稀粪或水样稀粪。重症者排出红色血粪,粪中充满黏液。病程稍长者,病鹅排出长条状的腊肠样粪,其表面呈灰色或灰白色或淡黄色。经l~2天后便告死亡。耐过急性期的病鹅,可自然康复,但生长速度缓慢,歪颈,步态摇摆,甚至跌倒后两脚朝天。

二、病理变化鹅肾球虫病:主要的病理变化在肾脏,其体积增大,肾表面有针头大至粟粒大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病灶,肾脏颜色常为银灰色,颜色变化的程度取决于肾表面病灶数量的多少。肾脏损害较轻时,肾脏稍为肿大,严重损害时,肾脏肿大2~3倍,甚至4~5倍以上。肾的切面可见轮廓不很明显的淡黄色斑点、出血斑和针尖大小的灰白色病灶或条纹。管状上皮广泛受到破坏。肾小管受到严重受损,管内充满球虫卵囊。心、肺、肝、脾没有出现肉眼可见的变化。少数病例肠黏膜出现卡他性炎症。

肠球虫病:主要的病理变化发生在小肠,呈严重的出血性卡他性肠炎,大多数病例见肠黏膜增厚、出血,肠腔内充满红褐色的黏稠物,小肠的中段和下段见黏膜上有白色结节或糠麸样的伪膜覆盖。严重病例还可见到肠黏膜脱落形成腊肠样肠芯,此时可见肠管膨大充实,切开肠管见表面灰白色,类似小鹅瘟腊肠粪栓子,掀起这种肠芯,见肠黏膜表面有淡红色的黏性分泌物。这种肠芯主要发生在回肠和直肠,有些并延伸到卵黄囊柄附近。其他器官未见肉眼可见的病变。

三、流行特点鹅肾球虫病多发生于3周至3个月大的幼鹅,病程2~3天,死亡率可高达85%。具有季节性。在南方,每年5月份有少数鹅发生本病而死亡,7月下旬则有大批鹅只发病死亡,8月份逐渐减少,9月份停止死亡。鹅肠球虫病各种年龄的鹅只都可发生,但以幼鹅最易感,发病重,死亡率高。

患鹅排出带有卵囊的粪便污染了牧地、禽舍、贮水池、饲料、饮水、土壤及用具,当新一代的雏鹅接触这些地方或食进被孢子化球虫卵囊污染的饲料时,便能引起发病。

在低洼的牧地和死水池放牧,会加速鹅只肾球虫病的发生。每年的7~10月份,在死水贮水池天然沉淀的土壤标本中,可发现鹅肾球虫的卵囊,这种卵囊在冬季(11~12月)的塘水中,约经3个月,仍然具有生活力。

鹅只在患肾球虫病的过程中,如果同时继发其他疾病,这是造成大批雏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当雏鹅同时受到蠕虫的侵袭以及发生慢性副伤寒时,也能造成大批雏鹅死亡。

由于饲料的营养成分不完善,特别是鹅只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时,能促使肠球虫病的爆发。柯氏艾美耳球虫和鹅艾美耳球虫韵致病力最强,鹅只一旦感染就能引起本病的爆发并造成大批鹅只死亡。

鹅球虫病在养鹅地区相当普遍,常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据报道,有些地区鹅群的感染率可达80%~100%或60%~95%,死亡率达10%~20%。据调查和了解,广大养鹅户及基层动物医学工作者对本病认识及了解不足,常将其当作一般肾类及肠炎治疗,结果鹅群患病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制,这也是目前造成本病在某些地区流行的原因之一。

四、病原诊断据报导,鹅的球虫种类共有3个属16种,即艾美耳属、等孢属和泰泽属。

在16种球虫中,只有截形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鹅的肾小管上皮,引起肾球虫病。其余均寄生于鹅的小肠。

1.截形艾美耳球虫Eimeriatrunicata(RaillietandLucet1891)其卵囊的前端截平,卵囊的大小为14~27微米12~26微米。平均为18微米13微米。卵囊呈卵形,有细颈,无色,卵膜光滑,有卵膜孔,孢子形成的时间为5天,在成熟的卵囊及孢子囊中有游离体,在肾管的上皮中繁殖,经过输尿管及泄殖腔侵入机体。截形艾美耳球虫只对鹅致病,不感染雏鸡及鸭。

2.引起鹅肠球虫病的球虫共有15种,我国已报导的有下列几种。

(1)鹅艾美耳球虫(E.anseris)主要寄生在鹅小肠后段,盲肠和直肠也有寄生。卵囊大小为23.4~32.4微米18.0~21.6微米。平均大小为27.5微米20.7微米。卵囊近圆形,卵囊壁单层,光滑、无色。卵囊一端削平。孢子囊大小为11.8微米8.6微米。其形状不规则,常位于卵膜孔下方。

(2)柯氏艾美耳球虫E.kotlani(Gr?fnerandGraubmann1964)主要寄生于鹅小肠后段及直肠,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在盲肠管部,泄殖腔及延伸至小肠中段。卵囊大小为最大者32.8微米22.5微米,最小者27.5微米20微米,平均太小为29.27微米21.3微米。卵囊呈长椭圆形,淡黄色,顶部截平,内有一唇状结构。有两层卵囊壁,有卵膜孔,在其下方有一极粒。原生质团分裂成4个孢子囊,孢子发育完成的时间为48~50小时。

(3)多斑艾美耳球虫E.stigmosa(Klimes1963)主要寄生在小肠前段,也见于后段、盲肠和大肠。卵囊大小最大的为25微米18.75微米,最小的为18.75微米16.25微米,平均大小为22.27微米17.76微米。卵囊呈宽卵圆形,黄褐色,顶端平,卵囊壁两层,囊壁表面有明显的明暗相间的辐射状的条纹,显得粗糙。卵膜孔明显。孢子囊大小为10.58微米8.67微米。

(4)稍小泰泽球虫Tyzzeria.parvula(Klimes1963)主要寄生于小肠前段及中段,小肠后段、直肠及盲肠也有寄生。卵囊大小最大的为16.25微米13.75微米,最小的为10微米10微米。平均大小为14.04微米11.99微米。孢子化的卵囊内含8条游离的香蕉形的子孢子。

确诊本病可以刮取肠黏膜涂片镜检找卵囊。值得注意的是,可能由于球虫的几代无性繁殖,大量的滋养体和裂殖体广泛地侵害肠黏膜上皮(但还未进行有性繁殖,还未形成卵囊),患鹅即死亡,此时检查其粪便,还未能发现球虫卵囊,故不能因此而排除球虫病的可能性,要结合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诊断。倘若只找到少数几个卵囊时,也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因为成年鹅带虫现象相当普遍。如镜检能见到大量圆球形的裂殖体、香蕉形的裂殖体和卵圆形的卵囊,即可确诊为球虫病。还应与小鹅瘟作鉴别诊断(详见小鹅瘟部分的鉴别诊断)。

防治策略

一、预防(1)鹅舍应保持干燥、清洁。鹅场应做好严格的消毒卫生工作。粪便应每天清除,用生物热的方法进行消毒,以杀灭粪中球虫卵囊。防止饲料和饮水被鹅粪污染。

(2)应将雏鹅与曾患过球虫病的老鹅隔开饲养。栏圈、食槽、饮水器及用具等要经常清洗、消毒。运动场应勤垫换新土。

(3)在球虫病流行季节,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对防止球虫病的发生有很大的作用。

克球多(可爱丹):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00~125毫克,均匀混料,连用3~7天。

球痢灵:按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25毫克,混料。连用3~5天。

复方甲基异嗯唑(复方新诺明):按0.02%配比混于饲料中。

球虫净: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25毫克,均匀混料,连用3~5天,屠宰前7天停药。

二、治疗阿的平:鹅只每千克体重用0.05~0.1克,将药物混于湿谷粒中喂给,每隔2~3天给药一次。喂完第三次后,延长间隔时间,每隔5~6天喂一次。共喂5次。通常在喂完第三次后,鹅粪中便找不到球虫卵囊,患鹅症状明显好转,基本停止死亡。

氨基阿的平:鹅只每千克体重用0.05克,与湿谷粒拌和,

每隔3天一次,共用药5次,鹅对氨基阿的平的中毒量为每千克体重1克,使用时注意不要过量。

青霉素:每只雏鹅用5000~10000国际单位,用水溶解后,拌入饲料中喂给或滴服,每天1次,三天为一疗程。

氯苯胍:按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00毫克,均匀混料饲喂,连用7~10天。屠宰前5~7天停止喂药。预防量减半。

氨丙林:按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50~200毫克,或按每千克体重用250毫克拌料;或按每升饮水中加入80~120毫克饮服,连用7天。用药期间,应停止喂维生素B1。

磺胺-6-甲氧嘧啶(制菌磺SMM)和TMP合剂:两者的比例为5:1,合剂的剂量为0.04%混入粉料中,连喂7天,停药3天,再喂3天。

磺胺二甲基嘧啶:以0.5%混入饲料中饲喂;或以0.2%浓度饮水,连用3天,停用2天后,再连用3天。

球痢灵:按0.025%浓度均匀混料,连喂3~5天。

克球多:按每千克饲料中加250毫克均匀混料饲喂,连用3~5天。

广虫灵:按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00~200毫克,均匀混料,连用5~7天。

由于球虫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应经常换药,不可长期使用单一药物防治球虫病。

奶牛球虫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球虫病是畜牧生产中重要和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分布极广,危害很大。奶牛球虫病以出血性肠炎为特征。主要发生于犊牛,可导致死亡。文献记载,寄生于牛的球虫有10余种,常见的以邱氏艾美耳球虫、牛艾美耳球虫和奥博艾美耳球虫的致病性最强,也最常见。流行于温暖而潮湿季节(4~9月份)。

1病原

1.1邱氏艾荚尔球虫卵囊为圆形或椭圆形,卵囊壁为两层,光滑,厚0.8~1.6微米,外壁无色,内壁为淡绿色。卵囊的大小为17~20微米14~17微米。孢于形成所需时间是2~3天,主要寄生于直肠,有时在盲肠和结肠下段也能发现。

1.2牛艾荚尔球虫卵囊呈椭圆形,卵囊壁两层,光滑,内壁为淡褐色,厚约0.4微米,外壁五色,厚1.3微米。卵囊的大小为27~29微米20~21微米。孢子形成所需时间为2~3天,寄生于小肠、盲肠和结肠。

2流行病学

各种品种的牛均有感染性,以2岁以内的犊牛患病严重,死亡率高。成年牛是带虫者,本病一般多发生在4~9月份。在潮湿、沼泽的草场放牧的牛群,很容易发生感染。冬季舍饲期间亦可能发病,主要由于饲料、垫草、母牛的RU房被粪便污染,使犊牛易受感染。

3临床症状

犊牛发病多为急性。潜伏期2~3周。病程10~15天。病初,病牛突然减食,精神沉郁,体温一般正常,以出血性肠炎为主要特征,即排出的粪便表面附有数量不等的鲜红色血液和血凝块。随着病程的延长,精神更沉郁,呆立,毛竖立,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瘤胃蠕动差。排出带血稀粪便,有恶臭味。约经1周后,体温可达40℃~41℃,粪便呈黑色,并不断从肛门流出。后因极度贫血和衰竭而死亡//致富经//。慢性者多在发病后3~5天逐渐好转;但持续存在腹泻和贫血症状。病程可延绵数月,也可因高度贫血和消瘦衰竭而死亡。

4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可视黏膜苍白。后肢和肛门周围污秽。直肠黏膜肥厚,有出血性炎症变化。淋巴滤泡肿大,有白色或灰色小溃疡,其表面覆有凝乳样薄膜。直肠内容物呈褐色,恶臭,含有纤维素性假膜和黏膜碎片。

5诊断

取粪便用饱和食盐水浮集法,取上清液镜检,或取直肠刮取物直接镜检,有球虫卵囊,即可确诊。

6类症鉴别

6.1犊牛大肠杆菌病类似处是体温高达40℃,腹泻,粪便中带有血液,有臭味。不同处是大肠杆菌病多发生于10日龄以内的犊牛(球虫病在1月龄以上2岁以内);肠型病例,病初粪便如粥样,黄色,后呈水样,灰白色,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凝血块及泡沫,有酸败气味。后期常有腹痛,用蹄踢腹壁和并发肺炎、关节炎。

6.2犊牛沙门氏菌病类似处是体温升高达40℃~41℃,腹泻,粪便中混有血液,病犊消瘦。不同处是急性病例常在3~5天内死亡,多数病例出现症状后5~7天死亡,病死率最高达50%。随着病期延长,腕关节和跗关节可能肿大,有时有支气管炎和肺炎症状,甚至有的犊牛的耳尖、尾尖和四肢球节以下干性坏疽。

6.3犊牛乾状病毒病类似处是腹泻,有时附有血液,精神沉郁,初期体温一般正常。不同处是以15~90日龄的犊牛发病较多,多流行于3~4月份,突然发生,迅速传播。前驱期症状不明显。粪便水样,如喷射状排出,黄绿色,病久才含血液,病死率较低。粪中无卵囊。

6.4犊牛肠炎类似处是体温高达40℃左右,腹泻,粪便中含有血液,肛门、尾根有粪污,食欲减少或废绝。不同处是眼结膜充血,无流行性。

7防治方法

7.1预防采取隔离、治疗、消毒的综合性措施。成年奶牛多为球虫病带虫者,应与犊牛分开饲养,放牧场也应分开。牛舍及放牧场应进行清洁、消毒。常用的消毒药是4%碱溶液及0.5%过氧乙酸溶液。粪便应堆积发酵或用消毒药消毒。同时可进行药物预防。可以添加的药物有:氨丙啉,按0.004%~0.008%的浓度添加于饲料或饮水中口服,连用21天;莫能菌素,按每千克饲料中添加0.03克,连用33天,既能预防球虫病,又能提高饲料报酬。

7.2治疗

①磺胺药,可抑制球虫病的发展,减轻症状。磺胺间甲氧嘧啶,犊牛每天口服100毫克/千克体重剂量,连用2天,配合使用酞酰磺胺噻唑(PST)效果更佳。磺胺喹啉,按0.1%饲料比例连喂3~5天。②氨丙啉,每天以20~25毫克/千克体重剂量口服,连喂4~5天。③鱼石脂20克,乳酸2毫升,水80毫升,混合后,每天灌服2次,每次一茶匙,连服3天(犊牛)。④对症状严重的病牛,除口服上述药物外,还必须采取对症疗法,如输液、补糖、强心等。

鸡球虫病的流行特点 鸡球虫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鸡球虫病是鸡常见且危害十分严重的寄生虫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球虫引起的急性流行性寄生虫病。它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10~30日龄的雏鸡或35~60日龄的青年鸡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可高达80%。病愈的雏鸡生长受阻,增重缓慢;成年鸡一般不发病,但为带虫者,增重和产蛋能力降低,是传播球虫病的重要病源。下面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鸡球虫病的流行特点和鸡球虫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1、流行特点

病鸡、耐过鸡和带虫鸡是主要的传染源,并且球虫卵囊会随耐过鸡的粪便排出。卵囊在土壤中保持活力的时间长达4-9个月。10日龄以上的雏鸡对该病最易感。球虫病的感染途径是鸡摄入了有活力的孢子化卵囊后发病,被球虫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垫料以及用具等都带有球虫卵囊,而工作人员、野鸟、昆虫、尘埃等是球虫的主要传播者。该病高发季节为多雨的春夏两季,通常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最为流行,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是鸡舍环境条件差,潮湿、拥挤、饲料中营养不全或者配比不合理等,当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条件差时会导致该病的传播速度加快,并会波及到全群。

2、临床症状

鸡球虫病根据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两种,其中急性型多见于50日龄以内的雏鸡,病鸡在最初表现为精神不佳,羽毛蓬乱,双眼紧闭,呆立,不喜动,双翅下垂,食欲减退,严重时食欲废绝,渴欲增强,饮水量增加。病鸡最初会便秘,然后下痢,严重时还会排泄水样带血的粪便,泄殖腔的周围常因腹泻而黏上粪便,导致此处的羽毛黏连在一起。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鸡的双翅会轻度瘫痪,运动失调,嗉囊内充满液体,鸡冠、肉髯以及可视黏膜颜色苍白。病鸡会逐渐的消瘦。在发病后期,病鸡的两腿不断发生痉挛性收缩,最后会衰竭死亡,雏鸡患该病的死亡率较高,可达到50%-80%,即使耐过,其生长发育受阻,多数病雏在1周左右死亡;慢性型多为日龄较大的幼鸡,病程较长,可达数月,因病情较轻,发展缓慢,临床症状表现的不明显,但是病鸡的生长发育受阻,并且会逐渐的消瘦,足和翅常出现轻度瘫痪的现象,蛋鸡的产蛋量会明显减少,肉鸡的增重速度减慢,有的还会出现间歇性下痢,但是死亡率较低。

3、病理变化

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可见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肠道,盲肠显著的肿大为正常的3-5倍,并且盲肠内容物为凝固的或者新鲜的暗红色血状物,肠壁增厚,伴有严重的糜烂,浆膜出血。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死鸡消瘦,剖检可见胸肌呈苍白色,盲肠的质地坚硬,有时可见小肠发生病变,小肠内的黏膜坏死,小肠内含物有脱落的黏膜、血液,气味恶臭,病变处的肠黏膜出血,浆膜有密集的小出血点,在球虫裂殖体繁殖的部位有球虫增殖的淡白色小点。

4、诊断方法

根据发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可进行初步的诊断,但是如果要确诊则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可取病鸡的粪便或者肠内容物、肠黏膜剥落物制片,用姬姆萨染色法染色后镜检,如果发现视野中有无色或者黄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的两层轮廓,其中一个为深色的圆形原生质球,周围透明的虫卵就是球虫卵囊。或者可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将病鸡的粪便用饱和盐水混合后,用60目的铜筛过滤,半小时后虫卵上浮,取液面表面液膜于载玻片上镜检,如发现球虫卵即可诊断为该病。

5、防治方法

鸡球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危害极大,养殖者需从多方面人手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卫生工作,进行免疫接种,及时的采取药物治疗,使球虫病的发病率以及危害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减少养鸡场的经济损失。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首先从饲料人手,要提供优质且营养均衡的饲料,保证鸡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尤其是维生素A、维生素K等,以保证鸡有较强的抵抗力。还要加强饲料的管理工作,防止饲料发生霉变,在饲喂时适当限饲,同时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添加剂以提高对球虫的抵抗力。做好鸡群的分群工作,雏鸡和成鸡要分开饲养,以免病原散播导致雏鸡群患病。保持鸡舍的环境卫生,及时清理舍内的粪便,并进行堆积发酵,以彻底的杀灭虫源。保持舍内适宜的温度、干燥的环境,控制好鸡群的饲养密度,加强通风,定期进行全舍消毒和带鸡消毒。另外使用球虫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方法,一般在雏鸡最易感日龄和该病的流行季节接种球虫疫苗。

治疗。目前治疗球虫病的药物有50多种,但是因产生抗药性,使用年限明显缩短,因此在治疗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生长阶段的鸡使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可以交替用药,以免产生抗药性。磺胺类的药物对该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混合磺胺氯吡嗪0.6-1g,连喂3天。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可用二甲氧苄氨嘧啶按1:3-5的比例与其配合使用,对磺胺类药物起到增效的作用,并且可减少磺胺类药物的用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还可以使用中药治疗,以杀虫、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益气养血为用药原则。

鸡球虫病的病原学
病原为原虫中的艾美耳科艾美耳属的球虫。世界各国已经记载的鸡球虫种类共有13种之多,我国已发现9个种。不同种的球虫,在鸡肠道内寄生部位不一样,其致病力也不相同。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tenella)寄生于盲肠,致病力最强;毒害艾美耳球虫(E.necatrix)寄生于小肠中三分之一段,致病力强;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寄生于小肠,以中段为主,有一定的致病作用;堆型艾美耳球虫(E.acervulina)寄生于十二指肠及小肠前段,有一定的致病作用,严重感染时引起肠壁增厚和肠道出血等病变;和缓艾美耳球虫(E.mitis)、哈氏艾美耳球虫(E.hagani)寄生在小肠前段,致病力较低,可能引起肠粘膜的卡他性炎症;早熟艾美耳球虫(E.praecox)寄生在小肠前三分之一段,致病力低,一般无肉眼可见的病变。布氏艾美耳球虫(E.brunetti)寄生于小肠后段,盲肠根部,有一定的致病力,能引起肠道点状出血和卡他性炎症;变位艾美耳球虫(E.mivati)寄生于小肠、直肠和盲肠,有一定的致病力,轻度感染时肠道的浆膜和粘膜上出现单个的、包含卵囊的斑块,严重感染时可出现散在的或集中的斑点。
鸡球虫的发育要经过三个阶段:
①无性阶段,在其寄生部位的上皮细胞内以裂殖生殖进行;
②有性生殖阶段,以配子生殖形成雌性细胞、雄性细胞,两性细胞融合为合子,这一阶段是在宿主的上皮细胞内进行的;
③孢子生殖阶段,是指合子变为卵囊后,在卵囊内发育形成孢子囊和子孢子,含有成熟子孢子的卵囊称为感染性卵囊。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在宿主体内进行,称内生性发育。孢子生殖在外界环境中完成,称外生性发育。鸡感染球虫,是由于吞食了散布在土壤、地面、饲料和饮水等外界环境中的感染性卵囊而发生的。
鸡球虫的感染过程
粪便排出的卵囊,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约经1~2d发育成感染性卵囊。这种卵囊被鸡吃了以后,子孢子游离出来,钻入肠上皮细胞内发育成裂殖子、配子、合子。合子周围形成一层被膜,被排出体外。鸡球虫在肠上皮细胞内不断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使上皮细胞受到严重破坏,遂引起发病。
流行病学
各个品种的鸡均有易感性,15~50日龄的鸡发病率和致死率都较高,成年鸡对球虫有一定的抵抗力。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凡被带虫鸡污染过的饲料、饮水、土壤和用具等,都有卵囊存在。鸡感染球虫的途径主要是吃了感染性卵囊。人及其衣服、用具等以及某些昆虫都可成为机械传播者。
饲养管理条件不良,鸡舍潮湿、拥挤,卫生条件恶劣时,最易发病。在潮湿多雨、气温较高的梅雨季节易爆发球虫病。
球虫孢子化卵囊对外界环境及常用消毒剂有极强的抵抗力,一般的消毒剂不易破坏,在土壤中可保持生活力达4~9个月,在有树荫的地方可达15~18个月。但鸡球虫未孢子化卵囊对高温及干燥环境抵抗力较弱,36℃即可影响其孢子化率,40℃环境中停止发育,在65℃高温作用下,几秒钟卵囊即全部死亡;湿度对球虫卵囊的孢子化也影响极大,干燥室温环境下放置1天,即可使球虫丧失孢子化的能力,从而失去传染能力。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松,头卷缩,食欲减退,嗉囊内充满液体,鸡冠和可视粘膜贫血、苍白,逐渐消瘦,病鸡常排红色葫萝卜样粪便,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开始时粪便为咖啡色,以后变为完全的血粪,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致死率可达50%以上。若多种球虫混合感染,粪便中带血液,并含有大量脱落的肠粘膜。
急性球虫病:
精神、食欲不振,饮欲增加;被毛粗乱;
腹泻,粪便常带血;
贫血,可视粘膜、鸡冠、肉垂苍白;脱水,皮肤皱缩;
生产性能下降;严重的可引起死亡,死亡率可达80%,一般为20-30%。恢复者生长缓慢。
慢性球虫病:
见于少量球虫感染,以及致病力不强的球虫感染(如堆型、巨型艾美耳球虫)。拉稀,但多不带血。生产性能下降,对其它疾病易感性增强。
病理变化

病鸡消瘦,鸡冠与粘膜苍白,内脏变化主要发生在肠管,病变部位和程度与球虫的种别有关。
柔嫩艾美耳球虫主要侵害盲肠,两支盲肠显著肿大,可为正常的3~5倍,肠腔中充满凝固的或新鲜的暗红色血液,盲肠上皮变厚,有严重的糜烂。毒害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中段,使肠壁扩张、增厚,有严重的坏死。在裂殖体繁殖的部位,有明显的淡白色斑点,粘膜上有许多小出血点。肠管中有凝固的血液或有葫萝卜色胶冻状的内容物。
巨型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中段,可使肠管扩张,肠壁增厚;内容物粘稠,呈淡灰色、淡褐色或淡红色。
堆型艾美耳球虫多在上皮表层发育,并且同一发育阶段的虫体常聚集在一起,在被损害的肠段出现大量淡白色斑点。
哈氏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前段,肠壁上出现大头针头大小的出血点,粘膜有严重的出血。
若多种球虫混合感染,则肠管粗大,肠粘膜上有大量的出血点,肠管中有大量的带有脱落的肠上皮细胞的紫黑色血液。
诊断

生前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或粪便涂片查到球虫卵囊,或死后取肠粘膜触片或刮取肠粘膜涂片查到裂殖体、裂殖子或配子体,均可确诊为球虫感染,但由于鸡的带虫现象极为普遍,因此,是不是由球虫引起的发病和死亡,应根据临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病理剖检情况和病原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
成鸡与雏鸡分开喂养,以免带虫的成年鸡散播病原导致雏鸡爆发球虫病。保持鸡舍干燥、通风和鸡场卫生,定期清除粪便,堆放;发酵以杀灭卵囊。保持饲料、饮水清洁,笼具、料槽、水槽定期消毒,一般每周一次,可用沸水、热蒸气或3%~5%热碱水等处理。据报道:用球杀灵和1∶200的农乐溶液消毒鸡场及运动场,均对球虫卵囊有强大杀灭作用。每千克日粮中添加0.25~0.5mg硒可增强鸡对球虫的抵抗力。补充足够的维生素K和给予3~7倍推荐量的维生素A可加速鸡患球虫病后的康复。
免疫预防
据报道,应用鸡胚传代致弱的虫株或早熟选育的致弱虫株给鸡免疫接种,可使鸡对球虫病产生较好的预防效果。亦有人利用强毒株球虫采用少量多次感染的涓滴免疫法给鸡接种,可使鸡获得坚强的免疫力,但此法使用的是强毒球虫,易造成病原散播,生产中应慎用。此外有关球虫疫苗的保存、运输、免疫时机、免疫剂量及免疫保护性和疫苗安全性等诸多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药物防治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鸡球虫病的防制主要是依靠药物。使用的药物有化学合成的和抗生素两大类,从1936年首次出现专用抗球虫药以来,已报道的抗球虫药达40余种,现今广泛使用的有20种。
常用预防药物:
氯苯胍:预防按30~33mg/kg浓度混饲,连用1~2个月,治疗按60~66mg/kg混饲3~7d,后改预防量预以控制。
氨丙啉:可混饲或饮水给药。混饲预防浓度为100~125mg/kg,连用2~4周;治疗浓度为250mg/kg,连用1~2周,然后减半,连用2~4周。应用本药期间,应控制每千克饲料中维生素B1的含量以不超过10mg为宜,以免降低药效。
硝苯酰胺(球痢灵):混饲预防浓度为125mg/kg,治疗浓度为250~300mg/kg,连用3~5d。
莫能霉素:预防按80~125mg/kg浓度混饲连用。
盐霉素(球虫粉,优素精):预防按60~70mg/kg浓度混饲连用。
地克珠利:预防按1PPM浓度混饲连用。
马杜拉霉素(抗球王、杜球、加福):预防按5~6mg/kg浓度混饲连用。
尼卡巴嗪:混饲预防浓度为100~125mg/kg,育雏期可连续给药。
常用治疗药物:
妥曲珠利溶液(奎文家禽研究所):治疗用药,500kg体重/瓶饮水;1次/日,连用2-3日。
磺胺类药:对治疗已发生感染的优于其他药物,故常用于球虫病的治疗。
常用的磺胺药有(注意:出口商品肉鸡禁止使用磺胺药):
复方磺胺-5-甲氧嘧啶(SMD-TMP),按0.03%拌料,连用5~7d。
磺胺喹恶啉(SQ),预防按150~250mg/kg浓度混饲或按50~100mg/kg浓度饮水,治疗按500~1000mg/kg浓度混饲或250~500mg/kg饮水,连用3d,停药2d,再用3d。16周龄以上鸡限用。与氨丙啉合用有增效作用。
磺胺间二甲氧嘧啶(SDM),预防按125~250mg/kg浓度混饲,16周龄以下鸡可连续使用;治疗按1000~2000mg/kg浓度混饲或按500~600mg/kg饮水,连用5~6d,或连用3d,停药2d,再用3d。
磺胺间六甲氧嘧啶(SMM,DS—36,制菌磺),混饲预防浓度为100~200mg/kg;治疗按100~2000mg/kg浓度混饲或600~1200mg/kg饮水,连用4~7d。与乙胺嘧啶合用有增效作用。
磺胺二甲基嘧啶(SM2),预防按2500mg/kg浓度混饲或按500~1000mg/kg浓度饮水,治疗以4000~5000mg/kg浓度混饲或1000~2000mg/kg浓度饮水,连用3d,停药2d,再用3d。16周龄以上鸡限用。
磺胺氯吡嗪(Esb3),以600~1000mg/kg浓度混饲或300~400mg/kg浓度饮水,连用3d

浅谈鸡球虫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鸡盲肠球虫病是鸡常见且危害十分严重的寄生虫病,所以日龄鸡均易感染,多为急性暴发,病鸡突然排出大量血液,反应迟钝,冠髯苍白,猝死。该病具传染性,给养殖业造成突发的损失,对养鸡业危害巨大。现详细阐述鸡球虫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措施,以期为降低鸡球虫病的发病率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大家一起来看看:

1、病原

鸡球虫病的病原为艾美耳科、艾美耳属的球虫。我国已发现9个种,艾美耳属球虫的共性特征是卵囊内的胚孢子形成4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有2个子孢子。不同种的球虫在鸡肠道内寄生部位、侵害程度也不相同。鸡球虫的发育要经过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孢子生殖三个阶段,其中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是在鸡肠黏膜上皮细胞内进行的,孢子生殖阶段则是在体外进行的,形成感染性卵囊。

鸡球虫的感染过程是病鸡通过粪便排出卵囊,在适宜温度和湿度的环境下,经1~2天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卵囊,这种卵囊被鸡食入后,子孢子游离出来,钻入肠上皮细胞内发育成裂殖子、配子、合子。合子周围形成一层被膜成为卵囊,卵囊排出体外,按上述过程循环发育。由于鸡球虫在肠上皮细胞内不断进行有性、无性繁殖,使上皮细胞受到严重破坏,引发球虫病的发生。

2、流行特点

各品种鸡均对此病有易感性,15~50日龄的鸡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成年鸡对球虫有一定的抵抗力,但仍然具有敏感性。刚孵出的雏鸡小肠内没有足够的胰凝乳蛋白酶和胆汁,不能释放出子孢子,所以有时表现出对球虫完全无易感性;也有认为幼雏很少发生球虫病是母源抗体的缘故。病鸡是主要的传染源,被病鸡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以及土壤都含有大量的卵囊,鸡通过啄食了感染性的卵囊而被感染。鸡球虫的生长发育只有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进行,高温、干燥的条件则不利于其生存,因此在温暖多雨的季节最易引起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此外,日粮成分中营养成分缺乏,特别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K的缺乏,也会影响肠道内球虫的生长发育与致病性,引起该病的发生。

3、临床症状

根据发病临床特征,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类型。急性型病程多为2~3周,多发生于幼鸡。表现为病初精神沉郁,羽毛蓬乱,不喜运动,食欲下降,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稀粪黏连。病程后期,由于大肠上皮被破坏和机体中毒,病鸡症状加重,出现运动失调,渴欲增加,食欲废绝,鸡冠及可视黏膜苍白,排出带血水样稀便,身体逐渐消瘦。若是发生盲肠球虫,粪便会呈棕红色,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变为纯粹血便。雏鸡的死亡率在50%以上,甚至全群死亡。慢性型多见于日龄较大的幼鸡或成鸡,症状与急性型类似,但不明显,病程较长,可拖至数周或数月,病鸡表现逐渐消瘦,发生间歇性下痢,生产性能下降,死亡率较低。

该病病变主要发生在肠道,其他脏器只发生贫血退色。剖检可见盲肠显著肿大,为正常的3~5倍,盲肠内有大量凝固的暗红色血液,盲肠上皮变厚,黏膜上有出血点,发生糜烂性坏死。直肠黏膜可见出血斑,小肠肠壁扩张,增厚变粗,发生严重坏死,肠壁深部和肠腔有凝固血液,使小肠外观上呈红色或黑色。慢性球虫病鸡主要表现为肠道苍白失去弹性,肠壁增厚。

4、诊断

可采集鸡的粪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或粪便涂片查到球虫卵囊,或取病死鸡肠黏膜触片或刮取肠黏膜涂片,若查到裂殖体、裂殖子或配子体,均可确诊为球虫感染,由于鸡体内寄生虫现象极为普遍,因此,在判断发病和死亡原因时,还应结合流行特点、临诊症状、病理剖检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5、防治措施

鸡球虫病的预防应以药物预防为主,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一般在雏鸡12~15日龄开始饲喂拌有抗球虫药的饲料,这样可消灭处在萌芽状态的球虫,从而达到预防鸡球虫病的目的。要保持鸡舍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控制好饲养密度。经常用热水或热碱水对料槽、饮水器、器具以及场地进行洗涤消毒。保持垫料干燥,不让卵囊有孢子化的条件,破坏其生活史,达到降低发病率的目的。提供营养丰富充足的饲料,在饲料和饮水中增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K,增加机体抵抗力,降低死亡率。

球虫病的治疗时间越早,其治疗效果越好。目前,兽医临床上使用的药物有抗生素类药物和化学合成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主要有莫能菌素、盐霉素、马杜霉素、那拉霉素、山度霉素和海南霉素等。化学合成类药物主要有氯羟吡啶、二硝托胺、氨丙啉、尼卡巴嗪、常山酮、地克珠利、托曲珠利、磺胺喹口恶啉和乙氧酰胺苯甲酯等。

鸡球虫病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流行性原虫病,

浅谈鸡球虫病。这种病分布广,发生普遍,对雏鸡危害最大。本病以15-50日龄的鸡最易感染,气温在20—30℃和雨水较多的季节最为流行。球虫病发病率高达70%左右,死亡率20—50%不等。患鸡多愈后生长缓慢,经济效益差。为避免和减少因球虫病给养殖户造成损失,下面将鸡球虫病的流行特点与致病因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介绍给大家,供参考。

一、流行特点与致病因素

鸡球虫病主要是由艾美尔属球虫中的9种球虫(危害较大的是堆型、柔嫩、巨型、毒害、布氏5种艾美尔球虫)寄生于鸡肠管上皮细胞所致。寄生于盲肠致病的为柔嫩艾美尔球虫(又称脆弱艾美尔球虫),雏鸡常见。寄生于小肠前段致病的为堆型、哈氏、变位、和缓、早熟艾美尔球虫;寄生于小肠中段致病的为巨型和毒害艾美尔球虫;寄生于小肠后段、直肠和盲肠近端部致病的为布氏艾美尔球虫,青年鸡易感染小肠球虫病。一般为两种以上球虫混合感染。病鸡和球虫病携带者是发病群体的来源。维生素A和维生素K缺乏,圈舍潮湿,空气质量差,鸡群过于拥挤,环境卫生差,饲养管理不当等为本病发生的诱因。另外,本病的发生与马立克氏病有密切关系,两者能相互促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本病唯一感染途径是消化道,主要是雏鸡食入球虫孢子化卵囊而感染致病。饲料、饮水、尘埃、垫料为传染媒介。野禽、昆虫及饲养员、工具亦能机械传播本病。

二、临床症状

1、急性型:精神委顿、嗜睡、被毛松乱、闭目缩头、呆立吊翅、喜欢拥挤在一起,嗉囔充满液体、便血下痢、肛周羽毛因排泄物污染粘连、喜饮或绝食。可视粘膜、冠、髯苍白。病末期有精神症状,昏迷,两脚外翻、僵直或痉挛。

2、慢性型:无明显症状,表现为厌食、少动、消瘦、生长缓慢、脚翅轻瘫,偶有间歇性下痢。急性患鸡经5-10天不愈衰竭死亡;急性经过不愈者转为慢性。

三、病理变化

一般集中在肠管,其它器官无多大变化。不同种类的球虫侵害所造成的病变程度和部位亦不同。

1、柔嫩艾美尔球虫主要侵害盲肠,表现为盲肠两侧明显肿胀(较正常的肿大3-5倍),肠道粘膜出血呈棕红色或暗红色,肠粘膜脱落,肠内有凝血块或黄白色干酪样坏死物。

2、巨型和毒害艾美尔球虫侵害小肠中段,表现为肠管扩张,肠壁松弛增厚,有严重的坏死灶,肠粘膜有少量小出血点和白色斑点相间,肠腔有凝血,浆膜淡红色,经济《浅谈鸡球虫病》(https://www.unjs.com)。

3、堆型艾美尔球虫表现为十二指肠肿大明显,肠粘膜出血,浆膜可见灰白色小斑点。

4、布氏艾美尔球虫侵害小肠后段与盲肠联合部位,表现为上皮细胞脱落,粘膜出血,有针尖状出血及灰白色斑点。

除上述几种球虫外,其他球虫对鸡的致病力较低,其病变也不严重。

四、防治措施

在鸡的养殖过程中,除选好鸡苗和饲料,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外,消毒是预防鸡球虫病的有效措施。

1、圈舍、食具、用具用20%石灰水或30%的草木灰水或百毒杀消毒液(按说明用量兑水)泼洒或喷洒消毒。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和饲养密度。

2、本病流行季节,投喂维生素A、维生素K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提高抗体水平。

3、雏禽期可用抗球虫类药物按最佳剂量拌料投喂3-5天。

4、群体暴发球虫病时,常用下列药物予以治疗。

(1)氯苯胍为广谱抗球虫药,疗效高,毒副反应轻,适口性好,当使用其它球虫药无效时,改用本药可以奏效。每100公斤饲料用3-5克拌料,连用3-5天。

用氯苯胍1.5克,丙二醇20毫升,土温80-00毫升,加热至70℃溶解后,配成30ppm浓度的水溶液,供鸡群饮用。长期使用可能会使鸡肉(蛋)产生药味。

(2)10%盐霉素钠。每100公斤饲料用5-7克拌料投喂,连用3-5天。

(3)磺胺二甲氧嘧啶。每100公斤饲料拌药50克,连用3天,停3天再用3天(预防剂量减半)。

(4)青霉素按每公斤体重2-3万单位配合Vk3针剂0.2毫克混合肌注,每天1次,连用3天。

(5)30%磺胺氯吡嗪钠粉(水溶性)。广谱高效抗球虫药,对各种球虫治疗效果显著。治疗用量按每公斤鸡1克饮水3天。预防或一般性治疗按每公斤水加1克供其自由饮用;严重感染时每公斤水2-3克药粉兑水饮之。也可按每100公斤饲料用药25-30克拌料投喂。

(6)硫酸钠辅助治疗法。本方法适用于小肠球虫病的后期,肠腔内充满脓血时,此法优于单一使用抗球虫药治疗。用法:每1000羽鸡用硫酸钠500克饮水3-5天,重症者可口灌服2次。目的是迅速将肠内脓血排除,以利药物被充分吸收而发挥疗效。

防治鸡球虫病的药物很多,考虑药物残留和耐药性问题。建议养殖户在用药时根据当地市场的供药品种对症选用,并交替使用。一种药物可连续使用5-7天,间隔数天后再换一种药物。若天气干燥,鸡群健康,间隔时间可适当长一些。用户在使用各种抗菌药物防治鸡其它疾病期间不必再使用抗球虫药物,因为一般抗菌药物对球虫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和效果。

鸡球虫病的防治方法


鸡球虫病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一种最常见的原虫病。只要是有鸡的地方,几乎都有鸡球虫病发生,尤其是集约化养鸡场更易暴发球虫病。本病主要由艾美耳属的各种球虫寄生于鸡的肠道而引发的疾病。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鸡均易感,球虫病可导致鸡只贫血、血痢,生长发育受阻,饲料报酬降低,对养禽业危害严重。
1.流行病学:本病的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只要鸡吃到致病的孢子卵囊,即可感染球虫病,凡是被病鸡和带虫鸡粪便污染的地面、垫草、房舍、饲料饮水和一切用具,人的手脚以及携带球虫卵囊的野鸟、苍蝇、蚊子等均可成为鸡球虫病的传播者。鸡球虫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多发于温暖潮湿的4~9月份,主要危害2月龄内的幼鸡,11日龄内幼雏发病较少,感染后表现为亚临床症状,影响增重和饲料转化率,14~45日龄最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2.临床症状:急性病例多见于雏鸡,()感染初期病鸡表现精神不佳、头蜷缩、沉郁或闭目呆立、食欲减退,肛门四周羽毛被粪便污染黏连,略带少量血,第5、6、7天症状最明显,病鸡出现共济失调,翅膀下垂,两腿发生痉挛性收缩,食欲废绝,渴欲增加,鸡冠和可视粘膜苍白贫血,拉稀带血乃至全拉血而死亡。病程数天,多则2~3周。慢性型多见于成年鸡,患鸡逐渐消瘦,贫血,间歇性下痢和血便,足和翅多发生轻瘫,产蛋量减少,很少发生死亡。病程数周至数月。
3.病理剖检:病(死)鸡剖检可见嗉囊充满积液,盲肠或小肠显著肿大变厚,比正常肿大2~4倍,外表呈深棕色或暗红色,浆膜层有针尖至米粒大小的灰白色糜烂点和紫色出血点间染,肠腔内充满许多混血内容物。其他脏器无明显眼观病变。
4.防治措施:①搞好环境卫生,防止球虫卵囊的扩散。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经孢子化生殖后污染场地、饲料或饮水而感染其它鸡。因此,要切实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清洗笼具饲槽、水具等。加强饲料及饮水卫生管理。防止粪便污染是预防球虫病的关健。②药物防治。合理使用药物预防,在球虫病高发日龄,使用敏感抗球虫药物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使用的抗球虫药,多是抑杀球虫发育史的早期阶段,而出现便血症状时,球虫发育基本完成了无性生殖而开始进入有性生殖阶段,此时用药,只能保护未出现明显症状或未感染的鸡,而对出现严重症状的病鸡,很难收到效果。因此到了雏鸡易感日龄14天后或流行季节,应在饲料或饮水中投药进行预防,常用的有磺胺喹沙林(0.02%)、呋喃唑酮(0.0055%~0.011%)、土霉素(0.02%)、氯苯胍(0.0033%)、球痢灵(0.04%~0.0125%)等。对发病的鸡可用磺胺二甲嘧啶按0.5%的比例拌入饲料中,连喂3天、停2天后再喂3天,也可用呋喃唑酮0.01%的比例拌入饲料中,连喂5天、停2天后再喂。药物防治时应注意用量准确,以防药物中毒。长时间用药易产生抗药虫株,因此用药时最好几种药物交替使用。

肉鸡球虫病的防治


球虫病在肉鸡养殖中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是一种或多种球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肉鸡球虫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病愈的肉鸡发育不良,生长缓慢,严重影响生产效益。抗球虫病药物的滥用导致球虫抗药性增强,传统药物防治效果降低,生物防治肉鸡球虫病成为最佳选择。本文主要阐述生物防治肉鸡球虫病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引言:球虫病在我国广泛分布,对肉种鸡和肉仔鸡危害特别大,临床及亚临床型感染能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防治药物费用巨大,成为制约肉鸡养殖收益的重要因素,由于肉鸡球虫耐药性的增强,生物防治在实践中将成为防治肉鸡球虫病的一种重要措施。

一、肉鸡球虫病传统药物防治现状

使用药物防治球虫病可收到一时的防治效果,但球虫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复杂的轮换用药程序使球虫药物的使用方法越来越复杂。用药量不断加大,必须应用多种抗球虫药来防治球虫,一旦用药不当仍可爆发球虫病。一旦爆发,控制困难,延误病情。抗球虫药物的残留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也成为发达国家设置贸易壁垒的主要手段。越来越多的抗球虫药物已被列为违禁药物,如氯羟吡啶(克球粉)、尼卡巴嗪(球虫净)、磺胺五甲氧嘧啶(球虫宁)、氨丙啉(安保乐)、磺胺喹恶啉等。抗球虫病药物选择和交替使用方法一定程度上收到制约。球虫的耐药性和药物残留使防治球虫病可选择的有效药物越来越少,球虫病的防治愈加困难。另外球虫药物耐药性及药物残留也是限制肉鸡健康持续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生物防治球虫病的优势

如何克服球虫药物耐药性及药物残留?生物防治球虫病是最佳选择。良好的球虫疫苗中的卵囊分离于商品化抗球虫药发明之前,因此对各种抗球虫药均高度敏感。球虫苗具有显著的补偿性生长作用,饲料转化率和出栏体重等同于或高于用球虫药防治球虫病的鸡群。应用球虫苗防治球虫病减少球虫药物的应用,替代环境中具有高度耐药性的球虫卵囊,恢复球虫药物的敏感性。肉种鸡使用球虫苗效果明显,商品肉鸡应用球虫疫苗从长远来看也是利大于弊。

三、生物防治球虫病的方法

通过雏鸡反复采食感染性球虫卵囊,而使雏鸡建立起较强的免疫力。实践中肉种鸡的球虫免疫多在3日龄采用喷料法和滴口法,商品肉鸡大多于1日龄运用喷雾法,或者3日龄运用滴口法进行免疫。喷雾免疫可以在孵化室中完成,操作简便,适合大规模免疫,免疫均匀,应激轻微,效果明显。

喷料免疫方法示例:按1000头份疫苗用500-1000毫升(一般用600毫升)的比例量取蒸馏水。量取适量的饲料(约5克/只)放入料盘(100-150只/盘)中,把球虫苗均匀的喷洒在饲料上(喷洒时需要不时摇晃喷雾器),至少来回两次,让鸡把喷洒好球虫苗的饲料于6-8小时内采食干净。

滴口免疫方法示例:1000羽份疫苗加25ml水加1/10袋悬浮剂,每只鸡一滴,将球虫苗用凉水稀释后倒入滴瓶中,并计算好每一滴中所含球虫苗恰好是一头份。在滴口过程中要不断摇动滴瓶以使疫苗均匀,且应在较短时间内滴完。

四、生物防治球虫病的注意事项

没有任何一种疫苗向球虫苗这样强调免疫后的管理,免疫后的管理是球虫苗免疫成功的关键。应用球虫苗后的管理主要是饲料,垫料,扩栏,转群,用药,疫苗反应的处理。

1.饲料的要求:饲喂不添加任何抗球虫药物的饲料,不能饲喂专用抗球虫药物及具有抗球虫活性的抗菌药物,如磺胺喹恶啉、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增效剂、呋吗唑酮、四环素、土霉素、痢特灵等。30日龄前饲料中要定期补充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K的添加。这样可以提高鸡的体质,避免维生素缺乏,促进肠粘膜修复。

2.垫料的管理:垫料以刨花和稻壳较好。垫料太干,卵囊不孢子化,鸡群得不到反复免疫;垫料太湿,卵囊孢子化的太多,易使免疫力尚未充分建立的鸡群引发球虫病。因此上层垫料的最佳湿度是25-30%,根据经验可认为判别标准是在鸡舍中选取几个点,抓起一把垫料,把手松开手心感觉有点潮,说明垫料湿度适合,手心感觉有点湿,说明垫料太潮湿,手心感觉有点干,说明应增加湿度。在免疫期间上层垫料要经常翻动保证疏松,不准出现结饼现象,育雏期间不许大面积更换垫料。通常湿度标准与育雏所需湿度相当,根据地区、季节不同,采取适宜的保湿方法,例如取暖炉上放一加水的容器,散发水蒸气,春季干燥季节,借助消毒,适当喷水等方法增加湿度。鸡群免疫后第3-6天应扩栏,不要让接种后的鸡圈养在小保温区内超过7天,以免出现免疫反应过重的现象。扩栏及转群时,要将旧垫料撒在新的垫料表面上,水槽附近过于潮湿的垫料可以分散到较干垫料中或清除出去。良好的垫料品质和管理是球虫疫苗免疫成功的关键。

3.免疫后的药物处理:一般免疫10-14天以后个别鸡只会出现血便或个别死亡的反应过重现象,其原因可能是:1)漏免鸡只;2)垫料湿度过大,卵囊过度孢子化,摄入卵囊过量;3)鸡只个体差异。反应过重处理办法:立即投予2天治疗量的抗球虫药,血便及球虫造成的死亡会停止,建议使用地克珠利饮水,因其效果确实,低毒,非出口禁用药物。必须及时,发现血便后即可投予。不会影响球虫苗免疫,因为鸡只还可以从垫料中食入卵囊,继续球虫苗的加强免疫过程。鸡的坏死性肠炎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14日龄之后可能会出现,桔红色粪便,与球虫反应相似而非血便,俗称烂肉样粪便,死亡率不高,应注意鉴别诊断。目前选择治疗用的药物主要是水溶性青霉素类衍生物。并不是所有鸡群都会出现坏死性肠炎和血便,如果没有,可不进行处理。

4.球虫免疫效果的判定应据鸡群免疫后的鸡群状态、粪便状态、颜色、气味等因素,再加上试验室镜检每克粪便所含卵囊的状态和数量来综合判定鸡群免疫是否成功。一般讲球虫免疫后第3-5天开始排出卵囊,第10天左右粪便会有所变化(例如:黑褐色稀便、淡红色软便等),同时在同一鸡舍内选几个点,每个点采5-10团以上的新鲜粪便混匀,每个点镜检1克粪便,如果每个点查到的卵囊大小不一,且几个点上的卵囊数较均匀,则说明免疫成功;反之免疫可疑。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1291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