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哺乳仔猪死亡率的一些方法措施

在一般管理情况下,哺乳仔猪死亡率在5%~25%。这主要取决于猪群的遗传、母猪营养和生产管理等。仔猪死亡不仅影响猪群的发展,而且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要加强饲养管理,将仔猪从出生到断奶的死亡率严格控制在18%以内。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降低哺乳仔猪死亡率的一些方法措施。

一、把好初生关
1.做好接产工作。母猪配种后经114天就可产仔,要在产前3~5天将母猪从大群中分到清洁、干燥和消毒好的待产圈中。母猪有起卧不安、衔草絮窝和趴下阵缩时,即是临产表现。每产出1头仔猪要立即用干净布擦干仔猪身上的黏液,抠除口腔和四蹄的黏液及角质,将脐带距腹部二指处掐断,剪断牙齿,送至母猪腹部吃奶。留种用的还要佩戴种畜耳标,做好登记工作。
发现假死仔猪(心脏还有跳动,呼吸停止)时,可用人工呼吸的方法抢救,或用酒精棉球涂抹仔猪鼻孔,或用手不断按摩仔猪体躯。母猪发生难产时,用手在母猪腹部从前往后轻轻按摩,也可注射催产素2毫升。或将手洗净消毒,轻轻伸入母猪阴道中,触摸到胎位时可依顺序向外拉出仔猪。
2.并窝。母猪产奶不足容易引起个别乳房的乳腺萎缩,影响以后的带仔能力和泌乳量。可采取并窝的方法使母猪一个乳头喂一头仔猪。
3.固定奶头。固定奶头能够避免仔猪吃奶时哄抢奶头,而且母猪不容易发生乳房炎和出现体弱仔猪。
二、防治仔猪贫血和下痢
1.防贫血。仔猪出生后2~3日内补充铁、铜元素或于3、5、7、9、11日龄各饲喂铁铜合剂(硫酸亚铁2.5克、硫酸铜1克,加冷开水1000毫升稀释)1次。饲喂方法是将铁铜合剂涂抹在母猪奶头上,也可装入奶瓶饲喂仔猪,每只仔猪每次饲喂铁铜合剂1~2毫升。
2.防下痢。保持猪舍环境清洁卫生,勤换垫草,保持温暖干燥,每周消毒1次。已患黄痢的仔猪,每只日喂0.125克土霉素,连喂3~5天。20日龄仔猪由于母乳中抗体下降,容易患白痢,要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按使用说明书添加),一直喂到断奶为止。

三、仔猪补饲
母猪度过泌乳高峰期后,仔猪的营养来源将以饲料为主,所以要在仔猪3~5日龄训练其饮水、认圈门,7~15日龄开始采食饲料,20日龄大量采食饲料。仔猪补料的营养水平为消化能14.64千焦/公斤,含粗蛋白质18%,补给足够的青饲料。饲料配方为玉米45%、豆饼25%、豆浆10%、糠麸20%,并适量添加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及钙盐等。仔猪一般在40日龄出现抢食和贪食现象,食欲比较旺盛,此期的仔猪生长快,但是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弱,要做到“定时、定餐、适量”。饮水后投喂青饲料,通常情况下仔猪60日龄体重可达18~20公斤。
四、仔猪保暖
新生仔猪要适当保暖。通常情况下同窝仔猪挤在一起,其适宜的环境温度为24~34℃,单个仔猪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是30~40℃,而母猪的适宜温度为5~20℃。因此要在保仔栏前两侧分别安装150瓦的加热灯或在保仔栏里铺垫干稻草保温。
五、科学饲喂母猪
在母猪分娩前10~14天,适量补喂脂肪可以增加仔猪体内能量储存,提高仔猪成活率。泌乳期母猪的日粮中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18%),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母猪的泌乳产量和品质,使仔猪有较大的断奶体重。
六、坚持岗位责任制,把好防疫卫生关
防疫员负责全场生猪防疫制度的实施,定期领取或购买疫苗和药品,并按照要求做好药物和疫苗保管工作,准备好器械和药液。检查所用的疫苗瓶签、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有效期、疫苗瓶口封闭情况和疫苗是否失效等,认真填写免疫登记簿、注射疫苗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有效期、注射日期、仔猪窝号、猪别和头数。注射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疫苗要给猪佩戴耳标,注射猪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要填发动物免疫证,一猪一证,存档备案。
每年春、秋两季对动物进行集中防疫和对圈舍进行消毒,并填好动物防疫登记簿,对仔猪坚持骟割双免,即仔猪骟割时在猪左、右耳后部同时注射猪瘟疫苗和猪口蹄疫疫苗,填好动物骟防免疫登记簿。结合每月的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做好动物疫病的监测工作,并做好记录。
七、搞好种猪鉴定
为了不断提高猪群的生产性能,淘汰品质低劣种猪,要建立种公猪卡、种母猪卡、配种簿、分娩簿、种猪发情记录及饲料消耗记录等六种记录表格,每年鉴定一次种猪,按照生产性能和体型外貌进行评定,猪群年龄结构合理,不断补充后备猪,淘汰生产性能低、过老的个体,提高整群的质量水平。

分开吃奶仔猪对乳房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仔猪一定要吃到一定量的初乳,才能获得足够的免疫球蛋白。如果母猪窝产仔猪数较多时,分开吃奶是非常必要的。让体重较轻的仔猪在没有竞争的条件下吃2次~3次初乳,可以达到增加体重和降低死亡的目的。而较重的仔猪则要放在加热的仔猪栏中,每次两小时,并进行定期检查。
胃管饲喂胃管饲喂是用一根消毒好的塑料管从仔猪嘴中插入胃内进行喂养的技术。用一个灌肠器可将定量的初乳和奶直接注入仔猪胃内。这一方法经济有效而且实用,特别是对弱小、受寒、饥饿、后腿外翻的仔猪。
仔猪寄养仔猪寄养是为了保证每一头仔猪都能得到有效的母猪哺乳的管理方法。仔猪寄养的基本原则是仔猪已经或者能够获得初乳。在寄养过程中必须坚持一头母猪哺喂的仔猪个体重、强壮程度基本一致。
代乳母猪当一窝仔猪中有生长慢的仔猪不能断奶时,让母猪留下来,延长仔猪吃奶时间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对仔猪进行人工哺喂也是可行的喂养方式。
分开断奶分开断奶时,窝内体重较大的仔猪可以提前7天~10天断奶,从而使体重小的仔猪吃到更多乳头的奶,并在正常时间断奶。如果一窝仔猪体重差异较大时,分开断奶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人工喂养母猪的突然死亡和母猪高产需要人工哺喂仔猪。人工喂养就是要为这些仔猪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并哺喂适合消化的人工乳(如正昌饲料科技公司的乳猪教槽料伴侣等)。用胃管方式哺喂没有得到初乳的仔猪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前提下,用乳头器喂养一个时期也是一个必需的过程。此后可以使用液体饲喂器,或其他的饲喂器具。代乳品的制作方法:1升牛奶(或1升水+250克脱脂奶粉)+1毫升青霉素+5毫升抗腹泻药。饲喂时,第一天每升奶加300毫升蛋,逐渐减少蛋的添加量,至第十天蛋的添加量减少到250毫升。

相关推荐

肉鸡死亡率高的原因及降低方法


摘要:肉鸡饲养投资少、见效快,养殖规模较大,但是因其生长速度较快,所需要的饲养管理水平较高,并且肉鸡天性敏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易发生死亡,这就严重影响了肉鸡养殖的经济效益。现分析引起肉鸡高死亡率的原因,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降低死亡率。

1肉鸡死亡率高的原因

育雏阶段环境不适宜。雏鸡对温度的变化表现的极为敏感,并且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如果舍内温度不适宜,或者温度的变化幅度过大都会导致雏鸡不适而发生死亡。特别是在冬季和春季,舍外温度较低,温差较大会导致雏鸡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在超出一定的极限范围时鸡体的代谢紊乱,出现免疫抑制,甚至死亡。如果控制不好温度还易引起雏鸡发生腹泻和感冒,这是导致雏鸡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另外,在较为寒冷的季节,为了达到保温的效果常减少通风量,造成舍内通风不良,导致有害气体的浓度超标,使鸡易患呼吸道疾病而发生死亡。有的鸡场通风工作做的很到位,但是没有注意通风时的保温工作,而使鸡舍内的温度忽高忽低也易引发鸡群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消毒不严格。肉鸡养殖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就必然会导致养殖场周围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并且饲养周期较短会导致空舍时间短,消毒不到位的问题发生,这是造成病原菌大量滋生、繁殖与传播的主要原因。在消毒剂的选择上多选择广谱消毒剂、火碱等,消毒措施多为喷洒消毒和熏蒸消毒。有的养殖场忽视了消毒工作的重要性,而导致消毒工作不够严格,使病原微生物有机可乘,最终结果就是鸡群大量患病死亡。如发病的鸡群在1~12日龄时多感染大肠杆菌,在17日龄以后多感染沙门氏菌。

免疫工作不到位。对鸡群进行免疫前,要根据本地区以及本场疫病的发生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免疫计划,并严格的按照免疫程序来接种疫苗。如果发现肉鸡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后,仍患传染病并死亡,其主要原因是免疫工作不到位,或者疫苗的使用不当,可能是使用的剂量不准确,疫苗保存不当失效,饮水免疫控制的时间短或饮水量不当引起的。

用药不当。在对鸡群用药物治疗或者保健时,如果长期使用一种药物常会使病原产生耐药性,导致常规的投药剂量不产生作用,如果加大用药量又会引起肉鸡中毒,打破了肉鸡肠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引发肠道疾病,还会增加肉鸡饲养成本。

发生疾病时诊断治疗不及时。在鸡群发病后,如果仅凭经验进行诊断,易发生诊断错误,往往会耽误病情,出现治疗不当、治疗不及时的现象。如果错误的用药还会加重病情的恶化,提高鸡群的死亡率,也会增加养鸡成本。

2.降低肉鸡死亡率的措施

控制好饲养环境。适宜的舍内环境温度是减少肉鸡死亡率的关键。特别是对于育雏鸡来说更为重要。因雏鸡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并且雏鸡在一定的环境温度下,体温才能达到相对的恒定,所以要做好育雏期舍温的调控工作,避免温度忽高忽低。一般情况下,10周龄内的肉鸡对温度的要求较为严格,为33~35℃,以后可视鸡群的实际情况酌情的每周下降3~4℃,直到舍温达到21℃左右即可。在确定温度是否适宜时不可单纯的看温度计上的温度,要学会“看鸡施温”,根据鸡群的状态来调整温度。要注意在接种疫苗时舍内的温度要稍高些,可暂时提高1~2℃。保持舍内适宜的湿度,以人进舍后有湿热的感觉即可。做好舍内的通风换气工作,及时排出舍内的污浊空气,减少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含量,可以有效的防止和缓解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同时要处理好通风与保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冬季、春季较为寒冷的季节,不可为了保温而减少通风量,也不可为了加大通风力度,而造成舍内温度骤变或忽高忽低。

严格的做好消毒工作。做好鸡舍内的消毒工作,在结束一个饲养周期后,要立即进行清洗、消毒,并要完全干燥1~2天后再消毒,消毒后要空栏15天以后再进鸡,这样可以有效的杀灭和隔断舍内病原微生物。空舍消毒按照棚顶、墙壁、设备、地面的顺序进行。选择消毒剂时,棚顶及离地面1.5m以上的墙壁用生石灰和火碱水混合液喷洒消毒,地面和距地面1.5m的墙壁用2%的火碱消毒。在进鸡前1周,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密封熏蒸消毒1~2天。在进鸡饲养后也要每隔1周消毒1次,消毒药剂要交替使用。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是降低肉鸡死亡率的有效方法之一,科学合理的制定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疫苗的选择要出自正规厂家,并在有效期限内使用,按照说明来保存疫苗,在使用时,要严格的控制剂量。不必要的疫苗可不注射,不可盲目免疫。并且免疫时间的选择要根据鸡群的健康状况和抗体水平来决定,不可以在鸡群状况不佳,如营养不良、饥饿、转群期间接种,否则不但不会产生理想的免疫效果,还有可以导致肉鸡大量死亡。

及时的确诊治疗,科学合理的用药,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如果鸡群发生疾病要做好疾病的诊断工作,合理的用药治疗,在治疗时对于同一种病原最好选择多种药物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

降低网箱养殖黄鳝越冬死亡率的五个措施



一般人工养殖的商品黄鳝到春节前后销售,小黄鳝则在第二年继续养成。网箱中养殖的黄鳝在冬季冬眠时常有死亡,给养殖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其死亡率。

越冬前强化培育

黄鳝体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越冬成活率。因此,必须从越冬前的秋季开始就必须加强饲养管理,以增强黄鳝自身体质。主要措施是:投喂含丰富蛋白质和一定量脂肪的能量饲料,如蚯蚓、螺蚌肉、鲜鱼、蝇蛆、全价配合饲料等;增加投喂次数,由原来每天傍晚喂一次,在每天上午再增加一次;秋天水温逐渐降低,上午和晚上吃食减少时,可以把投喂时间逐步集中到水温较高的中午进行;每次投喂饲料数量要足。

培植大量的水草

冬季网箱中的水草都枯萎,但黄鳝仍需要栖息在水体上层的水草中。这时如果水草太少或该层无纵横交错的密集水草,则黄鳝就无良好的栖息场所,最后落入网箱底部缺氧死亡。预防方法是:越冬前应在网箱中培植大量的水草。水草品种以水花生最好,因为它的水上水下部分都很发达,且其水下部分冬季仍不会死亡。

保持良好的水质

冬眠期间,黄鳝主要依赖退化了的鳃和皮肤呼吸水体中的氧,如水质不良,水中缺氧,也会造成黄鳝死亡。因此,越冬期间需要保持良好的水质。方法是:保持水体一定的肥度,经常加注新水并保持高水位。

放养密度不能过高

密度过高,黄鳝拥挤互相干扰,同时耗氧量大,影响越冬成活率。在水草丰厚、水质良好的池塘中放置的网箱,黄鳝越冬密度一般不超过每平方米10千克。

防止水面结冰

黄鳝对低温的耐受能力一般在1℃。严寒的冬季,网箱中水面枯萎的水草若不能覆盖水面而结冰,时间过长也会导致黄鳝死亡。防止方法是:正确选择养殖用的水草,如水花生、油草,而不宜用水葫芦。寒冷天气,在网箱水草上要加盖一层干稻草,以防冰冻和缓冲昼夜水温变化。

降低犊牛养殖中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方法


犊牛的饲养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牧场的未来发展状况,所以在牧场养殖中要精心饲养犊牛,降低犊牛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并保证犊牛健康生长、正常发育。本文针对犊牛各阶段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从而保证后备牛的身高和体重达到理想的标准。

一、初乳喂养时期

1.初乳的定义及其特点

初乳是指母牛产犊之后第一次挤出的牛奶叫做初乳,在此之后的7天之内挤出的牛奶都叫做过渡期牛奶。初乳的特点是其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因为母牛在怀孕期间其体内的抗体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胎儿自身不可能自动产生抗体,这就导致新生的犊牛血液中没有抗体。新生的犊牛可以通过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来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拥有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新生犊牛如果不能摄取初乳,在出生后的几天之内死亡率会非常高。其次,初乳中镁盐的含量比较高,能够促进犊牛排除胎粪。另外,初乳的酸性比较高,这就能够促进犊牛分泌胃液,当其胃液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就能起到消化道粘膜的作用。

2.免疫球蛋白对犊牛的价值

犊牛吞食初乳时,要将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通过完整的蛋白形式吸收才能发挥其免疫的作用。新生的牛犊食用初乳时大约能吸收完整抗体的45%,随着时间的延长,牛犊对抗体的完整吸收量就会减少,在牛犊出生24小时之后就会因为肠封闭而不能吸收到完整的抗体了。所以,新生犊牛如果没有在出生12小时之内吃到初乳,就不能获得充分的抗体而导致免疫力低下。

3.初乳的质量

初乳的质量可以通过专业的初乳测定仪来进行检测。当干奶期小于四个星期、犊牛早产、产犊前对母牛进行了挤奶行为以及产犊之前遗漏了初乳等问题都会导致初乳中含有的抗体数量较少。成年母牛初乳的抗体含量比初产的母牛要高出约3%以上,而且成年母牛要比出产母牛接触的病原微生物要多,因此初乳中的抗体种类就相应较高。在母牛产崽前3到4个星期的时间,母牛的营养和饲养管理也直接影响到初乳的质量好坏。

4.初乳的喂养

犊牛的初乳喂养量是有一定的标准的,通常都是按照其出生时的体重作为其初乳喂养的参考量。在犊牛出生的第一个6小时之内,应该给犊牛喂养其初生体重的8%。也就是说,一个40千克的新生犊牛,其初乳的摄入量应该在3.2千克以上。一般喂养的最佳时间节点是,在犊牛出生1小时之内喂养2.25千克到2.5千克的初乳,过5到7个小时之后再次喂养2.25至2.5千克的初乳。另外,在对犊牛进行初乳喂养时,可以使用带有橡胶奶嘴的奶瓶或者奶桶,但是每次喂完之后都必须用相应的清洁工具进行彻底的清洗。

5.初乳的储存

如果刚刚产犊的母牛有多余的初乳,就可以将它们的初乳进行混合并进行冷冻保存。当某些母牛产崽后没有牛奶,就可以将之前收集的冷冻初乳进行解冻,恢复到一定的温度之后对犊牛进行喂养。通常情况下,初乳在冷冻的环境下可以保存一年以上。

二、犊牛的哺乳时期

当犊牛刚出生的时候,体内唯一发育完整并且有消化功能的胃就是皱胃。犊牛的消化系统和单胃动物的基本类似,其出生4个星期之内就必须依靠哺乳获得成长发育的营养物质。

1.哺乳的量和频率

新生牛犊经过初乳期之后,在30天到40天的期间,应该喂食全乳,喂养的重量应该是其体重的8%~10%。对犊牛喂养两次总量为4.5到5千克的初乳之后,就开始每天准时给犊牛喂养过渡期牛奶,每天的喂养量应该是4.5千克。在冬天气温比较寒冷的时候,应该适当增加喂养量,保持每天5.5千克的牛奶。另外,喂养牛犊的牛奶应该先用巴氏消毒。喂养犊牛的牛奶的量需要控制在一个正常范围内,并且要每天分三次进行等量喂养。因为如果一次性喂养犊牛一天需要的牛奶量,就会超过犊牛的皱胃容积,最后导致超量的牛奶回流到瘤胃中,造成犊牛的消化紊乱。在大量的喂养经验中,每天仅对牛犊喂养一次的话,就会导致犊牛腹泻或产生其他身体毛病。

2.牛奶喂养时的注意事项

对犊牛进行喂养时,要用奶瓶或奶桶等工具。幼牛利用带奶嘴的奶瓶吸食牛奶的时候,可以使其速度变慢,这样就有利于小牛的消化吸收,减少犊牛腹泻或其他消化问题的出现。但是,利用这些器具进行喂养之前,就必须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消毒,不然结果会适得其反。牛犊出生几天之后,就要训练他们学会直接从奶桶中吸奶,这种方式简单方便,奶桶消毒工作比较快捷。另外,对出生才几周的牛犊进行喂养时,冷牛奶和热牛奶都会引发犊牛的消化紊乱,所以必须要严格控制牛奶的温度。出生后的第一个星期,喂养的牛奶温度要控制在与体温相近的39℃。

三、犊牛的粗粮喂养准备工作

在对犊牛进行喂养时,在其断奶之前,不应该给它们喂养任何粗饲料。因为这个时候,犊牛的身体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全,还不能消化纤维素。如果在这个期间对犊牛喂养粗饲料,纤维素在犊牛身体的停留时间过长,会减慢其瘤胃的发育并影响犊牛对开食料的开采,并推迟断奶的时间。在犊牛进入哺乳时期之后,就应该在犊牛每餐吸食牛奶后进行开食料的采用。开食料的采用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渐加大开食料的量,给犊牛一定的适应时间。当犊牛能够独立采食开食料之后,就让其自由采食,但是这时的开食料一定要保证是新鲜的。在对犊牛进行开食料喂养时,必须还要保证犊牛能够饮用到新鲜的水。当犊牛对开食料的采食量达到1kg/d时,就可以对幼牛进行断奶。

总结

总而言之,要保证犊牛的质量、降低犊牛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就要根据犊牛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饲养管理方法。在犊牛刚出生时,要注重其初乳的喂养,保证他们获得足够的抗体,从而拥有一定的免疫能力;在犊牛进入哺乳期后,要对餐具进行严格消毒,并进行定期定量喂养,保证其消化器官的发育;对犊牛进行粗粮喂养之前,要进行适量的开食料喂养。

降低新购仔猪发病率措施


从市场上新购进的仔猪,由于环境、饲料、饲喂方式等的明显改变,使仔猪一时无法适应而处于应激状态,致使仔猪肌体的各系统机能出现相应的紊乱,轻者十天半月不生长,重者诱发高热、便秘、下痢等疾患,造成死亡。因此,对于新购进的仔猪,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降低发病率,减少损失。其具体做法是:
1.在准备购进仔猪前,要先将栏舍打扫干净,尤其是发生过疫病的栏,更应进行彻底消毒,且不可马虎行事。消毒可根据病原选用2%的烧碱水、5%~10%的来苏儿或10%的过氧乙酸等。
2.在购买仔猪时,要问明仔猪的喂料种类、饲喂次数和饲喂时间,仔猪购回后,要尽量满足原来的饲喂条件,禁止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喂方式。
3.仔猪购回后第1天,要先给仔猪饮1次高锰酸钾水,或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抗生素,并坚持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
4.饮水后,让仔猪自由活动、排尿和排便。待其寻食时,喂给其适量喜食的青绿多汁饲料或颗粒性饲料,以后再逐渐添加精饲料,以仔猪7~8成饱为宜,待仔猪完全适应后,再让仔猪自由采食。
5.在仔猪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强力霉素,()每日每头添加0.4~0.8克,以防止仔猪下痢。同时,为了增加仔猪肠胃的适应能力,还可在仔猪的饲料中添加酵母粉或苏打片。
6.经过7~10天的观察,在确定仔猪一切正常的情况下,可给未经预防接种的仔猪进行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疫苗的免疫接种。
7.新购进的仔猪经过15~30天的单独饲养后,如果无疾病的发生,用盐酸左旋咪唑片按每5千克体重25~30毫克的剂量内服驱虫后,便可与其它仔猪合群混养。

引起哺乳仔猪死亡的因素及其应对方法措施


因哺乳仔猪的各项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发育还不健全,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抵抗力不强等,极易受到不良环境以及不佳的饲养管理的影响而患病、死亡。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引起仔猪死亡的常见原因包括营养、管理、疾病、环境等。现对这些原因进行简单分析。下面一起来看看:引起哺乳仔猪死亡的因素及其应对方法措施。

1、营养因素

仔猪只有获得充足的营养才可保持较好的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哺乳仔猪的营养来源主要为母乳,母猪充足的乳汁是确保仔猪良好营养的关键,要想使母猪保持较高的泌乳量就要确保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前期的营养供给,尤其要注意日粮的能量水平。尤其是目前配种技术的不断进步,母猪的繁殖性不断提高,产仔数不断的增加,这就需要母猪分泌更多的乳汁,让能保证全窝仔猪的成活率。因母猪的采食量又受到环境、应激、饲料等因素的影响,通常母猪的采食量对泌乳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另外,乳汁中的营养成分对仔猪的成活率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乳汁中的脂肪含量较高,会增加仔猪能量的摄人量,从而增加仔猪体脂的沉积,可以起到抵抗寒冷的作用,对于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很有帮助。

2、管理因素

冻死。对仔猪的饲养管理不当是导致仔猪死亡的重要因素。因初生仔猪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尤其对寒冷的环境更为敏感,加上哺乳仔猪体内能量的储备有限,被毛稀少,皮下脂肪含量较少等,在寒冷季节,保温条件较差的情况下,经常发生哺乳仔猪被冻死的现象。另外,寒冷还会增加仔猪压死和发生腹泻死亡的几率。

压死。有的母猪母性较差,或者饲养条件不佳,母猪在产后恢复不好,常导致母猪烦躁不安,有的仔猪好动常在母猪身边活动,母猪在起卧时常出现仔猪躲闪不开被压死或踩死的现象。有时由于猪舍内的温度较低,仔猪常挤一起或者躺卧在母猪的腹下取暖,也易被母猪压死或踩死。

饿死。如果母猪在产后的泌乳性能较差,泌乳量少或者没有奶,不及时的催奶,发生乳房炎,所产仔猪的数量过多,大于母猪的用效乳头数,母猪母性较差不哺乳仔猪,寄养不成功等都会导致仔猪因饥饿而死亡。

应激。仔猪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而产生应激反应,如气候骤变、饲养密度过大、空气质量较差、光线过强、突然换料、营养物质缺乏、疾病等都易使仔猪出现应激反应,从而引发恶癖发生,如咬耳、咬尾,如果不及时的处理伤口会导致病菌感染,严重时会引发死亡。另外,母猪也会有一些恶癖而出现咬伤或者咬死仔猪的现象。

3、疾病因素

仔猪的免疫系统还健全,从母体那获得的被动免疫也逐渐的消失,在这一空档期仔猪的抗病能力极差,如果饲养条件较差,饲养管理不到位极易患病。其中仔猪腹泻是常发病之一。引发仔猪腹泻的原因极多,腹泻一直是仔猪养殖的难点和重点。当仔猪受寒、感染病菌、消化不良时都会发生腹泻,如果防治方法不得当使得腹泻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就会导致仔猪的生长发育缓慢,严重时还会发生死亡。另外仔猪水肿病也是导致仔猪死亡率提高的重要疾病之一,还有一些常见的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病也会导致仔猪死亡。

4、环境因素

仔猪对养殖环境的要求较高,如果仔猪舍的温度不适宜,湿度过高或过低,空气质量较差,饲养密度过大,环境卫生较差等,会使仔猪舒适度大大降低的同时,还会使仔猪的抗病能力下降。另外,不良饲养环境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大量滋生与繁殖,而仔猪的抵抗力较差,极易感染病菌而患病死亡。因此仔猪养殖要求环境要适宜,仔猪阶段对温度的要求要高一些,饲养密度要根据仔猪的体重以及季节合理的调整,加强通风,以减少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为仔猪提供舒适的生活在环境,可有效的减少死亡率。

5、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因素外,在哺乳仔猪的养殖过程中还会有很多因素会导致仔猪死亡。仔猪的初生重对死亡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初生重较小,不足1kg时,仔猪的死亡率会增加。有的仔猪在出生后呼吸较为微弱,或者停止呼吸,但是心脏还正常的跳动,此现象为假死,这是由于仔猪在子宫内缺氧·或者在分娩时难产等引起的,此时要及时进行辨别与抢救,以免造成“真死”。

母猪发生难产是导致仔猪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仔猪的死亡率会随着产程的延长而增加,当产程延长时仔猪会出现缺氧,当严重缺氧时会导致仔猪在出生前就窒息死亡。如缺氧不严重则会导致仔猪的活力下降,吃奶量减少,体质较弱,抵抗力较差,极易死亡。

养殖仔猪设备条件不良,如产床的设计不合理,仔猪没有单独休息的地方会增加仔猪被母猪压死或踩死的几率。如果保温箱的设计不合理,红外灯照度不够等都易导致仔猪死亡率增加。

哺乳仔猪死亡的主要时期与原因

哺乳仔猪是指从出生到断奶阶段的仔猪(即吃母乳的仔猪)。仔猪哺乳期长短不相同,一般为21~35天(国外多为21~28天)。仔猪在胎儿期完全依靠母体供给各种营养物质并排出废物,母体对胎儿来说是个相对稳定的生长发育环境。与之相比,仔猪生后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要使用肺呼吸;其次是必须用消化道来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第三是直接受自然条件和人为环境影响。可以说,出生是猪一生中所遭受的最大应激。哺乳仔猪培育效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出生后最初阶段对这些应激控制或适应程度。管理好哺乳仔猪,应尽量减轻应激,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使仔猪成活率高、生长发育快、个体大小均匀整齐、健康活泼、断奶体重大,为以后养育成种猪或商品肉猪打下良好基础。

哺乳仔猪易病难养,从出生到断奶死亡率20%左右,不仅影响猪群发展,而且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其死亡的主要时期是在分娩后3天内,死亡原因是多方面的。断奶前仔猪死亡比例为:分娩前(死胎)14%,分娩时16%,分娩当天16%,生后1天15%,生后2天13%,生后3~6天12%,生后7~34天14%,即包括死胎、分娩至2天死亡的是总死亡的74%。从死亡原因看,死胎占16%,事故占22%,感染疾病死占l5%,肢蹄软弱致死占4%。总之,仔猪死亡原因与环境、猪栏结构、饲养管理、疾病预防措施、种猪近交程度等有关。死亡大多发生在分娩后7天内,特别是分娩后3天内仔猪死亡率最高。


养殖户如何提高河蟹暂养技术,降低河蟹死亡率



当下正是河蟹成熟季节,也是河蟹育肥待售的关键时候。河蟹暂养是将性成熟的河蟹捕捞后进行短时间暂养育肥待售,但暂养过程中如管理不当,易造成大批暂养蟹死亡。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是生态条件差。暂养池面积小,草水覆盖率低,水位过浅,水质变化快,溶氧低等原因,常使河蟹平凡上岸,呼吸空气中氧气,造成消耗体力多,时间长一些,死亡率会大大提高。另外水质肥,暂养密度高,也易造成暂养蟹窒息死亡。二是河蟹质量差。暂养蟹规格不一样,有大有小,暂养密度高,有的暂养蟹中掺有病蟹,肢体不全的蟹。这就容易造成暂养过程互相残杀,规格小的死亡率高,也易造成河蟹病的传染,暂养的河蟹因发病而死亡。三是生理性死亡。河蟹性腺成熟后,为繁衍后代而进行生殖洄游,如继续在淡水中暂养,会造成生理性失调,体内渗透压过高而死亡(胀死)。因此河蟹暂养过程中,应将过于成熟的黄蟹剔出。四是投饵量不足。暂养期间水温还比较高,河蟹摄食仍旺盛。如投饵量不足,加上天然生物少。一是会造成河蟹为争夺有限的饵料而互相残杀,影响暂养成活率;二是造成河蟹因索饵而逃逸。
针对以上情况的防治对策有:
一要控制暂养密度。一般亩养河蟹2000—2500只或200—250kg。暂养时间:2至3个月。二要河蟹质量好。暂养蟹要求体质健壮,规格均匀,甲壳、附肢完整,无病、无伤,并一次放足;选好的河蟹用4%的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消毒杀菌。放养过程中如遇软壳蟹、顶壳蟹,应单独剔出暂养于壳变硬后,再放入暂养池。三要科学选择暂养池。选择靠近水源,注排水方便的池口,面积3-5亩,水深1.5-1.8米;使用前每亩用生石灰100公斤,彻底清池;5天后进水,池中均匀分布水草,覆盖率在40%以上。四要加强暂养期间管理。每天投饵一次,投喂量为暂养蟹量的3—5%。饵料应新鲜,不能腐烂变质,其中动物性饵料占60%,如小杂鱼、压碎的螺蚬、切碎的蚌肉、蚕蛹,动物内脏等;可投喂植物性饵料有:黄豆、小麦、番薯、番瓜等。暂养期间每5—7天选择中午换一次水,每次换水15—625px,每20—30天泼洒一次生石灰,增加池水钙质,每天要捞除池中残饵、杂物、死蟹等,保持池口清洁卫生。暂养期间,定期泼洒0.5ppm强氯精消毒水体,预防蟹病。暂养期间若发现水老鼠、水蛇、青蛙等敌害,须立即捕杀。

哺乳仔猪成活率得以提高的方式方法


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生猪在各个阶段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都有不同程度的死亡,尤其是哺乳阶段的仔猪死亡率最高。仔猪由母体产出的时候,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水生(母体羊水)到陆生,从恒温到变温,从依靠母体呼吸到自主呼吸;正是由于这些应激变化,使仔猪从出生到断乳时的死亡率高达10%~25%,特别是生后7日龄内的死亡数最多,占断乳前死亡数的65%左右。因此,要想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下面哺乳仔猪成活率得以提高的方式方法,具体来了解一下:

1、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的妊娠后期是胚胎发育的快速时期,胎儿的大部分体重都是在这母猪的妊娠后期生长的,而仔猪的初生重和初生时的活力对仔猪的生长发育和断奶重以及今后的生产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要根据胚胎的发育特点来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尤其要注意妊娠后期的营养供给方面。母猪在妊娠前期因胎儿的生长发育较为缓慢,对营养的供给仅维持母猪自身的营养需求即可,而到了妊娠后期,则要注意给妊娠母猪提供优质的全价配合饲料,不但要满足母猪自身的营养需求,还要供给胎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以提高仔猪的出生重。另外,妊娠后期提供充足的营养,还需要保持一定的膘情,以为产后泌乳储备能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仔猪在出生后1周以内以乳汁为生,因此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的重点是分泌量多且优质的乳汁,以满足仔猪出生后的营养需求。同时哺乳母猪摄入充足的营养还用来使体况以及生产性能得以尽快的恢复。因此为了满足哺乳母猪的营养需求,要求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要充足,并且配比合理,一般要求粗蛋白质的量不可低于14%,并且要求质量要好,一旦确定了饲料配方,就不要轻易的改变,否则易引起乳汁的成分发生变化而引起仔猪发生腹泻、下痢,影响健康和成活率。另外,还要注意饲料中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的供给,以满足母猪自身的新陈代谢,同时也为仔猪提供充足的营养。要根据母猪哺乳仔猪的头数和母猪的泌乳量来控制哺乳母猪的饲喂量,保证每一头仔猪都吃上充足的乳汁。

3、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

初乳对于仔猪来说非常的重要,仔猪在初生时并不具备先天的免疫力,并且自身的免疫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全,不能产生抗体,而初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和镁盐,可以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增强抵抗力,另外,镁盐的摄入可以刺激仔猪的肠蠕动,加快胎便的排出。因此仔猪需要在出生后的2h内就吃上初乳,这对于提高仔猪的健康水平和成活率至关重要。另外,出生仔猪体内的铁储存量很少,并且母乳中的含铁量较少,如果仔猪单纯的靠吃母乳无法获得充足的铁,易发生缺铁性贫血,而使抵抗力下降,易患病,如果仔猪在出生后1周不及时补铁,仔猪就会出现贫血,而出现精神不振,生长发育受阻,出现腹泻等现象,最终发生死亡。因此应在仔猪出生后的1-3天内及时的给其补铁。目前生产上最常用的补铁的方法是肌注右旋糖苷铁注射液。出生仔猪还易发生缺硒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腹泻和白肌病,因此在出生后的3天需要肌注0.5mL的0.1%亚硒酸钠,30日龄时再注射1次,以防止仔猪缺硒。

造成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被母猪压死,这主要是由于初生仔猪的反应较为迟缓、体重较轻,或者由于母猪产后虚弱、母性较差,产房的环境不良,饲养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而由此原因引起的仔猪死亡数约占10%-30%,有时高达50%,严重影响了仔猪的成活率。因此要加强哺乳仔猪的防压措施,尤其要注意母猪在产仔后的1周内更要做好防压措施。加强夜间的看护工作,在产房内设置产床和保温箱,限制母猪的活动,以保持仔猪,另外,还要保持产房内适宜的温度,初生仔猪对温度表现的较敏感,舍温可适当的高一些,保持在32℃左右。

在养殖生产中常出现母猪产仔过多、无奶、少奶、母猪产后患病死亡的现象,从而导致所产仔猪吃不上奶,此时要做好寄养的工作。寄养时要注意让仔猪必须吃上充足的初乳,并且寄养的2头母猪的产仔间隔要在3天以内,要选择群体中初生重较大、活力较强的仔猪寄养,在寄养前,使用来苏儿喷洒仔猪,以干扰母猪的嗅觉,便于顺利寄养。

在仔猪出生后1周后,需要对其进行补料的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仔猪消化系统的发育,另一方面可以训练仔猪采食饲料的能力,利于断奶,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仔猪快速的生长发育,乳汁已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需要采食饲料来补充部分的营养。补饲的饲料要求适口性好,易于消化,在最初时可将开口料涂抹在仔猪的口鼻处,让其熟悉饲料,随后即可逐渐的增加饲喂量。在补料的同时还要提供充足的饮水。

仔猪易患腹泻,尤其是出生1周以内的仔猪发病率较高,这是导致仔猪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做好仔猪腹泻的预防工作。除了要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注意环境的温度控制以及卫生清扫外,还可在妊娠母猪分娩前的40天注射疫苗,在仔猪出生后则让其口服或者注射抗菌素。

1、妊娠母猪饲养的关键措施
1.1妊娠母猪的营养
胚胎在妊娠前期(1~40d)绝对生长量很小。中期(41~80d)生长量约占出生重的30%。而后期(81d到出生),特别是临产前20d生长最快,胚胎的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母体的供给,所以要加强妊娠母猪的营养,尤其是妊娠后期的营养。因此,在妊娠后期必须供给营养全面优质的饲料,特别是供给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含量高的饲料。
1.2妊娠母猪的免疫
在妊娠期间要做好影响仔猪成活传染性疾病的免疫接种,如仔猪红痢、仔猪白痢、仔猪黄痢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等疾病的免疫。
2、让泌乳母猪有充足的奶水
首先,应满足泌乳母猪的营养需要,一般要求饲料中粗蛋白质不低于14﹪,质量一定要好;再次应满足钙、磷、碘、锰、锌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需要;另外要注意维生素的供给,维生素即是母猪本身新陈代谢所需,又是乳中成分,十分重要。
3、哺乳仔猪饲养的关键措施
3.1吃足初乳
初乳特点是含有较多的免疫球蛋白和镁盐,可以增强仔猪的免疫力,同时也有刺激肠蠕动,加快胎便排出的功能。初乳中的免疫抗体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胚胎期由于母体血管与胎儿脐带血管之间被6~7层组织隔开,限制了母体抗体通过血液进入胎儿体内,因而仔猪出生时没有先天性的免疫力,自身也不能产生抗体,因此,只有吃过初乳以后依靠初乳把母体的抗体传给仔猪。
3.2固定乳头
哺乳母猪不同乳头的泌乳量也不相同。一般是靠近前边胸部的几对乳头的泌乳量比后面的多。为了保证仔猪发育整齐,所以在分娩结束后应尽快固定乳头。
3.3保温防压
气温过低,引起死亡所占比例都是最高的(尤其是冬季及早春)。新生仔猪被毛稀少,体内仅含有1%~2%的脂肪(大多为结构脂肪,几乎没有棕色摄氏度脂肪)。并且新生仔猪的体温调节机能不够健全,应将仔猪放入保温箱(如大木箱)中,用电热板、火炉、红外线灯或40~60w灯泡取暖。应当对哺乳仔猪保持适宜的温度:初生,35℃;1~3日龄,32℃~30℃;4~7日龄,30℃~28℃;15~30日龄,25℃~22℃;2~3月龄,保持20℃为宜。
哺乳仔猪被母猪压死的现象时有发生,一般占死亡总数的10%~30%,有时甚至高达50%,并且大多数发生在母猪产仔后1周内。主要是初生仔猪体重较弱、行动迟缓、母猪产后疲劳、产房环境不良、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压踩仔猪。
3.4补铁和补硒
补铁能提高仔猪日增重,并有效降低了腹泻发生率。如出生后7d不补铁仔猪就会造成贫血,出现突然死亡、精神不振、生长缓慢,诱食困难,及发生白痢、肺炎等现象。出生仔猪体内铁的储存量很少,约50mg(个体间差异很大)。每天需要约7mg的铁。母乳中含铁量也很少,仔猪每天从母乳中最多可以获得1mg的铁。为了防止仔猪缺铁性贫血,应在出生后1~3d内补铁,牲血宝每头仔猪1ml,深部肌肉注射。缺硒会引起多种组织的病理变化如白肌病。过多则引起急性或慢性硒中毒。因此在仔猪出生后3d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0.5ml,30d再注射1次。或母猪在分娩前20~25d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1次,剂量为0.1ml/kg。
3.5寄养
有多头母猪同期产仔时,对于那些产仔头数过多、无奶、少奶、母猪产后因病死亡的仔猪应采取寄养。被寄养的仔猪必须吃足初乳,至少在产后6h以上才能寄养。一般选择分娩48h以内的母猪(10~48h最好)。寄养过早仔猪可以再次吃到初乳而引起腹泻。
3.6补水
水是消化、吸收、运送养分和排除废物的溶剂,它们溶于水后才能进行。水可以调节体温和体液电解质的平衡。缺水时会导致食欲下降,消化作用减弱,损害健康。若不及时补水,仔猪会因喝脏水而造成拉稀。一般在出生后3d左右补给清洁的饮水。
3.7补料
初生仔猪完全依赖吃母乳为生,随着仔猪日龄的增加,其体重和所需的营养物质与日俱增,而母猪的日泌乳量在分娩后先是逐渐增加,到产后第3周达泌乳高峰,以后逐渐下降。3周前母猪基本上能满足仔猪营养的需要,仔猪无需采食饲料,但是为了3周龄后大量采食打下基础,必须在出生后5~7d开始补料。补料一则可以供给仔猪部分营养物质,二则促进消化器官能适应植物性饲料。一般补饲的日粮应接近母乳的营养水平,每千克饲料含消化能不宜少于13794kg/J,粗蛋白质含量不少于18%,赖氨酸含量占粗蛋白质的4%~5%。
补饲有机酸。给仔猪初饲有机酸可提高消化道的酸度,激活某些消化酶,可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并且有抑制微生物繁衍的作用,降低仔猪消化道疾病的发生率。
3.8断乳
仔猪的断乳时间、断乳方法对小猪的成活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断乳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造成仔猪烦躁不安,吃食不正常,造成抵抗力下降,导致病毒细菌的侵袭,引起疾病的发生,断乳时间一般在28~35日龄,最早的21d。断奶后必须留在原圈饲养,即“赶母留仔”。
3.9预防腹泻
仔猪易患腹泻,并且出生1周内的仔猪发生腹泻时死亡率高,引起腹泻的原因主要是仔猪红痢、仔猪黄、白痢等,对仔猪腹泻的预防可采取给产前40d的母猪分别肌肉注射仔猪腹泻二联六价基因工程苗,同时为了预防细菌性疾病的早期感染,新生仔猪可在出生后的几天内注射或口服抗生素。
4、小结
哺乳仔猪是养猪生产的基础,是发展数量,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的关键。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综合配套技术措施,加强对母猪与哺乳仔猪饲养管理与免疫,改善饲养环境卫生,提高猪的健康水平,增强抗病能力,就能够达到提高仔猪成活率、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哺乳仔猪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艳红,欢迎您收听致富早班车节目。近年来,我国养猪业持续稳定发展,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商品猪也就是生长旺育猪,商品猪育肥的好坏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那么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请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张京和老师为听众朋友们介绍商品猪的饲养。现在张老师已经来到了演播室,张老师,您好!

专家:艳红你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1.主持人:张老师,今天我们请您来介绍商品猪的饲养,我们还是先从哺乳仔猪说起,哺乳仔猪是是指哪一阶段的仔猪呢?

专家:断奶前的仔猪叫哺乳仔猪。

哺乳仔猪生理机能和成年猪是不同的,首先要了解哺乳仔猪生理特点,根据哺乳仔猪的生理要求,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才能养好哺乳仔猪。

2.主持人:好,我们只有了解了哺乳仔猪生理特点,才能根据哺乳仔猪的生理要求和特点,进行相应的饲养管理,这样才能养好哺乳仔猪。张老师,下面就请您介绍一下哺乳仔猪都有哪些生理特点呢?

专家: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

第一、生长发育快。新生仔猪生长发育特别快,生后10天体重即可翻一番,一个月龄的体重为初生重的5~6倍。仔猪的快速生长是以旺盛的物质代谢为基础的。因此,仔猪对营养物质的质量要求较高,对营养不全反应敏感。所以供给仔猪的全价的饲料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二、体温调节能力差,特别怕冷。初生仔猪神经发育还不健全,体温调节能力差,再加上初生仔猪皮薄毛稀,皮下脂肪少,因此特别怕冷,容易冻昏、冻僵或冻死。另外,初生仔猪反应迟钝,行动不灵敏,容易被踩死、压死。

第三、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机能不完善。初生仔猪消化道容积很小,胃的容积只有25~40毫升,重量4~5克;20日龄胃的重量才达到35克左右,每次吃奶容纳的乳汁不多,胃内食物排空的速度也快。因此,仔猪容易饱、容易饿。这就要求仔猪料容积要小、质量要高、少喂勤添,日喂次数较多。

第四、没有先天的免疫力,容易得病。由于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所以新生仔猪必须及时吃上足够的初乳。

(间奏乐1)

3.主持人: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节目。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为听众朋友们介绍商品猪的饲养。做客我们节目的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张京和老师。张老师,刚才您介绍了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那么要想养好哺乳仔猪我们都应当抓好哪些环节呢?

专家:养好哺乳仔猪就要抓好三个关键时期:即初生关、补料关和断奶关。

4.主持人:张老师,下面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要想使哺乳仔猪顺利渡过初生关,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专家:加强初生仔猪的护理工作,防止冻死、压死、病死、甚至饿死的现象发生,是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的关键。

5.主持人:张老师,前面您在介绍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时提到,仔猪没有先天的免疫力,容易得病,所以新生仔猪必须及时吃上足够的初乳。那什么是初乳呢?

专家:母猪产后2~3天以内所分泌的乳汁叫初乳。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乳糖、乳脂,酸度较高,可满足仔猪生长发育的需要。是常乳无法取代的,如果仔猪吃不到初乳则很难成活。

仔猪有固定乳头的习性,一旦固定下来,一般到断奶都不更换。由于不同位次乳头的泌乳量是不一样的,位次在前面的乳头泌乳量一般较多,位次在后面的乳头泌乳量一般较少,为了保证全窝仔猪都能均匀发育,可利用人工固定乳头的方法,把初生重小、发育较差的仔猪固定在前面,初生重大的、发育较好的仔猪固定在后面的乳头,中间的乳头由剩余的仔猪自由选择。

6.主持人:张老师,刚才您介绍了新生仔猪喂初乳的问题。下面请您来谈谈怎样才能够防止初生仔猪被冻死、压死呢?

专家:冬、春季分娩的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冻死或被母猪压死。所以新生仔猪要防冻防压,加强护仔保温;仔猪生后1~3日龄的适宜温度是30~32℃,4~7日龄是28~30℃,15~30日龄是22~25℃,2~3月龄适宜温度是22℃。保温的措施很多,如避免寒冬季节产仔;北方如采取全年产仔方式,应设产房、产圈,有仔猪保温箱,利用红外线灯,电热板等设备供热。

由于初生仔猪反应迟钝,行动不灵敏,如母猪体大笨重,行动迟缓,产后疲倦,或母性较差等常易压死仔猪。防护措施有:保持舍内适宜温度,防止仔猪因为怕冷爱钻母猪肚皮底下被母猪压死;在产后一周内加强看管,特别是躺窝时要留心;保持环境安静,避免突然响动使母猪惊吓而踩压仔猪。

7.主持人:好,这是防止初生仔猪被冻死、压死的保温和防护措施。我们知道,铁是合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要注意给初生仔猪予以补充。而缺硒的仔猪容易发生皮下水肿、肝坏死、心脏衰竭、白肌病、幼猪突然死亡等。张老师,那下面请您来谈谈我们应当怎样给初生来仔猪补铁和补硒呢?

专家:新生仔猪体内贮存40~50毫克左右的铁,仔猪生后1周内母猪只能供给1~1.3毫克左右的铁;哺乳仔猪每天需要铁7~11毫克,如果不及时补铁,血红蛋白量就会很快下降,仔猪就会得贫血症。其表现为:生长缓慢,精神萎靡,被毛粗糙,皮肤皱起和黏膜苍白。因此,新生仔猪必须补铁。

现在生产上给仔猪补铁、补硒很方便,有很多兽药厂生产铁、硒合剂,如补铁王、牲血素等。使用方法是:在仔猪生后3天内肌肉注射1~2毫升,在10日龄时再注射1~2毫升。

在仔猪生后3日龄内,每头仔猪口服1~2滴0.5%的稀盐酸和胃蛋白酶,以避免仔猪贫血,增强仔猪的消化机能和防病能力,提高其断奶窝重。

8.主持人:张老师,在哺乳仔猪的出生关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防病。那么如何做好初生仔猪的防病工作?下面请您来谈谈这个问题。

专家:做好仔猪的防病工作,主要是预防仔猪下痢。造成仔猪下痢的原因很多,有红痢、黄痢、白痢、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等。

红痢和黄痢都严重地危害仔猪的生命和健康,为防止这两种疾病的发生,应定期给母猪注射红痢菌苗和黄痢菌苗。其方法是:在母猪妊娠第10周和第14周龄时,注射上述疫苗各一头份,可有效地预防这两种疫病的发生。

仔猪从3~5日龄起开始补水。由于母乳中脂肪含量高,仔猪常感到口渴,如不补水,仔猪就会喝脏水或尿液,引起下痢。补水的方法是:在补饲间水槽中放入清洁水或含0.8%的盐酸水让仔猪饮用,水要经常更换,保持新鲜;有条件的可以安装自动饮水器。

预防白痢。首先要做到圈舍卫生,干燥、温暖;其次是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严格按哺乳母猪的饲养标准和需要量饲喂母猪,防止母猪乳汁过浓或过稀。

如何减少河蟹进网箱后的死亡率?



喜欢春天,是因为春天能播种希望,喜欢秋天,是因为秋天能收获希望。几次北风过后,跑塘的路上积累了厚厚的一层落叶,满地金黄,一叶落而知秋,不知不觉,秋天是真的来了。在塘口上,也发现许多塘口的水开始混浊,螃蟹时不时的爬上围网,上蹿下跳,养殖的朋友笑着说“又到一年蟹脚痒”。我喜欢笑,也喜欢看别人笑,做了水产技术员之后,尤其喜欢养殖朋友的笑,他笑了,说明养殖有效益了,付出的无数的汗水有了有数的回报,侧面来说,我所服务也有所成效,能有什么东西比得上别人的认可和信任呢?但是我骨子里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看到螃蟹开始陆续成熟,我就开始问养殖朋友,去年的产量怎么样?因为泗洪有囤螃蟹的习惯,然后进网箱之后死亡率怎么样?囤螃蟹的效益有没有不囤之前高?走访了许多户之后,我发现一般囤螃蟹或多或少的都会引起一些死亡,我认真细致的询问他们进网箱之前都做了哪些工作,导致螃蟹进网箱之后死亡的原因是什么。一番走访,发现许多养殖朋友都没有真正做过什么准备工作,就是直接下地笼逮了往网箱里面放,这样的方式,螃蟹不死才怪了,于是,我向他们提了一些小建议,现在把它总结起来,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第一,注重补体质
这问题也许提得有点晚,但是还得提,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一个身强体壮的人与一个弱不禁风的人比抵抗力,谁强谁弱不言而喻,所以体质是关键的。那么增强螃蟹的体质有哪些好的方法呢?首先是用优质的配合饲料或者鲜鱼投喂,因为其营养成分全面;其次可以在常规饲料里添加增强体质的药物,比如“黄金多糖”“生命元”,同时也可以外泼;最后是投喂的规律性,坚持“四定”原则。补体质应该在五壳之后就进行,除了正常投喂,拌药投喂的时间在十天到十五天左右。
第二,做好消毒工作
正常情况下,在五壳结束后整塘消毒一次就行,但这是不够的,应在进网箱前后再消毒一次。消毒能杀灭水体中有害致病菌,从病原入手处理,简单粗暴效果佳。我不完全赞同用化学成分的杀菌药物对水体进行消毒会破坏水体菌相平衡,因为有研究表明,聚维酮碘就对芽孢杆菌的抑菌作用微乎其微,而按常规量使用,其浓度根本达不到抑菌效果的浓度,而从大局着手,用化学消毒剂消毒的好处也大于坏处。在五壳后,建议用聚维酮碘消毒,其作用效果好,短时间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且药性温和无残留。目前市面上生产聚维酮碘的厂家很多,但其有效含量、保存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异,水世纪“超碘”和“金碘”,使用进口原料,保证浓度含量,在实际使用中药效奇佳。
第三,注意网箱的排列方向
说到这一点,可能有些人会忽略,觉得横着扎竖着扎都一样,横竖那回事儿,其实不然。网箱的排列方向,跟当地的风向是有关系的,这一点建议养殖朋友多观察记录,刮哪个方向的风多,就顺着那个方向扎,这有利于溶氧的提高,高溶氧对螃蟹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注意纤毛虫
到养殖后期,一些不经常改底,或者水质变浓变坏的塘口,螃蟹体表开始挂脏,出现黑底板或者全身毛绒绒的一层泥垢,镜检发现这“泥垢”是由一些藻类活体和有机质构成,在这种条件下,一般容易滋生纤毛虫。这在螃蟹进网箱前可以使用“纤纤净”或“亮壳宝”杀灭纤毛虫,一来减少螃蟹死亡,二来“白底”螃蟹卖相好。
第五,尽量减轻人为损伤和机械伤害
虽然螃蟹横行霸道,外壳坚硬,抗打抗摔,但在捕捞过程中,还是应尽量爱护,减少机械损伤,保持步足和螯足的完整。同时在捕捞时尽量一次打好规格,避免二次损伤。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1295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安纳托利亚蜂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