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犊牛养殖中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方法

犊牛的饲养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牧场的未来发展状况,所以在牧场养殖中要精心饲养犊牛,降低犊牛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并保证犊牛健康生长、正常发育。本文针对犊牛各阶段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从而保证后备牛的身高和体重达到理想的标准。

一、初乳喂养时期

1.初乳的定义及其特点

初乳是指母牛产犊之后第一次挤出的牛奶叫做初乳,在此之后的7天之内挤出的牛奶都叫做过渡期牛奶。初乳的特点是其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因为母牛在怀孕期间其体内的抗体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胎儿自身不可能自动产生抗体,这就导致新生的犊牛血液中没有抗体。新生的犊牛可以通过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来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拥有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新生犊牛如果不能摄取初乳,在出生后的几天之内死亡率会非常高。其次,初乳中镁盐的含量比较高,能够促进犊牛排除胎粪。另外,初乳的酸性比较高,这就能够促进犊牛分泌胃液,当其胃液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就能起到消化道粘膜的作用。

2.免疫球蛋白对犊牛的价值

犊牛吞食初乳时,要将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通过完整的蛋白形式吸收才能发挥其免疫的作用。新生的牛犊食用初乳时大约能吸收完整抗体的45%,随着时间的延长,牛犊对抗体的完整吸收量就会减少,在牛犊出生24小时之后就会因为肠封闭而不能吸收到完整的抗体了。所以,新生犊牛如果没有在出生12小时之内吃到初乳,就不能获得充分的抗体而导致免疫力低下。

3.初乳的质量

初乳的质量可以通过专业的初乳测定仪来进行检测。当干奶期小于四个星期、犊牛早产、产犊前对母牛进行了挤奶行为以及产犊之前遗漏了初乳等问题都会导致初乳中含有的抗体数量较少。成年母牛初乳的抗体含量比初产的母牛要高出约3%以上,而且成年母牛要比出产母牛接触的病原微生物要多,因此初乳中的抗体种类就相应较高。在母牛产崽前3到4个星期的时间,母牛的营养和饲养管理也直接影响到初乳的质量好坏。

4.初乳的喂养

犊牛的初乳喂养量是有一定的标准的,通常都是按照其出生时的体重作为其初乳喂养的参考量。在犊牛出生的第一个6小时之内,应该给犊牛喂养其初生体重的8%。也就是说,一个40千克的新生犊牛,其初乳的摄入量应该在3.2千克以上。一般喂养的最佳时间节点是,在犊牛出生1小时之内喂养2.25千克到2.5千克的初乳,过5到7个小时之后再次喂养2.25至2.5千克的初乳。另外,在对犊牛进行初乳喂养时,可以使用带有橡胶奶嘴的奶瓶或者奶桶,但是每次喂完之后都必须用相应的清洁工具进行彻底的清洗。

5.初乳的储存

如果刚刚产犊的母牛有多余的初乳,就可以将它们的初乳进行混合并进行冷冻保存。当某些母牛产崽后没有牛奶,就可以将之前收集的冷冻初乳进行解冻,恢复到一定的温度之后对犊牛进行喂养。通常情况下,初乳在冷冻的环境下可以保存一年以上。

二、犊牛的哺乳时期

当犊牛刚出生的时候,体内唯一发育完整并且有消化功能的胃就是皱胃。犊牛的消化系统和单胃动物的基本类似,其出生4个星期之内就必须依靠哺乳获得成长发育的营养物质。

1.哺乳的量和频率

新生牛犊经过初乳期之后,在30天到40天的期间,应该喂食全乳,喂养的重量应该是其体重的8%~10%。对犊牛喂养两次总量为4.5到5千克的初乳之后,就开始每天准时给犊牛喂养过渡期牛奶,每天的喂养量应该是4.5千克。在冬天气温比较寒冷的时候,应该适当增加喂养量,保持每天5.5千克的牛奶。另外,喂养牛犊的牛奶应该先用巴氏消毒。喂养犊牛的牛奶的量需要控制在一个正常范围内,并且要每天分三次进行等量喂养。因为如果一次性喂养犊牛一天需要的牛奶量,就会超过犊牛的皱胃容积,最后导致超量的牛奶回流到瘤胃中,造成犊牛的消化紊乱。在大量的喂养经验中,每天仅对牛犊喂养一次的话,就会导致犊牛腹泻或产生其他身体毛病。

2.牛奶喂养时的注意事项

对犊牛进行喂养时,要用奶瓶或奶桶等工具。幼牛利用带奶嘴的奶瓶吸食牛奶的时候,可以使其速度变慢,这样就有利于小牛的消化吸收,减少犊牛腹泻或其他消化问题的出现。但是,利用这些器具进行喂养之前,就必须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消毒,不然结果会适得其反。牛犊出生几天之后,就要训练他们学会直接从奶桶中吸奶,这种方式简单方便,奶桶消毒工作比较快捷。另外,对出生才几周的牛犊进行喂养时,冷牛奶和热牛奶都会引发犊牛的消化紊乱,所以必须要严格控制牛奶的温度。出生后的第一个星期,喂养的牛奶温度要控制在与体温相近的39℃。

三、犊牛的粗粮喂养准备工作

在对犊牛进行喂养时,在其断奶之前,不应该给它们喂养任何粗饲料。因为这个时候,犊牛的身体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全,还不能消化纤维素。如果在这个期间对犊牛喂养粗饲料,纤维素在犊牛身体的停留时间过长,会减慢其瘤胃的发育并影响犊牛对开食料的开采,并推迟断奶的时间。在犊牛进入哺乳时期之后,就应该在犊牛每餐吸食牛奶后进行开食料的采用。开食料的采用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渐加大开食料的量,给犊牛一定的适应时间。当犊牛能够独立采食开食料之后,就让其自由采食,但是这时的开食料一定要保证是新鲜的。在对犊牛进行开食料喂养时,必须还要保证犊牛能够饮用到新鲜的水。当犊牛对开食料的采食量达到1kg/d时,就可以对幼牛进行断奶。

总结

总而言之,要保证犊牛的质量、降低犊牛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就要根据犊牛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饲养管理方法。在犊牛刚出生时,要注重其初乳的喂养,保证他们获得足够的抗体,从而拥有一定的免疫能力;在犊牛进入哺乳期后,要对餐具进行严格消毒,并进行定期定量喂养,保证其消化器官的发育;对犊牛进行粗粮喂养之前,要进行适量的开食料喂养。

相关阅读

肉鸡死亡率高的原因及降低方法


摘要:肉鸡饲养投资少、见效快,养殖规模较大,但是因其生长速度较快,所需要的饲养管理水平较高,并且肉鸡天性敏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易发生死亡,这就严重影响了肉鸡养殖的经济效益。现分析引起肉鸡高死亡率的原因,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降低死亡率。

1肉鸡死亡率高的原因

育雏阶段环境不适宜。雏鸡对温度的变化表现的极为敏感,并且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如果舍内温度不适宜,或者温度的变化幅度过大都会导致雏鸡不适而发生死亡。特别是在冬季和春季,舍外温度较低,温差较大会导致雏鸡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在超出一定的极限范围时鸡体的代谢紊乱,出现免疫抑制,甚至死亡。如果控制不好温度还易引起雏鸡发生腹泻和感冒,这是导致雏鸡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另外,在较为寒冷的季节,为了达到保温的效果常减少通风量,造成舍内通风不良,导致有害气体的浓度超标,使鸡易患呼吸道疾病而发生死亡。有的鸡场通风工作做的很到位,但是没有注意通风时的保温工作,而使鸡舍内的温度忽高忽低也易引发鸡群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消毒不严格。肉鸡养殖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就必然会导致养殖场周围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并且饲养周期较短会导致空舍时间短,消毒不到位的问题发生,这是造成病原菌大量滋生、繁殖与传播的主要原因。在消毒剂的选择上多选择广谱消毒剂、火碱等,消毒措施多为喷洒消毒和熏蒸消毒。有的养殖场忽视了消毒工作的重要性,而导致消毒工作不够严格,使病原微生物有机可乘,最终结果就是鸡群大量患病死亡。如发病的鸡群在1~12日龄时多感染大肠杆菌,在17日龄以后多感染沙门氏菌。

免疫工作不到位。对鸡群进行免疫前,要根据本地区以及本场疫病的发生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免疫计划,并严格的按照免疫程序来接种疫苗。如果发现肉鸡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后,仍患传染病并死亡,其主要原因是免疫工作不到位,或者疫苗的使用不当,可能是使用的剂量不准确,疫苗保存不当失效,饮水免疫控制的时间短或饮水量不当引起的。

用药不当。在对鸡群用药物治疗或者保健时,如果长期使用一种药物常会使病原产生耐药性,导致常规的投药剂量不产生作用,如果加大用药量又会引起肉鸡中毒,打破了肉鸡肠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引发肠道疾病,还会增加肉鸡饲养成本。

发生疾病时诊断治疗不及时。在鸡群发病后,如果仅凭经验进行诊断,易发生诊断错误,往往会耽误病情,出现治疗不当、治疗不及时的现象。如果错误的用药还会加重病情的恶化,提高鸡群的死亡率,也会增加养鸡成本。

2.降低肉鸡死亡率的措施

控制好饲养环境。适宜的舍内环境温度是减少肉鸡死亡率的关键。特别是对于育雏鸡来说更为重要。因雏鸡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并且雏鸡在一定的环境温度下,体温才能达到相对的恒定,所以要做好育雏期舍温的调控工作,避免温度忽高忽低。一般情况下,10周龄内的肉鸡对温度的要求较为严格,为33~35℃,以后可视鸡群的实际情况酌情的每周下降3~4℃,直到舍温达到21℃左右即可。在确定温度是否适宜时不可单纯的看温度计上的温度,要学会“看鸡施温”,根据鸡群的状态来调整温度。要注意在接种疫苗时舍内的温度要稍高些,可暂时提高1~2℃。保持舍内适宜的湿度,以人进舍后有湿热的感觉即可。做好舍内的通风换气工作,及时排出舍内的污浊空气,减少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含量,可以有效的防止和缓解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同时要处理好通风与保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冬季、春季较为寒冷的季节,不可为了保温而减少通风量,也不可为了加大通风力度,而造成舍内温度骤变或忽高忽低。

严格的做好消毒工作。做好鸡舍内的消毒工作,在结束一个饲养周期后,要立即进行清洗、消毒,并要完全干燥1~2天后再消毒,消毒后要空栏15天以后再进鸡,这样可以有效的杀灭和隔断舍内病原微生物。空舍消毒按照棚顶、墙壁、设备、地面的顺序进行。选择消毒剂时,棚顶及离地面1.5m以上的墙壁用生石灰和火碱水混合液喷洒消毒,地面和距地面1.5m的墙壁用2%的火碱消毒。在进鸡前1周,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密封熏蒸消毒1~2天。在进鸡饲养后也要每隔1周消毒1次,消毒药剂要交替使用。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是降低肉鸡死亡率的有效方法之一,科学合理的制定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疫苗的选择要出自正规厂家,并在有效期限内使用,按照说明来保存疫苗,在使用时,要严格的控制剂量。不必要的疫苗可不注射,不可盲目免疫。并且免疫时间的选择要根据鸡群的健康状况和抗体水平来决定,不可以在鸡群状况不佳,如营养不良、饥饿、转群期间接种,否则不但不会产生理想的免疫效果,还有可以导致肉鸡大量死亡。

及时的确诊治疗,科学合理的用药,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如果鸡群发生疾病要做好疾病的诊断工作,合理的用药治疗,在治疗时对于同一种病原最好选择多种药物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

外购仔猪死亡率高的原因 外购仔猪怎样才能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


外购仔猪育肥存在着一定的养殖风险,因为猪经过运输,到一个新的环境等易发生应激反应,还易传播疾病,如果饲养管理不到位,极易导致死亡率升高。给养猪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如果选择外购仔猪则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才能提高养猪场的经济效益。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外购仔猪死亡率高的原因外购仔猪怎样才能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

1、外购仔猪死亡原因

仔猪自身原凶。外购仔猪多由从外地运回,当地采购相对较少,经过远途运输的仔猪本身可能就带有疾病的传染源,如果没有及时的治疗或者控制,就很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感染,导致仔猪死亡。另外,如果采购的养殖场带有疫病,而采购时检疫工作不到位,也易造成疾病的传播,而导致仔猪的死亡率升高。

应激因素。外购仔猪离开原来生活的环境,并在采购过程中经历抓猪,在运输过程中经历挤压以及其他因素,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后,养殖环境发生改变、饲养管理方式发生改变以及饲料发生改变等,这些都会导致仔猪发生严重的应激反应,使得仔猪的抗病能力下降,凶此而易感染疾病和疫病而发生死亡。

饲养管理凶素。如果采购、运输以及进场等管理环节不当也会造成外购仔猪的死亡率升高。刚从外地购买回来的仔猪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易受到惊吓,如果冉加上新的养殖环境不适宜,养殖户在购猪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有将猪舍进行彻底的消毒,环境的温度控制不到位,圈舍内过于潮湿、阴冷,猪群的饲养密度不合理,在喂料时饲料没有控制好饲喂量,饲料的营养过量或者营养不足,喂料时没有过渡阶段,直接更换饲料等,这些饲养管理方面的凶素都会影响到仔猪的健康生长,出现消化不良、饥饿、抗病能力下降等问题,从而使仔猪的死亡率升高。

2、应对措施

挑选仔猪。虽然日前养殖场都提倡实施白繁白养殖的饲养方式,但是如果要外购仔猪也要尽量的从正规养殖场购进,不建议在集市上购买,并且所选择的养殖场以及所在地区无疫病发生。在挑选仔猪时要仔细挑选,挑选仔猪是影响外购仔猪养殖成功与否的决定凶素。在选择仔猪时要首先注意选择品种,所选择的品种要符合本场的养殖条件,选择好品种后就要进行个体的选择,所选购的仔猪要求精神状态良好,具有该品种明显的品种的特征,并且要选择同窝仔猪中体重、大小均匀、皮肤光滑、红嫩、抢食积极、活泼好动、体型匀称、没有缺陷的个体。这类猪一般健康度较好,不宜选择精神萎靡不振的个体。

做好运输的管理工作。根据所要购买仔猪的数量选择合适的运输车辆,并将其彻底的清洗和消毒。仔猪在装车时要轻抓轻放,避免使仔猪受到惊吓,可在装车前让其饮用一些含有抗应激性药物的饮水,以防止发生严重的应激反应。并且在检疫部门检疫合理后冉装车出发。在运输的过程中要做好管理工作,保持车速平稳,经常的下车检查仔猪的状况。

做好圈舍的准备T作。为外购仔猪提供的圈舍要求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后才可以将仔猪转入,包括圈舍内的粪便、草料、灰尘等都要彻底的清理,同时还要将饲养所用的T具、用具等也一起进行消毒。一般地面、门窗、房顶使用烧碱喷洒消毒,最后对圈舍和工具等进行密闭熏蒸消毒,冉空舍1周后使用。仔猪转入前还要做好饲料、常用药物的准备T作。

外购仔猪运输到场后要按照品种、个体的大小等进行分群饲养,饲养密度要根据养殖季节、圈舍的条件、猪的大小来确定,保持养殖密度适中。购买的仔猪在入场后不宜立即进入育肥舍育肥,而是要在隔离舍养殖15天,待确定猪群健康后才可育肥舍饲养,否则一旦发生疾病易导致原场健康猪受到感染,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在隔离饲养期间每天都要观察好猪群的变化,并检查其体温、呼吸、采食、饮水、活动和排泄情况,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的处理。

对于刚购进的仔猪,不能着急喂料和喂水,可选喂一些红糖、麸皮、电解多维,缓解猪的应激,提高抗病能力,1h后冉开始少量的喂一些饲料。这一阶段要少量多喂,让仔猪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要让其在适应环境后才可正常饲喂。在饲料的选择上要保持原场的饲料饲喂一段时间,然后冉逐渐的过渡到本场饲料,尽量减少应激的发生。可在饲料或者饮水中添加一些保健类的药物,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仔猪在入场1周后要对其驱虫,隔7N10天冉驱虫1次,所使用的驱虫药物要求广谱、高效,如伊维菌素等,在驱虫后要及时的将粪便清理干净,并运输到指定地点进行堆放发酵,彻底的杀灭虫源,防止二次感染。

仔猪在入场20天后要结合原场的免疫程序与本场的免疫计划科学的进行免疫接种的工作,以防止疫病的发生。在这期间还要定期对猪舍的内外进行消毒,同时制定完善的卫生、消毒和免疫制度,预防疾病的发生。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及时的将弱仔挑ILI进行隔离饲养,或者直接淘汰。待15天隔离期满后即可将仔猪转入育肥舍进行育肥。

1、新购仔猪发病、死亡率高的原因
1.1仔猪的质量问题。由于当地仔猪出售较少,市场上的仔猪多是猪贩从外地贩运而来,这些仔猪售前是否接种疫苗或接种何种疫苗等情况不详,防疫时间、防疫质量也参差不齐,有的可能是在出售前才注射的疫苗,还未产生抗体或未产生足够抗体,有的甚至可能没有进行防疫注射,这就使仔猪感染疫病的可能性大增。更有些仔猪新购进时本身可能已带细菌或病毒,这些仔猪购进后将成为猪场的重要传染源,一旦发病损失惨重。
1.2猪贩的素质问题。个别猪贩素质低下,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将某些疫病,带在其身上或运输工具上,成为特定传染源,而这些猪贩为经济利益着想不可能每到一地或离开一地时对运输工具进行彻底消毒,就是衣服也不是每天更换洗涤,这就造成仔猪在运输或交易过程中极易感染疫病。
1.3应激因素。仔猪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并被多次捉拿、挤压,再加上运输过程中的其他因素,造成猪只处于易应激状态,饲养条件和管理方式的突然改变,使本来就弱小的仔猪抗病力急剧下降,因而极易感染疫病。
1.4饲养管理的原因。一些养殖户购猪前并未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没有将猪舍消毒、控温等工作做好,没有进行限时隔离。一些养殖户购回猪后马上给猪饮水、喂料,这时仔猪对新环境和饲料的突变不适应,有的猪只可能出现厌食反应,停止饮食;有的猪只因过于饥饿,抢食超量,造成消化不良,这些现象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也会造成猪只死亡。
1.5防疫问题。一些饲养者为方便省事,不管仔猪是否已注射过疫苗,购回后都先给猪注射上猪瘟或猪三联疫苗再放人圈中,这样反而使猪得了猪瘟。这是因为仔猪在售前可能已注射了猪瘟疫苗,猪正处在产生抗体的过程中,这样再去注射疫苗,不但中和了体内的抗体,甚至还可能造成免疫抑制,故而得病。
2、新购猪只的常见病
由于各地疫情不同,防疫种类程序不同,以及运输条件、运输时气候不同,猪只发生疾病情况也不尽相同,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猪瘟、猪气喘、副伤寒、传染性胃肠炎、传染性胸膜肺炎、传染性鼻炎、链球菌病、弓形体以及流感、感冒、消化不良等,许多还是混合感染。
3、综合防制措施
3.1应饲养适量母猪进行自繁自养。尽量不到集市上购买仔猪。如需购买仔猪,可到比较正规的饲养场购进。
3.2做好购猪前的准备工作。首先准备好隔离场(区),并将猪舍及用具彻底冲洗、消毒,进猪前要把舍温控制在25℃左右,给仔猪准备一个干燥温暖、卫生舒适的环境。准备充足的葡萄糖、电解多维以及预防、治疗猪只感冒、胃肠炎所需的抗菌消炎药物。
3.3购猪前要了解天气状况,选择天气较好的时间购猪,当气温较高时,应选择下午晚些装车。气温较低时,可以上午装车,趁暖和时间运输。
3.4选购仔猪时,除详细询问场主防疫情况外,还要仔细检查猪只全身状况,对营养不良猪,如消瘦、被毛粗乱、皮肤不光泽,甚至有掉毛、皮痂者,食欲不佳、腹部空虚、肢体关节部位肿大、步态不稳、肛门及后躯有粪污、粪便异常者,咳嗽、气喘、眼睑分泌物多、有泪斑者,精神沉郁、呆立、不合群者等情况的猪只不要购买,应重新选择猪场。猪只选好后,应向畜主询问猪只饲料配方及饲养管理情况,以便猪运回后,先用原配方饲料饲喂、按原生活方式管理7~10天后再逐渐改变。同时还应向畜主索要防疫卡和当地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开具的检疫证明。3.5购回仔猪后,要先将仔猪放入隔离场(区)饲养,经15天隔离观察,确定猪只健康后,再进入饲养场(区)饲养,否则一旦出现问题,还会将原来养的猪只传染,造成很大损失。每天要对猪进行观察,查看其体温、呼吸状况及饮水、采食等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6刚购回的仔猪,不要急于给水给料。天气过热时,也不要直接在猪身上喷水降温,这样极易造成猪病,应让猪在圈内适应30分钟,然后再将红糖、电解多维用温水稀释,让猪饮用,这样可缓解猪只应激,提高其抗病力。待一个小时后,可给予少量饲料,如果长途运回,可用感冒片,按每猪1~2片拌人料中饲喂,可连续给药2~3天,防治感冒。注意新购猪3~5天内,不能喂得太饱,不然会因消化不良而厌食、腹泻,一般喂7~8成饱,3天后逐渐加量到正常。有条件的猪场可给猪适量饮用糖醋水或EM菌水。
3.7购回猪一个星期后,要对猪进行驱虫,隔7~10天再用药驱虫一次,所用药物为丙硫咪唑,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驱虫后,要及时将粪便清理干净,以免二次感染。
3.8购回猪20天内,每隔2~3天对猪舍内外消毒一次,以后可每隔7~10天消毒一次。制定完善的卫生、消毒、防疫制度,并认真执行。
3.9购进猪20天后,结合原有防疫情况,进行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等疫苗的注射。
总之,对新购仔猪,主要采取减少和控制应激,搞好卫生、消毒、驱虫、防疫工作,加强营养,提高猪只抗病力,做好观测,及时发现、处理问题等一系列综合防制措施,就能降低猪只发病率,提高猪只成活率,从而取得养猪的经济效益。


降低哺乳仔猪死亡率的一些方法措施


在一般管理情况下,哺乳仔猪死亡率在5%~25%。这主要取决于猪群的遗传、母猪营养和生产管理等。仔猪死亡不仅影响猪群的发展,而且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要加强饲养管理,将仔猪从出生到断奶的死亡率严格控制在18%以内。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降低哺乳仔猪死亡率的一些方法措施。

一、把好初生关
1.做好接产工作。母猪配种后经114天就可产仔,要在产前3~5天将母猪从大群中分到清洁、干燥和消毒好的待产圈中。母猪有起卧不安、衔草絮窝和趴下阵缩时,即是临产表现。每产出1头仔猪要立即用干净布擦干仔猪身上的黏液,抠除口腔和四蹄的黏液及角质,将脐带距腹部二指处掐断,剪断牙齿,送至母猪腹部吃奶。留种用的还要佩戴种畜耳标,做好登记工作。
发现假死仔猪(心脏还有跳动,呼吸停止)时,可用人工呼吸的方法抢救,或用酒精棉球涂抹仔猪鼻孔,或用手不断按摩仔猪体躯。母猪发生难产时,用手在母猪腹部从前往后轻轻按摩,也可注射催产素2毫升。或将手洗净消毒,轻轻伸入母猪阴道中,触摸到胎位时可依顺序向外拉出仔猪。
2.并窝。母猪产奶不足容易引起个别乳房的乳腺萎缩,影响以后的带仔能力和泌乳量。可采取并窝的方法使母猪一个乳头喂一头仔猪。
3.固定奶头。固定奶头能够避免仔猪吃奶时哄抢奶头,而且母猪不容易发生乳房炎和出现体弱仔猪。
二、防治仔猪贫血和下痢
1.防贫血。仔猪出生后2~3日内补充铁、铜元素或于3、5、7、9、11日龄各饲喂铁铜合剂(硫酸亚铁2.5克、硫酸铜1克,加冷开水1000毫升稀释)1次。饲喂方法是将铁铜合剂涂抹在母猪奶头上,也可装入奶瓶饲喂仔猪,每只仔猪每次饲喂铁铜合剂1~2毫升。
2.防下痢。保持猪舍环境清洁卫生,勤换垫草,保持温暖干燥,每周消毒1次。已患黄痢的仔猪,每只日喂0.125克土霉素,连喂3~5天。20日龄仔猪由于母乳中抗体下降,容易患白痢,要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按使用说明书添加),一直喂到断奶为止。

三、仔猪补饲
母猪度过泌乳高峰期后,仔猪的营养来源将以饲料为主,所以要在仔猪3~5日龄训练其饮水、认圈门,7~15日龄开始采食饲料,20日龄大量采食饲料。仔猪补料的营养水平为消化能14.64千焦/公斤,含粗蛋白质18%,补给足够的青饲料。饲料配方为玉米45%、豆饼25%、豆浆10%、糠麸20%,并适量添加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及钙盐等。仔猪一般在40日龄出现抢食和贪食现象,食欲比较旺盛,此期的仔猪生长快,但是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弱,要做到“定时、定餐、适量”。饮水后投喂青饲料,通常情况下仔猪60日龄体重可达18~20公斤。
四、仔猪保暖
新生仔猪要适当保暖。通常情况下同窝仔猪挤在一起,其适宜的环境温度为24~34℃,单个仔猪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是30~40℃,而母猪的适宜温度为5~20℃。因此要在保仔栏前两侧分别安装150瓦的加热灯或在保仔栏里铺垫干稻草保温。
五、科学饲喂母猪
在母猪分娩前10~14天,适量补喂脂肪可以增加仔猪体内能量储存,提高仔猪成活率。泌乳期母猪的日粮中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18%),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母猪的泌乳产量和品质,使仔猪有较大的断奶体重。
六、坚持岗位责任制,把好防疫卫生关
防疫员负责全场生猪防疫制度的实施,定期领取或购买疫苗和药品,并按照要求做好药物和疫苗保管工作,准备好器械和药液。检查所用的疫苗瓶签、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有效期、疫苗瓶口封闭情况和疫苗是否失效等,认真填写免疫登记簿、注射疫苗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有效期、注射日期、仔猪窝号、猪别和头数。注射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疫苗要给猪佩戴耳标,注射猪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要填发动物免疫证,一猪一证,存档备案。
每年春、秋两季对动物进行集中防疫和对圈舍进行消毒,并填好动物防疫登记簿,对仔猪坚持骟割双免,即仔猪骟割时在猪左、右耳后部同时注射猪瘟疫苗和猪口蹄疫疫苗,填好动物骟防免疫登记簿。结合每月的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做好动物疫病的监测工作,并做好记录。
七、搞好种猪鉴定
为了不断提高猪群的生产性能,淘汰品质低劣种猪,要建立种公猪卡、种母猪卡、配种簿、分娩簿、种猪发情记录及饲料消耗记录等六种记录表格,每年鉴定一次种猪,按照生产性能和体型外貌进行评定,猪群年龄结构合理,不断补充后备猪,淘汰生产性能低、过老的个体,提高整群的质量水平。

分开吃奶仔猪对乳房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仔猪一定要吃到一定量的初乳,才能获得足够的免疫球蛋白。如果母猪窝产仔猪数较多时,分开吃奶是非常必要的。让体重较轻的仔猪在没有竞争的条件下吃2次~3次初乳,可以达到增加体重和降低死亡的目的。而较重的仔猪则要放在加热的仔猪栏中,每次两小时,并进行定期检查。
胃管饲喂胃管饲喂是用一根消毒好的塑料管从仔猪嘴中插入胃内进行喂养的技术。用一个灌肠器可将定量的初乳和奶直接注入仔猪胃内。这一方法经济有效而且实用,特别是对弱小、受寒、饥饿、后腿外翻的仔猪。
仔猪寄养仔猪寄养是为了保证每一头仔猪都能得到有效的母猪哺乳的管理方法。仔猪寄养的基本原则是仔猪已经或者能够获得初乳。在寄养过程中必须坚持一头母猪哺喂的仔猪个体重、强壮程度基本一致。
代乳母猪当一窝仔猪中有生长慢的仔猪不能断奶时,让母猪留下来,延长仔猪吃奶时间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对仔猪进行人工哺喂也是可行的喂养方式。
分开断奶分开断奶时,窝内体重较大的仔猪可以提前7天~10天断奶,从而使体重小的仔猪吃到更多乳头的奶,并在正常时间断奶。如果一窝仔猪体重差异较大时,分开断奶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人工喂养母猪的突然死亡和母猪高产需要人工哺喂仔猪。人工喂养就是要为这些仔猪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并哺喂适合消化的人工乳(如正昌饲料科技公司的乳猪教槽料伴侣等)。用胃管方式哺喂没有得到初乳的仔猪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前提下,用乳头器喂养一个时期也是一个必需的过程。此后可以使用液体饲喂器,或其他的饲喂器具。代乳品的制作方法:1升牛奶(或1升水+250克脱脂奶粉)+1毫升青霉素+5毫升抗腹泻药。饲喂时,第一天每升奶加300毫升蛋,逐渐减少蛋的添加量,至第十天蛋的添加量减少到250毫升。

降低网箱养殖黄鳝越冬死亡率的五个措施



一般人工养殖的商品黄鳝到春节前后销售,小黄鳝则在第二年继续养成。网箱中养殖的黄鳝在冬季冬眠时常有死亡,给养殖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其死亡率。

越冬前强化培育

黄鳝体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越冬成活率。因此,必须从越冬前的秋季开始就必须加强饲养管理,以增强黄鳝自身体质。主要措施是:投喂含丰富蛋白质和一定量脂肪的能量饲料,如蚯蚓、螺蚌肉、鲜鱼、蝇蛆、全价配合饲料等;增加投喂次数,由原来每天傍晚喂一次,在每天上午再增加一次;秋天水温逐渐降低,上午和晚上吃食减少时,可以把投喂时间逐步集中到水温较高的中午进行;每次投喂饲料数量要足。

培植大量的水草

冬季网箱中的水草都枯萎,但黄鳝仍需要栖息在水体上层的水草中。这时如果水草太少或该层无纵横交错的密集水草,则黄鳝就无良好的栖息场所,最后落入网箱底部缺氧死亡。预防方法是:越冬前应在网箱中培植大量的水草。水草品种以水花生最好,因为它的水上水下部分都很发达,且其水下部分冬季仍不会死亡。

保持良好的水质

冬眠期间,黄鳝主要依赖退化了的鳃和皮肤呼吸水体中的氧,如水质不良,水中缺氧,也会造成黄鳝死亡。因此,越冬期间需要保持良好的水质。方法是:保持水体一定的肥度,经常加注新水并保持高水位。

放养密度不能过高

密度过高,黄鳝拥挤互相干扰,同时耗氧量大,影响越冬成活率。在水草丰厚、水质良好的池塘中放置的网箱,黄鳝越冬密度一般不超过每平方米10千克。

防止水面结冰

黄鳝对低温的耐受能力一般在1℃。严寒的冬季,网箱中水面枯萎的水草若不能覆盖水面而结冰,时间过长也会导致黄鳝死亡。防止方法是:正确选择养殖用的水草,如水花生、油草,而不宜用水葫芦。寒冷天气,在网箱水草上要加盖一层干稻草,以防冰冻和缓冲昼夜水温变化。

养殖户如何提高河蟹暂养技术,降低河蟹死亡率



当下正是河蟹成熟季节,也是河蟹育肥待售的关键时候。河蟹暂养是将性成熟的河蟹捕捞后进行短时间暂养育肥待售,但暂养过程中如管理不当,易造成大批暂养蟹死亡。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是生态条件差。暂养池面积小,草水覆盖率低,水位过浅,水质变化快,溶氧低等原因,常使河蟹平凡上岸,呼吸空气中氧气,造成消耗体力多,时间长一些,死亡率会大大提高。另外水质肥,暂养密度高,也易造成暂养蟹窒息死亡。二是河蟹质量差。暂养蟹规格不一样,有大有小,暂养密度高,有的暂养蟹中掺有病蟹,肢体不全的蟹。这就容易造成暂养过程互相残杀,规格小的死亡率高,也易造成河蟹病的传染,暂养的河蟹因发病而死亡。三是生理性死亡。河蟹性腺成熟后,为繁衍后代而进行生殖洄游,如继续在淡水中暂养,会造成生理性失调,体内渗透压过高而死亡(胀死)。因此河蟹暂养过程中,应将过于成熟的黄蟹剔出。四是投饵量不足。暂养期间水温还比较高,河蟹摄食仍旺盛。如投饵量不足,加上天然生物少。一是会造成河蟹为争夺有限的饵料而互相残杀,影响暂养成活率;二是造成河蟹因索饵而逃逸。
针对以上情况的防治对策有:
一要控制暂养密度。一般亩养河蟹2000—2500只或200—250kg。暂养时间:2至3个月。二要河蟹质量好。暂养蟹要求体质健壮,规格均匀,甲壳、附肢完整,无病、无伤,并一次放足;选好的河蟹用4%的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消毒杀菌。放养过程中如遇软壳蟹、顶壳蟹,应单独剔出暂养于壳变硬后,再放入暂养池。三要科学选择暂养池。选择靠近水源,注排水方便的池口,面积3-5亩,水深1.5-1.8米;使用前每亩用生石灰100公斤,彻底清池;5天后进水,池中均匀分布水草,覆盖率在40%以上。四要加强暂养期间管理。每天投饵一次,投喂量为暂养蟹量的3—5%。饵料应新鲜,不能腐烂变质,其中动物性饵料占60%,如小杂鱼、压碎的螺蚬、切碎的蚌肉、蚕蛹,动物内脏等;可投喂植物性饵料有:黄豆、小麦、番薯、番瓜等。暂养期间每5—7天选择中午换一次水,每次换水15—625px,每20—30天泼洒一次生石灰,增加池水钙质,每天要捞除池中残饵、杂物、死蟹等,保持池口清洁卫生。暂养期间,定期泼洒0.5ppm强氯精消毒水体,预防蟹病。暂养期间若发现水老鼠、水蛇、青蛙等敌害,须立即捕杀。

如何减少河蟹进网箱后的死亡率?



喜欢春天,是因为春天能播种希望,喜欢秋天,是因为秋天能收获希望。几次北风过后,跑塘的路上积累了厚厚的一层落叶,满地金黄,一叶落而知秋,不知不觉,秋天是真的来了。在塘口上,也发现许多塘口的水开始混浊,螃蟹时不时的爬上围网,上蹿下跳,养殖的朋友笑着说“又到一年蟹脚痒”。我喜欢笑,也喜欢看别人笑,做了水产技术员之后,尤其喜欢养殖朋友的笑,他笑了,说明养殖有效益了,付出的无数的汗水有了有数的回报,侧面来说,我所服务也有所成效,能有什么东西比得上别人的认可和信任呢?但是我骨子里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看到螃蟹开始陆续成熟,我就开始问养殖朋友,去年的产量怎么样?因为泗洪有囤螃蟹的习惯,然后进网箱之后死亡率怎么样?囤螃蟹的效益有没有不囤之前高?走访了许多户之后,我发现一般囤螃蟹或多或少的都会引起一些死亡,我认真细致的询问他们进网箱之前都做了哪些工作,导致螃蟹进网箱之后死亡的原因是什么。一番走访,发现许多养殖朋友都没有真正做过什么准备工作,就是直接下地笼逮了往网箱里面放,这样的方式,螃蟹不死才怪了,于是,我向他们提了一些小建议,现在把它总结起来,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第一,注重补体质
这问题也许提得有点晚,但是还得提,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一个身强体壮的人与一个弱不禁风的人比抵抗力,谁强谁弱不言而喻,所以体质是关键的。那么增强螃蟹的体质有哪些好的方法呢?首先是用优质的配合饲料或者鲜鱼投喂,因为其营养成分全面;其次可以在常规饲料里添加增强体质的药物,比如“黄金多糖”“生命元”,同时也可以外泼;最后是投喂的规律性,坚持“四定”原则。补体质应该在五壳之后就进行,除了正常投喂,拌药投喂的时间在十天到十五天左右。
第二,做好消毒工作
正常情况下,在五壳结束后整塘消毒一次就行,但这是不够的,应在进网箱前后再消毒一次。消毒能杀灭水体中有害致病菌,从病原入手处理,简单粗暴效果佳。我不完全赞同用化学成分的杀菌药物对水体进行消毒会破坏水体菌相平衡,因为有研究表明,聚维酮碘就对芽孢杆菌的抑菌作用微乎其微,而按常规量使用,其浓度根本达不到抑菌效果的浓度,而从大局着手,用化学消毒剂消毒的好处也大于坏处。在五壳后,建议用聚维酮碘消毒,其作用效果好,短时间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且药性温和无残留。目前市面上生产聚维酮碘的厂家很多,但其有效含量、保存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异,水世纪“超碘”和“金碘”,使用进口原料,保证浓度含量,在实际使用中药效奇佳。
第三,注意网箱的排列方向
说到这一点,可能有些人会忽略,觉得横着扎竖着扎都一样,横竖那回事儿,其实不然。网箱的排列方向,跟当地的风向是有关系的,这一点建议养殖朋友多观察记录,刮哪个方向的风多,就顺着那个方向扎,这有利于溶氧的提高,高溶氧对螃蟹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注意纤毛虫
到养殖后期,一些不经常改底,或者水质变浓变坏的塘口,螃蟹体表开始挂脏,出现黑底板或者全身毛绒绒的一层泥垢,镜检发现这“泥垢”是由一些藻类活体和有机质构成,在这种条件下,一般容易滋生纤毛虫。这在螃蟹进网箱前可以使用“纤纤净”或“亮壳宝”杀灭纤毛虫,一来减少螃蟹死亡,二来“白底”螃蟹卖相好。
第五,尽量减轻人为损伤和机械伤害
虽然螃蟹横行霸道,外壳坚硬,抗打抗摔,但在捕捞过程中,还是应尽量爱护,减少机械损伤,保持步足和螯足的完整。同时在捕捞时尽量一次打好规格,避免二次损伤。

家禽传染病发病率升高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随着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家禽大规模的传染病已经成为制约养殖户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在我市的春秋两季,是禽类传染病的高发期。在禽类的养殖过程中,传染病是造成禽类大量发病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能够对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禽类的养殖中,做好禽类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是发展养殖业的重中之重。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家禽传染病发病率升高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1、免疫失败

免疫接种的成败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免疫效果直接影响到疫病的发生和控制。许多鸡场的免疫较混乱,虽然已做过免疫接种,但是禽群仍有发病的情况发生。

免疫程序与母抗干扰。免疫接种是使家禽对某种疾病产生免疫抗体,由易感家禽变成不易感某种疾病,而切断传染病发生的环节。有些传染病要多次进行免疫接种,什么时间冉接种第二次、第三次,根据当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需要什么时间免疫接种何种病的疫苗,都要有一定的程序安排。如蛋鸡从出壳至开产的综合免疫程序,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不能是统一的免疫程序,应是根据种鸡母源抗体水平的消退情况而对雏鸡的免疫程序进行安排。母源抗体一方面对雏禽在生后的一定时期内有保护作用,如小鹅瘟,主要在5~15日龄的雏鹅发病率最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0%~100%。3周以后发病率逐渐降低。如果种鹅在开产前15天左有进行小鹅瘟疫苗免疫接种,以后间隔4个月需冉免疫1次,这样孵出的雏鹅会获得坚强的保护。

免疫剂量。免疫接种必须按照相应的合理剂量进行使用。疫苗不可随意滥用,有个别饲养者盲日加大使用剂量或频繁免疫,认为剂量越大效果越好,如新城疫Ⅳ系疫苗,在产蛋鸡开产后的阶段性使用时,有个别养殖户将剂量加至6~8倍甚至10倍,这样不但不会有更好的效果,反而使鸡群造成免疫抑制或免疫麻痹,免疫应答较差,会导致免疫失败,有的引发疾病。过量的疫苗使用,使鸡群精神沉郁、食欲减少、产蛋量下降或不增,或没有产蛋高峰等,应激反应严重。频繁免疫会使疫苗抗原中和体内的抗体,使禽类失去免疫能力,反而增加易感性。

接种途径的选择。免疫途径有滴鼻、滴口、饮水、刺种、注射和气雾免疫。免疫途径不正确,疫苗冉好也可能造成免疫失败。如饮水免疫,优点是省时省力,但缺点是免疫的剂量不准确,有的饮水少可能达不到免疫剂量,故免疫水平的整齐度差,而且眼和鼻很少沾到疫苗,不能使呼吸道局部产生抗体。有的免疫需要接种黏膜,很快进入淋巴循环,点眼后疫苗抗原直接刺激眼底哈德氏腺和结膜下弥散的淋巴组织,可以局部形成坚实的屏障,还能激发全身的免疫系统。因此饮水免疫一般不做初免用,必须滴鼻、点眼或滴口(传染性法氏囊病),第二次以后的加强免疫可选用饮水。

防止早期感染。有些时候禽在接种疫苗后,尚未产生免疫力之前而感染发病。如马立克氏病,接种过疫苗的鸡群也有许多鸡发病。一般雏鸡出壳后24h内在孵化场或种鸡场即进行了马立克免疫接种,7~10天产生免疫力。预防该病一是免疫接种,另一个关键是防止雏鸡早期感染。禽日龄越小越易感,1日龄雏鸡最易感,比成鸡的易感性高出1000倍以上。易感性随日龄增长而降低。所以预防马立克氏病一定要接种疫苗,要有半个月以上的隔离饲养,防止早期感染。

2、饲养管理不当

通风不良。禽舍应清洁卫生,通风良好,可减少许多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的条件性致病菌的发病率,如禽霍乱、大肠杆菌病等。为解决通风与保温之间的矛盾,可采用高处或棚顶设通风口,不要直接吹到禽体。另一种通风方法是,将门窗同时打开,以瞬间通风将舍内污浊空气吹出即关好门窗,这样对禽的影响不大。

饲料质量差。饲料营养不全面或有些成分过量。如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不足,影响禽类的生长发育,降低抗病能力。而低廉的石粉添加过多,易发生尿酸盐沉积,引起禽痛风体质.免疫接种很难达到标准抗体水平。

应激凶素多。有的养殖场环境恶劣或饲养管理粗放,使禽常常处于应激状态下。如酷热严寒、气候骤变,大风袭击,没有做好防御准备,使禽群受到惊吓,鸡在笼内飞撞,鸭群转大圈奔跑等,神经高度紧张,免疫力立即下降,接种疫苗易造成免疫失败。一旦受到野毒攻击,就会有禽发病。

3、疾病因素

禽类很易感染球虫、绦虫、异刺线虫、组织滴虫等寄生虫病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免疫抑制的一些传染病,都可使机体消瘦贫血,免疫力下降,即使免疫接种,体弱的、有病的禽都达不到免疫效果。

白血病既无疫苗也无药物治疗,又经种蛋垂直感染的这类疾病,只有淘汰种鸡中的阳性鸡,净化鸡群才是预防该病的最好方法。

4、卫生防疫措施不严格

有的养殖场周围环境脏乱,禽尸随便丢弃,没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病原微生物可通过清除的粪便、运蛋和器具、车辆,在各养殖场之间周转的饲料包装袋、人员的衣物、鞋底及昆虫、野鸟等,经各种媒介在同群禽之间和地区禽场之间传播,可使传染病横向传播,以及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的病例越来越多,使病情复杂化。一定要注重消毒,消灭传染源,严格防疫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禽群免疫接种。

一:家禽类传染病的特点
1.多样性
在家禽的养殖中,其传染病种类繁多。每一类禽类传染病都有属于自身的特征,并在呈现出不同的发病症状。
2.普遍存在性
家禽传染病具有普遍存在性,主要是因为疾病本身有破坏性的特征,再加上传染病蔓延速度快,因此,在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出现家禽传染病的机率更大。通常禽类传染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一些禽类传染病毒抗药性强,不容易被摧毁;第二,养殖户所使用的养殖饲料为各种传染病毒的蔓延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因此,在禽类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养殖人员应该认识到病原体分布广泛的特征,多种禽类可能会被同一种传染病同时感染。针对不同的传染病及其各自的特点,要使用不同的疾病控制措施,彻底解决家禽传染病问题。
3.危害性
家禽传染病一旦蔓延成趋势,将会导致各种禽类发病甚至死亡,进而减少家禽养殖户的资金回报率。
二:常见鸡传染性疾病及其防控
1:鸡新城疫
病原及流行特点:病原为鸡新城疫病毒,各种鸡都有易感性,鸡易感性最高,在鸡中幼雏及中雏较成年鸡为高,两年以上鸡感染性较低。从品种上看引进鸡较当地土种鸡易感性高;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受感染鸡在未出现症状前一天就可排毒,病愈后的5—7d仍在排毒,有些鸟类可成为隐性带毒者;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创伤、交配和孵化而传播,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两季多发。
临床症状:潜伏期为3~5d,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最急性仅见精神萎靡,常无特征症状而突然死亡,多见于流行初期和雏鸡;急性病初体温升高达43~44℃,食欲减退或废食,离群呆立,垂头缩颈,双翅下垂,打盹,鸡冠及肉垂为暗红色,继而咳嗽,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发出咕噜音,口角常流出大量粘液,嗉囊充满液体,倒提时常有大量具酸臭液体从13中流出。
诊断要点和防治: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解剖变化可作出诊断。但应注意与鸡霍乱相区别。鸡霍乱可感染鸭,无神经症状。该病无特效治疗药,主要靠预防接种。治疗上为控制继发感染,提高抵抗力,可用鸡瘟清片和黄连素口服。
2:鸡白痢
病原及流行特点:病原是鸡白痢沙门氏杆菌。鸡、火鸡易感,在鸡群中对2~3周龄的雏鸡危害最大,成年鸡多表现为慢性或隐l生感染。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垂直传播,或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
临床症状:潜伏期为4~5d,多发生2-3周龄的小鸡,表现精神不振,羽毛松乱,打盹,出现软嗉囊,排白色或灰白色浆糊状粪便,粘连于肛门周围,堵塞肛门致使排粪困难,排粪时发出尖叫声,最后因呼吸困难及心力衰竭而死亡,病程一般为4~5d。成年鸡感染多无临床症状,少数现沉郁,厌食、下痢。
诊断和防治:根据流行特点,主要症状与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细菌分离鉴定。综合性预防措施主要是严格选种,严格检疫,淘汰病鸡或带菌鸡,严格种蛋及环境的消毒。雏鸡从4日龄开始,用0.1%高锰酸钾或氟哌酸饮水或用磺胺脒,痢特灵,复方敌菌净拌料饲喂,连用1周。治疗上可用上述药物,但剂量要加倍,连用5d。
3:禽流感
病原及流行特点:病原为禽流感病毒。各种家禽和野禽均易感,以鸡和火鸡最易感。高毒力株引起鸡大批死亡,低毒力株只引起少数鸡死亡或不发生死亡。病禽是主要传染源,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多发于晚秋、早春以及寒冷的冬季,呈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人可感染高毒力株。
临床症状:毒株不同症状差异很大。高毒力株(即高致病性禽流感)感染后,可出现头和面部水肿,鸡冠和肉垂肿大并发绀,脚鳞出血等症状,表现突然发病死亡,死亡率特高,常于2d内鸡群全群覆没。中低毒力株禽流感主要表现为轻度呼吸道症状。产蛋率、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死亡率很低,该型禽流感是目前我国发生的主要临床类型。
防治:①控制传染源传人鸡群,严格消毒措施。②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抗病力。③发现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后,要迅速确诊,立即上报疫情,并采取果断扑杀措施,封锁和消毒疫区,严防人禽交叉传播。④每年定期用灭活苗免疫接种。治疗上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用抗病毒药进行辅助治疗。可用病毒灵,按0.02%一0.1%拌料投喂,连用5~7d;或用病毒唑,按0.01%一0.05%比例饮水,连用5~7d。
三:传染病的主要诊断方法
在病毒的诊断方法中,我们选取了禽流感来说明病毒的相关诊断方法,禽流感的临床症状变化很大,除了典型禽流感临床症状稍具诊断意义外,大部分禽流感无法以临床症状作出准确诊断。因此,确诊禽流感尤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还要依据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病原学、血清学和分子诊断三种类型。
AIV的分离鉴定:用无菌拭子采集气管或病变组织,常规处理后接种于9~10日龄鸡胚,收获尿囊液,测定血凝效价,若呈阴性则应继续盲传2~3代。对具有血凝效价的尿囊液先用新城疫抗血清进行血凝抑制(HI)试验,判断该病毒是否为新城疫病毒,若新城疫抗体呈阳性还应采用中和法继续传代,以确定是否为新城疫和禽流感的混合感染,然后再用免疫扩散试验等方法检测特异性核心抗原,用HI试验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NIT)鉴定出病毒的亚型,同时还要进行致病性试验确定毒力的强弱。
血清学鉴定:琼脂扩散试验(AGP)AGP的原理是利用可溶性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在琼脂中扩散形成浓度梯度来检测AIV群特异性血清抗体的一种试验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准确性高等优点,但试验在很大程度上受反应物浓度和时间的影响,而且也较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
血凝(HA)试验和HI试验HA试验和HI试验是诊断AIV和检疫血清样品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由于家禽血清中存在着一些非特异性血凝抑制因子,可能造成假阳性结果,因此进行HI试验前,血清样品应该用高碘酸钠除去非特异性血凝抑制因子。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LISA是用酶标记抗原或抗体,通过显色反应来检测相应抗体或抗原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具有速度快、灵敏度高的特点,常用于大批量样品和血清学检疫。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已建立一系列ELISA检测方法,如AIV重组核蛋白的ELISA诊断技术、禽流感Dot-ELISA方法等。
蛋白质芯片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高灵敏度、自动化的蛋白质分析技术。石霖等制备了可同时鉴别诊断禽流感和新城疫2种禽病血清抗体的可视化蛋白质芯片,先将芯片与待检血清杂交,再与胶体金标记的二抗杂交,银染显色后根据灰度值判定结果,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且灵敏度是AGP方法的400倍以上。该方法可用于同步鉴别2种禽病,是一种有效的抗体检测新方法。该技术不仅保留了抗原-抗体反应快速、灵敏和特异的特点,还可以满足生物样本多指标分析的需要,因此更利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四:禽流感的治疗与防控
疫苗接种:在现阶段技术条件的支持下,疫苗免疫是预防禽流感大规模爆发、降低经济损失的最有效方法。我们需要确定当地多发的AIV亚型,选择与之相对应的疫苗进行接种。
药物治疗:禽流感有高传播性,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都有严重威胁,当禽流感出现时,及时发现和治疗是控制禽流感蔓延扩散的关键。
西药治疗:目前,对禽流感的治疗还没有特效药物,在早期可以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如盐酸金刚烷胺、盐酸金刚乙胺、毒哇等进行防治。禽群大都接种过疫苗,因此具有一定的抗体,多数感染的禽群经过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中药防治:大量试验证明,中草药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诱生干扰素、调节机体免疫机能和提高机体抵抗力的作用,在防控禽流感方面已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感染初期和禽群大批死亡的后期,中药防治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五:传染病预防的综合性措施
加强家禽养殖户的防病观念:在家禽传染病的预防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禽类养殖人员的素养,定期对各类家禽养殖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其防治家禽传染病的观念。
净化环境:做好禽舍的环境净化工作,保持良好的场地清洁,能够有效地降低禽类传染病的发病机率。一般来说,禽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如果禽类所生活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那么,将会加快病原体的传播速度和蔓延规模。针对上述情况,禽类养殖人员应该做好禽舍的日常清洁工作,并定期定时对禽舍进行消毒处理。
在家禽传染病的防治过程中,做好光照的控制工作能够切实减少家禽传染病的发病率。一般来说,禽舍在选址时,就应该考虑到光照的问题。通常禽舍的门窗要朝阳,保证通风和充足的光照。适当的光照能够有效保证禽舍内部的干燥,避免细菌的滋生,有利于禽类的健康生长。禽舍内部的湿度和温度都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控制。适宜的温度和适度能够有效地调节禽类的本身的温度。这对家禽日常的生活和各种营养的吸收有重要的关系。所以,要想保证家禽良好的身体状况,应该控制好禽舍的温度。但是禽舍的湿度并没有温度要求那么高。根据我市具体的气候状况,禽舍内部的湿度一般保持在4o%左右为宜。
六:结语
近年来,禽流感给我国畜禽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高致病性禽流感已经被国际兽疫局列为Ⅰ类烈性传染病,不仅对养禽业构成严重威胁,还是人畜共患病,探讨并有效地预防禽流感是非常有必要的。20世纪,全球畜牧业因为禽流感蒙受了重大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养禽业的迅速稳定发展,因此,及早发现该病,及时、准确、快速地诊断出该病和制订有针对性并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都是我国养禽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家禽传染病的预
防工作对于养殖业的未来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各种禽类的养殖过程中,养殖场的养殖人员应该切实做好家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进一步减少家禽感染疾病的比率。要做好家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不仅要加强禽舍内外部环境清洁和管理,而且要切实做好禽舍的消毒工作,切断各种疾病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如此一来,才能够从根本上防止传染病的蔓延,减少养殖户的成本投入,增加其收入。

竹鼠幼崽死亡率高该怎么办


目前据相关资料统计,竹鼠幼仔的成活率比较低,那么其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竹鼠养殖不像养猪那么容易上手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竹鼠妈妈不会带幼鼠

一些竹鼠母鼠不会带竹鼠幼崽,得不到初乳的竹鼠幼崽造成的死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竹鼠妈妈不能很好的带幼鼠呢?竹鼠和人及其他动物一样,哺育幼仔是天性,但是竹鼠也会和一些新妈妈一样,初次生育,不懂得怎样喂养自己的小孩,只是人是高级动物,知道求助和咨询。竹鼠也是一样的,如果竹鼠新妈妈不会哺乳新生竹鼠,饲养员应该辅助竹鼠妈妈喂养竹鼠幼崽,值得注意的是,一定是竹鼠新妈妈味道熟悉的喂养员,否则会适得其反,因此尽量让竹鼠母鼠自己天性来初次哺乳。

竹鼠妈妈吃幼崽

引起这一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点:环境的影响,例如春节期间燃放烟花,造成环境嘈杂,使得竹鼠母鼠感觉到不安全,这种情况下,竹鼠母鼠可能会将自己新生竹鼠幼崽杀死吃掉;第二点:竹鼠幼崽染有竹鼠妈妈不熟悉的味道,竹鼠母鼠嗅觉是很灵敏的,它也用来识别敌人和朋友,正如原因一谈到的一样,如果有陌生人的味道留在竹鼠幼崽身上,竹鼠母鼠就会认为这不是它的幼崽,把他们全部咬死。

竹鼠难产造成的竹鼠幼崽死亡

竹鼠在怀孕期间,有些竹鼠养殖员,不懂得科学喂养怀孕期的竹鼠准妈妈,认为竹鼠马上就要下小竹鼠了,想着方子的要给竹鼠母鼠吃好,造成了竹鼠母鼠肥胖,竹鼠幼鼠在发育期间体重太高,以至在竹鼠母鼠分娩的时候,无法将竹鼠幼崽产下来,造成竹鼠母鼠和竹鼠幼崽的死亡。只需要注意在母鼠怀孕期间科学喂养就可以了。

竹鼠幼崽死胎和假死现象

竹鼠也会因为怀孕期间不科学的喂养,造成的竹鼠幼崽死胎现象。这种情况造成的竹鼠幼鼠死亡,是没有办法的。因此,在这里重点要讲一讲竹鼠假死的现象,有些竹鼠幼崽生产出来不会动了,有的是因为竹鼠幼鼠胎衣没有剥掉引起的,一般情况下,竹鼠母鼠会自己给竹鼠幼崽处理,但是有的时候,因为竹鼠妈妈处理不及时或缺乏经验,使得竹鼠幼鼠无法呼吸造成了竹鼠幼崽的死亡,针对这种情况,竹鼠养殖员,可以采取人工口对口吹气的方法来抢救新生的竹鼠幼崽,通过科学的人工方法,大多数竹鼠幼崽都可以抢救过来。

竹鼠幼崽营养不全造成的死亡

在竹鼠幼崽成长过程中,除了竹鼠母鼠的喂养之外,竹鼠幼鼠会慢慢由竹鼠养殖员来饲养,而竹鼠养殖饲养员在喂养过程中,缺乏科学管理,造成竹鼠营养摄取不足,竹鼠幼鼠抵抗力底弱,造成的竹鼠幼崽的死亡。

当然造成竹鼠幼崽死亡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竹鼠受到黄鼠狼等天敌等意外的死亡,就不一一说明了。

提高犊牛成活率的技术 提高犊牛成活率的综合措施


我国的养殖业有着良好的竞争力,在国际的市场中占有主要的地位。犊牛作为牛群基础,处在牛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时期,犊牛成活率的高低对养牛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而如何加强犊牛的饲养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提高犊牛成活率的技术提高犊牛成活率的综合措施。

一、加强妊娠母牛后期的饲养管理
妊娠母牛围产期,指母牛分娩前后一个月的时期,该时期不仅是母牛分娩、泌乳的重要时期,也是影响犊牛初生重、断奶重及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加强妊娠母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保证母牛日粮中的蛋白质、钙、磷及维生素等必需营养物质充足。可以供给母牛优质的干草和青草,让母牛获得足够的营养以保证犊牛的正常生长,避免犊牛佝偻病、肺炎和痢疾等病的发生。
二、加强犊牛的护理
犊牛出生后要及时将其鼻孔和口腔内的黏液清除,便于犊牛呼吸与吮乳,若犊牛吸入黏液致其假死,可提起犊牛两后肢倒出咽喉部羊水,将其鼻孔和口腔内的黏液清除干净再进行人工呼吸,帮助犊牛恢复自主呼吸。犊牛脐带若没有自然扯断需人工断脐,断脐后,为防止犊牛受凉,尽快将其被毛擦干。鉴于犊牛自身各器官和机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外界环境没有适应能力,极易受到病菌侵袭引发疾病而死亡。因此,为确保犊牛健康,增强其抵抗力,必须让犊牛及时吃到初乳。
三、注重犊牛哺乳期的饲养管理
犊牛出生2周后使用哺乳器喂奶,旨在令乳汁能够流入真胃。采用奶桶给犊牛喂奶,通常会造成犊牛食管沟闭合不全,乳汁会溢入前胃,而犊牛前胃机能还没有发育完善,极易引起异常发酵,严重时可导致犊牛死亡。建议犊牛出生4周后使用奶桶喂奶,且应使用干净的毛巾及时擦除犊牛口角的乳汁,防止犊牛反舔自身脐带和乳头。
常乳可满足犊牛生长对蛋白质的需要,然而其维生素C、铁质的含量较少且能量也不足,无法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为此在饲喂常乳时还应加强补饲管理,适当添加植物性饲料,可在犊牛出生后1周,在饲槽内添加优质干草供其采食,2周后添加精料,不仅可以锻炼犊牛消化器官,提高犊牛消化道对粗饲料、精饲料的适应性,而且也能够促进其生长发育,为早期断乳打下良好的基础。
犊牛在采食植物性饲料时,难免有各种寄生虫进入体内,这些寄生虫在犊牛体内繁殖生长,汲取犊牛机体的营养,导致犊牛机体代谢不良,影响犊牛生长发育。为此,一定要定期对犊牛进行驱虫,采用广谱驱虫药有较好的效果。
四、犊牛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
1.脐带炎。在剪断犊牛脐带时未做好消毒工作,以及由于产房卫生较差导致犊牛脐带发生感染,部分犊牛互舔也可能感染脐带炎。
犊牛断脐后要严格进行消毒,在距离犊牛腹部约5厘米处剪断脐带,然后使用10%碘酊将断端处浸泡约1分钟,并且要做好断脐后犊牛的护理工作,确保卫生环境良好达标,圈舍、运动场所应定期进行消毒,此外,还要避免犊牛相互吮吸脐带。对于轻度脐带炎病牛,可采用抗生素及局部封闭治疗,若出现脓肿症状时需要尽快通过外科手术及时排脓,并于清除腐烂组织后清洗消毒,最后涂敷消炎药物。
2.下痢。引起犊牛下痢的主要病因包括初乳喂量不足、不及时,冠状病毒、轮状病毒、沙门氏杆菌及大肠杆菌等感染,球虫感染,环境温度低,奶温不定,维生素A不足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病牛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高烧,排水样性呈黄白色或灰白色粪便。部分病犊牛粪便中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及血液、黏液等,排血样腥臭味粪便,肛门周围与尾根被稀粪污染,尿量减少,后期病犊牛往往由于脱水衰竭而亡。
预防犊牛下痢要注重保温及改善饲养条件,治疗本病时应采用药物结合补液的治疗方法,以选用抗生素、抗毒素类药物为主。适当减少喂奶量,避免犊牛肠道负担过重,且加强病犊牛的供水。
3.支气管肺炎。妊娠期母牛营养不良,长期缺乏维生素A、蛋白质等主要营养物质,造成犊牛体质差,抵抗力弱,极易感染细菌。同时,牛舍潮湿、通风不良会引起犊牛上呼吸道感染,导致支气管肺炎的发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病犊牛体温升高、精神颓废,呼吸困难、咳嗽,听诊肺部呼吸音变粗,伴有湿啰音或干啰音。急性病例多呈现肺气肿、心力衰竭及败血症死亡,慢性病犊牛则表现为生长发育受阻并伴有长期咳嗽。预防本病应以改善饲养条件、加强通风、及时消炎为主。对轻症病犊牛,可采用抗生素治疗,对重症病犊牛需进行补液治疗。

提高牛养殖中牛犊成活率技术的方法
1、完善牛犊的营养结构
牛犊的营养所需物质较成年的牛来说更为复杂,牛犊自身正处于旺盛的生长阶段,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种类较多。如果在牛犊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对其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牛犊将不能完善自身的各系统机能,最终严重的情况会致使牛犊死亡。牛犊在哺乳期内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母乳喂养,牛奶中含有很多牛犊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并且这些营养物质是天然进行配比的,对提高牛犊的成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牛犊成长一段时期后就要对其进行断奶,使其进行饲料的喂养。在牛养殖业中牛犊的养殖最为注意营养结构,提高牛犊的成活率就要将牛犊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都进行细致的分析,对其饲料中各种成分进行严格的配比,保证供给牛犊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
2、为牛犊提供适宜的气候条件
牛犊在成长后期要进行放牧,草场的气候特点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牛犊的成活率,所以依草定畜,科学利用草场,发展持久畜牧业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目标。草场资源应用不尽合理,超载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草场退化,畜群体质下降,成活率降低。所以现阶段找到适合气候的草场是十分困难的,一种良好的解决措施就是充分利用夏秋季草场初级生产力高,营养丰富的优势,开展季节性放牧,夏秋牧场应集中在高山、边远地区,克服这类草场的“轻牧”现象,同时也可减轻冬春季草场的“过牧”现象,使冬春季草场自然贮草量增多。这种放牧的方法会将增加我国的牧场数量,对牧场的气候条件的改善也有良好的影响。只有科学利用草场资源才能使畜牧业持久稳定地发展,所以我国需要珍惜现有的草场资源。
3、预防牛类疾病
在牛养殖业中预防牛类疾病是十分重要的,养殖的牛一旦被感染上传染性疾病就会在整个牛群中进行扩散,最终使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牛犊在刚出生不久后的抵抗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对外界的病毒进行预防与抵抗,所以牛犊是最容易患得牛类疾病的。牛犊出生后两星期内是患病的高峰期,大多数新陈代谢从而提高饲料转化率防止细菌滋生。是肺炎和下痢这与其所处牛舍的环境有关。牛舍要尽量保持干燥、清洁、阳光充足、温度适宜,以保证牛牛犊的哺乳过程要根据牛犊的生长过程而改犊有新鲜、充足、卫生的饮水冬季时则应饮温水。预防牛类疾病就要从牛犊时期开始,对刚出生的牛犊进行所有易感染类疾病疫苗的注射,防止牛犊在出生不久后就感染传染性疾病,最终导致牛犊的大批死亡。结语
我国的养殖业是所有产业中较为突出的一项,它的发展在近些年中也是较快的。但在发展的历程中仍会出现一些制约我国养殖业继续发展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我国的养殖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找出相应的制约因素,利用现今先进的科学技术,找出解决的办法,严格的按照解决办法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与解决。只有这样我国的养殖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才能越来越顺利,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提高和牛犊牛繁殖成活率的饲养技术


母牛带犊繁育技术,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受胎和专业饲养管理,予以全面均衡的营养调控,能够快速恢复受体母牛的繁殖性能,平稳进入下一个繁殖周期,确保初生牛犊能够得到充足母乳,并能及时吃到初乳,易于成活。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提高和牛犊牛繁殖成活率的饲养技术。

日本和牛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品质优秀的良种肉牛,其肉大理石花纹明显。由于其肉质细嫩多汁,肌肉脂质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很低,风味独特,肉用价值极高,和牛肉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与相同脂肪比例的牛肉相比,健康风险较低。

1、初生犊牛护理

犊牛出生后立即清除口、鼻、耳内的粘液,以免妨碍犊牛的正常呼吸,导致粘液吸入气管及肺内。如果犊牛在产出时已经将粘液吸入而造成呼吸困难时,助产人员可以两人合作,握住犊牛的两后肢,倒提犊牛,拍打其背部,使吸入的粘液排出。通常情况下,犊牛的脐带可以自然扯断。未扯断时,用消毒剪刀可在距离犊牛腹部6~8厘米处断脐,然后用5%的碘酒浸泡2~3分钟消毒,切记不要将药液灌入脐带内,以免因为脐带孔周围组织充血、肿胀而继发脐带炎。断脐带时不要结扎,以自然脱落为好。冬季气温低,应用干净的毛巾尽快擦干犊牛身上的被毛,以免犊牛受凉感冒。还可以让母牛舔干犊牛身上的被毛,其优点是刺激犊牛呼吸,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母牛子宫收缩,可以尽早排出胎衣。

2、犊牛饲喂、管理程序

初生犊牛尽早吃足初乳。初乳是母牛产犊后3~5天所分泌的牛乳,初乳中含有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初乳中含有较多的镁盐,有轻泻作用;初乳可以促进皱胃分泌大量消化酶,使胃肠机能尽早形成;初乳含有丰富而易消化的养分。犊牛出生后30分钟内灌服第1次初乳,第1次初乳使用经产牛的初乳,饲喂量为体重的10%,最多不超过4千克。

定时定温及饲喂方法。从第2次饲喂初乳开始,采用奶瓶饲喂,喂足3天初乳,每天1.5~2.0千克/次,每天3次,初乳采用水浴间隔加热至38℃~39℃时饲喂犊牛牛奶温度非常重要,低于38℃犊牛易发生腹泻。犊牛得病少,成活率高。水浴间隔加热初乳或常乳指将装有初乳或常乳的奶桶放在水浴中,用高温蒸汽插入水中,使初乳或常乳间接加热至60℃,然后降温至39℃时将其取出。

从出生第4天开始饲喂常乳、开食料以及饮水。常乳用水浴间接加热至60℃,然后降温至39℃时饲喂,每天1.5~2.0千克/次,每天3次,开食料的饲喂为自由采食。冬季水温不能低于15℃,夏季水温不能高于34℃。

开食料的主要成分为玉米、麸皮、膨化大豆、豆粕、菜粕,其中粗蛋白含量大于20%。开食料也称犊牛代乳料,是根据犊牛营养需要而配制的适口性强、易消化、营养丰富,专用于犊牛断奶前后饲喂的混合精料。在低乳量饲养的条件下,犊牛采食开食料的数量增加很快,达到标准时,并限制开食料给量,逐渐向普通犊牛料过度。开食料不同于人工乳,其不是以乳业副产品为主,而是以高能量籽实类及高蛋白料为主,可加入少量鱼粉、矿物质、维生素等,也可添加优质豆科草粉。出生第10天开始饲喂干草,自由采食,充足供应饮水。

犊牛3月龄断奶,断奶后至6月龄饲喂犊牛生长料,饲喂量为每天2.5千克/次,每天3次;干草自由采食,饮水充足供应。生长料的主要成分为玉米、麸皮、膨化大豆、豆粕、菜粕,其中粗蛋白含量大于18%。犊牛达到3月龄时称重、断奶、转群,若个体过小可适时推迟断奶时间到6月龄,之后根据肉牛发育性能测定技术方案。

3、消毒和免疫

犊牛免疫按照以下免疫程序进行:五联苗(黏膜病、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3型副流感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昏睡嗜血杆菌)注射,在出生后2~5周龄和5~6月龄各进行1次,每次肌肉注射2毫升。口蹄疫疫苗注射,出生后3~4月龄随大群做注射免疫,每次肌肉注射1.5毫升。断奶前犊牛在“犊牛岛”中单独饲养,防止互相舔舐及潜在的疾病交叉感染。“犊牛岛”技术即户外犊牛单独围栏饲养技术。利用该“岛”培育犊牛与传统单栏舍饲犊牛作对比,“岛”饲犊牛在腹泻、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情况及死亡率方面显著低于舍饲犊牛。犊牛岛地面垫草保持干燥、卫生,每天用5%苛性钠喷雾消毒,犊牛饲喂的所有器具每天浸泡消毒,用5%苛性钠和含碘消毒液交替进行。每天刷拭牛体2次,从前向后、从上向下顺毛刷试。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又可以保持躯体清洁,预防皮肤病的发生。发现疾病应及时治疗,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36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