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贴士:池塘围网养殖泥鳅技术


1、泥鳅养殖池的改建。应选择水源丰富、水质清新、进排水方便的地方建池,或利用现有的养鱼池塘。每个养殖池塘的面积在5亩左右,水深要求在55~65厘米之间,池埂高1~1.2米,顶宽1.5米左右,不渗漏。池塘四周靠边埋设防逃网,防逃网地下深埋60厘米,地上竖立100厘米,上有网纲,用毛竹支撑。每四个池塘配一口机井,装有5.5千瓦水泵,每小时供水80立方米以上,实现微流水交换,这样既保证了高温季节的降温需求,又保证池中不缺氧。

2、放养泥鳅。放养前10天,清整鳅池,清除过多淤泥,检查防逃围网,堵塞漏洞,疏通进排水管道。因泥鳅适合在中性或偏酸性环境中生长,故不能用生石灰清塘,可用浓度为10毫克/千克的漂白粉清塘。放养前4天加注新水,在向阳池边施发酵好的鸡粪或牛粪作基肥,每667平方米施100~150千克。泥鳅放养时间根据情况而定,一般在6月中旬,泥鳅大量上市时收购或买繁殖苗种放养。泥鳅放养前用浓度为3%~4%的食盐水浸泡4~5分钟消毒。实行分级放养,放养密度:中鳅(每千克不超过90尾)每667平方米放养1000千克,小鳅(每千克300尾以内)每667平方米放养800千克,同池放养的泥鳅要求规格均匀、无病无伤。

3、水质调节。养殖池水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通过施放有机肥,调节水色为黄绿色,透明度为30厘米左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保持微流水。若水质太瘦,透明度过高,要适当追施肥料。池水温度保持在25~28℃,当水温超过高限时马上加注井水降温,保持水位在50~60厘米。

4、科学喂养。投放泥鳅种苗5天后开始少量投饵,饲料以专用颗粒饲料为主,逐步诱食、驯化,当泥鳅对投饵形成条件反射时加大投饵量,逐步增加到泥鳅体重的3%~4%。泥鳅性贪食,喜欢夜间觅食,经过驯化可改为白天摄食。每天投饵4次,时间为上午6时、11时,下午14时、18时,投饵量分别占日投饵量的30%、20%、15%、35%。

5、日常管理。主要是加强巡塘,观察泥鳅的活动情况、水质变化情况、泥鳅吃食情况、设施运转情况等,并做好记录。
高温季节保持微流水,每天注入新水,日交换量达10%以上。每天投饵时,观察有无泥鳅逃到网外,检查有无因田鼠嚼咬、操作不慎造成防逃网损坏等。经常用地笼在网外捕捞,根据捕捞量的多少,大体判断漏洞所在位置,以便人工检查、修复。

6、泥鳅的捕捞、暂养和运输
(1)捕捞。在池塘的排水底口外套张网,随着水从排水口流出,泥鳅慢慢集中到集鱼坑中,并有部分随水流出到张网中,再用水冲集鱼坑使泥鳅集中于张网中。若在放水同时在集鱼坑之外池塘中,每亩水面用5—6公斤,在火中烤3—5分钟后取出,趁热研成粉末:再用水浸泡3—5小时的茶枯泼洒驱赶泥鳅使其快速到集鱼坑中,则捕捞效果更佳。
(2)暂养。泥锹起捕后,不论是内销还是外运都必须放在鱼篓、网箱、水缸或水泥池中用清水(不投饵)暂养数天。其目的是:排除体内粪便,提高运输成活率;除去泥鳅肉质的泥腥味,改善食用口味;将泥鳅集中于一处,便于成批起运。
(3)运输。成鳅的皮肤呼吸和肠呼吸功能很强,运输较方便。近程运输可采取干法运输,即把泥鳅装在容器内,保持皮肤湿润就可作近距离运输;中程运输可用木桶或运鱼大篓装运,一般1公斤水可装运1—1.5公斤泥鳅。气温在15℃时,可装运5—8小时;远程运输则应采用降温运送.即把鲜活的泥鳅置于5℃左右的冷藏车控温保温运输。

相关阅读

水产养殖贴士:池塘无公害养殖泥鳅技术



投喂。投喂量视水质、天气、摄食状况而定,水温适宜时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水温较低时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量占在池泥鳅体重的百分比:3月,1%~2%;4~6月,3%~5%;7~8月,10%~15%;9月,4%。不同水温条件下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投喂比例: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少投或不投;水温11~20℃,植物性饲料占60%~70%,动物性饲料占30%~40%;水温21~23℃,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各占50%;水温24~29℃,植物性饲料占30%~40%,动物性饲料占60%~70%。

五、水质管理
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肥瘦情况适时追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水体始终处于肥、活、嫩、爽的状态。水温达到30℃时,及时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温,防止浮头。发现泥鳅时常游到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越冬季节,12月至次年2月可不投喂,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在池角放入猪牛粪,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六、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同时,观察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残留饲料,做好日常记录。

水产养殖贴士之泥鳅人工高产养殖技术



近年来,泥鳅已经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珍品。由于泥鳅对环境适应力较强,容易繁殖和养殖,而且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被广大养殖户看好。在泥鳅养殖过程中,放养密度应合理,要科学投喂与施肥,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重视病害防治,才能促进其健康生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养殖环境营造。泥鳅对养殖环境要求不高,稻田、庭院水泥池、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水塘、浅塘等均可。放种苗之前,要将养殖塘口全面整治、消毒。因泥鳅喜欢钻洞打穴逃游,所以养殖水域四周堤埂要宽而坚固、无洞穴,进排水口要有防逃网,防止泥鳅逃走。同时,还要在池塘边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水草),给泥鳅营造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水生植物的根部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条件,也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2、抓投放种苗质量。要选择体质强健、游动活泼、体光表滑、无伤无病、规格一致的泥鳅种苗。投放前要用20~30克/升的食盐水浸浴10分钟左右,以杀灭体表的病原体。投放要选择晴天上午或下午投入,刮风、下雨、气压低及天气寒冷不宜投放苗种。

3、合理放养密度。放养密度大小要根据养殖水域条件决定。池塘养殖一般放养体长3~4厘米的夏花100~150尾/平方米,体长5厘米以上的苗种可放养50~80尾/平方米;稻田养殖一般亩放尾重2-5克的小泥鳅80公斤左右,或亩放10厘米以上的泥鳅2万尾左右。在养殖条件好、鲜活饵料又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
 
4、饵料投饵。泥鳅是一种杂食性的淡水鱼类,在自然条件下喜食水蚤、丝蚯蚓及其他浮游生物。在养殖过程中,人工投喂的饵料做到适口、新鲜。在饵料投喂过程中注意饵料品种不能经常变化,否则会造成泥鳅阶段性摄食量降低,影响生长速度。另外,泥鳅贪食,投喂动物性饲料时不宜让泥鳅吃得过饱,否则,影响肠道呼吸,并产生毒害气体而致死。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5℃时可以停止投喂。

5、水质管理。池水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以20~25厘米为宜,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当水色变为茶褐色、黑褐色或水中溶氧量2毫克/升以下时,要及时注入新水。经常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保持水质处于肥、活、嫩、爽的状态。

6.疾病防治。在养殖工作中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每半月用漂白粉泼洒杀菌一次,使池水浓度为1ppm,或每亩1米水深用生石灰10~15千克兑水泼洒,调节水质。在夏秋高温生长期间,经常加注新水、排放老水,每次加注新水20-30厘米,保持水质新鲜肥活,并相对稳定,预防病害,有利生长。

7.捕捉上市。在当年年底至第二年5月前捕获,采取捕大留小,上市规格在70~90尾/公斤。捕捞方法:拉网为主,地笼网为辅。最后进行干塘捕捞。

水产养殖贴士:青虾池混养泥鳅技术



泥鳅近年的市场行情看好,不仅国内市场需求大,且往韩、日等国出口亦有增加。利用青虾池混养泥鳅,可以增加泥鳅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一、方法

泥鳅与青虾混养,一般在5月份向青虾池中投放抱卵虾,6月底7月初放养泥鳅种苗,在7月中旬以后,每亩搭配放养300~400尾鲢鳙鱼种,以改善水质。同时在池中种植一些水草。

二、放养

虾苗放养,用自繁自养的方法虽然投入少、成本低,但池中当年5月~6月份繁殖的虾,到8月份前后一般会性成熟,并繁殖出大量的幼虾,往往导致到年底时,池中几乎没有大规格虾,很难取得好的效益。因此,在夏季青虾与泥鳅混养池应保持1.5米左右的深水位,以降低水温,防止青虾性早熟,提高大规格虾的比例。

三、注意点

青虾与泥鳅混养,泥鳅会捕食刚孵化不久的幼虾。所以,泥鳅种苗的放养时间需作合理安排外,最好设专池培育虾苗,等虾苗有3厘米~4厘米长的时候再混养,就可以减少虾苗被泥鳅捕食的数量。

四、捕捞

青虾与泥鳅混养的捕捞,可在青虾或泥鳅达到上市标准后,不断用网捕捞,实行捕大留小,大的青虾和泥鳅陆续出售,小的继续入池饲养,直到最后全部清池。

水产养殖贴士:稻田套养泥鳅技术要点



稻田中套养的泥鳅不仅可以利用稻田里的天然饵料,减少成本,而且能翻松土质促进肥料分解,促进水稻根系生长,提高稻田产量和稻米质量。又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简单,是初养者的一个较好选择。现简单介绍稻田套养泥鳅的技术要点。

一、稻田选择

稻田套养泥鳅,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天旱不干、大雨不淹、包水能力强、土壤较肥沃的稻田。沿稻田四周开挖宽2m,深80cm左右的沟,鱼沟鱼溜面积占稻田面积的5%-8%为宜。进排水口建两道防逃网,内侧用金属网,外侧用聚乙烯网。网目大小以不阻水、不逃鱼为度。有条件者,可在田埂四周支起木桩,并在田上方罩鱼网。

二、鳅苗放养

1、放前处理。先将水放干晒田几天,再按0.1-0.2kg/m2撒细米糠,第二天按20-40kg/m2施有机肥,几天后灌水。

2、放养时间。鳅苗一般在插完稻秧后放养,单季稻多在第一次除草后放养,双季稻宜在第二季稻秧插完后进行放养。放养前,苗种用3%-5%的食盐水浸泡消毒10min。

3、放养密度。每亩放养亩放规格3~4g/尾的鳅苗约2万尾,规格尽量一致,避免残食,不要混养其它鱼类。

三、水稻管理

1、品种选择。种植水稻的品种应是矮杆,耐肥力高,特别是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

2、施肥原则。以施基肥为主,施追肥为辅;以施农家肥为主,施化肥为辅。

3、注意防治。稻田防病、治虫、灭草时尽量避免使用农药,无法避免时应选用高效低毒、残留期短的农药,施药时应叶面喷施,下雨前不要施农药。可以定期施用少量的生石灰。

四、泥鳅管理

1、水位控制。田面水深一般保持在10-20cm,适时加入新水,一般每半个月加水1次。夏天高温季节应及时加高水位,以防水温过高烫死泥鳅。注意天气变化,做好防洪、排涝工作。

2、饵料投喂。由于施了大量的基肥,放养后不必立即投喂,半个月后应注意投喂人工饲料,如动物内脏、血粉、米糠、豆饼、麸皮等动植物性饵料等和泥鳅专用配合饵料(占50%),根据水温等具体情况,投喂量占泥鳅体重的2%-5%。

3、注重检查。在稻田搁屈、施肥、施药前要事先检查,保证鱼沟、鱼溜畅通。

4、严格“五防”。包括防逃、防鸟、防乌鳢、防贼、防药。

(1)防逃。由于稻田较浅,泥鳅容易漫水逃跑,应定期检查防逃设施、加固田埂;

(2)防鸟。为防傍晚鸟类过来偷吃泥鳅,可在稻田上方罩渔网;

(3)防乌鳢。对于洪灾发生时,不慎游进的乌鳢要及时清除,以防血本无归;

(4)防贼。安排人员昼夜巡逻,以防有人使用电瓶等工具偷捕泥鳅;

(5)防药。严防四周含有甲胺磷、毒杀酚、呋喃丹、五氯酚钠等剧毒农药的水流入。

五、泥鳅捕获

1、冲水捕捞。在靠近水口的地方,铺上网具,从进水口放水,因泥鳅有逗水特性,待一定时间后将网具提起捕获。此法适于水温20℃左右,泥鳅活动频繁时进行;

2、饵料诱捕。把炒香的糠或麸皮放在竹笼内,将笼置于沟内诱鳅入笼;

3、干田捕捉。慢慢放干田水,使泥鳅集中到沟土裸露处捕捉。


水产养殖贴士:泥鳅水肿病的防治技术




流行情况:进入9月份,泥鳅也进入养殖的后期,这个时期水肿病比较严重,并且同时伴随着肝胆病也比较严重,特别是青鳅更是如此。

水肿病的症状:病鳅表现为全身浮肿,头、尾部较身体细很多,体表有大量粘液,体色淡黄色,鳞片竖起,鳞囊内有大量组织液,用镊子夹泥鳅组织液会喷射出来;常伴有体表出血症状,体表多为出血斑;解剖发现体腔内有积水,肝胆病变,多有肠炎发生。

肝胆病的症状:以肝胆肿大、变色为典型症状。病变的肝脏明显肿大,可比正常情况下大1倍以上,颜色多表现为黄色、白色、褐色、绿色或花白色,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病变的肝脏轻触易碎,甚至呈”豆腐渣”状;胆囊明显肿大1~2倍,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由于主要脏器出现严重病变、受损,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给其它病菌的侵入以可乘之机,因此该病常同时伴有出血、烂鳃、肠炎、水肿等症状。

发病原因: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底质、水质到后期严重恶化,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长期超标;有害藻类过度繁殖,产生大量藻毒素;并且在8月份泥鳅多发生肠炎、出血、烂鳃等疾病,长时间服用抗生素等药物,水体频繁用药,使机体免疫力下降,肝脏出现病变后,抗病力下降,细菌感染所致。

治疗方法:在治疗水肿病的同时,兼顾到肝胆病,即水肿病、肝胆病同时进行治疗。内服:杜菌康+保肝灵+VC+免疫多糖拌饵投喂,一天2~3次,连喂3~5天。外泼:第一天用福碘洁全池泼洒,第二天用健恒菌灭全池泼洒,连用2~4天。

水产养殖贴士:食盐在泥鳅养殖上的妙用



据多年生产一线实践经验证明,在泥鳅养殖中巧用食盐对防治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一、鳅苗下塘前,利用1%~3%的食盐溶液浸泡消毒,时间为5~10分钟,可杀灭泥鳅体表的细菌、车轮虫、斜管虫等,对水霉病也有一定的效果,用此种方法消毒既安全又便宜。

二、防治气泡病

泥鳅养殖过程中,苗种投放阶段水体清瘦、早春时节温度升高、高温季节太阳辐射水体有机质含量过高,都会引起泥鳅气泡病的发生。这时的防治措施是对水体清瘦的塘口进行肥水,将池水换掉1/3,再注入新鲜清水,然后用4~5公斤食盐/亩·0.5米溶解后全池泼洒,连用2~3天即可治愈。

三、维持渗透压,调节代谢

泥鳅养殖过程中,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食盐,可以治疗肠道胀气,因食盐里含有Na+和Cl-都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离子,适量摄入食盐对维持机体渗透压、酸碱平衡至关重要,对消化道黏膜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可增加消化液分泌,加强胃肠蠕动,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功能。

四、水体消毒,调节水质

夏季高温,水体有机质含量较高,各种致病菌繁殖较快、较多,水质的变化导致泥鳅烂鳃、赤皮、烂身、腐皮等症状,比较严重。此时,用食盐+硫醚沙星治疗上述病害效果较好。

五、降低氨氮

夏季高温,水质恶化,氨氮、亚硝酸盐含量不断升高,不但对泥鳅直接产生危害,还会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生,若亚硝酸盐超标,可将食盐溶解,按5~7公斤/亩·0.5米化水全池泼洒,可缓解泥鳅亚硝酸盐中毒。


水产养殖贴士之罗非鱼养殖防冻技术


1.在池塘北面搭建用尼龙薄膜或稻草覆盖的0.3米-0.5米的挡风棚,阻挡北风直接吹到池塘表面,减缓池水交替作用,从而减慢池水降温。

2.面积较小的池塘或用于亲本、鱼种培育的池塘,可采用全池覆盖塑料大棚方法。池中放置增氧机,大棚内温度过低时可在棚内烧木炭等增加温度。有条件的可在池塘底部用热水管注入热水或温泉水,使池塘底部形成热岛,有利于鱼类聚集越冬。

3.对于面积较大的成鱼养殖池塘,可采用集中越冬法,通过对池塘局部水域的分隔和保温,使鱼类聚集越冬。

4.网箱保温,可将网箱尽量下沉,保持2米以下水深。

恢复生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气候好转时应尽早清塘、晒塘,并用生石灰等消毒,清除过多淤泥。气温回升后,先注水,并放入适量鲢、鳙等混养鱼种;投放早苗时,应注意降低放养密度,投喂优质配合饲料,以保证上半年有一定数量的商品鱼投放市场;对死鱼现象较轻的池塘,由于受长期阴雨天气及为保温大量灌入地下水的影响,应严密注意水质变化,保持水质清新,发现水质偏酸,要用适量的生石灰调水进行全池泼撒,调节酸度,用量为每升10毫克;加强日常管理和巡塘,发现病鱼、死鱼及时捞出,以防止因长期低温冻伤导致的水霉病的发生和快速传播,并可用碘制剂治疗因低温导致的水霉病。

水产养殖贴士:生态甲鱼养殖技术要点



一、饲料投喂饲料以鲜活饵料为主,搭配部分植物性饵料为自配饵料,主要种类有:鲜活螺蚬、小杂鱼、动物内脏、饼类、麸类、南瓜等及人工配合饲料,在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开始投喂,日投喂量为鳖体重3%~6%。每天投喂1—2次,具体视水温及天气情况而定,在投饵时可搭配少量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一般不使用甲鱼颗粒饲料,禁用添加剂和含激素类或有残留的药物。
二、水质调控及病害防治。半野生化甲鱼养殖过程中,控制甲鱼疾病及提高甲鱼品质关键在于水环境控制,重点是搞好水质调控,尽量营造甲鱼的自然生长环境,建立水体的生态平衡,主要应做好:
1、搞好池塘生态设置。一是投放活螺蚬、河蚌等贝类,在春季3~4月份亩放200kg;二是移植水草,要移植苦草、伊乐藻、水葫芦等,覆盖面达1/3,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达到塘内自净。
2、定期加水和换水,每10~15天应适量换水和加水,换水量一般不宜超过三分之一,保持水质清新稳定。
3、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水质、保持pH值稳定。
4、控制投饵,减少饵料对水环境破坏。首先投喂饵料要控制在2小时内吃完;其次,坚持检查,避免过多投喂造成残饵破坏水质。
5、定期添加微生物制品。如光合细菌等,可定期泼洒和每天添加到饵料中,起到净化水质、防病促长、提高饵料转换率等作用。在防治病害方面,必须坚持生态防治为主,药物预防为辅,根据需要可定期投喂药饵和使用杀菌、杀虫药物泼洒预防,药物使用必须符合NY5071—2001的规定。
三、分池管理每年根据鳖的生长情况,及时做好挑选,将规模大小基本一致的放在一起饲养,防止残杀和造成病害,有利于甲鱼的养殖管理,促进生长。

水产养殖贴士:池塘养殖黄鳝秋季管理方法



秋季气温适宜,是黄鳝的生长旺季。要使池养黄鳝获得高产高效,秋季的饲养管理切莫耽误。

改善水质鳝池水深控制在30厘米左右,及时清除池中残饵及污物,保持水质“肥、活、嫩、爽”,水色清爽,呈淡褐色或嫩蓝色,且经常有变化,使池水肥而不老。每隔1~2天换水1次,定期施用生石灰调节酸碱度,控制池水pH值在7~7.8之间。

控制水温黄鳝养殖最佳适温为24~28℃。初秋气温较高,阳光直射水面水温会快速上升,影响黄鳝食欲而抑制其生长速度,甚至染病死亡。此时期应把水温控制在28℃以下,方法是:①加水。当气温升至35℃左右时,放掉表层1/3水,加注新水,有条件的最好采用小流量的常流水。加注新水应缓缓冲入,经一段时间,细流入池,温差不大于2℃。②遮阳。池上方搭遮阳棚,面积占池面的1/3~2/3。池旁栽种葡萄、丝瓜、扁豆等经济作物,让池水既保持一定光照,又避免较高水温。③种草。池水中种植水葫芦、水浮莲等水草,水草面积控制在水面的一半以下。池内置少量瓦块、树桩等,供黄鳝栖息、隐藏和避暑。

加强饲喂秋季黄鳝摄食旺盛,应保证质优量足的饲料供应,促进黄鳝快速生长。鳝饵以蚯蚓、蝇蛆、螺蚌肉及畜禽内脏等新鲜饵料为主,同时辅喂适量的麦麸、饼粕、瓜果等植物性饵料。动物性饵料一般洗净后,用每公斤水加200毫克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分钟,再用清水漂净后投放在沉于水面下3厘米左右的饵料台上。一般每天鲜饵投喂量为黄鳝体重的8%左右,干饵量为鲜饵的一半,严禁投喂被污染或腐败变质的饵料。投饵要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原则,特别应注意投饵量,若遇到恶劣天气鳝鱼摄食量减少时,应适当减少投食。

防逃治病若遇天气突变会使鳝鱼感到不适、焦躁不安而伺机逃走,特别是在雷阵雨或夜间暴雨时其外逃可能性最大。因此,应经常检查池壁、池底有无裂缝,排水口网是否完好,水深是否接近溢流水位。此外,秋季也是鳝病高发期,其常见病及防治方法如下:

①感冒病。主要原因是气温变化大,引起水温剧变而导致黄鳝感冒。应严格控制温度,掌握换水量,防止鳝池注换水前后温差过大。

②发烧病。因池水过浅、水温过高引发,病鳝焦躁不安,常浮出水面或躺在水草上频频摆头,饥而不食,最后死亡。预防措施是遮阳降温、加注新水。黄鳝患病后,每立方米水体用5毫升0.07%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全池均匀泼洒。也可每立方米水体用大葱100克、食盐50克、桑叶15克捣碎成汁全池泼洒,每天2次,连用2~3天。

③水霉病。霉菌孢子吸取黄鳝皮肤营养,向外长出棉毛状的菌丝,继而在体表蔓延扩展形成肉眼可见的“白毛”。可每立方米水体用甲基蓝3克对水全池泼洒;也可按池水量用0.04%食盐和0.04%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

④腐皮病。病鳝初期体表出现大小不一的红斑,腹部两侧有点状充血发炎,游动无力,病情严重时表皮点状溃烂,体表有形状不规则小洞,并感染内脏而死亡。防治该病,可每立方米水体用5~10毫升鳝病灵,全池泼洒,连用3天;也可每立方米水体用2克五倍子煎水全池泼洒,连用2~3天。

⑤出血病。病鳝在水中上下窜动或不停绕圈翻动,久之则无力游动,横卧于水草上呈假死状态,体表有血斑,斑块形状不定,大小不一,斑块周边出血较中间区域严重,整个体表以腹部为重,两侧不多,死亡率高。可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红霉素对水全池泼洒,同时每50公斤黄鳝用磺胺噻唑5克拌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喂3~6天,或在饲料中加入1~3%的大黄片投喂,有较好疗效。

水产养殖贴士:稚鳖强化培育技术



刚孵出的稚鳖比较娇嫩,体重仅有3-5克,觅食能力和抗病力较弱。如果直接放入池塘进行养殖,生长速度慢,死亡率高,容易感染疾病和遭受敌害的侵袭。因此,稚鳖出壳后要进行强化培育,精心喂养,提高成活率。
科学喂养
刚出壳的稚鳖不宜马上收集培育,应在沙盘上或浅水盆中暂养2-3天,后再移入稚鳖池进行培育。放养密度为40-50只/平方米。稚鳖孵出3天后,体内的卵黄已吸收完毕,便开始摄食外界食物。首先应选用稚鳖专用饲料,要求其精、软、无腐烂与霉变、营养全面、适口性好。饲料蛋白质含量46%以上的无公害绿色全价配合饲料。
投喂时应坚持“四定”原则,使稚鳖养成定时、定位的摄食习惯。高温季节可分上、下午两次投喂,秋季每天投一次。饲料应投在饲料台上,投喂量可根据天气、水温、稚鳖生长及吃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以4小时吃完无剩余为宜。在水温25-30℃的情况下,投喂量应占稚鳖体重的2-5%。每天投料前要进行食场清扫,以防沾污新饵料和污染水质。
科学调水和改水
有人认为,鳖用肺呼吸,水质的好坏对鳖的生长影响不大,其实不然,鳖虽然是肺呼吸,但是它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生活在水中,因此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稚鳖的生长与培育成活率。稚鳖池较小,水较浅,蓄水深度只有30-40厘米,放养密度又高,水质极易变坏,因此应每3-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水体总量的1/3左右为宜,换水时温差不要超过3℃。培育池可放少量的水浮莲等漂浮植物。一是改善和净化水质;二是可供稚鳖栖息,隐蔽,减轻稚鳖的互咬,可起到防病的作用。利用生物制剂调控水质,一般每隔10-15天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生物菌泼洒,改善水质;用生物底质改良剂改良池底环境。
科学防病
 
稚鳖的病害预防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一是生态防病;二是药物预防。生态防病就是改善稚鳖培育池生态环境,水环境,科学投饵,控制放养密度,利用鳖与水生植物种群之间的互利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药物预防就是在放养前,对培育池和稚鳖进行药物消毒,操作方法为: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50-300克或含氯量为30%的漂白粉25-30克,对培育池进行消毒,消毒后将池水排尽,再让日光曝晒2-3天,然后引入新鲜水后再放苗。稚鳖下池前用3-5%的食盐水浸浴20-30分钟,杀灭有害微生物,杜绝带菌入池,可起到一定的防病作用。随着稚鳖快速生长,个体大小不一,应及时分级饲养,以免小鳖抢不到饵料,导致饥饿消瘦,降低稚鳖的抗病力和免疫力,引发疾病发生和死亡。总之,稚鳖的预防要以防为主,从改善生态环境、水环境,控制病原,结合科学的管理措施,就能达到预防病害的目的。(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035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