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人钟晚生:贫困残疾人创业致富的“甜蜜”导师

“每天要开箱检查,及时整理蜂巢。防止巢虫病发生……”金秋时节,武平县万安乡农村青年钟晚生来到十方镇鲜水村残疾养殖户林小光的养蜂场,手把手传授着养蜂技术。记者昨日获悉,从一个无业残疾人到办起养蜂场,如今得益于钟晚生的支持,林小光每年的纯收入达2万多元。

以前,双腿残疾的林小光生活过得一直很清苦。去年,他哥哥帮助其联系上了养蜂大户钟晚生,请求申请加入他的养蜂合作社。了解情况后,钟晚生满口答应。看到林小光家庭的困难,钟晚生便帮他争取残联扶助优惠政策,让他办起了自己的养蜂场,并帮助其解决养蜂过程中的各种难题。

今年32岁的钟晚生,6年前曾开过挖掘机,办过石材厂。就在生意正红火时,2008年,他却作出了另一番决定,返乡与哥哥一起创办蜂业公司。为尽快掌握养蜂技术,他先报名参加了农村青年创业培训班,而后再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良、驯化蜜蜂品种。

几年后,他还领头创建养蜂专业合作社,带领30多名社员一起奔富路。2010年,在自己养蜂致富的同时,钟晚生发现身边还有不少残疾人,因身体不便,很难找到一份谋生的工作。为了带动他们致富,当年9月,钟晚生主动和县残联签订共同扶助残疾人养蜂协议,为有意向发展养蜂业的残疾人提供技术和蜂种,保价回收社员蜂蜜。

中堡镇中堡村村民石峰,夫妻俩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家境非常困难。钟晚生得知情况后,主动找到他们,并先安排到自己的养蜂基地上班,时不时教他们蜂场管理和养殖技术。今年春,钟晚生便鼓励石峰自主创业,并帮助办理扶助项目。于是,石峰按优惠政策购买回蜂群50箱,办起了自己的养蜂场。几个月后,他的蜂场就开始产蜜,目前已收蜜600多斤,净挣3万多元。

成立养蜂合作社后,钟晚生不但更加勤于钻研养蜂技术,还通过采用“合作社+基地+蜂农”经营管理模式,进一步扶持残疾人养蜂,为他们提供技术和蜂种,帮助解决蜂蜜销售问题。如今,在他的“甜蜜”事业带动下,合作社成员从最初30人发展到158人,其中有123名贫困残疾人加入了蜜蜂养殖业,并带动周边520多户农户养蜂,涉及全县14个乡镇、60多个行政村,扶持发展残疾人养蜂基地128个,拥有中华蜜蜂6000余群,年产蜂蜜65吨以上,产值达500余万元,可实现贫困残疾人养蜂户年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相关阅读

小平阳镇残疾人邓健敏养殖土鸡致富小记


兴宾区小平阳镇岭头村委新村有一位身残志坚、自主创业的残疾人——邓健敏,他勇于面对生活的不幸,通过土鸡养殖行业,成功走上了致富道路。

邓健敏今年34岁,因家庭贫困,读完高中后就辍学外出打工。然而,在他22岁时,突然患了重病,全身瘫痪,只能卧在床上。他说这病是家族遗传的,他的父亲也是20多岁时就开始出现瘫痪状况。邓健敏发病后,足足在床上躺了6年,完全没有自理能力。6年里,他伤心欲绝,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

后来,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2002年,邓健敏的病情出现了转机,渐渐可以下地走路了,他也慢慢恢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后来,他终于基本恢复了自理能力,不过身体还是落下了残疾,行动不便,无法从事农活和体力劳动。这让他又面临了生存的困境。

身体几乎废掉,然后复原,经历过这样柳暗花明的跌宕起伏,邓健敏对生活反而坚定了信心,他相信,经过努力,所有事情都会变好。此后,他一边努力恢复身体,一边积极寻找自己的人生之路。

在一位养殖场朋友的指点下,邓健敏看中了养鸡行业。之前没有接触过养鸡的他,来到朋友的养殖场了学习了近半年时间,后来还参加了兴宾区就业中心组织举办的创业、就业培训,学习了不少养殖技术。

2010年,通过自身努力和亲戚朋友的帮助,邓健敏租用了村里2000多平方米的林地,创建了养殖场。养殖场主要饲养清远土鸡,以饲料供给和林下觅食的喂养方式相结合,他不仅出售成熟的肉鸡,也出售两个月大的中鸡。中鸡易养活,受到附近村民的喜爱,大家都来这里购买中鸡回去养。所以,邓健敏的鸡销路很好。

随着养殖效益的显现,他扩大了养殖规模,并请了5名工人。4年来,他的养殖场各种硬件设备已投入了30多万元,每年出栏肉鸡和中鸡10多万只,主要供应兴宾区及兴宾区周边市场,年利润逾10万元。基地走上正轨后,邓建敏还利用基地后面的一座山头,放养了100多只山羊,其中母羊99只,每年出栏肉羊达150多只。

如今,邓建敏饲养的土鸡和山羊能为他带来每年18万元的可观收入。他的养殖场于2014年被兴宾区就业中心评为了残疾人创业典型示范点,成为全区残疾人创业的典范。

铜梁:残疾人田贵和创办养猪场的故事


在重庆市铜梁县东城街道花院村,人们一提起残疾人田贵和创办养猪场的事,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他是勤劳自强的典型。
2013年秋季的一天,笔者来到花院村,在离村公路不远的一栋简易房屋里,看到田贵和与妻子何柱琴正忙着给母猪喂食,两人的裤腿上沾着污物。
41岁的田贵和眼睛近视2000度,摘掉眼镜基本上什么都看不见,家庭的重担大部分就压在了何柱琴身上。而这个家庭更不幸的是,一双儿女都患有先天性脑疾,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娃儿生下来了,我们就要尽最大的努力把他们带大!夫妻俩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而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撑起了这个家。
早些年,田贵和夫妻双双在广西瓦窑场打工,后来为了照顾小孩,就回到了老家,在县城工业园区一家企业做了几年工,每个月靠一两千元的工资养家。现在,()他的眼睛看不清楚东西,在工厂里没法干活了,我们就只好打别的主意谋生。何柱琴指着田贵和对笔者说。
工厂的活干不了,就挣不了钱,可是生活还得继续。田贵和夫妻俩经过考察市场,决定在村里规模养猪。养猪需要一大笔钱,夫妻俩拿出自己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再通过向亲戚借和向银行贷款,筹集了50万元资金。
2012年9月,夫妻俩租了3亩地,修建两栋猪舍,办起了初具规模的养猪场。为了节约资金,两人起早贪黑地干活。
夫妻俩不但辛苦干活,也刻苦学习养猪技术。现在,养猪场里养有24头母猪、500头育肥猪。
目前最缺的就是资金了,每个月仅饲料钱就要一万多块,加上其他费用,一共要支出两万元左右。不过,前几天卖了60头仔猪,资金紧缺的矛盾已经缓和。田贵和说。
尽管田贵和两口子养了很多头猪,但为了节省资金,没有请人帮忙,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打扫猪圈、拌料、喂食,一个人顶几个人用。莫小看这个残疾人家庭,他们太舍得下工夫了,太能吃苦了,村里许多健康人都赶不上他们。村干部感慨地说。
谈到今后的打算,田贵和脸上露出笑容,他说,到2013年年底,几百头肥猪就可以出栏了,除去成本,有几万块钱的赚头,明年计划再向银行贷点款,把养猪场的规模搞得更大一些。
(作者联系地址:重庆市铜梁县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邮码:402560)

汤原养蜂人敲开富裕门


黑龙江省汤原县蜂农充分利用生态和森林资源优势,通过多年积累的养蜂经验,大胆尝试先进养殖技术,走上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道路。

47岁的柳鹏飞是一个放养蜜蜂的老手,有着丰富的养蜂经验,他的蜜蜂养殖点就设在旅游沿线亮汤公路的旁边。为什么选在这儿?柳大哥有着自己的想法:“我从87年开始养蜂,养了27年,哪都去,最近几年就在汤原北大通,此地从春季开始繁殖情况良好,等7月份到深山里采椴树蜜,要7月份以后才回来,回来后再繁殖蜜蜂,还能采点百花蜜,经常有上山的游客买我家蜂蜜,大部分蜂产品都零售卖出去了,总体来说在汤原养蜜蜂还是不错的。”

此外,他还利用多年的蜜蜂养殖实践经验,将优质红德兴蜜蜂品种与意大利蜂品种进行杂交,提高蜜蜂采蜜量和繁殖率,在吸取南方蜂友的先进养殖技术的基础上,抓住7月份的大蜜源期,培育新蜂王,控制老蜂王,提高蜜蜂工作效率,达到多产蜜,多创收。柳鹏飞平均每年放养蜜蜂90多群,一年产蜂蜜、蜂王浆、蜂蜡等蜂产品达3500多公斤,实现产值达10多万元。

据了解,每到放蜂季节,汤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蚕蜂办公室的技术人员都会深入林区,加强对养殖密蜂农户的技术指导,提高蜂农的养殖效益。目前,全县放养密蜂农户达30多户,共有蜂群达2000多群,年产蜂密等蜂产品达5万多公斤,产值达300多万元。

噬人鲨


中文名称 噬人鲨
拉丁名称 Carcharodon carcharias(Linnaeus)
英文名称 white shark, white pointer, uptail, tommy, man-eater shark, man-eater, great white shark, death shark, blue point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鲭鲨目
拉丁目名 Isuriformes
中文科名 鲭鲨科
拉丁科名 Isuridae
中文属名 噬人鲨属
拉丁属名 Carcharodon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齿宽扁三角形,边缘具细锯齿,基底无侧齿头。鳃孔宽大,最后一个位于胸鳍基底前方,第二背鳍与臀鳍都很小;尾鳍短宽,叉形。一般长远6~8m,大者达12m。吞食大型鱼类及海生哺乳类,并且袭小船,还要噬人。

养殖能手钟志明:30年孜孜不倦的水产人


在珠海市斗门区白焦镇昭信村,这个因海鲈闻名全国的小村庄,提起钟志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潜心水产养殖的30年间,他从踌躇满志的青年跨入功成名就的中年,不仅坐拥200亩养殖场,同时还经营渔药、饲料。多年来他潜心钻研白蕉海鲈养殖技术、病害防治和价格走势。他乐于助人,为人又低调谦卑,当地许多养殖同行都接受过他的帮助,这也是他深受认可的原因。

标准“365”模式养殖基地

该示范塘于今年6月份建成放苗,海鲈放养密度是8200尾/亩,较周边增加26%。半年以来,365模式在高密度养殖上的优势得以显现,传统海鲈养殖是利用“U形管”的原理,涨潮进水、退潮排水,但只能排出部分中、上层水,有机物沉淀到塘底,特别是随着养殖后期饲料投喂量增加,鱼病频发,养殖风险加剧。而示范塘的底排污可以有效排除底部有害物质,同时配以藻菌调控、均衡增氧等技术,保证了水质的稳定。

用钟老板的话来说,“鱼长得快不快与放养密度、科学管理、合理投料和水质调控等方面息息相关。目前在控制示范塘的投喂量,计划春节前后出塘,亩产量不会低于1.2万斤。通过三次打样,与对照塘相比,示范塘海鲈的肥满度更高,脏体比更低。”钟老板对通威有很高的评价,“海为公司加入通威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无论是饲料的质量还是推出的各项养殖技术,都让我们用得放心。”

偏爱尾批鱼,亩产2.2万斤

经验丰富的钟老板对选择海鲈养殖批次有自己的考虑,“头批鱼养殖周期短、出鱼快、价格高,但投饲量和亩产量相应都很低;中批鱼价格低,难赚钱;尾批鱼的投饲量很大、价格也不错。今年9月底,14年1月放苗的5.5亩海鲈塘出鱼12万斤,亩产约2.2万斤,5.5亩塘共投喂了接近100吨饲料。虽说养尾批鱼的资金压力和风险很大,但收益高一些,因为我自己做经销商,也算以养代销,80%的鱼塘都养尾批鱼。”

勤观察,灵活调水

高密度海鲈养殖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是最严重的威胁。“勤观察,灵活调水!”——这七个字是钟老板对海鲈养殖的经验总结。“海为公司的服务人员每周都到示范塘测水质,正常PH值在7.5~8,氨氮不高于0.4mg/l,亚盐不高于0.3mg/l(养殖后期不高于0.2)。水质不达标时,我会先用底排污排底层水,再加注新水,进行常规消毒后观察水质情况,再配以合理的藻菌调控。”

投身水产养殖30年,他见证了白蕉海鲈养殖业的发展,同时也在这部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华丽的篇章。而未来他将继续专注于海鲈养殖,继续抒写人生辉煌!

水产养殖户“贴心人”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在江宁区湖熟街道丹桂社区的池塘边,经常能看见一个忙碌的身影,他一丝不苟地察看地况和水质,谋划着新一年的养殖蓝图。他就是湖熟街道丹桂社区党支部书记、南京跃康水产养殖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修军。他不仅是社区百姓心中的好当家人,也是水产养殖户们的致富带头人。

李修军出身农民家庭,深知握惯了锄头的农民搞养殖不容易,生怕一丝一毫的懈怠给农民们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所以格外地用心。“一口鱼塘关系着全家人的生活和希望。”李修军告诉笔者,他曾看到过有村民因不懂养殖技术而造成满塘鱼虾成片死掉,一家人抱头痛哭的情景。每当想起那个场景,李修军就无比自责和愧疚。为了不重蹈覆辙,他一心扑在了为水产养殖户排忧解难上。特别是病害高发的高温高湿季节,无论风吹日晒,李修军都要一天跑上三五趟。

一次,天降暴雨,大风刮倒了村里的电线杆,养殖户王桂连养殖的鱼虾因缺氧纷纷死掉,不到三个小时,就造成20多万元的损失。夜里10点多,李修军接电话后马上联系车辆,冒着风雨将一吨多增氧粉送到池塘。“从大堤到养虾池的200多米长泥泞的土道上,他淋着雨往返几十趟,扛完了一吨多药粉,让我保住了近百万元的鱼虾。”王桂连说,看着李修军一身的泥水,他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李修军不仅是是养殖户心中的“贴心人”,也是他们的水产养殖“技术顾问”。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选择成本低、收益快的草鱼养殖,但草鱼的“四病”一直是困扰养殖户的头号问题,使养殖户们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李修军反复挑选预防草鱼“四病”的疫苗,通过实验改进了疫苗的注射时间和位置,提高了草鱼的成活率。目前,李修军创办的水产养殖合作社已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水产品远销全国,人均收入突破2万多元,并以每年10%的幅度增加。

残疾村民的豪猪养殖致富梦


“这些小家伙是我的‘宝贝’,我得把他们侍候好。”5月17日一大早,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一组残疾人刘全胜头戴矿灯,在一片黑暗的圈舍里,只手为豪猪养殖场打扫卫生。

在一间间圈舍里,一头头豪猪身披黑白相间的尖刺,不时发出咆哮声,异常凶猛。“不用怕,我将两母一公关在一间,已经驯养得服服帖帖。”见记者面露害怕的表情,刘全胜连忙拿起木棍边驱赶边说。

今年54岁的刘全胜,黝黑的脸庞写满沧桑。1983年他南下广东珠海打工砌海堤,1990年有了积蓄的他买了一艘60吨的运沙船,尝试自己创业。

人有旦夕祸福。1993年3月,由他驾驶的沙船与迎面驶来的500吨大型沙船相撞,慌乱之中,刘全胜与船上的两名工人用双手使劲去推对方的沙船,不料脚下打滑,刘全胜的双手被挤在两船体之间,右手失去了手腕以下部分。“断了一只手,我也要过正常人的生活,一定要靠这双残缺的手把家庭牢牢撑起啊!”刘全胜鼓起身残志坚的勇气。想到家乡天然草场资源丰富,回家后的刘全胜于2013年初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邻近的红旗坪村马溪沟办生态养殖场。

夫唱妇随,当年投资6万多元,饲养了50头(只)菜牛、山羊。由于没有找到种牧草的地方,一年后刘全胜只好无奈将牛羊全部出售。“一盘算,还盈利3万多元呢。”他欣喜不已。

尝到养殖甜头的刘全胜,听说豪猪吃得少、生病少、肉质细腻精瘦、清香鲜美,价格比普通猪肉高出不少,颇具市场前景,他迸发了养殖豪猪的激情。2015年初他前往湖南桃源一家豪猪养殖场考察学习养殖技术。有了技术作保障,他引进100头豪猪,其中母豪猪70头,公豪猪30头,投资14.7万元在屋边办起占地面积达160平方米、三栋37间的规模化豪猪养殖场。

创业路上总是充满艰辛。豪猪容易患上拉肚子、上火便秘等疾病,刘全胜坚持每天打扫一遍圈舍卫生,三天一消毒,并学会给豪猪打针治疗。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豪猪却属另类。“去年,我发现13号圈舍里的母豪猪产崽了,怕母豪猪压坏猪崽,就去帮一下。结果第二天发现刚下的两头豪猪崽被母豪猪吃掉了。因为没有察觉到是人不能靠近下崽的母豪猪而引起的,后来同样的遭遇让我失去了40多只豪猪崽……”谈起因技术管理不到位导致的损失,刘全胜懊悔不已。

有了痛失豪猪崽的深刻教训,刘全胜在饲养管理上更加小心起来。饲料上主要是红薯、洋芋、玉米、南瓜、萝卜等多种蔬菜及野草,均实行生料饲喂。“豪猪3代以内不能近亲繁殖,否则成活率大大降低,品相也不好。”刘全胜说道,“这不,每头豪猪都编了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年2月份,刘全胜出售了24头豪猪崽,以每公斤120元的价格,实现收入1.4万余元。目前他办的豪猪存栏量达到130多只,驯养繁殖许可证、营业执照等一一办齐。

一花引来百花开,左邻右舍步跟步。名闻一方的“一把手”刘全胜豪猪养殖基地吸引了周边的村民来取经。“只要有人问养豪猪的技术经验,特别是残疾人,我都不厌其烦地免费传授讲解。”他说,“下一步,计划将豪猪养殖场从屋边迁建至远离噪声、生态环境优良的两河村唐家坪,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再招进一至两名残疾人帮忙饲养管理,带领大伙共同致富。”

抓住“鸡”遇 创业致富


“前几年我养殖肉鸡,虽然也有4万多元的收入,可市场波动太大,2011年我改养殖3000只海兰白药蛋鸡,年收入9万多元,同时我一边养殖一边扩大规模,又投资130多万元,新建了总面积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鸡场,购进18000只鸡雏,预计年收入80多万元,我要感谢党委、林业局和林场领导对我的支持。”这是双丰林业局燕安经营所“绿凤居”养鸡专业户王平的一番肺腑之言。

说起王平的创业,经营所里的老人都会挑起大拇指,用两个字来回答:“能干”。他不但能干脑子还特别活,当年在全局大规模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影响下,王平率先开垦了5垧土地,开始种植大豆,农闲时打工赚钱,日子过的还算可以。可王平不安于这样的温饱生活。2001年燕安开始发展肉雏鸡养殖项目,他就开始尝试着养殖肉鸡,经过了十几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养鸡经验和人生的第一桶金,成为了养殖行业里的行家里手。

“家产万贯,带毛不算,肉鸡市场行情极不稳定,价格忽高忽低。有时辛辛苦苦一年等于白干了,于是我就开始研究绿凤居养殖的海兰白药蛋鸡。”王平对记者说。

2011年经营所党员李关华成功养殖了美国海兰白药蛋鸡,并与收购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年收入十分可观,王平决定向李关华学习养殖海兰白药蛋鸡。在李关华的帮助下,王平经过自己短时间的学习和研究。把原先的鸡舍重新改造一下,按照总公司的要求重新安装了设备并签订了收购合同。

起初王平只购进了3000只“海兰白”进行试养,由于有养殖肉鸡经验,所以海兰白药蛋鸡长势良好,公司按照合同规定每星期如期来车,年纯收入达到9万元左右。比原来肉鸡养殖收入翻了一番,而且不愁销售。

王平天生就是一个敢干的创业者,他看到“海兰白”市场前景好,决心要成为燕安第一养殖大户。借着全局棚改政策,经营所领导与当地住户协调,用闲置的职工住房作为养殖厂房,在去年10月末,王平投资130多万元建设面积1200平方米的新厂房,厂房建成后,引进鸡雏18000只,其中母鸡17500只,公鸡500只,4个月后开始产蛋,日均产蛋17500个,预计年收入80万元,雇佣员工20余人。

王平的创业史并不一帆风顺,他那长满老茧的双手满是创业的艰辛,黝黑脸上的微笑是成功的喜悦。就像人们说的,创业者永远不满足于现在的成功,他打算再新建一处1000平方米的厂房,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449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