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德鹅体尺与体重的相关性研究

朗德鹅又称西南灰鹅,经长期连续杂交选育而成,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体质健壮、便于放牧的特点,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的欢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肥肝专用品种。鹅肥肝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目前优质肥肝在国际上的售价高达40美元/kg。胸围、体尺、体重是反映家禽产肝、产肉性能最主要的指标。本试验对朗德鹅的胸围、体尺、体重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对其产肉、产肝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鹅为九台市鑫发鹅业提供的90日龄健康无病的朗德鹅100只。

1.2试验方法

分别测量10只鹅的体重、体尺指标,其中体尺测量的指标:体斜长,是用皮尺测量肩关节前缘至坐骨结节后缘的距离;龙骨长,又称胸骨长,用米尺测量胸骨前后两端的距离。胫长,水禽爪掌底至跗关节顶端的距离;体尺,锁骨前上关节到坐骨结节的距离;胸宽,两肩关节之间的距离;胸围,测胸骨前缘绕背部的围长。

1.3统计方法

本试验采用相关系数法,采用r显著性检验对试验数据进行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然后分析体尺指标与体重指标之间的关系。

2结果与分析

朗德鹅体重体尺指标测定结果见表1。根据表1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见表2。由表2可知,体斜长与胸围的相关系数为0.4272,体斜长与体重的相关系数为0.5451,胸围与体重的相关系数为0.6376。这说明胸围和体重呈较显著的表型正相关(P0.01),体斜长和体重也是呈较显著的表型正相关(P0.01),体尺与体重均呈极显著的表型正相关(P0.01)。体重体尺相关性分析表明朗德鹅胸围越大,其体重、产肉性能就越好。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朗德鹅体尺与体重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胸围与体重的相关系数最大,达0.6376,而在各体尺之间亦有较强的正相关,都达到了显著程度(P0.01)。说明,朗德鹅胸围、体斜长与体重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的表型正相关;其中胸围大小是影响其体重、产肉性能的最主要因素。在鹅的选育中应以体重为主并兼顾胸围,以取得较好的选育效果

相关推荐

肉鹅的体尺侧定


为研究肉鹅体型大小的遗传和变异,要进行体型测量。在品种和资源调查时,这也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鹅体的下列部位是主要的测量项目。

喙宽:用皮尺测量。喙的最宽处距离。

喙长:用皮尺测量。喙的前端至两喙角的距离。

颈长:用皮尺测量。头骨末端的第一颈推前喙至最后颈椎后缘的距离,自然拉直测定。

半潜水长:用皮尺测量。鹅颈向前拉直,由喙前端至髋关节的距离。也就是鹅没入水中部分的最大垂直深度。

体斜长:用皮尺测量。从锁骨关节至坐骨结节的距离。

体直长:用皮尺测量。从最后颈椎到尾骨基础的距离。

胸宽:用卡尺测量。左右两锁骨关节前的距离。胸宽表示鹅胸腔发育的情况。

胸围:用卡尺测最。在翅膀下绕胸、背一周的距离。胸围表示鹅胸肌发育的情况。

胸深:用卡尺测量。从第一脚椎至脚骨前缘间的距离。胸深表示鹅胸腔、胸肌、胸骨发育的情况。

脚骨长:用皮尺测量。胸骨前后两端的距离。胸骨长反映鹅体躯长度发育的情况.也反映胸骨、胸肌发育的情况。

骨盆宽(又称背宽或腰宽):用卡尺测量左右两腰角外缘的距离。表示骨盆宽度和后躯发育的情况。

朗德鹅养殖已成为南丰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朗德鹅原产于法国西南部的朗德地区,体型中等,羽毛灰褐色,颈部接近黑色,腹部毛色呈银灰色。郎德鹅生长速度快,8周龄体重可达4.5-5千克,作为商品鹅出售,成年体重7-8千克;肝用性能好,是世界上最适于生产鹅肥肝的鹅种,其肉质细嫩,瘦肉串高,胆固醇含量低,富含多种氨基酸,具有野禽肉的味道;耐粗饲,适应性强,成活率高,是进行养殖的理想品种。南丰县从2007年开始引进,已有五个年头,目前,全县共有6个种鹅场,主要分布在紫霄镇、太和镇、太源乡,共存笼朗德种鹅25000羽,全县鹅苗主要由江西汇和科技有限公司孵化,并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发放给农民饲养商品鹅,种苗、饲料、防疫措施、管理方法均由该公司提供,养殖70天后的成鹅由该公司按合同收购。全县养鹅户大约有500户左右,2011年全县出笼商品鹅80万羽,占全市鹅类出笼量85%,仅此一项为全县农民增收960万元。目前,该县朗德鹅主要是以鲜销或填饲、育肥取肝,鹅酮体分割销售为主。下一步,为做大做强朗德鹅养殖产业,该县在认真调查基础上,已初步拟定今后五年发展规划,一是建立标准化种鹅场。以江西汇和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在紫霄镇长陂村包坊村潘家渡水库上游选取了一块40余亩临河的缓坡地带建设标准化种鹅场。该场按养殖区、消毒区、种草区、加工区、戏水区、生活区进行了合理规划,由国内知名专家设计。种鹅舍采用冷风机、抽排风系统加湿帘调节温湿度及鹅体舒适度、戏水区围坝净化水质,设计存笼种鹅3万羽,该场将成为我省最大的标准化、现代化种鹅场。二是创建品牌。江西汇和科技有限公司已注册“金汇和”牌鹅产品,并获得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为适应市场竞争,该企业计划在今年年底,引进一条法国进口的全自动肥鹅加工屠宰线,建成一个现代化肉鹅屠宰加工基地,力争在2013年将“金汇和”打造成我省著名品牌 。三是延长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鹅系列产品的加工企业落户南丰,对鹅绒、鹅毛再加工,制作成羽毛球或衣被类产品,将分割的鹅翅、鹅腿、鹅肉、鹅掌等制作成真空包装的即食熟食。四是扩大产业产能。至2016年,使全县饲养朗德鹅达210万羽,填饲肥肝鹅达100万羽,年销售收入达3亿元。努力将江西汇和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成集繁育、孵化、养殖、加工于一体的国家级朗德鹅产业龙头企业。

肉鹅的体重侧定


体重是肉鹅的实际重量,其各生长发育阶段都需要称体重。一般是称初生体重、30日龄、90日龄体重。鹅的成年体重在12 月龄称重,母鹅的开产体重在鹅群日产蛋率达到5%时称重。

称体重时鹅群往往受到惊扰,造成应激反应,频繁称重会影响正常体重,甚至形响生长发育。所以,大群饲养一般抽测群体量的5%-10%即可。

称体重一律在鹅空腹状态下进行,一般在早晨饲喂前,或断水、断料6小时后进行。为防止称重时鹅挣扎,引起称重不准确和鹅体受伤。最好采用专门设计的称禽漏斗秤(用镀锌铁皮自行制作)。称重时先将鹅头放入漏斗的下口,双脚倒露在漏斗的上口处,翅膀被漏斗的周壁围住,不能挣扎。应用此法放进、取出鹅时都很方便。

奶牛维持适宜体况的重要性与饲养管理方法


目前奶牛养殖生产上可通过对奶牛的体况进行评分来衡量奶牛的体况是否适宜。奶牛体况的评分是目前新推行的一种评价牛体脂肪沉积程度的方法,也是检验饲养管理水平以及推测牛群生产力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利用体况评分的方法来管理奶牛,并根据奶牛实际的评分来合理的控制奶牛的体况,防止过肥或过瘦简便、易行,并且有效。下面来了解一下:奶牛维持适宜体况的重要性与饲养管理技术。

1、奶牛体况的评分时间和方法

在奶牛不同的时期都应进行体况的评分以便于掌握奶牛适宜的体况,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对不适宜体况的奶牛进行及时的调整。奶牛体况的评分时间分别在产犊时、产后检查时、配种期、妊娠检查时、泌乳后期和干奶期进行。

对体况的评分除了用眼观外,最主要的还是用手触摸,通过对奶牛体表某些特定部位的脂肪覆盖程度来确定评分。对奶牛评分采用国际上通用的5分制,其中1分的标准是指用手触摸可分清每一根的短肋,轮廓清晰、几乎没有脂肪覆盖,腰角骨、尾根以及胸部肋可眼观到明显突起;2分标准为用手触摸后可分清每一根短肋,但是其端部并不像1分体况那样锐利,在奶牛的尾根周围有一些脂肪覆盖,腰角骨和肋骨不明显;3分标准为只有用力下压才可摸到短肋,尾根部两侧的脂肪沉积增多;4分标准为即使用力下压也触摸不到短肋,尾根周围的脂肪柔软,略呈圆形,肋部沉积有更多的脂肪,牛体脂肪含量增多;5分标准则通过眼观躯体为圆筒状,没有明显的骨架结构和棱角,短肋被大量脂肪包围,尾根以及腰角完全被脂肪包围,牛体过度肥胖而不能正常的运动。如果体况介于两个级别之间,则可评为半分,例如体况介于3、4间则可评分为3.5分。

2、不同泌乳阶段的理想体况

奶牛泌乳阶段保持理想的体况对于提高其产奶量非常重要,奶牛在不同的泌乳阶段体况标准不同,现介绍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理想体况。

奶牛在产犊时的体况应为3~3.5,在泌乳4周后奶牛体重开始下降,评分降到2.5~3,对于高产奶牛来说甚至会降到2,此时体况下降过快的主要原因是日粮的营养浓度和饲喂方法,以及奶牛的采食量,还有可能是奶牛健康出现问题;奶牛在泌乳前期的适宜体况最好为3,如果此时非高产奶牛的体况降到2,则应检查奶牛的采食量和饲喂方法,如果奶牛的体况在3以上,但是产奶量较低,则要看日粮的营养浓度、采食量以及饮水量是否正常;泌乳中期的适宜体况为3分,此时的饲喂目的是增加奶牛脂肪的沉积量,改善体况,此时应提供稍高的能量水平。如果体况在3.5分以上,则过于肥胖,此时需要降低饲料的能量浓度,并检查日粮中蛋白质的水平。如果体况低于2分,但是产奶量正常则可能是日粮中的能量水平较低造成的,尤其是在泌乳早期能量不足,会导致奶牛的体况在此时下降明显;泌乳后期的正常体况为3.5,因为此时产奶量下降,脂肪沉积增多,要为下一个泌乳期贮备能量,因此要在避免体况过肥的前提下,合理的提供能量。

3、泌乳期维持体况的饲养管理方法

奶牛此阶段饲养管理的目标是在泌乳早期要尽量避免奶牛出现营养负平衡,最大限度的增加奶牛的采食量,使其达到采食量最高峰,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出现能量负平衡,从而使奶牛维持适宜的体况,以保证良好的产奶性能。此时要注意当奶牛体况较低时要先排除是疾病因素,如果奶牛的健康出现问题就必然会影响奶牛的采食量,从而影响奶牛的体况和产奶量。首先要考虑奶牛是否患有肢蹄病等,以确保奶牛的健康度,然后再研究奶牛的饲养管理方法。因此,要加强泌乳期奶牛的饲养管理工作,以调整和控制奶牛适宜的体况,从而提高泌乳奶牛的产奶量和生产性能。在泌乳期要最大限度的增加奶牛的采食量,在奶牛食欲较差,采食量少的情况下可通过调整饲料的能量浓度,来保证奶牛摄人充足能量。另外还要调整日粮中过瘤胃蛋白的水平,同时还要提供充足的粗纤维,防止奶牛消化不良,食欲不佳。

4、干奶期维持体况的饲养管理方法

干奶期是奶牛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主要目的是使奶牛恢复体质,促进奶牛乳腺组织的恢复和各生理机能的恢复。这一阶段的饲养目标是改善和维持奶牛适宜的膘情,以奶牛在产犊时达到3~3.5分为标准。如果在干奶期饲喂过量的精料使体况达到4~5分,将会影响下一个泌乳期的产奶性能,牛奶的品质也会下降。因此,在干奶期要提供适宜的营养,以将体况调整到适宜的分数。除了日粮营养与采食量会影响到奶牛在干奶期的体况外,疾病因素也会影响到奶牛的体况,因此为了维持奶牛干奶期适宜的体况,除了要科学饲喂外,还要做好各种疾病的预防工作,以提高奶牛的健康度,从而使奶牛的体况保持在适宜的标准。

鹅肥肝形成的关键基因研究


鹅肥肝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Mourot等[19]研究发现肝脏脂肪合成是鹅肥肝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肝脏脂肪合成的相关基因是揭示鹅肥肝形成分子机理的有效途径。国内外对鹅肝脏脂肪合成相关的基因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基因上。

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synthase,FAS)基因

脂肪酸合成酶是脂肪代谢中的关键酶之一,它可以催化乙酰辅酶A 和丙二酰辅酶A 合成脂肪酸。FAS是脂肪代谢中的关键因子,现已发现鹅FAS基因位于第l8号染色体上并证明有多个数量性状位点存在。通过提高FAS的基因表达,可以促进脂肪的合成,从而增加肥肝质量。张磊等采用PCR-SSCP方法对FAS的SNP不同基因型与朗德鹅的肥肝性能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朗德鹅的FAS有EE,EF和FF 3种基因型, EF和FF基因型的鹅肥肝质量显著高于EE基因型,EF与FF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初步认为,FAS基因可以作为鹅肥肝性状的候选分子遗传标记。

脂蛋白脂酶(1ipoprotein lipase,LPL)基因

脂蛋白脂酶是催化与蛋白质相关联的甘油三酯水解作用的酶,它可将血液中的乳糜微粒(CM)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所携带的甘油三酯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以供包括肝脏等各种组织储存和利用。许恒勇对朗德鹅和四川白鹅分别进行填饲,通过检测血浆中LPL活性发现填饲后朗德鹅肝重量与LPL活性呈负相关,这与Davail等研究结果发现肥肝性能好的朗德鹅肝重与外周组织的LPL活性呈强烈的负相关结果相符。宋亚攀等分析了鹅LPL基因序列特征,发现其结构中存在4个二硫键、3个N 一链接糖基化位点、1个肝素结合位点、1个脂蛋白酶催化三联体位点、1个脂质结合位点、1个介导脂蛋白与LDL受体结合的位点,另外,该基因外显子4、5、6编码区域是脂质的结合区域,这些结构特性进一步证实了LPL基因在脂肪合成中有着一定的作用。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基因

PPAR基因是近年发现的与脂类代谢有重要关联的核受体基因,有、和等3种亚型,广泛参与脂肪的吸收、运输、生成和分解,是调控脂类代谢的关键因子[26]。由于PPAR基因在调控肝脏脂类代谢、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组织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该基因也成为探讨鹅肥肝形成机理研究的重点基因。罗锦标等通过测定填饲前和填饲后鹅的各组织中PPAR的RT-PCR产物量,发现PPAR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而且PPAR-和PPAR-变化不一致,这可能与不同组织中PPAR亚型的功能差异性相适应的;苏胜彦等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填饲和未填饲朗德鹅肝脏、皮下脂肪、腹脂和肌肉组织PPAR-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谷丙转氨酶等6种血清生化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肝脏、皮下脂肪、腹脂组织PPAR-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与朗德鹅肥肝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鹅围脂滴蛋白(Perilipin)基因

脂滴是大多数真核细胞贮存脂质的主要形式,它在调节机体代谢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常情况下,富含甘油三酯的脂滴主要存在于脂肪细胞,而细胞代谢平衡的破坏会导致大量脂滴异常沉积于肝细胞引起肝脂肪变性,从而形成脂肪肝。围脂滴蛋白(Perilipin)是脂滴蛋白家族的核心成员之一,是定位于脂滴表面的高磷化的蛋白,对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的代谢有双重调节作用。潘志雄等克隆了鹅围脂滴蛋白(Perilipin)基因,应用RT-PCR技术研究了该基因在鹅肝脏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填饲引起鹅肝脏Perilipin mRNA表达丰度的极显著增加,且与肝质量、肝内TG和总脂质呈显著正相关,且朗德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四川白鹅。Perilipin基因在两品种间表达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朗德鹅经过长期产肝性能的选育造成的。

肝X 受体(1iver X receptora,LXRa)基因

肝X受体基因是脂肪代谢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基因。苏胜彦等研究发现,朗德鹅高肝组和低肝组中LxRa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的表达量(P0.05),同时低肝组和高肝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肝重/体重比值的提高,LXRa基因的表达在肝脏中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与甘油三酯的这种对应的变化完全一致。说明朗德鹅肝脏和脂肪组织LXRa基因表达量与鹅肥肝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硬脂酰辅酶A 去饱和酶(stearoyl-CoA desaturase,SCD-1)基因

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是一类内质网酶,主要参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限速酶,它能在脂肪酸C9位置引入不饱和双键,是催化C16:0 和C18:0形成相应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Herault等认为SCD-1是甘油三酯合成脂肪肝的关键酶,越来越多的试验结果证明,SCD-1基因在肝脏的脂肪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Zhu等通过抑制性消减杂交方法(SsH)研究发现,填饲后SCD1基因在肥肝中的表达水平和血清中甘油三酯显著增加。同时,Pan等通过RT-PCR 试验证明鹅 SCD1基因mRNA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脑组织,且填饲能引起SCD1基因在鹅肝脏中表达量显著增加,其增加幅度与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显著正相关,这与 Zhu等试验结果相一致,更加证实了SCD1基因对肥肝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脂肪酸长链延伸因子6(ELOVL family member 6,ELOVL6)基因

ELOVL6主要促进脂肪酸的从头合成,并调节肝脏胰岛素的敏感度。Zhu等[34]检测出填肥后的朗德鹅肝脏中ELOVL6 mRNA 表达量显著增加,说明EL0VL6基因参与的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在肥肝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dipocyt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s,A-FABP)基因

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s,FABPs)是一族细胞内小分子蛋白质,已发现至少15种类型的FABPs,AFABP即其中一种,由于其在脂肪细胞中沉积甘油三酯,从而增加肝脏脂肪,因此可以把它作为影响肝脏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加以研究。国外学者采用PCR-RFLP技术,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对朗德鹅的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A-FABP)第二内含子进行分析,发现有AA、AB和BB 3种基因型,填饲的朗德鹅在体重和肥肝性状上基因型AA与AB和BB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AA基因型比AB和BB基因型总能表达更高的体重和肥肝性状,表明A-FABP可能是影响鹅肥肝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相连锁, 可用于鹅肥肝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杨志刚等扩增出鹅A-FABP基因第2个内含子片段,分析发现该片段第87位碱基处发生GC的替换。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A-FABP基因在朗德鹅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得出该基因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表达量处于最高等级,其他组织相对较少,依此推断朗德鹅的AFABP主要由肝脏组织和脂肪组织合成并分泌进入血液,对脂肪酸的代谢起一定调控作用。

鹅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因分析 鹅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措施


鹅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鹅鸭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是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是近两年在鹅群流行比较严重的细菌性疫病。我国养鹅历史悠久,近年来,养鹅业发展很快,随着新品种的育成和规模饲养推广,鹅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控也显得十分重要。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鹅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因分析鹅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饲养环境恶劣。鹅棚和饲养用具没有定期进行清洗、消毒,尤其是卫生、消毒、防疫意识较差的养鹅户根本没有对栏舍进行消毒,或者在消毒时不够认真、严格,且没有加强隔离,所有人员随意进出鹅舍,且没有更换专用的鞋帽、工作服。同时,鹅场没有采取全进全出制的饲养方式,往往同场混合饲养鹅、鸭、鸡等现象,从而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另外,鹅场饮水水质较差,也是引起发病的一个原因。

饲料营养搭配不合理。部分养殖户,在幼鹅育雏阶段通常饲喂肉鸡饲料。育雏期后,鹅群主要以饲喂青草为主,或者搭配一定量的整颗玉米、稻谷等,没有添加适量的必须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因此,通常会引起缺乏营养或者所含营养不全面,有时还会发生啄癖。同时,由于投药困难,拌料和饮水都较难且不够准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较难预防发病,这也是导致该病容易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鹅苗质量较差。部分养鹅户没有重视种苗质量,往往在不正规的养鹅场购买鹅苗。这些鹅苗的质量本身就较差,比较容易发生鹅白痢、小鹅瘟、传染性浆膜炎等疾病。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鹅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饮欲减退,腿软无力或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跛行,往往独自离群卧地或者堆挤在一起。有浆液性分泌物从眼睛流出,导致眼眶周围的绒毛发生黏连,形成“湿眼圈”,鼻孔会被分泌的黏液性物质堵塞,出现呼吸困难、打喷嚏的现象。开始排出水样乳白色稀便,然后逐渐排出黄绿色或者黄白色稀便。随着病程的进展,有些病鹅会表现出神经症状,如头颈震颤、共济失调,不停摇头摆尾,腿软脚瘫,出现跛行,拒绝站立行走,严重时甚至在行走时翻倒,且翻倒后仰卧较难翻转。

发病后期。病鹅表现出角弓反张、全身痉挛,双脚呈划水样摆动,往往由于抽搐而发生死亡。病鹅呈慢性经过时,还会出现头颈弯曲反转的现象,且由于采食、饮水困难而造成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等。

3、实验室诊断

染色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鹅的组织脏器,用新鲜切面在载玻片上压印,接着滴加少量的甲醇进行2-3min固定,自然干燥后进行美蓝染色或者瑞氏染色,然后使用显微镜检查,发现两极浓染的小杆菌,往往单个存在,少数成双排列,很少呈链状排列,且无法运动,菌体长度在1-5um,宽度在0.2-0.4um。

细菌培养与菌落形态。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死鹅的心脏、肝脏以及干酪样渗出物,分别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接种,分别放在烛罐和温箱中在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能够发现培养基上长出直径在1-2mm左右的菌落,在表面凸起,边缘整齐,呈有光泽的透明奶油状,且周围没有发生溶血,在斜射光下进行观察能够看到虹光。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对于发病鹅群,可选择使用链霉素、丁胺卡那、红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类药物、氟苯尼考等进行治疗,都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由于近几年存在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导致细菌耐药性明显增强,因此在用药治疗前最好先进行药敏试验,从而选择敏感性好的药物,并适时更换其他药物,确保疗效良好。病鹅可按体重在腹部或者颈部皮下注射2.5万-3万IUjkg硫酸阿米卡星(硫酸丁胺卡那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发病的鹅也可紧急胸部皮下注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组织灭活菌,每只o.5mL,经过4-5天就能够形成免疫力。在没有形成免疫力前,可在饲料中添加o.2%比例的5%氟苯尼考混饲,连续使用5天。如果病鹅症状严重,可按体重在胸部皮下注射0.8mL/kg5%的氟苯尼考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也可按每10kg饲料添加1g盐酸二氟沙星,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

加强饲养管理。雏鹅饲喂富含营养的全价饲料,供给足够的青绿饲料,并注意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禁止饲喂品质低劣或者发生霉变的饲料。确保育雏舍环境卫生良好,地面上存在的粗砂石以及尖锐异物要及时清除,避免脚蹼底面发生损伤。育雏阶段,要确保舍内温度、湿度适宜、稳定,尽可能防止发生冷应激。育雏阶段防止密度过大,保持通风良好,避免产生过多的有害气体。舍内保持干燥、清洁卫生,每天清除垃圾、粪便1次,并采取常规消毒。

疫病预防。主要采取疫苗防疫,一般在3-6日龄时给雏鹅免疫接种0.5-1mL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疫苗,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如果第一次接种经过7天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具有更好的免疫效果。另外,还可采取药物预防,即在鹅容易感染该病的日龄,在饲料或者饮水中添加高敏药物进行预防给药,且最好选择使用中药制剂。

肉种鸡鸡群体重与均匀度的控制方法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肉种鸡的生产性能,应在育雏和育成这两个关键时期管理好鸡群的体重和均匀度。控制好体重的前提是掌握好料量、定期称重、及时纠正体重偏差、保证生长曲线平滑等;控制好均匀度应从日常工作抓起,供给营养全价饲料、提供合理的料位和水位、及时扩栏分群等。

一、体重的控制

1.认真记录采食量

4周龄前记录鸡群每天的采食量,从而确定自由采食到限饲的平稳过渡料量。一般情况下,母鸡第一天给料14克,以后每天加料3克,到第一周末料量达到32克,第二周开始限饲,料量控制在29~30克之间,第三周料量为32~33克,第四周料量为35~36克。公鸡第一周每天料量比母鸡高1克,第二周还应自由采食,料量从36克逐渐增加到52克,第三周料量为53~55克,第四周料量为55~58克。从第一周到第四周,每周公鸡实际体重应比标准体重超40~60克,这样便于第五周限饲时体重的平稳过渡。

2.定期称重

为了掌握鸡群体重情况,必须坚持每周称重,从而计算出全群的平均体重。称重鸡只要达到足够的数量,最好占全群的10%。一般在鸡舍内2~3个位置用围栏圈住部分鸡只,然后对所有围住的鸡进行逐只称重,计算出全部鸡只的体重。在每日限饲的情况下于喂料前称重,当采用其他限饲方式时可在无饲日称重。值得注意的是,不仅鸡群的平均体重非常重要,而且体重的分布也同样重要。

3.及时纠正体重偏差

对连续3~5周的体重资料应进行1次统计分析,在出现偏差时应复称,杜绝之字形曲线发生。如果前期体重出现偏差,在12周应回归到标准体重曲线上来,以后按标准曲线平滑增长。

体重出现偏差时的纠正措施要及时、平稳:每偏差40克体重,用1克饲料来调整。若5~14周体重比标准体重超或低100克,应调整周增重比标准少或多20克,在10~20周达到标准体重。若15~20周体重比标准体重超100克,应保持标准周增重不变,在24周时保持比标准体重超100克。若15周体重比标准体重低100克,应调整周增重比标准多20克,在20周时达标。若20周体重比标准体重低100克,保持标准周增重不变,在24周时保持比标准体重低100克,这时应晚一周增加光照刺激。

4.适时调整饲料喂量

实际生产中,饲料喂量调整后,鸡群体重不会马上发生变化,一般在两周之后才表现出来,应避免过快和幅度过大的饲喂调整,使生长曲线尽可能地平滑。在5~10周,饲料采食量有少许变化,就会对鸡群体重产生很大的影响;在11~15周,相对而言此期鸡只对料量的变化不敏感;在16~22周,每周增加料量5~7克,能刺激生殖系统的迅速发育;在23~24周,加光后要控制加料速度,每周加2~4克,否则27~28周时会出现超重、脱肛现象。

5.确保生长曲线平滑

育雏和育成期的主要目标是在完成一个平滑的生长曲线下使体重达标。第一周雏鸡自由采食,根据鸡群状况、运输条件、接雏时间等决定开始限饲的时间,但不应太迟,以免雏鸡早期饲喂过度。一般母鸡每日采食量达到32克时开始限饲,公鸡每日采食量最好不超过69克就开始限饲。12周后理想的体重增长曲线应与标准曲线重合或平行于标准曲线,以免影响性器官的发育。另外,定期对体重曲线进行分析,有助于调整饲喂量。

6.公鸡体重的控制

公鸡需要自由采食3~4周时间,体重才能达标。4周前,每周要称重两次,并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的颗粒破碎料并延长光照时间,以控制好体重。5周龄后,由于公鸡体重增加较快,对饲料增加比较敏感,所以育成期应按照饲养管理手册推荐的管理方法和标准进行饲养管理,以期在产蛋期有良好的表现。

二、均匀度的控制

均匀度通过体重可以得到反映,但事实上,均匀度是反映鸡群中鸡只个体发育的情况,而不是表示相同体重鸡的数量。造成均匀度较差的原因有:雏鸡到场时温度过低(/);运输途中鸡只出现脱水;断喙不正确;料位不足;给料速度慢或饲料有分层现象;供水速度慢或供水不足;发生疫病;饲养密度过大;产生应激等。另外,限饲时饲料营养水平低会加剧鸡只的争抢,从而导致均匀度降低。所以,应控制饲料的能量含量,适当提高鸡群的饲喂量。

1.确保饲料的均一性

鸡群均匀度不仅受饲料配方中营养水平的影响,而且受营养成分在饲料中分布的影响,所以应保证饲料混合完全和氨基酸的添加。如果饲料营养不平衡,适口性差,势必造成鸡只采食量或多或少,生长不均匀,发生营养缺乏症,造成有些鸡只慢性消瘦,影响鸡群均匀度。

2.提供合理的料位、水位

提供合理、有效的料位、水位,能促使鸡群同时采食并饮到充足的水。尽量保证公、母鸡使用不同的饲喂器具,并掌握好各自的密度和料位,料位不足时应通过添加料盘来补充,确保鸡群采食量相同。从8日龄开始挑选小母鸡(约占全群的5%~8%),且每周末都进行挑选。挑出的小母鸡群多增加10%~15%的饲料,保证其在4周末体重达标。

3.供料应快速、均匀

母鸡第二周开始限饲,喂料要快速均匀,并随时调整喂料器的高度,防止饲料溢出。

自动喂料时要使用高速喂料器(20~30米/分钟),送料时间不能超过4~5分钟,否则需要在料线上安装辅料箱。在鸡只看到料前将料槽全部传到料,在料布满料槽的情况下,料机也应不停地转动,直到料吃完为止。人工用料桶喂料时,应在头一天上好料,尽可能使每个料桶的料量一致,并将料桶悬挂起来,第二天早晨喂料时应先放下料桶再开灯或在鸡只看到料前放下料桶,使鸡群同时吃到料,尽量做到早喂料。

4.选用正确的限饲方式

肉种鸡育成期的限饲,一方面是为了控制体重,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均匀度,因此限饲方式恰当是提高育成质量的关键。一般平养鸡群采用5/2限饲或4/3限饲方式,笼养鸡群采用6/1限饲或5/2限饲方式,均有利于提高均匀度。限饲强度越大,对鸡群造成的应激越大,鸡只的正常生长发育就较差,从而影响鸡群生产性能的发挥。因此,在生产中建议在保证均匀度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强度较低的限饲方式,限饲程序也要尽量简单。5.及时扩栏

在3日龄应进行第一次扩栏,6日龄时应将两栏合并成一栏,在10日龄时让鸡群占满舍内能够提供的所有面积,以使鸡只肌腱得到充分发育。随着周龄的增长,应确保饲养密度合理,饲养密度不仅关系到鸡群运动量大小,更关系到采食和饮水的均匀和通风换气等。饲养密度过大时,会导致环境恶劣、采食不匀,严重影响均匀度。

6.分栏管理

根据4周末均匀度情况,在5周初进行全群称重,分为大、中、中、小四栏,每个栏的大小分别占全群的10%~15%、35%~40%、35%~40%、10%~15%。从5周一直到21~22周混群前,每周末上午称重,下午调鸡,保持各栏鸡数不变,并准确记录称重数据。把小鸡栏的大鸡(超过中鸡平均体重)与两个中鸡栏的小鸡互换,把两个中鸡栏的大鸡(超过大鸡平均体重)与大鸡栏的小鸡互换。以栏为单位,做出育雏、育成期生长汇总表,4个栏按其加权平均数合成一个舍的报表。

一般要求鸡群均匀度达80%,如果均匀度不达标,应在10周之前再进行1次分群,10周以后不再调整鸡群,保证每栏的鸡群体重与标准曲线平行增长。转群时根据性器官发育情况分群,以避免对发育不良鸡只过度刺激。

另外,考虑调整鸡群的因素,应适当增加料量,确保每个栏的周增重更加合理。中鸡栏按照标准料量来增加,其增重和标准周增重一致;小鸡栏多加料10%~15%,使小鸡栏比标准周增重多增20~30克;大鸡栏料量与中鸡栏持平或略低1~1.5克,适量调整饲养密度,使大鸡栏维持标准周增重或略低10~20克。出现体重偏差时,及时按纠偏措施执行。

7.饲养密度要合理

肉种鸡的饲养密度要符合本品种的标准要求,只能低于标准,不可高于标准。饲养密度过大是当前管理中的一大弊端,这不仅不利于饲养管理,且造成鸡只互相堆挤,弱瘦强欺,甚至造成损伤,影响生长速度,不利于均匀度的提高。

8.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给鸡群提供舒适的环境条件,如保持舍内温度相对稳定,昼夜温差不超过3℃(这是控制禽流感的关键);控制好舍内湿度,避免呼吸道黏膜受损;合理进行通风,以提供充足的新鲜空气,降低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利用益生素、脲酶抑制剂降低环境中氨气等有害有毒气体的浓度,以维护鸡只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使鸡群保持较高的均匀度。

9.减少应激

当饲料发生变化、饮水不足、转群、接种疫苗、操作声音过大时,都会给鸡群带来应激,轻者造成惊群,重者使鸡只受到损伤,甚至死亡,对应激较敏感的鸡群受到的影响会更大,最终导致鸡群生长不均匀。生产中,要尽量减少鸡群的应激反应。

对猪品种生长激素(pGH)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本文在对猪品种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的同时,借助于PCR和测序技术,对11个猪品种的生长激素基因全序列多态性进行检测,43个SNPS和1个位于内含子3的7bp缺少片段被检测出,结果表明,猪品种之间的某种遗传分化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与地理的分布有关,同时和其基因的交流也有着直接性的关系。下面具体来看一下:对猪品种生长激素(pGH)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猪生长激素主要是猪垂体前叶分泌的单链多肽类激素,对于猪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近些年来,猪品种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始终成为科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

1、材料和方法

样品来源和提取基因组DNA。选取11个品种的猪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4头成华猪,4头大河猪,4头大河乌猪,5头杜洛克猪,6头长白猪,9头内江猪,6头荣昌猪,12头太湖猪,5头压雅南猪,5头约克夏猪,5头藏猪,共65个个体。基因组DNA的提取采取酚氯仿法。

PCR产物纯化、目的基因扩增以及序列测定。扩增pGH基因全序列和测序的引物采取Olig06.0软件进行,PCR反应试剂其反应体系的总体积则是50微升,其PCR反应的条件中温度控制为94℃,时间为10分钟;PCR产物借助于2.0%低熔点的琼脂糖凝胶进行回收。对其检测后的回收产物采取测序反应,反应产物经过醋酸钠纯化、干燥以及变性后,并借助于全自动序列分析仪分析其序列。

数据的分析。序列测定的结果在分析的过程中借助于DNAstar开始BLAST分析。对猪品种的核苷酸分歧度、净遗传距离以及品种内核苷酸多样度及逆行那个分析,猪品种间固定指数和其品种间的变异程度用Areliquin2.0软件包的分子方差进行分析。猪品种间PCH基因树构建的过程中采取Megaversion。

2、结果

猪品种生长激素基因SNPS分析。

猪品种生长激素基因的可靠序列总共有1960bp,含有内含子和外显子。43个SNPS和1个位于内含子3的7bp缺少片段被检测出,猪品种生长激素基因序列的变异种存在一定的转换偏倚现象。

猪品种生长激素基因单倍型。结果显示,65个序列中单倍型有55种,同时单倍型的多样度为0.997,其中大河乌猪、太湖猪、长白猪、藏猪以及雅南猪品种单倍型多样度高达1,而成华猪品种内单倍型多样度最低为0.5。

猪品种生长激素基因分子方差分析。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品种内方差组分为74%,而品种间方差组分占整个猪品种生长激素基因全序列总变异的27%,其品种间差异极为显著,P<0.05。猪品种生长激素基因在猪的品种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内江猪和成华猪、约克夏猪和荣昌猪、长白猪和大河乌猪以及藏猪和大河猪之间的生长激素基因结构差异相对不显著,P>0.05,但是其他品种间生长激素基因结构差异较为显著,P<0.05。

3、讨论

猪品种生长激素基因序列的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生长激素基因全序列的一级结构中SNPSs位点较为丰富,同时PCR过程中,有着较小的错配可能性。pGH基因编码区其多肽中含有216个氨基酸,而其成熟的猪生长激素的蛋白中氨基酸的数量仅仅为191个。pGH蛋白的前导肽主要是以后总分子内的伴侣,调控着pGH生物活性在细胞内的转运和其定位,进而使得不同猪品种生长发育性能存在差异。猪品种生长激素基因自身进化过程和其品种的进化在内含子区均有体现,而猪品种之间的某种遗传分化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与地理的分布有关,同时和其基因的交流也有着直接性的关系。

4、结语

本文通过对猪品种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研究总结出猪品种之间的某种遗传分化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与地理的分布有关,同时和其基因的交流也有着直接性的关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468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