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病防治探讨

一、蜜蜂疫病防治意义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不断增加,国内蜜蜂及其产品流通渠道增多,蜜蜂疫病传播途径和机会在增加,传播的速度加快,老的疫病还没有完全有效控制,而新的蜜蜂疫病正不断出现。

1.蜂病防治直接影响到蜂业发展

到2014年,我国蜂群总数接近1000万群,如此庞大的基数,使得蜂螨、白垩病、中蜂囊状幼虫病和爬蜂综合征(爬蜂病)等防治难度增加,造成的损失增大。根据对延边地区养蜂场(户)2011年至2013年发病情况的抽样调查,爬蜂病、蜂螨、白垩病分别占据蜂病发病率的前三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最大。

2.蜂病防治间接影响到蜂产品质量安全

蜂病防治之所以影响到蜂产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出于预防、治疗目的而使用药物的残留。而且,引起蜜蜂疫病的病原微生物多是真菌、寄生虫或病毒,一般预防或治疗药物很难起到作用,所以有些养蜂户为了保证蜂群健康维护自身利益,不得不使用违禁药物,用药种类繁多,剂量也相应加大。到目前为止,全国每年蜂蜜产量接近50万吨,平均每箱蜂每年产蜜近 50 k。其中,有多少是经过治疗后的蜂群生产的蜂蜜? 按延边地区蜂病发病率最低的白垩病计算,也有近5%的蜂蜜是由治疗后的蜂群生产的,也就是近2.5万吨。按照2008年全国人均蜂产品消费量0.3 kg计算,2.5 万吨药残超标的蜂蜜可以影响到8300万人,这里面还不包括为了预防蜂病而使用药物的蜂群生产的蜂蜜。因此,蜂病防治又影响到蜂产品的质量安全。一些蜂产品出口企业出口的产品经常被检查出药残超标,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3.蜂病防治关系到生态环境和谐

生态环境的和谐与蜜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蜜蜂的授粉功能密不可分。蜜蜂授粉对于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报道,蜜蜂是自然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种作物中,有1100多种需要蜜蜂授粉,否则这些植物将无法繁衍生息;蜜蜂还是生态环境的义务监测员,蜜蜂的采集半径在3000 m左右,一箱蜜蜂通常有4。5万只以上的采集蜂,一个蜜蜂饲养场可以覆盖周围1800多亩的范围,通过观察、测试蜜蜂,可以对周边环境进行动态取样和检测。另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美国200多万群蜜蜂中,有100多万群用于为农作物授粉,蜜蜂授粉每年创造约200亿美元的产值,其为农作物授粉而产生的价值是蜂产品本身价值的143倍。实践证明,利用蜜蜂授粉可使水稻增产 5%,棉花增产12%,油菜增产18%,部分果蔬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并大幅减少化学坐果激素的使用。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蜜蜂授粉能够帮助植物顺利繁育,增加种子数量和活力,从而修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尤其在当前大量农药、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自然界中野生授粉昆虫数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蜜蜂授粉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二、当前蜂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1.蜂病诊断难度大

对于养蜂者来说,蜂病诊断难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很多蜂农文化水平较低,养蜂技术和治病技术都是依靠来自四面八方的经验,缺乏基本的微生物学、毒理学等医学知识;二是缺乏快捷、简易、灵敏的诊断设施和设备,不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期;三是养蜂规模小且分散,相关技术人员的服务不能做到全覆盖。

2.蜂病治疗用药不科学

用药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禁用药。为了控制动物及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农业部已经下发了《关于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很多临床上的常用药被禁止使用,但有些蜂农不了解这些禁用药名录,而且有些新的药物疗效又得不到保证,加上蜂农已经习惯于使用某些禁用药,所以养蜂生产中仍有部分蜂农在使用禁用药;二是治疗乱用药。由于诊断水平限制,有些蜂农不能对症下药,治疗时药物选择错误,治疗就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而一旦治疗无效,蜂农又改用其他药物,导致用药种类多、用量大。

3.蜂病检疫监管不严格

蜜蜂疫病也是动物疫病,但相对于牛猪禽等动物疫病的检疫和监管,蜜蜂疫病的防治力度明显不够。在牛猪禽等动物疫病的检疫监管方面,目前已经比较规范,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屠宰检疫都比较严格,国家也配套出台了多项措施,从而能有效地控制疫病的传播与流行。而在蜜蜂疫病防治方面,虽然农业部已经制定了《蜜蜂检疫操作规程》,但规程的执行还不到位。一是检疫及监督执法人员多是畜牧、兽医或相关专业,本身缺乏蜜蜂和蜂病知识;二是对蜂病危害的认识不够,蜂病极少有人畜共患病,因此对蜂病缺少紧迫感和责任感;三是国家对蜂病缺少配套措施,国家对牛猪禽等重大疫病有相关的强制及补贴政策,但对蜂病则没有,这也是监管不严格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导致患病的蜂群可以随意流动,将疫病散播到原本无疫病的区域,大大增加了蜂病防治的难度。

三、搞好蜂病防治的建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蜂产品保健功效认识的不断加深,蜂产品消费量将持续增长,对蜂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搞好蜂病防治也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笔者建议如下:

1.加强养蜂人员资格限制与培训考核

2005年5月13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制定出台的《蜜蜂饲养工国家职业标准》正式实施; 2007年7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成立特有工种 (蜂)职业技能鉴定站。《蜜蜂饲养工国家职业标准》的发布实施和特有工种(蜂)职业技能鉴定站的成立,标志着养蜂已纳入我国的特有工种。既是特有工种,从业人员的资格就应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蜂业工作者应该通过培训与考核,取得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

2.加强蜜蜂疫病快速诊断技术研究

很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微生物学等方面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先进的科研仪器,国家应该大力支持这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针对我国养蜂业目前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蜜蜂疫病进行快速诊断技术、方法与设备的研究,比如快速检测试剂盒、试纸等。如果这些快速诊断技术与设备投入到养蜂生产中,将会使蜜蜂疫病的防治局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加强合理用药指导

农业部《关于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中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的兽药种类与名称,并有相关的监测手段、法律法规作保证,极大保护人的健康。在蜂病防治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养蜂者合理用药的指导,明确什么病应该用什么药。也就是,既要告诉养蜂者不能做什么,还要告诉养蜂者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4.制定蜂病防治规划和标准

国家为了控制一些危害较大的动物疫病,尤其是为了控制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和流行,制定了很多防治规划和标准,这些规划和标准在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比如结核病等。蜂病防治也应该制定规划和标准,并作为相关部门的任务指标加以落实。

5.加大假冒伪劣蜂产品打击力度

蜂蜜市场假冒伪劣现象比较严重,中央电视台和相关新闻媒体曾多次报道和曝光。假冒伪劣蜂产品中色素、香精、防腐剂的含量超标,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而且严重扰乱蜂产品的价格市场,养蜂人的利益遭受严重侵害。在低效益的前提下,让养蜂者加大投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会很难,进而就影响到蜂病防治。以延边地区为例,延边地处长白山麓,天然椴树林丰富,全州共养蜂21万箱,本地养蜂者主产成熟椴树蜜 (又称东方白蜜),波美度在40度以上,因为纯天然、无污染、色泽味美享誉国内外,但受到假冒伪劣蜂产品的冲击,优质蜜卖不出优质价,蜂农实际收入与应得收人差距巨大,这种情况下,很难让蜂农加大养殖和蜂病防治的投入。

相关阅读

中蜂保种措施与方法探讨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原产于我国,是我国优良的蜜蜂品种,在我省广大山区都生存栖息。中华蜜蜂具有嗅觉灵敏、飞行敏捷、善于利用零星蜜源、抗病能力强、繁殖力高等特点。对我国特有的被子类植物的生长繁衍起到了重要的贡献,已被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由于西方蜜蜂对中华蜜蜂的侵入,加之饲养管理水平落后,经济效益低下,对中华蜜蜂品种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没有得以应有的重视,致使我省中华蜜蜂饲养量一直徘徊不前。为此,我们提出了对我省太行山区中华蜜蜂的保护措施与方案。其措施是从本场选育到闭锁繁育,再到轮回换种保种法,一系列的选育和育种方法,建立起对中华蜜蜂保护的整体链条,对我省太行山中华蜜蜂进行保护,使得这一优良品种在太行山区长期繁衍生息。

中华蜜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是我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是以杂木树为主的森林群落及传统农业的主要传粉昆虫,有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集力强、利用率较高、采蜜期长及适应性、抗螨抗病能力强,消耗饲料少等西方蜜蜂无法比拟的优点,在我省的广大山区都适合定地饲养。由于中华蜜蜂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因受不同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及蜜粉源的长期影响,在蜜蜂的个体形态和群体性能上形成不同的地理差异。因此,为了对各地区的中华蜜蜂的这些地理性差异进行固定和保护,在中华蜜蜂的引种上不宜远距离引种。为了更好地对太行山区的中华蜜蜂进行进一步的保护,使这一地方性品种得以在太行山区长期生存栖息,提高其活体基因库的质量和数量,在保种工作中采取以下保种方式对其进行保护。

一、本场选留蜂种
1.种群的选择

中华蜜蜂不宜远距离异地引种。根据当地中华蜜蜂的表现性状,通过拟设的育种措施,为扩大种群数量,首先在本地多个蜂场(本场内进行)选择,对本场内的蜂群进行全面观察,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选择,选择其经济形状、生产能力、表现形状和形态特征较为一致的蜂群选作种用。为了达到对当地中华蜜蜂进行保种的目的,在种群的选择过程中,应尽量多选择一些,这样种群内的异质性等位基因的数量就可能越多,而使得同质间等位基因的纯合率就越少,而异质等位基因的丢失就越少,这样对当地中华蜜蜂特有的表现性状的保留时间越长,已达到保种的目的。

2.种用母群的选择

在种用母群的选择上最好是对其祖代或父代表现性状的考察,这样才能对其的遗传基因是否稳定,其优良性状是否能遗传下来。如不能对其祖代或父代的表现性状进行考察,就对其后裔进行严格的考察和检测,检测其表现性状是否与上一代的表现形状或该品种的表现形状基本一致或相近。而后在进行淘汰或留作种用母群。

3.种用父群的选择与培育

种用父群的选择和母群的选择过程基本相同,但上选择的量要大与母群的选择量的8~10倍左右。在一般生产蜂场对父群(雄蜂)的选择不加重视,只重视对母群的选择。而在保重工作中,必须加强对父群的选择,种用雄蜂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与其交尾的蜂王的成功率和质量,只有大量的健壮的雄蜂才能保证与其交尾蜂王在交尾过程中优胜劣汰,让最健壮的雄蜂与其交尾,保证蜂王的质量。

二、闭锁繁育

闭锁繁育是蜜蜂保种的最佳繁育方式。因为应用蜂王人工授精技术,可防止外来基因渗人(防止遗传污染)。在扩大种群组的规模时,可避免原有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由于种群组规模越大,群组内异质性等位基因的数量就可能越多,由性等位基因纯合而形成的二倍体雄性个体的机率就越小,因而基因丢失的可能性就越小,种性保存的时间就越长。

1.闭锁繁育的理论和方法

Robert E.等于1982年提出了闭锁集团繁育的理论及方法,是防止在保种工作中由于经过几代繁育后出现近亲交配,造成蜂群生活能力下降,二倍体雄蜂的出现和增加。在育种和保种工作中由于长期隔离交尾,各群、组之间都存在着同代次之间的近亲血缘关系,这些同代次之间的交配使得近交率很高,相对同质等位基因的纯合率提高。如果采用人工授精进行选育,按血缘关系进行双亲的选种选配,那么近交率提高的越快,导致蜂群的生活能力下降,生产能力极度下滑,直接影响了保种工作的选育。而采用闭锁繁育的方法和措施,蜂王(处女王)虽是经过以保种为目的选留下来蜂王的后代,而雄蜂是选留群组中自由产生的雄蜂,在处女王交尾过程中,以自由竞争的方式获得与出女王交尾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选育种群的生存能力,减缓了近交系数的提高速度,而且减少了二倍体雄蜂的出现比率。

2.闭锁繁育蜂王的交配形式有以下几种
(1)隔离随机自然交尾

将整个种群组放人隔离交尾场,建立在山区的保种场,在繁殖季节,控制半径应在15~25 km,选择的种群要保持其独立和充分发挥的原则,蜂群之间尽量不要调补子脾和饲料。

(2)人工授精

按同等数量由各蜂群中抓取雄蜂,放人同一个飞翔笼或铁纱笼中,并将其充分混合;随机从该飞翔笼中抓取雄蜂,给各处女王进行人工授精或按同样数量,由各群抓取的雄蜂,用洗涤法将其精液搜集起来,集中后搅拌均匀,再用其给每只处女王进行人工授精(混精授精法)。

(3)顶交

在选中的种群组内选出一只优秀蜂王,用其大量培育雄蜂,使所有的处女王与该蜂王产生的后代雄蜂在隔离交尾场中随机自然交尾。或将该蜂王产生的雄蜂与培育的出女王进行混精人工授精。

三、轮回换种

在本场选留和闭锁繁育的基础上,为了防止优良性状逐渐退化或消失和原有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扩大其优良基因库的贮存量,可根据轮回换种的理论,对经过上述种手段选育的中华蜜蜂群组采取轮回换种的保种措施,即在不同场地内进行选育出的蜜蜂群组之间,进行轮回换种,例如,利用卵虫输送法或成熟王台输送法,将A蜂场选育出的优良蜂王产的卵或培育的成熟王台输送到B蜂场,进行育王或处女王交尾;利用B场选育出的优良蜂王产的雄蜂与A场的处女王进行交尾;在将B场选育出的优良蜂王产的卵或成熟王台输送到C蜂场,进行育王或处女王交尾;利用C场选育出的优良蜂王产的雄蜂与B场的处女王进行交尾;在将 C场选育出的优良蜂王产的卵或成熟王台输送到A蜂场,进行育王或处女王交尾;利用A场选育出的优良蜂王产的雄蜂与C场的处女王进行交尾。以此类推,这样不但避免了育种过程中多代次繁育造成的近亲交配所引起的退化现象,也避免了二倍体雄蜂出现的概率,增加了群组内异质等位基因的纯合率,扩大了基因库的异质等位基因的贮存量。

注意事项:

1.在轮回换种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参与轮回换种的蜂场选育出的优良群组的经济性状和形态特征应基本相近,差异不要过大。
2.参与轮回换种的蜂场选育出的优良群组的饲养环境和饲养管理水平应当相近。
3.参与轮回换种的蜂场选育出的优良群组进行本场选育和闭锁繁育必须同时进行,采取统一的保种方案和措施。
4.参与轮回换种的蜂场选育出的优良群组的雄蜂,必须不能有其他蜂王产的雄蜂出现,只能培育选育优良蜂王产的雄蜂。
5.参与轮回换种的蜂场选育出的优良群组的育王时间和雄蜂培育时间必须统一进行,如不统一也会影响处女王的交尾,降低蜂王的成功率和蜂王的质量。

猪蓝耳病的防治策略探讨


1引言
近年来,养猪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安全而稳定的猪只养殖、生产和供应在整个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许多高致病性疾病(如猪蓝耳病等)频发,从而严重影响到了养猪业的经济效益,为此,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这些高致病性疾病的防制策略的研究。
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的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感染性高的传染病,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猪蓝耳病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现的一种新型病毒性猪疾病,首次发现于北美,后迅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播开来。1996年,我国研究学家首次分离出了猪蓝耳病的致病性病毒,确定了我国也有此类病毒的存在,此后猪蓝耳病逐渐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发生,成为了我国广泛存在的猪流行疾病之一。由于该流行猪病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到了养猪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因而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传播途径
2.1流行病学特点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具有区域性强、传播快、发病急等流行特点,发病率不会受年龄、性别以及猪品种的影响,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病,一般在湿度和热度较高的季节发病率会显著升高。猪蓝耳病难进行治疗,因此导致死亡率也相对较高,通常母猪的流产率大于30%,严重的会出现死亡,仔猪的发病率最高可达到100%,死亡率也在50%以上。一般来说,杂交猪、本地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低于良种猪,鸡、鸭、牛等动物一般不会感染该疾病。若在染病后紧急免疫接种其他猪病疫苗,显著提高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若某一猪群中发现病,会持续地在猪群中传播,该病也会病毒在猪群体中存在并循环传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如流产等),以及各个年龄段猪(尤其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
2.2传播途径
猪蓝耳病的传播途径有很多,其要是传染源发病猪和带病毒猪,发病猪的病毒一般存在于猪的唾液、鼻腔分泌液、尿液以及母猪的乳分汁和公猪的精液中,可以通过相应的途径传播。养猪用具、猪的饮用水、饲料圈舍中的污泥等介质中病毒存在期较长,是病毒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此外,空气传播、与病猪的接触传播也是猪蓝耳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养猪规模越大、饲养密度越大,该病的传播率就越高、猪就越容易染病。
3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会因猪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发病症状,但就大部分猪来说,染病初期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一般会达到40℃以上,且死亡率高。母猪感染蓝耳病后,体温会高达41℃,食欲不振、嗜睡、呼吸困难、身体有些部位皮肤发紫;妊娠的母猪则会发生流产、早产以及胎死腹中等病症。仔猪则表现为体温升高、皮肤苍白、后肢瘫痪、肌肉震颤,同时生长缓慢,死亡率较高;刚出生的仔猪虽然外表健康,但不久后就会发病,呈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而且死亡率很高,仔猪死后会出现眼结膜水肿等症状。
4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制策略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接触性传播很强,发病率高,死亡率也很高,因此,要根据其流行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传播途径等来研究猪蓝耳病的防制策略。
4.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疫苗免疫防制措施
不同阶段猪注射猪蓝耳病疫苗的剂量使用是不同的。对于母猪,须在猪生产的1个月前注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油佐剂疫苗、剂量为4ml/头;对于种公猪,每头注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油佐剂疫苗4ml,每6个月免疫1次;对于23~25日龄仔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油佐剂疫苗的注射剂量为2ml/头,在4周后进行加强免疫会获得更好的预防效果。
4.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中药
猪群未发病时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急性期可以采用中药药剂进行治疗,目前研制出的中药方剂有清瘟败毒散、白虎汤和黄连解毒汤等。清瘟败毒散的主要包括生石膏生地、水牛角、黄连、栀子、丹皮、黄芩、赤芍、玄参、知母、连翘、桔梗、甘草、淡竹叶等中药材料,将这些中药材粉碎后搅拌喂服,或者煎水滤渣后制成饮用试剂,供猪自由饮服,每次的服用量根据猪的体重来计算,以每千克体重用1g的药为宜,对于体重100kg以上的猪用药量要酢减,连续使用2周。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用药量要减少到一半。
4.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制
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制中要注意尽量避免使用与该病无关的疫苗进,减少抓猪和注射次数,尽量使其静养;保证猪舍的清洁无菌,及时进行打扫,可以经常性地进行蒸醋来对空气进行灭菌;注意通风,保证猪舍的温度适宜;在猪的饲料中添加一些有利于增强免疫力的药物;正确处理死猪,密切关注猪的健康状况。
5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以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防制策略研究中,要根据疾病的临床特征和传染特点进行相关防制措施的制定,尽可能地降低猪传染病对养猪业的经济影响,从而保证我国养猪业的稳定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臧鹏伟,章熙霞,李凤玲.猪瘟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接种时间和先后顺序对免疫效果的影响.畜牧与兽医,2012(5).
刘芳,高登慧,欧德渊.组胺受体拮抗剂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血液学的影响.贵州农业科学,2011(8).

黄鳝常见病防治


一、隐鞭虫病

[病原]病原体为颤动隐鞭虫。

[发病原因]颤动隐鞭虫侵害黄鳝皮肤和鳃组织。

[诊断]将病灶置于显微镜下可清楚地看到大量颤动隐鞭虫。

[专家推荐处方](1).用强效消毒液浸洗病鳝。(2).用新鱼苗平或芳草纤灭全池泼洒一次。

二、体外寄生虫

[发病原因]主要由水蛭(俗称蚂蝗)等寄生所致。

[专家推荐处方]:外用杀虫灵二号或芳草舒平1-2次;用丝瓜芯浸入
猪血后放在网箱中,30分钟后取出,反复数次可诱捕该虫体。

三、打印病腐皮病烂尾病

[病原]属产气单胞菌中的一种细菌。

[发病原因]由于放养密度大,苗种规格不整齐,分箱操作不规范,网
箱没有浸泡好而划伤鱼体等原因引起细菌感染所致。

[诊断]在鳝体侧或伤口处呈现圆形或椭圆形黄豆大小的红斑,状似打了一个红色的印记,尾部和头部可见皮肤发白溃疡,严重时可见骨骼和内脏,尾部充血发炎,严重时尾部肌肉烂掉,尾脊外露。

[防治](1).苗种进箱要求规格一致,浸泡网箱及分箱操作要规范。(2)外用菌必清或强效消毒液对水体消毒一次,再用芳草泼洒剂对网箱定向泼洒2-3次,1次/天,同时内服鱼病康、三黄粉和芳草多维2-3次,1次/天。

四、肠炎病

[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症状与诊断]鳗鱼食欲明显下降或明显没有食欲,水面上漂浮着包有黄白色粘液的粪便。病鳗活动力下降,离群独游,肛门区肿突出,可明显看见肛门外有二个小孔,挤压腹部即会有黄色粘液流出。镜检,肠道食物较少或没有食物,或有淡黄色或白色粘液,肠粘膜发炎脱落、溃疡,严重的可能有肠道积水。一般不会引起大量死亡,但有可能引发其它并发症,如并发鳃炎或引发肝脏问题等,则有可能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流行与危害]主要流行于5-8月份,流行水温25-30℃,主要危害黑仔、幼鳗及成鳗,整个养殖过程都有可能发生此病。发病原因可能与过量饱食、气候骤变、水温或溶氧下降及水质恶化等有关,饲料不新鲜、变质也可有引发肠炎。

[专家推荐处方]
防治
1)投喂新鲜优质饲料
2)天气变化或使用药物时可适当降低投饵量;
3)长期投喂含三黄粉0.25g/Kg的饲料
治疗
1)降低投饵量,或停止股喂,注意饲料鲜度,保持鱼池环境清洁。
2)用菌必清0.05ppm全池泼洒,连用2-3天。同时内服(鱼病康散4g+三黄粉0.5g+芳草多维2g)/Kg饲料,连用3-5天。

五、发狂病

又名跑马、跑边、抽筋

[发病原因]鳝苗刚下箱后,由于天气、环境不适应等原因突变引起的强烈应激反应。

[诊断]:病鳝在水中呈箭状快速游动或缠绕在水草上,全身肌肉抽动发抖,水清时还可见病鳝呈“S”状或“O”状旋转挣扎。将病鳝拿在手中,有明显的僵硬感觉,口张开,粘液少或无粘液,无明显伤,此并发生后死亡率极高。

[预防](1).放适量泥鳅吃掉残饵,并通过泥鳅上下窜动防止黄鳝相互缠绕。(2).苗种下箱要尽可能避免突变天气。(3).苗种运输不要用冰水、井水或与池水温差较大的水源,下箱时要调节好水温,使温差不得大于正负2度。(4)下箱后连用芳草泼洒剂3-4天,1次/天。

[专家推荐处方]治疗:外用灭菌净水液和芳草泼洒剂交替使用2次,1次/天。

六、肠道内寄生虫

[发病原因]主要是指毛细线虫、嗜子宫线虫、棘头虫、鳗鲡独孤吸虫等寄生于肠道引起的寄生虫病。

[诊断]病鳝生长缓慢或不长,食欲减退,身体消瘦,肛门红肿、增大,解剖肠道无食,有许多红色或白色虫体寄生在肠壁或腹腔中。

[专家推荐处方]内服消食百虫清和芳草多维2-3次,1次/天,每月2个疗程。外用芳草舒平、杀虫灵2号或芳草特杀1-2次。

七、水霉病

[病原]病原属真菌。

[发病原因]黄鳝在运输、翻箱等机械性损伤后被真菌感染所致。

[诊断]在黄鳝受伤处长出棉毛状的菌丝,肉眼可见“白毛”。

[专家推荐处方](1).用灭菌净水液涂抹患处。(2).用水霉净浸泡或全箱(池)泼洒1-2次

八、出血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发病原因]苗种下箱后,由于苗种质量差,抵抗力弱,加之降雨、低温、天气变坏、水质恶化等原因引起鳝苗的细菌、病毒交叉感染综合症。

[病状与诊断]黄鳝患此病后在水中上下窜动或不停绕圈翻动,久之则无力游动,横卧于水草上呈假死状态。白天可见病鳝头部伸出水面,俗称“打扛”;晚上可见身体部分露出水面俗称,“上草”。病鳝体表有血斑,斑块形状大小不定,有时全身会出现弥漫性出血,腹部尤为明显,肛门红肿,口腔、鳃部有血样粘液,用手轻轻挤压便有血水流出。

[专家推荐处方]

预防:定期使用净水宝、水变爽、底变净或鱼用微生物水质调节剂,每10天一次。

治疗:先用净水宝或水变爽调节一次水质,再用芳草菌敌或强力菌毒特对水体消毒一次,或用芳草灭菌净水液对网箱定点泼洒2次,同时内服出血散、三黄粉和芳草多维,连续拌饵投喂2-3天,1次/天。

九、打转病

[病原]病原体为锥体虫或血居吸虫。

[发病原因]在鳝鱼转入人工饲养情况下,锥体虫或血居吸虫在肠道内大量增殖,并通过血液循环进入黄鳝头部破坏神经系统,形成“打转”现象。

[诊断]此病一般在进箱7天-45天内发生。病鳝体瘦,食欲不佳,在水中常常出现打转、挣扎、抽动、游窜等现象(注意与发狂病区别),解剖肠内有红色或白色丝状虫体,长越1-2厘米。

[专家推荐处方]:进箱鳝鱼开始吃食后3-4天,在饵料中拌入消食百虫清投喂2-3次,1次/天。



[重要提示]:症状消失后,建议继续用药直到一个疗程,避免交叉感染,病情重复.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166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蜂群管理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