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泊绵羊

杜泊绵羊是从南非引进的纯正统杜泊羊,是由有角陶赛特羊和波斯黑头羊杂交育成,主要用于羊肉生产,它能十分有效地满足羊肉生产各方面的要求。

杜泊绵羊抗干旱、抗病、摘逆病、抗逆性强。生长快、六月龄体重平均54公斤,成年公羊体重平均120-150公斤,母羊85-90.5公斤,年产羔率180%,与各类绵羊杂交后代肉用型十分明显,产肉率,肉质显著提高,是进行肥羔生产的首选品种。

杜泊绵羊分为白头和黑头两种。右图为黑头杜泊。

杜泊绵羊的优点:

杜泊羔羊生长迅速,断奶体重大,这一点是肉用绵羊生产的重要经济特性。3.5-4月龄的杜泊羔羊体重可达36公斤,屠宰胴体约为16公斤,品质优良。羔羊不仅生长快,而且具有早期采食的能力。一般条件下,羔羊平均日增重200克以上。

杜泊羊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在较差的放牧条件下,许多品种羊不能生存时,它却能存活。即使在相当恶劣的条件下,母羊也能产出并带好一头质量较好的羊羔。由于当初培育杜泊羊的目的在于适应较差的环境,加之这种羊具备内在的强健性和非选择的食草性,使得该品种在肉绵羊中有较高的地位。

杜泊羊食草性广,对各种草料不会挑剔(非选择性),这一优势很有利于饲养管理,在大多数羊场中,可以进行放牧,也可饲喂其它品种较难利用和不能利用的各种草料。

杜泊羊是一种容易管理的品种,省劳力,它的体表羊毛到春天会自行脱落干净,无需毛,它的皮肤较厚,可以经受较恶劣的气候条件。

杜泊绵羊的产肉性能:

杜泊羊以产肥羔肉特别见长,胴体肉质细嫩、多汁、色鲜、瘦肉率高,被国际誉为钻石级肉。4月龄屠宰率51%,净肉率45%左右,肉骨比9.1:1,料重比1.8:1。杜泊羔羊增重迅速快,断奶体重高,这一点有肉用绵羊生产的重要经济特性,3月龄的杜泊肥羔体重可达36公斤屠宰胴体约为18公斤,品质优良。羔羊不仅生长快,而且具有早期采食的能力。一般条件下,平均日增重300克。胴体品质好。发育良好的肥羔,其胴体品质无论在形状或脂肪分布均能达到优秀的标准。这种肥羔出售时很受青睐。在1990年召开的国展销会期间,120多个展销商带来各个品种的1200只羊,其中600只用于屠宰评定,结果杜泊肥羔胴体赢得了个体和群体竞标赛中的8项第一。3-4月龄的断奶羔羊体重可达36kg,胴体重16kg,肉骨比为4.9-5.1:1,屠体中的肌肉约占65,脂肪20,优质肉占43.2-45.9,肉质细嫩可口,特别适合绵羊生产肥羔生产,肉质细嫩可口,被国际誉为钻石级绵羊肉。

相关知识

裸杜父鱼


中文名称裸杜父鱼

拉丁名称Gymnocanthus herzensteini Jorda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杜父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Cottoidei

中文科名杜父鱼科

拉丁科名Cottidae

中文属名裸杜父鱼属

拉丁属名Gymnocant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日本,我国产于黄海。

形态特征
头部背面覆有许多粗糙的骨板,犁骨和腭骨无齿。前鳃盖骨4棘,最上棘较长大并有一些向上的小棘。鳃盖膜联合并形成一褶,不与峡部相连。腹鳍I-3。背鳍Ⅹ-Ⅺ,16-17,臀鳍18-19,胸鳍18-21,有孔侧线鳞43-48,眼间隔宽平,有一些骨板在背中线上,无眶上皮瓣,尾鳍后缘稍凹入。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繸杜父鱼


中文名称繸杜父鱼

拉丁名称Crossias allisi Jordan et Starks

异名Porocottus allisi (Jordan Starks, 1904)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杜父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Cottoidei

中文科名杜父鱼科

拉丁科名Cottidae

中文属名繸杜父鱼属

拉丁属名Crossia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我国产于大连沿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头中大,侧扁。具鼻棘。眼中大,眼间隔窄而凹入。眼后方有1对皮质突起,口中大,前位。两颌和犁骨具绒毛状齿群,腭骨无齿,前鳃盖肌最上棘不呈叉状,鳃盖膜宽而相连,与峡部分离,体无鳞和骨质突起。背鳍2个,有鳍膜相连,背鳍各棘顶端有须状皮质有突起,胸鳍宽大,腹鳍I-3。鳃盖条6。背鳍Ⅷ-Ⅸ-17-20,臀鳍12-15,胸鳍14-15,侧线鳞34-37,前鳃盖骨上棘短,小于眼径的1/2。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拟杜父鱼


中文名称 拟杜父鱼
拉丁名称 Ereunias grallato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鲉形目
拉丁目名 Scorpaeniformes
中文科名 拟杜父鱼科
拉丁科名 Ereuniidae
中文属名 拟杜父鱼属
拉丁属名 Ereunia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Ⅹ,Ⅰ-13~14;臀鳍13;胸鳍10~11~ⅳ;腹鳍0;尾鳍11~12。鳃盖条骨6,鳃耙3~4+11。
体长为体高4.5~5.1倍,为体宽6.0~6.5倍,为头长2.9~3.1倍。头长为吻长2.9~3.0倍,为上颌长2.0~2.2倍,为眼径2.9~3.0倍,为眼间隔18.5~19.8倍,为背鳍高1.9~2.4倍,为臀鳍高2.7~3.1倍,为胸鳍长1.5~1.7倍,为胸鳍最长分离鳍条1.1~1.2倍,为尾鳍长1.3~2.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5.4~6.3倍。

体延长,前部粗壮,最高点在背鳍起点处,向前后倾斜,背腹近平,尾柄近方形。头较大,侧视近梯形,头宽小于头高,腹面几乎。吻与眼径约等长,侧视近三角形,前端圆突。鼻孔前具1尖棘,眼眶前上缘具3尖棘,上缘具1小尖棘,后上缘具1强大尖棘;顶棘强大而呈双叉。鼻孔2个,位于眼前侧,距眼较距吻端为近。眼较大,上侧位,上缘突出刁:头外廓之上,上部被粗糙皮肤盖覆;眼间隔甚狭,中央凹入。口较大,下端位,口裂近水平状。上颌骨末端约伸达眼前部下方。两颌具细小锥形牙,排列成牙带;犁骨牙排列呈三角形;腭骨牙排列呈带状。舌宽厚。前端游离、圆突。鳃孔大,左右鳃膜相连,横越峡部。具假鳃,鳃丝较长。鳃耙短,呈短棒状或块状。最后鳃弓后方具1圆形小孔。前鳃盖骨下缘具4棘,近弯角处2棘较大。鳃盖骨具1弱扁棘。肛门近体中部,略偏前。头部和眼上部被无骨板的细小棘刺,躯干和尾部除被无骨板的棘刺外,尚具3~4纵行带骨板的尖棘。

背鳍2个,相互分离,第一背鳍约始于胸鳍基中部的上方。臀鳍约始于第二背鳍第二至三鳍条下方。胸鳍位低,长而圆突,末端约伸达肛门后方,最长游离鳍条,向后约伸至臀鳍前部。腹鳍无。尾鳍较短,后缘几乎。

体呈灰黑色.背鳍黑色,具白色纵带;臀鳍除基部白色外,均黑色;胸鳍和尾鳍后缘黑色,余均呈白色。

小杜父鱼


[学名]: Cottiusculus gonez
[资源名称]: 小杜父鱼
[外文名]: Gonez's sculpin
[别名]: 角细杜父鱼 Cottiusculus gonez Schmidt,1904
 
[形态特征]:
 
背鳍VII-12;臀鳍12;胸鳍22;腹鳍I-3。侧线孔30。 体中长,前部平扁,后部稍侧扁;体长为体高4.5-5倍,为头长2.3-2.6倍。头大而宽扁,棱和棘为皮所盖。鼻棘一个,尖锐,不分枝,平扁三角形。额棱低平,不显着,始自眼间隔后部,前端分叉。顶骨区具一凹陷,顶颈棱短而粗湛,无棘,中央具一横棱,与对侧棱相连。眶后棱不显着。肩胛棘一个,平扁尖突。眼上棱低平,不显着,无棘,无眶前棘和眶后棘。眶下棱不显着,无棘。前鳃盖骨具4棘,上棘最大,稍小于眼径;端部分又,上弯,上缘具1-2小棘,第二棘和第三棘斜向后方,第四棘倒向前方;鳃盖骨具2低棱,端部各具一扁棘,上棘向后,下棘向下。吻短,圆钝,背面中央圆凸,稍小于眼径,头长为吻长 3.5-4倍。鼻孔2个,互相靠近,各具一短管。眼中大,背侧位,后缘距吻端与距鳃孔约相等。上眼睑具许多乳突状细皮瓣,下缘瞳孔上方一个较大,后缘上一个最大,分枝。眼间隔狭而凹入,约为眼径1/3。口中大,端位,圆弧形,上颌稍突出;上颌骨伸越眼前缘下方,后端具一分枝小皮瓣。舌宽大,圆形,前端稍游离。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牙群。眶前骨下缘及前鳃盖骨边缘各具扁长粘液孔3个;下颌腹面具粘液孔4个,与前鳃盖骨边缘的粘液孔相连续。鳃孔大,第四鳃弓后方无裂孔,鳃盖膜宽大,相连,与峡部相连。假鳃发达。鳃盖条6。鳃耙颗粒状,1+6。 体无鳞,皮肤松软,侧线稍弯曲,后部平直,粘液孔约30个。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低小,具7鳍棘,鳍棘细弱,始于鳃孔背角上方;第二背鳍长,具12鳍条,比鳍棘部长,在雄性常丝状延长;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具12鳍条,鳍条较短。胸鳍宽圆,具22鳍条,后端伸达臀鳍第3-4鳍条上方,下部鳍条渐短,不分枝。腹鳍胸位,具一鳍棘3鳍条,基底相距颇近,第三鳍条最长,不伸达肛门。尾鳍圆形。 体腔中大,腹膜无色。胃大,囊状;肠粗短,盘曲两次,小于体长;幽门盲囊4个;无鳔。 背侧面灰褐色,具暗色宽横纹4条,在眼间隔、第一背鳍基底、第二背鳍后部及尾鳍基底下方。腹面白色。第一背鳍上端黑色,第二背鳍、胸鳍及尾鳍具4-5行棕褐色小斑。臀鳍和腹鳍淡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浙江  [原产地区]: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东海、黄海,朝鲜,以及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一般栖息在水底,不喜欢活动,大多数生活在浅海区域,也有一些生活在较深的海洋里。

角杜父鱼


中文名称角杜父鱼

拉丁名称Ceratocottus diceraus (Pallas)

异名Enophrys diceraus (Pallas, 1787)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杜父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Cottoidei

中文科名杜父鱼科

拉丁科名Cottidae

中文属名角杜父鱼属

拉丁属名Ceratocott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北太平洋,我国产于黄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头后渐狭细,头大,头背面有2对发达的骨棱,眼中大,突出于头背面,前鳃盖骨上棘强大,长而直,有多个向前小棘,体无鳞,侧线上有粗杂骨板,后缘粗糙,犁骨有齿,腭骨无齿,背鳍Ⅷ-Ⅸ,12-15,臀鳍10-13,胸鳍16-19,腹鳍I-3,侧线鳞34-38。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绒杜父鱼


中文名称绒杜父鱼


拉丁名称Hemitripterus villosus (Palla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杜父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Cottoidei

中文科名杜父鱼科

拉丁科名Cottidae

中文属名绒杜父鱼属

拉丁属名Hemitripte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日本及朝鲜,我国产于黄海、渤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粗圆,略侧扁,头大,有许多骨突、骨棱和皮瓣。眼上棱隆起,眼间隔宽而深陷。顶骨部有1凹穴,其后缘每侧具3个钝棘。口宽大,两颌、腭骨和犁骨均具宽齿带,最后鳃弓后方无鳃裂。鳃盖膜相连,不与峡部相连。前鳃盖骨具粗钝棘。眶下骨发达,形成棱嵴。体无鳞,被细刺和骨质乳突。背鳍鳍棘部比鳍条部长,有14-19鳍棘,第一、第二鳍棘最长,第四、第五鳍棘最短,胸鳍宽大,向后伸展。腹鳍I-3。背鳍ⅩⅦ-ⅩⅨ,11-13,臀鳍12-15,胸鳍18-20,侧线鳞41-46,体上有许多小瘤突,体褐色或黑褐色,具不规则斑块。

生活习性
海(水)生。

尖头杜父鱼


中文名称尖头杜父鱼

拉丁名称Vellitor centropomus (Richards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杜父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Cottoidei

中文科名杜父鱼科

拉丁科名Cottidae

中文属名尖头杜父鱼属

拉丁属名Vellito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日本及朝鲜,我国产于黄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棱形,头中大,吻尖突,头背部无棘棱和皮瓣,口中大,前位,腭骨有齿,眼中大,眼上无皮瓣,前鳃盖骨上棘不分叉,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背鳍2个,分离。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腹鳍宽圆,腹鳍I-2。尾鳍凹入。背鳍高大,Ⅸ-Ⅺ,18-20,臀鳍17-20,胸鳍13-16,侧线孔36-42,尾鳍凹入,体绿色,有不规则云状斑纹,第一背鳍有褐色条纹,臀鳍墨绿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杂色杜父鱼


中文名称杂色杜父鱼

拉丁名称Cottus poecilopus Heckel

英文名称Siberian bullhead,alpine sculpin

异名大头鱼、大头星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杜父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Cottoidei

中文科名杜父鱼科

拉丁科名Cottidae

中文属名杜父鱼属

拉丁属名Cottus Linnaeus,17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黑龙江、鸭绿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

形态特征
背鳍Ⅷ一Ⅸ、16-19,臀鳍13-15。

头长为体长的27%-30%,体高为体长的16%-22%,吻长为体长的12%-17%,眼径为体长的4%-8%,尾柄长为体长的12%-21%,尾辆高为体长的5%-8%。

体形与燕杜父鱼相似,不同之处:头小,背鳍条少。

生活习性
淡水生。

鳚杜父鱼


中文名称 鳚杜父鱼
拉丁名称 Pseudoblennius cottoides(Richardso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鲉形目
拉丁目名 Scorpaeniformes
中文科名 杜父鱼科
拉丁科名 Cottidae
中文属名 鳚杜父鱼属
拉丁属名 Pseudoblenni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稍侧扁,头中大,钝圆。眼中大,上侧位,腭骨具齿,前鳃盖骨上棘不分叉,眼上有1皮瓣,鳃盖膜与峡部不连,背鳍2个,Ⅷ~Ⅸ14~21。臀鳍14~19。胸鳍13~16。腹鳍I~2。胸鳍后半部上方有一些短的皮瓣,体下侧面有一些白斑,头腹面有深色斑纹。

阿尔泰杜父鱼


[学名]: Cottus sibiricus altaicus li et Ho
[资源名称]: 阿尔泰杜父鱼
 
[形态特征]:
 
体前部粗圆而向后稍侧扁。头很宽圆且平扁,无骨板及骨棱外露。吻钝圆。眼上位。眼间隔中央略凹。前鼻孔位吻中央;后鼻孔位眼内缘,其管状皮突短于前者。口大,前位;上颌约达眼前缘下方;下颌较短。唇光滑。上下颌与犁骨有绒毛状牙群。前鳃盖骨向内后方有1钩状棘。鳃盖条6。有假鳃。鳃耙钝短。鳃孔大,侧位。鳃盖膜连峡部。
 
 
[原产地区]:阿尔泰山南麓海拔800-1210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阿尔泰山南麓海拔800-1210米的河内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为山区底栖小型鱼类,主要以阿尔泰(鱼岁)及水生昆虫为食。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优质,耐高寒
[食性]:肉食性
[栖息水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研究教学,观赏、娱乐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467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