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奴病

疾病名称蟹奴病

为害对象 河蟹
疾病概述 仅腹部的脐略显臃肿,提开脐盖,可见到直径为2-5毫米、厚约1毫米的乳白色或半透明状虫体,感染强度从3-4粒到20-30粒不等。

病原 为蟹奴

症状 病蟹外表上没有十分明显的病兆。仅腹部的脐略显臃肿,提开脐盖,可见到直径为2-5毫米、厚约1毫米的乳白色或半透明状虫体,感染强度从3-4粒到20-30粒不等;7、8月时颗粒较硬,以后逐渐变得柔软;病蟹雌雄难辨,雄蟹的脐呈椭圆形,近似雌蟹,螫足小而绒毛少;病蟹生长缓慢,性腺发育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的蟹到成熟期也看不见精巢和卵巢,凡被感染的蟹均失去生殖能力;严重感染的蟹,蟹肉异味,不能食用,俗称臭笼蟹。

发病规律 流行季节为7-11月,盛期为7-9月。蟹池不洁、环境条件恶化是此病发生的诱因。

防治方法 加强检疫,尽可能避免引进已受蟹奴感染的苗种至内陆淡水,以抑制蔓延。至于滩涂咸淡水域养蟹,最好采用人工繁殖的蟹苗。

相关推荐

秋蟹须防纤毛虫病


纤毛虫病是秋季河蟹常发生的一种寄生虫病,病原体是由累枝虫、钟形虫、斜管虫等纤毛虫类虫体寄生于河蟹体表、附肢、鳃部等部位所引起。多发生于秋季鱼蟹混养塘,幼蟹、成蟹都能感染。
1.主要症状
病蟹体表长有许多黄绿色或棕色绒毛状物,体表、附肢有滑腻感。病蟹食欲下降,甚至不食,蟹体消瘦,行动迟缓,对外来刺激无反应。当大量纤毛虫寄生时,可堵塞出水孔,鳃部黏液增多,严重影响河蟹呼吸,导致河蟹无力脱壳而死亡。

2.防治措施。
(1)蟹池放养前,应清除过多的淤泥。每亩用生石灰100千克清塘,消毒杀菌。
(2)幼蟹放养时,用20ppm硫酸锌溶液浸洗15分钟。
(3)在蟹池中移载足够的水草,覆盖率稳定在50%以上,水草可吸收水体中多余的有机质。
(4)生长旺季每2天~3天注一次新水,每次注水30厘米~40厘米,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使池水呈20ppm,长期保持池水肥、活、爽。
(5)对发病蟹池,全池泼洒1ppm硫酸锌或1ppm甲壳净。

3.注意事项。纤毛虫病易与着毛病、水霉病相混淆。其主要区别为,患纤毛虫病的河蟹体表在清水中可见黄绿色或棕色的绒毛;着毛病为蟹体表附着绿色水绵丝状物质;水霉病是灰白色棉絮状茵丝,茵丝末端有球状孢子或由孢子联成的黑色菌体。治疗时,着毛病可全池泼洒0.7ppm硫酸铜,次日换水。水霉病可全池泼洒4%~5%食盐水。

河蟹养殖常见病稚蟹弓背病的防治技术



稚蟹弓背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及副溶血弧菌生物型等细菌感染稚蟹,引起病蟹上岸、腹肢支撑地面将身体支起,反应迟钝,大量死亡的疾病。
(一)病原
李艾宽等(1999)报道,稚蟹弓背病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和副溶血弧菌生物型α。二者都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极端单鞭毛,无芽孢,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淀粉水解、甘油生酮、明胶水解、胨化、还原硝酸盐阳性,产酸、产碱、酸凝固、凝乳酶凝固阴性,副溶血弧菌生物型菌对葡萄糖氧化发酵产酸不产气,甲基红试验阴性,对弧菌抑制剂(0/129)敏感,脱氧核糖核酸碱基比为(42-45)摩尔%。嗜水气单胞菌为葡萄糖氧化发酵产酸产气,甲基红试验阳性,对弧菌抑制剂(0/129)不敏感,脱氧核糖核酸碱基比为58-62摩尔%。用这2种菌分别浸浴大眼幼蟹、稚蟹,均于第2天即开始发病死亡,症状与自然发病的相同,且又从人工感染的病蟹中回收到了这2种菌。
(二)流行情况
主要是危害大眼幼体入暂养池变态为稚蟹后不久发生,流行广、危害大,可导致稚蟹大批死亡,甚至全部死亡。
(三)症状
大眼幼体变为稚蟹后不久便大批爬上岸,或躲藏在岸边的土缝中,以腹肢支撑地面将身体支起,反应迟钝,甚至人驱之也不回到水中,最后死在岸上。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确诊可用血清学、分子生物技术进行快速诊断。
(五)预防措施
(1)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进行消毒。
(2)选择健壮亲蟹进行人工繁殖,采取微流水生态育苗(王武等,1998),将苗培育得健壮。
(3)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面、优质的饲料,采用生物、物理、化学方法保持水质、底质优良、稳定(详见河蟹颤抖病的预防措施),提高蟹体抵抗力。
(六)治疗方法
疾病早期可以外泼水产保护神及饲料上喷水产保护神进行治疗。

三种易发蟹病的治疗



烂鳃病
症状:病蟹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严重时全部变黑,行动缓慢,呼吸困难,死亡率高,发病季节在7月底至8月底。
防治措施:用水体消毒灵或二氧化氯等强力水体消毒剂化水全池泼洒2~3天,同时用环丙沙星或土霉素等拌饵料内服5~7天。
水肿病
症状:病蟹鳃丝肿胀成棒状,腹脐成透明状,且后缘有顶壳现象,发病高峰季节在每年7月底至8月底。
防治措施:用二溴海茵液或三代鱼虾安整池泼洒,连续泼洒2~3天,同时用环丙沙星或菌毒克星拌饵料内服3~5天。
肝脏代谢紊乱
症状:病蟹肝脏呈土黄色或灰白色或白黄相间,并腐烂坏死,该病主要发生在7~8月。
三病的综合防治方法:(1)用蟹安、纤毛虫净等杀虫药物全池泼洒,以杀灭纤毛虫。(2)用水体消毒剂连续泼洒2天,同时内服土霉素或菌毒克星5~7天。8~10天后,每亩水面水深1米用生石灰3~3.5公斤化水全池泼洒,隔天再用1次。

虾蟹烂肢及断肢病的防治技术



(一)病因
当池水受重金属等污染时,可引起虾、蟹的幼体发生烂肢,以及引起蟹的步足断落;在换水时,虹吸管的吸力太大,或管口接近网箱壁,将虾、蟹的幼体吸在网箱上撞伤或在搬运时撞伤,也可引起烂肢。
(二)症状及诊断
患烂肢病的幼体附肢从远端开始腐烂,甲壳皱缩,尾刚毛从基部烂掉;镜检腐烂处一般无病原生物寄生,仅个别患病幼体在后期有继发细菌感染,污染较严重时可引起全池幼体死亡。患断肢病的蟹,步足在基节与座节的关节处断落,断落时间长后,断落处带黑色,当步足多数或全部断落后,蟹不久即死亡。在蟹受到机械损伤或争食、厮斗、逃避敌害时也会发生自切断肢,但这在同一水域中发生的蟹只会是少数。确诊发病原因,需对水质进行分析及了解饲养管理、换水情况。
(三)防治方法
(1)不将受重金属污染的水注入饲养池;换水时虹吸管的吸力不要太大,并将管口远离网壁,减慢进、排水速度,搬运时细心操作,即可避免或减少患此病。
(2)由重金属污染引起的烂肢及断肢病,在病情较轻时,采取换入不受污染的水,及每立方米水体中放入3~10克二乙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钠盐,放药的量视污染的程度而定,污染轻的用药量少,反之则用药量多),可以治愈。但附肢已腐烂或断肢多只时则不能恢复。

白蟹瘦蟹花蟹红膏蟹的区别



白蟹:未交配的雌蟹,个体在150~200克,主要特征是腹脐呈灰黑色,在较强的光线下观察可见到甲壳两侧从眼的基部至第9侧齿没有清晰的性腺轮廓。白蟹若育成膏蟹需按3:1或4:1(雌/雄)的比例与雄蟹一起放养,使之交配,经过一次生殖蜕壳,供足饵料饲养40-50天可育成膏蟹。
瘦蟹:初交配过的雌蟹,个体在250克以上,在强光下观察,甲壳两侧从眼柄基部到第九个侧齿有一道半月形的卵巢轮廓,其上下均透明,这是卵巢成熟的扩张范围。此种蟹经饲养30-40天便可成为卵巢丰满的青蟹。

花蟹:交配近1个月的雌蟹。卵巢已开始发育成熟和扩大,但还未扩展到甲壳边缘上,在光线下观察,可见到一些透明的地方,犹如一条半月形的曲线。腹脐上方的圆点,又由乳白色转为黄色,再经15-20天精养,可养成红膏蟹。

红膏蟹:卵巢已经成熟,体重250克以上,甲壳两则充满红膏,躯体结实,光线下观察已无透明区,腹脐上方的圆点已变成红色,有的甲壳上已呈鲜艳的红色。

大闸蟹成蟹养殖中抖抖病的症状和治疗



河蟹抖抖病又叫颤抖病、环爪病。主要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发病初期,步足尚能伸直,随着病情的发展,病蟹站立不稳,步足颤抖,呈环爪状,不能伸直,肢尖扎于土层,鳃丝发黑、溃疡、缺损,肝脏变性、坏死,呈淡黄色,最后呈灰白色,背甲内有大量积水,有时背甲内膜也坏死脱落,4-5天后死亡。在养殖过程中,发现有抖抖病症状的病蟹,并确认为抖抖病,或出现少量河蟹发生抖抖病死亡,应立即治疗,并将病蟹、死蟹作无害化处理,死蟹要集中掩埋,发病池塘只进水不换水,防止扩大发病范围或交叉感染。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第一天调水、改底、补充营养。发生抖抖病的池塘,水质指标大部分超标,特别是亚硝酸盐超标,是抖抖病的主要诱发因子,因此首先要全池泼洒“益生硝净”100克/亩·米,降低池水亚硝酸盐,并根据池水亚硝酸盐超标的情况,决定是否再用一次。其次再用“Vc应激灵”500克/亩·米、“黑盾”1000克/亩·米兑水全池泼洒解毒,增加河蟹食欲,提高免疫力,增强抗应激能力,最后用“解毒除臭护底丹”5公斤/3亩·米干洒改底,防止亚硝酸盐反弹。停料一天。
第二天上午用“强效虾蟹速康B1型”150克/亩·米兑水全池泼洒,杀灭河蟹体表及鳃丝上的寄生虫,同时用“磺胺甲基异戊唑”、“免疫多糖”、“益生肝服舒”拌料,每公斤分别添加1克、10克、10克。
第三天上午用“益生醛杀”500毫升/3亩·米,兑水全池泼洒。次日上午再用“益生醛杀”全池泼洒一次,使用量同前一日,用于杀灭河蟹体表及水体中弧菌等致病菌及病毒,第三、四、五天口服药同第二天。
第六天上午用“黑盾”1公斤/2亩·米,兑水全池泼洒解毒,口服药同第二天。通过上面治疗河蟹基本停止死亡,然后用“免疫多糖”、“益生肝服舒”拌料,每公斤分别添加10克再口服3~5天。
第八天用生石灰兑水化浆全池泼洒,将池水PH值调至8.5,以巩固疗效。
如果池塘中河蟹抖抖病比较严重,可再重复使用一个疗程,经过1~2个疗程治疗,基本可达到治愈的目的。

中华绒螯蟹蟹苗蟹种的定义


我国天然蟹苗的分布,北到辽宁鸭绿江,南到广州雷州半岛,都有分布。主要产地有辽宁的辽河口、江苏的长江口、浙江的钱塘江、瓯江口以及福建的闽江口。以长江口数量最多,每年蟹苗的发苗期在5月下旬至6月底,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每年苗汛产量波动较大,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工业污染,过度捕捞产卵亲蟹等因素的影响,使天然蟹苗产量发生很大变化,有的产苗地已形不成汛期,有的产量增加了。如近几年长江口蟹苗产量很少,而瓯江口蟹苗年产量保持30006000公斤。

(1)蟹苗:指自受精卵胚胎发育孵出的第一期蚤状幼体起,经3040天五次蜕皮变为大眼幼体,称为蟹苗。

(2)幼蟹和蟹种:习惯上统称幼蟹,但严格来说,大眼幼体经一次蜕壳后的个体即成幼蟹,但先后经20天左右培育,已蜕壳23次,这时可称为幼蟹.再经几个月培育,又蜕壳57次,这称为蟹种或一龄蟹,俗称扣蟹或铜钱蟹。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4001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太湖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