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点馒头蟹

中文名称四点馒头蟹

拉丁名称Calappa quadrimaculata

异名箱蟹、掩面蟹、害羞蟹

中文门名节肢动物门

拉丁门名Arthropoda

中文纲名甲壳纲

拉丁纲名Crustacea

中文目名十足目

拉丁目名Decapoda

中文科名馒头蟹科

拉丁科名Calappidae

中文属名馒头蟹属

拉丁属名Calappa

品种描述

形态特征
头胸甲隆起像饅頭一樣,所以才得到馒头蟹的封号。螯脚左右不对称,左大右小,步脚细长而光滑。

生活习性
经常躲在沙底偶而露出两个眼睛侦查附近的狀況。

相关知识

扣蟹培育的四点建议



一、选好适宜的塘口:培育扣蟹的塘口面积不易过大,以不超过5亩为宜,塘口面积过大,扣蟹较为分散,在获得饲料时会造成不均,结果饲料充足的会形成早熟蟹,而饲料不足的会形成懒蟹。
二、放养密度应控好:根据实际养殖情况看来,在培育扣蟹时,每亩的大眼放养量应控制在3斤左右为宜,过低不利于扣蟹产量的提高;过高,会形成较多的懒蟹,也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扣蟹培育池的水位管理应到位:扣蟹培育池的水位,从大眼下塘后,应尽量保持稳中有升,池中水位应尽量不要频繁出现忽高忽低的现象,因为如果池中水位频繁出现大幅上升或下降,会造成大量的幼蟹沿着原水位线打洞穴居,形成懒蟹,影响产量。
四、扣蟹培育池的饲料投喂应尽量做到均匀:在培育扣蟹时,饲料投喂应尽量做到均匀、全池投喂,如投饲不均,由于幼蟹的活动力不是太强,其活动区域有限,就会造成部分区域的幼蟹由于饲料过足而形成早熟蟹,而有的区域的幼蟹则由于饲料不足,便打洞穴居,形成懒蟹。

梭子蟹育苗前期清塘的四点方法



养殖池清塘是指清除养殖池中一切不利于养殖品种生长和生存的因素。经过一年的养殖的池塘应进行清淤、晒塘和药物的处理,目的是为了清除养殖隐患,是健康养殖的基础工作,对种苗的成活和健康生长起着关键作用。根据多年的摸索管理,建议育苗人员做到以下四点,可以解决池塘老化的问题:
1、抽干池塘四周环沟内积水,然后晒塘半个月,让原有池内残留的有机质氧化分解。
2、用挖掘机挖出环沟中淤泥,池塘平台用拖拉机翻耕底泥,约翻耕15厘米,让底层污泥暴翻于上层,待充分氧化。
3、池塘的进水。育苗池进水经120目筛绢网滤过后入池,谨防外部水源的野生小杂物混于池内,进好新鲜干净的海水池塘,每亩1米水深使用30—35千克茶粕全池均匀泼洒(茶粕使用前必须浸泡24小时),使用时每50千克茶粕加1.5千克食盐和1.5千克生石灰,可以提高蟹苗的出塘率;也可在育苗前10—15天使用敌白虫1.5斤每亩,杀灭水中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等。
4、进水后3—4天,用100—150斤每亩的漂白粉带水消毒,全池泼洒。漂白粉宜装在塑料或木制容器中,加水充分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残渣不能倒入池塘中,若用金属容器装漂白粉溶解后的液体水,会降低药效而腐蚀容器,应防止使用此类容器。一般清水池塘或池水呈中性或微碱性的池塘,施用后效果更佳,再过7—10天,待药性完全消失后,即可进行梭子蟹的挂笼生产。

三点蟹和梭子蟹的区别


三点蟹和梭子蟹没有区别,指的是同一种蟹。其主要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海域。一般从南到北,3~5月和9~10月为生产旺季,渤海湾辽东半岛4~5月产量较多。三疣梭子蟹是中国重要的出口畅销品之一,主要输往日本等国家。

一、梭子蟹营养价值

梭子蟹肉质细嫩、洁白,富含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矿物质。梭子蟹在冬季徊游季节个体最为健壮,一般重250克左右,最大可达500克。雌蟹红膏满盖,口味极佳。梭子蟹可鲜食,或蒸、或煎、或炒,或一切两半炖豆板酱,或用蟹炒年糕、炒咸菜、煮豆腐,是沿海一带居民餐桌上的常菜。亦可腌食,就是将新鲜梭子蟹投入盐卤中浸泡,数日后即可食用,俗称新风抢蟹。过去,渔民因梭子蟹产量高,常挑选膏满活蟹,将黄剔入碗中,风吹日晒令其凝固,即成蟹黄饼,风味特佳,但产量少,一般人难尝此味。

二、挑选方法

梭子蟹表面有3个显著的疣状隆起,一个在胃区、一个在心区。腹部扁平,俗称蟹脐,雄蟹腹部呈三角形,雌蟹呈圆形,雄蟹背面茶绿色,雌蟹背面紫色,腹面均为灰白色。因其形体似椭圆,两端尖尖如织布梭,故有三疣梭子蟹之名。

养蛋鸡要想赚钱必须做好这四点


养鸡是个传统的养殖项目,相信很多养殖户、农民都已经相当熟悉了,但是要将规模化、集约化蛋鸡养殖做好、做强、做大,光有我们现已熟悉的经验还是不够的。

养蛋鸡要想赚钱,一定要看饲养全程,蛋鸡饲养周龄要达到72周,即504天才能淘汰,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入舍鸡产蛋量

入舍鸡产蛋量=总产蛋量/开产前1周存栏鸡数量。目前不管是国外的蛋鸡品种还是国内的品种,在国内推广的性能标准都是生长72周,每只入舍鸡产蛋量一般均在19.27公斤左右。但我国农村养殖户蛋鸡的平均产蛋量据测算大概是每只15~16公斤,与标准相比要差3~4公斤,1只鸡少赚20元左右。要达到入舍鸡高的产蛋量,高峰产蛋率要高,达到95%~96%的标准;高峰期要长,93%以上的产蛋率要维持5个月左右(/);高峰期过后产蛋率下降缓慢,标准产蛋率每个百分点维持2周,饲养条件、营养水平、饲养管理等条件好的,高峰过后每个百分点可维持4~6周,到72周时产蛋率仍然在80%以上,比标准高8%以上;全程蛋重要达标,平均蛋重要达到63克以上;全程死淘率要低,不能超过6%以上。

二、提高蛋品质量

蛋壳质量好,颜色鲜艳,光滑圆润,畸形蛋少,色泽一致,蛋壳硬度强,不易破损,损失少;蛋品内容物质量好,蛋清浓度高,蛋黄黄亮,无腥味。

三、淘汰鸡体重要大

在国内,淘汰鸡是老百姓比较喜欢食用的,淘汰鸡也是养殖户一笔不小的收入。体重小、偏瘦的淘汰鸡不但价格低,而且不好卖,因此,淘汰鸡的体重大小也影响着饲养蛋鸡的盈利情况。

四、全程料蛋比要低

国内推广的标准一般是累计料蛋比为2.2∶1,也就是平均每只鸡消耗2.2公斤饲料产出1公斤鸡蛋。而农村养殖户大多数蛋鸡的料蛋比在2.4~2.5∶1,或更高。每只鸡产蛋量按较低的16公斤计算,多消耗饲料3.2~4.8公斤,按市场价计算,每只鸡多消耗8~12元,也就是因料蛋比高而每只鸡少赚8~12元。

那么,如何达到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呢?就是坚持标准化养殖原则,同源引种,全进全出,分段饲养,四良配套。同源引种就是品种来自同一育种厂家,达到品种一致、减少遗传疾病的目的;全进全出就是同一来源、同一品种、同一时段的鸡同时进场,同时出场,才能彻底清扫、清洗、消毒鸡舍,有利于鸡场净化,最大可能消灭病原微生物;分段饲养就是育雏阶段、育成阶段、产蛋阶段分开饲养,每一阶段鸡群都来到干净、消毒后的鸡舍,减少累积病原体对鸡群的威胁,减少疾病的发生;四良配套就是选择优良的品种、选择优良的饲料、建筑优良的鸡舍和采用良好的饲养管理方法。

提高蟹苗前期成活率的关键点



河蟹养殖过程中大多数塘口很少看见死蟹,但最终的成活率却不高,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二壳之前的“偷死”是导致蟹塘成活率低的关键。二壳之前蟹苗太小,温度偏低,大多数死蟹都沉在塘底,不易发现;二壳之后随着河蟹慢慢长大,温度也升高,此时的死蟹会浮出水面。如何保证河蟹养殖前期的成活率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定期解毒、降药残
很多蟹塘清塘时会选择毒性较大的菊酯类、有机磷类农药杀灭池塘里的野杂鱼、小龙虾等,这些农药残留时间长,特别是寒冷的冬天代谢很慢,对来年放苗有很大的影响,药残严重的池塘蟹苗上岸现象很明显(图1),导致成活率很低。建议尽量不要使用毒性大的农药清塘,如果已经使用,可定期5-7天使用一次“碧水安”、“底加氧”解毒,减少药残的影响。
图1蟹苗上岸后“撑爪”的中毒症状
二、挑选体质较好的蟹苗
蟹苗体质好,放苗后抗应激能力强,容易早摄食,能保证蟹苗前期正常生长。放苗时可以使用“LY-生命素+激活”泡苗,可进一步增强蟹苗体质,促进蟹苗早摄食。
三、加强放苗后的营养积累
河蟹越冬后,体质相对较差,又马上面临第一次蜕壳,蜕壳时会消耗大量的营养,此时的营养积累至关重要,放苗后应及早投喂。前期适当投喂冰鲜鱼诱食驯化蟹苗摄食,喂料拌食“营养套餐”(“利多精+LY-生命素+营养快线”),可起到诱食、保肝、增强体质的作用。气温超过10℃就要天天投喂,投喂量为蟹苗体重的2%-3%,低于10℃可根据实际情况2-3天投喂一次。
四、保证深水位
河蟹前两次蜕壳恰逢春季,天气易变,早晚温差大,水质不稳定,适当加深沟中水位到80-100cm(图2),有利于保证底层水温稳定,水质变化小,减小蟹苗应激。
图2保证深水位放苗
五、适当肥水
池塘合理肥水,透明度控制在40-50cm为宜,适当肥水培养藻类降低透明度,能减少光照对河蟹的刺激,控制青苔的暴发,促进水草生长,保证充足的溶氧,有利于蟹苗吃料。但是肥水要根据池塘自身的情况,切不可盲目施肥,导致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过高(图3),最好选择全溶、低氮、高碳的有机肥。
图3用肥不当导致氨氮、亚硝酸盐过高

水蚯蚓养殖成功的四个关键点


水蚯蚓又称为赤线虫,以往常在一些臭水沟中可以发现这种生物,后因为水蚯蚓深受龟鳖、鱼类以及黄鳝之类的养殖动物喜爱且营养价值非常高,所以很多养殖户或者垂钓爱好者会选择使用水蚯蚓作为饲料或者饵料,这也带动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下面小编就水蚯蚓的养殖要点和大家说说,让我们看看吧。

一、建立养殖场所

水蚯蚓因为习性的原因,一般比较喜欢生活在躲避阳光的肥沃淤泥当中,对于这种生活地址,小编比较推荐像田间的水田当中,因为田间的水田一般都是土地肥沃,适合水蚯蚓的生长,但注意对于对于水蚯蚓天敌的预防,可以在水面设置一些网格阻止天敌。

其次,如果水田不是很肥沃,那么可以使用一些甘蔗渣、粪便以及一些河底的淤泥进行混合一段时间然后再去作为养殖场所,同样是可以的。

二、引种和投放

对于水蚯蚓的引种种源一般可以选择生活中的臭水沟、生活污水以及食品厂的排水沟,这些地方的种源往往都是比较适合的。

而对于这些种源的投放最好可以选择在春天和夏天的时候,因为水蚯蚓最佳生存温度在22~32°左右,而夏天和春天的时候刚好可以达到。

三、饲料喂养

对于水蚯蚓的投食管理,小编认为直接可以投放一些禽畜的粪便或者是一些屠宰场的下脚料为主要食物,其次水蚯蚓还喜好以甜酸味的饲料,因此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喂一些玉米粉、米糠等一些植物发酵之后进行喂养也是可以的。

四、日常管理和采收

对于水蚯蚓的管理主要是集中在水田上面,其中包括有控制水深不超过3cm、控制水田流速避免水蚯蚓卵被冲走以及放水、翻田等,这些行为能够帮助水蚯蚓更好生长。

其次,一般水蚯蚓的寿命只有80天左右,但是产卵却有100万~400万左右,这是非常恐怖的,因此为了可持续性发展,要做好对于这些卵的采集。

越冬网箱养殖黄鳝技术的四个关键点



黄鳝是以各种小动物为食的杂食性物种,夏季摄食最为旺盛,寒冷季节可长期不食,而不至死亡。进入十月以后,搞黄鳝养殖的可要注意了,因为再过一个月呢,差不多就到了黄鳝的冬眠期了,所以,在黄鳝越冬前,到底要为黄鳝做些什么呢?

1、要让黄鳝吃饱,有足够的体能;
2、要管好水,很多发黑和藻类的水要治;
3、要杀水花生上面的虫子,也可以在水花生上铺稻草来保暖;
4、防敌害,水老鼠,鸟,小偷。

除此之外,黄鳝越冬还有一些巧妙方法。

1、带水越冬法。黄鳝是变温冷血鱼类,对环境适应性强,当气温降至10℃以下时(生长温度15-30℃),就很少摄食而入穴冬眠,此时为了黄鳝安全越冬,应把养殖池的水位提高到30-50厘米,保证冬季池底水温在0℃以上。若满池结冰,必须每天把冰块打开防止黄鳝缺氧。

2、干池越冬法。水温10℃以下时排干池水,保证池底泥土湿润,在池子泥土表面覆盖上一层稻草或麦草、玉米秸,厚度30厘米。

3、室内越冬法。当气温在10℃以下时,将池塘养殖的黄鳝转到室内越冬,在室内用池子或水桶按1公斤黄鳝、2公斤水的比例,将黄鳝放到池子或桶中,每天换水一次,保证室内温度在2-5℃之间。

4、塑料大棚越冬法。当冬天水温低于12℃时,采用塑料大棚越冬效果也很好。塑料大棚里的池子水位比养殖水位略高就行,棚内气温保证在2-8℃之间。每天中午温度最高时把大棚的通风孔打开,让棚内空气清新,在大棚顶端安装通风孔,以防黄鳝缺氧死亡。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黄鳝越冬养殖技术,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有机水产技术,希望可以为大家带来帮助!

河蟹养殖户种植“轮叶黑藻”关键四点总结



越来越多的养蟹户选择“轮叶黑藻”即“节节草”作为主种水草,但养殖中各种各样的水草问题难倒了不少人,下面我把自己这几年来总结的一些“轮叶黑藻”的技术要点和大家分享一下。
养殖行业一定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的。“轮叶黑藻”也不例外,如果养殖期晴天多,连续阴雨天少,尤其梅雨时间短,“轮叶黑藻”成功机率高的多,相反阴雨天多节节草就难养的多。
天气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但是如果能把“轮叶黑藻”种植的一些关键点把握住,就能大大的提高保草成功率。按照时间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3-4月份,老生常谈的“青苔”问题。
正值节节草冒芽生长期,是绝对不能让“油苔”粘附在草上的。
处理的思路:发现青苔苗头,就要立即处理掉,千万不要拖。
万万个养殖户多年吃亏的地方,至于为什么要早处理,处理晚的害处如果你还不明白,那就不要养了,至于处理的办法大家比我多。
这里涉及到节节草塘“肥水”的问题。思路是:少量多次,持续保持一定肥水即可。原因:肥水是来防青苔长草,少量肥水是节节草怕水过浓(易生吃草虫),所以用粪肥、无机肥菜饼等的养殖户朋友吃草虫子爆发的几率更高。控制成本很重要,但前提是不能额外增加养殖风险。
二、4、5、6月份的草虫问题,节节草二大疑难杂症之一。
几乎每个种植“轮叶黑藻”养殖户都会遇到的问题。常见的有三种虫:摇蚊幼虫,蜻蜓幼虫,卷叶虫(7-8月份)。虫害严重的塘口水草一周就会被啃光光,有的养殖户一个养殖周期能杀3-5次。但比较尴尬的是草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刚出的新型杀虫药去年好用的不得了,今年就没用了。不少塘口连敌百虫都杀不死吃虫草了。这种恶性循环造成虫药越用越大,越来越毒,虫子越来越难杀。
预防虫害的方法:
(1)投放足量的青虾苗(30斤/亩),因草虫是青虾的天然饵料,足量的青虾能有效抑制虫害的发生。但草虫爆发性强,生长快。不少有青虾的塘口依然还得杀虫。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放养青虾能减少杀虫次数。
(2)直接不放青虾,提前杀虫(加大药量),杀虫时间在清明之后防一次。套苗之前防一次。
预防和处理的思路:
1、坚决不能使水过浓,水浓的塘口吃草虫繁殖更快。
2、早发现,选好药,早杀虫
3、放虾要么多放要么不放,常用草叶肥和根肥(尤其草虫爆发期)
三、轮叶黑藻营养问题。
节节草的生长相比于其他水草对营养的需求更多更高,显得“娇嫩”。这里所说的营养:一是池塘淤泥本身所含的各种供水草生长的营养物质,二是外源添加的常量元素(碳、氢、氧、氮、磷、硫、钾、镁、钙)和微量元素(铁、锰、锌、铜、硼、钼、氯),简单一点就是大家经常使用的一些根肥,叶面肥等产品。
节节草每年4-7月份因缺少某些营养元素造成生长缓慢,茎脆易断,叶片发黄,透明,叶片钙化,不扎根,黑根烂根等问题尤其突出。如果这类问题出在4月底5月初,更是直接影响到套苗时间。或是套苗后水草出现这类问题,草直接被蟹苗爬光,造成养殖中期就无草的现象。
采取那些管理动作,才能有效防止水草因缺乏营养而保不住呢?
1、部分塘口要打底肥。即年前或开年后种草芽孢时使用一次无机肥(化肥,复合肥)或者发酵好的有机肥。无机肥的用量一般在5-10斤/亩。
什么样的塘口可以打底肥:硬土和沙土土质的塘口或新开塘口。
淤泥厚重的塘口是坚决反对打底肥的,不然底肥更易造成水浓,有害藻类裸藻大量滋生,草更不容易长起来。
2、减少硫酸铜,杀青苔药物的用量和使用次数。我们知道前期使用这些东西一般不会伤及草芽,但有毒的铜离子和杀青苔所含的有毒物质会持续停留在淤泥中,温度升高后毒性加大,就会严重阻碍水草吸收营养的能力。因此不得已而杀青苔的,一定要及时用“新润康”做好解毒工作。
“杀青苔药物中毒的水草症状”
3、定期外源添加营养。这几年下来多个种植节节草养殖户的成功经验,在高精度轮叶黑藻养殖模式下,从4月份开始坚持定期补充“根肥”和“叶面肥”,保住水草的机率大大提高。原则是少量多次(降低成本),15天补充一次(持续补充所需营养)。
如草冒芽后4月份开始及时定期15天使用根肥“根得力”,定期使用叶面肥“生命源”等
四、节节草“换根期”的管理
什么是“换根期”——定义:每年精养“轮叶黑藻”的塘口绝大多数会在5-7月份经历1-2次水草断根后上浮,然后再下沉重新扎根的情况。
“换根期”是整个节节草流程中最脆弱最关键的阶段。每年多少个养殖户在这段时间失去了过夏天的水草。
为什么节节草会有“换根期”?分内在和外在因素。
1、轮叶黑藻本身的生物学习性决定的。节节草属于“假根尖”植物,只有须状不定根,这不同于伊乐草。而且每年从5月开始就进入花果期,持续到10月。因此相比于伊乐草,节节草根须短,抓地力不牢,进入5月份开花结果后,和所有植物一样自然新陈代谢变老,根部极易断掉,上浮的茎节会重新冒出新根,在合适的情况下下沉生根。
2、5-7月份雨水多,梅雨期光照少,持续阴雨天多。这对光照需求高的轮叶黑藻来说并不适合,因此更容易出问题。
3、草密度过猛,造成底部水不流动,加上草长势过高,遮光严重。根部严重缺氧烂根也会上浮。
4、滥用有毒药物造成,如刺激性较大的底改,杀青苔药物,硫酸铜等等及前期残留的清塘毒素高温从底部挥发出来,都会造成烂根上浮的情况。
5、投料不足,蟹苗密度过高,螺丝投放量太少。造成螃蟹割草吃草上浮严重。个人建议苗子投放量控制在1500只/亩以内,螺丝投放在800斤/亩左右。
首先绝大多数精养塘口避免不了节节草“换根”。“换根期”采取哪些管理,才能保证轮叶黑藻正常换根呢?
1、在5-6月份勤打头割草,尽可能不让其出水面。割草的方式不像伊乐草那样齐根或大部分割掉,每次割掉10-15cm即可,如果每次割的太多,如遇到阴雨天气就不容易再冒上来,风险变高。
2、保持水质的清爽,最起码要看到底。因节节草断根上浮后净水能力下降,因此通过换新鲜外源水或使用调水改良剂维持水的透明度,这很关键。如果水浓,就是上浮后已经长出新根的茎节也不会下沉,即使下沉了也保不住。
3、梅玉期暴雨,台风后,一定要及时排水。过高的水位会直接把草闷掉,20xx6月份那场大雨就是最好的例子。
4、密切关注节节草开花的情况。就像油菜开花后一样,草会变老,各种能力下降,开花后做好上面3点就不怎么出问题。
5、已经上浮的水草,记住一定要打稀薄,把漂浮过密的拉掉。不然草密度高浮力大,即使长出根了,也不易下沉。
6、处于“换根期”的轮叶黑藻及时使用长根肥“根得力”连用2-3次,隔5-7天。促进水草快速出根出芽,在平时水草管理中,定期15天使用一次“根得力”,能有效起到固定粗茎的效果,水草“换根期”风险更小。
总结:这两年不少精养塘口转为“轮叶黑藻”模式,并且很多取得了成功。但每年的气候不同,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一样,去年草好的塘今年就不一定。多学,多问,多看,多管。造就一个个与时俱进的新兴养殖户,才是以后整个养殖业未来的出路。养蟹不容易,做好每一步,且行且珍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999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北方凹指招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