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点圆趾蟹

[学名]: Ovalipes punctatus
[资源名称]: 细点圆趾蟹
[外文名]:
[别名]: 牛脚蹄、花脚市仔
 
[形态特征]:
  头胸甲近圆形,表面平滑,密布细微紫褐斑点,于心胃区及两后鳃区后各具1白色斑块,周缘紫褐斑点密集。额分4齿,两侧齿较大,兼为背内眼窝角。前侧缘列生5 锯齿,末齿最小,皆指向前或前侧;后侧缘稍内凹; 后缘圆凸。螯足长节前后缘不具齿棘; 掌部下缘具横行颗粒列构成之纵隆脊。雌雄腹部皆7节。末对步足的指节长圆形板状。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山东  [原产地区]:青岛  
[气候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浅海,穴泥沙而居,生活洄游路线由南向北.

相关推荐

圆拟鲈


中文名称圆拟鲈

拉丁名称Parapercis cylindrica (Bloch)

英文名称Sandsmelt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拟鲈科

拉丁科名Parapercidae

中文属名拟鲈属

拉丁属名Paraperc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我国产于东海和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圆柱形,头尖,稍侧扁。腭骨具牙,下颌前端外行有犬牙10个。背鳍鳍棘5。体侧有9-10条暗色横带状斑,咽部有1弧形黑色纹,奇鳍上均有许多小圆斑。

生活习性
为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底栖小型鱼类。体长100毫米左右。

海洋生。

圆吻鲴


[学名]: Distoechodon tumirostris Peter
[资源名称]: 圆吻鲴
[外文名]: Yuanwengu
[别名]: 青片、扁鱼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9-10;胸鳍条1,15-16;腹鳍条1,8。侧线鳞69-84;背鳍前鳞30-32,围尾柄鳞23-29。下咽齿2行,26-6(2) 3或27-73;第一鳃弓外侧鳃耙85-122。脊椎骨4+40-42。体长为体高的3.5-4.2倍,为头长的3.8-4.6倍,为尾柄长的5.9-7.3倍,为尾柄高的8.7-10.6倍。头长为吻长的3.0-3.8倍,为眼径的3.6-4.6倍,为眼间距的2.2-3.1倍, 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7倍。体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头小,吻突出;口下位,宽而横裂;下颌具有发达的角质边缘,鳃耙短而扁薄,排列紧密。背鳍有1根光滑的硬刺,其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的中点,肛门位于臀鳍起点之前,侧线完全,其前端向腹部微弯,入后延至尾柄正中,腹鳍基部有狭长的腋鳞。鳔2室,后室大于前室,腹腔膜黑色。体背部深褐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10行有黑点斑点组成的条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福建、安徽、浙江、广西等  [原产地区]:连城、南平、宁波、桂林等  
[地理分布]:长江、珠江、黄河及东南沿海各溪流  

圆燕鱼


中文名称圆燕鱼


拉丁名称Platax orbicularis (Forskal,1775)

异名圆眼燕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白鲳科

拉丁科名Ephippidae

中文属名燕鱼属

拉丁属名Platax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印度洋、西太平洋。

生活习性
珊瑚礁区海域最常见。杂食性,主要摄食动物性浮游生物、藻类。

经济价值
幼鱼作为观赏用。

熊吉单趾鼬鳚


中文名称 熊吉单趾鼬鳚
拉丁名称 Monomitopus kumae Jordan et Hubb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鳚目
拉丁目名 Ophidoidae
中文科名 鼬鳚科
拉丁科名 Ophidiidae
中文属名 单趾鼬鳚属
拉丁属名 Monomitop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95~99;臀鳍77~83;胸鳍29~31;腹鳍1;尾鳍9~10。发达鳃耙3~5+1+11。
体长为体高5.0~5.4倍,为肛门处体高6.0~6.3倍,为头长4.5~4.7倍。头长为吻长4.4~5.4倍,为上颌长1.9~2.0倍,为眼径5.8~5.9倍,为眼间隔3.5~4.0倍。

体延长,侧扁,尾端尖。头部侧扁,头骨多孔。吻圆钝稍突出。跟较小,长圆形。眼间隔较宽,约为眼径1.5~1.7倍。鼻孔2个,分离,前鼻孔较小,约位于吻端与后鼻孔之间,不靠近上唇边缘,后鼻孔大,位于眼前方,距眼较距前鼻孔近。口大,下颌为上顿所包。上颌骨后端后延超过眼后缘的距离稍小于眼径。有辅上颌骨。眼下感觉管隆起明显,向眼后延伸。牙小,绒毛状。上下颌骨狭长牙带。犁骨牙丛倒V字形,左右两支正中会合处膨大呈圆形。腭骨牙带最宽处稍大于颌牙带。基鳃骨具1中央牙丛,纵长形;鳃孔大,向前达眼中部下方。鳃盖膜与峡部不连。前鳃盖骨边缘很薄,隅角处有1缺刻,盖有皮膜,上下方有2~3平弱的棘。鳃盖骨棘尖直,后端不超过鳃盖膜后缘。假鳃退化,仅留2短小鳃丝。除15~17发达鳃耙外,尚有短小颗粒状鳃耙。

鳞小,圆鳞。头、体及鳍基均密被鳞。侧线上侧位,在尾部消失。侧线上鳞约9~10。

背鳍、臀鳍和尾鳍相连。背鳍起点稍后于胸鳍基底。臀鳍起点在背鳍第十七~十八鳍条下方。胸鳍侧中位。腹鳍喉位,在前鳃盖骨边缘下方,具1丝状鳍条,两腹鳍接近。尾鳍尖狭。

全体黑色。口腔、鳃腔及腹膜均黑色。

细点叉牙鰕虎鱼


[学名]: Apocryptodon malcoolmi
[资源名称]: 细点叉牙鰕虎鱼
[外文名]: Malcolm's goby
[别名]: 斑叉牙鰕虎鱼
 
[形态特征]:
 
体甚延长,前部近圆筒状,后部侧扁。被圆鳞,鳞易脱落。纵列鳞约40~60。头部中大,前部稍平扁,后部近圆筒状,被小鳞。口大,前位,口裂近水平状,颌齿1行,上颌齿呈犬齿状,下颌齿平伏,下颌缝合部后方具1对犬齿。舌端圆形。鳃孔狭,峡部宽。第一背鳍具6棘,第二背鳍具1棘、22~23鳍条,臀鳍具1棘、21~22鳍条,尾鳍尖长。 本种主要特征:颏部无鳞,喉部具鳞。口宽稍大于口长,下颌每侧具牙10~15枚。第一背鳍常无黑斑。体和头部具许多明显小黑点。胸鳍下半部黑色,下缘白色。颊部、鳃盖部和胸鳍基部均被鳞。第一背鳍第四鳍棘最长,稍长于体高,伸达第二背鳍第三和第四鳍条基部。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福建  
[气候带]: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产于南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近岸性。

圆吻凡鲻


中文名称圆吻凡鲻


拉丁名称Valamugil seheli (Forska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鲻形目

拉丁目名Mugi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鲻亚目

拉丁亚目名Mugiloidei

中文科名鲻科

拉丁科名Mugilidae

中文属名凡鲻属

拉丁属名Valamugil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宽,后部侧扁,眼径大于吻长,脂眼睑不发达,眶下管亟不发达,口小,平横,上颌中央一缺刻。上颌骨后端不外露。眶前骨下缘有细齿。第2椎骨髓后棘突短细,伸向前侧方,背鳍2个,相距较远,Ⅳ,Ⅰ-8,臀鳍Ⅲ-9。尾鳍凹形。眼径小于吻长,胸鳍稍短于头长,纵列鳞39-42。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圆唇鱼


中文名称圆唇鱼

拉丁名称Cyclocheilichthys sinensis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圆唇鱼属

拉丁属名Cyclocheilichthys Bleeker,1859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云南

形态特征
背鳍条4,8;胸鳍条1,17;腹鳍条1,9;臀鳍条3,5。下咽齿3行,2.3.5-4.3.2,稍呈匙形,顶端稍弯。侧线鳞35[6/(3-V)]36;背鳍前鳞10-11。

标准长为体高的3.1倍,为体厚的8.4倍,为头长的3.6倍,头长为头高的1.5倍,为头宽的2.1倍,为眼径的3.6倍,为前眶骨长的4.1-4.2倍,为第一下眶骨长的7.3倍。吻长和眼径相等,前眶骨长为高的1.9倍。眼后头长为眼径的1.7倍,眼间距为眼径的1.2倍。第一下眶骨的长为其高的3.2倍,前眶骨的高为第一下眶骨的高的3倍。

上颌比下颌为长,向后达到眼前缘的垂直线。眼间距稍凹陷。下颌会合处有一明显突起。唇薄,下颌无角质鞘。须2对,后须较长,眼的直径为前对须的2.3倍,为后对须的2倍。头后(被鳞的起始)到背鳍基后端的距离,为吻端到头后距离的2倍。标准长为吻端到背鳍距离的1.93倍,背鳍起点距吻端和距尾鳍基约相等;腹鳍基稍前于背鳍起点的垂直线,标准长为从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距离的4.6倍,为从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距离的3.5倍。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变成粗壮硬刺,其后缘具大约20个锯齿,硬刺比头为短。尾柄长为其高的1.6倍,头长为尾柄长的1.6倍,为尾柄高的2.4倍。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圆尾斗鱼


中文名称 圆尾斗鱼
拉丁名称 Macropodus chinensis(Bloch)
英文名称 roundtail paradise fish
地方名称 太平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斗鱼科
拉丁科名 Belontiidae
中文属名 斗鱼属
拉丁属名 Macropodus Lacepede,180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ⅩⅦ~ⅩⅧ,6一8;臀鳍条ⅩⅧ~ⅩⅪ,10~12;纵列鳞24~29。体长为体高的2.5~3.6倍,为头长的2.8~3.5倍。头长为吻长的3.5~4.4倍,为眼径的3.5~4.0倍,为眼间距的3.1~4.1倍。体侧扁,略呈长方形。口小,上位,斜裂。颌齿细小。体被鳞,头部为圆鳞,体侧为栉鳞。鳞片较大。臀鳍基部及背鳍基后半部有鳞鞘。背鳍前部为硬刺,后部为分节的软鳍条,其中有4~5根延长的分枝鳍条。臀鳍与背鳍形状相同,起点位置几乎相对。腹鳍胸位,第1根鳍条为硬刺,第2、3根为分节的软鳍条,且向后端延长。尾鳍圆形。尾柄特短,不明显。体暗褐色。体侧具深蓝色横带12~15条(有些个体不明显)。鳃盖后缘有一深蓝色圆斑。背鳍、尾鳍和臀鳍呈微红色。腹鳍灰黑色。雄鱼一般较雌鱼大,鳍条延长更甚,颜色也更为鲜艳。能吞吸空气,借口腔内的表皮行辅助呼吸。
生活习性 栖息湖叉、塘堰、稻田及沟港等处的水草丛里。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999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