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鹅瘟的诊断和治疗

肖强

(黑龙江省绥滨县畜牧兽医局156200)

小鹅瘟又名鹅肝炎、小鹅病毒性肠炎,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诊以严重下痢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剖检以小肠黏膜坏死和有香肠状“肠栓子”为主要特征。该病主要侵害出壳后4~20天的雏鹅,传染快、病死率高,是危害养鹅业最大的疫病。

1病原

该病的病原鹅细小病毒为DNA病毒。该病毒对酸碱、温度以及外界环境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该病毒对禽及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无凝集作用,与其他细小病毒无抗原关系。世界各国分离的小鹅瘟病毒,均为同一个血清型。

在自然条件下只有雏鹅和番鸭才发病,即白鹅、灰鹅、狮头鹅和雁鹅等的幼雏均可发病,但其他禽类和哺乳动物均不被感染。雏鸭和雏鸡均未见发病的报道。成年鹅对病毒具有较强抵抗力,肌内或静脉注射1~3mL强毒株的鹅胚绒毛尿囊液,才能引起发病,症状为下痢和两脚瘫痪;若只接种0.1mL的强毒,并不表现任何症状,但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病雏鹅和带毒成年鹅是该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卵垂直传播。该病主要发生于出壳后3~4日龄至20日龄以下的雏鹅,不同品种的雏鹅均可感染,1月龄以上的雏鹅较少发病,随着日龄的增加,其易感性和死亡率逐渐下降。该病一年四季都可流行,但各地的养鹅习惯和方式不同,发病时间也不相同。该病流行有一定周期性,其间隙期为1~2年,因雏鹅有母源抗体存在,所以能抵抗小鹅瘟的感染。

2.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发生于2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100%,且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近年来,1月龄以上鹅发病的病例增多。病鹅、带病鹅群及隐性感染的成鹅是该病主要的传染源。小鹅瘟在我国各地均有流行,华东地区流行季节为每年12月至次年7月,东北、西北地区为4~7月,西南地区为每年11月至次年6月。

3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3~5天,临诊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三种病型。①最急性:常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雏鹅。最急性发病一般无明显的前驱症状,一经发现即见病鹅衰弱,极度委顿,随之倒地,两脚划动,不久即死亡。②急性:15日龄内发病的雏鹅大多为急性。表现为精神委顿,行走迟缓,掉群,打瞌睡,食欲减少或废食,口渴喜饮,但后期拒饮。排出灰白或淡黄绿色稀粪,并混有气泡或纤维碎片。临死前两脚麻痹或抽搐而死,病程1~2天。③亚急性:主要发生于15日龄以上的雏鹅,多出现于流行后期。以精神委顿、减食或废食、消瘦和腹泻为主要症状,3~7天死亡,少数病鹅可自行康复,但日后成为僵鹅。

4病理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肠道的血管怒张,十二指肠的黏液增多,黏膜呈现橘黄色,小肠中后段膨大增粗,肠壁变薄,里面有容易剥离的凝固性栓子。肝脏肿大,呈棕黄色,胆囊明显膨大,充满蓝绿色胆汁。胰腺颜色变暗,个别的胰腺出现小白点。心肌颜色变淡,肾脏肿胀。法氏囊质地坚硬,内部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有神经症状的鹅剖检时,可见脑膜下血管充血。

5预防措施

加强消毒:全场定期(建议每周一次)消毒,针对垫草、料槽、场地,应用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对病死鹅要作深埋,加入消毒粉(如三氯异氰尿酸钠、生石灰等)处理。把好引种关,引进健康鹅。防止带回疫病,已引进的要隔离饲养观察。

在该病流行的地区,可用鹅胚化弱毒疫苗给母鹅免疫接种,这是防治该病有效的方法,即在留种蛋前15~30天,给种母鹅皮下或肌内注射1∶100稀释的鹅胚化弱毒疫苗1mL。这样在免疫接种后12天至4个月内种鹅所产的蛋孵出的雏鹅,可获得保护。4个月后,种鹅应再次进行免疫接种。未经免疫接种或免疫接种超过4个月的种鹅所产的蛋孵出的雏鹅,应在48小时内应用1∶(50~100),稀释的鹅胚化雏鹅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每只雏鹅皮下注射0.1mL。此外,做好孵房的清洁、消毒工作,已经被污染的孵房所孵出的雏鹅,可在出壳后注射抗小鹅瘟血清,每只雏鹅注射0.5~1mL,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小鹅瘟活疫苗系用小鹅瘟病毒接种鸭胚培养,收获感染鸭胚液,加适宜稳定剂,经冷冻真空干燥制成。紧急预防与紧急治疗使用血清抗体肌肉注射,未经免疫的雏鹅可用鹅瘟清进行预防和治疗。疫苗呈微黄或微红色海绵状疏松团块状,易与瓶壁脱离,加稀释液后迅速溶解。预防:出壳1~2天的雏鹅,每只皮下注射0.3mL,保护率达95%左右;治疗:7日龄的雏鹅每只注射0.5mL,15日龄的雏鹅每只注射1mL,成鹅注射1mL。

6治疗方法

目前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抗小鹅瘟血清对初期病鹅有50%左右的疗效。每只皮下注射0.5~0.8mL;雏鹅(10日龄或体重150g以内)胸部皮下注射0.8~1mL,成年鹅(10日龄以上或体重150g以上)注射1~1.5mL。注射时要一鹅一针头,同时工作人员进出每个群体时要注意换衣换鞋,避免交叉感染。也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投入禽用抗病毒药物,可配合使用急救干扰素20mL每支注射1500羽成禽,2000羽雏禽。饮水50mL,每只800羽成禽,1000羽雏禽,一般饮水一次即可、病情严重者饮水2天,每天1次,效果显著。为防止细菌性感染,每羽小鹅可肌肉注射1000~2000U庆大霉素,早晚各1次,连用2~3天。帮助鹅增强体质和恢复体能。注射高免蛋黄匀浆1.5~2.5mL,也有一定防治效果。

中草药治疗以清热解毒、涩肠止泻为治则,用药宜早,重点在防,对重症病鹅效果较差,可选用下列方剂之一。方1:新鲜鱼腥草适量,捣汁灌服或自饮,病重鹅每只每次1~2mL,分早、中、晚3次灌服,连服3~5天;或每羽喂服白胡椒2粒,连服3~5天。方2:马齿苋120g、栀子70g、黄连50g、黄柏80g、黄芩80g、连翘75g、白芍70g、金银花85g、地榆90g(200羽鹅用量),水煎取汁,灌服或拌料混饲,每天2次,连用3~4天。方3:中西药结合治疗,金银花20g、黄连40g、黄芩40g、黄柏40g、板蓝根200g、栀子25g、甘草15g、连翘80g、丹皮25g、鱼腥草30g、大蒜35g、紫花地丁45g、水牛角20g、生地30g、官桂35g,加水2500mL浸泡48小时,随后煮沸1小时,取汁,再加水3500mL煮沸75分钟,合并二煎药液,用文火浓缩至2000mL,冷却后加维生素C25g、维生素B110g、青霉素钠800万U、硫酸链霉素600万U,振荡混匀分装密封。轻症病鹅每只内服1mL,重症每只腹腔注射1.5mL,每天3次,连用2天。

相关阅读

小鹅瘟的流行特点 小鹅瘟的诊断及防控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所引起的雏鹅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侵害对象为3~20日龄的雏鹅。,以传播快、高发病率、严重下痢、渗出性肠炎。本病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包括病鹅的分泌物、排泄物、种蛋及病鹅饮过的水、饲料、用具、场地等。该病是危害养鹅业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小鹅瘟的流行特点小鹅瘟的诊断及防控。

1、病原

小鹅瘟病毒(GPV)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成员,该病毒粒子体积小、结构简单,粒子直径大小20-22nm,外观为圆形或六角形,无囊膜,呈20面体对称的单链线性DNA病毒。GPV在体内的肝脏、脾脏、胸腺和法氏囊中分布广泛,且病毒含量较高。GPV在外界环境中稳定性较强,在25-15℃的低温环境下,至少可存活9年以上,在56℃经3h,仍具有致病性,经脱氧胆酸钠盐、氯仿、0.5%酚、乙醚、1:1000福尔马林等溶液处理后,病毒仍然具有活性,且稳定性较强,接种鸭胚致病效果无明显变化。GPV与本属其他成员显著不同的特点是不能凝集哺乳动物和禽类的红细胞,从我国分离的GPV对鸡、鹅、大白鼠、小鼠、兔、猪和绵羊等动物的红细胞均无凝集作用与未处理的病毒接种鸭胚没有显著差异。

2、流行特点

鹅是该病的主要易感动物,特别是20日龄以内的雏鹅易感性最强,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年龄大的成年病鹅往往临床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鹅、耐过带毒鹅和健康带毒鹅。在自然情况下,该病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健康鹅通过直接接触患病鹅、带毒鹅或间接接触被患病鹅、带毒鹅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等被感染发病。养鹅场的卫生状况较差,饲养管理不当、防疫检疫工作不到位等因素,都会促进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根据该病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三种类型,病程长短与日龄有关,一般日龄较小的鹅发病迅速,病情较重。最急性型表现为突然发病,一般多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鹅,病鹅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废绝,短时间内死亡,死亡率高达95%-100%。急性型是临床常见发病类型,多发生于1-3周龄的雏鹅,病程初期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或废绝,离群呆立,病鹅下痢,排出含有气泡或纤维碎片的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泄殖腔周围有稀粪沾污,泄殖腔扩张,病鹅发病1-2天后,病鹅迅速脱水、消瘦,出现神经症状,迅速死亡。亚急性型多发生于日龄较大的雏鹅,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持续下痢,身体消瘦,病程大约持续3-7天,部分患病鹅可自愈。

对病死鹅进行剖检,可见其心肌苍白,心包积液。肝脏淤血肿大,颜色呈黄褐色,部分病例可见胆囊肿大,内有大量黄绿色胆汁。胰腺呈暗红色,表面可见坏死点。肾脏肿大,表面有坏死灶。该病的特征性病变是小肠(空肠、回肠)发生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肠管外观极度膨大,质地坚实,长约2-15cm,状如香肠。剖开肠管,可见肠管内被灰色的栓子塞满,取出栓状物,可见肠壁变薄且光滑,直肠黏膜充血,有出血点和出血斑。出现神经症状的病鹅还可见脑膜下血管出血。

4、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剖检,不难做出诊断,但是目前该病的发病年龄有增大的趋势,非典型症状和潜伏期感染的病例越来越多,因此,对于该病的确诊还需进一步采用病毒分离、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中和试验、免疫电镜、核酸探针和PCR等实验室检测技术。目前,ELISA是常见的检测小鹅瘟抗原的有效方法,此试验采用的酶标记单抗具有纯度高,容易制备,易于商品化的优点。试验将单抗的高度特异性与ELISA的高度敏感性结合在一起,使得检测方法特异而灵敏,且所需时间短。

5、预防措施

由于该病对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不敏感,因此临床治疗和预防效果不明显。免疫接种可有效预防小鹅瘟的发生,养鹅户要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为鹅群注射免疫疫苗、抗血清、卵黄液等药物。在疫苗的使用上,应合理地使用疫苗,注意使用药物的针对性,才能提高免疫预防的效果。可在种鹅开产前15-20天,给鹅肌肉注射小鹅瘟弱毒苗,这样可使所孵出的雏鹅获得被动免疫,抵抗小鹅瘟病毒的入侵。日龄较小的雏鹅可皮下注射小鹅瘟灭活疫苗或高免血清,日龄较大的成鹅则使用活疫苗或者卵黄液,并在日粮中加入环丙沙星、强力霉素等抗菌药物,这样可有效预防继发感染,治疗效果更好。

基本介绍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所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以精神委顿,离群独偶,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患鹅频频摇头,拉灰黄色或黄绿色稀粪,神经紊乱,小肠中后段黏膜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栓子,形如腊肠状为特征。常呈败血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对养鹅业生产危害极大。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兽医临床实践经验,将该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主要病变、临床诊疗方法作一总结,为养鹅业主防治本病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希望本文对养鹅业主有所帮助。
发病情况
1.本病全年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冬末春初,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雏鹅。
2.鹅群发病呈暴发流行,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死亡率。
3.饲养管理水平低,育雏温度低,鹅舍地面潮湿,卫生环境差,鹅只日龄小,其发病率较高。
4.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缺乏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发病的存在等均能诱发和加剧本病的发生和死亡。
5.患病的鹅群,若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本病的单一感染。
6若发现有个别鹅场的患病鹅群发病日龄最迟的持续至33天龄,但死亡率极低。40日龄以上的鹅只,未见发生本病。
临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3-5天,以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扰乱为主要表现。根据病程的长短不同,可将其临诊类型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三种。
最急性型最急性型多发生于3-10日龄的雏鹅,通常是不见有任何前驱症状,发生败血症而突然死亡,或在发生精神呆滞后数小时即呈现衰弱,倒地划腿,挣扎几下就死亡,病势传播迅速,数日内即可传播会群。
急性型急性型多发生于15日龄左右的雏鹅,患病雏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松乱,头颈缩起,闭眼呆立,离群独处,不愿走动,行动缓慢;虽能随群采食,但所采得的草并不吞下,随采随丢;病雏鹅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沾污鼻孔周围,病鹅频频摇头;进而饮水量增加,逐渐出现拉稀,排灰白色或灰黄色的水样稀粪,常为米浆样浑浊且带有气泡或有纤维状碎片,肛门周围绒毛被沾污;喙端和蹼色变暗(发绀);有个别患病雏鹅临死前出现颈部扭转或抽搐、瘫痪等神经症状。据临床所见,大多数雏鹅发生于急性型,病程一般为2-3天,随患病雏鹅日龄增大,病程渐而转为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亚急性型通常发生于流行的末期或20日龄以上的雏鹅,其症状轻微,主要以行动迟缓,走动摇摆,拉稀,采食量减少,精神状态略差为特征。病程一般4-7天,间或有更长,有极少数病鹅可以自愈,但雏鹅吃料不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成为“僵鹅”。
病理变化最急性型最急性型病例,剖检时仅见十二指肠黏膜肿胀充血,有时可见出血,在其上面覆盖有大量的淡黄色黏液;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易碎;胆囊胀大、充满胆汁,其他脏器的病变不明显。
急性型急性型病例,解剖时可见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胆囊胀大,充满暗绿色胆汁;脾脏肿大,呈暗红色;肾脏稍为肿大,呈暗红色,质脆易碎。肠道有明显的特征性病理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小肠的中段和后段,尤其是在卵黄囊柄与回盲部的肠段,外观膨大,肠道黏膜充血出血,发炎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长短不一(2-5厘米)的栓子,体积增大,形如腊肠状,手触腊肠状处质地坚实,剪开肠道后可见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满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栓子状物(以上俗称为腊肠粪的变化,是小鹅瘟的一个特征性病理变化)。也有部分病鹅小肠中后段未见明显膨大,但可见到肠黏膜充血出血,肠腔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性凝块和碎片,未形成坚实栓子。
临床症状
发病鹅普遍出现下痢、口吐粘液、采食量减少等症状,个别鹅出现转脖、抽搐的情况。日龄较大一般没有出现神经症状,发病鹅表现为下痢、采食量减少。
病理剖检
可见肠道的血管怒张,十二指肠的粘液增多,粘膜呈现橘黄色,小肠中后段膨大增粗,肠壁变薄,里面有容易剥离的凝固性栓子。肝脏肿大,呈棕黄色,胆囊明显膨大,充满蓝绿色胆汁。胰腺颜色变暗,个别的胰腺出现小白点。心肌颜色变淡,肾脏肿胀。法氏囊质地坚硬,内部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有神经症状的鹅剖检时,可见脑膜下血管充血。
区别诊断
区别鹅副粘病毒病、与小鹅瘟,本病1-3周龄的雏鹅易发,前者所有龄期的鹅都可发生。
防治措施
预防
1、加强消毒:全场定期(建议每周一次)消毒,针对垫草、料槽、场地,应用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对病死鹅要作深埋,加入消毒粉(如三氯异氰尿酸钠、生石灰等)处理
2、把好引种关,引进健康鹅。防止带回疫病,已引进的要隔离饲养观察。
防治
孵出的雏鹅自身就有免疫力。如母鹅没有进行防疫,雏鹅要在1日龄内皮下注射疫苗,或皮下注射可起到预防作用;发病时用鹅瘟康肽皮下注射可治愈
加强管理,增强鹅体的抗病力,注意鹅舍通风干燥,定期消毒,冬天防寒保暖,平时可用土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饮水,注意每种药使用后必须换另一种药。

小鹅瘟的临床症状 小鹅瘟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感染,是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精神萎顿、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有时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高为临诊特点,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并可经卵垂直传播。目前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常引起雏鹅大批死亡,对养鹅业的发展影响极大。雏番鸭亦可感染小鹅瘟病毒,并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因此,正确诊断小鹅瘟是有效防控小鹅瘟的关键所在。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小鹅瘟的临床症状小鹅瘟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小鹅瘟病毒只能够导致鹅感染,自然感染条件下只有鹅和番鸭的幼雏出现发病,而其他禽类都较难感染。病鹅的血液、肠道、脑、肝脏以及脾脏中都含有病毒。自然情况下,该病主要经由消化道感染,即健康鹅直接接触病鹅,以及接触病鹅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孵房和场地等,都能够导致该病传播。随着雏鹅年龄的增长,对该病的易感性逐渐减弱。小于10日龄的雏鹅发病后的死亡率能够高达100%,而大于10日龄的死亡率通常在60%以下,大于20日龄的发病率明显降低,而大于1月龄后基本不会出现发病。雏鹅患病后排出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使病毒经过直接或者间接接触而快速传播。最严重的暴发是在垂直传播病毒的易感鹅群出现,大龄鹅通常能够携带病毒,经由蛋可使孵化器中的易感雏鹅感染病毒。该病的暴发与流行存在明显的周期性,通常在大流行之后的1—2年内不会再次发生流行。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通常是1周龄的雏鹅容易发生,病鹅在表现出精神沉郁后,经过几小时就会明显衰弱或者两腿乱划,很快发生死亡。有少量黏液从鼻孔流出,蹼色变暗或者喙端发绀,在几天内就会快速蔓延至全群。

急性型。通常是1~2周龄的雏鹅容易发生,病鹅表现出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有时尽管能够随群采食,但不会正常吞咽。虚弱无力,行动缓慢,无法稳定站立,往往在地上蹲卧,独自落后在群体后面,嗜睡,拒绝采食,但增加饮水,排出黄绿色或者黄白色的稀粪,其中混杂纤维素、气泡以及没有消化的饲料,且粪便可黏附在泄殖腔周围的羽毛上,对腹部捏压会流出稀粪。口鼻流出绿褐色或者棕色的浆性分泌物,蹼色变暗,张口呼吸,喙端发绀,嗉囊质地松软,并存在气体和液体。眼结膜干燥,全身都发生脱水。病程可持续大约2天,临死前两腿出现抽搐或者麻痹现象。

亚急性型。主要是在流行后期出现,大于2周龄的患病雏鹅表现出精神沉郁,机体消瘦,行动缓慢,无法稳定站立,往往蹲卧在地,发生腹泻,排出混杂气泡、纤维素碎片以及没有消化食物的粪便,并粘污肛门,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病程一般可持续3~7天或者更长,个别能够自行康复。

3、实验室诊断

细菌检查。在无菌条件下操作,取病死鹅的心脏、肝脏、脾脏组织进行涂片,经过染色镜检,没有发现任何细菌。将以上病料在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也没有长出细菌。

病毒分离。取病死鹅的脑、心脏、脾脏组织进行研磨制浆,按1:5比例添加生理盐水制成悬浮液,接着添加适量的双抗进行处理,室温下放置30min,然后进行离心,取上清液进行细菌检查,结果为阴性时才能够给10日龄鹅胚接种,共取10个,每各胚尿囊腔注射0.5mL,封口后放在37℃恒温箱内进行培养。经过48h,有1只死亡;经过72h,也只有1只死亡,经过96h,有5只死亡;经过120h,有3只死亡。检查96h、120h死亡鹅胚,可见鹅胚尿囊膜明显增厚,胚胎头部和皮下发生水肿,胚体存在充血或者出血,尤其是喙、蹼会形成出血点。

4、防控措施

严格消毒。所有设备用具,如孵化器、蛋箱、雏箱等,都要清洗干净,并自然干燥。部分用具要求使用0.1%新洁尔灭液或者经过3000倍稀释的50%百毒杀进行浸泡消毒,凉干后使用。所有用具在使用前还要使用福尔马林进行几天的熏蒸消毒。如果种蛋蛋壳表面存在污物,要先进行清洗,然后再使用0.1%新洁尔灭液进行消毒,之后凉干,在入孵当天还要使用福尔马林进行30min的熏蒸消毒。

免疫预防。鹅场可采取被动免疫,即雏鹅在出壳后24h内,每只皮下注射0.5~0.8mL高免血清,或皮下注射1~1.6mL小鹅瘟精制卵黄抗体。种鹅在产蛋前大约2周,可肌肉注射或者皮下注射小鹅瘟疫苗,其在疫苗免疫期内产出的种蛋所孵化出的雏鹅能够抵抗感染小鹅瘟病毒。

及时治疗。对于已经发病的雏鹅,可紧急使用抗小鹅瘟血清进行治疗。一般来说,小于15日龄的雏鹅,每只用量为1mL;大于15日龄的雏鹅,每只用量为2mL,间隔1天要再注射1次,治愈率能够达到70%—85%。同时,病鹅也可采取下述方法进行对症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减少死亡。土霉素粉,按每吨饲料中添加100~600g混饲,连续使用7天。白痢宁,按每40kg饲料添加100g白痢宁混饲,连续使用3~5天。

一、流行病学诊断
该病主要发生于2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100%,且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近年来,1月龄以上鹅发病的病例增多。病鹅、带病鹅群及隐性感染的成鹅是该病主要的传染源。小鹅瘟在我国各地均有流行。华东地区流行季节为每年12月至次年7月,东北、西北地区为4~7月,西南地区为每年11月至次年6月。
二、临床症状诊断
雏鹅3~5日龄即开始发病,7日龄以内的雏鹅感染常呈最急性,往往没有症状就突然死亡。15日龄以下发病的雏鹅一般为急性,病鹅精神萎顿,缩头松毛,步行艰难,离群独处,打瞌睡,继而食欲废绝,喜饮水,严重下痢,排灰白或淡黄绿色并混有气泡的稀粪,鼻孔流出浆液性分泌物,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呼吸用力,喙端色泽变暗,嗉囊中有多量气体或液体;有些病雏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颈部扭转,全身抽搐,两腿麻痹,1~2天内衰竭死亡。15日龄以上的雏鹅表现为亚急性,以精神萎顿、消瘦、拉稀为主要症状,少食、病程长,有的可自愈但生长不良。一般病禽的日龄越大,病程越长,症状越轻,死亡率也较低。
三、病理变化诊断
可见肠道的血管怒张,十二指肠的黏液增多,黏膜呈橘黄色,小肠中后段膨大增粗,肠壁变薄,里面有容易剥离的凝固性栓子。直肠黏膜轻微出血,内含黄白色稀粪。肝脏肿大,呈棕黄色,胆囊明显膨大,充满蓝绿色胆汁。胰腺颜色变暗,个别鹅的胰腺出现小白点。心肌颜色变淡。脾脏充血。肾脏肿胀。法氏囊质地坚硬,内部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有神经症状的鹅剖检后,可见脑膜下血管充血。有的病变不典型,仅见黏膜充血或出血,肠内容物混有较多的灰白色纤维素性絮片。
四、实验室诊断
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试验,如琼脂扩散试验、聚合酶链反应可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五、鉴别诊断
1.与鹅副黏病毒病(鹅新城疫)的区别:鹅新城疫所有品种和日龄的鹅都可发生,肺部有出血;小鹅瘟主要发生于1月龄内的小鹅。
2.与病毒性肠炎的区别:病毒性肠炎发生于进雏后6~30天,以8~15天多发,发病速度和传播速度较慢,发病24小时内只有10%左右的患雏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小鹅瘟发生于进雏后4~6天,以第五天最易发病,且发病迅速,传播快,发病12小时就有50%左右的患雏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4118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