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思明:养蜂创业酿出“甜蜜生活”

每当春夏,姹紫嫣红的鲜花便吸引着无数蜜蜂,也吸引着奔忙的养蜂人。他们追逐着花开的脚步,像放牧人追逐着属于他们的草原。

从4箱蜂到110箱蜂

今年58岁的钟思明,是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吕河村一位有着30多年经验的养蜂人。1981年,钟思明为了维持生活,便到邻村帮养蜂老板搬运蜂箱。因为他勤劳好学、心地善良,老板便送给他4群蜜蜂做酬金。这是钟思明第一次养蜂,也因此爱上了养蜂。第二年,他把家里的土地流转给兄弟,自己购进30箱蜜蜂,和妻子开始了养蜂创业。

要想养蜂致富,科学技术是关键。起初,钟思明因是采用传统的饲养方法,一年仅能在冬、春两季取蜂蜜,而且一取蜂蜜就捣蜂巢,伤及蜂蛹。为了能养好蜂,钟思明便买回养蜂书籍钻研。为了节省蜜蜂筑巢的复杂环节,他自制蜂箱内的活框,并购买蜡制蜂胚安在活框上,使蜜蜂每次采回花粉后均可直接在蜂胚上酿蜜。为了便于取出蜂蜜,他自制摇蜜机,定期把蜜箱里的活框拆下来摇蜜,极为轻便快捷。

为获蜂蜜的高产稳产,他采取转地放养、追花夺蜜的方法,在流蜜期到来之前,把蜂群运到有刺槐、枣树、油菜花、紫云英花等蜜源地,利用植物扬花授粉季节让蜂蜜增产。为追花夺蜜,30年间他在对全国主要蜜源植物的分布、长势、流蜜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将蜜源植物扬花授粉季节和时间顺序排列,画一张自然放蜂地理流程图。他怀揣这张放蜂流程图,伴着他自己那百万雄兵,租车南下湖北、到广州;再北去安徽,赴陕西,全年都是人不离蜂,蜂不离花。如今,钟思明已有蜜蜂110箱,每年仅纯天然蜜源蜂蜜的产量就达3000多公斤。

养好蜂先要学做人

俗话说,心正寿自高,蜜熟酿正浓。在钟思明看来,要想养好蜂、酿好蜜,首先要学会做好人。钟思明说,养蜂酿蜜,除了环境好、蜜源好,真正的好蜜还要熟酿。一般的养蜂人看到蜜蜂只要将蜂巢封满口,就割蜜了。其实这时的蜜还不熟,要是再让它自然酝酿三两天,出来的蜜在38℃左右,口感甜度黏稠度俱佳,那才叫好蜜。养蜂30年来,钟思明坚持不熟的蜂蜜不出手。一是良心上过不去,二是怕自己砸了牌子。钟思明坚信诚信第一,信用为先的原则,靠的就是香花自有蜂蜜采,好蜜不怕树林深。

近几年,除了酿蜜,钟思明还为当地的大棚蔬菜、瓜果、草莓等设施农业提供蜜蜂授粉服务。不仅解决了大棚作物只能人工授粉问题,还提高了农作物、蔬菜、瓜果的产量。因此,钟思明在把养蜂技术传给徒弟时,总是不忘教育他们:养蜂人不仅要能增收致富,更重要的是通过大批蜜蜂采蜜为植物自然授粉。这样才能让自然界的生态环境为人类造福,为建设美丽中国酿造甜蜜路。

范杰高万宝

相关阅读

天柱马鞍农民深山养蜂酿造新生活


马鞍侗寨房前屋后的蜂巢成为当地一道景观。

父子联手采蜂蜜。

滕九光在家快乐地剥蜂蜡,以便入桶摇蜜。

一个蜂箱装10张蜂脾,年均可采蜜两批以上,每批可采20多斤。

香甜蜂蜜流下来,据介绍,这属于水蜜,波美度约在38度左右。

天上“飞来”财富,木屋“摇出”蜜甜。贵州省天柱肥高酿镇马鞍村有一群养蜂人,他们靠山吃山,采用传统的方式养蜂酿蜜,酿造自己的甜蜜新生活。

马鞍,是一个侗族山寨,这里除了青山、绿树、土地,最抢眼的就数村民房前屋后那一排排依山搭建的蜂房。近日,笔者驱车来到村里,正好碰巧遇到正在农家屋脚蜂场采收一窝“土”蜂蜜的蜂农滕树堂。

只见他头戴纱罩,手执烟球,先用烟子熏走蜂巢上的蜜蜂,再慢慢地揭开盖在蜂箱上木板,金黄色的蜂巢便显露出来,蜂巢上密密麻麻的爬满蜜蜂,他小心翼翼从蜂箱里取出一扇扇蜂脾递给父亲滕九光,粘稠的蜂蜜从破损的蜂巢里溢出,空气中开始弥漫着甜蜜的味道,父子俩脸上泛起了那份甜蜜而惬意的微笑。

“中蜂个头较小,飞行敏捷,嗅觉灵敏,喝了酒的人可别靠近,不然会被蛰的。”60多年的养蜂生涯使得滕九光对蜜蜂的习性了如指掌,也与蜜蜂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和蜜蜂在一起的日子就像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花香蜜香四溢,数万蜜蜂围着我转,这份舒服、自由世间难遇。”乐观开朗的滕九光告诉笔者,马鞍是个养蜂酿蜜的好地方,山高林茂、僻远幽深、气候宜人、生态完好,樱桃、鸡爪棠、乌桕、石榴、五倍子、菊花、桂花、松树等百余种,四季花香袭人,不仅繁育着无数蜜蜂,也催生众多深山养蜂人。

养蜂是山农的一条致富好门路。“养蜂一箱可比养猪一头。”滕树堂一边说,一边用小刷子轻轻地将手臂上的蜜蜂往巢里赶。今年,他养有100多箱,按目前市价100元/斤计算,估计能产1300多斤蜂蜜,收入应在10万元左右,而且一箱蜂成本不到30元。

“养蜂既辛苦,也快乐。”滕九光说,每逢取蜜期,他们祖孙三代每天不到6点就要起床,摇蜜、移虫、采浆、巡查蜂箱,100多蜂箱看一遍下来,足足要8个多小时。当地一些村民看准了这条“甜蜜路”,户户都养蜂酿蜜,少则四、五箱,多则养100多箱,实现年均可产蜜2000多斤、产值30多万元。

日前,马鞍蜂农正沿着这条绿色生态“甜蜜路”昂首阔步奔向小康。

返乡创业农家女韩显英养出三条“绿色鱼”


“你好,你们店订的鱼到了。”5月21日一早,宜宾县高场镇送鱼师傅黄仲林像往常一样,将一袋袋刚打捞上来的鲜鱼送到宜宾市区各大餐饮连锁店。收获满满的好评,对于黄仲林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因为他所送出的鱼是宜宾县高场镇的返乡创业农家女韩显英所养殖的“绿色生态鱼”,在当地很受欢迎。

从煤炭产业转身到发展绿色渔业,韩显英拒绝了“短、平、快”的致富路。如今,她的“绿色生态鱼”获得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成为当地发展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的试点。

变“黑”为“绿”生态转身

5月18日,岷江支流母猪河氤氲的雾气浸润着韩显英珍稀特种鱼类流水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库区,500余米的活水养殖场里共有大小28个品种的珍稀特种鱼类,270多亩生态养殖库区内,养殖了长江鲟、江团、大口鲢等10余种鱼。“这条河全长流域30多公里,两岸500米内均无居住人家、工业企业和养殖基地,生态环境十分优良。”眼前的养殖库区负责人韩显英,一身普通装束,让人很难把她和斥巨资创业两者联系起来。

十多年前就外出务工的韩显英从煤炭产业中掘到“第一桶金”,6年前,当别人纷纷羡慕其丰厚身家的时候,韩显英却瞅准家乡的青山绿水思索转型,“煤炭是资源消耗型的传统产业,难以持久发展,要找出一条长远发展的产业之路。

宜宾丰富的水资源和家乡的优质河水给了韩显英灵感,让她瞄准绿色水产养殖。“伴随大家生活品质日益提高,打造绿色生态食品大有可为。”说干就干。对家乡水生态环境的信心让韩显英果断告别了“黑金”,转身发展绿色渔业。

高标准养出“绿色鱼”

家乡优良的生态资源带给韩显英机遇的同时,也让她给自己提出一个更大挑战:要打造生态渔业的品牌和保障长远发展效益,就要确保品质第一,“拿下绿色水产品认证的‘金字招牌’!”“绿色食品中,水产品认证颇为困难,因为其生产因素十分复杂,对地理环境、空气质量、养殖条件和养殖饲料都有着严格要求。”宜宾县水务局负责人介绍,“多年来,有着丰富水产资源的宜宾一直没有水产绿色食品认证。”

怎么才能达到目标?韩显英的做法是:抓住每一个环节,从基地打造到养殖,全程实施高标准管理。

30亩标准条石养鱼池、270多亩生态养殖库区、母猪河500多米的活水养殖场里,韩显英斥资不下2000万元,其养鱼池设计还获得国家专利认证。

“要被批准为绿色水产品,从水质、环境、到鱼质保障,养殖基地都有一套十分严格的管理标准。”韩显英说,她通过航拍、抽样等手段组织了各项报批材料,但其中,保证鱼饲料质量却是认证过程中最难的关口。

为此,韩显英在一年内多次飞赴北京“取经”。“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全国唯一一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鱼饲料生产企业,在提前支付了20万元的饲料费用后,才和该企业签订原料供应订单,让其专门为养殖场生产饲料,从而解决了认证瓶颈。”

今年4月,韩显英的努力有了结果—她生产的松普镜鲤、南方鲇、长吻鮠3个水产品通过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这也是宜宾市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称号中,出现的第一组绿色水产品。

如今,已经创业成功的韩显英活跃在家乡的田间地头上,带动更多乡亲增收。“她赊鱼苗给乡亲,免费把养鱼知识传授给大家,帮助他们销售鱼产品。”高场镇大华村村主任雷秀锋说,“她还修建硬化4公里乡村公路,带动涂坝村、大华村、茶林村三个村的110户农户发展特色水产业达800余亩,使户均年增加收入10000元以上。”

养蜂技术


养殖环境
温室内授粉蜂群的配置:

1.蜂群放入温室前的一个主要流蜜期,培育处女王,进行交尾,交尾成功后组织授粉群。这样可保证温室内蜂群的蜂王都是强壮、产卵旺盛的新王,以有利于提高蜂群的采集积极性;并且要求授粉群内有大量的封盖子和幼蜂,保证蜂群能较快地适应室内环境,从而提高替草莓授粉的效率。

2.温室草莓授粉所需蜂群的数量,取决于蜜蜂种群的群势、授粉草莓的面积及分布、花的数量、花期及长势、温室内的环境状况等等。根据实践经验,一般以温室面积每500平方米配置一个三足框的蜂群;若温室分隔成若干互不相通的小区,则每个小区应配备一群。每三到四个授粉群需有一个后备群,以备更换或补充变弱了的授粉群,以及供应授粉群所需的蜂蜜和花粉。

3.蜂群的安置。温室内的蜂群安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呈南北走向的温室,授粉蜂群宜安置在温室中部靠西侧壁,巢门向东略向前倾斜;另一种是呈东西走向的温室,授粉蜂群宜安置在温室内距西壁五分之一处,靠北侧壁,巢门向东略向前倾斜。

养殖管理
温室内授粉蜂群的管理:

1.选择傍晚日落时搬蜂群入温室。密切注意气候动态,最好蜂群入温室后1~2天为多云或阴雨天气,这样减轻蜜蜂因趋光性撞击室壁引起的损伤。

2.温室草莓开花初期,要训练蜜蜂采集。为克服蜜蜂对室内作物不太喜欢采集的毛病,最好用带有草葱花香(浸泡过草莓花瓣)的糖浆饲喂蜂群,使蜜蜂像在野外已经发现丰富的蜜源一样,从而建立起采集草莓花的条件反射。

3.温室内蜜蜂所能采集到的花蜜和花粉量很少,不能满足蜂群生长发育的需要。并且因温室内气温和湿度都较高。为避免蜂粮损坏,蜂群内的蜂粮不宜放置过多。为此,应随时适量地给蜂群饲喂花粉或花粉代用品、蜂蜜、适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4.在外界气温变暖时,温室内蜜蜂有可能飞到田野中去采集其它农作物的花粉和花蜜。为此,在温室顶棚上倾斜处给蜜蜂设几个1015cm2的小窗口,在窗口周围可涂上识别色,以便于蜜蜂准确定向、进出温室。

5.炎热季节可将蜂箱从温室搬出,放在紧靠温室侧壁的地方,并在侧壁开一小孔和蜂箱巢门紧紧相连,成为蜜蜂进出温室的通道。这样,部分蜜蜂可停留在温室内为草莓授扮,部分蜜蜂可通过顶棚窗口飞到田野,然后飞回温室进入蜂箱。

6.早春或晚秋的阴天,为增强蜜蜂飞行积极性,可以给蜜蜂进行箱外奖励饲喂。以浸泡过草莓花朵的糖浆(1∶1糖水)饲喂蜜蜂、每次100~150ml,饲喂器放在远离蜂箱的温室的另一端。

7.在温室中,化肥、农药对蜜蜂的危害比室外大,在为草莓施用时,宜选择对蜜蜂安全、气味淡和残留量小的药刘,施用时间以选择在蜜蜂停止飞行的傍晚为宜,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施药。在选用授粉蜂种时,宜选择耐寒性强和性情温驯的蜂种,这样既有利于授粉,也有利于温室管理。实践证明,中蜂在温室内的授粉效果比意蜂更为理想。

女猪倌创业记


女猪倌不少见,但将养猪场建成全县第一大就不多见了。

2月9日,记者刚刚走近天柱县远近闻名的女猪倌周小英建于渡马乡的养猪场,大老远她就笑吟吟地迎了上来。时髦短发、豆豆鞋、黄色羽绒服,还画着淡妆,“看我不像农民?”看出了记者的疑惑,周小英笑呵呵地抢先开口,“其实你不是第一个这样怀疑的人”。

确实,离开老家渡马乡近20年的周小英,一直在城里打拼,卖过衣服、搞过矿山、开过饭店……她早已成为纯粹的城里人。但2009年,她又回头当起了农民,她联合其他7个朋友一起出资80万元,回乡承包了70亩荒山,办起了养猪场。

“朋友们都觉得很奇怪,好不容易洗脚上岸了,怎么又回去下田养猪了。”在一大堆异样眼光和嘲讽里,周小英开始了新一轮创业。“最初那会儿,挺难的,没钱请工人,几个股东就自己上,建猪舍、开荒种地、清理猪粪……什么都干。”有一次,顶着烈日开荒的周小英险些晕倒,听着刚刚建起来的猪舍不断传出猪叫,想到第二天就没钱买猪饲料了,她坐在地里大哭一场,“那时候常常给自己打气,咬咬牙就过了,农业项目回收周期本来就长嘛!”

就在周小英咬着牙、不服输的时候,天柱县有关部门早就悄悄关注起了这个搞农业项目的“女汉子”。面对这么有想法、一心搞好农业项目的创业者,帮还是不帮?从县里主要领导到各单位态度惊人一致:“一定要大力扶持。”

女猪倌终于用一股倔劲引来了发展春风。

“2009年,申报中央助农项目,得到304万元,建起500立方米沼电综合利用项目。

2010年,县畜牧局帮扶10万元,建了猪场内道路。

2011年,申报省级养殖小区,得到财政50万元扶持。

2012年,申报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获得49万元项目资金支持。

“前前后后得到各级政府帮扶资金也有几百万元了。”周小英对每一笔帮扶资金都记得特别清楚,她无比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党和政府重视三农项目,大力扶持我们,也许我的猪场就熬不过创业期,哪还能做到今天这么大啊!”

如今周小英的猪场已是天柱第一大养猪场,育有能繁母猪150头,年出栏生猪4000头,猪场总资产达600万元。在经过严格消毒程序后,记者进入猪场看到待产房、育肥房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几百头小猪欢快地在猪舍里跑来跑去。

女猪倌周小英名气大了,现在四乡八寨的人都知道她养的本地“萝卜猪”好吃,纷纷上门买猪肉,她养的猪供不应求。从2010开始,为带动乡亲致富,做大养猪场,她开始发展社员,将猪仔、饲料赊给社员,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待猪出栏后回购再销售,目前已经发展社员56人。

看到养猪场发展越来越好,周小英萌发了更大的梦想。“我们已经注册了渡马百草猪商标,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农业部无公害产品。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是进行生态养殖,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将猪场规模发展到1万头,鲜肉直供本地超市,腊肉可以卖到外地市场。”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4117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