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蜂 - 卡尼鄂拉蜂

来源或产地:

卡尼鄂拉蜂,简称卡蜂,原产于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多瑙河流域,包括奥地利南部、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希腊北部。分布在多瑙河流域的南斯拉夫、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1974自年引入吉林省,2000年,我所又从德国引进抗螨力较强的新品种,在使用过程中,经济效益明显。

形态特征:

卡蜂的大小和体型与意蜂相似,腹部细长,腹板黑色,体表绒毛为灰色或灰棕色,喙长6.4~6.8毫米。肘脉指数大,为2.4-3.0。蜂王棕色。

卡蜂有些个体第2和第3腹节背板上有棕色斑,少数个体具棕红色环带;第4腹节背板上的绒毛带宽度0.80mm~1.00mm(平均0.90mm),绒毛密集;第5腹节背板上的覆毛长度0.20mm~0.40mm(平均0.30mm);喙长6.40mm~6.80mm(平均6.60mm);肘脉指数1.80~5.50(平均2.70)。蜂王棕黑色,少数蜂王腹节背板上具棕色斑或棕红色环带。雄蜂黑色或灰褐色。工蜂绒毛多呈棕灰色。

生物学特征:

卡蜂善于采集春季和初夏的早期蜜源,也能利用零星蜜源。采集力非常强;不易维持大群,分蜂性较强,耐寒,定向力强,不易迷巢,不爱作盗,采集树胶较少。性温和,不怕光,提脾检查时蜜蜂安静。蜂王产卵力强,春季群势发展快。主要采蜜期间蜂王产卵易受到进蜜的限制,使产卵圈压缩。

生产应用:

卡蜂适宜冬季长而严寒,春季短,夏炎热的气候条件,故卡蜂是我国北方许多省区饲养的主要蜂种之一;四川三州也有饲养。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提纯复壮选育,现已混入程度不同的意蜂和高加索蜂的血缘。

卡尼鄂拉蜂产蜜力强,在群势相同的情况下,其产蜜量高于意大利蜂20%~30%,是较理想的生产蜂蜜的蜂种。产浆能力较弱,不宜用其进行王浆生产。和其它蜂种杂交后,可表现出较显著的杂交优势,产卵力、哺育力和采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收到很好的增产效果。蜜房为干型,可生产洁白美观的巢蜜。

相关推荐

壁蜂


壁蜂(MasonBee)系蜜蜂总科(Apoidea)、切叶蜂科(Megachilidae)、切叶蜂亚科(Megachilinae)、壁蜂属(Osmia)。目前,我国已发现有5个种,分别为紫壁蜂,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凹唇壁蜂,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江苏和浙江等地;角额壁蜂,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叉壁蜂,主要分布在北京、辽宁、安徽和浙江等地;壮壁蜂,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四川和福建等地。现已成功人工养殖。

一、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各种壁蜂的共同特征是成蜂前翅有两个亚缘室,第一亚缘室稍大于第二亚缘室。六足的端部都具有爪垫,下颚须4节,胸部宽而短。

雌性成蜂腹部腹面具有多排排列整齐的腹毛,称腹毛刷是壁蜂的采粉器官。雌性蜂的体长因蜂种而不同,紫壁蜂体长8~10mm,角额壁蜂体长10~12mm,凹唇壁蜂体长12~15mm,叉壁蜂体长12~15mm。通常在天然管状洞穴营巢,并用泥土隔离巢室和封闭巢口。

雄性壁蜂头、胸及腹部第1~6背板有灰白色或灰黄色毛,腹部腹面没有腹毛刷。复眼内侧和外侧各有1~2排黑色长毛。体长比雌性蜂略小。

(二)生物学特性和授粉特性

壁蜂多数种类为独栖性昆虫。为典型绝对滞育昆虫,成蜂羽化后,以滞育状态在茧里度.过秋天和冬天。在自然界,交配后的雌性壁蜂,在果园或果园附近寻找比其身体稍大的洞穴,如木材的孔洞、石头缝隙或土墙上的孔洞等作为巢穴。壁蜂一年一个世代,一年中有300多天在巢管内生活,成蜂在自然界活动时间约30~60天。雄蜂出房后3~4天,雌蜂才陆续出房,并与等待在巢穴附近的雄蜂交配。交配后雄壁蜂陆续死亡,雌蜂在3~4天内选地筑巢、采集花粉和产卵,培育下一个世代的壁蜂。

壁蜂是多种落叶果树的专门传粉昆虫,其采集的植物主要为蔷薇科果树,如桃、李、梨、苹果等(图1、图2),在果树未开花时,也采集十字花科及其他植物的花。壁蜂在采访花时,直接落在花朵的雄蕊群上,将喙插入花心吸食花蜜,同时用后足蹬破花粉囊,使花粉粒暴露出来,用腹毛刷收集花粉,并用带花粉的中后足和腹部接触雌花的柱头,起到为雌花授粉的作用。

二、经济价值和利用情况

壁蜂采访花朵速度快,多数每分钟10~15朵,比家养蜜蜂快1倍以上,授粉效率极高。我国对壁蜂的研究和利用较晚,现已人工饲养、用于作物授粉的壁蜂有角额壁蜂、蓝壁蜂、凹唇壁蜂、紫壁蜂和叉壁蜂等,以角额壁蜂和凹唇壁蜂应用最多,主要用于杏、桃、李、梨、苹果等水果的授粉,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其中以凹唇壁蜂繁殖快、授粉效果较为理想(图3、图4)。

塞浦路斯蜂


塞浦路斯蜂(CyprusianBee)为西方蜜蜂的一个地理亚种,学名ApismelliferacypriaPollmann,简称塞蜂。

一、原产地与引入历史

(一)原产地

塞浦路斯蜂原产于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原产地属典型的地中海型气候,冬季(11月至翌年2月)温和湿润,夏季(5~10月)炎热干燥。

(二)引入历史

1974年6月农林部和外贸部由塞浦路斯引进塞浦路斯蜂王共40只(成活35只),分配给黑龙江、四川和江西。

二、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塞浦路斯蜂为黄色蜂种,体形与意大利蜂相似,个体比意大利蜂略小。蜂王腹部为浅黄色,每一腹节背板后缘都有1条细的新月形黑环。雄蜂为黄色,与意大利蜂雄蜂体色相似。工蜂前3节腹节背板呈明显的橙黄色,其后缘各有1条窄的黑环,自第1腹节背板至第3腹节背板,该黑环逐渐加宽;第4~6腹节背板为黑色;除最后2节腹节腹板外,前4节腹节腹板通常也呈明显的橙黄色,没有任何黑色斑点,这是塞浦路斯蜂最明显的特征;绒毛为浅黄色。其他主要形态特征见表1。

(二)生物学特性

塞浦路斯蜂产育力强,卵圈集中,子脾密实度达90%以上。育虫节律平缓,群势发展平稳。工蜂寿命长,分蜂性弱,易养成强群。采集力强,特别善于利用零星蜜粉源。爱采树胶。泌蜡造脾能力强,很少造赘脾。性情凶猛,攻击性极强,极爱螫人畜,可将人畜追至数十米以外,多无法开箱检查。

(三)生产性能

塞浦路斯蜂采蜜能力、采粉能力、采胶能力都很强。

三、推广利用情况

中国只在1974年引进过塞浦路斯蜂,主要由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负责保存,为此,该所在北京房山建立了一个蜜蜂原种场,对其进行试养、观察和保存。但因塞浦路斯蜂极爱螫人,极难对其进行饲养管理,几乎没有进行推广;加之难于控制其蜂王自然交尾,且当时蜂王人工授精技术未达到应用水平,故2年后蜂群被混杂,最后被淘汰。现在,中国养蜂生产中已不存在塞浦路斯蜂血统。

四、品种评价

虽然塞浦路斯蜂极爱螫人,极难对其进行饲养管理,但却有很多优点:产育力强、工蜂寿命长、分蜂性很弱,采蜜、采粉、利用零星蜜粉源和采胶能力都很强,因此,是一个很好的蜜蜂育种素材。

无刺蜂


无刺蜂(StinglessBee)别名蚁蜂、小酸蜂、无螫蜂,属于蜜蜂总科(Apoidea)、蜜蜂科(Apidae)、蜜蜂亚科(Apinae)、无刺蜂属(Trigona),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是热带地区植物的传粉昆虫之一。在我国已记录的无刺蜂有10多种,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海南和台湾。

一、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无刺蜂体长3~5mm,少数可达10mm。体呈黑色、体表光滑。头大、多数宽大于长。口器发达,中唇舌长,触角短,复眼内缘稍微弯曲,唇基宽大于长。中胸小盾片侧面观凸出,遮于后胸上。翅长明显大于体长,翅痣小,翅脉退化,无亚缘室。工蜂的后足胫节宽,外缘具长毛,形成花粉筐。基跗节宽扁,内表面具整齐排列的毛刷,适于对花粉的采集。腹部末端无螫针。

(二)生物学特性

蜂王个体大,专职产卵。雄蜂个体较大,交配后不久即死亡。工蜂多达上万只,专司采集花粉、花蜜和哺育后代。无刺蜂营群体生活,能泌蜡筑巢、采集和贮存蜂蜜、花粉。营巢于树洞、墙缝、岩隙,巢门口有一由工蜂分泌的蜡质和采集的树胶筑成的喇叭管(图1、图2),蜂巢由产卵区、贮粉区和贮蜜区三部分组成,育虫的巢房较小(图3),贮蜜和粉的巢房较大,工蜂和雄蜂都能外出采集蜜、粉和树胶。

据匡邦郁等在昆明驯养和观察,黄纹无刺蜂活动的最适宜温度在20℃以上,以25℃以上活动最强;13℃时出现冻僵现象,常在飞行中掉落地上。夏天活动高峰期为11:30-15:30时。对光十分敏感,如用灯光照射巢门,气温低于10℃以下,也会飞出巢外。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曾从海南岛引进无刺蜂在广州饲养,第二年产生分蜂,说明无刺蜂也可适应亚热带气候。

二、经济价值和利用情况

黄纹无刺蜂体小、灵活,可以深入花管采蜜,充分为农作物、果树和中药材授粉。一些热带国家已人工饲养并利用无刺蜂为农作物授粉(图4、图5)。据在昆明观察,常采访油菜、女贞、玉米及一些瓜果类等20多种植物。利用无刺蜂为砂仁授粉,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云南西双版纳人工饲养无刺蜂已成功,今后可以驯养作为专业授粉蜂种,用于农作物授粉。其蜂胶的产量较高,也可开发利用。

美国意大利蜂


美国意大利蜂(ItalianBeefromAmerica)是由美国引入中国的意大利蜂,简称美国意蜂,俗称美意。主要用于蜂蜜生产。

一、原产地与引入历史

(一)原产地

美洲原来没有蜜蜂,美国饲养的蜜蜂是17世纪20年代以后,由欧洲移民带人的,至19世纪中叶,引入美国的都是欧洲黑蜂。1859年首批意大利蜂被引入美国,此后,除继续引进意大利蜂外,还陆续引进了卡尼鄂拉蜂和高加索蜂,并逐渐淘汰了欧洲黑蜂。为防止蜜蜂传染病的侵入和传播,1923年美国立法禁止从其他国家进口蜜蜂。现在,美国饲养的蜜蜂主要是意大利蜂(图1),其次是卡尼鄂拉蜂,还有一部分高加索蜂。20世纪50年代以后,培育并大力推广了杂交种蜜蜂。

美国意蜂的形态特征与原产地意大利蜂基本相同,但体色更黄一些,这是美国蜜蜂育种者对较浅色意蜂类型的偏爱和选择的结果。美国的蜜蜂育种者还特别注意子脾的发展速率、开箱检查时蜂群的安静程度,以及对某些流蜜植物的适应性。从而,美国意蜂形成了如三环黄金种意蜂等一些品系。

(二)引入历史

1912年秋驻美公使龚怀西由美国回国时,带回5群意大利蜂,放在安徽合肥自家的宅院中饲养,这是中国首次引进和饲养意大利蜂。

1921年江苏的华绎之由美国引进5群纯种意大利蜂,进行育王换种。

1974年6月农林部和外贸部由加拿大引进美意蜂王(三环黄金种)共130只,分配给北京、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山东、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6个省、市、自治区。

2000年6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由美国引进美意蜂王100只,分别保存于该所的育种场、北京市平谷县、河南省唐河县和辽宁省蜜蜂原种场。当年即开始向全国推广。在这批蜂王中,有些个体呈黑色,类似黑色蜂种,有人将其称为黑美意。但这些黑美意的后代,体色分离现象十分严重,这说明它们不是纯种,很可能是意蜂和某一黑色蜂种的杂交种。

二、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美国意蜂为黄色蜂种。蜂王黄色,第6腹节背板后缘通常为黑色(即尾尖为黑色),少数蜂王第5腹节背板后缘具黑色环带(图2);雄蜂黄色,第3~5腹节背板后缘具黑色环带(图3);工蜂黄色,第2~4腹节背板为黄色,但第4腹节背板后缘具有明显的黑色环带,第5~6腹节背板为黑色(图4)。其他主要形态特征见意大利蜂。

(二)生物学特性

美国意蜂产育力强,卵圈集中,子脾密实度达90%以上(图5)。育虫节律平缓,群势发展平稳。在外界蜜粉源丰富时,蜂王产卵旺盛,工蜂哺育积极,子脾扩展的速度快;在炎热的夏季和气温较低的晚秋,也可保持较大的育虫面积。分蜂性弱,易养成强群,能维持8~11张子脾、13~15框蜂的群势。采集力强,善于利用大宗蜜源,但对零星蜜粉源的利用能力较差。在夏秋两季往往采集较多的树胶。泌蜡造脾能力强。饲料消耗量大,在蜜源条件不良时,易出现食物短缺现象。性情温驯,不怕光,开箱检查时很安静。定向力较差,易迷巢。盗性强。易感染幼虫病。以强群的形式越冬,在纬度较高的严寒地区越冬较困难。

(三)生产性能

美国意蜂产蜜能力强,在我国华北的荆条花期或东北的椴树花期,个美意强群最高可产蜂蜜50kg。产浆能力低于浙江浆蜂,但强于任何黑色蜂种,在大流蜜期,一个美意强群每72h可产王浆40~50g,其10-羟基-2-癸烯酸(10-HDA)含量不低于1.8%。对花粉的采集量大,年均群产花粉3~5kg。因其在夏秋爱采树胶,因此可用其进行蜂胶生产。美国意蜂可利用的蜜源植物较多,如油菜、荆条、椴树、荔枝、龙眼(图6)等。此外,美国意蜂还可用于为果树和大棚内的蔬菜和瓜果授粉。

三、推广利用情况

自20世纪70年代至2000年,我国已引进几批美国意蜂蜂王。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辽宁省蜜蜂原种场、山东省实验种蜂场、山西省晋中种蜂场、河北省承德市蜜蜂原种场、江西省种蜂场等单位保存有美国意蜂纯种,它们每年都培育纯种美国意蜂蜂王供应全国各地蜂农,尤其是供应以蜂蜜生产为主的北方地区的蜂农。至2008年全国约有美国意蜂及其杂交种蜜蜂45万群。

四、品种评价

美国意蜂适合我国除海南省以外的各地蜂场饲养,尤其适合以蜂蜜生产为主、王浆生产为辅的华北地区以及辽宁和吉林的蜂场饲养。其王浆产量不太高、易感染幼虫病等缺点,可以通过选育加以改良。美国意蜂是很好的蜜蜂育种素材。

中蜂人工分蜂技术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南方各地的丘陵、山区分布最广。中蜂行动敏捷,嗅觉灵敏,采集勤奋,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对南方气候、蜜源等环境条件有极强的适应性,能产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因而深受蜂农喜爱。中蜂的唯一缺点是易产生自然分蜂,即分蜂性较强而难以培育成大群。笔者于2007年春从南安市东田镇一养蜂场引购15框中蜂,至今已发展至80框。在中蜂养殖过程中,总结出人工分蜂的一些简单实用经验,现介绍给养蜂爱好者,以供交流探讨。

1.掌握自然分蜂规律,选好人工分蜂时间

通常1框中蜂巢脾两面爬满约3000只蜜蜂,当气候温暖、蜜粉充足时,群体壮大达4~5框蜂,导致巢内拥挤,通风不良,蜜粉充塞,卵圈受压,缺乏造脾发展余地等,这些都容易促成自然分蜂,而且大群、老蜂王也易发生分蜂,从而导致工蜂减少饲喂蜂王,蜂王减少产生蜂王物质和减慢蜂王物质的传递,最终促成蜜蜂筑造王台,逼迫蜂王向王台基产卵,促使蜂群发生自然分蜂。出现上述情况后,有80%~90%的蜂群会培育雄蜂,造王台,进行自然分蜂。群数较多的养殖场多数采取人工分蜂,人工分蜂可增加蜂群数量,扩大生产,能按计划在最适宜的时期繁殖新蜂群,同时可减少自然分蜂时收捕的麻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在距离当地大流蜜期45天以上,蜂群已发展至满箱时进行人工分蜂,才不会减少蜂群的采蜜量。当发现蜂王已在王台基内产卵或者台基内的王虫日龄达3~4日时,即可剪去蜂王一边翅膀的3/5。王台的发育日期:3日卵期,5日幼虫期,8日封盖期(即王台封盖至第八日新王出台)。一般在王台封盖到第五至六日,即王台下部的茧已露出并呈偏黄黑色时,可进行人工分蜂。

2.两种简单实用的中蜂人工分蜂方法

①具有强烈分蜂热的蜂群应在原场地近距离人工分蜂。

对具有强烈分蜂热的4~5框蜂,且王台已封盖5~6日,可于晴朗天气下午15∶00~16∶00,从原箱中提出2~3框蜂另置于新箱,如果剪翅王能找到(多数情况找不到),可将关住剪翅王的囚王笼置于新箱巢框上,把新群搬至距离原群位置4~5米或者更远的地方,再从原群或别群中提取1个封盖5~6日龄的王台介入,注意不要震动或损伤王台。因为是具有强烈分蜂热的蜂群,新分出群于当日下午仅有少数外勤蜂飞返原巢。如果飞返原巢的蜂较多,应退出多余的巢框回原箱,保持蜂脾相称。原群保留1个大型端正成熟王台,其余王台去除。根据新王出房日期应检查其是否出台,再行处理。

②未起分蜂热的蜂群在距场地5000~6000米外实行人工分蜂(借用王台,提早分群)。

从傍晚未起分蜂热的4~5框蜂的强群中提出2~3框蜂另置于新箱中,固定好巢框(注意不要提出老王),然后立即关闭两边巢门,打开后气窗,载到距原蜂场5000米或5000米外的场地,这样可以避免分出群的蜜蜂飞返原巢和发生盗蜂。第二日查看巢脾上是否有急造王台,如果有要先除去,然后介入1个5~6日龄的封盖王台或成熟王台。

3.中蜂人工分蜂后的管理

介入王台后,应根据王台发育日期,检查新王是否按时出台,主要观察新王行动是否正常,双翅是否残缺。如果新王正常,出台后第三日即出巢试飞熟悉蜂巢位置。不过人工分蜂后蜂群仍然过于强大,分蜂热尚未解除的人工分蜂群往往还会再次自然分蜂,应特别注意。新王5~6日龄性成熟后外出交尾,交尾成功后第七至十日即可产卵,有的可拖延至12~13日产卵,超过15日未产卵的蜂王应立即淘汰。交尾成功的新蜂王产卵以后,可以每隔1周用从强群中提出的封盖子脾补1框,起初补带幼蜂的,以后补不带蜂而将要出房的封盖子脾,补成能迅速发展的蜂群。如新分群的群势较弱,最好在缺乏蜜源时立即补助饲喂,保持充足饲料,并且缩小巢门,注意防止盗蜂。

(作者联系地址:福建省南安市农业与海洋局种植业管理站邮编:362300)

中蜂开巢门运蜂技术


在高温天气用关巢门的办法运输中蜂,蜂箱内外的空气不流通,即使在中蜂蜂箱的前壁和后壁各开一个相互对称的纱窗,在运蜂途中箱内的工蜂会挤爬在纱窗上,完全堵住箱内外空气的流通。性情暴烈的工蜂因此在箱内吵闹,吵闹时工蜂的呼吸加快,消耗的氧气也多,越闹氧气越少,巢温也随之提高。导致中蜂产生应激反应,造成箱内的工蜂非机械性损伤,寿命大大缩短,幼虫得不到正常哺育,不仅影响生长发育,还容易引发烂子病,群势特别强的中蜂甚至全群死亡。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难题,我们于2012 年自发组织成立中蜂开巢运蜂技术攻关小组,自费开展中蜂开巢门运蜂技术的探索与研究。决心冲破中蜂不适宜开巢门运蜂的禁区,探索出适宜中蜂使用的全新开巢门运蜂技术。现将中蜂开巢门运蜂技术的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试验时间
2012 年5 月至2013 年6 月29 日。
二、试验蜂群
试验蜂群都是用意蜂标准蜂箱饲养的中蜂。
三、试验方法与经过
1. 探索中蜂开巢运蜂技术的经过

第一次探索试验是在2012 年5 月14 日晚上,使用的运蜂车辆是日常使用的电动摩托车(以下简称电摩)。白天,对当晚参加探索试验的3 群中蜂,用通常蜂群转场启运前用蜂箱前后壁上的铁钉钉固巢脾,天黑后,没有关闭,也没有缩小或扩大参试蜂群的巢门。没有照搬西方蜜蜂开巢门运蜂前,对蜂群巢门大量喷烟和适量喷水的办法,在参试中蜂装车前没有对其巢门喷水,直接将参试的①号中蜂群搬到电摩座位后面的行李架上,巢门向右侧,用绳子捆绑固定。在开车前,攻关小组组长涂坚向电摩驾驶员和攻关小组所有成员宣布了运蜂应急预案,在行车途中如果发现参试中蜂群的工蜂大量涌出箱外或其他异常情况及电摩驾驶员被蜇伤,应立即向组长报告,并将运蜂电摩停至公路右侧,运蜂电摩在行驶途中凡遇到损坏严重的水泥公路应适当减速,人为造成运蜂电摩和行李架上的参试中蜂有较强烈震动,又不至于电摩震动得跳起来,以保证电摩和驾驶员的安全。运蜂电摩行驶完颠簸路进入正常水泥路面后,应继续行驶1~2 分钟后,观察参试中蜂群在受到较强烈震动巢门前工蜂的活动情况。小组成员分乘3 辆电摩紧跟在运蜂电摩的右侧和后面,坐在电摩后座上的成员,每人手握一个手电筒,每隔2~3 分钟用闪亮的方法,查看参试中蜂的巢门及其附近工蜂的活动情况。这一次中蜂开巢门运蜂探索试验是在江西省高安市龙潭镇至高湖村的乡村水泥公路上进行。运蜂电摩行驶了大约4 公里就原路返回出发地龙潭镇。经观察,在第一次探索运蜂试验中,捆绑在电摩行李架上的①号中蜂群,虽然没有关闭巢门,但是在电摩运蜂往返行驶的8 公里,历时28 分钟中的运蜂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工蜂往箱外爬或飞行,就是在运蜂电摩经过的损坏严重的水泥公路造成比较强烈震动后,虽然有几只工蜂爬到巢门口,但是运蜂电摩车平坦的水泥公路行驶了几分钟后,这几只工蜂又返回了巢内。蜂箱外面和运蜂电摩上没有一只中蜂。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运蜂电摩分别行驶了12 公里和18 公里,行车路线仍然是在龙潭镇至高湖村的水泥乡村公路上。在这二次试验中,参试的②号和③号中蜂群的反应与第一次试验的①号中蜂群反应一样没有出现异常情况。

2012 年5 月15 日,我们雇用了一部农用汽车,进行第四次中蜂开巢门运蜂探索试验。白天,对参加探索试验的68 群中蜂按常规完成了运蜂前的巢脾固定工作。天黑后,在没有对参试蜂群作任何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把参试中蜂群搬上汽车,蜂箱按照巢门朝前方的常规装车方法,摆放蜂箱及捆绑固定蜂箱。汽车以30 公里/小时左右的速度在龙潭镇高湖村、梅口村的乡村水泥公路上往返行驶了60 公里,这一次用汽车进行的中蜂开巢门运蜂试验,与前3 次用电摩进行开巢运蜂试验的结果一样,参试中蜂没有出现异常情况,蜂箱和汽车上没有乱爬的工蜂,蜂群自始至终保持安静。

2012 年5 月28 日,我们利用攻关小组副组长、中蜂饲养大户熊细棍中蜂场318 群中蜂转场去宜丰县黄岗镇采夏季山花的机会,进行了第五次中蜂开巢门运蜂试验。这次试验用的是一辆车厢长达7.2 米的大汽车。这天的气温比前四次试验的时候气温要高一些,气象台天气预报温度为21~31℃,天黑后装车时的气温为 27℃,有少数很强的强群巢门前有乘凉的工蜂(作了记号),装车时我们象前四次试验一样,没有对参试中蜂喷烟喷水,直接将蜂群装车,装完车后,人站在汽车旁,可以听见车上中蜂群内发出的声音。这次试验从高安市村前乡斜桥村出发到宜丰县黄岗镇放蜂场地全程73 公里,据坐在汽车蜂箱上的3 名小组成员汇报,由于在行车对蜂箱与蜂箱之间或多或少有点凉风从其缝隙通过,强群巢门前的乘凉工蜂不仅没有爬到箱身或箱盖外,而且乘凉工蜂还慢慢爬进了箱内,这次运蜂行车途中,停车两次,供攻关小组观察车上参试中蜂群的情况,在中途和到达目的地时,车上开巢门运蜂的中蜂群的巢门前很少有乘凉工蜂。但是在卸车期间,由于时间长达2 小时多,装车前有乘凉蜂的中蜂群的巢门前的乘凉工蜂随着时间延长巢门前及其附近的乘凉工蜂渐渐增加。第二天,我们检查了作了记号的装车前有乘凉工蜂的蜂群,其蜂数未见减少。

在宜丰黄岗夏山花结束的6 月29 日,气温高达 26~36℃。熊细棍中蜂场,又采用开巢门运蜂的办法从宜丰黄岗转场去了铜古县棋坪乡采边荷枫,行程64 公里,这一次中蜂开巢门运蜂,攻关小组没有去现场。事后,据熊细棍汇报,由于这天气温度太高,装车时绝大多数中蜂群巢门前及附近有乘凉工蜂,群势越强,乘凉工蜂越多。在行车途中停车查看和到达开始卸车时,绝大多数乘凉工蜂都已进入箱内,蜂箱外和车厢上很少有中蜂。

2012 年9 月10 日,熊细棍中蜂场又采用开巢门运蜂的办法转场去修水县采盐肤木花和柃,行程115 公里,也没有发现不良现象,效果很好。

2. 中蜂开巢门运蜂与关巢门运蜂的对比试验

2013 年5 月,我们利用熊细棍中蜂场去宜丰县黄岗镇采夏季山花的机会,进行了中蜂开巢门运蜂和关巢门运蜂效果的对比试验。5 月18~19 日,我们对该场的287 群中蜂全部进行了蜂量评估,并用随机抽号的方法,确定了其中的20 群中蜂为关巢门运蜂组,即对照组,其余的267 群中蜂为开巢门运蜂组,即试验组。5 月19 日晚上装车时,先装试验组的中蜂,最后装已关巢门组的20 群对照组的中蜂装在车厢顶部。到达场地卸车后,关巢门运蜂组和开巢门运蜂组的中蜂分别放在相距120 米左右的树林中。

结果与讨论

1. 通过2012 年的5 次中蜂开巢门运蜂探索试验和2013 年5 月19 日至6 月29 日的中蜂开巢门运蜂与关巢门运蜂的对比试验及熊细棍中蜂场和周边的一些中蜂场2013 年度2014 年对中蜂开巢门运蜂技术的应用,我们坚信高温季节中蜂在晚上实行开巢门运蜂是切实可行的,是安全的。中蜂在晚上开巢门运蜂可以在不增加投资和设施及劳动力的情况下,与关巢门运蜂的中蜂对比,在江西省宜丰县夏季山花期间,可提高养蜂经济效益34.9%。

2. 开巢门运蜂的中蜂比关巢门运蜂的中蜂在养蜂生产中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有以下原因,一是关巢门运蜂的中蜂在封闭的蜂箱内运输转场,空气不流通,氧气不足,是不舒服的,同时关巢门前受到浓烟的刺激,工蜂发生长时间的吵闹,其工蜂寿命肯定是会缩短的,而开巢门运蜂的中蜂,不仅没有受浓烟的刺激,在车辆运蜂的过程中还有凉风和氧气经巢门进入箱内,工蜂生活在舒适而且可以自动活动的环境中,其寿命肯定不会缩短。二是关巢门运蜂的中蜂离脾,其幼虫得不到工蜂的正常哺育,孵化出的工蜂体质和采集能力下降,寿命也会缩短。至于关巢门运蜂的中蜂比开巢门运蜂的工蜂寿命缩短几天和关巢门运蜂的中蜂群哺育的工蜂的寿命问题,目前由于没有经费,无法做实验。

3. 在我们对中蜂开巢门运蜂技术探索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了中蜂晚上未关巢门的中蜂在没有受到浓烟的刺激的情况下,受到震动时,工蜂不仅不会飞出或爬出巢门外,在巢门外乘凉的工蜂还会自动进入蜂箱内。

4.如果需要转场去800 至1000 公里左右,天亮之前肯定到不了场地,天亮之后,中蜂见到阳光后,一定会有很多工蜂飞离蜂巢,造成损失。我们考虑可以用市场上卖的塑料纱窗缝一个罩可以将运蜂车的整个车厢和车上所有蜂箱蜂群罩住。

通过试验我们发现,中蜂群内的工蜂对无家可归的中蜂不堵拦,不与之搏斗。根据这一现象推理,从开巢门运蜂的中蜂群内飞出的留在纱窗罩内的中蜂更应属于无家的中蜂。进蜂的中蜂群内的工蜂也不会去堵拦它们进箱。总的来说,个人认为中蜂不仅可以在晚上也可以在白天实行开巢门运蜂。当然只是推理,结果必须通过实验和实践来检验。有关部门支持我们完成中蜂白天开巢门运蜂的试验,进一步完善中蜂开巢门运蜂技术。

蜂群的盗蜂与逃蜂处理


盗蜂是指飞到别的蜂箱内盗窃蜂蜜的蜜蜂。有时是一群盗一群,也有时是几群盗一群或互相乱盗,通常发生在本场内,有时也会由邻场蜂群引起。往往是弱群和无王群首先被盗。被盗群贮蜜被盗,工蜂大量死亡,甚至蜂王也被咬伤或死亡,会给生产造成损失,所以养蜂者要分析原因,及时做好预防和制止工作。

在蜜源较少的时期最容易发生盗蜂;饲养管理不当,如蜂箱上有缝隙、巢门过大,开箱检查时间过长,采蜜和喂蜜时将蜜汁或糖浆泼洒等易引发盗蜂;治螨不当也易发盗蜂。

预防盗蜂主要是认真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流蜜期将结束时要抓紧抽出空脾,紧缩蜂巢;巢内留足贮蜜;无王群及过弱的群要及时合并;把破旧的蜂箱修好。蜜源中断时要缩小巢门,尽量少开箱检查,必要时利用早晚进行;喂蜂和调整蜜脾要在傍晚进行,先喂强群,防止蜜汁洒在箱外,若不小心泼洒在蜂箱上立即用湿布揩干净,泼洒在地上要用泥土盖严。发生盗蜂时被盗群的巢门前比较混乱,有许多蜜蜂在周围疾飞;和正常相反,蜜蜂进箱时空腹,出箱时腹部膨大;有的工蜂互相咬杀,地上出现较多死蜂;在箱盖和箱体的接缝处蜜蜂聚集企图钻入。

养蜂人员发觉盗蜂后,应尽快设法制止,如果蔓延扩大,制止就十分困难。一般处理是将被盗群的巢门缩小到只能一两只蜜蜂出入,在巢门前持续喷水,阻止盗蜂活动,用杂草、带叶的树枝将巢门隐蔽起来,也可用煤油涂在巢门前驱逐盗蜂。盗蜂较少时可将盗群移动10米,原地放空箱空巢脾,一二天后恢复盗群原位。如果大部分蜂群发生盗蜂,蜂场又在别的蜂场蜜蜂的飞行线上,只能采取迁移场地的方法制止。

若由于管理疏忽引起蜂群自然分蜂,老王会带领部份工蜂出逃,形成逃群,或因敌害侵犯、盗蜂骚扰、缺蜜饥饿、烟熏或震动、箱内有不良气味等原因,也可引起逃群。逃群开始一般在附近的树上或建筑物上结成蜂团,此时应抓紧收捕,时间长了逃群就会远飞。

收捕方法是准备一个空蜂箱,里面放人一个幼虫脾和适量的蜜脾和空脾,蜂团结在树枝上可轻轻锯断树枝将蜂团抖落在空蜂箱内,如蜂团结在高处,可用喷过少量蜜汁的空脾举到蜂团下招引,把蜂王收到后放人箱内,其他蜜蜂就会自动进箱。

如属自然分蜂,对原群要进行检查和调整,抽出多余的空脾,选留一个最好的自然王台,将其余的王台毁掉,形成一个交尾群。如因其他原因引起的逃蜂,要迅速查明原因,针对不同情况,改进饲养管理。为了防止同场蜂群相继飞逃,应立即暂时关闭全场或邻近箱的巢门,等逃群处理好后,再开放巢门。

意大利蜂


【体型外貌】
该场于1983年从意大利,1992年及1997年从中国蜜蜂研究所引进纯种蜂王,采用集团选育、隔离交尾与人工授精相结合的方式保存了纯种意大利蜂王。

意蜂繁殖性能强,蜂王日最高产卵量为1 500~2 500粒,育虫节律平缓,维持13~18框的群势。蜜源较好的地区,采用定地小转地饲养,采刺槐、荆条、向日葵、荞麦主要蜜源,可产蜜60~80千克,王浆0.5~1.0千克,蜂蜡0.5~1.0千克。南、北方大转地流动放蜂,可产蜜100~150千克,王浆1.0千克以上,蜂蜡1.0~2.0千克。

意大利蜂因其优秀的经济性状,特别是它旺盛的产育力和丰富的产浆量,深受养蜂者的喜爱,早巳成为世界性的蜜蜂品种,它在现代养蜂业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蜜蜂品种所难以替代的。

喀蜂 - 喀尔巴阡蜂


一、品种形成与分布

喀尔巴阡蜂,简称喀蜂,原为罗马尼亚本地蜂,它是在欧洲西南部特殊的气候、地理和蜜源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单独的喀尔巴阡体系,1978年引进我国。现在已被广泛利用,是良好的蜜蜂育种素材。我所现推广的是2003年从罗马尼亚新引进蜂王。

二、形态特征

蜂王黑褐色,腹部背板有深棕色环带,2~4背板尤为明显,身体细长,雄蜂黑色,工蜂黑色,腹部背板有棕色斑。

三、生长发育

1、喀尔巴阡蜜蜂三型蜂发育天数


卵期

幼虫期

蛹期

从卵到成蜂需要发育天数

蜂王

3

5.5

7.5

16

工蜂

3

6

12

21

雄蜂

3

6.5

14.5

24

四、生物学特性

喀尔巴阡蜂对外界敏感,育虫节律陡,蜜粉源丰富时蜂王产卵旺盛,蜂群繁殖较快,蜜粉源缺乏时降低繁殖减少活动,善于保存实力;子脾面积大,密实度高达95%以上,育子成蜂率高;分蜂性低于喀尼鄂拉蜂(较弱),善于利用零散蜜源,也能利用大宗蜜源;耐寒,越冬安全;节省饲料,定向力强,不易迷巢,不爱作盗,抗螨抗白垩病;蜜粉源条件差的情况下繁殖缓慢,不耐热,流蜜初期比较暴躁,蜜房封盖为中间型。同意蜂或高加索蜂杂交后能够产生明显的杂种优势。

华南中蜂


华南中蜂(SouthernChinaChinesebee)为中华蜜蜂的一个类型。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中心产区在华南,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台湾等省、自治区的沿海山区,以及安徽南部、云南东部等山区。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华南中蜂产区位于云贵高原以东、大庾岭和武夷山脉之南,北回归线横贯中心分布区的大部分地区。属东亚季风区,由北往南分别为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1~24℃,由南向北递减,其中广东为19~24℃,广西为16.5~23.1℃,浙江的主分布地(丽水等地)为11.5~18.3℃;7月份平均气温,南部地区(广东、广西)为28~29℃,北部地区(浙江丽水等地)为28℃;1月份平均气温,南部地区为16~19℃,北部地区为3~8℃。无霜期长,南部地区达350天以上,北部地区为245~296天。年降水量1400mm以上。夏秋季节有台风影响。

华南中蜂主要繁衍生息于海拔800m以下的丘陵和山区,其繁衍生息区内的蜜源植物有100多种,主要蜜源植物有荔枝(图1)、龙眼、山乌桕、桉树、柃属植物、枇杷(图2)、鸭脚木等。由于夏季缺乏蜜源,蜂群进入度夏期即停止繁殖,群势衰退,约持续1~2个月。

台湾产区属热带与亚热带交界处,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2C,年降水量2500mm。植物资源丰富,一年四季花开不断。主要蜜源植物有油菜、柑橘、鬼针草、荔枝、龙眼、益母草、乌桕及瓜类、菜花类等,主要粉源植物有茶花和盐肤木等,花期从1月到12月连续不断。

华南中蜂在台湾省各地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1500m地区。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华南中蜂是其分布区内的自然蜂种,是在华南地区生态条件下,经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中华蜜蜂的一个类型。

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10371101),被贬到广东惠州时,看了养蜂人用艾草烟熏驱赶收捕分蜂群的情景后,写下了《收蜜蜂》一诗。当时,养蜂者用竹笼、树筒和木桶等传统饲养方法饲养蜜蜂,产量很低,蜂群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直到20世纪初,西方蜜蜂引进前,华南中蜂都是分布区内饲养的主要蜂种。20世纪中叶,广东省开始将活框饲养技术应用于当地自然蜂种的饲养,养蜂业得到迅猛发展。

据蓝国贤报道,台湾早在清康熙年间即已饲养东方蜜蜂。当时的农民从树洞、山壁岩洞中收捕野生蜂,用传统方法饲养。其时,有吕、赖、林三姓家族由大陆移居台湾嘉义县的关子岭地区,带去了养蜂技术,由此推算,台湾饲养中华蜜蜂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二)群体规模与变化情况

1.群体规模广东、广西、福建是华南中蜂中心分布地,饲养量较大。据2006年统计,华南中蜂饲养量广东有43万群(占该省蜂群饲养量的93%以上),加上浙江、安徽等分布区的饲养量,共有华南中蜂约70万群。

2.发展变化采用活框饲养技术后,华南中蜂的数量曾迅速增加,但到了20世纪末,除广东省的数量有所增长外(表1),其他各省的数量都在逐渐减少。

由于中蜂生产性能不及西方蜜蜂,加上囊状幼虫病的危害,致使很多养蜂者选择饲养西方蜜蜂,从而造成广东以外很多地方中蜂数量锐减,有的地方只有在山区尚有少量中蜂存在。

西方蜜蜂对广东的气候、蜜源条件适应性差,无法定地饲养,只有长途转地饲养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随着广东省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加,广东养蜂者多不愿离开家乡进行长途转地,加之广东人喜欢土蜂蜜,其售价高于西蜂蜜,因此大多数养蜂者选择饲养中蜂,从而使华南中蜂数量在广东呈现上升趋势。

在中心分布区,华南中蜂分蜂性增强,维持群势能力降低,加之蜜源植物减少、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危害,导致生产性能下降。

截至2006年,华南中蜂仍有70万群以上,无濒危危险。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蜂王基本呈黑灰色,腹节有灰黄色环带(图3);雄蜂呈黑色(图4);工蜂为黄黑相间(图5)。其他主要形态特征见表2。

(二)生物学特性

华南中蜂繁殖高峰期平均日产卵量为500~700粒,最高日产卯量为1200粒(图6)。

育虫节律较陡,受气候、蜜源等外界条件影响较明显。春季繁殖较快,夏季繁殖缓慢,秋季有些地方停止产卵,冬季繁殖中等。

维持群势能力较弱,一般群势为3~4框蜂,最大群势达8框蜂左右。分蜂性较强,通常一年分蜂2~3次;分蜂时,群势多为3~5框蜂,有的群势2框蜂即进行分蜂。蜂群经过度夏期后,群势下降40%~45%。

华南中蜂温驯性中等,受外界刺激时反应较强烈,易螫人。盗性较强,食物缺乏时易发生互盗。防卫性能中等。易飞逃。

易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病害流行时发病率高达85%以上。对此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消毒、选育抗病蜂种、幽闭蜂王迫使其停止产卵而断子等措施进行防治。

(三)生产性能

1.蜂产品产量华南中蜂的产品只有蜂蜜和少量蜂蜡。年均群产蜜量因饲养方式不同差异很大。定地饲养年均群产蜂蜜10~18kg,转地饲养年均群产蜂蜜15~30kg。可生产少量蜂蜡(年均群产不足0.5kg),一般多自用加工巢础。

2.蜂产品质量华南中蜂生产的蜂蜜浓度较低,成熟蜜含水量23%~27%,淀粉酶值2~6,蜂蜜颜色较浅,味香醇。

四、饲养管理

华南中蜂中心分布区的放养方式有两种,75%~80%的蜂群为定地结合小转地饲养,20%~25%的蜂群为定地饲养。大多数蜂群采用活框饲养,少数蜂群采用传统方式饲养(图7、图8)。

五、品种保护与研究利用

目前尚未建立华南中蜂保种场或保护区。由于华南中蜂对华南地区山区的适应性很强,饲养华南中蜂已成为山区很多农户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对山区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图9)。

六、品种评价

华南中蜂嗅觉灵敏,能利用零星蜜源,消耗饲料少,抗囊状幼虫病和巢虫的能力高于其他类型的中华蜜蜂,其缺点为分蜂性强、盗性强。饲养华南中蜂,对山区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4133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