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鹅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养羊巴 养鸭养鹅

2020-05-21

鹅巴氏杆菌病也叫做鹅霍乱或者鹅出败,是由于感染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导致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任何年龄的鹅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雏鹅和青年鹅比较容易发生,而成年鹅较少发生。该病急性发生,快速传播、死亡,死亡率能够达到30%左右,严重损害养鹅业的经济效益,应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鹅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鹅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通常是在该病刚开始暴发的阶段发生,病鹅往往没有表现出任何前驱症状,晚上能够正常采食,但第2天就发现已经死亡,有时也会突然表现出不安,倒地后动几下双翼就发生死亡。急性型,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渐出现,病鹅表现出精神沉郁,独自离群,头隐藏在翅下,出现嗜睡,拒绝下水嬉戏,减少或者停止采食,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1.5-43℃,渴欲增强,有黏液从鼻和口中流出,张口呼吸,下痢,排出淡绿色、灰白色或者绿色的稀便,并散发恶臭,经过2-3天就发生死亡。慢性型,通常是在疫病流行的后期出现,病鹅表现出持续性腹泻,贫血,体质消瘦,部分由于关节发炎、肿胀,呈现跛行,行走摇晃,将肿胀部位切开可渗出豆腐渣样物质。该类型的病鹅通常不会发生死亡,但会明显影响增重、生长以及产蛋率,长时间无法恢复。

2、实验室诊断

直接染色镜检。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死鹅心血以及肝脏、脾脏组织、血液进行涂片,病料进行触片,分别进行碱性美蓝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然后放在显微镜下检查。结果可在肝脏组织触片中观察到散布有近似椭圆形的细小球杆菌,菌体两端钝圆,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美蓝染色使两极发生浓染,存在荚膜,没有芽胞。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死鹅的心血、肝脏和脾脏,在血清肉汤中接种进行增菌培养,经过24h取肉汤培养物分别在血清培养基、血液琼脂平板、半固体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18-24h培养,观察菌落特征,再挑取典型菌落在斜面培养基上接种,保存后用于鉴定。发现肉汤经过24h培养开始出现轻微混浊,经过4-6天液体又变得清亮,且在管底存在黏稠的沉淀物,即使振摇也不会分散,且在培养液顶层会形成菌环。血清琼脂,长出露珠状的闪光圆形小菌落,呈淡灰白色,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且呈半透明状。血液琼脂,长出大量水滴样的小菌落,表面湿润,且菌落周围没有出现溶血现象。半固体培养基,发现细菌不具有运动性。麦康凯培养基,没有长出细菌。

生化培养。将接种肉汤后经过18-20h培养的各个菌株菌液,转移接种到糖发酵培养基中,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48h培养,对发酵情况进行。结果发现该菌无法分解精氨酸和尿素,不能够液化明胶。同时,该菌能够分解蔗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以及单奶糖,能够产酸,但不会产气,且无法分解乳糖、鼠李糖,从而说明从病料中分离到的细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3、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①饮水免疫,即使用1010禽霍乱活菌苗,是一种专用于水禽口服免疫的菌苗,但要注意在免疫前后的3天,都不允许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且鹅在服苗前4-6h要停止饲喂湿料。鹅群第1次服苗后,经过4-5天要再服苗1次,通常第二次服苗后经过3天就能够形成免疫力,能够持续8个月进行保护。②注射免疫,即使用CV系禽霍乱弱毒冻干苗,使用前每瓶疫苗要添加100mL氢氧化铝稀释剂进行稀释,成鹅每只皮下接种o.5mL,经过2周再进行1次免疫接种,注意该疫苗只适用于在非疫区进行预防注射,通常接种经过7天机体就会形成抗体,并能够持续3个月左右进行保护。如果鹅群使用灭活菌苗,成年鹅每只胸部肌肉注射2mL,经过3-5天就会形成免疫力,能够持续3个月进行保护。正常情况下,鹅接种疫苗后,都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如食欲不振,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蛋,经过几天就会恢复正常。另外,由于禽巴氏杆菌具有多种血清型,且耐药性较强,可使用在发病场分离到的菌株,添加葡萄糖犊牛血清培养后制成蜂胶灭活苗,在种鹅产蛋前接种,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或者制成氢氧化铝灭活苗给鹅群进行免疫。

药物治疗。在病鹅进行治疗时,最好先对小群进行药敏试验,并根据结果选择使用最敏感的药物。如病鹅可按体重肌肉注射20mgjkg丁胺卡那霉素,每天2次,1个疗程连续使用5天;或者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00mg恩诺沙星,混合均匀后饲喂,1个疗程连续使用5天。治疗过程中确保用药量和用药时间充足,以确保完全治愈。如果没有彻底治疗,通常会在停止用药后的数天出现复发,使死亡率升高。另外,不能够长时间单独或者反复使用同一种药物,防止形成耐药菌株或者造成菌群紊乱;禁止增加用药量或者延长使用时间,避免由于发生药物中毒而引起死亡;同时,配合采取环境控制以及免疫等相关措施,禁止单纯依靠药物。此外,病鹅也可使用中药治疗,即取250g穿心莲,200g黄苓,200g板蓝根,200g龙胆草,80g大黄,150g黄连,250g银花叶,添加5500mL水,慢火煎煮后取药液饮用,连续使用4天,以上药量适宜全部鹅使用。

相关知识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发生于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的一种传染病的总称。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生高热、肺炎和内脏广泛出血为特征。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肉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细小的革兰氏染阴性短杆菌,菌体呈球状,且两端钝圆,往往单个存在,无法运动,不能够形成芽胞。该菌具有较弱的抵抗力,在干燥空气中只能够生存2-3天,在血液、分泌物或者排泄物中能够生存6-10天,但在腐败的尸体中能够生存长达1-6个月;在阳光照射下经过几分钟就会被杀死,在高温条件下会马上被杀死。普通的消毒液都能够杀死病菌,且其对土霉素、磺胺类药物敏感。

发病特点。全世界范围内都能够流行该病,且任何畜禽都具有易感性。该菌是一种条件病原菌,一般在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中存在,同机体处于共栖状态。在牛经受风寒、饥饿、过度疲劳等不良因素的刺激时,由于机体抵抗力减弱,就会促使病菌趁机侵入体内,通过淋巴液进入血液,从而发生败血症。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还能够以飞沫的形式通过呼吸道传播,也能够通过损伤皮肤或者蚊蝇叮咬而传播。

2、临床症状

牛感染病菌后通常具有1-6天的潜伏期,根据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急性败血型,牛感染后通常会表现出体温急剧升高,一般可达到41-42℃,随着病程的进展,会逐渐表现出呼吸困难,精神萎靡,停止反刍,下痢且伴有腹痛,开始是排出粥样粪便,后期排出稀液状粪便,其中混杂黏液或者血液,且散发恶臭味,往往在12-48h内发生死亡。水肿型,病牛主要表现出呼吸困难,往往卧地不起,胸前部、颈部及头部皮下结缔组织形成弥漫性炎性水肿,症状严重时还可能扩散到下腹,且肿胀处皮肤明显发绀,用手指按压初期具有热、硬感,后期变凉,且疼痛感也逐渐减轻。病程通常可持续3-14天,之后就会变成慢性。肺炎型,这是最为常见的类型,病猪主要表现出急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的症状,即头颈前伸,张口呼吸,不断咳嗽,且伴有疼痛感,有时还会流出脓性鼻液,支气管发出明显的呼吸音。病程通常能够持续3-14天,大部分在2周内发生死亡。部分病牛会变成慢性型肺炎,病程至少可持续1个月,如果及时使用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一般情况下,日龄越小的犊牛患病后会表现出越严重的临床症状,具有越高的病死率。例如,小于2岁的幼牛,病程通常持续7天以内,死亡率能够超过80%。

3、病理变化

对病死牛进行剖检,肉眼可见肺脏发生明显病变,往往4j5左右发生肉样病变,呈灰红色或者暗红色,质地较硬,小叶间结缔组织因发生浆液性水肿而明显变宽,且其切面存在大理石样花纹;心内外膜发生片状出血;肝脏、肾脏发生比较明显的实质变性;咽喉部发生胶胨样水肿;小肠内出现米粒大小至蚕豆大小的溃疡;脾脏没有发生肿大。取病死牛肺脏、心脏、肝脏、肾脏、脾脏,放入10%中性甲醛溶液中进行固定,通过常规石蜡切片后进行镜检,发现心肌纤维着色,但深浅不同,部分发生崩解、断裂,甚至完全溶解;肝脏发生颗粒变性,胞浆中存在大量的微细颗粒,有时还会存在小空泡;肺脏发生典型的纤维素性肺炎,肺泡腔、支气管及气管内存在大量的脱落的上皮细胞、吞噬细胞及嗜中性细胞。

4、实验室检查

涂片镜检。取病死牛心血、肺脏、淋巴结等直接制成涂片,染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菌体两极着色。

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牛血、肺脏、脾脏、淋巴结,分别在普通培养基、鲜血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发现普通培养基上长出少量细菌,而血液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有细小的圆形菌落,呈浅灰色半透明状,表面光滑。

5、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目前,主要使用牛巴氏杆菌弱毒菌苗和死菌苗两种作为预防疫苗,牛通常在接种菌苗14天后出现免疫效果,能够持续保护6-9个月。在疫病地区,要分别在每年春冬季节进行1次免疫接种,如有需要可使用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中西医结合治疗。由于该病症状严重,要求增加治疗药物的用量,尽快减轻症状。该病以镇痛、抗菌、消炎为治疗原则。病牛可采取耳静脉注射药物,每天1次,分成4组一次性给药。第一组使用4支10mL双抗(也叫做菌毒双抗或者复方利巴韦林,主要含有乳酸环丙沙星)和500mL10%葡萄糖液;第二组使用3支5mL地塞米松和500mL10%葡萄糖液;第三组使用6支lg氨苄青霉素和10%的500mL葡萄糖液;第四组使用5支10mL磺胺和500mLl0%的葡萄糖液,均采取静脉注射给药,连续使用3天。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本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与宿主呈共栖状态。当牛饲养饲养管理不良时,如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疲劳运输、饲料突变、营养缺乏、饥饿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该菌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发生内源性传染。病畜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健康家畜,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该病常年可发生,在气温变化大、阴湿寒冷时更易发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生。
症状
潜伏期2—5天。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常表现为急性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
急性败血型:病牛初期体温可高达41—42℃,精神沉郁、反应迟钝、肌肉震颤,呼吸、脉搏加快,眼结膜潮红,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病牛表现为腹痛,常回头观腹,粪便初为粥样,后呈液状,并混杂粘液或血液且具恶臭。一般病程为12—36小时。
浮肿型:除表现全身症状外,特征症状是颌下、喉部肿胀,有时水肿蔓延到垂肉、胸腹部、四肢等处。眼红肿、流泪,有急性结膜炎。呼吸困难,皮肤和粘膜发绀、呈紫色至青紫色,常因窒息或下痢虚脱而死。
肺炎型:主要表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牛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痛苦干咳,有泡沫状鼻汁,后呈脓性。胸部叩诊呈浊音,有疼感。肺部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及水泡性杂音。眼结膜潮红,流泪。有的病牛会出现带有黏液和血块的粪便。本病型最为常见,病程一般为3—7天。
病理变化
败血型牛出败主要呈全身性急性败血症变化,内脏器官出血,在浆膜与粘膜以及肺、舌、皮下组织和肌肉出血。浮肿型主要表现为咽喉部急性炎性水肿,病牛尸检可见咽喉部、下颌间、颈部与胸前皮下发生明显的凹陷性水肿,手按时出现明显压痕;有时舌体肿大并伸出口腔。切开水肿部会流出微混浊的淡黄色液体。上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胃肠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颌下、咽背与纵隔淋巴结呈急性浆液出血性炎。肺炎型牛出败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索性胸膜炎。肺组织颜色从暗红、炭红到灰白,切面呈大理石样病变。胸腔积聚大量有絮状纤维素的渗出液。此外,还常伴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腹膜炎。
诊断
临床诊断
根据病畜高热、鼻流黏脓分泌物,肺炎等典型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败血型常见多发性出血,浮肿型常见咽喉部水肿,肺炎型主要表现肺两侧前下部有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炎。如需确诊,应做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诊断
病料采取:生前可采取血液、水肿液等;死后可采取心血、肝、脾、淋巴结等。
直接镜检:血液作推片,脏器以剖面作涂片或触片,美蓝或瑞氏染色,镜检,如发现大量的两极染色的短小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短小杆菌,即可初诊。
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37℃培养24小时,此菌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在血液琼脂平板可见有淡灰白色、圆形、湿润、不溶血的露珠样小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必要时再进一步做生化试验鉴定。
鉴别诊断:对于急性死亡的病牛,应注意与炭疽、气肿疽、恶性水肿病的鉴别。对于肺部病变还应与牛肺疫等鉴别。巴氏杆菌病因有高热、肺炎、局部肿胀以及死亡快等特点,易与炭疽,气肿疽和恶性水肿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炭疽:炭疽病牛临死前常有天然孔出血,血液呈暗紫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死后尸僵不全,尸体迅速腐败;脾脏可比正常肿大2-3倍,将血液或脾脏做涂片,革兰氏或瑞氏染色,可见菌体为革兰氏阳性、两端平直、呈竹节状、粗大带有荚膜的炭疽杆菌。而巴氏杆菌病则没有上述病理变化,可见菌体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浓染的细小的球杆菌。
恶性水肿:多发生于外伤、分娩和去势之后,伤口周围呈气性、炎性肿胀,病部切面苍白,肌肉呈暗红色,肿胀部触诊有轻度捻发音。以尸体的肝表面做压印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大杆菌。
气肿疽:多发生于4岁以下的牛,肿胀主要出现在肌肉丰满的部位,呈炎性、气性肿胀,手压柔软,有明显的捻发音。切开肿胀部位,切面呈黑色,从切口流出污红色带泡沫的酸臭液体。肿胀部的肌肉内有暗红色的坏死病灶。由于气体的形成,肌纤维的肌膜之间形成裂隙,横切面呈海绵状。实验室检验,气肿疽梭菌菌体为两端钝圆的大杆菌,气肿疽在我国已基本上得到控制。
防治

预防牛出败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各种应激,增强抵抗力,定期接种疫苗。预防注射可使用血清抗体,用法:100千克以下的牛,皮下或肌肉注射4毫升,100千克以上的牛注射6毫升,免疫力可维持9个月。
发病后对病牛立即隔离治疗:可选用敏感抗生素对病牛注射,如氧氟沙星,肌肉注射,3—5mg/㎏体重,连用2—3天;恩诺沙星,肌肉注射,2.5mg/㎏体重,连用2—3天。消毒圈舍,每日2—3次。未发病牛紧急注射牛出败疫苗

鹅巴氏杆菌病


疾病名称鹅巴氏杆菌病

疾病类型 病毒性传染病
动物种类 鹅
疾病概述
又称鹅出血性败血病(鹅出败)、禽霍乱。禽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以全身粘膜有小出血点,剧烈下痢为特点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多种禽类均能感染。

流行病学特点 对鸡最易感,其次是鸭、鹅、火鸡、麻雀、啄木鸟、白头翁等家禽野鸟都能感染。不同年龄的鹅都能感染,雏鹅、仔鹅最为敏感,在性成熟后开始产蛋时亦较易感。一年四季都能发病,一般鹅以秋季9~11月流行较重,种鹅常见于春季产蛋期流行。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鹅的症状因流行时期不同、鹅体抵抗力、病菌致病力的强弱而有不同,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最急性型常发生在刚开始暴发的最初阶段。病鹅无前驱症状,晚上吃食正常,第2天即发现已死亡。有时病鹅表现突然不安,倒地后双翼扑动几下,随即死亡。随着疫病的发展而陆续出现急性型。病鹅精神萎顿,离群独居,尾翅下垂,头隐翅下,打瞌睡,停止呜叫,不下水嬉戏,不食或少食,体温升高到41.5~43℃,口渴,由鼻和口中流出粘液,张口呼吸,剧烈下痢,排出绿色、灰白色或淡绿色的稀粪,恶臭,出现症状2~3天即死亡。慢性型大多出现在疫病流行后期,也有急性不死而转为慢性。病鹅持续腹泻,消瘦,贫血。有的关节发生炎性肿胀,表现跛行,行走不便,切开肿胀部位见有豆腐渣样渗出物。慢性病鹅一般不会死亡,但长期不能恢复。剖检最急性型看不到明显病变。急性型可见全身粘膜、浆膜、心包膜、冠状沟和心脏都有出血,皮肤发紧变红,肝充血肿大,肺弥漫性充血,出血与水肿。具有诊断价值的病变是心外膜,心冠状沟和心肌有出血点,肝、脾表面有灰白色的坏死小点,小肠出血性炎症。有的死鹅腹腔内有纤维素凝块,卵巢表面尤为多见。慢性型因病原体侵袭的器官不同而异。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可见鼻腔、窦内以及气管呈卡他性炎症,有时肺局部硬变。表现关节炎症状的病例,切开关节肿胀部可见豆腐渣样渗出物,公鹅如肉髯肿大,内有干酪样物质。

诊断方法 本病一般缺乏特征性临床症状,生前较难诊断。根据多种禽类都会感染的特点,结合剖检的特征性病变,可初步诊断,若确诊,还应进行实验室检验。取病鹅的心血或肝组织涂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如见到两极染色的小杆菌即是巴氏杆菌。从肝、脾、心血分离培养(用普通肉汤或血液琼脂培养基)菌落呈蓝绿色边缘,桔红色荧光即为巴氏杆菌。无菌操作取病料,制成悬液,取0.5~1.0毫升,皮下或腹腔内接种兔或小白鼠,接种动物在l~2天死亡,其心血或肝中也能分离出巴氏杆菌,即可确诊.

预防 避免病原的传入和带菌者传播疾病。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消毒卫生制度,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如确需引进,应从无病鹅场购买,引进鹅群隔离观察两周,确证无病后才可并群。鸡、鸭、鹅不要混养。发现病鹅要及时隔离,必要时实施封锁。被污染水源,至少经2周自净后才能开放,其他被污染的地方和物品应彻底消毒。病死鹅应深埋或作无害处理。本病常发地区和受威胁地区,要及早抓好疫苗预防工作。1010禽霍乱活菌苗,用清洁无污染的自然水按说明书规定稀释,也可加入少量饲料拌成稀汤样。待免疫鹅停水停湿料4~6小时后,让其自由饮食含疫苗的水料,在1~2小时内饮完。第一次服后4~5天,再服一次,3天后便能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8个月。用此法应注意免疫前,后3天不能用治疗禽霍乱药物,不能用霉饲料和垫草,感染疾病不饮不食的鹅不宜使用,饮食具要充足,保证鹅能同时吃到。用于注射免疫的疫苗,主要是弱毒菌苗和灭活菌苗。弱毒菌苗国内有多种,各有其优缺点。肌肉注射0.2~l毫升,间隔两周再进行一次,一般5~7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3~6个月。该苗只能在非疫区作预防注射,注射前后几天内绝对不能使用抗生素。如用灭活菌苗,每只成鹅肌注2毫升,注射后3~5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3个月。一般说注射疫苗后,鹅均有不良反应,对产蛋有一定影响。

治疗方法
治疗可用青霉素成鹅每只肌注5~8万单位,每日2~3次,连用4~5天。链霉素成鹅肌注10万单位,每日2次,连用2~3天。氯霉素肌注每千克体重25毫克,每日1次,连用2~3天。内服50毫克,每日1次,连用2天。土霉素,每千克饲料2克拌匀饲喂,连用3~5天。磺胺二甲基嘧啶(SM2)20%钠盐注射液,肌注,每千克体重0.5毫克,每日2次,连用3~5天。长效磺胺片口服每千克体重0.2~0.3克,每日1次,连服5天;或在饲料中加0.4~0.5%,每日1次,连用5天。复方敌菌净按0.02~0.05%拌料饲喂,连用1周。皮下注射抗禽霍乱高免血清每只2~10毫克,连用2天,早期治疗有效。喹乙醇用于预防时,每100千克饲料拌3~5克,连喂数天;用于治疗时,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一次口服。

狐巴氏杆菌病的病原 狐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狐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又可称为出血性败血症。主要症状为急性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该病对各种动物和人的致病性均较高,并且死亡率较高,会给狐狸养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要做好狐巴氏杆菌病的防治工作。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狐巴氏杆菌病的病原狐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原和流行特点

该病的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此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在培养基中呈圆形或者不定长度的杆菌。该菌的抵抗力较差,在70~90℃的温度下经5min即可被杀死,但是极其耐寒,在零下79℃下仍不发生死亡。该菌对多种消毒药剂敏感,可使用漂白粉、甲醛等溶液进行杀灭性的消毒。

该菌对许多动物以及人都有较高的致病性。在狐狸群体中以2~3月龄的仔狐为主要发病群体。主要通过受到巴氏杆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等发病。带菌的禽类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源,狐狸在发病时多呈暴发性的流行,危害极大。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巴氏杆菌在侵入机体后会迅速传播到全身的各个器官,如果诊治不及时经历8天左右的时间即要发生死亡。该病也可以能过受到创伤的皮肤、黏膜感染该病。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是在冷热交替、气候剧变以及潮湿、多雨的时期发病率较高。不良的饲料管理方法以及饲料的质量不佳易诱发此病发生,或者加剧该病的传播。

2、临床症状

该病一般有1~5天的感染潜伏期,根据发病的时间以及症状可分为三个类型,分别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最急性型和急性型的发病率较高。病狐会突然的发病,主要症状包括体温升高、食欲下降,严重时会发生食欲废绝。精神不佳,鼻镜干燥。有时还伴有呕吐和腹泻的现象,排泄的粪便中常混有大量的血液和黏液。可视黏膜黄染,最终会表现为败血症,有的病狐还会出现神经症状而发生死亡,常在抽搐过程中发生死亡;慢性型的主要症状为会出现典型的鼻炎性症状,鼻内的分泌物增多,由最初的浆液性发展成为黏液状,严重时会发展为化脓性,同时伴有咳嗽以及打喷嚏的症状。另外,病狐的渴欲增强,饮水量增加,缩颈闭目,尾巴无力的下垂,呈瞌睡状,靠笼站立或者坐立。呼吸困难,病情较为严重时病狐表现为呈犬坐状,口鼻内有液体流出,眼结膜发绀,在皮肤处会出现红斑,出现心悸和呼吸症状。当神经系统受到侵害后会在咀嚼时出现痉挛性的收缩,最后在神经症状发作后死亡。

3、病理变化

患该病最急性型和急性型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出现败血症变化。将病死狐剥皮后可见全身多处黏膜和皮下组织有大量的出血点。颈部咽喉坚硬一直延续至耳根发热、红肿,并且在周围的结缔组织有大量的出血点。另外,实质器官的黏膜、浆膜充血、出血,浆膜层渗出性浆液性水肿。心脏内外膜可见出血点,心肌弛缓,冠状沟脂肪也可见针尖大小的出血点。病狐全身多处的淋巴结发生肿大、出血,切面有红色珠状液体渗出。肝脏表面有出血点,发生肿胀,切开会有大量的褐色血液流出。肾脏被膜下有出血点,表面苍白,切面可见淡红色液体。脾脏可见点状或不规则片状的出血点。肺脏呈现出血性水肿的状态,部分小叶水肿,肺外膜表面表现不平整,切面有大理石纹。胃部病变也较为明显,胃黏膜脱落,出现弥漫性出血,在多处有出血性炎症,胃的内容物为褐色黏稠液体,其中还掺有少量的未消化饲料。肠黏膜有大块的脱落,肠壁有多处弥散性出血。

4、诊断方法

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时需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要想最终确诊为巴氏杆菌病则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可进行病原学检查,通过将病狐的心血、肝脏等病料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料接种到肉汤培养基中,在37℃下培养24h培养液混浊,将病料接种于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4h后可见圆形菌落,挑取部分菌落进行镜检可见出病料相同的菌形;动物接种,取病较培养物接种小白鼠,可使其在24h后致死,对其剖检可见败血性症状,并取病料进行镜检可见两极染色的短杆菌。

5、防治措施

因该病的危害较大,一旦患病如果治疗不当或者得治疗不及时会引发狐狸大量的死亡而影响养殖经济效益,因此对该病应以预防为主。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的营养,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改善养殖条件,加强日常的卫生清理和定期的消毒工作。改善饲养管理方法,不可将狐与其他家禽、家畜等混养,以防止感染此病。

如果发现患病,要及时的诊断,并积极的对症治疗,在治疗时可以使用抗细小病毒血清按体重0.75mL/kg注射1次,同时使用琦特按0.5mL/kg注射,每天2次,一般经3天后可达到治疗效果。或者可以使用乳酸环丙水星注射液按体重0.2mL/kg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也可以治疗该病,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管理。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是一种散发性、热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导致,病猪的主要症状是咽喉发生肿胀,呼吸困难,肺炎以及急性败血症等。该痛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并能够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传播,有时还会以飞沫的方式进行传播。下面大家就来一起了解一下: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即正常情况下不会导致猪出现发病,只有在环境较差,如闷热、寒冷、气候突然发生改变、潮湿、缺乏营养、通风较差、饲养密度过大、长途运输、过度疲劳等,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就会促使病原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发病。任何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该病。病猪经由排泄物、分泌物将病菌排到体外,导致外界环境、饲料、饮水以及各种用具被污染,然后通过消化道导致其他健康猪发生感染,这也是重要的传染途径;另外,通过打喷嚏、咳嗽排出的病菌,主要以飞沫的形式经由呼吸道进行传播;此外,黏膜伤口、吸血昆虫叮咬皮肤等也能够传播该病。该病一年四季都能够发生,其中气候多变、冷热交替的时候容易发生。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通常在流行初期出现,猪往往突然发病,快速死亡,体温明显升高,停止采食,体质衰弱,不停寒战,可视黏膜发绀,耳根、颈部、腹部等处的皮肤存在紫色斑。比较典型的症状是心跳过快,呼吸急促,伸颈呼吸,呈犬坐姿势,有时会发出喘鸣音,有泡沫状的白色液体从口鼻流出,有时会混杂血液。只要出现呼吸症状,就会导致病情急剧加重,快速发生死亡。病程通常可持续1~2天,病死率能够达到100%。

急性型。这是该病比较常见的类型,主要症状是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病猪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大约41℃,初期出现干性短咳,后期出现湿性痛咳,并有脓黏液咳出,且往往混杂血丝,并伴有浆性或者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对胸部触诊会表现出严重疼痛,听诊可听到哕音,皮肤上存在红斑。初期发生便秘,后期发生腹泻,机体消瘦无力。通常发病经过2~7天死亡,如果没有死亡就会变成慢性型。

慢性型。病猪在发病初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表现出精神较差,食欲不振,体温忽低忽高,咳嗽,渐进性消瘦,走动无力。有时关节发生肿胀,出现跛行,皮肤出现湿疹。最终发生腹泻,渐进性营养不良,体质严重消瘦。突然没有及时采取治疗,病猪往往会由于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而发生死亡。

3、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料。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死猪的肝脏、心脏、肾脏、肺脏、脾脏等组织作为病料,放置在4℃冰箱内储存,用于检查。

触片、染色、镜检。取病料进行触片,分别进行瑞士染色、革兰氏染色,然后放在显微镜下检查。瑞氏染色的病料组织内存在大量的球杆菌,呈卵圆形,且两极着色较深;革兰氏染色的病料组织内存在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料分别在普通琼脂培养基、鲜血琼脂平板上接种,置于37℃下进行16~20h培养,对菌落形态进行观察,并挑取可疑单个菌落进行染色、镜检。结果发现,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贫瘠;鲜血琼脂培养基上旺盛生长,长出圆形的露珠样菌落,稍微隆起,呈灰白色的半透明状,表面光滑、湿润,且边缘整齐的,不会发生溶血。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猪群定期在每年春秋两季进行免疫预防,提高机体特异性抵抗力。目前,主要使用两种菌苗来预防该病,即猪巴氏杆菌氢氧化铝菌苗和猪巴氏杆菌冻干菌苗。猪巴氏杆菌氢氧化铝菌苗,断奶后的所有猪肌肉或者皮下注射5mL,经过14天就能够产生免疫力,可持续6个月进行保护。猪巴氏杆菌弱毒冻干菌苗.一般用量为1头份,猪按使用说明进行稀释后添加在饮水或者饲料中口服,能够持续6个月进行保护。另外,猪群也可选择使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冻干菌接种进行免疫预防。

药物治疗。病猪可按体重肌肉注射3~5mg/kg盐酸多西环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经过3天症状有所减轻,经过7天基本完全恢复。病猪也可按体重配合使用1-2mg/kg硫酸庆大霉素和4~11mg/kg氨节西林进行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也具有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病猪也可按体重使用7~15mg/kg四环素,配合使用0.07g磺胺嘧啶钠和吗啉胍进行治疗,经过3-4天就能够促使机体基本康复。还可取lg磺胺嘧啶、2g大黄末、0.6g复方甘草合剂、0.4g麻黄碱,混合均匀后即为1包药量,对于体重小于2kg的病猪每次服用1包,体重为25~50kg的病猪用量为2~4包,体重超过50kg的病猪用量为4~6包,每次间隔4-6h,连续使用l星期即可促使病情明显好转。

病原
慢性猪巴氏杆菌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multocida),为细小球杆菌,宽0.25~0.4µm,长0.5~1.5µm。单个存在,有时成双排列。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无运动性。在血液和组织中的病原菌,用美蓝、瑞氏或姬姆萨液染色镜检,菌体两端着色深,中央着色较浅,呈明显的两极着色特点。新分离的强毒菌株具有荚膜,但在培养基培养时,荚膜迅速消失。

本菌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pH7.2~7.4。添加血液或血清时,则生长良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形成湿润、光滑、边缘整齐的圆形露珠样灰白色小菌落,有荧光,不溶血。在肉汤中培养呈均匀一致的中等度浑浊,有黏性沉淀物,培养久时,表面形成菌膜。在麦康凯和含有胆盐的培养基上不生长。
本菌可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糖和半乳糖,产酸不产气。对乳糖、鼠李糖、杨苷、菊糖、肌醇不发酵。可形成靛基质,接触酶和氧化酶阳性,甲基红和VP试验阴性,不液化明胶,石蕊牛乳无变化,产生H2S。
根据巴氏杆菌特异性荚膜(K)抗原吸附于红细胞上做被动血凝试验的结果不同,分为A、B、D、E和F5个血清群,利用菌体(O)抗原做凝集反应,将本菌分成12个血清型。利用耐热抗原做琼脂扩散试验,将本菌分成16个血清型。K抗原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O抗原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将菌体型和荚膜型两者结合起来表示,如5:A,6:B,2:D等。我国对本菌血清学鉴定表明,只有A、B、D三个血清群,没有E血清群。在猪以A型及B型为最常见。
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直射阳光下经10~15min死亡,在表层土壤中存活7~8天;在疏松的粪便中经14天死亡;如堆积发酵则2天可死亡,说明腐败易致死亡。在60℃加热10min,加热到100℃立即死亡。一般常用的消毒药,都可在数分钟杀死本菌。但10%克辽林在1h内尚不能杀死此菌,不宜采用。
流行病学
在健康猪上呼吸道中常带有本菌,但多半为弱毒或无毒的类型。由于猪群拥挤、圈舍潮湿、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寒冷、闷热、阴雨连绵、气候骤变、长期营养不良、处于半饥饿状态、寄生虫病、长途运输等不良因素,降低了猪体的抵抗力,或发生某种传染病时,病菌乘机侵入机体内繁殖,而增强毒力,引起发病。这种以内源性感染为主的猪肺疫,呈散发性发生。在自然条件下很少能传染另外的健康猪。当然,由于细菌通过发病猪体毒力增强后,仍可传染另外的健康猪,因此,不能忽视健康猪在传染来源上的作用。
流行性猪肺疫以外源性感染为主,病原主要为Fg型菌,病猪为主要传染来源,细菌随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尸体的内脏和血液等污染周围环境,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其他器物经消化道感染发病。接触和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是次要的传染方式,间有经伤口感染的。国内有用解剖过禽霍乱的刀进行猪去势,或将鸡霍乱死鸡扔到猪圈内喂猪引起猪肺疫发生的事例,已有数起。
本病大多发生于中、小猪,成年猪患病较少。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变的时候发病较多,在南方大多发生在潮湿闷热及多雨季节。猪只的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条件恶劣、饲料和环境的突然变换及长途运输等,都是发生本病的诱因。据多年观察,在华北地区,特别是北京地区,很少见有流行性猪肺疫发生,大多呈零星散发,且大多为慢性经过,更多见于继发于其他传染病,如常是慢性猪瘟、仔猪副伤寒和气喘病的继发病。
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随细菌毒力强弱而定,自然感染的猪,快者为1~3天,慢者为5~14天。
1.最急性型常见于流行初期,病猪于头天晚上吃喝如常,无明显临诊症状,次日晨已死在圈内。病程稍长,症状明显的可见体温升高至41℃以上,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寒战,可视黏膜发绀,耳根、颈、腹等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斑。较典型的症状是急性咽喉炎,颈下咽喉部急剧肿大,呈紫红色,触诊坚硬而有热痛,严重者可波及上达耳根和后到前胸部,致使病猪呼吸极度困难,叫声嘶哑,常两前肢分开呆立,伸颈张口喘息,口鼻流出白色泡沫液体,有时混有血液,严重时常做犬坐姿势张口呼吸,最后窒息而死。病程1~2天,病死率很高,可达100%。
2.急性型是本病常见的病型,主要表现为肺炎症状,体温升高到41℃以上,精神差,食欲减少或废绝,初为干性短咳,后变湿性痛咳,鼻孔流出浆性或脓性分泌物,触诊胸壁有疼痛感,听诊有啰音或摩擦音,呼吸困难,张口吐舌,结膜发绀,皮肤上有红斑,初便秘,后腹泻,消瘦无力,卧地不起,大多4~7天死亡,不死者常转为慢性。
3.慢性型初期症状不显,继则食欲和精神不振,持续性咳嗽,呼吸困难,鼻流少量黏脓性分泌物,进行性消瘦,行走无力。有时发生慢性关节炎,关节肿胀,跛行。有的病例还发生下痢。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常于发病2~3周后衰竭而死。
病理变化
猪巴氏杆菌病1.最急性型最急性病例为败血症的变化,全身皮下、黏膜、浆膜有明显的出血点。在咽喉部及周围组织肿胀明,切开皮肤后,可见咽喉部黏膜因炎性充血、水肿而增厚,黏膜高度肿胀,引起声门部狭窄。周围组织有明显的黄红色出血性胶冻样浸润。淋巴结急性肿大,切面红色,尤其颚凹、咽背及颈部淋巴结明显,甚至出现坏死。心外膜出血,胸腔及心包积液,并有纤维素。肺充血、水肿。脾有点状出血,但不肿大。胃肠黏膜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

2.急性型急性型病例主要表现为肺部炎症。肺小叶间质水肿、增宽,有不同发展时期的肝变区,病变部质度坚实如肝,切面有暗红、灰红、灰白或灰黄等不同色彩,呈大理石样外观。支气管内充满分泌物。胸腔和心包内积有多量淡红色混浊液体,内混有纤维素。胸膜和心包膜粗糙无光泽,上附纤维素,甚至心包和胸膜或者肺与胸膜发生粘连。胸部淋巴结肿大或出血。
3.慢性型慢性经过者,尸体消瘦,贫血,肺炎病变陈旧,有的肺组织内有坏死或干酪样物,外有结缔组织包围;胸膜增厚,甚至与周围邻近组织发生粘连。支气管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有干酪样变化。
诊断鉴别
本病应根据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及细菌学检查的综合资料分析、判定。
1.流行特点本病常见于中、小猪发病;一年四季中,以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变季节发生最多,南方易发生于潮湿闷热的5~9月,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极差及环境突变等是发病的诱因。我国北方或华北地区,大多为散发或继发性猪肺疫,南方则以流行性猪肺疫出现。
2.临诊症状急性病例一般病程较短,可突然死亡,典型的表现是急性咽喉炎,颈部高度红肿,热而坚硬,呼吸困难及肺炎病状。散发或继发性的慢性病猪,症状不显,易和其他猪传染病相混淆。
3.病理变化最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咽喉部急性炎症变化,出血、水肿及胶冻样浸润。急性病例,主要为肺的纤维素性肺炎呈现的大理石样病变,以及胸部淋巴结的炎症。慢性病例为肺部较陈旧的肺炎灶及胸膜肺炎。
4.细菌学检查
(1)取急性病猪的血液、局部水肿液、心血、肝、脾、淋巴结、肺等组织涂片,用瑞氏、美蓝或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显微镜检查,可见卵圆形、两极浓染的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即可初步诊断为巴氏杆菌病。
(2)取新鲜病料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或血清琼脂平板培养时,可长出圆形、光滑、湿润的露珠样小菌落,并有荧光,做涂片、镜检,可见两极着色的小杆菌。血液琼脂培养基上菌落不溶血。病料接种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
5.动物接种试验取新鲜病料,以灭菌生理盐水作用1:10悬液,0.1~0.2mL接种小鼠皮下或腹腔,0.2~0.3mL于鸽腹腔或皮下注射,0.5mL接种于家兔皮下,被接种动物于1~2天后发病、死亡,剖检观察病变,将器官组织涂片和培养,可检出两极浓染的小杆菌,即可确诊。
6.鉴别诊断注意与猪瘟、猪丹毒相区别。最急性病例,咽喉部的肿胀和炎症,剖检时的胶冻样浸润都与败血型的炭疽相似,但猪急性炭疽很少发生,且不形成流行。剖检时炭疽脾脏肿大与猪肺疫不同,如取局部病料细菌学检查,两者病原形态等有明显的不同,易于区别。
防治措施
(一)治疗隔离病猪,及时治疗。同时做好消毒和护理工作。
(1)青霉素和土霉素的剂量及用法同猪丹毒的治疗。链霉素为1g,每日分2次肌肉注射。20%磺胺噻唑钠或磺胺嘧啶钠注射液,小猪为lO~15mL,大猪为20~30mL,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连用3~5天。
(2)抗猪肺疫血清(抗出血性败血症多价血清)在疾病早期应用,有较好的效果。2月龄内仔猪20~40mL,2~5月龄猪40~60mL,5~10月龄猪60~80mL,均为皮下注射。本血清为牛或马源,注射后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应注意观察。
(二)防制措施
(1)在部分健康猪的上呼吸道带有巴氏杆菌,由于不良因素的作用,常可诱发本病。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办法,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消除降低猪体抵抗力的一切不良因素,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兽医防疫卫生工作,以增强猪体的抵抗力。
(2)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进行预防注射,以增强猪体的特异性抵抗力。我国目前使用两类菌苗,一为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断奶后的猪,不论大小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5mL。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猪、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猪皮下或肌肉注射2mL,注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我国有用多杀性巴氏杆菌679~230弱毒株或C20弱毒株制成的口服猪肺疫弱毒冻干菌苗,按瓶签说明的头份,用冷开水稀释后,混入少量饲料内喂猪,使用方便。不论大小猪,一律口服1头份,稀释疫苗应在4h内用完。免疫期前者为10个月,后者为6个月。国内还有用E0630弱毒株、TA53弱毒株和CA弱毒株制成的3种活疫苗,供肌肉或皮下注射。
(3)发病时,猪舍的墙壁、地面、饲养管理用具要进行消毒,粪便废弃物堆积发酵。
(4)必要时,对发病群的假定健康猪,可用猪肺疫抗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注射,剂量为治疗量的一半。
(5)患慢性猪肺疫的小僵猪淘汰处理为好。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4730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