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是一种散发性、热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导致,病猪的主要症状是咽喉发生肿胀,呼吸困难,肺炎以及急性败血症等。该痛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并能够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传播,有时还会以飞沫的方式进行传播。下面大家就来一起了解一下: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yZ023.cOm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即正常情况下不会导致猪出现发病,只有在环境较差,如闷热、寒冷、气候突然发生改变、潮湿、缺乏营养、通风较差、饲养密度过大、长途运输、过度疲劳等,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就会促使病原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发病。任何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该病。病猪经由排泄物、分泌物将病菌排到体外,导致外界环境、饲料、饮水以及各种用具被污染,然后通过消化道导致其他健康猪发生感染,这也是重要的传染途径;另外,通过打喷嚏、咳嗽排出的病菌,主要以飞沫的形式经由呼吸道进行传播;此外,黏膜伤口、吸血昆虫叮咬皮肤等也能够传播该病。该病一年四季都能够发生,其中气候多变、冷热交替的时候容易发生。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通常在流行初期出现,猪往往突然发病,快速死亡,体温明显升高,停止采食,体质衰弱,不停寒战,可视黏膜发绀,耳根、颈部、腹部等处的皮肤存在紫色斑。比较典型的症状是心跳过快,呼吸急促,伸颈呼吸,呈犬坐姿势,有时会发出喘鸣音,有泡沫状的白色液体从口鼻流出,有时会混杂血液。只要出现呼吸症状,就会导致病情急剧加重,快速发生死亡。病程通常可持续1~2天,病死率能够达到100%。

急性型。这是该病比较常见的类型,主要症状是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病猪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大约41℃,初期出现干性短咳,后期出现湿性痛咳,并有脓黏液咳出,且往往混杂血丝,并伴有浆性或者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对胸部触诊会表现出严重疼痛,听诊可听到哕音,皮肤上存在红斑。初期发生便秘,后期发生腹泻,机体消瘦无力。通常发病经过2~7天死亡,如果没有死亡就会变成慢性型。

慢性型。病猪在发病初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表现出精神较差,食欲不振,体温忽低忽高,咳嗽,渐进性消瘦,走动无力。有时关节发生肿胀,出现跛行,皮肤出现湿疹。最终发生腹泻,渐进性营养不良,体质严重消瘦。突然没有及时采取治疗,病猪往往会由于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而发生死亡。

3、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料。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死猪的肝脏、心脏、肾脏、肺脏、脾脏等组织作为病料,放置在4℃冰箱内储存,用于检查。

触片、染色、镜检。取病料进行触片,分别进行瑞士染色、革兰氏染色,然后放在显微镜下检查。瑞氏染色的病料组织内存在大量的球杆菌,呈卵圆形,且两极着色较深;革兰氏染色的病料组织内存在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料分别在普通琼脂培养基、鲜血琼脂平板上接种,置于37℃下进行16~20h培养,对菌落形态进行观察,并挑取可疑单个菌落进行染色、镜检。结果发现,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贫瘠;鲜血琼脂培养基上旺盛生长,长出圆形的露珠样菌落,稍微隆起,呈灰白色的半透明状,表面光滑、湿润,且边缘整齐的,不会发生溶血。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猪群定期在每年春秋两季进行免疫预防,提高机体特异性抵抗力。目前,主要使用两种菌苗来预防该病,即猪巴氏杆菌氢氧化铝菌苗和猪巴氏杆菌冻干菌苗。猪巴氏杆菌氢氧化铝菌苗,断奶后的所有猪肌肉或者皮下注射5mL,经过14天就能够产生免疫力,可持续6个月进行保护。猪巴氏杆菌弱毒冻干菌苗.一般用量为1头份,猪按使用说明进行稀释后添加在饮水或者饲料中口服,能够持续6个月进行保护。另外,猪群也可选择使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冻干菌接种进行免疫预防。

药物治疗。病猪可按体重肌肉注射3~5mg/kg盐酸多西环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经过3天症状有所减轻,经过7天基本完全恢复。病猪也可按体重配合使用1-2mg/kg硫酸庆大霉素和4~11mg/kg氨节西林进行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也具有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病猪也可按体重使用7~15mg/kg四环素,配合使用0.07g磺胺嘧啶钠和吗啉胍进行治疗,经过3-4天就能够促使机体基本康复。还可取lg磺胺嘧啶、2g大黄末、0.6g复方甘草合剂、0.4g麻黄碱,混合均匀后即为1包药量,对于体重小于2kg的病猪每次服用1包,体重为25~50kg的病猪用量为2~4包,体重超过50kg的病猪用量为4~6包,每次间隔4-6h,连续使用l星期即可促使病情明显好转。

病原
慢性猪巴氏杆菌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multocida),为细小球杆菌,宽0.25~0.4µm,长0.5~1.5µm。单个存在,有时成双排列。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无运动性。在血液和组织中的病原菌,用美蓝、瑞氏或姬姆萨液染色镜检,菌体两端着色深,中央着色较浅,呈明显的两极着色特点。新分离的强毒菌株具有荚膜,但在培养基培养时,荚膜迅速消失。

本菌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pH7.2~7.4。添加血液或血清时,则生长良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形成湿润、光滑、边缘整齐的圆形露珠样灰白色小菌落,有荧光,不溶血。在肉汤中培养呈均匀一致的中等度浑浊,有黏性沉淀物,培养久时,表面形成菌膜。在麦康凯和含有胆盐的培养基上不生长。
本菌可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糖和半乳糖,产酸不产气。对乳糖、鼠李糖、杨苷、菊糖、肌醇不发酵。可形成靛基质,接触酶和氧化酶阳性,甲基红和VP试验阴性,不液化明胶,石蕊牛乳无变化,产生H2S。
根据巴氏杆菌特异性荚膜(K)抗原吸附于红细胞上做被动血凝试验的结果不同,分为A、B、D、E和F5个血清群,利用菌体(O)抗原做凝集反应,将本菌分成12个血清型。利用耐热抗原做琼脂扩散试验,将本菌分成16个血清型。K抗原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O抗原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将菌体型和荚膜型两者结合起来表示,如5:A,6:B,2:D等。我国对本菌血清学鉴定表明,只有A、B、D三个血清群,没有E血清群。在猪以A型及B型为最常见。
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直射阳光下经10~15min死亡,在表层土壤中存活7~8天;在疏松的粪便中经14天死亡;如堆积发酵则2天可死亡,说明腐败易致死亡。在60℃加热10min,加热到100℃立即死亡。一般常用的消毒药,都可在数分钟杀死本菌。但10%克辽林在1h内尚不能杀死此菌,不宜采用。
流行病学
在健康猪上呼吸道中常带有本菌,但多半为弱毒或无毒的类型。由于猪群拥挤、圈舍潮湿、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寒冷、闷热、阴雨连绵、气候骤变、长期营养不良、处于半饥饿状态、寄生虫病、长途运输等不良因素,降低了猪体的抵抗力,或发生某种传染病时,病菌乘机侵入机体内繁殖,而增强毒力,引起发病。这种以内源性感染为主的猪肺疫,呈散发性发生。在自然条件下很少能传染另外的健康猪。当然,由于细菌通过发病猪体毒力增强后,仍可传染另外的健康猪,因此,不能忽视健康猪在传染来源上的作用。
流行性猪肺疫以外源性感染为主,病原主要为Fg型菌,病猪为主要传染来源,细菌随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尸体的内脏和血液等污染周围环境,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其他器物经消化道感染发病。接触和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是次要的传染方式,间有经伤口感染的。国内有用解剖过禽霍乱的刀进行猪去势,或将鸡霍乱死鸡扔到猪圈内喂猪引起猪肺疫发生的事例,已有数起。
本病大多发生于中、小猪,成年猪患病较少。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变的时候发病较多,在南方大多发生在潮湿闷热及多雨季节。猪只的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条件恶劣、饲料和环境的突然变换及长途运输等,都是发生本病的诱因。据多年观察,在华北地区,特别是北京地区,很少见有流行性猪肺疫发生,大多呈零星散发,且大多为慢性经过,更多见于继发于其他传染病,如常是慢性猪瘟、仔猪副伤寒和气喘病的继发病。
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随细菌毒力强弱而定,自然感染的猪,快者为1~3天,慢者为5~14天。
1.最急性型常见于流行初期,病猪于头天晚上吃喝如常,无明显临诊症状,次日晨已死在圈内。病程稍长,症状明显的可见体温升高至41℃以上,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寒战,可视黏膜发绀,耳根、颈、腹等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斑。较典型的症状是急性咽喉炎,颈下咽喉部急剧肿大,呈紫红色,触诊坚硬而有热痛,严重者可波及上达耳根和后到前胸部,致使病猪呼吸极度困难,叫声嘶哑,常两前肢分开呆立,伸颈张口喘息,口鼻流出白色泡沫液体,有时混有血液,严重时常做犬坐姿势张口呼吸,最后窒息而死。病程1~2天,病死率很高,可达100%。
2.急性型是本病常见的病型,主要表现为肺炎症状,体温升高到41℃以上,精神差,食欲减少或废绝,初为干性短咳,后变湿性痛咳,鼻孔流出浆性或脓性分泌物,触诊胸壁有疼痛感,听诊有啰音或摩擦音,呼吸困难,张口吐舌,结膜发绀,皮肤上有红斑,初便秘,后腹泻,消瘦无力,卧地不起,大多4~7天死亡,不死者常转为慢性。
3.慢性型初期症状不显,继则食欲和精神不振,持续性咳嗽,呼吸困难,鼻流少量黏脓性分泌物,进行性消瘦,行走无力。有时发生慢性关节炎,关节肿胀,跛行。有的病例还发生下痢。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常于发病2~3周后衰竭而死。
病理变化
猪巴氏杆菌病1.最急性型最急性病例为败血症的变化,全身皮下、黏膜、浆膜有明显的出血点。在咽喉部及周围组织肿胀明,切开皮肤后,可见咽喉部黏膜因炎性充血、水肿而增厚,黏膜高度肿胀,引起声门部狭窄。周围组织有明显的黄红色出血性胶冻样浸润。淋巴结急性肿大,切面红色,尤其颚凹、咽背及颈部淋巴结明显,甚至出现坏死。心外膜出血,胸腔及心包积液,并有纤维素。肺充血、水肿。脾有点状出血,但不肿大。胃肠黏膜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

2.急性型急性型病例主要表现为肺部炎症。肺小叶间质水肿、增宽,有不同发展时期的肝变区,病变部质度坚实如肝,切面有暗红、灰红、灰白或灰黄等不同色彩,呈大理石样外观。支气管内充满分泌物。胸腔和心包内积有多量淡红色混浊液体,内混有纤维素。胸膜和心包膜粗糙无光泽,上附纤维素,甚至心包和胸膜或者肺与胸膜发生粘连。胸部淋巴结肿大或出血。
3.慢性型慢性经过者,尸体消瘦,贫血,肺炎病变陈旧,有的肺组织内有坏死或干酪样物,外有结缔组织包围;胸膜增厚,甚至与周围邻近组织发生粘连。支气管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有干酪样变化。
诊断鉴别
本病应根据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及细菌学检查的综合资料分析、判定。
1.流行特点本病常见于中、小猪发病;一年四季中,以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变季节发生最多,南方易发生于潮湿闷热的5~9月,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极差及环境突变等是发病的诱因。我国北方或华北地区,大多为散发或继发性猪肺疫,南方则以流行性猪肺疫出现。
2.临诊症状急性病例一般病程较短,可突然死亡,典型的表现是急性咽喉炎,颈部高度红肿,热而坚硬,呼吸困难及肺炎病状。散发或继发性的慢性病猪,症状不显,易和其他猪传染病相混淆。
3.病理变化最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咽喉部急性炎症变化,出血、水肿及胶冻样浸润。急性病例,主要为肺的纤维素性肺炎呈现的大理石样病变,以及胸部淋巴结的炎症。慢性病例为肺部较陈旧的肺炎灶及胸膜肺炎。
4.细菌学检查
(1)取急性病猪的血液、局部水肿液、心血、肝、脾、淋巴结、肺等组织涂片,用瑞氏、美蓝或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显微镜检查,可见卵圆形、两极浓染的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即可初步诊断为巴氏杆菌病。
(2)取新鲜病料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或血清琼脂平板培养时,可长出圆形、光滑、湿润的露珠样小菌落,并有荧光,做涂片、镜检,可见两极着色的小杆菌。血液琼脂培养基上菌落不溶血。病料接种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
5.动物接种试验取新鲜病料,以灭菌生理盐水作用1:10悬液,0.1~0.2mL接种小鼠皮下或腹腔,0.2~0.3mL于鸽腹腔或皮下注射,0.5mL接种于家兔皮下,被接种动物于1~2天后发病、死亡,剖检观察病变,将器官组织涂片和培养,可检出两极浓染的小杆菌,即可确诊。
6.鉴别诊断注意与猪瘟、猪丹毒相区别。最急性病例,咽喉部的肿胀和炎症,剖检时的胶冻样浸润都与败血型的炭疽相似,但猪急性炭疽很少发生,且不形成流行。剖检时炭疽脾脏肿大与猪肺疫不同,如取局部病料细菌学检查,两者病原形态等有明显的不同,易于区别。
防治措施
(一)治疗隔离病猪,及时治疗。同时做好消毒和护理工作。
(1)青霉素和土霉素的剂量及用法同猪丹毒的治疗。链霉素为1g,每日分2次肌肉注射。20%磺胺噻唑钠或磺胺嘧啶钠注射液,小猪为lO~15mL,大猪为20~30mL,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连用3~5天。
(2)抗猪肺疫血清(抗出血性败血症多价血清)在疾病早期应用,有较好的效果。2月龄内仔猪20~40mL,2~5月龄猪40~60mL,5~10月龄猪60~80mL,均为皮下注射。本血清为牛或马源,注射后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应注意观察。
(二)防制措施
(1)在部分健康猪的上呼吸道带有巴氏杆菌,由于不良因素的作用,常可诱发本病。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办法,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消除降低猪体抵抗力的一切不良因素,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兽医防疫卫生工作,以增强猪体的抵抗力。
(2)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进行预防注射,以增强猪体的特异性抵抗力。我国目前使用两类菌苗,一为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断奶后的猪,不论大小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5mL。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猪、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猪皮下或肌肉注射2mL,注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我国有用多杀性巴氏杆菌679~230弱毒株或C20弱毒株制成的口服猪肺疫弱毒冻干菌苗,按瓶签说明的头份,用冷开水稀释后,混入少量饲料内喂猪,使用方便。不论大小猪,一律口服1头份,稀释疫苗应在4h内用完。免疫期前者为10个月,后者为6个月。国内还有用E0630弱毒株、TA53弱毒株和CA弱毒株制成的3种活疫苗,供肌肉或皮下注射。
(3)发病时,猪舍的墙壁、地面、饲养管理用具要进行消毒,粪便废弃物堆积发酵。
(4)必要时,对发病群的假定健康猪,可用猪肺疫抗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注射,剂量为治疗量的一半。
(5)患慢性猪肺疫的小僵猪淘汰处理为好。

相关推荐

鹅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鹅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鹅巴氏杆菌病也叫做鹅霍乱或者鹅出败,是由于感染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导致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任何年龄的鹅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雏鹅和青年鹅比较容易发生,而成年鹅较少发生。该病急性发生,快速传播、死亡,死亡率能够达到30%左右,严重损害养鹅业的经济效益,应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鹅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鹅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通常是在该病刚开始暴发的阶段发生,病鹅往往没有表现出任何前驱症状,晚上能够正常采食,但第2天就发现已经死亡,有时也会突然表现出不安,倒地后动几下双翼就发生死亡。急性型,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渐出现,病鹅表现出精神沉郁,独自离群,头隐藏在翅下,出现嗜睡,拒绝下水嬉戏,减少或者停止采食,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1.5-43℃,渴欲增强,有黏液从鼻和口中流出,张口呼吸,下痢,排出淡绿色、灰白色或者绿色的稀便,并散发恶臭,经过2-3天就发生死亡。慢性型,通常是在疫病流行的后期出现,病鹅表现出持续性腹泻,贫血,体质消瘦,部分由于关节发炎、肿胀,呈现跛行,行走摇晃,将肿胀部位切开可渗出豆腐渣样物质。该类型的病鹅通常不会发生死亡,但会明显影响增重、生长以及产蛋率,长时间无法恢复。

2、实验室诊断

直接染色镜检。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死鹅心血以及肝脏、脾脏组织、血液进行涂片,病料进行触片,分别进行碱性美蓝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然后放在显微镜下检查。结果可在肝脏组织触片中观察到散布有近似椭圆形的细小球杆菌,菌体两端钝圆,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美蓝染色使两极发生浓染,存在荚膜,没有芽胞。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死鹅的心血、肝脏和脾脏,在血清肉汤中接种进行增菌培养,经过24h取肉汤培养物分别在血清培养基、血液琼脂平板、半固体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18-24h培养,观察菌落特征,再挑取典型菌落在斜面培养基上接种,保存后用于鉴定。发现肉汤经过24h培养开始出现轻微混浊,经过4-6天液体又变得清亮,且在管底存在黏稠的沉淀物,即使振摇也不会分散,且在培养液顶层会形成菌环。血清琼脂,长出露珠状的闪光圆形小菌落,呈淡灰白色,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且呈半透明状。血液琼脂,长出大量水滴样的小菌落,表面湿润,且菌落周围没有出现溶血现象。半固体培养基,发现细菌不具有运动性。麦康凯培养基,没有长出细菌。

生化培养。将接种肉汤后经过18-20h培养的各个菌株菌液,转移接种到糖发酵培养基中,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48h培养,对发酵情况进行。结果发现该菌无法分解精氨酸和尿素,不能够液化明胶。同时,该菌能够分解蔗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以及单奶糖,能够产酸,但不会产气,且无法分解乳糖、鼠李糖,从而说明从病料中分离到的细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3、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①饮水免疫,即使用1010禽霍乱活菌苗,是一种专用于水禽口服免疫的菌苗,但要注意在免疫前后的3天,都不允许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且鹅在服苗前4-6h要停止饲喂湿料。鹅群第1次服苗后,经过4-5天要再服苗1次,通常第二次服苗后经过3天就能够形成免疫力,能够持续8个月进行保护。②注射免疫,即使用CV系禽霍乱弱毒冻干苗,使用前每瓶疫苗要添加100mL氢氧化铝稀释剂进行稀释,成鹅每只皮下接种o.5mL,经过2周再进行1次免疫接种,注意该疫苗只适用于在非疫区进行预防注射,通常接种经过7天机体就会形成抗体,并能够持续3个月左右进行保护。如果鹅群使用灭活菌苗,成年鹅每只胸部肌肉注射2mL,经过3-5天就会形成免疫力,能够持续3个月进行保护。正常情况下,鹅接种疫苗后,都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如食欲不振,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蛋,经过几天就会恢复正常。另外,由于禽巴氏杆菌具有多种血清型,且耐药性较强,可使用在发病场分离到的菌株,添加葡萄糖犊牛血清培养后制成蜂胶灭活苗,在种鹅产蛋前接种,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或者制成氢氧化铝灭活苗给鹅群进行免疫。

药物治疗。在病鹅进行治疗时,最好先对小群进行药敏试验,并根据结果选择使用最敏感的药物。如病鹅可按体重肌肉注射20mgjkg丁胺卡那霉素,每天2次,1个疗程连续使用5天;或者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00mg恩诺沙星,混合均匀后饲喂,1个疗程连续使用5天。治疗过程中确保用药量和用药时间充足,以确保完全治愈。如果没有彻底治疗,通常会在停止用药后的数天出现复发,使死亡率升高。另外,不能够长时间单独或者反复使用同一种药物,防止形成耐药菌株或者造成菌群紊乱;禁止增加用药量或者延长使用时间,避免由于发生药物中毒而引起死亡;同时,配合采取环境控制以及免疫等相关措施,禁止单纯依靠药物。此外,病鹅也可使用中药治疗,即取250g穿心莲,200g黄苓,200g板蓝根,200g龙胆草,80g大黄,150g黄连,250g银花叶,添加5500mL水,慢火煎煮后取药液饮用,连续使用4天,以上药量适宜全部鹅使用。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发生于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的一种传染病的总称。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生高热、肺炎和内脏广泛出血为特征。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肉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细小的革兰氏染阴性短杆菌,菌体呈球状,且两端钝圆,往往单个存在,无法运动,不能够形成芽胞。该菌具有较弱的抵抗力,在干燥空气中只能够生存2-3天,在血液、分泌物或者排泄物中能够生存6-10天,但在腐败的尸体中能够生存长达1-6个月;在阳光照射下经过几分钟就会被杀死,在高温条件下会马上被杀死。普通的消毒液都能够杀死病菌,且其对土霉素、磺胺类药物敏感。

发病特点。全世界范围内都能够流行该病,且任何畜禽都具有易感性。该菌是一种条件病原菌,一般在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中存在,同机体处于共栖状态。在牛经受风寒、饥饿、过度疲劳等不良因素的刺激时,由于机体抵抗力减弱,就会促使病菌趁机侵入体内,通过淋巴液进入血液,从而发生败血症。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还能够以飞沫的形式通过呼吸道传播,也能够通过损伤皮肤或者蚊蝇叮咬而传播。

2、临床症状

牛感染病菌后通常具有1-6天的潜伏期,根据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急性败血型,牛感染后通常会表现出体温急剧升高,一般可达到41-42℃,随着病程的进展,会逐渐表现出呼吸困难,精神萎靡,停止反刍,下痢且伴有腹痛,开始是排出粥样粪便,后期排出稀液状粪便,其中混杂黏液或者血液,且散发恶臭味,往往在12-48h内发生死亡。水肿型,病牛主要表现出呼吸困难,往往卧地不起,胸前部、颈部及头部皮下结缔组织形成弥漫性炎性水肿,症状严重时还可能扩散到下腹,且肿胀处皮肤明显发绀,用手指按压初期具有热、硬感,后期变凉,且疼痛感也逐渐减轻。病程通常可持续3-14天,之后就会变成慢性。肺炎型,这是最为常见的类型,病猪主要表现出急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的症状,即头颈前伸,张口呼吸,不断咳嗽,且伴有疼痛感,有时还会流出脓性鼻液,支气管发出明显的呼吸音。病程通常能够持续3-14天,大部分在2周内发生死亡。部分病牛会变成慢性型肺炎,病程至少可持续1个月,如果及时使用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一般情况下,日龄越小的犊牛患病后会表现出越严重的临床症状,具有越高的病死率。例如,小于2岁的幼牛,病程通常持续7天以内,死亡率能够超过80%。

3、病理变化

对病死牛进行剖检,肉眼可见肺脏发生明显病变,往往4j5左右发生肉样病变,呈灰红色或者暗红色,质地较硬,小叶间结缔组织因发生浆液性水肿而明显变宽,且其切面存在大理石样花纹;心内外膜发生片状出血;肝脏、肾脏发生比较明显的实质变性;咽喉部发生胶胨样水肿;小肠内出现米粒大小至蚕豆大小的溃疡;脾脏没有发生肿大。取病死牛肺脏、心脏、肝脏、肾脏、脾脏,放入10%中性甲醛溶液中进行固定,通过常规石蜡切片后进行镜检,发现心肌纤维着色,但深浅不同,部分发生崩解、断裂,甚至完全溶解;肝脏发生颗粒变性,胞浆中存在大量的微细颗粒,有时还会存在小空泡;肺脏发生典型的纤维素性肺炎,肺泡腔、支气管及气管内存在大量的脱落的上皮细胞、吞噬细胞及嗜中性细胞。

4、实验室检查

涂片镜检。取病死牛心血、肺脏、淋巴结等直接制成涂片,染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菌体两极着色。

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牛血、肺脏、脾脏、淋巴结,分别在普通培养基、鲜血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发现普通培养基上长出少量细菌,而血液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有细小的圆形菌落,呈浅灰色半透明状,表面光滑。

5、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目前,主要使用牛巴氏杆菌弱毒菌苗和死菌苗两种作为预防疫苗,牛通常在接种菌苗14天后出现免疫效果,能够持续保护6-9个月。在疫病地区,要分别在每年春冬季节进行1次免疫接种,如有需要可使用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中西医结合治疗。由于该病症状严重,要求增加治疗药物的用量,尽快减轻症状。该病以镇痛、抗菌、消炎为治疗原则。病牛可采取耳静脉注射药物,每天1次,分成4组一次性给药。第一组使用4支10mL双抗(也叫做菌毒双抗或者复方利巴韦林,主要含有乳酸环丙沙星)和500mL10%葡萄糖液;第二组使用3支5mL地塞米松和500mL10%葡萄糖液;第三组使用6支lg氨苄青霉素和10%的500mL葡萄糖液;第四组使用5支10mL磺胺和500mLl0%的葡萄糖液,均采取静脉注射给药,连续使用3天。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本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与宿主呈共栖状态。当牛饲养饲养管理不良时,如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疲劳运输、饲料突变、营养缺乏、饥饿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该菌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发生内源性传染。病畜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健康家畜,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该病常年可发生,在气温变化大、阴湿寒冷时更易发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生。
症状
潜伏期2—5天。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常表现为急性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
急性败血型:病牛初期体温可高达41—42℃,精神沉郁、反应迟钝、肌肉震颤,呼吸、脉搏加快,眼结膜潮红,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病牛表现为腹痛,常回头观腹,粪便初为粥样,后呈液状,并混杂粘液或血液且具恶臭。一般病程为12—36小时。
浮肿型:除表现全身症状外,特征症状是颌下、喉部肿胀,有时水肿蔓延到垂肉、胸腹部、四肢等处。眼红肿、流泪,有急性结膜炎。呼吸困难,皮肤和粘膜发绀、呈紫色至青紫色,常因窒息或下痢虚脱而死。
肺炎型:主要表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牛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痛苦干咳,有泡沫状鼻汁,后呈脓性。胸部叩诊呈浊音,有疼感。肺部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及水泡性杂音。眼结膜潮红,流泪。有的病牛会出现带有黏液和血块的粪便。本病型最为常见,病程一般为3—7天。
病理变化
败血型牛出败主要呈全身性急性败血症变化,内脏器官出血,在浆膜与粘膜以及肺、舌、皮下组织和肌肉出血。浮肿型主要表现为咽喉部急性炎性水肿,病牛尸检可见咽喉部、下颌间、颈部与胸前皮下发生明显的凹陷性水肿,手按时出现明显压痕;有时舌体肿大并伸出口腔。切开水肿部会流出微混浊的淡黄色液体。上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胃肠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颌下、咽背与纵隔淋巴结呈急性浆液出血性炎。肺炎型牛出败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索性胸膜炎。肺组织颜色从暗红、炭红到灰白,切面呈大理石样病变。胸腔积聚大量有絮状纤维素的渗出液。此外,还常伴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腹膜炎。
诊断
临床诊断
根据病畜高热、鼻流黏脓分泌物,肺炎等典型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败血型常见多发性出血,浮肿型常见咽喉部水肿,肺炎型主要表现肺两侧前下部有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炎。如需确诊,应做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诊断
病料采取:生前可采取血液、水肿液等;死后可采取心血、肝、脾、淋巴结等。
直接镜检:血液作推片,脏器以剖面作涂片或触片,美蓝或瑞氏染色,镜检,如发现大量的两极染色的短小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短小杆菌,即可初诊。
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37℃培养24小时,此菌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在血液琼脂平板可见有淡灰白色、圆形、湿润、不溶血的露珠样小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必要时再进一步做生化试验鉴定。
鉴别诊断:对于急性死亡的病牛,应注意与炭疽、气肿疽、恶性水肿病的鉴别。对于肺部病变还应与牛肺疫等鉴别。巴氏杆菌病因有高热、肺炎、局部肿胀以及死亡快等特点,易与炭疽,气肿疽和恶性水肿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炭疽:炭疽病牛临死前常有天然孔出血,血液呈暗紫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死后尸僵不全,尸体迅速腐败;脾脏可比正常肿大2-3倍,将血液或脾脏做涂片,革兰氏或瑞氏染色,可见菌体为革兰氏阳性、两端平直、呈竹节状、粗大带有荚膜的炭疽杆菌。而巴氏杆菌病则没有上述病理变化,可见菌体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浓染的细小的球杆菌。
恶性水肿:多发生于外伤、分娩和去势之后,伤口周围呈气性、炎性肿胀,病部切面苍白,肌肉呈暗红色,肿胀部触诊有轻度捻发音。以尸体的肝表面做压印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大杆菌。
气肿疽:多发生于4岁以下的牛,肿胀主要出现在肌肉丰满的部位,呈炎性、气性肿胀,手压柔软,有明显的捻发音。切开肿胀部位,切面呈黑色,从切口流出污红色带泡沫的酸臭液体。肿胀部的肌肉内有暗红色的坏死病灶。由于气体的形成,肌纤维的肌膜之间形成裂隙,横切面呈海绵状。实验室检验,气肿疽梭菌菌体为两端钝圆的大杆菌,气肿疽在我国已基本上得到控制。
防治

预防牛出败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各种应激,增强抵抗力,定期接种疫苗。预防注射可使用血清抗体,用法:100千克以下的牛,皮下或肌肉注射4毫升,100千克以上的牛注射6毫升,免疫力可维持9个月。
发病后对病牛立即隔离治疗:可选用敏感抗生素对病牛注射,如氧氟沙星,肌肉注射,3—5mg/㎏体重,连用2—3天;恩诺沙星,肌肉注射,2.5mg/㎏体重,连用2—3天。消毒圈舍,每日2—3次。未发病牛紧急注射牛出败疫苗

中西医结合治疗种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方法


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或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创伤感染,多发生在寒冷的冬季、冬春和晚秋气候多变、天气寒冷、饲养管理不当、舍内潮湿、通风不良、拥挤等原因引起发病和流行.。由于养鹅户对此缺乏预防措施,常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现将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种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方法介绍如下:

1.临床症状

发病后,种鹅表现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常跟不上群或不愿活动。行动迟缓,步履蹒跚,嗉中积食、肿大,倒提病鹅张口呼吸,口鼻流出酸臭液体,鼻孔有黏性分泌物流出,鼻窦肿大,喉头积有分泌物。病鹅表现摇头,角弓反张,腹泻,粪便稀薄,呈浅黄色、灰白色或绿色。有的鹅关节肿大,疼痛,脚趾麻痹,继而发生跛行,一般病程可延续一个月左右或更长。

2.剖解变化

死亡鹅可见心包内充满透明的浅黄色渗出液,心冠脂肪和心内膜充血和出血,心肌颜色变浅并且柔软。肺脏有弥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在胸肺膜表面,偶见有一层黄白色假膜覆盖。胃肠黏膜充血、出血,并内有大量黏液,肠道内容物似粉浆或带有血液,有出血性炎症,肠黏膜发红或有出血点,特别是十二指肠端充血、出血较明显。肝脏充血、肿大,表面和切面均散布细小、灰白色假膜。母鹅的卵巢有明显的出血,卵泡上的血管出血程度不一,有的卵泡变形,似半煮熟样。

3.治疗方法

(1)西药治疗。①全群鹅可用磺胺-6-甲氧嘧啶,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2克,进行混饲,2次/天,连用3~5天。对于有症状的鹅可肌肉注射头孢噻呋,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毫克,1次/天,连用3~4天。②对于有明显症状的鹅,可在饮水中添加0.02%多西环素,2次/天,连用3天。也可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剂量为每公斤体重30毫克,1次/天,连用3天。③可肌肉注射头孢噻呋钠,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毫克,1次/天,连用3天。④在饮水中配制口服补液盐,用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20克,混合后加常温水1000毫升搅拌均匀,让鹅自由饮用。也可用电解多维227克加水150升,另外加入0.1%维生素C,现配现用,让鹅自由饮用。可在饲料中添加2%欧贝莱(一种微生态制剂),对于疾病恢复可起到良好作用。

(2)中药治疗。可用金银花160克、穿心莲150克、黄芩100克、桔梗90克、大青叶90克、黄连须80克、甘草50克,这些药量为100只鹅1天的量。每天1剂,煎汁拌料,连用3天。此方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和止泻作用,对疾病具有一定疗效。

4.预防措施

(1)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预防该病发生是完全有可能的。对于常发、多发、易发的鹅场可使用禽霍乱蜂胶灭活疫苗,该疫苗安全性高,易于注射,无毒副作用,对鹅无任何不利影响,可有效地控制该病的流行。

(2)注意鹅舍的环境变化,保证鹅舍的通风换气,减少应激产生,尤其是更换饲料时,要注意渐进性换料,并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及电解多维,以便增强鹅的体质和抗病能力。

(3)隔离病鹅,死鹅要深埋或焚烧等,做无害化处理。将鹅舍内的粪便彻底清扫干净,粪便、垫草等清扫物堆积发酵,可用3%的火碱或1∶800消毒威对鹅场及周边环境彻底消毒。鹅舍、料槽、饮水器和一些用具等,亦用0.2%过氧乙酸或0.3%百毒杀进行全面消毒。使用0.1%过氧乙酸对鹅群进行喷雾消毒,每天消毒1次,连用7天。鹅舍每天定时进行清扫、消毒,保持舍内干燥、清洁、卫生。要改善饲养条件,特别要注意防寒、防潮及饲养密度。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体内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当遭遇饲养条件欠佳、饲料更换太勤、环境气候突变、寒冷、潮湿等应激因素时,即可引起发病。

一、中西医结合预防措施
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创伤感染,多发生在寒冷的冬季、冬春和晚秋气候多变、天气寒冷、饲养管理不当、舍内潮湿、通风不良、拥挤等原因引起发病和流行。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或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在门诊病例中,发现5起种鹅巴氏杆菌病例,由于养鹅户对此缺乏预防措施,给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带来很大的损失。现将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种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治疗方法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1.发病情况
黑龙江省铁力市境内5户饲养种鹅户,分别饲养种鹅500一2000只,在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间,出现部分种鹅逐渐死亡现象,每天死亡2一3只,持续发生10多天,户主自行给药3一5d,用痢菌净、土霉素、氟呱酸进行拌料,又注射青、链霉素和安乃近,时好时坏,始终控制不了疫情。随后前来我门诊就医,经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种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很快控制住了疫情。
2.临床症状
发病后,种鹅表现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常跟不上群或不愿活动。行动迟缓,步态瞒珊,嗦中积食,肿大,倒提病鹅张口呼吸,口鼻流出酸臭液体,鼻孔有豁性分泌物流出,鼻窦肿大,喉头积有分泌物。病鹅表现摇头,角弓反张,腹泻粪便稀薄,呈浅黄色、灰白色或绿色。有的鹅关节肿大,疼痛,脚趾麻痹,继而发生跋行,一般病程可延续一个月左右或更长。
3.剖解变化
死亡鹅可见心包内充满透明的浅黄色渗出液,心冠脂肪和心内膜充血和出血,心肌颜色变浅,并且柔软。肺脏有弥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在胸肺膜表面,偶见有一层黄白色假膜覆盖。胃肠豁膜充血、出血,并内有大量豁液,肠道内容物似粉浆,或带有血液,有出血性炎症,肠豁膜发红或有出血点,特别是十二指肠端充血、出血较明显。肝脏充血、肿大,表面和切面均散布细小、灰白色假膜覆盖。母鹅的卵巢有明显的出血,卵泡上的血管出现程度不一,有的卵泡变形,似半煮熟样。
4.实验室检查
①涂片镜检。无菌采取病死鹅的心血、肝脏、淋巴结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检查,结果为阴性的卵圆形短杆菌。再用美兰染色,镜检结果为两极着色的圆形短杆菌,并有荚膜。
②细菌分离与培养。无菌采取病死鹅的心血、肝脏组织和淋巴结,分别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上,370C恒温箱培养24一48h后,生长出圆形、湿润、表面光滑的露珠状的小菌落,能见到不溶血、乳白色、圆形的细小菌落,豁性较大,边缘整齐。将培养物做涂片,染色,镜检,发现大多数细菌呈球杆状或双球状,两极着色,有荚膜。
③生化试验。该菌能分解葡萄糖、半乳糖、果糖、蔗糖,产酸不产气。不能分解乳糖,麦芽糖、肌醇、糊精和淀粉等。还原美兰,能产生靛基质。M.RV-P反应阴性。不液化明胶,不产生H2S,不能运动。
④动物试验。取8只小白鼠,分成7组,试验组用灭菌生理盐水10nil稀释3nil菌液,即1nil菌液作10倍稀释,0.1nil/只,皮下注射4只小白鼠,另4只作对照,3611接种组4只小白鼠全部死亡,对照组4只存活。解剖病死小白鼠,病料重复上述试验,复制本病成功,从而引起本病的病原菌系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强毒菌株。
⑤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法,做常规药敏试验,结果头抱唾吠、氟苯尼考、氧氟沙星、磺胺-6一甲氧嚓咤高敏,丁胺卡那霉素、土霉素、环丙沙星中敏,阿莫西林、庆大霉素、链霉素不敏。
⑥与禽沙门氏菌病的鉴别。禽沙门氏菌病主要发生于1一3周龄的雏鹅,虽然剖检肝表面也有针尖大小灰白色坏死点,但肝脏肿大呈青铜色,肠豁膜虽充血或出血,但呈糠扶样坏死。而且心冠脂肪、心肌外膜和心内膜没有出血。
⑦与禽呼肠孤病毒病的鉴别。禽呼肠孤病毒病是由禽呼肠孤病毒引起鹅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虽然以肝脏、脾脏等器官表面出现大量白色坏死点为特征,但心冠脂肪、心肌外膜和心内膜没有出血点,肠道特别是十二指肠没有膨胀,肠豁膜没有出血,特别是没有带血液胶冻样的肠内容物,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病料涂片镜检,不见两端染色卵圆形小杆菌。

二、诊断
根据病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解变化和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种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
1.西药治疗
全群鹅可用磺胺-6一甲氧嚓咤,剂量为0.2g/kg·W,进行混饲,2次/日,连用3一5d,对于有症状的鹅可肌肉注射头抱唾吠,剂量为5mg/kg体重,1次/日,连用3一4do对于有明显症状的鹅,可用0.020%。多西环素饮水,2次/日,连用3d。也可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剂量为30mg/kg%w,1次/日,连用3do可肌肉注射头抱唾吠钠,剂量为5mg/w,1次日,连用3d,可收到满意的效果。在饮水中配制口服补液盐,用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0g,混合后加常水1000nil溶解,让鹅自行饮用。也可用电解多维227g加水150/L+O.10%VC,现配现用,让其自由饮用。可在饲料中添加20。欧贝莱(一种微生态制剂),对于疾病恢复起到良好作用。
2.中药治疗
可用金银花160g,穿心莲150g,黄答100g,桔梗、大青叶各90g,黄连须80g,甘草50g。为100只鹅1天量。每天1剂,煎汁拌料,连用3d。此方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和止泻作用,具有一定疗效。
①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预防本病发生是完全有可能的。对于常发、多发、易发的鹅场可使用禽霍乱蜂胶灭活疫苗,该疫苗安全性高,易于注射,无毒副作用,对鹅无任何不影响,可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
②注意鹅舍的环境变化。保证鹅舍的通风换气,减少应激的产生,尤其是更换饲料时,要注意渐进性换料,并在饲料中添加VC及电解多维,以便增强鹅的体质和抗病能力。
③隔离病鹅,死鹅要深理或焚烧,做无害化处理。将鹅舍内的粪便彻底清扫干净,粪便、垫草等清扫物堆积发酵,可用30}。的火碱或1:800消毒威进行鹅场及周边环境的彻底消毒。鹅舍、料槽、饮水器和一些用具等,亦用0.20%。过氧乙酸或0.30%。百毒杀进行全面消毒。使用0.10%。过氧乙酸对鹅群进行喷雾消毒,每天消毒1次,连用7do鹅舍每天定时进行清扫、消毒,保持舍内干、清洁、卫生。.要改善饲养条件,特别要注意防寒、防潮及饲养密度。
三、结论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体内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自然界,当饲养条件欠佳、饲料更换太勤、环境气候突变、寒冷、潮湿等应激因素,即可引起发病。此次鹅场发生的巴氏杆菌病,是因为饲养条件差,正直寒冷的冬季,舍内寒冷、潮湿,病原菌大量繁殖,引起发病。由于治疗不彻底使病情得不到控制,用抗生素3d,病情见好,过7一8d又发病,这样反复,因多杀性巴氏杆菌有耐药性现象。所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收到满意的效果。种鹅巴氏杆菌病的病程比较常见,在治疗时,应有耐心,一般疗程在5一7d,也有的需要10天左右,方能很好的收到。

猪链球菌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症的防疫措施


1猪附红细胞体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混合感染症的病理介绍

1.1染病症状汇总

猪感染链球菌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症按照病种长短,可分为三种临床病型,以急性型为主,部分病例转为亚急性型,少数病例转为慢性型。一般来说,死于急性型病的猪占多数,约占病死猪总数的63%;亚急性型次之,为总死亡病例的32%;慢性型病死猪的比例最小,约占总死亡病例的5%。

1.1.1急性型病例症状

病猪突然发病,病情急骤,甚至未见明显症状就迅速死亡,病程为数小时。或是发现病猪不吃食,高热,心跳急速,高度呼吸困难,当天死亡,也有下午发病,次日早上死亡的。

1.1.2亚急性型病例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高达41℃以上,精神沉郁,昏睡,食欲减退或废绝,时有呕吐,病初粪便干硬,后腹泻,尿呈深黄色,咳嗽、呼吸和脉搏均加快,肺音粗厉,可闻干性、湿性啰音,咽喉部肿胀,呈犬坐姿势,口吐白沫,呼吸困难,心音时有增强或减弱或混浊不清。个别病猪心律不齐,眼结膜潮红,流泪,鼻流浆液性液体,耳后、胸部和腹部下部、四肢内侧皮肤均呈弥漫性红色,病程大约在3~5d。

1.1.3慢性型病例症状

病猪病状较轻,时有食欲,持续性咳嗽,多肢性关节肿大,跛行,猪体瘦弱,多死于衰竭,病程长达一到两周。

1.2剖检部位病变情况汇总

通过文献查阅,对病死猪的剖检结果进行了汇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皮下组织和实质器官。病死猪胸腹部和四肢皮下组织呈红色,咽喉部周围组织呈黄红色胶样浸润,各实质器官均散布出血性病变。

(2)淋巴结和肠系膜。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切面多汁,肠系膜散布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溃烂灶。

(3)心脏和肺脏。心肌似煮熟样,心内外膜均散布数量不等的斑点状出血,气管、支气管均充满多量的泡沫状内容物,肺肌肿大,严重炎症,切面呈大理石样,多汁。

(4)肝胆和脾脏。肝脏稍肿,肝面散布浅蓝色、斑状灶,胆囊膨大,充满黏稠、深黄绿色胆汁,脾脏略肿,呈褐紫色,散布数量不等的出血点。

(5)消化道。病死猪腹水较多,并散发腐败味,胃肠黏膜散布数量不等的出血点。

(6)膀胱、肾脏和关节。肾脏和膀胱的黏膜均散布数量不等的出血点,关节肿大,内存脓液。

1.3对定性诊断结果汇总

1.3.1用触片镜检

取心脏和脾脏等组织触片染色镜检:美蓝染色发现圆形、蓝色成双或4~11个短链或长链球菌,还可见两端钝圆、两极着色较深的短小杆菌;革兰染色发现革兰阳性的短链、长链圆形球菌和革兰阴性、两端钝圆、着色深的短小杆菌。

1.3.2用涂片镜检

纯培养物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发现革兰阳性、呈短链、长链圆形球菌和革兰阴性两端染色深的细小杆菌。

一般来说,通过上述的染病症状、剖检部位病变情况、定性诊断结果,可以对这种病进行确诊。

2猪感染附红细胞体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混合感染症的防治措施

2.1可采用的应急措施

首先,针对传染源(/),要及时隔离,积极治疗。疫情发生后,及时、严密隔离病猪,并及早抢救病猪,可采用青霉素、磺胺类、卡那霉素和安乃近等药物,分别肌注,每头病猪每日2次,3~4日为一疗程;必要时,可进行第一个疗程。其次,针对传播途径,加强猪舍和环境的消毒。选一种猪场从未用过的消毒药,以杀灭病原,切断流行锁链。最后,针对易感猪群,要做到群防群治。为了有效地及早控制疫情的发展,在没有猪链球的病和猪肺疫菌苗的情况下,对未发病猪群此时采用青霉素、链霉素和磺胺类药分别肌注,每日保证2次。

2.2相关的防疫措施总结

首先,要先封后定,严控疫源。疫情发生后,及早严格封锁疫点,并对病性尽快确诊,还要严禁疫点、疫区的畜、禽及其产品外出和上市出售,严防散播病原和疫病蔓延。其次,要立即隔离病猪,加强消毒,精心护理,积极治疗。青霉素和链霉素治疗效较好,并对未发病猪群有暂时紧急保护作用,可以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严防蔓延。最后,做好疫情监测,抓好免疫。在猪群的防疫工作中,应以抓好猪瘟免疫工作为中心,同时结合当地实情,加强其他疫病的适时接种预防工作,同时还要加强疫情监测,密切注视疫情新动向,掌握疫情动态。对疫情必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以尽快确诊,及时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封锁和相应防治措施,把疫情控制在小范围内,迅速就地扑灭,防止疫情蔓延,保障养猪业生产正常顺利发展。

3结语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一旦猪群感染猪链球菌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症,按照上述的应急措施治疗,在进行一个疗程之后,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治愈率可高达93%之上。对未发病的假定健康猪群,在连续处理2~3d之后,可有效控制了疫情。

参考文献

廖维连.猪链球菌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症的诊治报告.福建畜牧兽医,2007(04):33-34.

万遂如.我国猪链球菌Ⅱ型流行情况与人类健康.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5(05):38-39.

姚维平.一例猪链球菌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症的诊治.今日畜牧兽医,2006(05):28.

郭菊如.关于猪链球菌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症的调查.养禽与禽病防治,2010(02):22.

孙天怀,杨光.一起肉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诊治.吉林畜牧兽医,2008(08):12.

狐巴氏杆菌病的病原 狐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狐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又可称为出血性败血症。主要症状为急性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该病对各种动物和人的致病性均较高,并且死亡率较高,会给狐狸养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要做好狐巴氏杆菌病的防治工作。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狐巴氏杆菌病的病原狐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原和流行特点

该病的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此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在培养基中呈圆形或者不定长度的杆菌。该菌的抵抗力较差,在70~90℃的温度下经5min即可被杀死,但是极其耐寒,在零下79℃下仍不发生死亡。该菌对多种消毒药剂敏感,可使用漂白粉、甲醛等溶液进行杀灭性的消毒。

该菌对许多动物以及人都有较高的致病性。在狐狸群体中以2~3月龄的仔狐为主要发病群体。主要通过受到巴氏杆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等发病。带菌的禽类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源,狐狸在发病时多呈暴发性的流行,危害极大。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巴氏杆菌在侵入机体后会迅速传播到全身的各个器官,如果诊治不及时经历8天左右的时间即要发生死亡。该病也可以能过受到创伤的皮肤、黏膜感染该病。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是在冷热交替、气候剧变以及潮湿、多雨的时期发病率较高。不良的饲料管理方法以及饲料的质量不佳易诱发此病发生,或者加剧该病的传播。

2、临床症状

该病一般有1~5天的感染潜伏期,根据发病的时间以及症状可分为三个类型,分别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最急性型和急性型的发病率较高。病狐会突然的发病,主要症状包括体温升高、食欲下降,严重时会发生食欲废绝。精神不佳,鼻镜干燥。有时还伴有呕吐和腹泻的现象,排泄的粪便中常混有大量的血液和黏液。可视黏膜黄染,最终会表现为败血症,有的病狐还会出现神经症状而发生死亡,常在抽搐过程中发生死亡;慢性型的主要症状为会出现典型的鼻炎性症状,鼻内的分泌物增多,由最初的浆液性发展成为黏液状,严重时会发展为化脓性,同时伴有咳嗽以及打喷嚏的症状。另外,病狐的渴欲增强,饮水量增加,缩颈闭目,尾巴无力的下垂,呈瞌睡状,靠笼站立或者坐立。呼吸困难,病情较为严重时病狐表现为呈犬坐状,口鼻内有液体流出,眼结膜发绀,在皮肤处会出现红斑,出现心悸和呼吸症状。当神经系统受到侵害后会在咀嚼时出现痉挛性的收缩,最后在神经症状发作后死亡。

3、病理变化

患该病最急性型和急性型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出现败血症变化。将病死狐剥皮后可见全身多处黏膜和皮下组织有大量的出血点。颈部咽喉坚硬一直延续至耳根发热、红肿,并且在周围的结缔组织有大量的出血点。另外,实质器官的黏膜、浆膜充血、出血,浆膜层渗出性浆液性水肿。心脏内外膜可见出血点,心肌弛缓,冠状沟脂肪也可见针尖大小的出血点。病狐全身多处的淋巴结发生肿大、出血,切面有红色珠状液体渗出。肝脏表面有出血点,发生肿胀,切开会有大量的褐色血液流出。肾脏被膜下有出血点,表面苍白,切面可见淡红色液体。脾脏可见点状或不规则片状的出血点。肺脏呈现出血性水肿的状态,部分小叶水肿,肺外膜表面表现不平整,切面有大理石纹。胃部病变也较为明显,胃黏膜脱落,出现弥漫性出血,在多处有出血性炎症,胃的内容物为褐色黏稠液体,其中还掺有少量的未消化饲料。肠黏膜有大块的脱落,肠壁有多处弥散性出血。

4、诊断方法

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时需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要想最终确诊为巴氏杆菌病则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可进行病原学检查,通过将病狐的心血、肝脏等病料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料接种到肉汤培养基中,在37℃下培养24h培养液混浊,将病料接种于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4h后可见圆形菌落,挑取部分菌落进行镜检可见出病料相同的菌形;动物接种,取病较培养物接种小白鼠,可使其在24h后致死,对其剖检可见败血性症状,并取病料进行镜检可见两极染色的短杆菌。

5、防治措施

因该病的危害较大,一旦患病如果治疗不当或者得治疗不及时会引发狐狸大量的死亡而影响养殖经济效益,因此对该病应以预防为主。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的营养,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改善养殖条件,加强日常的卫生清理和定期的消毒工作。改善饲养管理方法,不可将狐与其他家禽、家畜等混养,以防止感染此病。

如果发现患病,要及时的诊断,并积极的对症治疗,在治疗时可以使用抗细小病毒血清按体重0.75mL/kg注射1次,同时使用琦特按0.5mL/kg注射,每天2次,一般经3天后可达到治疗效果。或者可以使用乳酸环丙水星注射液按体重0.2mL/kg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也可以治疗该病,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管理。

猪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


猪巴氏杆菌病又称为猪肺疫、猪出血性败血症,其是由猪巴氏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或散发性和继发性传染病。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如果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很高,会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下面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

1、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

2、病理变化

病猪全身黏膜、浆膜和皮下组织有出血点;气管、支气管内有多量泡沫黏液;纤维素性肺炎,肺有不同程度病变区,切面有暗红、灰红、灰白或灰黄等多种色彩,呈大理石样外观;胸膜有纤维素性附着物,与病肺黏连;胸腔及心包积有多量淡红色混浊液;胸部淋巴结肿大或出血。

3、实验室诊断

3.1直接镜检

取病死猪的心血、肺等组织涂片,用姬姆萨氏染色,菌体呈两端钝圆,两极着色浓染的短杆菌;用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明显的革兰氏阴性红色小杆菌。

3.2细菌分离培养

以无菌操作取病死猪肝、脾等组织,分别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经37℃培养24h后观察,在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可见长出圆形、淡灰色、湿润、露珠样小菌落,取该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贫瘠,在麦康凯培养基上无任何生长。

3.3生化试验

分离的细菌能发酵甘露醇、葡萄糖、蔗糖、果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棉子糖、木糖;分离的细菌进行硫化氢和靛基质试验,结果为阳性;V-P试验和M.R试验均为阴性。

3.4药敏试验

用多种抗菌药敏纸片做药敏试验,结果该菌对丁胺卡那、阿莫西林、氟苯尼考高敏;对庆大霉素、喹诺酮中度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不敏感。

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该群猪患猪巴氏杆菌病,即猪肺疫。

4、治疗

对发病猪进行隔离,对猪舍的墙壁、地面、饲养管理用具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将垫草烧掉,对病死猪进行深埋或者焚烧。

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用高敏的丁胺卡那注射液对病猪进行治疗,按照lOmglkg的剂量进行肌肉注射,每天上、下午各1次,连用Sd。在全群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

经上述方法治疗,3d后回访,没有新发病的猪出现,也没有再出现死亡。此次共发病猪21头,死亡5头。

5、预防

预防本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消除或减少降低猪抵抗力的一切不良因素。一是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圈舍内的环境卫生,保持猪舍通风良好、温暖干燥、水源清洁、饲料配合原料多样化,增加多种维生素,增强猪体的抗病力。二是尽量采用全进全出制的生产方式,封闭式管理猪群,减少从外面引猪,以防引进疫病。三是坚持春秋两季定期进行预防注射,采用口服肺疫弱毒冻干菌苗,按瓶签说明的头份,用水稀释后,混入饲料或水中喂猪,一定要确保每头猪都接受免疫。接种疫苗前几天和后7天禁用抗生素药物。

6、讨论

猪巴氏杆菌病常发生于育成猪和仔猪中,而且在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变季节发生最多。当猪进行长途运输或者饲料管理不当,卫生条件差及环境突变等都可以使猪发生应激,而引起发病。此次该群猪发病正是冬春交替,气温变化大,而引起发病。通过与畜主了解,使用猪肺疫疫苗时,将疫苗直接投入到饲料中饲喂,有可能没有拌均匀,使免疫不确实。

猪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
在健康猪上呼吸道中常带有本菌,但多半为弱毒或无毒的类型。由于猪群拥挤、圈舍潮湿、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寒冷、闷热、阴雨连绵、气候骤变、长期营养不良、处于半饥饿状态、寄生虫病、长途运输等不良因素,降低了猪体的抵抗力,或发生某种传染病时,病菌乘机侵入机体内繁殖,而增强毒力,引起发病。这种以内源性感染为主的猪肺疫,呈散发性发生。在自然条件下很少能传染另外的健康猪。当然,由于细菌通过发病猪体毒力增强后,仍可传染另外的健康猪,因此,不能忽视健康猪在传染来源上的作用。
流行性猪肺疫以外源性感染为主,病原主要为Fg型菌,病猪为主要传染来源,细菌随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尸体的内脏和血液等污染周围环境,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其他器物经消化道感染发病。接触和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是次要的传染方式,间有经伤口感染的。国内有用解剖过禽霍乱的刀进行猪去势,或将鸡霍乱死鸡扔到猪圈内喂猪引起猪肺疫发生的事例,已有数起。
本病大多发生于中、小猪,成年猪患病较少。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变的时候发病较多,在南方大多发生在潮湿闷热及多雨季节。猪只的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条件恶劣、饲料和环境的突然变换及长途运输等,都是发生本病的诱因。据多年观察,在华北地区,特别是北京地区,很少见有流行性猪肺疫发生,大多呈零星散发,且大多为慢性经过,更多见于继发于其他传染病,如常是慢性猪瘟、仔猪副伤寒和气喘病的继发病。
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随细菌毒力强弱而定,自然感染的猪,快者为1~3天,慢者为5~14天。
1.最急性型常见于流行初期,病猪于头天晚上吃喝如常,无明显临诊症状,次日晨已死在圈内。病程稍长,症状明显的可见体温升高至41℃以上,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寒战,可视黏膜发绀,耳根、颈、腹等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斑。较典型的症状是急性咽喉炎,颈下咽喉部急剧肿大,呈紫红色,触诊坚硬而有热痛,严重者可波及上达耳根和后到前胸部,致使病猪呼吸极度困难,叫声嘶哑,常两前肢分开呆立,伸颈张口喘息,口鼻流出白色泡沫液体,有时混有血液,严重时常做犬坐姿势张口呼吸,最后窒息而死。病程1~2天,病死率很高,可达100%。
2.急性型是本病常见的病型,主要表现为肺炎症状,体温升高到41℃以上,精神差,食欲减少或废绝,初为干性短咳,后变湿性痛咳,鼻孔流出浆性或脓性分泌物,触诊胸壁有疼痛感,听诊有啰音或摩擦音,呼吸困难,张口吐舌,结膜发绀,皮肤上有红斑,初便秘,后腹泻,消瘦无力,卧地不起,大多4~7天死亡,不死者常转为慢性。
3.慢性型初期症状不显,继则食欲和精神不振,持续性咳嗽,呼吸困难,鼻流少量黏脓性分泌物,进行性消瘦,行走无力。有时发生慢性关节炎,关节肿胀,跛行。有的病例还发生下痢。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常于发病2~3周后衰竭而死。
病理变化
1.最急性型最急性病例为败血症的变化,全身皮下、黏膜、浆膜有明显的出血点。在咽喉部及周围组织肿胀明,切开皮肤后,可见咽喉部黏膜因炎性充血、水肿而增厚,黏膜高度肿胀,引起声门部狭窄。周围组织有明显的黄红色出血性胶冻样浸润。淋巴结急性肿大,切面红色,尤其颚凹、咽背及颈部淋巴结明显,甚至出现坏死。心外膜出血,胸腔及心包积液,并有纤维素。肺充血、水肿。脾有点状出血,但不肿大。胃肠黏膜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

2.急性型急性型病例主要表现为肺部炎症。肺小叶间质水肿、增宽,有不同发展时期的肝变区,病变部质度坚实如肝,切面有暗红、灰红、灰白或灰黄等不同色彩,呈大理石样外观。支气管内充满分泌物。胸腔和心包内积有多量淡红色混浊液体,内混有纤维素。胸膜和心包膜粗糙无光泽,上附纤维素,甚至心包和胸膜或者肺与胸膜发生粘连。胸部淋巴结肿大或出血。
3.慢性型慢性经过者,尸体消瘦,贫血,肺炎病变陈旧,有的肺组织内有坏死或干酪样物,外有结缔组织包围;胸膜增厚,甚至与周围邻近组织发生粘连。支气管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有干酪样变化。

诊断鉴别
本病应根据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及细菌学检查的综合资料分析、判定。
1.流行特点本病常见于中、小猪发病;一年四季中,以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变季节发生最多,南方易发生于潮湿闷热的5~9月,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极差及环境突变等是发病的诱因。我国北方或华北地区,大多为散发或继发性猪肺疫,南方则以流行性猪肺疫出现。
2.临诊症状急性病例一般病程较短,可突然死亡,典型的表现是急性咽喉炎,颈部高度红肿,热而坚硬,呼吸困难及肺炎病状。散发或继发性的慢性病猪,症状不显,易和其他猪传染病相混淆。
3.病理变化最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咽喉部急性炎症变化,出血、水肿及胶冻样浸润。急性病例,主要为肺的纤维素性肺炎呈现的大理石样病变,以及胸部淋巴结的炎症。慢性病例为肺部较陈旧的肺炎灶及胸膜肺炎。
4.细菌学检查
(1)取急性病猪的血液、局部水肿液、心血、肝、脾、淋巴结、肺等组织涂片,用瑞氏、美蓝或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显微镜检查,可见卵圆形、两极浓染的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即可初步诊断为巴氏杆菌病。
(2)取新鲜病料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或血清琼脂平板培养时,可长出圆形、光滑、湿润的露珠样小菌落,并有荧光,做涂片、镜检,可见两极着色的小杆菌。血液琼脂培养基上菌落不溶血。病料接种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
5.动物接种试验取新鲜病料,以灭菌生理盐水作用1:10悬液,0.1~0.2mL接种小鼠皮下或腹腔,0.2~0.3mL于鸽腹腔或皮下注射,0.5mL接种于家兔皮下,被接种动物于1~2天后发病、死亡,剖检观察病变,将器官组织涂片和培养,可检出两极浓染的小杆菌,即可确诊。
6.鉴别诊断注意与猪瘟、猪丹毒相区别。最急性病例,咽喉部的肿胀和炎症,剖检时的胶冻样浸润都与败血型的炭疽相似,但猪急性炭疽很少发生,且不形成流行。剖检时炭疽脾脏肿大与猪肺疫不同,如取局部病料细菌学检查,两者病原形态等有明显的不同,易于区别。
防治措施
(一)治疗隔离病猪,及时治疗。同时做好消毒和护理工作。
(1)青霉素和土霉素的剂量及用法同猪丹毒的治疗。链霉素为1g,每日分2次肌肉注射。20%磺胺噻唑钠或磺胺嘧啶钠注射液,小猪为lO~15mL,大猪为20~30mL,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连用3~5天。
(2)抗猪肺疫血清(抗出血性败血症多价血清)在疾病早期应用,有较好的效果。2月龄内仔猪20~40mL,2~5月龄猪40~60mL,5~10月龄猪60~80mL,均为皮下注射。本血清为牛或马源,注射后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应注意观察。
(二)防制措施
(1)在部分健康猪的上呼吸道带有巴氏杆菌,由于不良因素的作用,常可诱发本病。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办法,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消除降低猪体抵抗力的一切不良因素,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兽医防疫卫生工作,以增强猪体的抵抗力。
(2)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进行预防注射,以增强猪体的特异性抵抗力。我国目前使用两类菌苗,一为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断奶后的猪,不论大小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5mL。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猪、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猪皮下或肌肉注射2mL,注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我国有用多杀性巴氏杆菌679~230弱毒株或C20弱毒株制成的口服猪肺疫弱毒冻干菌苗,按瓶签说明的头份,用冷开水稀释后,混入少量饲料内喂猪,使用方便。不论大小猪,一律口服1头份,稀释疫苗应在4h内用完。免疫期前者为10个月,后者为6个月。国内还有用E0630弱毒株、TA53弱毒株和CA弱毒株制成的3种活疫苗,供肌肉或皮下注射。
(3)发病时,猪舍的墙壁、地面、饲养管理用具要进行消毒,粪便废弃物堆积发酵。
(4)必要时,对发病群的假定健康猪,可用猪肺疫抗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注射,剂量为治疗量的一半。
(5)患慢性猪肺疫的小僵猪淘汰处理为好。

猪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猪李氏杆菌病的治疗措施


猪李氏杆菌病(Swinelisteriosis)主要是由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引起的人、家畜和禽类的共患传染病。通常在农村养殖户和猪场中呈散发,能够导致多种动物发生感染,人类甚至也能够被感染。猪为以脑膜炎、败血症和单核细胞增多症、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为特征的传染病。本病在我国较多省份发生,但多呈散发,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猪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猪李氏杆菌病的治疗措施。

1、流行病学

李氏杆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体两端钝圆,整体呈短杆状,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菌体没有荚膜,无法形成芽孢。该病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如耐盐碱,即使放在lO%氯化钠溶液中依旧能够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能够生存长达11.5个月,在干燥的土壤中能够生存超过2年;耐热,即使在70℃高温下也能够生存30min左右。但是,大多数消毒药都能够快速杀死病菌,如酒精和石灰乳等。

多种动物都对该病具有易感性,不仅猪能够感染,牛、羊、家兔乃至人类都能够感染。该病在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在秋冬及早春季节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病率,往往呈散发或者地方性流行。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能够经由呼吸道、消化道以及伤口传播细菌,如细菌可随着鼻腔分泌物和粪便排到体外,还可经由污染有细菌的设备和工具等进行传播。

2、临床症状

病猪主要症状是脑膜炎,初期走动不稳,呈盲目转圈运动,过度兴奋,发出刺耳的尖叫,接着陷入昏迷,四肢不断抽搐、流汗,肌肉持续震颤,之后呈现安静,依旧能够采食,但后肢不能够完全直立。部分病猪会表现出明显的共济失调,乱冲乱撞,或者无法控制地后退,最后呈犬坐势;部分会表现出阵发性痉挛,有白沫从口吐出,侧卧在地上不起,四肢呈游泳状乱蹬,陷入麻痹,尤其是后肢无法起立比较常见;部分呈慢性经过,不停转圈,行走不稳,食欲不振,体质消瘦,躯体体颤,经过2~3星期症状逐渐恶化,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只有个别病猪体温明显升高达到41℃左右,通常病程能够持续1~5天,彻底失声。

3、病理变化

病猪自然死亡后进行剖检,主要是脑膜出现发炎,脑膜和脑实质发生炎症、充血、水肿,积聚较多的脑脊液,略微浑浊,脑干变软,存在小脓灶。心内外膜散布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气管黏膜发生充血,存在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肺脏发生充血、水肿,间质增宽,并散布有粟粒大小的出血点。肝脏发生变性、充血,表面出现黄色粟粒大小的坏死灶。脾脏发生充血,存在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胃肠黏膜出现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肾脏表面存在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内切面皮质部散布有出血点。全身淋巴结发生充血、肿大、出血。

4、鉴别诊断

猪伪狂犬病。二者相似之处是传播速度快,病猪都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呼吸困难,食欲废绝等,但伪狂犬病经过几天就能够恢复;妊娠母猪患病后会发生流产,但没有神经症状。取病料乳剂接种到家兔体内进行动物试验,发现家兔会出现严重的痒症状,并发生死亡。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二者相似之处是病猪都表现出神经症状,但脑脊髓炎是引起神经过敏性反应,对于微弱刺激就非常敏感,接触异物或者声音等都能够使其发出大声尖叫、角弓反张以及痉挛等。从病猪上采取的病理或者病理分泌物制剂只能够导致猪出现发病,而无法导致其他动物感染发病。

断奶仔猪应激症。二者相似之处是往往是断乳仔猪出现发病,并会表现出阵发性痉挛等。区别是断奶仔猪应激症会导致其发出尖叫,四肢不断划动,眼球上翻,全身肌肉明显震颤;通过剖检发现肺脏发生充血、淤血,气管含有大量泡沫,心肌色泽较淡且质地松软,心脏明显扩张;脑膜发生轻度水肿和充血,取脑组织制成切片后没有任何明显的变化,也没有小的化脓灶。

5、治疗措施

应急处理。发现病猪后要立即进行隔离,及时将其污染的垫料和粪尿清出,并对圈舍和各种用具使用370来苏儿进行全面消毒。对于污染饲料、病死猪以及粪便要采取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并加强消灭鼠害。

药物治疗。对于病程经过缓慢的病猪,可以肌肉注射80万IU氨苄青霉素纳,每天3次;静脉注射由250mL等渗葡萄糖盐水、3g先锋霉素、0.5g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2次;深层肌肉注射10mL盐酸氯丙嗪,每天2次;静脉注射由250mL50%葡萄糖溶液、10--15mL40%乌洛托品注射液、10mL10%磺胺嘧啶钠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病猪用药治疗6~12天后病情逐渐好转、康复。其中磺胺嘧啶具有较强的抗菌力,不容易结合血浆蛋白,容易扩散进入脑脊髓液和组织中,从而可作为治疗脑部感染的特效药物。需要注意的是,李氏杆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比较容易形成耐药性,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治疗难度,因此要求治疗该病时要先进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择敏感性较强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确保治疗效果较好。

简介
李氏杆菌病是多种畜、禽、野生动物和人共患的传染病。猪患此病较明显的症状是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
病原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isteriamonocytogenes),大小为0.4~0.5micro;m×O.5~2micro;m,呈规则的短杆状,两端钝圆。革兰氏染色阳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在抹片中单个分散或两个菌排成V形或并列。在1~45℃的温度范围内可以生长,但以30~37℃生长最佳。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可生长,但在血液或全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加入0.2%~1%的葡萄糖及2%~3%的甘油生长更佳。在4℃可缓慢增殖,约需7天,故可用低温增菌法从病料中分离病菌。菌落可产生光滑型和粗糙型变异,光滑型菌落透明、蓝灰色,培养3~7天直径可至3~5mm,在45°斜射光照射镜检时,菌落呈特征性蓝绿光泽,在绵羊血琼脂上可形成窄的β溶血环,此特性可与棒状杆菌、猪丹毒杆菌鉴别。在粗糙型菌落中可见到长20micro;m甚至更长的纤丝。该菌在37℃中培养24h可分解葡萄糖、果糖、海藻糖、水杨苷、鼠李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棉子糖、肌醇、卫茅醇、侧金盏花醇、木糖及甘露醇。不还原硝酸盐、不产生靛基质和硫化氢,甲基红及VP试验阳性。用凝集素试验可将本菌分出15种0抗原和4种H抗原,现已查明本菌有7个血清型和11个亚型,猪、禽以Ⅰ型多见。
本菌在pH5.0以下缺乏耐受性,pH5.0以上才能繁殖,至pH9.6仍能生长。本菌对食盐有较强的耐受性,在10%食盐的培养基中仍能生长,在20%的食盐溶液中经久不死。本菌对热的耐受性较强,常规巴氏消毒法不能杀灭它,65℃经30~40min才能被杀灭。兽医上常用的消毒药都易使之灭活。本菌对青霉素有抵抗力,对链霉素敏感,但易形成抗药性;对四环素类和磺胺类药物敏感。
流行病学
李氏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从土壤、排污下水、奶酪和青贮饲料里常可发现。可以从50多种动物体内分到,包括反刍动物、猪、马、犬等,而且多种野兽、野禽、啮齿动物特别是鼠类都易感染,且常为本菌的贮存宿主。患病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其粪、尿、乳汁、精液以及眼、鼻孔和生殖道的分泌液都可分离到本菌。传染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发生。自然感染的传播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和损伤的皮肤。污染的土壤、饲料、水和垫料都可成为本菌的传播媒介。本病一般为散发,但发病后的致死率很高。幼龄和妊娠猪较易感,本病的发生无季节性。
临床症状
本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脑膜脑炎症状。败血型和脑膜炎型混合型多发生于哺乳仔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41.5℃,不吮乳,呼吸困难,粪便干燥或腹泻,排尿少,皮肤发紫,后期体温下降,病程1~3天。多数病猪表现为脑炎症状,病初意识障碍,兴奋、共济失调、肌肉震颤、无目的地走动或转圈,或不自主地后退,或以头抵地呆立;有的头颈后仰,呈观星姿势;严重的倒卧、抽搐、口吐白沫、四肢乱划动,遇刺激时则出现惊叫,病程3~7天。较大的猪呈现共济失调,步态强拘,有的后肢麻痹,不能起立,或拖地行走,病程可达半个月以上。
单纯脑膜脑炎型大多发生于断奶后的仔猪或哺乳仔猪。病情稍缓和,体温与食欲无明显变化,脑炎症状与混合型相似,病程较长,终归死亡。病猪的血液检查时,其白细胞总数升高。单核细胞达8%~12%。
母猪感染一般无明显的临诊症状,但妊娠母猪感染常发生流产,一般引起妊娠后期母猪的流产。

病理变化
脑和脑膜充血或水肿,脑脊髓液增多、混浊,脑干变软,有小化脓灶。脑髓质偶尔可见软化区。组织学检查在血管周围可见以单核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形成血管袖套现象。脑组织有局灶性坏死以及小神经胶质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由于中性粒细胞的液化作用形成小脓灶,在脑桥和髓质部最多见。
发生败血症时,肝脏可见多处坏死灶,脾脏偶尔可见。发生流产的母猪可见子宫内膜充血并发生广泛坏死,胎盘子叶常见有出血和坏死。流产胎儿肝脏有大量小的坏死灶,胎儿可发生自体溶解。
诊断鉴别
依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及剖检病变,可以怀疑本病。确诊需做病原菌分离与鉴定和血清学诊断。
1.细菌学检查根据临诊症状和病变的不同,可以采集脑脊液、血液、脑组织、脾脏和肝脏等进行镜检和分离培养。取肝、脾、脑组织等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以见到革兰氏阳性,呈V形排列的小杆菌;将病料接种于绵羊血琼脂或血液葡萄糖琼脂平板上,于10%CO2环境中,35℃培养,可长出露滴状菌落,呈β溶血。
2.动物接种试验用病料或24h纯培养菌1滴,滴人家兔或豚鼠眼内,另一侧眼作对照,1天后发生化脓性结膜炎,或不久发生败血症死亡。也可将0.5mL纯培养物接种于幼兔耳静脉,观察其血液中单核细胞上升情况。或接种lO~20g重小鼠,取0.2mL肉汤培养物腹腔注射,观察3~5日,将其扑杀,观察肝、脾脏器上坏死灶的形成。妊娠2周的动物接种后可发生流产。
3.免疫血清学诊断采用荧光抗体法可做快速诊断;此外也可用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
本病应注意与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脑脊髓炎进行区别。
防制措施
治疗
猪群发病,应及时隔离治疗,严格消毒;发病初期,可用链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及磺胺类药物注射,并且要大剂量,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有神经症状的乳猪,治疗往往难以奏效。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用于本病的预防。预防本病应做好平时的饲养管理,处理好粪尿。减少饲料和环境中的细菌污染。不要从有病的猪场引种,做好猪场的灭鼠工作。定期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

鹅巴氏杆菌病


疾病名称鹅巴氏杆菌病

疾病类型 病毒性传染病
动物种类 鹅
疾病概述
又称鹅出血性败血病(鹅出败)、禽霍乱。禽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以全身粘膜有小出血点,剧烈下痢为特点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多种禽类均能感染。

流行病学特点 对鸡最易感,其次是鸭、鹅、火鸡、麻雀、啄木鸟、白头翁等家禽野鸟都能感染。不同年龄的鹅都能感染,雏鹅、仔鹅最为敏感,在性成熟后开始产蛋时亦较易感。一年四季都能发病,一般鹅以秋季9~11月流行较重,种鹅常见于春季产蛋期流行。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鹅的症状因流行时期不同、鹅体抵抗力、病菌致病力的强弱而有不同,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最急性型常发生在刚开始暴发的最初阶段。病鹅无前驱症状,晚上吃食正常,第2天即发现已死亡。有时病鹅表现突然不安,倒地后双翼扑动几下,随即死亡。随着疫病的发展而陆续出现急性型。病鹅精神萎顿,离群独居,尾翅下垂,头隐翅下,打瞌睡,停止呜叫,不下水嬉戏,不食或少食,体温升高到41.5~43℃,口渴,由鼻和口中流出粘液,张口呼吸,剧烈下痢,排出绿色、灰白色或淡绿色的稀粪,恶臭,出现症状2~3天即死亡。慢性型大多出现在疫病流行后期,也有急性不死而转为慢性。病鹅持续腹泻,消瘦,贫血。有的关节发生炎性肿胀,表现跛行,行走不便,切开肿胀部位见有豆腐渣样渗出物。慢性病鹅一般不会死亡,但长期不能恢复。剖检最急性型看不到明显病变。急性型可见全身粘膜、浆膜、心包膜、冠状沟和心脏都有出血,皮肤发紧变红,肝充血肿大,肺弥漫性充血,出血与水肿。具有诊断价值的病变是心外膜,心冠状沟和心肌有出血点,肝、脾表面有灰白色的坏死小点,小肠出血性炎症。有的死鹅腹腔内有纤维素凝块,卵巢表面尤为多见。慢性型因病原体侵袭的器官不同而异。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可见鼻腔、窦内以及气管呈卡他性炎症,有时肺局部硬变。表现关节炎症状的病例,切开关节肿胀部可见豆腐渣样渗出物,公鹅如肉髯肿大,内有干酪样物质。

诊断方法 本病一般缺乏特征性临床症状,生前较难诊断。根据多种禽类都会感染的特点,结合剖检的特征性病变,可初步诊断,若确诊,还应进行实验室检验。取病鹅的心血或肝组织涂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如见到两极染色的小杆菌即是巴氏杆菌。从肝、脾、心血分离培养(用普通肉汤或血液琼脂培养基)菌落呈蓝绿色边缘,桔红色荧光即为巴氏杆菌。无菌操作取病料,制成悬液,取0.5~1.0毫升,皮下或腹腔内接种兔或小白鼠,接种动物在l~2天死亡,其心血或肝中也能分离出巴氏杆菌,即可确诊.

预防 避免病原的传入和带菌者传播疾病。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消毒卫生制度,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如确需引进,应从无病鹅场购买,引进鹅群隔离观察两周,确证无病后才可并群。鸡、鸭、鹅不要混养。发现病鹅要及时隔离,必要时实施封锁。被污染水源,至少经2周自净后才能开放,其他被污染的地方和物品应彻底消毒。病死鹅应深埋或作无害处理。本病常发地区和受威胁地区,要及早抓好疫苗预防工作。1010禽霍乱活菌苗,用清洁无污染的自然水按说明书规定稀释,也可加入少量饲料拌成稀汤样。待免疫鹅停水停湿料4~6小时后,让其自由饮食含疫苗的水料,在1~2小时内饮完。第一次服后4~5天,再服一次,3天后便能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8个月。用此法应注意免疫前,后3天不能用治疗禽霍乱药物,不能用霉饲料和垫草,感染疾病不饮不食的鹅不宜使用,饮食具要充足,保证鹅能同时吃到。用于注射免疫的疫苗,主要是弱毒菌苗和灭活菌苗。弱毒菌苗国内有多种,各有其优缺点。肌肉注射0.2~l毫升,间隔两周再进行一次,一般5~7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3~6个月。该苗只能在非疫区作预防注射,注射前后几天内绝对不能使用抗生素。如用灭活菌苗,每只成鹅肌注2毫升,注射后3~5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3个月。一般说注射疫苗后,鹅均有不良反应,对产蛋有一定影响。

治疗方法
治疗可用青霉素成鹅每只肌注5~8万单位,每日2~3次,连用4~5天。链霉素成鹅肌注10万单位,每日2次,连用2~3天。氯霉素肌注每千克体重25毫克,每日1次,连用2~3天。内服50毫克,每日1次,连用2天。土霉素,每千克饲料2克拌匀饲喂,连用3~5天。磺胺二甲基嘧啶(SM2)20%钠盐注射液,肌注,每千克体重0.5毫克,每日2次,连用3~5天。长效磺胺片口服每千克体重0.2~0.3克,每日1次,连服5天;或在饲料中加0.4~0.5%,每日1次,连用5天。复方敌菌净按0.02~0.05%拌料饲喂,连用1周。皮下注射抗禽霍乱高免血清每只2~10毫克,连用2天,早期治疗有效。喹乙醇用于预防时,每100千克饲料拌3~5克,连喂数天;用于治疗时,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一次口服。

猪布氏杆菌病的病原 猪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预防措施


布氏杆菌病又称布鲁氏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侵害动物的生殖器官。引起流产、不育、睾丸炎及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在家畜中,牛、羊、猪最常发生,且可由牛、羊、猪传染给人和其他家畜。虽然布氏杆菌病主要流行于羊场、牛场,但猪场也要做好该病的防控措施。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布氏杆菌病的病原和猪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预防措施。

1、病原特征

猪布氏杆菌病的病原体是布氏杆菌属中的一些成员。该属有6个种,即马尔他布氏杆菌、流产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林鼠布氏杆菌、绵羊布氏杆菌和犬布氏杆菌‘1]。每种又分为若干生物型,如羊有3个型,牛有9个型,猪有4个型。引起猪布氏杆菌病的主要是猪布氏杆菌,其他种的布氏杆菌,如马尔他布氏杆菌和流产布氏杆菌也可引起猪发病。布氏杆菌属是一群革兰氏阴性的球状杆菌或短杆菌,长0.6~1.5μm,宽0.5~0.7μm,多单个存在,不形成芽胞和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以改良的柯氏染色法或其他鉴别染色去染色之后,可表现出特殊的染色反应。各个种与生物型菌株之间,在形态及染色特性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本菌为需氧兼性厌氧菌。猪布氏杆菌在普通大气环境中能很好生长;马尔他布氏杆菌和流产布氏杆菌在初代分离培养时尚需5%~10%COz才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宜pH值为6.6~7.O。该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需用肝汤、肝琼脂、胰蛋白胨肉汤或特别的布氏杆菌肉汤。此菌生长缓慢,初代培养常需5~10天,甚至20~30天,方有可见生长。在肝汤琼脂或胰蛋白胨琼脂上,菌落圆形,光滑、湿润、稍隆起、均质而中央常有细微颗粒;初无色透明,后逐渐浑浊而带灰白甚至灰黄色。该菌对自然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土壤和水中可存活1~4个月,皮毛上2~4个月,鲜乳中8天,肉食品中约2个月。在直射阳光下可存活4h。但其对湿热的抵抗力不强,60℃加热30min或70℃5min即被杀死,煮沸立即死亡。

2、流行病学

母畜的易感性较公畜高;幼年家畜对该病的易感性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易感性逐渐增加,性成熟后变得极为易感。病畜或带菌动物(包括野生动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最危险的传染源是患病的妊娠母畜,其在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布氏杆菌随着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污染环境和饮水。流产后的阴道分泌物、乳汁及患病公畜的精液中均有布氏杆菌存在。布氏杆菌是可以寄生于细胞内的细菌,能在宿主的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内生活和繁殖。有毒菌株的菌体外有蛋白外衣,保护其在细胞内生存并产生全身感染。这种能力可使其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杀伤作用而长期存在。消化道是主要的传染途径,其次是生殖道和皮肤、黏膜,实际上几乎可通过任何途径而传染。动物感染布氏杆菌病后都有一个菌血症阶段,但很快定位于其驻留组织和脏器(如胎盘、胎儿、胎衣、乳腺、淋巴结、睾丸、附睾、精囊等),并随时通过乳汁、精液排出体外。畜群一旦被感染,首先表现孕畜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左右。多数患畜只流产一次,流产二次者较少。所以,病畜群在流产高潮过后,流产率逐渐降低,甚至为O。但如不采取积极防治措施,传染源将长期存在,当畜群更新、病健畜混杂的情况下,将再度暴发流行。该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除引起母畜的流产和公畜的睾丸炎外,很少引起死亡。

3、临床症状

猪布氏杆菌病的显著特征是流产,母猪多在怀孕后30~50天或80~110天流产。早期流产者,胎儿和胎衣常被母猪吞食,而不易发现。流产前常见有精神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产出死胎及体弱的仔猪,胎衣滞留情况不多见。有的可发生子宫内膜炎和阴道炎,以致不能怀孕。有的逐渐转入隐性,经交配受孕,第二次常可正常生产,极少见重复流产。种公猪常发生睾丸炎和附睾炎,两侧或单侧睾丸明显肿大、疼痛,并常波及精索及泌尿生殖道,如果睾丸由于炎症长期肿大,常形成睾丸和附睾的萎缩。猪的布氏杆菌病表现为关节炎症状,比牛、羊更为常见。据调查,病猪中出现明显跛行的约占41%。关节炎多发生于后肢,患部表现肿大、疼痛,运动受阻。较少见的症状还有患猪颌下淋巴结肿大、皮下脓肿、关节炎、腱鞘炎等,如椎骨有病变时,还可能发生后躯或后肢麻痹。

4、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腹股沟淋巴结、颌下淋巴结、乳房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有时有脓肿和灰黄色坏死灶。母猪流产后子宫黏膜常呈化脓性或卡他性炎症,并有小米粒大的灰黄色结节。胎衣充血,绒毛膜水肿或杂有小出血点,有时覆有一层灰黄色渗出物。公猪的睾丸和附睾呈现化脓性——坏死性炎,后期病灶可被机化或钙化,睾丸继发萎缩。除此之外,精囊、前列腺与尿道球腺等都可发生与睾丸相同性质的炎症变化。猪布氏杆菌病还常在肝、肾、肺、脾与皮下组织等处发生脓肿,这一点与其他动物的布氏杆菌病不同。

5、诊断

鉴别诊断。猪布氏杆菌病的病性可根据病状及流行情况进行诊断。如果猪场多数怀孕母猪发生流产,多头种公猪发生睾丸炎、关节炎,则应考虑布氏杆菌病的存在。但是,应注意与乙型脑炎、PRRS等相鉴别。其鉴别的主要方法是病原体的检出和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疾病。因此,畜牧、兽医科技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必要时可进行疫苗(如Ba-19苗)接种。

实验室诊断。可采用平板快速凝集和试管凝集试验,这是在实验室诊断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凝集价可达100万IU/mL者为阳性,50万IU/mL为可疑;如果猪群中没有一头达到100万IU/mL以上的,则50万IU/mL应为阴性。

6、发病后的扑灭措施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猪群一旦被感染,传染源将长期存在,当猪群更新时,带菌猪又可传染给健康猪,引起再度暴发流行。布氏杆菌是兼性细胞内寄生菌,致使化学药物不易生效,故各养殖场对病猪和血清学反应阳性猪均不进行治疗,而采取严格隔离育肥,淘汰食用,以除后患的果断措施。门诊病猪可采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利福平、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新生霉素、壮观霉素、链霉素或土霉素进行治疗,但应注意收效较慢。

7、预防措施

清净地区猪场的预防措施:应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场)引进种猪;引进种猪时,对供方猪场的疫情要进行详细调查,确认无该病存在时方可购人。购入后,尚应在隔离情况下,进行检疫,确认健康无病时才能解除隔离,并群饲养。

受威胁地区猪场的预防措施:应切断与疫区的水源联系,积极有效地消灭吸血昆虫和鼠类,加强环境净化工作,以防止水源、昆虫和鼠类传人该病。对猪群应定期(一般为3个月)进行1次检疫,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发生的病畜。同时还应定期进行免疫接种。适用于猪的菌苗为布氏杆菌猪型2号(S2)弱毒活菌苗,可采取口服(饮水)免疫的方式应用于羊、猪和牛;注射免疫法仅适用于羊和猪。免疫期,绵羊为0.5~1年;山羊和猪均为1年。该苗对怀孕羊、猪、牛作口服免疫,不会引起流产。因为布氏杆菌是兼性细胞内寄生菌,血清抗体只能作用于细胞外的布氏杆菌,所以死菌苗免疫所产生的免疫力非常微弱,临床无应用价值。

疫区的防治措施:以“防止传播、逐步肃清、就地扑灭”为原则,应认真抓好定期检疫,隔离、消毒、杀虫、灭鼠、病畜处理,后备猪培育和免疫接种等项工作。第一,定期检疫和分群隔离。疫区猪场用凝集反应或荧光抗体技术进行定期普遍检疫。所检出的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病猪,均应隔离,育肥后淘汰屠宰,除生殖器官及乳房需销毁或作工业用外,肉须经高温处理后可以食用。第二,消毒、杀虫和灭鼠。猪群每次检出和隔离阳性病猪后,必须将被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并定期做好隔离场所和用具的常规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及产道分泌物、粪便等应妥善消毒和处理,同时尚应定期毒杀吸血昆虫和鼠类。第三,加强后备猪培育。仔猪断乳后进行隔离饲养,于2月龄及4月龄时各检疫1次,如全部为阴性,即可确认为健康猪,可作为后备猪进行培育。若同窝仔猪发现有阳性反应者,应全部送人病猪群进行育肥淘汰。第四,免疫接种。对检疫(5月龄以上)证明无病的猪,应以布氏杆菌猪型2号弱毒活菌苗进行预防免疫。最好采用以下方法,在配种前1个月免疫1次,以后每隔1个月免疫1次,共免疫3次。在1年内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力。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43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