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异刺线虫病的临床症状 鸡异刺线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肉鸡异刺线虫病是寄生虫疾病,又称盲肠虫病,由于盲肠内寄生异刺线虫而引起,病鸡主要表现食欲减退、腹泻、生长缓慢、体质消瘦,且最终由于机体衰竭而发生死亡.该病能够经由消化道造成传播,有时甚至能够导致舍饲肉鸡大量死亡。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鸡异刺线虫病的临床症状鸡异刺线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1、病原

该病的病原是鸡巨星刺线虫,为白色细线状,雌虫比雄虫长。虫卵为灰褐色的长椭圆形,卵壳有两层,壳厚且光滑,内含有单个胚细胞。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经过7-12天的发育成为含有幼虫的具有感染性的虫卵。虫卵的抵抗力强,适宜的环境下可存活9个月,但是在阳光充足、干燥的环境下虫卵可快速死亡。虫卵被鸡蚕食后在小肠内孵化出幼虫,最后为盲肠。另外,鸡通过吞食具有感染性的虫卵或者幼虫的蚯蚓也会感染异刺线虫。

2、流行特点

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尤其是采取地面散养的肉鸡更容易患病,这是由于在散养状态下,鸡可食入虫卵或者含有虫卵的中间宿主,如蚯蚓等,从而导致鸡群发病率较高。成年鸡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因此在感染此病后不易发生死亡,但是会成为传染源,带虫鸡排泄出带有虫卵的粪便会污染饲料、饮水、用具、设施等,从而使健康鸡食入具有感染性的虫卵。该病对幼龄鸡的危害极大,会导致其生长发育受阻,甚至会引发死亡。

3、临床症状

雏鸡在感染该病后常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采食量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发生食欲废绝,从而使雏鸡摄入的营养不足而使得病雏生长发育缓慢,体质逐渐的消瘦,如果症状较为严重时还会因机体过于衰弱而发生死亡。幼鸡在感染此病后会出现下痢和贫血的症状,鸡冠的颜色变为苍白色,体质明显的瘦弱,生长发育不良。成年鸡患此病后肉鸡会出现增重缓慢,或者停止增重的现象,而产蛋鸡则会发生产蛋量急剧的下降,或者停止产蛋。

4、病理变化

对多只病死鸡进行剖检可见病理变化基本相同,主要的病变位置发生在盲肠,可见一侧或者双侧的盲肠有充气样的肿大,导致肠壁变薄,且呈透明状,肿大严重时甚至可以透过肠管壁清晰的看到寄生在该处的虫体不断的蠕动。有的病例的盲肠壁会出现炎症,肠壁增厚,间或有溃疡。有部分公鸡在患病后会在直肠处发现虫体,但是在其他位置,如嗉囊、腺胃、肌胃处都没有发现虫体。另外,病死鸡可见嗉囊萎缩,囊壁较薄,其中空虚无任何食物,肌胃内仅有几颗砂粒,其他脏器没有发生明显病变。

5、诊断方法

对该病可以根据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最终确诊则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检查的方法可以是直接涂片法、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或者使用甘油来检查粪便中的虫卵,其中使用甘油检查虫卵的操作步骤为:先在载玻片上预先滴上等量的甘油和水,将两者充分的混匀,然后用牙签挑取少量病鸡的新鲜粪便放入混合液中,充分混合,将其中较大的粪渣除去后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视野中可见存在大量灰褐色的椭圆形虫卵,并且有较厚的卵壳,疑似为异刺线虫虫卵。还可以直接检查虫体,挑取病死鸡盲肠位置的寄生虫按上述方法置于载玻片上,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清楚的看到虫体的尾部尖细,食道发达,有两根长度不等交合刺。雌虫要比雄虫大,并且雌虫体内有大量的虫卵。通过以上检查即可确诊为鸡异刺线虫病。

6、预防

因该病主要是由于不良的饲养环境以及鸡的抗病能力较差引起的,因此要想预防此病的发生就要加强饲养管理,给鸡群提供营养充足且配比合理的日粮,并且要根据鸡群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日粮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其摄入充足的营养,以增强鸡体的抗病能力。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要将成年鸡与雏鸡分开饲养,并按照体重大小、强弱程度进行分群。做好日常鸡舍的卫生清扫工作,保持鸡舍干燥,勤换垫料,因鸡异刺线虫在干燥且阳光充足的环境可快速死亡,因此鸡舍要保持良好的光照和通风。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包括地面、料槽、水槽、设备设施等都要彻底的消毒。每天都要及时的清理粪便,并堆放在指定的地点进行发酵,以彻底的杀灭虫卵。

7、治疗

如果发现有鸡群患病要及时的对其进行隔离饲养,对鸡舍以及周围的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扫和消毒,及时的将运动场内以及舍内的粪便进行清理,并堆放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发酵,以彻底的杀灭虫源。另外,还要定期使用3%的碱水对运动场以及圈舍进行消毒。对发病鸡群立即进行驱虫,可使用噻苯唑按每千克饲料500mg的量混入饲料,一次性口服。在治疗的同时还要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合理饲喂,增强抵抗力。做好养殖环境的控制工作,给鸡群提供一个舒适、干燥的生活环境。

鸡异刺线虫病诊治措施
一、病原
鸡异刺线虫,细线状,白色,雄虫长7~13毫米,尾端尖细;雌虫长10~15毫米,尾部细长。虫卵呈长椭圆形,灰褐色,两层卵壳,壳厚、光滑,内含单个胚细胞,大小为50~70×30×39微米。虫卵随粪排出,在适宜的温、湿度下,经7~12天发育为含幼虫的感染性虫卵,后者随饲料或饮水被鸡吞食后,在小肠内孵化,幼虫移行到盲肠,经24~30天,发育为线虫。或鸡吃了吞食感染性虫卵或感染性幼虫的蚯蚓而感染异刺线虫。
虫卵抵抗力强。在阴湿的土壤中能存活9个月之久,但在干燥和有阳光充分照射的地方,虫卵很快就被杀死。
二、临床症状
病鸡表现食欲不振或废绝,下痢,精神沉郁,消瘦,贫血,生长发育受阻,逐渐衰弱而死亡。成年母鸡产蛋量下降或停止。
三、病理变化
病鸡消瘦,盲肠肿大,肠壁发炎和增厚,间或有溃疡,在盲肠尖部可发现虫体。
四、诊断
可用水洗沉淀法或漂浮集卵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尸体剖检时可见盲肠发炎,粘膜肥厚,有的有溃疡灶,盲肠尖部发现大量虫体时,即可确诊。
五、防治
可用下列药物进行治疗:
1、噻苯唑500毫克/千克饲料,混入饲料中一次口服。
2、丙硫苯咪唑40毫克/千克饲料拌入饲料中一次口服。
3、甲苯唑30毫克/千克饲料拌入饲料中一次口服。
4、康苯咪唑50毫克/千克饲料拌入饲料中一次口服。
5、左旋咪唑35毫克/千克饲料拌入饲料中一次口服。
6、硫化二苯胺(酚噻嗪)中雏0.3~0.5克/只,成年鸡0.5~1.0克/只拌入饲料中口服。
预防应着重抓好计划性驱虫和粪便的无害处理。

相关推荐

鳗居线虫病


疾病名称鳗居线虫病

为害对象 主要发生于幼鳗
疾病概述 我国不少养鳗场发生此病,主要发生于幼鳗,影响幼鳗生长,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据知,欧洲鳗的发病率高于日本鳗。

病原
为球状鳗居线虫(Anguillicola globiceps)和粗厚鳗居线虫(A.crassa)。虫体粗短,呈圆筒形,通常透明无色,但吸血后呈乌黑色,头部膨大呈球形,食道前段膨大呈球形或瓶形,肠粗大,无直肠和肛门。雌雄异体,雌虫较雄虫大,卵胎生。

症状
病鳗体色发黑瘦弱,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或不摄食。重病鱼腹部有硬块状肿大。剖腹后,可见鳔外壁充血,鳔增大。剪开鳔时,感觉鳔壁增厚,内壁充血,肉眼可见半透明或黑色的线虫。部分病鱼线虫较多时,可使鳔壁破裂,线虫进入体胶,可从肛门爬出体外。

发病规律
线虫在宿主鳔中成熟产出幼虫或含胚卵,从鳔进入消化道,并排出体外。幼虫被剑水蚤类吞食后,在其血腔中发育,幼鳗吞食蚤类后,幼虫通过肠壁、体腔,最后到达鳔内发育成成虫。从幼虫侵入鳗体到发育成熟大约需1年左右。夏、秋季病鱼容易死亡。

防治方法
病鱼无治疗方法,故以预防为主,可定期泼洒晶体敌百虫,浓度为0.2-0.4毫克/升,杀灭水中剑水蚤和幼虫,能较好地控制此病。

蛋鸡交合线虫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蛋鸡交合线虫病又称为比翼线虫病,虫体寄生在气管腔内,引起气管阻塞而呼吸困难,经过肺肝,引起肺出血、发炎,严重者会导致鸡窒息死亡。该病主要侵害幼鸡,影响蛋鸡养殖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了解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下面我们就具体给大家介绍一下蛋鸡交合线虫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

蛋鸡交合线虫主要在鸡舍、运动场、潮湿的草地和牧场感染鸡体,交合线虫主要侵害幼鸡,往往会造成严重的感染,因成鸡的抵抗力较强,感染此病的几率较小。幼鸡一旦感染该病,死亡率非常高,几乎可达到100%,对养鸡业危害较大。交合线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进行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虫卵被鸡吞食,浮出幼虫后被鸡吞食,还有就是虫卵或者幼虫被藏于蚯蚓、蛞蝓等体内,不发育,鸡吞食了这些感染了交合线虫的宿主后患病。感染性虫卵被鸡啄食后会随着粪便排出,再去感染其他健康的鸡群。野鸟在任何年龄都易感,但是不会损害健康,使之成为该病的主要带虫者,造成交合线虫病的散布与流行。

2、临床症状

蛋鸡交合线虫病在地面散养的鸡群多发,在野外放牧的鸡群更易发生。被感染的雏鸡体内出现3~6条线虫时就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的特征性症状为病鸡会长时间的闭眼,向后仰头,不断的向前和向上伸颈,同时张口喘气,有的病鸡头部会不断的左右摇甩,试图将气管内的阻塞物、黏液分泌物甩出,有时会甩出分泌物,其中可见虫体。病鸡在发病初期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不佳,咳嗽,会逐渐衰弱、消瘦,生长发育明显减慢,口腔内充满了泡沫样的唾液,较为严重的病例会出现食欲废绝,咳嗽无力,呼吸困难,最后会因窒息而发生死亡。轻度感染的病鸡的症状不明显,经过治疗后大多会康复,但是如果治疗不及时,该病的死亡率则极高,几乎可达100%。

3、病理变化

病鸡的尸体消瘦、贫血,剖检可口腔内、喉头部位附近有杈子形虫体,一般成虫会始终牢固的吸附在气管黏膜上,因此可见病死鸡的气管黏膜上有虫体附着,刺激气管黏膜发生卡他性炎症,并且气管内有血块,可将虫体覆盖,气管黏膜充血、潮红、发炎,有线状出血,还会产生大量的黏液。当幼虫移行到肺部时,会引起肺部出血,并发生水肿,肺部还会发生大面积的炎性病灶。

4、鉴别诊断

对该病的诊断要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剖检的病理变化,当打开病死鸡的口腔或气管时在强光下可见喉部有无虫体,或者用小棉拭子插入气管,可带出虫体。还可以通过检查病鸡的鼻涕、痰液以及粪便来确诊。通过实验室检查病鸡的粪便,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可见交合线虫的虫卵为不规则的椭圆形,卵壳光滑,在两端有透明的栓塞样构造。

在对该病进行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如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曲霉菌病的鉴别。交合虫病主要危害幼鸡,成鸡较少发生,多发生在野外放牧的鸡群,雏鸡发病后会逐渐的衰弱、消瘦,并表现出张口呼吸的症状,头部不断的左右甩动,口腔内有大量泡沫样的唾液,严重时会发生窒息死亡,病变位置主要为气管和肺部;传染性支气管炎会感染各年龄的鸡群,其中以雏鸡的发病最为严重,主要出现呼吸道症状,主要的病变位置为肾脏,发生肿大,肾小管内充满硝酸盐;鸡曲霉素病表现为肺脏上有霉菌结节,初期为灰白色,坚硬而有弹性,后期为干酪样坏死,气囊和腹腔浆膜上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有时还可见霉菌斑块。

5、防治措施

因该病的的危害较大,死亡率较高,因此要做好预防工作。野鸟是主要的带虫者,因此养殖蛋鸡时要最好选择舍内笼养,以减少吞食带有虫卵的蚯蚓、蛞蝓等而患病,鸡舍要加强防护,防止野鸟侵入传播疾病。如果采取放养的方式则要避免选择贮藏宿主较多的地方,并要清除杂物,保持洁净,减少蚯蚓、蜗牛等宿主寄生的条件。保持鸡舍和运动场卫生和干燥,要勤打扫,并定期的消毒,及时清理粪便,勤换垫料,防止舍内过于潮湿,做好日常的通风换气工作,鸡舍要有充分的阳光照射。粪便不可随意的堆放,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在指定地点进行堆积发酵,以杀死虫卵,减少虫源。对于该病流行的地区要定期的使用药物,如使用甲苯唑或噻苯唑等药物驱虫。另外,还要注意加强日常饲料的营养,保证营养物质的充足且配比合理。

发现病鸡时要及时诊断,并进行隔离饲养,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可使用噻苯唑按0.05%的量或甲苯唑0.044%的量混于饲料中饲喂病鸡,连用2周;用康苯咪唑按病鸡使用50mg/kg的量,在病鸡感染该病后的3~5天、7天、16~17天各服用1次;二碘硝基粉按照病鸡7.7mg/kg的量一次性口服;病鸡也可以用碘溶液,配制方法为碘片1g,碘化钾1.5g,蒸馏水1500mg,给病鸡气管注射或灌服1~1.5mL。

禽比翼线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本病是比翼科(Syngamidae)比翼属(Syngamus)的线虫寄生于鸡、雉、吐绶鸡、珍珠鸡、鹅和多种野禽的气管引起的。病禽有张口呼吸的症状,故又称开口病。呈地方性流行,主要侵害幼禽,患鸡常因呼吸困难导致窒息而死。据四川报道,成都流行斯克里亚宾比翼线虫病时,幼鸡死亡率几乎可达100%,成年鸡很少发病和死亡。

病原体

虫体红色。头端大,呈半球形。口囊宽阔,呈杯状,其外缘形成一个较厚的角质环,底部有三角形小齿。雌虫远比雄虫大,阴门位于体前部。雄虫细小,交合伞厚,肋短粗,交合刺小。雄虫以其交合伞附着于雌虫的阴门部交配,构成Y字形,不独居。

(1)斯克里亚宾比翼线虫(S.skrjabinomorpha)。雄虫长2~4mm,雌虫长9~26mm。口囊底部有6个齿。卵椭圆形,大小为90m49m,两端有厚的卵盖。

(2)气管比翼线虫(S.trachea,图)。雄虫长2~4mm,雌虫长7~20mm。口囊底部有齿6~10个。虫卵大小为(78~110)m(43~46)m,两端有厚的卵盖,卵内有16个胚细胞。

发育史

雌虫产出的虫卵随气管黏液到口腔,被咽入消化道后,随粪便排到体外。也有被咳出的。卵在适宜的温度(25℃)和湿度(85%~90%)下,幼虫在卵壳内蜕皮两次发育形成第3期感染性幼虫。含幼虫的卵在土壤中可生存8~9个月。感染途径有3条:①感染性虫卵(即卵壳内含感染性幼虫)被终末宿主啄食;②感染性幼虫从卵内孵化,终末宿主摄食了幼虫;③感染性虫卵或幼虫被贮藏宿主摄食,再随贮藏宿主转入终末宿主体内。许多无脊椎动物如蛞蝓、螺、蝇和蚯蚓,均可充当这种宿主,幼虫在它们体内并不进一步发育,但保持着感染力。终末宿主啄食了有这种幼虫的贮藏宿主时遭受感染。终末宿主经口感染后,幼虫钻人肠壁,经血流到肺,再转至肺泡。感染后6h,可在肺泡内见到幼虫。感染后第3天,可在肺泡内见到第4期幼虫。之后幼虫上行到细支气管和支气管。感染后第5天,在细支气管和支气管内蜕最后一次皮,变为第5期幼虫,雌雄虫开始交合。感染后第7天,可在气管中见到虫体。感染后18~20天,气管中的虫体发育至性成熟。成虫的寿命随终末宿主之种类而不同,在鸡和吐绶鸡为147天。

流行病学

感染主要发生于鸡舍、运动场、潮湿的草地和牧场。雏禽大量密集时,往往普遍严重感染。感染性幼虫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较弱,但在蚯蚓体内经4年4个月还对幼鸡有感染性;在蛞蝓和蜗牛体内,可活1年以上。野鸟和野吐绶鸡在任何年龄都有易感性,但不损害健康,可能是天然宿主,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曾有严重感染比翼线虫的野吐绶鸡引起鸡群流行本病的报道。来自野鸟体内-的幼虫通过蚯蚓后,对鸡的感染力增强,这有助于本病的散布和流行。

致病作用

因幼虫通过肺移行,严重感染时,引起肺溢血、水肿和大叶性肺炎。成虫以其头部深入气管黏膜下层吸血,造成机械和化学的刺激,可继发卡他性气管炎,并分泌大量黏液。本病只对雏鸡造成严重感染,年龄较大的鸡具有抵抗力。鸡缺乏维生素A、钙和磷时对气管比翼线虫更为易感。

症状

幼雏有3~6条虫体,即出现症状。本病的特异性症状是伸颈,张口呼吸,头左右摇甩,力图排出黏性分泌物,有时在甩出的泌物中见有少数虫体。初期食欲减退,消瘦,口内充满多泡沫的唾液。其后呼吸困难,窒息而死。较老或感染较轻的禽类多能康复,或无明显症状。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贫血。气管黏膜上有虫体附着,并为带血的黏液所覆盖。黏膜潮红,有线状出血及肺炎病变。

诊断与治疗

本病症状有特异性,打开病禽口腔,常能发现喉头附近的虫体;粪便检查可发现虫卵,易于确诊。可用噻苯唑、甲苯唑或苯硫咪唑等药驱虫。

预防

(1)禽舍和运动场应保持干燥,定期消毒。

(2)尽可能地避免在贮藏宿主多的地方放养。

(3)尽可能改自由放养为舍饲;火鸡与鸡分开饲养;防止野鸟进入鸡舍。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5201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