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白头白嘴病症状和防冶方法

病原

白头白嘴病主要是由粘球菌引起的。菌体细长,粗细几乎一致,而长短不一。菌体一般宽0.8毫米、长5~9微米,革兰氏阴性,柔软而易曲绕,无鞭毛,滑行运动。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5℃,pH6.0~8.5之间都能生长。菌落形似菊花。主要侵害草鱼、青鱼、链鱼、鲤鱼等鱼苗和夏花鱼种。鱼苗培养20天左右,若不及时分塘,就容易发生此病。车轮虫大量寄生于鱼的皮肤或鳃上也会引起白头白嘴病。

病症

病鱼自吻端到眼前的一段皮肤呈rǔ白色。唇似肿胀,嘴张闭不灵活,因而造成呼吸困难。口圈周围的皮肤腐烂,鳃上皮组织坏死,有絮状物粘附其上,故在池边观察水面游动的病鱼,可清楚地看到白头白嘴的症状。病鱼体瘦发黑。10天左右的病鱼苗在塘边狂游,俗称跑马病。以后反应迟钝,有气无力地浮动,常停留在下风处近岸边,不久就会出现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合理放养和及时分塘。

(2)用漂白粉(含30%有效氯)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水用药1克,每天1次,连续2天。

(3)或用生石灰全池遍洒,每平方米20-30克。

(4)用乌蔹莓(五爪龙)、硼砂合剂治疗,每立方米水用乌蔹莓5~7克、硼砂1.5~2克,每天洒药1次,连续3天,病情严重的应连续洒药6天。

(5)用五倍子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水用药2~4克。

(6)痢特灵。每1000公斤池水用25-50毫克,全池遍洒。

相关阅读

鲤鱼竖鳞病症状和防冶方法


竖鳞病是由点状假单孢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疾病。病之特征是鳞片基部水肿、腹水及肠炎。

病原:

本菌呈短杆状,近圆形,单个排列,革兰氏阴性。此病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能产生与原有病鱼相似的症状。此外,气单孢菌也能致竖鳞病。

病鱼症状:

病鱼体表用手摸去有粗糙感;鱼体后部部分鳞片向外张开像松球,鳞的基部水肿,以致鳞片竖起。用手指在鳞片上稍加压力,渗出液就从鳞片基部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脱鳞处形成红色溃疡,并常伴有鳍基充血,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腹腔积水等。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身体倒转,腹部向上,这样持续2~3天,即陆续死亡。

流行情况

竖鳞病主要危害鲤鱼。此病在我国东北、华中、华东等养殖区常出现,有两个流行季节:主要流行于4-7月鲤鱼产卵期,其次是鲤鱼越冬期。亲鱼因此病死亡率最高的可达85%。一龄以上的鲤鱼死亡率高达50%以上。此病的流行与鱼体受伤、池水污浊及鱼体抗病力降低有关。

防治方法:

(1)鲤鱼鱼体受伤是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牵捕、搬运、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防止鱼体受伤。

(2)亲鲤产卵池在冬季要进行干池清整,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3)用链霉素或氯霉素进行腹腔注射,每尾用药3~6毫克。

(4)每100千克水加捣烂的大蒜0.5千克,搅匀给病鱼浸洗数次。

(5)用2%食盐与3%小苏打混合液给病鱼浸洗10分钟,或3%食盐水浸洗病鱼10~15分钟。

狐狸生产期的疾病症状和防冶


狐狸母兽瘫痪:

饲养管理粗放、饲料条件较差和气候寒冷的情况下,母兽瘫痪极易发生。该病发生后,不但影响母兽的利用价值,而且也影响小崽的质量,甚至引起死亡,给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发病原因:

首先是母兽日粮中精料比例过高,其次是母兽日粮中钙磷不足,再其次是小海杂鱼、羊羔肉等高钙饲料比例过大。

防治措施:

合理搭配饲料,力求日粮营养均衡。根据母兽饲养标准,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尽量多喂蔬菜类饲料(不可一次喂得太多,以防母兽拉稀)或优质干草粉,并补喂矿物饲料及添加剂等,可有效提高母兽生产力和预防母兽瘫痪。对处于怀孕后期和哺rǔ期的母兽,每只狐狸每日可喂饲料级磷酸氢钙0.2克(水貂0.05克),对预防母兽瘫痪有良好效果。

对发病的狐狸应尽早进行对症治疗。可使用饲料级磷酸氢钙按照干饲料0.3%的比率,或者是鲜饲料0.06%的比例添加入饲料中喂母兽,狐狸每天每只可喂0.5克左右,水貂每只每天饲喂0.1克,直接加在食盘中,搅拌均匀后饲喂,效果比较显著。

在抓紧治疗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防寒保暖,产子较晚的要注意防暑降温。同时要喂给易消化的饲料,注意保持笼舍干净卫生,增加垫草厚度,经常帮助狐狸母兽翻身,以防发生褥疮;此外,还要尽量减少环境中的应激因素,以利狐狸康复。

狐狸流产:

多种原因都可引起母兽流产。临床可见早产、死产、木乃伊等症状,由于原因较多,并且突然发生,往往很难治疗。

治疗:预防为主。对于有病史的可以采用安胎、保胎的药物。

A、黄体酮狐貉8毫升,水貂4毫升,一次肌注,每天1次,连用3天~5天。

B.持续型孕酮制剂狐貉25毫克,水貂10毫克,一次肌注,每周1次,连用4周。

C.参芪保胎汤,党参15克,黄芪15克,黄芩15克,杜仲15克,白芍15克,菟丝子12克,桑寄生10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煎汤去渣,候温分两次灌服。

子宫内膜炎:

如果母兽产后2天~4天出现拒食,精神极度不振,鼻镜干燥,不安易惊,常从阴道排出浆液性或化脓性分泌物,有时混有血液,应考虑子宫内膜炎。这时需要经腹壁触摸检查子宫,如果感觉子宫扩大,敏感,收缩缓慢,可以确诊。

A.可以向子宫内灌注防腐药液,肌肉注射0.25%奴佛卡因溶解的链霉素,每次80万单位。

B.0.02%的呋喃西林或者0.1%的高锰酸钾液或0.05%的新洁尔灭溶液冲洗子宫,每天一次,连用2天~4天。

C.垂体后叶激素2微克~15微克,青霉素50万单位~120万单位,一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5天。

D.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rǔ酸环丙沙星注射液狐貉每只2毫克~5毫克或2.5%的恩诺沙星1毫克~2毫克。或者使用rǔ酸诺氟沙星注射液,每千克体重1.0毫升。

E.净宫液:当归10克,川芎10克,黄芩10克,赤芍5克,白术5克,白芍5克,用水煎成200毫升,5层纱布过滤,煮沸备用。

先用40℃3%硼砂溶液300毫升冲洗子宫和阴道,冲洗液导出后,再注入40℃备用的净宫液,每日一剂。

狐狸rǔ房炎:

rǔ房炎是rǔ房创伤感染或者是rǔ汁集滞引起。表现为rǔ房红肿热痛,触摸内有硬块,rǔ汁变质或有脓血。

A、0.25%普鲁卡因2毫升,青霉素30万单位混合,rǔ房周围分多点注射,连用3天~5天。

B、青霉素60万单位,0.25%奴氟卡因注射液30毫升,rǔ房周围分点封闭注射。

C、青霉素50万单位,链霉素80万单位,注射用水6毫升,一次肌注,每天1次~2次,连用3次。

D、蒲公英15克,金银花12克,连翘9克,丝瓜络15克,通草9克,穿山甲9克,芙蓉花9克,研磨成末,开水冲调,分2次灌服。

狐狸加德纳氏菌病:

狐加德纳氏菌病,目前在我国养狐场中广泛流行,危害极大。据统计,全国主要狐场对狐血清检验,阳性率为0.9%~21.9%,较重的场达75%以上。空怀率为3.2%~47.5%,流产率达1.5%~14.%。阴道加德纳氏菌能使妊娠20天~45天的母狐流产或妊娠中断,胎儿被吸收。

治疗本病用氯霉素、红霉素、氨苄青霉。使用氯霉素治疗时,每天3次,每次0.25毫克(1片)。连续12天用药,中间间隔5天停药一次。

白甲鱼暴发性流行病症状


白甲鱼[Varicorhinus(Onychostoma)simus(SauvageetDabry)]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突吻鱼属(白甲鱼属)、白甲鱼亚属,俗称白甲、沙鱼,分布于长江水系。贵州境内主要分布于清水江、乌江、赤水河等水系。白甲鱼栖息在江河中下层水域,活动于急流中,或有流水的岩洞中,常逆流而上,以砾石上的附着生物等为食。白甲鱼肉味鲜美,脂肪含量高,生长快,最大个体可达3.5千克,是一种很有经济开发价值的名优鱼类。近年来,各地均在进行野生白甲鱼池塘人工驯养,且有了较快发展,但频频发生暴发性流行病,给水产养殖生产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挫伤了养殖尸的生产积极性,现将白甲鱼暴发性流行病的综合诊治方法报告如下。

一、白甲鱼暴发性流行病症状

发病初期,池塘内偶尔有鱼种群聚、成团、沿池塘四周狂游或呈旋转团状;发病高峰期,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离群独游,捞起独游的病鱼肉眼观察,鱼体表(包括鳍条)严重充血,以致出血,眼眶周围也充血,眼球突出;鳃丝淤血或严重贫血,附着许多粘液和污泥,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解剖观察,腹腔积水(呈透明淡黄色或浑浊红色),肝、肾、脾呈现肿大症状,肠壁充血,肠内空无食物。

二、白甲鱼的池塘驯养1青况

养殖白甲鱼的池塘有40多年未清淤,淤泥深达40~50厘米;水源为与池塘相邻的河水,用水泵提河水灌注入池;水体富营养化,悬浮有机物多,亚硝酸盐、氨氮值持续较高,经实测该池塘的理化指标为:水体pH值为6.5,氨氮0.128毫克/升,化学耗氧量5.44毫克/升,总碱度6.66毫克厅/升,总硬度5.72毫克/升。2009年3月25日在面积400平方米池塘中投放平均尾重为18.5克的白甲鱼种3600尾,折合6000尾/亩;平时的日常管理为坚持四定投饵、定期投喂防病药饵等,在平时很少出现零星死亡。2009年6月29日一场暴雨后(雨前连续2周晴天,暴雨导致养殖水体恶化),次日出现暴发性死亡,2~3天后死亡达高峰,日死亡率达1%~3%。

三、白甲鱼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分析

1.有毒有害物质

由于池塘多年未清淤,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有毒物质蓄积在淤泥中,遇到短时间的雷阵雨天气,导致池塘水休的水温分层,即池水温度表层低,底层高,引起水对流,致使池底的腐殖质翻起,加速有机物分解产生有毒气体(如沼气、硫化氢、氨等)和有毒物质分散于水体中,鱼类通过鳃呼吸,将水体中的有毒物质交换进入体内血液循环系统,加重肝、肾脏的解毒负担,导致其机能损伤,解剖病鱼观察到其肝、胆、脾等呈现肿大的症状。

2.病原体

气候突变,引起水温剧变,导致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繁衍,如嗜水气单胞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鱼类的鳃,用肉眼观察病鱼的鳃瓣上可见小米粒状白点,在鳃瓣中部或基部可见白色斑块状腐烂鳃丝,而导致鱼类暴发性大批死亡。

四、白甲鱼暴发性流行病的水质因素分析

1.氨

在池塘养殖水体中,因投饵和施肥及长期未清淤泥,加之鱼类本身排泄物的积存,在水体溶氧量较低(如遇到雷阵雨天气)及细菌的作用下,会产生大量对水产养殖动物有毒有害的物质,使水体中氨的浓度较高,因而对白甲鱼产生毒害作用。氨的毒性与水体的pH值、温度有关,其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分子氨(NH3)的毒性。鱼类在接触后,能导致鳃组织发生病理改变,从而直接影响其呼吸作用,在接触致死和亚致死氨浓度的鱼体内器官中发现细胞变性和出血现象。

2.亚硝酸盐

氨会抑制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及其他诸多抑制因素,最终会导致水体亚硝酸盐含量升高。长期处于高亚硝酸盐水体中的鱼类,其鳃的颜色会由鲜红色变成棕褐色乃至苍白色,这是因为循环系统内有许多高载氧力的血红蛋白。

3.硫化氢

硫化氢主要是水体中硫酸盐、亚硫酸盐等在微生物特别是硫弧菌的作用下还原而成的,以及含硫有机物在厌氧菌的作用下而降解形成硫化氢。硫化氢渗入鱼体后能使血红蛋白中的低价铁离子变成高价铁,致使血红蛋白失去载氧能力,造成全体组织缺氧,严重时引起死亡。

4.有机物

养殖水体中有机物的来源主要是投饵、施肥等带儿其次是浮游植物分泌物及浮游动物粪便和残骸分解产生,包括溶解有机物,其含量常用化学耗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TOC)、需氧量(TOD)等表示,其含量过高时常造成水质恶化,轻者鱼类生长缓慢、产量降低,重者造成鱼类死亡甚至泛池。

5.溶氧

水体中的溶氧并非大部分为养殖鱼类所利用。据研究,水体溶氧约50%~70%为非养殖动物所消耗,30%~40%为排泄物以及残饵消耗,8%左右被淤泥消耗,只有5%~12%才是养殖鱼类所消耗。如此看来,除增加水体溶氧以外,减少非养殖动物溶氧消耗也是提高鱼类对溶氧的有效利用率的措施。提高溶氧有效利用率的方法还有清淤和吸污,控制浮游生物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增加水体有益微生物。

6.酸碱度

养殖鱼类适宜pH一般在6.5~9.0,最适pH在7.2~8.0,不在此范围内就会导致龟类产生应激反应。如果州氏于4或高于11,鱼类必然死亡。在pH降幅相同时,适应低pH鱼类的耐受性比适应高pH鱼类的耐受性强。使水体有适宜的硬度和碱度是尽可能降低pH产生急剧变动辐度的最佳选择,而水体pH稳定性主要受水体中碳酸氢根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绝对量和相对量影响。pH值降低,重金属、亚硝酸盐、硫化物等物质的毒性增强;而pH值升高,则氨的毒性增强。

五、白甲鱼暴发性流行病治疗方法

1.注重用生石灰调控水质

排出原池3/4的池水,尽可能换出池底水,加注新札同时用生石灰调节水质,采用遍洒法,用药量为25~30克/立方米,将生石灰溶解,滤出渣质后全池泼洒,使池水的pH值上升至8.5~9.0。

因为生石灰与水混合时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热,能快速溶解病原微生物的细胞蛋白质膜,使其丧失活力,从而杀死池塘中的病原体;并对大多数繁殖型病原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同时能提高水体碱度,调节池水PH值,能与铜、锌、铁、磷等结合而减轻水体毒性,中和池水酸碱度;可提高水生植物对磷的利用率,促进池底厌氧菌群对有机质的矿化和腐殖质的分解,使水中悬浮的胶体颗粒沉淀,透明度增加,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调节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可提高池底的通透性,增加缓冲能力,改善池底环境。

2.正确使用恩诺沙星等抗生素药物治疗

防治白甲鱼暴发性流行病,用恩诺沙星配制药饵投喂。将药物添加在饲料中,药物的标准用药量按池鱼总重计算,按每100千克鱼用2~5克药物的量,全部添加到当天的投饲量中,连喂3~5天,可取得较好疗效。根据池养鱼类总重量计算用药量,养殖鱼类重量按放养时的记录总数及每天的投饵量和死亡数量等进行校正计算,就可以获得相对准确的数据。

3.巧用大蒜及大蒜素粉等中药防治

大蒜及大蒜素粉具有杀虫、消积、解毒消痛、消食、杀菌等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多种真菌和病毒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内服可促进肠道蠕动、增强食欲。可治疗细菌性感染引起的肠炎、烂鳃、赤皮、打印、腐皮、烂鳍、烂尾以及败血性暴发出血病。治疗方法一:按池鱼总重的1%~3%添加大蒜,将鲜大蒜捣烂拌入当天的饲料中投喂,连喂5~7天为一个疗程。方法二:按每100千克池鱼用大蒜素5~6克拌饵投喂,将药溶于适量的水中,用农用喷雾器均匀地喷洒于饲料中,在当天投饲时配制,即配即喂,每天投喂药饵1次,连用3~5天为一个疗程。同时可用大蒜素粉加水全池泼洒,药物浓度为10~20克/立方米水体。

4.根据鱼类的生态习性科学配制药饵

野生白甲鱼转入池塘中驯养,要了解其喜栖息于中下层水域、口下位或亚下位等特点,与鲤鱼等鱼类的摄食区别是不喜集群上浮抢食人工饲料,因此用粉状饲料做药饵,将水溶性药物(如盐酸恩诺沙星)用水溶解后,与粉状饲料充分混合,在其中添加20%的面粉等捏成团状,置于竹筛等食台投喂更好,这样药饵投入水中能有效地防止药物散失,从而有利于鱼类摄入更多药物。

5.配制药饵注意事项

一是根据全池鱼的总重量计算用药量才是标准用药量。二是制作药饵,就是将药物添加于饲料中,既要避免药物的损失,又要让鱼类充分摄食药饵,在生产实际中应了解药物的剂型和饵料的关系。三是掌握药物与饲料的混合方法,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将药物均匀地拌在饲料内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保证鱼类均匀摄食的前提。四是投饵量与投饵次数,投饵量与投饵次数是影响鱼类摄食药饵的重要因素,通常鱼类体内的药物浓度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即体内的药物浓度越高,其治疗效果就会越好。如空腹的鱼体更容易使药饵中的药物进入鱼体内而达到药物的有效浓度,一般投喂药饵的当天以不追加投喂饵料为好。

鹅日射病症状和防治


症状

日射病是鹅受阳光照射时间长,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病。

病因:鹅放牧或圈在受强烈阳光直射的地方,天气酷热而无风,活动范围又小,使头部发生充血,神经机能障碍而引起发病。

症状:步行蹒跚,闭目低头,意识不清,痉挛,体温升高,严重可突然倒地死亡。

治疗

(1)炎热的夏季应避免中午放牧,太阳过热时应将鹅赶到树荫下或凉棚下休息。
(2)本病发生较快,发现后应立即移于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对病鹅可喷洒些凉水以缓解病情,使其大量饮水,如有红糖水更好,也可赶人水中降温,非常严重的可肌注安钠加0.2ml/只。

鱼水霉病的症状和防冶方法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感染鱼体表的一种真菌病。

病原

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两属。菌丝细长,多数分枝,一端像根一样扎在鱼体的损伤处,大部分露出体表,长可达3厘米,菌丝呈灰色,似柔软的棉絮状。扎入皮肤和肌肉内的菌丝,称为内菌丝,它具有吸取养料的功能;露出体外的菌丝,称为外菌丝。该菌对水温适应性很广,5-26℃都可繁殖,但最适宜繁殖的水温为13-18℃。

症状

水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病鱼有什么异状,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侵入,并向内外生长,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故称白毛病。向内生长的内菌丝深入鱼的皮肤组织内。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他固体磨擦现象,以后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死亡。在鱼卵孵化过程中,也常发生水霉病。可看到菌丝侵附在卵膜上,卵膜外的菌丝丛生在水中,故有卵丝病之称,因其菌丝呈放射状,也有人称之为太阳籽。

流行情况

鱼水霉菌,存在于一切淡水水域中。它们对温度适应范围广,一年四季都能感染鱼体,全国各养殖区都有流行。各种饲养鱼类,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感染一般从鱼体的伤口入侵,在密养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鱼卵也是水霉菌感染的主要对象,特别是阴雨天,水温低,极易发生并迅速蔓延,造成大批鱼卵死亡。未受伤的鱼体不感染,该病是一种继发性感染的真菌病。

防治方法

(1)在捕捞、搬运和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

(2)鱼池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

(3)最好不要用受伤的鱼作亲鱼,亲鱼进池前用1%孔雀石绿软膏或磺胺药物软膏涂抹鱼体。

(4)孵化鱼卵时,每隔6~8小时在孵化器中加孔雀石绿溶液一次,使孵化用水呈淡绿色,一直到鱼苗孵出为止,可以减少肤霉菌的感染和提高孵化率。

(5)用3-4%的食盐水溶液浸洗病鱼5分钟。

(6)用1%小苏打加入1-3%食盐水溶液浸洗病鱼。

(7)用漂白粉每立方米水用0.5克全池泼洒。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5814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