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田螺的日常管理经验 田螺高效养殖管理技术

田螺,肉质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为15.9%,并富含钙,既是人们的上等保健食品,也是畜、禽、鱼类喜食的动物性饲料。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升,过夜生活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数的年轻人过夜生活,都是约上三五几个朋友,田螺在夜宵行业中是走的比较俏的,很多人都喜欢吃,而且它的味道极好。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养殖田螺的日常管理经验田螺高效养殖管理技术。

养殖田螺的日常管理经验
1、养殖水体
田螺适应能力强,疾病少,只要避开大量农药、化肥毒害,农村许多平坦的河渠、溪滩、坑、稻田、池塘等平常水体都可放养。保持底泥厚度10cm-15cm,面积大小不限。若是开阔的水体,水面可培植少量红萍和水莲等,池塘四周种植一些长藤瓜菜搭棚遮荫,水中布置竹尾、树枝或石块、草地等供田螺隐蔽栖息。田螺投放前10天,按每1/15公顷50kg-100kg的用量全池施生石灰清除野鱼虾和其他杂螺,3天-4天后在水体堆放有机肥料和繁殖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
2、种螺放养
种螺放养最好在田螺繁殖前期完成。种田螺的来源:一是野外采集,二是市场收集。选择色泽淡褐、壳薄而完整、体圆顶钝的鲜活螺。一般,自然粗放水体中每平方米投放种螺0.1kg-0.5kg,精养池可增大投种量2倍-3倍。养殖田螺可单独放养,也可套养部分鲢、鳙鱼种或采取田螺、泥鳅混养方式。
3、饲养管理
自然水域中粗放的养殖方式,只需保持水体肥度,每隔一段时间施放适量的厩肥、鸡粪、牛粪、猪粪或稻草等有机肥料即可满足田螺生长需要。在高密度精养情况下,则必须投人工饵料。田螺对营养要求不高,简单地用米糠、麦麸、豆粉以60%、25%和15%的比例配合即成田螺的上等饲料。
根据田螺吃食情况和气候情况,在生长适宜温度内(即20℃-28℃),田螺食欲旺盛,可每二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体重的2%-3%。水温在15℃-20℃、28℃-30℃幅度时,每周投喂二次,每次投给1%左右。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则少投或不投。
4、日常管理工作
严禁流入受农药、化肥污染的水源;防止鸭、蛇、鼠、鸟等敌害侵入;及时清除水中杂草和草根。平时采取微流水形式,保持水位在30cm左右。高温季节加大水流量,以控制水温升高和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寒冷天气田螺进入泥土冬眠,此时,每周换水1次-2次,并向水体撒一些切碎的稻草以利田螺越冬。

田螺养殖前景
田螺肉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天然保健食品,国外还有美容食品之称。它含蛋白质达10.3%、脂肪1.2%,另外还有维生素、钙、铁等人体必需的元素,田螺肉营养优于鸡、鸭、鹅、猪等,不亚于鲫鱼、海参等。田螺肉可滋补肾阴,明目清脑,增强肌肉弹性、细腻皮肤等。
田螺可作家常肉食,也可加工成系列食品、烹制多种药膳佳肴、防病治病。目前,天然生长的田螺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且田螺养殖生长快,产量高,养殖田螺“钱”途广。
田螺养殖成本
由于田螺养殖不需要投喂很多饵料,其饵料的成本也很低。因此,基本不需要多少成本,只要你家里有田,那剩下的就是田螺苗了。
养殖田螺效益比较显着。专养田螺,667m2可产400kg,目前市场价格为3~4元/kg,以3.5元/kg计,667m2产值可达1400元。另外田螺池还可混养少量草鱼,增加螺池单位面积效益。由于田螺养殖不需要投喂很多饵料,其饵料的成本也很低。因此,田螺养殖的纯利润大约有1000元/667m2左右,效益较为可观。
田螺的营养价值
富含蛋白质,具有维持钾钠平衡;消除水肿。提高免疫力。调低血压,缓冲贫血,有利于生长发育。钙是骨骼发育的基本原料,直接影响身高;调节酶的活性;参与神经、肌肉的活动和神经递质的释放;调节激素的分泌;调节心律、降低心血管的通透性;控制炎症和水肿;维持酸碱平衡等。
富含铜,铜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素,对于血液、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头发、皮肤和骨骼组织以及脑子和肝、心等内脏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富含铁,铁是造血的必要成分,适宜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食疗价值
1、清热:田螺能清心泻火,清热除烦,能够消除血液中的热毒。能治热结小便不利、黄疸、脚气、痔疮、便血。
2、利尿:含利尿成分,能消除体内水钠潴留,利尿消肿。能治水肿、目赤肿痛、疔疮肿毒。
3、止渴:润喉去燥,使人清爽舒适。能治消渴。
4、解酒:田螺能解乙醇毒性,并能解酒后迅速排泄。

田螺高效养殖管理技术
1.养殖水体。田螺适应能力强,疾病少,只要避开大量农药、化肥毒害,农村许多平坦的河渠、溪滩、坑、稻田、池塘等平常水体都可放养。保持底泥厚度10~15厘米,面积大小不限。若是开阔的水体,水面可培植少量红萍和水莲等,池塘四周种植一些长藤瓜菜搭棚遮荫,水中布置竹尾、树枝或石块、草地等供田螺隐蔽栖息。田螺投放前10天,按每亩50~100千克的用量全池施生石灰清除野鱼虾和其他杂螺,3~4天后在水体堆放有机肥料和繁殖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
2.种螺放养。种螺放养最好在田螺繁殖前期完成。种螺的来源:一是野外采集,二是市场收集。选择色泽淡褐、壳薄而完整、体圆顶钝的鲜活螺。一般,自然粗放水体中每平方米投放种螺0.1~0.5千克,精养池可增大投种量2~3倍。养殖田螺可单独放养,也可套养部分鲢、鳙鱼种或采取田螺、泥鳅混养方式。
3.饲养管理。自然水域中粗放的养殖方式,只需保持水体肥度,每隔一段时间施放适量的厩肥、鸡粪、牛粪、猪粪或稻草等有机肥料即可满足田螺生长需要。在高密度精养情况下,则必须投人工饵料。田螺对营养要求不高,简单地用米糠、麦麸、豆粉以60%、25%和15%的比例配合即成田螺的上等饲料。
根据田螺吃食情况和气候情况,在生长适宜温度内(即20~28℃),田螺食欲旺盛,可每2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体重的2%~3%。水温在15~30℃时,每周投喂2次,每次投给量为鱼体重的1%左右。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则少投或不投。
4.日常管理工作。严禁流入受农药、化肥污染的水源。防止鸭、蛇、鼠、鸟等敌害侵入。及时清除水中杂草和草根。平时采取微流水形式,保持水位在30厘米左右。高温季节加大水流量,以控制水温升高和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寒冷天气田螺进入泥土冬眠,此时,每周换水1~2次,并向水体撒一些切碎的稻草以利田螺越冬。
5.收获与运输。经过一年的精心饲料,投放的幼螺可达10~20克,当年孵出的仔螺也可达到5克以上规格。收获田螺时,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办法,有选择地摄取成螺,留养幼螺和注意选留部分母螺,以做到自然补种,以后无需再投放种苗。根据其生活习性,在夏、秋高温季节,选择清晨、夜间于岸边或水体中放置的竹枝、草把上拣拾;冬、春季则选择晴天的中午拣拾。另外,也可采用下池摸捉或排水干池拣拾等办法采收田螺。田螺的运输很简便,可用普通竹篓、木桶等盛装,也可用编织袋包装,运输途中只要保持田螺湿润,防止曝晒即可。

相关阅读

田螺养殖怎样堆肥


在水中堆放有机肥、禽畜粪便、厩肥或稻草等有机肥料都可以使养殖田螺的池塘变肥,这有利于培育可供田螺摄食的浮游生物,对于田螺的生长也有好处。在养殖过程中要确保水质不受农药、化肥的污染,定期清扫池塘内的杂草和草根,根据田螺不同的生长阶段调整饲料投喂。

在投放田螺之前要在养殖池内投施粪便进行肥水,培育充足的浮游生物供田螺摄食,一般施肥的数量根据池底底质的肥瘦决定,田螺投放进池塘之后就可以投喂一些与米糠混合均匀的切碎了的青菜和鱼内脏,或是提前在水中泡软了的菜饼、豆饼等。

1、养殖水体要求

田螺的抵抗力强,对于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只要养殖场地没有农药、化肥毒害即可,一般农村平坦的河渠、稻田、池塘等水域都可以投放田螺。养殖田螺的池塘底部要有10-15cm的泥土,面积大小不限制,如果选择水面较宽阔池塘,可以在水面上种植一些水莲和红萍,池塘的周围可以种植一些能够遮阴的长藤瓜菜搭棚,在水里设置游戏诶树枝、石块或是草地供田螺隐蔽栖息,投放田螺前10天,按照50kg-100kg/1/15公顷的比例向池内泼洒生石灰消毒,4天后在水中堆放有机肥料,繁殖可以田螺摄食的饵料生物。

2、投放田螺种螺

投放种螺最好选择在田螺的繁殖前期进行,可以通过在市场收集和野外采集两种方式来引进种田螺,要选择色泽呈淡褐色、体型圆润顶部较钝且壳薄完整的鲜活田螺作为种田螺,养殖密度根据养殖池的不同有所区别,若是自然粗放水体养殖,投种量控制在0.1kg-0.5kg/㎡,如果是精养池养殖的话,投种数量可以增大2-3倍。田螺可以选择单独放养也可以与鲢鱼、鳙鱼、泥鳅混合喂养。

3、日常养殖管理

如果在自然水域中粗养,只需要定期往水中施撒适量的禽畜粪便、厩肥或稻草等有机肥料肥水即可,在精养池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则需要投喂人工饵料。

田螺对饲料的营养要求不高,一般按60%、25%、15%的比例将米糠、麦麸、豆粉混合配成即可投喂。当水温在20-28℃时,田螺的生长状态最好,会有很强的食欲,每天可以早晚个投喂一次,每次投喂田螺总重2-3%的饲料即可,当水温在15-20℃,28℃-30℃之间时,每周只需投喂2次,每次投喂量在田螺总重的1%左右即可,当温度在15℃一下或30℃以上时,可以少投或是不投饲料。

定期清除水中的杂草和草根,要确保水质不会受到农药、化肥的污染,同时还要预防蛇、鸭、老鼠、鸟类等动物对田螺造成伤害,池中的水位保持在30cm左右,水流不需要太快,夏季温度较高时,为降低水温和确保水中含氧量充足,可以适当的加大水流速度,冬季寒冷时田螺会进入泥土内越冬,每周更换1-2次水即可,还可以在水中撒一些切碎的稻草保温,帮助田螺越冬。

养殖弹涂鱼的日常管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后,池内的饵料量会下降,水质浑浊,必须及时排水、晒池、施肥,再次繁殖饵料生物。由于放养初期鱼苗钻洞不深,为防止水温度变化过大,应保持水深在15厘米左右。水沟处的水深30厘米左右。在此条件下,藻类的繁殖速度较快。约40天左右,鱼体会长至5厘米以上,开始筑较深的洞穴,对饵料的消耗也较大,可在晴天温度较高时,排掉池面水,仅留池沟中,晒底3~6天,当池底较坚硬,有龟裂后施用有机肥及米糠等,并注水深3~10厘米。如此,定期施肥,繁殖饵料生物,以保持弹涂鱼生长所需营养。 冬季为提高池水温度,天晴无风浪时需排水晒池,遇阴天寒流侵袭时,应多注水,保持较高的水位,当水温降至14度以下时,鱼会入洞穴,很少出来摄食。

有些鱼、鸟及蟹类等会捕食弹涂鱼的幼鱼,从而影响养殖效果。因此,应于注水时加以过滤,防止敌害生物侵入;经常驱赶水鸟;用一些药物杀除杂蟹等,以确保弹涂鱼的成活率。

甲鱼养殖之日常管理技术



(1)饲养管理:甲鱼的饲料以鲜活饵料为最佳。蛆虫、动物血、小鱼虾、蚬、螺、蚌、及玉米,米糠等都可以,也可以配合饲料为饵。密度较低的情况,天然饵供应相对充足,可少量投饵;密度较高时,则应多投动物性饲料或高蛋白配合饲料,以补充饲料的匮乏。
投饵应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原则。定时:每日投饵两次,上午10点及下午7点各一次;定点:采用食台投喂,在稻田准备好后,放甲鱼以前在沟凼中装好食台,以便定点投喂;定质:饵料中蛋白质含量应在45%左右,而且饵料组成变化应逐渐进行,不宜突变;定量:一般每日投饵量为甲鱼体重的10—12%,并随天气、水质、甲鱼摄食情况,以及甲鱼的生长阶段等渐进变化,通常以4小时内吃完为度。
总的来说,投饵量的变化常呈前期最少,中期最多,后期略减的趋势。
(2)水质管理:水质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保持稻田良好的水质条件。一般应每隔七天左右更换一次田水。更换田水时,先将原水排出1/3—1/2,然后注入新水到原来深度。换水时间以傍晚为好。夏天高温季节应适当增加换水次数和换水量,控制水温在30—32℃之间,以保证甲鱼在最佳水温下快速生长。养殖后期如10月份,把握时机再施一次有机肥,每亩400—500公斤,施放于围沟边角处,培养水蚯蚓等活饵,以补充动物饵料并有助于提高水温。
保持良好水质还需要注意稻田里农药的使用方法,以防甲鱼中毒死亡。最好少使用农药或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并注意施药时稻田中水的深度。注意防逃,经常检查防逃设施,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稻田养甲鱼,易于被人偷盗。要有专人看护。

田螺养殖成本和利润


以一亩稻田为例,田螺的养殖成本约在1000元左右,包含种螺、培育水生饵料、投喂活体饲料、医疗水电及其他费用。而一亩可以产出500kg左右田螺,市场售价约为6元/kg,可获得3000元收益,减去成本,至少可获得1500元收益,因此养殖田螺的利润较可观。

田螺属于自然繁殖,它们一般在每年的1月份进行配种,一年之后会产蛋,一只母螺一次可以产600多只仔,繁殖能力较强,第一年引进后便可一直生产繁殖,利润收益较为可观。

一、养殖田螺的成本

1、种螺引进费用:以一亩稻田为例,需投放约100kg的幼螺,目前幼螺市场价为5元/公斤,需要500元;还需放养21kg公母比例为3:8的大螺,目前大螺市场价格为7元/kg,需要147元,总计:幼螺500元+大螺147元=647元。

2、池内水生饵料费用:为培育足够的水生饵料,一般投放前需要施撒基肥1000kg,后期追肥4次,每次100kg,共需1400kg,价格约在150元左右。

3、活体饲料费用:除去书中的水生饵料,还需要根据情况投喂一些蚯蚓等活体饲料,约需100元左右。

4、医疗及其他费用:约需100元左右。

5、水电费用:50元左右。

总计:种螺647元+培育水生饵料150元+活体饲料100元+医疗及其他费用100元+水电费50元=1047元。

二、经济利润

养殖田螺,一般早稻插秧之后一周左右就可以投放121kg田螺苗,等到收割晚稻时就可以上市售卖,按照90%的成活率计算,约克产出500kg,自然饲养的田螺市场售价约在6元/kg左右,可获得3千元收益。

一亩田里的稻谷按10%的增产率计算,一年可以增产160kg,目前市场售价在22元/公斤左右,除去成本,收入可达到2400元左右。

第一年将21kg大螺放养在鱼钩或是鱼坑内,可以节省第二年的种苗费用,收益会更高,田螺池内还可以放入少量草鱼混养,利润会更高,综合以上,一亩稻田专养田螺的纯利润可以达到1500元左右。

黄鳝养殖的日常管理



要提高养鳝成活率,确保鳝养成功,除了抓好鳝种的投放和饵料的新鲜外,还必须搞好五个关键环节的管理:

一、水质管理

保持水池清洁和酸碱度适中,是加快黄鳝生长的必要条件。在养鳝生产中应从三个方面加强水质管理:一要保持适当水位。水浅易导致水质恶化,引起黄鳝停食和患各种疾病;二要坚持勤换水。一般情况下,3—5天应换水一次,盛夏时节最好1—2天换水一次。新换的水特别是井水,要提前一天抽到蓄水池,使水温调节至与池水相近,温差不能超过3℃;三要及时清除残食。每次喂食3。4小时后,对残留的饵料要用细网瓢清除。特别是盛夏高温时节,为防止残饵发酵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还必须坚持每周向池中或者网箱中泼一次生石灰水,以杀灭病菌,调节水体酸碱平衡。

二、底质管理

不少养殖户的黄鳝经常患病,生长缓慢,最重要的一大原因就是鳝池底质有问题。养鳝最好直接用黄粘泥粉碎后铺垫池底,切忌直接捞取河塘的黑色淤泥作底质,因为其肥度高、病菌多,黄鳝极易感染发病。如用河塘泥作底质,应先捞出摊晒3。5天,使其疏松后铺入池底,再进注池水。对发病鳝池,要彻底清除池底淤泥,用曝晒过的河塘泥替换,以彻底杜绝细菌繁殖。若用网箱养鳝,同样要用曝晒过的河塘泥作底泥,其厚度在10—15厘米之间。

三、投饲管理

鳝种在野生环境下密度小,活动范围广,自己觅食,故开始放养的几天内基本不吃人工投喂的饲料或吃食极少,要进行驯化。驯化的具体方法为:鳝种放养后3天内不投饲,以使鳝种体内食物全部消化,成为空腹,使其处于饥饿状态,然后在晚上投喂黄鳝喜食的蚯蚓和切碎的小杂鱼和动物内脏,投喂量控制在鳝种重量的1%范围内,3天后观察到黄鳝摄食旺盛,即改为定点投喂,一般每箱(14平方米)放3—4个点。若用人工修建池养鳝,设5-6个点。

四、季节管理

重点是夏秋冬三季管理:一是搞好夏季防暑。俗话说:“过了六月天,黄鳝变金砖”。夏天可在池子四周种植南瓜、丝瓜、扁豆、葡萄等攀援植物或用稻草搭棚遮荫,也可在鳝池水面投放适量浮水植物如水葫芦、水浮莲、浮萍等遮荫,降温效果很好;二是抓好秋季催膘。秋季前期是黄鳝生长催膘的黄金阶段,此期要尽量投喂营养全面的新鲜饵料,为准备进入冬民期做好营养储备。另外,秋末气温不断下降,可在鳝池上面用透明塑料薄膜搭高人工保暖棚,可保证正常光照,又能延长一个月左右生长期,这对夺取黄鳝高产效果十分显著;三是确保安全越冬。每年11月气温下降到10摄氏度以下时,黄鳝即停止摄食进入休眠期。
对当年达不到上市规格或准备囤留到春节期间价高时上市的黄鳝,应及时采取安全越冬措施:一是干池越冬。黄鳝停食后,将池水放干,上面覆盖15—20厘米厚的草包或农作物桔秆等,保持底泥湿润不结冰。覆盖物不要堆积过密,以防黄鳝窒息死亡;二是深水越冬。即在黄鳝进入越冬期前,将池水升高到1米左右,让其钻入水下泥土中冬眠。越冬期间,若池水结冰,应及时人工破冰,以防冰封导致鳝池缺氧。

五、防病管理

在黄鳝养殖中,防病一直是一大难题,这是因为黄鳝体表无鳞,易受致病菌、寄生虫的侵袭,再加上黄鳝对少数药物敏感,专用的特效药不多,所以在生产中要以生态预防为主,比如:养殖用水严格消毒、过滤,在鳝池中放养蟾蜍,减少人为损伤等等,在平时如见到病鳝应及时捞起隔离,查明病因,对症下药。


螃蟹养殖的日常管理


一、投饵
(1)饵料配比:河蟹饵料有天然、人工饵料两大类。1年中总的饵料分配为动物性饵料(精料)占40%,粗料(糠、饼、麸等)占25%,青料(水、旱草)占35%。上半年是河蟹长骨架的生长季节,饵料分配上,青料占50%,粗料占30%,精料占20xx是河蟹成熟阶段,饵料分配上,精料占60%,粗料占20%,青料占20%。
(2)饵料投喂时间安排:放养后至3月底4月初,当平均水温未达10℃时,少投或不投,如水温高于10℃,可投喂少量糊状饵料。3月底4月初以后,平均水温达10~15℃时,可投喂糊状饼类、小杂鱼、螺师、豆渣、米糠、猪血、配合饵料等,亩量不宜多。5~6月份可投人工配合饵料及水草,7~10月份,增加动物性饵料投喂。11月份以后,酌情少量投饵。
(3)投饵量及投饵时间:日投饵量为河蟹体重1~5%,具体是:1~4月份,为河蟹体重1%左右;5~7月份为5%左右;8~10月份为5%以上。
投饵时间为傍晚,一般日喂1次。蜕壳期间,可少量多次投喂。
投饵要定时、定量、定质、定位。
二、换水
池水要经常保持清、爽、活的状态,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否则应换水。
换水情况是:春、秋雨季,7~10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1/3;夏季每3~5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1/3。
换水时应注意:
①池内、外水温差不要超过3℃。早春及初夏换入的水,水温最好高于池中水温;盛夏要换入低于池中水温的水;冬天不可换入水温较高的水,以免影响休眠。
②一次换水量不宜超过1/2。
③要控制进水速度,一般以2~3小时换1次水为宜。
遇到下列情况时要及时冲水、换水:
(1)河蟹摄食明显减少,白天离水寻找洞穴,表明水质恶化,应立即冲水。
(2)连续阴天、闷热、炎热天气,要勤冲水、勤换水。
(3)久旱不雨、加水困难时,可每亩用生石灰15~20千克,化浆泼洒,5天1次,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状态。
三、常规管理
常规管理主要是经常巡塘。它是池塘养蟹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天巡塘要做到5看:
①看河蟹活动状态是否正常;
②看是否缺氧,若受惊动后,河蟹不下水或下水后,立即爬上来,傍晚或清晨河蟹大量聚集在池边岸上,说明水中缺氧或水质变坏,必须立即换水或增氧;
③看是否有敌害,如发现池塘中有水蛇、水老鼠、水蜈蚣、青蛙、鸟类等敌害动物,应立即采取除害措施;
④看软壳蟹是否被同类残食,如发现有自相残食现象,则需加喂适口饵料和采取保护软壳蟹的措施;
⑤看防逃设施状况,若发现漏洞应及时修补。
四、池塘养蟹的常见问题
(1)池塘选择:用精养鱼池,不经任何改造,直接来养蟹是错误的。因为鱼与蟹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均不相同,精养鱼池水深、水肥、无水草,这是符合鱼类生长要求的;而河蟹要求水清、水浅、溶氧充足、池底少淤泥、水草丰富;鱼类所利用的是水的空间,而河蟹所利用的是池底表面积,水深反而对河蟹蜕壳生长不利,水太深池底也容易缺氧,改鱼塘作养蟹塘事先必须加以改造,使之适合河蟹生长要求。
(2)饲料投喂:有些养蟹单位和个人为了降低饵料系数,提高河蟹生长速度,不惜工本投喂富含蛋白质的鱼类配合饵料,这是错误的。因为鱼类吞食粉状或颗粒饲料的利用率很高,而河蟹咀嚼粉状或颗粒饲料时易使饲料散失,利用率低。根据河蟹的摄食方式,其饲料以块状、粘硬和不易在水中散开为佳。
(3)水草种植。很多养蟹专业户在池塘清塘消毒后,即投放幼蟹,池中无水草,这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池塘经生石灰清塘消毒待药性消失后,立即在池底种植苦草、菹划和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或者在水面种植水花生或水葫芦或水浮莲等水草。
根据养殖河蟹的密度状况,水草覆盖面积应占蟹塘总面积的10%~30%。
五、河蟹的夏、秋管理
俗话说:“七、八月长壳,九、十月长膘”,夏、秋高温季节,河蟹活动频繁,食欲大增,是河蟹生长的最好时机,这时应做好强化培育工作。
(1)加强饲养管理,必须相应增加投饲量,除有充足的水草之外,还应投喂动物性饲料,如屠宰场下脚料、小杂鱼、螺、蚌、贝类等,投饵量占河蟹体重的5%以上,主要看第二天食料有无剩余作相应的增减,投喂地点在池边浅水处,投饵时间为每天下午5时以后,以满足河蟹昼伏夜出觅食的习性。
(2)创造蜕壳环境,这时蜕壳时间长,并伴有蟹肢尖红状,常出现蜕壳不顺利现象,应种植一些芦苇、茭白等遮荫植物,为河蟹提供荫凉栖息场所,以减少河蟹蜕壳时格斗和便于躲藏敌害。有条件时,可将软壳蟹挑出来,放在通风、阴凉、有水草的池或盆内暂养,等蟹壳硬后,再放入池内饲养,提高蜕壳蟹成活率。
(3)调节水质,水深保持1米左右,水质清爽,一般每3~4天换水1次,每次换掉旧水30厘米左右,若发现河蟹多数登岸,吐泡呼吸空气中的氧,尤其是白天有大批攀爬出水面,受惊也不下水,或一下水马上又上岸,表明水质缺氧或败坏,此时,应尽快把陈水全部放掉,全部换上新水。
(4)做好防逃工作,经常检查防逃设施,观察有无逃走的痕迹,检查是副产品有洞与外界河沟、稻田相通,出水口的拦护设备也要注意更换,有防无患。

在家怎样饲养田螺


在家里养田螺要注意成长环境,在家里不适合用鱼缸养殖,也不宜与其他鱼类同时养,因为田螺身上有很多细菌和寄生虫,会对水质造成污染。它繁殖的比较快,需要适当的进行清理,以免田螺太多太密集。田螺喜欢夜间摄食,可为其准备一些水生植物的茎叶和有机碎屑等食物,温度保持在20℃-27℃最佳。

目前人们经常食用的田螺主要是野生的,但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很多养殖户在家里养殖田螺。田螺的身上携带了很多的寄生虫和细菌,会对水质造成污染,因此不适合与其他的鱼类一起养,而且它的繁殖速度很快,为了避免螺多为患,因此要及时的清理。

要为田螺准备水质清新、饵料丰富的水域,田螺喜欢冬暖夏凉,喜欢聚集在水流动的地方,田螺喜欢在夜间摄食,喜欢吃水生植物、有机碎屑等物质,适合生长的温度为20℃-27℃。

田螺的生活习性

田螺属于腹足类软体动物,大多栖息于溪流、池塘、沼泽地、田间和流水缓慢的小水沟中,喜欢生活于土质松软潮湿、饵料丰富、冬暖夏凉的环境中。

在干旱季节,它会将身体的软体部分都缩入壳里,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在冬季的时候,它会钻入泥土中,不吃不喝不动,处于冬眠状态;春末夏初水温上升到15℃左右时,它会将头足伸出壳外,从越冬的孔穴中爬出来在水底摄食生长,它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27度,田螺喜欢在晚上出来活动找食,主要是吃水生植物的嫩茎叶以及有机碎屑、青苔等。

田螺的繁殖习性

田螺是卵胎生,从每年的4月份开始繁殖,直到9月结束,7-8月达到繁殖的旺盛时期。1-2龄的雌田螺每次可以产下20-30个仔田螺,4龄以上的雌田螺则可以产40-50个仔田螺。仔田螺出生后生长速度很快,一年性成熟,然后又可以产仔。

田螺是我们餐桌上一道美食,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养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水质的好坏,避免受到污染,吃的时候也要注意,如果大便没有排干净,很有可能有寄生虫。除此之外,田螺还是保健食品,它的营养丰富,具有消肿、治狐臭的功效。随着野生的田螺数量减少,加上市场需求庞大,所以有很多养殖户进行人工养殖。

田螺养殖应注意事项


种螺应选择体型圆滑呈褐色的优质田螺,水温控制在20-26℃,为了增加产量,缩短成长时间,可以在头一年的年底进行投放种螺。自然饲养区投放密度为11个/㎡,养殖池的投放密度为100-500个/㎡。可进行稻田套养,还可以与1龄鲤鱼混养,成长阶段充分喂食饵料,可提高产量。

1、选择种螺

目前人们食用的田螺大多数是在自然环境野生繁殖的。人工繁殖的田螺可以在自己家中的水田中或者水池中进行,选择种螺的时候要注意颜色,要选择颜色呈淡褐色,体型圆滑尾巴迟钝、螺壳较薄的品种。成熟的田螺重量大概在25克,而且温度在15度或者以上的时候就能进行繁殖了,雄性田螺体型小而且尖,磁性田螺则相反,不仅体型较大而且非常圆润。

2、田螺的生活水温

水温在20-26℃的时候是最适合田螺生存的,这个时候它的食欲旺盛,摄食量大。如果水温上升到30-33℃的话,田螺就会潜入泥土中避暑,不吃不喝不动也不会生长,因此它的肉质也会变得很差很硬,所以要注意水温的调节,控制在26℃以下。养殖田螺的水一般情况下是深30cm左右,但是到了冬天,为了保证水温,可以降低到20cm,田里的水不仅可以满足田螺的生存所需,还可以抵御敌害的侵袭。

3、放养田螺的时间

在头一年的年底进行投放的话可以缩短田螺的繁殖时间,这样可以增加一整年的产量,但是为了考虑它的成活率,需要避开温度过高的时间投放。可用分多次投放,也可一次性投放。

4、田螺的放养方法

在自然饲养区放养的话可以按照每个平方米放3个雄螺8个雌螺的方法来投放。如果是单独的培育水池,则可以每个平方投放100-500个田螺。水池的水深在0.8-1m的时候是最合适的,而且池底要留一层10cm以上的淤泥,便于田螺觅食、爬行以及栖息。在投放田螺的时候,为了让它们能够自然繁殖,可以将雄、雌田螺同时饲养。

5、兼养稻田

在种植稻田的同时饲养田螺,二者同时兼顾,非常方便。但是要注意避免使用农药,对田螺造成危害。稻田里面的有机质肥料和杂草都可以让田螺食用,不过在放养密度较大的时候,可要适当增加一些人工饵料进行喂养。

6、与鲤鱼混养

可以和1龄鲤鱼种一起混养,给鲤鱼投喂的饲料,在泥土中进行分解后可以作为田螺的饲料。但是不适合和2龄鲤鱼混养,因此2龄阶段的鲤鱼会将田螺仔吞食。田螺还可以与其他的水生动物或者鱼类一起混养。有的时候为了提高水产品的产值,还可以把田螺作为青鱼、乌龟、鳌类的饲料。

7、产值的提升

在自然环境下生长的田螺仔最初的3-4个月里生长的非常迅速,之后就会降低生长速度,较为缓慢,以至于在2年后不再生长。因此在饲养田螺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时机,在生长的时间段内充分的喂食饵料,让其尽快长成,这样的田螺肉质柔软鲜美而且肉大,提高产值。

8、捕获的方法

捕获田螺的方法有徒手抓,或者用手抄网进行捕捞。网子的大小一般是直径20cm左右,网眼大概是2.8cm,捕捞的时候可以让一些体型较小的田螺筛漏出来继续饲养。如果养殖池的面积过大,可以用炒熟的米糠加入一些粘土捏成小团投入池中,能够把田螺吸引过来集中在一个地方摄食再进行捕获。

中华鳖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除稚鳖外,幼鳖、商品用鳖和亲鳖均可采取鱼、鳖混养的方式,能与鲢鱼、鳙鱼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为主体的食用鱼同池混养。
鳖从出壳到体重50克左右,是养殖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时期,要加强稚鳖越冬管理,达到提高成活率和加速鳖生长缩短养殖周期的目的。
冬季提温养殖是加速鳖生长的有效方法。当10月中下旬水温下降时,将中华鳖从室外转入室内加温养殖,可以用塑料大棚,也可以用房屋,养殖用水一般是在池中直接加入温水,但水温较高的热水源,应先与凉水混合调节适宜再加,尽可能使池水稳定在30℃左右。越冬提温养殖池处于封闭状态,鳖放养量大,吃食也多,池水极易恶化,所以水质管理尤为重要。夜间气温低,要做好夜间调温管理,加水的次数和时间,要根据天气情况和池中水温灵活掌握,总的原则是一定要使水质保持良好状态。
冬季改良水质时主要是和调温结合进行更换池水,是池中养殖凤眼莲等来净化水质。定期用10~20毫克/升的生石灰或5毫克/升漂白粉泼洒消毒,起到防病和净化水质的作用。
冬季室内提高水温养殖,个体生长大小有别,为了避免相互损伤,要对加温池饲养的鳖挑选后分级放养,要求同一个养殖池放养规格基本一致,放养密度按照体重情况而定。
夏、秋季水温比较稳定,自然水体水温很适合鳖生长,是生长最快的阶段。为了保持水质清新,成鳖养殖池要经常注入新水,使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池塘周围要保证安静的环境,使成鳖正常进食和“晒背”,促进生长和防止疾病。夏季预防疾病,一般用10~20毫克/升的生石灰或1~2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洒泼,对于寄生虫病用0.5毫克/升的敌百虫全池洒泼。
日常管理巡塘要注意塘里水生植物情况,观察塘里的水位和水色,决定是否需要进、排水。检查塘埂和防逃设施是否完好,记载巡塘情况及处理情况。

甲鱼粗放式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介绍



一、水质调节
池塘养鳖一定要注意水质变化,成鳖池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鳖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如水质过于清瘦,可施放一定数量发酵腐熟的有机物,如鸡、鸭、猪、牛等动物粪,每亩施50~100千克,使水中绿藻得以繁殖,使水呈油绿色或茶褐色,并保持30厘米的透明度;水质过肥时,适当加换新水,每15天左右对池塘遍洒50毫克/升浓度的生石灰液,每3天左右用1毫克/升浓度的生石灰液对饵料台和晒背台进行消毒。水质太肥或有过多的藻类时,可用0.7毫克/升浓度的硫酸铜液进行泼洒以杀害有毒藻类。要使水始终保持适当的肥度。
二、饲养管理
1.饵料:成鳖的主要饵料是高蛋白的动物性饵料,并搭配一定量的植物性饵料,以人工配合饵料为主,其蛋白质的含量一般要求在45%左右。从目前养殖水平看,人工配合饵料可以满足鳖的全面营养要求。一般饵料系数约为2.0,而鲜活饵料如鱼、虾以及动物内脏等容易造成变性脂肪酸在鳖体内的积累,造成代谢机能失调,逐渐酿成疾病。
如是放养台湾鳖,可以以人工配合饵料为主或搭配20%的动物饵料。具体做法是将买回的鲜鱼肉和带壳螺蛳一同放入绞肉机搅拌粉碎,然后与配合饲料一起搅拌成湿料,揉成团一起投喂。
2.投饵:饵料台可以放在水中,也可以放在水上,鳖在水中摄食,喜食程度好,摄食量较大,摄食时不太容易引起伤害,但极容易破坏水质,并且饵料散失大,饵料效率低。在水上摄食虽可弥补水下摄食的不足,但喜食程度较差,摄食量较小,外界因素对摄食影响大。总之,不同的摄食方式,各有利弊,需养殖者因地制宜地去掌握。一般讲,在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水面,应设置2平方米左右的饵料台1个。无论是木制还是水泥预制板等饲料台都要求固定,如果经常更换饵料台或移动位置,会导致鳖摄食减弱或几天停止摄食,这会影响鳖体的生长速度和群体产量。
投饵时间以上、下午各1次为好。应注意根据鳖的体重以及天气的阴晴状况灵活掌握投饵量。
三、疾病防制
成鳖养殖的全部过程中都要注意疾病防制。疾病防制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1.温度调控:春末秋初,气温波动较大,要随时对温度的变化进行监测并及时调节,特别是成鳖与稚幼鳖相比较,其摄食的水温范围更狭窄,水温忽高忽低,会引起鳖代谢紊乱而造成疾病或死亡;盛夏季节,温度过高,这时候要注水提高水位,并视天气好坏而增减。
2.水质管理:粗放式养鳖也要注意水质的调节,好的水质,鳖的疾病就少。鳖池水中容易产生有毒气体(氨,硫化氢),可以及时换水增氧,加速有害气体的逸出。池水溶氧大致保持在4~5毫克/升,氨浓度在30毫克/升以下的范围内。
3.鳖病防治:每次换水后,可撒抗生素类药物,以防在换水过程中由于鳖的堆积、咬斗、碰撞所引起的伤口感染。发现病情严重的鳖,应及时捕出隔离治疗,除外用药物浸泡。还可根据病情注射相应的抗生素和内服药物综合治疗。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6337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