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曲霉菌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

窦磊磊

(黑龙江省依安县畜牧兽医总站,黑龙江齐齐哈尔161500)

鹅喜群居,对环境的要求是耐寒不耐热。夏季高温会给鹅养殖饲养管理方面带来一定的困难,其中鹅曲霉菌病是夏季需主要预防的疾病之一。此病主要侵害禽类的呼吸道,导致呼吸道发生炎症。该病发病率较高,会造成鹅大量死亡,是一种极为严重的传染病,会给鹅的养殖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1发生及特点

该病发生的主要传染源是受到污染的垫草、垫料以及发生霉变的饲料,其中含有的大量曲霉菌孢子被雏鹅采食后,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传染。夏季温暖潮湿的季节为霉菌的快速增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饲料、垫料、垫草受潮后就成了霉菌滋长、繁殖的天然培养基,因此这一季节该病较为多发。如果在鹅养殖过程中饲养管理不当,垫草及垫料不及时的更换,饲料贮存不够妥善而发生霉变,继续给鹅饲喂变质饲料,当吸入霉菌孢子后,就会导致此病发生。此病的特点是发病快,且死亡率高,在孵化过程中受到污染,雏鹅在1日龄即可患病,并表现出一些呼吸道的症状。

2.临床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在114日龄的雏鹅,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对于急性发病的雏鹅通常会在23天内死亡。该病主要感染鹅的呼吸道,因此病雏会表现为频繁呼吸,并且会发出摩擦音,张大口吸气时颈部气囊有明显的胀大,气囊破裂时,呼吸会发出尖锐的声音。病雏有时会张口喘气,闭眼伸颈,同时伴有体温升高、渴欲增强的现象。病雏的精神萎顿,眼睛半闭,没有精神,头颈回缩,双翅下垂,羽毛松乱没有光泽,呼吸急促,鼻腔和眼部有浆液状的分泌物流出,有甩鼻涕的现象。病鹅的食欲减退,严重者食欲废绝,迅速消瘦,体质变弱,在该病的后期病鹅会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的现象,常出现腹泻下痢,如不及时的进行治疗会导致死亡。并且死亡率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增加。该病的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的喘息,食欲不振,腹泻,逐渐的消瘦、体质衰竭而死亡,病程约1周左右。随着病情的加剧,有的还会感染到脑部,引起霉菌性脑炎,出现神经症状。成年鹅也有患此病者,表现为张口呼吸,食欲下降,发生间歇性下痢,病程较长,可达10天以上。该病会随着鹅的日龄的增加而导致发病率较低,病程越长,死亡率越低。

3病理变化

对病鹅进行剖检会发现在肺部、气囊以及胸膜上有针尖到小米大小的灰白或浅黄色的结节,在肺脏表面的结节一般较大,有的整合成为较大的团块,呈球状,大小不一,柔软有弹性,切开后内容物为干酪样,有的在呼吸系统或者在腹腔内可看见霉菌斑。肝脏肿大,质地柔软,颜色较淡、苍白,有的淤血,呈脂肪肝,个别发病鹅的肝上有黄白色结节,还有的会出现腹膜炎。慢性者有肝硬化,颜色黄,质地坚硬而脆,肾脏肿大而苍白。

4实验室检查

可通过实验室对该病进一步确诊。分别为病料压片镜检法和分离培养法,其中病料压片镜检法是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鹅肺上的淡黄色结节,剪碎后置于载玻片上,滴2滴20%的氢氧化钾溶液,混匀后盖上盖玻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至透明后进行镜检,可见短的分枝状分隔菌丝和分化孢子,即可确诊为此病。另外,还可在无菌操作下取肺中的淡黄色结节接种在培养基上,在37℃下培养36h后可在中心部位长出带有烟绿色的凸起的,周边呈散射纤毛样的无色结构菌落,镜检可见典型霉菌样结构。

5防治措施

对于鹅霉菌病要防重于治,首要工作就是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在育雏时要注意通风,并解决好通风与保温之间的关系、干燥与湿度的关系。保持舍内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以及新鲜的空气。要勤换舍内的垫草、垫料,保持干燥,在鹅养殖过程中还要注意饲料的保存工作,不可以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也不可饮用受污染的水,鹅患此病大多就是因为在养殖过程中忽视了空气和地面上超标的霉菌所致的,因此,在育雏前要做好鹅舍的清理和消毒工作,选用新鲜干燥的垫草,并勤换。饲料也要选择新鲜、优质、配比合理的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以缓解霉菌毒素对鹅侵害。注意保持舍内干燥,以防止曲霉菌生长繁殖,如发现舍内长霉,可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对于发病的鹅要及时隔离治疗,同时用5%的石炭酸来消毒地面,地面干后再铺上干净的垫草。对于此病的预防可以使用制霉菌素,使用方法为每千克饲料中拌人150万IU的制霉菌素,连用1周;还可连续饮用5天的0.5%的硫酸铜溶液。治疗方法则是给病鹅每只喂服2万IU的制霉菌素,每天服用2次,连用5天,同时提供50kg水中加入lOg强力霉素让病鹅饮用,连用5天,可以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关阅读

鹅绦虫病的临床症状 鹅绦虫病的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鹅绦虫病是由于雏鹅或者中鹅的小肠内寄生有绦虫而引起,其中矛形剑带绦虫是主要病原。当病鹅的肠道内寄生有绦虫,能够导致肠道梗阻,抑制机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引起体质渐进性消瘦,且其能够分泌产生毒素,会阻碍机体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大量死亡,必须在鹅饲养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重视。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鹅绦虫病的临床症状鹅绦虫病的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1、病原特征

鹅主要是由于感染矛形剑带绦虫、冠状膜壳绦虫以及片形皱褶绦虫等发生绦虫病。矛形剑带绦虫的体长为11.5~23cm,外观如矛,颈节较短,生有4个吸盘。冠状膜壳绦虫的体长为5~20cm,宽度为0.25~0.3cm,共由一个头节和很多体节构成,吸盘上没有小钩,但顶突上存在20~26个小钩,呈一圈排列形成冠状。片形皱褶绦虫的主要特点是在虫体前部存在一个扩展的皱褶状假头节。假头节长度为1.9~6mm,宽度为1.5mm。假头节的顶端即为真头节,上面存在4个吸盘和10个小钩,整个虫体长度在20—40cm。这些绦虫主要在鹅以及其他水禽的小肠内寄生,随着虫体的不断长大,会在小肠内大量积聚,对消化吸收产生影响,使肠道发生机械性堵塞,导致肠黏膜发生损伤以及其他相应的病理变化,甚至发生死亡。

上述绦虫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的参与,其中矛形剑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是剑水蚤,冠状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是淡水中的螺类和甲壳类,片形皱褶绦虫的中间宿主既可是剑水蚤,也可是镖水蚤。这些中间宿主一般在水塘、水洼地、沼泽地和江河支流缓慢的浅水区生活。带虫鹅可通过粪便排出含有绦虫卵的节片,当中间宿主食入后,就会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大约6周变成似囊尾蚴,在鹅等水禽食入这种体内存在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后,似囊尾蚴就会从中间宿主体内逸出,经过大约18天就可发育为成虫,然后开始排出含有绦虫卵的节片,从而导致该病持续进行传播蔓延。该病在世界各地都能够发生,往往呈散发或者地方性流行。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病鹅主要症状是腹泻,食欲不振,贫血,生长发育缓慢,机体消瘦等。初期排出淡绿色的稀便,后期排出灰白色的稀粪,且其中存在的白色绦虫节片。发病经过5天,病鹅体重能够减轻大约1.5kg。部分病鹅的头会突然朝向一侧倾倒,走动不稳,有时会由于无法保持平衡而摔倒;夜间有时会伸颈、张口,头部呈钟摆样摇动,接着仰卧在地,腿部呈划水状。雏鹅感染严重时,往往会发生死亡。病鹅肠腔内积聚大量的虫体,引起肠扭转、肠阻塞,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肠破裂。由于绦虫头节会吸附在肠壁上,从而损伤黏膜,发生水肿、出血,并散布有灰黄色的结节,肠内容物稀薄,散发臭味,并含有大量的虫卵。雏鹅患病死亡后,主要表现是机体消瘦,稀便黏附在泄殖腔周围,肝脏轻度肿胀,肠黏膜发生出血,肠内寄生有绦虫,通常有10多条,最多时能够达到30多条,虫体长度为3~4cm。病死幼鹅的血液稀薄,发生卡他性肠炎,小肠黏膜充血、增厚、出血,并散布有结节状溃疡,呈米粒大小,肠腔内存在几条扁平分节状的白色虫体,部分肠段变粗,质地变硬。

3、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鹅的心血、肝脏和脾脏分别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接种,在37℃恒温条件下进行24h培养,没有长出致病菌。

镜检。在病死鹅肠道内存在虫体,挑取虫体使用低倍显微镜进行观察,能够看到虫体非常长,呈乳白色的扁平带状,存在分节,头节生有吸盘,顶突上存在小钩,具有3个椭圆形的睾丸,横列在卵巢内方生殖孔的一侧,卵巢位于睾丸外侧,生殖孔处于节片上角的侧缘。取病鹅排出的新鲜粪便适量,通过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检查,能够在高倍显微镜下发现椭圆形的虫卵,没有包裹卵囊,从而判断为绦虫。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鹅可按体重在饲料中添加200mg/kg硫双二氯酚或者10~25mg/kg阿苯咪唑混饲,经过3天再使用1次。为避免并发感染肠道炎症,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注射用的庆大霉素,任其自由饮水,或者添加在饲料中混饲。如果养鹅数量较差,也可按体重肌肉注射6万IU/kg的青霉素进行配合治疗。

加强饲养管理。幼鹅、成年鹅与其他家禽必须分开饲养,对于新购买的鹅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确诊没有感染绦虫病或者经过驱虫才能够合群,防止引入病原体。幼雏鹅和成年鹅要采取分开饲养,以防止成鹅感染虫体后导致幼鹅患病。保持环境卫生良好,器具要及时进行清洗,每周进行2次以上的环境消毒,鹅排出的粪便要及时清扫,尤其是驱虫期间排出的粪便必须采取堆集发酵处理。

预防性驱虫。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带虫的成鹅,其排出的粪便中存在大量的虫卵,因此要在每年春、秋、冬季节进行1次彻底驱虫,每年至少要进行2次驱虫,其中一次安排在秋季放结束后进行,另一次安排在第二年春季放牧前进行,从而能够促使过冬的成年鹅体内没有虫体,进而使其不会污染水池。

鹅绦虫病的防治
我县一养鹅户所饲养40日龄左右的鹅群,发病15天,死亡率较高,在别处求治效果不好,前来我站门诊请求诊治。我们详细了解了鹅群发病经过及用药情况,结合临床症状及剖检症状,确诊为鹅绦虫病。
一、临床症状
精神不振,羽毛蓬乱无光泽,采食量下降,腹泻,头颈缩回,摇头,走路无力,后期跛行,甚至瘫痪。排出附有黏液状物质的臭便;日渐消瘦,发育不良。病程后期头向后背,肢体强直,痉挛抽搐,死亡前出现神经症状,扭脖,背卧或侧卧时两脚划动,反复发作。最后呈划水动作而死亡。
二、剖检症状
剖检见病死鹅血液稀薄如水,肠道普遍出血,内有黄红内容物,稀臭,肠黏膜肥厚并有出血点和卡他性炎症,多处有米粒大结节状溃疡,在小肠处肠腔内有大量虫体积聚,虫体为白色、扁平、带状、分节的蠕虫。有的肠段变硬、变粗,虫体阻塞肠管;心内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其他无可见病变。
三、病理分析
鹅感染绦虫后,大量虫体积聚于肠道内,阻塞肠腔,破坏和影响鹅的消化吸收,并能吸收营养,分泌毒素及代谢产物,对鹅的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毒害作用,导致鹅生长发育受阻,乃至死亡。
四、防治
1、丙硫苯咪唑(抗蠕敏):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一次内服。共给药2次,间隔10日。
2、硫双二氯酚(别丁):每千克体重30-50毫克,一次内服。
3、氯硝柳胺(灭绦灵):每千克体重50-65毫克,一次内服。同时配合应用抗生素治疗肠炎,添加电解多维改善营养。

雏鹅曲霉菌病的诊治报告


曲霉菌病是禽类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因饲养管理不当引起,主要特征是呼吸系统发生炎症,临床上雏鸡发生较多,雏鹅发生较少报道。建宁县某养鹅专业户2012年2月初从浙江省江山市某种鹅场购进雏鹅 1200羽,从15日龄起陆续有少量雏鹅发病死亡。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结合实验室检验,确诊为雏鹅曲霉菌病。

1饲养管理及发病情况

该批雏鹅2012年2月10日从浙江省江山市调入, i E{龄注射小鹅瘟高免蛋黄,育雏方式为地面垫料平养,垫料为干稻草;采用保温灯进行保温,饲喂肉雏鸭配合料及青菜丝,i周后天晴时进行近距离放牧饲养。至 12日龄,因饲养密度过大(每m 15羽左右),通风不良,室内温度偏低,室内积存大量刺鼻氨气,致雏鹅抵抗力迅速下降。饮水器数量不足(每100羽才1个),更因给水不当,导致垫料潮湿。可见雏鹅绒毛脏污、粘结,部分雏鹅精神不振、减食。垫料变质后从未更换,只是在湿垫料上再添干稻草,掀开垫料可见垫草已明显霉变。至l7 日龄时,发病鹅40多羽,其中死亡17羽。

2 病原

烟曲霉菌是主要的病原菌。霉菌及其产生的孢子,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广泛存在于稻草、谷物、木屑、发霉的饲料乃至空气中。

3 临床症状

发病鹅精神不振,缩头闭眼,嗜睡,体温略升,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病鹅独立舍内一隅,张口呼吸、喘气,流鼻液,流泪,眼结膜发炎,肿胀明显;症状严重的可在胸腔入口处周围皮下摸到粒状结节。少数病鹅有神经症状,头向后仰,站立不稳。雏鹅发病后迅速消瘦,腹泻,病程i周左右。

4 剖检变化

患鹅呼吸系统和浆膜的病理变化最明显,可见肺充血、出血,肺表面粗糙不平、质地变硬,切面上流出灰红色泡沫液。肺、气囊和胸腹膜上有针头至黄豆大小的坏死肉芽肿结节,严重的可相互融合成大的团块,直径可达3~4mm。结节呈灰白色或淡黄色,柔软有弹性,内容物呈干酪样。在肺、气囊、气管或腹腔常可见到成团的霉菌斑。肝肿大,质脆。

5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特别是剖检特征性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取病鹅肺或气囊上的结节病灶,涂片后镜检,见到有分隔的曲霉菌丝和孢子,可确诊为雏鹅曲霉菌病。直接涂片看不到霉菌时,应取结节病灶的内容物做霉菌分离培养。

6 防治

改善饲养环境,彻底消毒。彻底清除鹅舍内潮湿发霉的垫草及粪便,冲洗地面,后用百毒杀消毒。对已污染的鹅舍每Tn2用甲醛溶液42 mL和高锰酸钾21 g熏蒸消毒。最后用硫酸铜溶液(1:500)对鹅舍及场地进行喷洒。对鹅群及时分群,降低饲养密度,改善通风,做好保温工作,防止室内温度时高时低。同时要供给全价配合饲料,提高鹅群抵抗力。及时隔离病鹅。

鹅发病后,可用l:1500硫酸铜饮水,连用3d。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制霉菌素有一定治疗效果。发病后全群灌服制霉菌素,剂量为每100只雏鹅一次用50万IU,每天2次,连用2~3 d。也可用克霉唑,剂量为每100只雏鹅用1 g,混饲。

经采取以上措施,5 d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未见新发病和死亡病例,鹅群精神、食欲逐渐恢复正常。发病期间共死亡雏鹅83羽,死亡率约为7%。

7 讨论

搞好饲养管理是防止本病的重要措施。本病例发生主要由于育雏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加上育雏温度不稳定,经及时改善育雏条件,采取分群、加强饲养管理等措施,较快地控制了病情,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防止垫料发霉、不使用发霉饲料是预防本病的关键。要注意保持垫料干燥,不使用发霉、不洁、潮湿的垫料。经常检查垫料,发现霉变要及时更换,防止霉菌生长繁殖。经常检查饲料,凡霉变饲料一律不得使用。

曲霉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的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引起的真菌病。病的特征是在呼吸器官中(尤其是肺、气囊及支气管)发生炎症和小结节,故又称曲霉菌性肺炎。雏鹅的发病率很高,多呈急性爆发。成鹅常为个别散发。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病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2~7天,人工感染为24小时。

幼鹅发生本病常呈急性经过,出壳后8天内的雏鹅尤易受感染,一个月内雏鹅,大多数在发病后2~3天内死亡,也有拖延到5天后才告终。雏鹅流行本病时,死亡高峰是在5~15天,3周龄以后逐渐下降。日龄较大的幼鹅及成年鹅呈个别散发,死亡率低,病程拖得长。

患鹅食欲显著减少,或完全废绝,精神沉郁,呆在一边,不爱活动,翅膀下垂,羽毛松乱,嗜眠,对外界反应冷漠。

随着病的发展,出现呼吸困难,张口伸颈,当张口吸气时,常见颈部气囊明显胀大,一起一伏,呼吸时如打呵欠和打喷嚏样,一般不发出明显的咯咯声。由于呼吸困难,颈向上前方伸得很快,一伸一缩,口黏膜和面部青紫,呼吸次数增加。由于腹式呼吸牵动,全身像航行的小木舟上下升动。或两翼扇动,尾巴上下摇动。当把雏鹅放到耳旁,细听可听到沙垭的水泡声。当气囊破裂,呼气时发出尖锐的嘎嘎声。有时患鹅流出浆液性鼻液。病的后期下痢,排出黄色或绿色的稀粪。

患鹅还会出现麻痹状态,或发生痉挛或阵发性抽搐。出现摇头,头向后弯,甚至不能保持平衡而跌倒。有的病例(7~20日龄)发生曲霉菌性眼炎,其特征是眼睑粘合而失明。当眼炎分泌物积蓄多时,便会使眼睑鼓凸。当幼鹅缺乏维生素A时,眼的疾患更为严重。有些慢性病例症状不太明显,病程可延至数周,逐步消瘦,死亡率甚高。

二、病理变化本病的病理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曲霉菌传染的途径和侵入机体的部位,其发生的病变或呈局限性,或呈全身性。病变的主要特征是肺及气囊发生炎症,有时也发生于鼻腔、喉头、气管及支气管。典型病变则在肺部可见有针头大至粟粒大甚至更大的结节,颜色呈灰白色或淡黄色,这些小结节大量存在时,可融合为较大的结节。其特点是,结节质地柔软,富有弹性或如软骨状,或橡皮样,切面见有层次结构,其中心呈均质干酪样的坏死组织,内含的菌丝体呈丝绒状,边缘不整齐,周围有充血区。有些病例肺部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肺炎,很少形成结节,在这种情况下,肺组织有肝变,发炎过程使部分肺泡发生水肿。在接近支气管的下部、气囊或腹腔浆膜上用肉眼可见蓝灰色或蓝绿色的干酪样块状物,或可见菌丝斑,呈圆形突起,中心稍凹陷,形似碟状,呈绿色或深褐色,用小棍子拨动时,可见到粉状物(实际上是真菌的孢子)飞扬。有些病例见肝脏肿大,同时还可见灰白色的小结节。

三、流行病学资料健壮的鹅只,较能抵抗在自然情况下存在的曲霉菌孢子感染。当周围环境、孵化器、垫草、谷物、木屑、饲料、禽舍、地面和空气中被曲霉菌严重污染时,禽只吸入相当数量的孢子之后,才有可能引起发病。幼禽对烟色曲霉菌最易感染,常呈急性爆发。

当饲养管理不善,饲料粗劣,缺乏维生素A和B1;育雏室潮湿,通风不良;禽只过密集以及禽只健康不良时,更易造成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死亡率可达50%以上。但也有以下例子,即鹅群中只见个别或少数鹅只感染曲霉菌病,而同群其余鹅只仍然健康,这是由于个别或少数鹅只抵抗力较低或严重感染所致。

在被曲霉菌污染的环境里,禽只带菌率很高,当鹅群迁出被污染的环境之后,带菌率下降,至40日龄左右,霉菌在体内逐步减少以至消失。

在自然条件下,曲霉菌病主要是经呼吸道感染,禽只吸入曲霉菌孢.子而得病。本菌经消化道进入体内很难引起鹅只发病。

根据实际调查,家禽可在下列情况下感染曲霉菌而发病。

(1)当禽蛋外壳污染烟曲霉菌时,在孵化过程中,于八天之内霉菌能穿透蛋壳而使胚胎感染,孵出的雏鹅即出现症状。

(2)孵房不清洁,卫生较差,孵化器或用具(如棉胎、床、被单、草蔗等)没有经常清洗消毒,被曲霉菌严重污染时,刚出壳的雏鹅即可受到感染,几天后就出现症状。出壳后的雏鹅在这样的孵房或孵化器内停留的时间越长,受感染的机会就越多,禽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

(3)在雨季,空气潮湿,垫草、孵巢、保温器和饲槽发霉,没有及时做好清洁卫生工作,鹅只也容易感染本病。

(4)饲料贮藏不良,引起曲霉菌在其中大量繁殖,当禽只吃了这些受污染的饲料时,就可能吸入霉菌孢子而感染。

(5)运输种蛋所用的包装材料,贮藏室及用具等均可传递病原体。

在一般情况下,雏鹅出壳后感染曲霉菌后经48~72小时就开始发病和死亡,5~10日龄是本病的高峰期,以后逐渐减少,至2~3周龄基本停止死亡。

四、病原诊断(一)病原特性

本病主要的病原体是烟色曲霉菌,是病原性霉菌中常见的一种。曲霉菌的孢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烟色曲霉菌可产生毒素,具有对血液、神经和组织的毒害作用。此外,黑曲霉、黄曲霉等也具有不同程度的病原性。有时也可从病灶分离出青霉菌、白霉菌等。鹅只感染瑚霉菌造成死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霉菌的大量繁殖,形成呼吸道机械阻塞,引起禽只窒息而死;另一方面则由于吸收了霉菌毒素而引起中毒死亡。

烟曲霉菌的形态特点是其繁殖菌丝的分生孢子柄顶端为膨太的顶囊,呈特征性的烧瓶状,顶囊上的小梗产生球形或类球形分生孢子,成串球状,在顶囊上,呈放射状排列。孢子呈灰绿色或蓝绿色。

曲霉菌对物理及化学因素的抵抗力极强。120℃干热1小时或煮沸5分钟才可将其杀死。2%苛性钠、0.05%~0.5%的硫酸铜、2%~3%的石炭酸、0.01%~0.5%的过锰酸钾处理,短时间内不能使其死亡。而5%甲醛、0.3%的过氧乙酸及含氯的消毒剂,需要1~3小时方能杀死本菌。

将孢子接人幼鹅的气囊,是测定病原性霉菌致病力的一种有效的办法。

(二)实验室诊断

采取病鹅的肺或气囊壁上结节病灶(尤以结节中心的菌丝体为佳)少许,置载玻片上,加上1~2滴生理盐水,或10%的苛性钠(或苛性钾)少许,用针头划拉碎或用两块载玻片夹碎病料,盖上盖玻片后,镜检,在肺部结节中可见到曲霉菌的菌丝。在气囊、支气管病变等接触空气的病料,可见到分隔菌丝特征的分生孢子柄及孢子,即可作出诊断。有必要时可采取结节病灶,接种在沙保弱氏或马铃薯培养基上,做霉菌分离培养,观察菌落形态、颜色及结构,进行检查鉴定,才能确诊。

曲霉菌病的诊断,首先观察患鹅呼吸困难所表现的各种症状,尤其在张口吸气时,颈部气囊明显胀大,一起一伏,一般不发出咯咯声。其次是怀疑发生本病时,立即调查垫草、孵化器等工具、饲料是否发霉。第三是尽可能多剖检几只病例,根据特征性的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最后通过镜检找霉菌,对本病不难确诊。

防治策略

一、预防(1)防止本病的发生最根本的办法是贯彻预防为主的措施。搞好孵房及育雏室的清洁卫生工作,不使用发霉的垫草和饲料,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2)孵房的孵化器、胚床、棉被等用具要保持清洁,经常消毒或翻晒。尤其在阴雨季节,为防止霉菌生长繁殖,可用福尔马林熏蒸。

(3)育雏室应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干燥、清洁,注意卫生,经常消毒。垫草(料)经常在烈日下翻晒。长期被烟曲霉污染的育雏室,在其土壤中、空气尘埃中含有大量的孢子,雏鹅进入之前,应彻底清扫,消毒,用福尔马林熏蒸,或用0.4%的过醋酸,或用5%石炭酸消毒,然后再垫上清洁的垫料。

(4)饲料的贮藏要合理,防止饲料受潮而长霉菌。

(5)当发生本病时,应及时将病鹅及可疑病鹅立即隔离。由于霉菌的生长繁殖特别快,必须在疾病发生期间,鹅舍、孵房、卵等应隔1~2天消毒1次。孵出的雏鹅应安置在与病鹅隔开的房舍内。

(6)对雏鹅应注意改善饲养管理,注意添加维生素及矿物质,提高鹅只的抵抗力。

二、治疗对患病鹅只的治疗,一般难获得满意的效果,特别是在鹅只的呼吸道长出大量菌丝,肺部及气囊长出大量结节时,更无法取得满意的疗效。对一些症状较轻微的病鹅,可试用下列方法进行治疗:

(1)一旦发现鹅群发生本病、立即开展调查发病的原因,尽快更换垫料,或换去发霉的饲料,清理及消毒育雏室。挑出病鹅,及时隔离。有些养户买回雏鹅之后不久就发现雏鹅发病,应尽快请有关人员协助确诊,然后了解来自同一孵房的其他养户购买的雏鹅是否也发生本病,以确定本病是否来自孵房,找到源头之后,敦促孵房采取措施,杜绝本病的继续发生。

(2)对已发病的雏鹅进行治疗,尽量挽救(严重病例无治疗价值)。

制霉菌素:每千克体重1万~2万国际单位,拌料喂服,每天两次,连用3天。也可采取灌服。或每只雏鹅每日用3~5毫克拌料。喂3天,停2天,连续使用2~3个疗程。

卡那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拌料按15~30毫克/千克,饮水按30~120毫克/千克,每天2~3次。其目的是防止继发或并发感染。

硫酸铜饮水:1:3000硫酸铜溶液饮水,连用3~5天。

碘制剂饮水:将碘1克、碘化钾1.5克加蒸馏水1300毫升,溶解后采用气管内或咽喉内注入,成年鹅4~5毫升/只,当日配制,当日使用,用时加热至25℃,一次注射。

金霉素:2%溶液肌肉注射,每天注射3次,每次2毫升,连用3天。这只是对少数病鹅进行治疗的方法,病鹅数量多时,操作不便。

克霉唑(抗真菌1号):每千克体重用50~100毫克。

两性霉素B:混饮,雏鹅每只用0.12毫克,1~2天1次,连用3~5天。

氟康唑:每千克料加20毫克,连用1~2周。

伊曲康唑:每千克料用20--40毫克,内服一次量按每千克饲料用5~10毫克,连用5~7天。

鹅葡萄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方法


鹅葡萄球病是一种慢性或者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又叫传染性关节炎,一般呈散发性,慢性感染为主,临床上以鹅关节肿胀、行走障碍为主要特征。是由于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导致,主要是由于皮肤存在损伤而感染病菌。成年鹅发病后往往呈慢性关节炎及趾瘤,幼鹅发病后往往常呈急性败血症。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在多雨、闷热、多雨潮湿的季节比较容易发生。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鹅葡萄球菌病的症状分析鹅葡萄球菌病的诊断及防治方法。

1、临床症状

脐炎型。通常是1-3日龄的雏鹅容易发生。病鹅表现出怕冷,双翅张开,眼睛半闭。腹部明显膨大,脐部发炎、肿大,局部呈黄红色或者紫黑色,触感硬实,也叫做“大肚脐”。通常在2-5天内发生死亡。

急性败血型。通常是小于2周龄的幼鹅容易发生。病鹅表现出精神沉郁,减少采食或者停止采食,眼睛半闭半睁,缩颈垂翅,怕冷。胸腹部外观呈黑色,发生浮肿,存在较多的渗出物或者血液,触摸具有波动感,部分会发生破溃,并有紫红色或者茶色或液体流出,导致周围羽毛被污染。发生下痢,排出黄绿色或者灰白色的稀粪。病鹅往往突然发生死亡,病程一般可持续3-6天。

关节炎型。通常是中龄鹅或者种鹅容易发生。病鹅初期体躯局部发热,双腿软弱无力,拒绝行走,站立时经常抬脚,驱赶时会出现跳跃或者跛行。趾、跖关节以及周围的腱鞘、肌腱发生炎性肿胀,呈紫黑色或者紫红色,触感硬实,长时间之后肿胀会发生破溃或者形成结痂。种鹅脚底存在擦伤而感染病菌后,会导致感染局部出现不同大小的疙瘩,也叫做趾瘤病。病鹅由于采食、行走困难而日渐消瘦,最终由于衰竭而发生死亡。病鹅即使痊愈也会生长缓慢,且在较长时间内依旧出现跛行。

2、实验室诊断

细菌形态学观察。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鹅关节炎渗出液、脾脏和肝脏直接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发现病料中存在革兰氏阳性的圆形球菌,主要呈单个、短链或者葡萄串状排列,没有鞭毛、荚膜,无法形成芽孢。

细菌分离培养。取以上病料在鲜血平板上接种,放在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对菌落形态进行观察,并挑取疑似菌落进行涂片镜检,然后再将疑似菌落在Baird-Parker琼脂平板上接种,放在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对菌落的生长特征进行观察,从而来鉴定细菌。挑取疑似菌落在营养肉汤中接种,放在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用于纯化细菌养。鲜血平板上会长出圆形不透明的金黄色的较大菌落,表面光滑、突起,周围存在明显的溶血环;Baird-Parker平板上长出直径为2-3mm的圆形菌落,呈灰黑色,边缘颜色较浅,突起,表面湿润、光滑,周围存在一条混浊带,而其外层会形成一个透明圈;肉汤会变得混浊。

动物试验。取8只健康无病的小白鼠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只,其中对照组注射o.2mL灭菌营养肉汤,试验组注射相同剂量经过18h培养的分离菌株肉汤培养物。对照组小白鼠一切正常,而试验组小白鼠经过40h开始发生死亡,经过120h有2只死亡,另外2只减少活动,被毛松散且无光泽,往往在饲养笼的角落蹲伏。取病死小白鼠腹腔积液和肝脏组织在鲜血平板上接种,能够分离到被检菌。

3、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发现病鹅后要及时采取隔离治疗,可使用妥布霉素注射液,如果病鹅数量较少,可按体重肌内注射o.5-1mLjkg妥布霉素针剂,每天1次,连用3天。也可按体重肌内注射2.5万-3万IUjkg(即5-10mg)丁胺卡那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也可在饲料中添加o.Ol%-o.02%比例的红霉素混饲,连续使用3天。也可按体重在饲料中添加5-20mgjkg氨苄青霉素,连续使用5天。也可按每100kg饮水添加10g盐酸沙拉沙星混饮,连续使用3天,或者按每40kg饲料中添加10g混饲,连续使用3天。需要注意,葡萄球病菌比较容易形成抗药性,因此最好选择使用当地、该鹅场不常使用的药物,或者同时混合使用几种药物或者交替使用。

中药治疗。取400g鲜小蓟,甘草、大黄各50g,黄柏、黄芩、黄连各100g,连续进行3次煎煮后作饮水用,每天1剂,连续使用3天。方中黄柏、黄芩、黄连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作用,大黄具有泻热泻火、改积异滞、解毒、活血祛瘀的作用,小蓟主要用于止血,甘草调和诸药。通过现代药理实验,发现黄柏、黄芩、黄连具有较强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小蓟能够明显缩短出血时间,且能够抑制葡萄球菌等;大黄既能够加速肠道排出毒素,具有加强的抵抗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还能够加速血液凝固,从而有效止血,且采取口服还具有收敛作用;甘草具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以上各药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治疗该病。

加强饲养管理。鹅群不仅要供给全价日粮,并搭配适量的青绿饲料,还要控制饲养密度合理。对于没有发病的鹅,要在基础日粮中适当增加禽用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的用量,用于预防发病。鹅舍必须严格消毒,尤其是孵化房和鹅舍要经常进行消毒,以有效控制该病。一般来说,环境、场地以及用具等要使用浓度为1:800的双链季胺盐络碘进行消毒,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能够将病原菌彻底消灭。

鹅葡萄球菌病的症状分析
(1)病原病原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为圆形,常连在一起形成葡萄串状,革兰染色呈阳性反应。一般培养基均可生长。
(2)流行特点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主要通过伤口侵入鹅体。细菌随血液可移行至全身,并引起关节炎症。另外,若孵化室环境不卫生,种蛋没有彻底消毒,外壳污秽,易使葡萄球菌通过蛋壳的孔隙进入蛋内,使胚胎感染,这样在小鹅孵出时由脐带感染,常因脐炎和发生葡萄球菌性的败血症而造成大批死亡。
(3)临床症状急性病例常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一般病程为2~6夭,常发生败血症死亡。慢性病鹅常在跗、趾、肘关节处表现发炎肿胀,患鹅常行走困难,伏地不愿行动,因久卧可见胸部龙骨上发生浆液性滑膜炎。慢性病例病程可达2~3周,最后常见患鹅极度消瘦衰竭死亡。
(4)剖检病变患败血症而死亡的病鹅可见皮肤、黏膜、浆膜发生水肿、充血和出血。慢性病例关节软骨上常出现糜烂及干酪样物质覆盖,腿部肌肉萎缩。
(5)诊断急性病例一般不易诊断,慢性病例也只能做疑似诊断。确诊需从心、肝、脾等脏器采取病料,慢性病例可以从肿胀的关节取关节腔内的液体,进行涂片染色。发现葡萄球菌或自病料中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即可确诊。
(6)防治预防本病一定要注意搞好孵化室、种蛋及各种用具的清洁卫生工作,坚持定期消毒,防止感染。刚出生的雏鹅应投服抗菌药物预防。如用氨苄青霉素饮水,用量为1克药物加水2千克,连用3天;用土霉素按0.1%的比例拌料,连用3~5天。
对病鹅进行药物治疗:青霉素,每只雏鹅1万单位,中鹅3万~5万单位,肌内注射,每天3次。磺胺间甲氧嘧啶,用0。4%~0.s%比例拌料饲喂,或0.1%~0.2%比例溶水中饮服,连用3天。也可用土霉素类,或喹诺酮类饮水。

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和防治措施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a)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症、鸭疫巴氏杆菌病等。该病往往引起慢性或者急性败血症,主要特征是发生气囊炎、肝周炎、纤维素性心包炎、脑膜炎以及干酪性输卵管炎。通常是雏鹅和仔鹅发生该病,如果没有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死亡率能够达到80%,应采取有效防控措施。下面具体了解一下: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和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

该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中的,大部分病菌在室温或者37℃条件下只能够存活3~4天,而接种在肉汤培养物中在4℃条件下能够生存2~3周。菌体在55℃高温下处理12~16h会全部死亡。该菌对红霉素、新生霉索、四环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霉素、恩诺沙星、杆菌肽、青霉素以及林可霉素敏感,对多黏菌素B和卡那霉素不敏感,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庆大霉素。

一般来说,主要是鹅和家鸭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但还可严重影响火鸡。据报道,鸡、小鼠、兔和鸽具有能够抵抗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能力,给豚鼠腹腔注射大剂量病菌能够导致死亡。一般1~6周龄鹅容易感染该病,小于4周龄鹅通常在表现出症状经过1~2天发生死亡,较大的鹅能够生存较长时间。病菌能够经由呼吸道或者皮肤,尤其是足部皮肤损伤发生感染。采取皮下、静脉、眶下窦和脚蹼接种能够死亡,通过气管、肌肉和腹腔途径也能够复制该病。

2、临床症状

鹅感染病菌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基本一致,但具有不同的潜伏期,主要与感染途径、感染菌株的毒力以及应激等因素密切有关,通常为1~3天,有时能够达到大约1周。根据病程持续时间长短,可分呈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最急性型,在鹅群刚开始出现发病时,往往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急性型,通常是2周龄的雏鹅容易发生,病程能够持续1~3天。病鹅临床上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独自离群,拒绝走动,行动缓慢,甚至卧地不起,双翅下垂,体质衰弱,陷入昏睡,打喷嚏、咳嗽;眼鼻流出较多的分泌物,且眼睛会流出浆液性、黏液性或者脓性分泌物,往往导致眼眶附近的羽毛发生黏连,甚至出现脱落现象,鼻孔流出浆液性或者黏液性分泌物,当分泌物凝结后会导致鼻孔发生堵塞,引起呼吸困难;有些病鹅会出现缩颈症状或者用嘴抵地,临死时会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亚急性型或者慢性型,较大日龄的仔鹅即4~7周龄容易发生,病程能够持续7天或者超过7天。病鹅临床上主要特征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腿软弱无力,拒绝行走,往往伏卧在地或者呈犬坐姿式,共济失调,生长缓慢等。

3、剖检变化

病死鹅进行剖检,发现心包积水,心包膜存在一层纤维索性的黄白色渗出物,有时心包与心包膜发生黏连;气囊变得混浊,并附着有纤维素性黄白色的絮状渗出物;肝脏表面存在一层纤维素性膜,呈黄白色,薄厚不均匀,容易剥离,肝脏略微肿大,往往呈土黄色;胆囊发生肿胀,含有大量胆汁;脾脏表面也附着有纤维素性的黄白色渗出物;肠道发生出血,肠黏膜发生脱落,肠壁明显变薄;病鹅关节发生炎症还会导致关节腔积水,关节囊表面附着纤维素性的黄白色渗出物;个别病鹅脑膜发生充血;其他器官没有发生明显病变。

4、实验室诊断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急性感染期病鹅的心血,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培养上接种,放在烛缸(含有5%~10%的二氧化碳)于37℃恒温箱内进行48h培养,能够长出卵圆形的奶油状菌落,直径在1~2mm左右,边缘光滑,略微突起,在斜射光下观察能够看到红光。经过革兰氏和姬姆萨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两端着色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且没有芽胞。病料在麦康凯培养基培养上接种,没有长出细菌。

血清型鉴定。细菌先进行纯化,即接种在添加血清的马丁肉汤中,放在37℃恒温振荡进行24h培养。挑取培养物接种在马丁肉汤进行纯化培养,使用鸭疫里默氏杆菌标准阳性血清进行玻片凝集试验用于血清型鉴定。

5、防治措施

免疫接种。由于该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有效控制该病的措施是免疫接种疫苗。据报道,我国主要流行的有5~6个血清型病原菌,因此选择疫苗前,要对本场及周边流行病菌的血清型进行分离鉴定,从而选择相应血清型菌株的疫苗或者多价抗原组成的灭活苗。如果鹅场发生严重污染,可使用自制的灭活苗来预防该病。为保证免疫效果,推荐在10日龄左右进行首免,经过2~3周进行二免。

药物治疗。整个鹅群的饮水中要添加乳酸环丙沙星可溶性粉,用药量为2g/L,每天在早、中、晚各添加1次,连用5天。疑似发病鹅和发病鹅,可按体重肌肉注射30mg/kg头孢唑啉钠,连续使用2次。对于发病雏鹅,可每只颈部皮下注射2万IU林可霉素,并在口服添加有羟氨苄青霉素的饮水,每天1次,连续使用4天。按每200kg饮水中添加100g75%阿莫西林,并配合添加250g强力补-14,混合均匀后饮用,每天2次,连续使用5天。

流行特点
在自然条件下,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主要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尘土、飞沫等,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的伤口(尤其是足蹼部皮肤)而感染。不同品种的鸭如北京鸭、樱桃谷鸭、狄高鸭、水鸭、番鸭、半番鸭、麻鸭等都可以感染发病。尤以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1周龄内的幼鸭和种鸭、成年蛋鸭很少有发病。它的发生与鸭龄的大小、饲养管理的好坏、各种不良应激因素或其它病原感染有一定的关系,死亡率一般在5%-75%。如在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不善、或雏鸭转换环境、气候骤变、受寒、淋雨,及有其它疾病(番鸭花肝病、禽大肠杆菌病、禽出败等)混合感染时,更易引起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死亡率往往可高达90%以上。耐过鸭常生长不良,增重缓慢,失去饲养价值,而且该病在发病场能持续存在,引起不同批次的鸭感染发病,加上本病难于根治,给养鸭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防治措施
1、一般性防治措施
在防治措施方面,首先要做好预防工作。一是要加强饲养管理工作,改善饲养条件,并喂以优质全价的饲料,保证能满足其生长需要量,以增强雏鸭的体质。二是要适当调整鸭群的饲养密度,注意控制鸭棚内的温度、湿度,尤其是在春天多雨、夏天炎热和冬天寒冷的季节,做好雏鸭的保暖、防湿和通风工作,尽量减少受寒、淋雨、驱赶、日晒及其它不良因素的影响。三是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不同批次、不同天龄的鸭不能混养在一起。鸭群出栏后,对各种用具、场地、棚舍、水池等要全部进行消毒。四是要做好场地卫生工作,坚持消毒和防疫制度。定期对饮水器、料槽清洁消毒,并做好其它疾病如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番鸭三周病、番鸭“花肝”病、禽流感等疫苗的接种和防治,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通过采取以上这些措施,可有效降低此病的感染和发生。
2、药物防治
在发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时,采取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根据我们多年的临床经验,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5-甲氧嘧啶、头孢类药物、喹诺酮类等药物都有比较好的效果。氯霉素现已在禽场被禁用,可用氟本尼考(氟甲砜霉素)拌料,5%的氟苯尼考按0.2%的比例拌料,连用5天,个别重症者可按25mg/kg体重肌肉注射,连用2天,能取得显著疗效。也可用先锋15-25mg/kg体重肌肉注射,或用庆大霉素8千-1万单位肌肉注射,结合大群用药拌料,连续3-5天。或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等25-50ppm溶水自由饮用,同时添加多种维生素,都可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
由于细菌对抗菌药能产生耐药性,在生产场常会出现某一药物刚开始用时,效果显著,但用过一时间后,效果却不明显或无。有条件的话,可对病死鸭进行病原分离,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筛选高敏药物交叉使用,同时结合本场的用药史来用药。
此外,采取中西药结合的办法来防治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也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如在注射先锋的同时,用黄莲、青木香、白头翁、薄公英、鱼腥草等煎服,拌料或灌服,连用3-5天;也可用庆大霉素连续注射3天,鱼腥草、黄柏、苦参、丹参、茵陈等煎服,连用3天;或用广东省家禽所研制的中草药制剂“抗囊疫”,直接稀释后,自由饮用3-5天;同时添加多种维生素,效果明显。
3、疫苗免疫
因用药物防治易造成菌株的耐药性,鸭群反复发病,难于根治,这种情况在老龄场比较常见,不但用药成本增高,治疗效果不好,而且出栏时,鸭的残淘率也高,而用疫苗来免疫接种,可以获得较好的预防效果。
目前国外研制成的鸭疫里默氏杆菌菌苗有单价和多价灭活菌苗、弱毒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及混合大肠杆菌制成的二联灭活疫苗等,在我国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各种佐剂的灭活苗(如福尔马林灭活苗、油佐剂灭活苗、蜂胶佐剂灭活苗和加有其它佐剂的灭活苗),如1型Ra的单价灭活苗、1,2型二价灭活苗、或其它血清型的多价苗、Ra和大肠杆菌的二联灭活苗、Ra和出败及大肠杆菌的三联灭活苗等。采用灭活疫苗免疫鸭群,一般需要免疫两次才能得到较为有效的保护力,肉鸭在7-10天龄进行首次免疫,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0.2-0.5ml/只,相隔1-2周后进行二免,0.5-1ml/只,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油佐剂灭活疫苗与其它佐剂疫苗和未加佐剂疫苗相比,其免疫力要长,肉鸭在整个生长期一般用一次就足够了,但是油佐剂灭活疫苗在接种部位常常有局部炎症反应。在接种疫苗时,添加适量多种维生素有助于减轻应激反应。
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血清型较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流行血清型有所不同,在不同时期流行的血清型又有所不同,而且在同一鸭场,甚至是同一批鸭群可能同时存在多个血清型。一般认为各个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这就给Ra的疫苗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在我国已证实有9个以上的血清型存在。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针对当地主要流行血清型,选取相应菌株研制疫苗,可以达到更有效的防治效果。
根据本病的发生、流行特点,防治本病最主要和根本的是做好预防工作,改善鸭场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尽量减少不良应激,做好雏鸭的防寒保暖工作,建立合理完善的防疫和消毒制度,以减少其它疾病的并发;在搞好管理措施的同时,合理进行疫苗的免疫接种,并结合高敏药物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治本病,从而减少鸭群的发病和死亡。

禽曲霉菌病的症状、诊断与中药防治方法


1、禽曲霉菌病的流行特点

该病的致病因素是曲霉菌,曲霉菌家族成员很多,有黄曲霉、黑曲霉、土曲霉、烟曲霉,这些都有不同程度的致病能力。据报道,禽曲霉菌病的主要病原体为烟曲霉。该病一般在20日龄以内幼禽中易呈急性暴发,并且是群体发病,成年禽则多见散发。初生雏感染立刻发病,2~4天内死亡。高温、湿度大的天气是黄曲霉、烟曲霉生长繁殖的最适宜条件,这时很易感染饲料、舍内用具和垫料,一旦被禽由空气吸入,由口食入便引起发病。

2、禽曲霉菌病的病因病机

细菌随禽呼吸经鼻直入气管,侵入肺与气囊繁殖(尤其是幼禽体温高于成禽,更适宜细菌繁殖),致肺与气囊集生结节,致使呼吸的主要器官生理功能逐渐损伤。细菌入血侵肝,致肝调畅气血失职、失控神志,不得常态。肺主肃降,肝主生发,两者共谋气机调畅,肺、肝两脏失去功能,致气机升降不能畅通,必产生病症。

3、主症

急性多为雏禽所患。雏鸡因肺受病菌侵袭,肺宣发无能,肃降受阻,液必上溢,因此鼻流涕不止,气道呼吸不畅,并出现炎症,雏鸡便先咳而后喘,为清理呼吸之道浓痰,出现摇头甩痰和以口代鼻而张口呼吸,并发出“咯咯”之声,严重时鼻、眼角流出脓性分泌物。病后期肝、肾受侵,胃、肠受损,便出现白痢,这时血损血败,神志昏迷而亡。一般发病率达70%以上,死亡率约50%。鸭、鹅幼雏3~6天死亡率约80%。慢性多见青年和成年禽。成年鸡呈隐性感染,外观只见羽毛松乱,青年鸡生长迟缓,神志不清,常出现健康禽抢食,而患病鸡无动于衷的情况。最后病鸡因贫血而消瘦,冠色发白,耷尾,收腹呈圆形。如治疗不及时,最终因呼吸障碍而死。成年鸡以产小蛋、不产蛋为主。鸭慢性症状除与鸡慢性症状相同外,还见眼眶长瘤状硬物,甚至眼闭失明;因蹼上长瘤而行走时跛行,临死前出现下痢,呼吸困难,病程一般10日左右。

4、中药预防方剂

雏鸡20日龄开始预防用药,中兽医常使用以下2种方剂进行预防。①鱼腥草100g、蒲公英50g,100只1日用量。用法:将上两味药煎汤去渣取汁,盛入饮水器中代替饮水,连喂2周。同时,肌肉注射鱼腥草注射液,每次0.3mL,每天1次,连用7天。②桔梗250g、蒲公英500g、鱼腥草500g、苏叶500g,1000羽鸡用量。用法:诸药煎汤取汁后拌料喂服,每天2次。另外,在饮水中加入0.1%高锰酸钾。

5、中药治疗方剂

对于病鸡的防治常用以下几种中药方剂。①鱼腥草、蒲公英各60g,筋骨草15g,山海螺30g,桔梗15g,加水煎汁,供作饮水,有一定防治效果,此方为100只5~10日龄雏鸡1天的用量。②鱼腥草300g,蒲公英180g,葶苈子90g,黄芩90g,苦参90g,200只雏鸡用量,粉碎混匀,每只每次0.1g拌料饲喂,每天3次,连服3天。③金银花30g,连翘30g,炒莱菔子30g,丹皮15g,黄芩15g,柴胡18g,知母18g,桑白皮12g,枇杷叶12g,生甘草12g。将诸药煎汤取汁1000mL,每日4次拌料喂服,重者滴管灌服,每羽鸡0.5mL。每天1剂,连用4剂。④鱼腥草360g,蒲公英180g,黄芩90g,葶苈子90g,桔梗90g,苦参90g,此为200只雏鸡用量。用法:将诸药为末,均匀拌入饲料中,每只病鸡每次0.1g,每天3次,连服3天。⑤鱼腥草360g,蒲公英180g,黄芩90g,桔梗90g,葶苈子90g,苦参90g。混合粉碎,按每只0.5~1.0g拌料喂服,每日3次,连用5天。⑥金银花30g,连翘30g,莱菔子(炒)30g,丹皮15g,黄芩15g,柴胡18g,桑白皮12g,枇杷叶12g,甘草12g。加水煎至1000mL,500只鸡1日量,分4次拌料喂服,每日1剂,连用4天。重症者用滴管喂服,每只鸡0.5mL,每天1剂,连用4剂。

6、禽曲霉菌病的预防方法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但用霉菌素防治有一定效果。对于种蛋要进行严格消毒,每次检蛋完毕后立即在种蛋库或送到孵化厂进行彻底消毒,每立方米42mL福尔马林,21g高锰酸钾,温度25℃左右,相对湿度70%左右,密闭熏蒸20min。

作者简介:常洪宇(1974-),男,吉林洮南人,本科,高级兽医师。

常洪宇1,汪茹2,汪翠2,史景东3

(1.吉林省洮南市草原工作站,吉林洮南137100;2.吉林省洮南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吉林洮南137100;

3.吉林省洮南市畜牧总站,吉林洮南137100)

参考文献:

楚牧.禽曲霉病的诊断.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2):87.

张洪涛,刘建设,张洪伟.禽曲霉菌病的防治.畜牧兽医杂志,2013(4):90.

奶牛冬痢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和防治方法


牛冬痢又称牛黑痢,是牛在冬季常发生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牛群中一旦暴发冬痢将会迅速蔓延。病程为1周左右,虽然死亡率很低,但由于发病头数多,奶牛严重影响产奶量和犊牛生长发育。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奶牛冬痢病的临床症状奶牛冬痢病的实验室检验和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

奶牛冬痢是突发性非常强的一种传染病,感染空肠弯曲菌后,病菌能够经由粪便、乳汁以及其他分泌物排到体外,对饲料或者饮水造成污染,其他奶牛只要接触病原就会出现发病,从而该病往往呈暴发。该病主要是经由唾液传播,且配种员、兽医操作时没有采取严格消毒等,都能够促使该病传播。犊牛发病率较低,育成奶牛发病率较高,成年奶牛最容易发病,且泌乳奶牛的发病率要比育成奶牛明显提高,尤其是泌乳量越大的奶牛,会表现出更加严重的发病症状。发病过程中,患病奶牛的泌乳量急剧降低。给健康牛饲喂病牛采食后剩余的饲料,犊牛也能够快速发生腹泻,但停止饲喂后症状会逐渐消失。在气候寒冷,温度突然发生改变,受寒引起感冒导致抵抗力减弱,以及突然变更草料、饲喂冰冻和发生霉变的饲料等,也都能够诱发该病。

2、临床症状

病牛所处发病阶段和病情轻重程度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潜伏期内,病牛不会出现明显的外观变化,精神状态、采食量、日产奶量、肠道蠕动、瘤胃蠕动以及呼吸等基本正常。发病前24~48h,病牛表现出体温升高,通常能够达到39.4~40.5℃。发病牛群中大约有50%~80%呈现一般病情,往往出现严重的急性腹泻,排出棕色稀便,且呈喷射状排出,其中混杂气泡,散发腥臭味,症状较重时粪便中混杂血液或者血凝块;部分精神状态、采食量和呼吸等体征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体温达到39.4~40℃,肠道和瘤胃蠕动音增大,日产奶量减少。发病牛群大约有5%~10%呈现严重病情,排出血水样粪便,其中混杂大量的血凝块,采食量明显降低或者停止采食,精神沉郁,产奶量积聚下降,被毛逆立,目光呆滞,眼窝凹陷,呼吸缓慢,咳嗽,脉搏微弱,心跳加速,甚至无法站立,腹部由于疼痛而明显蜷缩,如果再出现继发性感染(如关节炎症和肺炎等),有些病牛还可能发生死亡。发病过程中,对于症状轻重程度不同的奶牛,其产奶量能够下降10%~90%。通常情况下,病牛不会发生死亡,后期能够恢复健康,产奶量也能够恢复至正常水平,但愈后胎次的总产量则无法恢复到之前的水平。犊牛较少出现发病,且病后能够迅速康复。

3、实验室检查

病料的采集。病料需要采集自处于发病初期的病牛,操作者可右手戴上一次性指检手套,然后伸人直肠采取适量混杂血液的粪便放在经过灭菌的平皿中,然后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查。

染色镜检。用接菌环沾取少量粪便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能够看到少量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细长弯曲,还能够看到少量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两端钝圆,此为大肠杆菌。

分离培养。取适量粪便在Skirrow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置于厌氧缸中培养。注意厌氧缸中要点燃蜡烛,覆盖缸盖,并在封口处涂抹适量的凡士林进行密封,在42℃温度下进行48h培养,能够长出沿划线蔓延的灰白色菌落,呈半透明,富有光泽,表面湿润、光滑,具有不规则边缘。挑取菌落涂片镜检,能够看到革兰氏阴性菌,呈圆球形,或者多个菌体连接形成螺旋杆形菌串,以及大量散布的弯曲菌体。

生化试验。分离得到的病菌分别在葡萄糖、鼠李糖、甲基红、明胶、尿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以及硫化氢上接种。结果发现只有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呈阳性,而其他都呈阴性,且不能够使明胶液化。

药敏试验。取分离得到的病菌进行药敏试验,发现其对红霉素、链霉素、呋喃唑酮非常敏感;对土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先锋霉素、青霉素不敏感。

4、防治措施

消毒隔离。尽早发现发病奶牛,立即进行隔离。及时清理病牛隔离区的粪便和垫草等,同时对运动场、卧床、剩料、饮水槽等进行彻底消毒,一般可选择使用3%来苏儿或者5%百毒杀(癸甲溴铵)进行喷洒消毒,或者使用甲醛等进行熏蒸消毒。同时,要尽可能控制人员进出。

药物治疗。治疗该病的重点是尽快消除肠道炎症,避免发生脱水,常选择使用抗菌素和防腐消毒剂。病牛可一次性灌服足量的添加有30~50g鱼石脂的温水。灌服3g痢特灵或者50g磺胺脒、50g苏打粉。也可在精料中添加25g环丙沙星混饲,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还可选择使用病菌敏感的其他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一、流行特点
大小牛均可发病,但成年牛的病情较重。病牛和带菌牛随粪便排菌、易感牛采食了病菌污染的饲料、饮水即可感染发病。气候突变和管理不良也可诱发此病。因此,易在冬季舍饲牛中流行,一旦暴发、发病率很高、常在一定地区内发生、但几乎无死亡。
二、临床症状
潜伏期3~7天。突然发病,一夜之间可使牛群中20%的牛发生腹泻、2~3天内可波及80%~90%的牛。病牛排出腥臭的水样棕色稀便、混有血液、有的粪便几乎全是血液和血凝块。病情严重时病牛呈现精神委顿、虚弱无力的精神状态。
三、防治措施
1、预防: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根据各地经验,一般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发病后隔离病牛、加强消毒、粪尿经无害处理后利用。在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牛的体质。
2、治疗:采用磺胺眯、每头50克或痢特灵、每头2克、灌服1~2次;或口服松节油和克辽林的等量混合剂,每天25~50毫升,一日2次,一般口服2次即可痊愈。对病情严重者应及时补液。
奶牛冬痢防治方法
奶牛冬痢是由空弯肠杆菌、冠状病毒等病原引起的一种季节性和暴发性强的疾病,特点是:传播快、发病高、严重腹泻、奶产量明显下降,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性传染,通过污染物、兽医、运动场、输精员等的交叉接触。
奶牛冬痢防治方法
奶牛冬痢是由空弯肠杆菌、冠状病毒等病原引起的一种季节性和暴发性强的疾病,特点是:传播快、发病高、严重腹泻、奶产量明显下降,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性传染,通过污染物、兽医、运动场、输精员等的交叉接触。
奶牛冬痢的流行特点
1、2~3年爆发一次。
2、年龄不同抵抗力不同,初次感染比感染过的牛症状重。
3、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奶牛冬痢的症状
1、全身症状轻微、体温正常。
2、腹泻、粪稀呈灰色、棕色、红色、约20%有便血情况。
3、奶产量下降,控制腹泻后,产奶量会增加。
奶牛冬痢的诊断
1、饲料性腹泻:与饲料改变有关,但发生便血的案例不多。
2、沙门氏菌:多呈急性、发热、败血症,死亡率高,主要发生于犊牛。
3、球虫病:多见于犊牛、头胎牛,很少感染成年牛,粪涂片和漂浮法可检测出球虫卵。
4、病毒性腹泻:高热、白细胞减少,鼻、颚、食道、蹄部有溃烂。
5、真胃溃疡:粪便暗黑色,松馏油状,便血,血液与粪混合得比较均匀。
奶牛冬痢的治疗
奶牛冬痢的治疗以防腐、收敛、消炎为主,可采用以下措施。
1、磺胺脒50克灌服;
2、木炭沫、儿茶酚安、氟哌酸20克拌入饲料中服用。
3、硫酸铜溶液200~300毫升灌服。
4、严重病牛可用:糖盐水、维生素C静注,还可以用补钙以防低血糖。
奶牛冬痢的预防
1、加强全场消毒。
2、建立临时隔离点,病牛集中饲养、治疗,观察,痊愈后再回场。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6360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