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塘常见处理青苔的方式方法


每年的青苔都是前期蟹塘的重头戏,对于青苔,好多人是既陌生又熟悉。熟悉的是满塘都是,陌生的是面对它们却无从下手。笔者根据几年的一线经验,一来谈谈青苔为啥难杀?二来帮助各位养殖朋友如何有效的处理青苔。
青苔有两种繁殖方式:接合生殖、营养生殖。在条件适宜时青苔以营养生殖为主,但是一旦环境恶化,青苔就会以接合生殖为主,接合生殖形成合子,又称合孢子,它的外面有一层厚壁,药物无法将其杀死。伴随着药性消失,条件适宜,休眠的接合孢子又会再次萌发。这就是青苔为何难杀的原因。那么面对如此疯狂的青苔,我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猖狂吗?答案是:不!下面笔者就根据不同的青苔存在方式来如何处理它。
1:飘在塘口边的幼苔,见下图
处理方法:适当加深水位,纳米黑金化水全塘泼洒,水体慢慢变成茶褐色,阻碍它与阳光之间的光合作用,再把飘起来的及时打捞即可。
2:飘在水草的老苔,如下图
处理方法:这种青苔严重的可以把水面遮住,严重影响水草的生长,长期以往又会坏水,面对这种情况,首先是把单层面的飘在水面上的人工打捞,其次青苔净加纳米黑金及时处理,最后活肥加乌金膏,培育有益藻类,当有益藻类形成优势时,能很好的抑制青苔的生长。
3:飘在水面的老苔,如下图
处理方法:此青苔很容易起势,把水草遮在底部,导致水草生长缓慢,严重时会把水草完全蒙在水中,缠住螃蟹,影响呼吸。(1)可以在螃蟹一壳脱结束后,补栽新的水草。(2)纳米黑金加青苔净三天两次,第四天活肥加乌金膏,培育优质藻类,与青苔之间形成营养上的竞争。
4:浮在水体中的幼苔,如下图
青苔并不可怕,养殖预防为主,管理及时到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关键,希望各位养殖朋友重视起来,迎接大丰收的2018,养殖出又大又肥的螃蟹!

相关知识

河蟹塘青苔处理和肥水方案分析



一、池塘基本情况
地点:安徽无为襄安;
时间:5月27日~5月28日;
塘口:21亩河蟹池,水深68公分。
当时气温:普遍在18~31度之间
症状:青苔(是对蟹池里主要生长的水绵藻、水网藻、转板藻、双星藻、刚毛藻、基枝藻等丝状藻类)较多基本上水面上三分之一全是、水较瘦和浑浊。
分析原因:1、气温低早晚温差大导致青苔速度生长,导致水质变瘦,而影响水草生长
2、使用肥料较少;测定水质的三个指标氨氮、亚硝酸盐略高.
二、处理方案
针对这情况采取措施:①、用纤苔净(1瓶/2亩)把青苔杀灭;
②第2天上午泼洒葡萄糖酸钙(6亩/袋)解毒和提高河蟹免疫力;
③第3天上午又泼洒杀青苔产品把棉花青苔杀掉泼洒后隔3天后再泼单胞藻生长素8亩/袋+EM调水王一起肥水。.
效果:3天后,盘在草上的丝状青苔基本消除,但网状青苔如棉花的基本没有死亡,继续泼洒杀青苔产品,泼葡萄糖酸钙主要增强其自身的免疫力,第6天后泼洒单胞藻生长素和EM调水王后,水色明显转变为嫩爽略绿,同时水草上清爽了很多。

降雨过后河蟹塘青苔爆发怎么处理?



青苔河蟹养殖永恒的话题,今年天气好像格外适合青苔生长,从水加到平滩的那刻起,“一塘的青苔怎么弄”一直是养殖户见我的第一句话。处理青苔方法千千万,但是想要效果好又不伤害螃蟹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肥水。
说到这儿好多养殖户就要跳出来反驳我,我肥水多少次了,青苔还是爆发,肥水没用。我想说的是前期肥水您肥到平滩上了吗,肥水量下足了吗,水体要脱肥时您及时追肥了吗?没有!大部分养殖户还都只在环沟里肥水。
而在青苔刚长起来时,大部分人的处理方法也不到位不科学,致使青苔爆发。捞可能是养殖户能想到的最直接的方法,然而大部分的青苔都是水绵藻,捞是不可能捞绝的,零碎青苔散落满塘,随着气温营养空间对其越来越有利,青苔会在短期内爆发。尤其在雨后,雨水带入营养,下雨水中为数不多的有益藻类倒藻死亡,塘里环境极适合青苔生长,这就是为什么青苔会在雨后长满全塘的原因。
呈云朵状青苔,一般分布于草头草边及土上与棉絮性状相似。青苔呈布状量大,多覆盖于坂田水草上,极大得影响水草的生长。还有一种粘附于草上,草头多根部少,这样的草草根发黄,由于草根部光照较弱,所以青苔相对较少,这种青苔较为顽固,极难处理,就算割完草还会随草再次生长。
青苔爆发原因:
1.水浅光照强适合青苔光合作用生长;
2.水瘦藻类过于单一,青苔形成优势种群越长越旺,最后形成水越瘦越长青苔的恶性循环;
3.草活力差,在营养空间竞争过程中输给了青苔,青苔不断挤压水草的空间,导致水草光合作用差,草吸收营养有限,随着温度的升高,伊乐藻根部开始发黄。
处理方法:
1.遮光影响青苔光合作用(黑能/全能);
2.营养空间竞争培养有益藻类(藻博士/藻乐肥+膏博士/膏肥专家),强化水草根部(草立健/众草乐),让水草重新焕发青春,水草在长势上及营养竞争上能压抑青苔的生存;
3.破坏青苔细胞;
4.处理青苔最佳时机就是刚刚看到青苔丝出现的时候,这时量少易处理,可用少量黑能/全能泼洒于此处,青苔丝受到压制就很难生长。

哺乳仔猪成活率得以提高的方式方法


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生猪在各个阶段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都有不同程度的死亡,尤其是哺乳阶段的仔猪死亡率最高。仔猪由母体产出的时候,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水生(母体羊水)到陆生,从恒温到变温,从依靠母体呼吸到自主呼吸;正是由于这些应激变化,使仔猪从出生到断乳时的死亡率高达10%~25%,特别是生后7日龄内的死亡数最多,占断乳前死亡数的65%左右。因此,要想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下面哺乳仔猪成活率得以提高的方式方法,具体来了解一下:

1、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的妊娠后期是胚胎发育的快速时期,胎儿的大部分体重都是在这母猪的妊娠后期生长的,而仔猪的初生重和初生时的活力对仔猪的生长发育和断奶重以及今后的生产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要根据胚胎的发育特点来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尤其要注意妊娠后期的营养供给方面。母猪在妊娠前期因胎儿的生长发育较为缓慢,对营养的供给仅维持母猪自身的营养需求即可,而到了妊娠后期,则要注意给妊娠母猪提供优质的全价配合饲料,不但要满足母猪自身的营养需求,还要供给胎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以提高仔猪的出生重。另外,妊娠后期提供充足的营养,还需要保持一定的膘情,以为产后泌乳储备能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仔猪在出生后1周以内以乳汁为生,因此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的重点是分泌量多且优质的乳汁,以满足仔猪出生后的营养需求。同时哺乳母猪摄入充足的营养还用来使体况以及生产性能得以尽快的恢复。因此为了满足哺乳母猪的营养需求,要求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要充足,并且配比合理,一般要求粗蛋白质的量不可低于14%,并且要求质量要好,一旦确定了饲料配方,就不要轻易的改变,否则易引起乳汁的成分发生变化而引起仔猪发生腹泻、下痢,影响健康和成活率。另外,还要注意饲料中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的供给,以满足母猪自身的新陈代谢,同时也为仔猪提供充足的营养。要根据母猪哺乳仔猪的头数和母猪的泌乳量来控制哺乳母猪的饲喂量,保证每一头仔猪都吃上充足的乳汁。

3、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

初乳对于仔猪来说非常的重要,仔猪在初生时并不具备先天的免疫力,并且自身的免疫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全,不能产生抗体,而初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和镁盐,可以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增强抵抗力,另外,镁盐的摄入可以刺激仔猪的肠蠕动,加快胎便的排出。因此仔猪需要在出生后的2h内就吃上初乳,这对于提高仔猪的健康水平和成活率至关重要。另外,出生仔猪体内的铁储存量很少,并且母乳中的含铁量较少,如果仔猪单纯的靠吃母乳无法获得充足的铁,易发生缺铁性贫血,而使抵抗力下降,易患病,如果仔猪在出生后1周不及时补铁,仔猪就会出现贫血,而出现精神不振,生长发育受阻,出现腹泻等现象,最终发生死亡。因此应在仔猪出生后的1-3天内及时的给其补铁。目前生产上最常用的补铁的方法是肌注右旋糖苷铁注射液。出生仔猪还易发生缺硒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腹泻和白肌病,因此在出生后的3天需要肌注0.5mL的0.1%亚硒酸钠,30日龄时再注射1次,以防止仔猪缺硒。

造成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被母猪压死,这主要是由于初生仔猪的反应较为迟缓、体重较轻,或者由于母猪产后虚弱、母性较差,产房的环境不良,饲养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而由此原因引起的仔猪死亡数约占10%-30%,有时高达50%,严重影响了仔猪的成活率。因此要加强哺乳仔猪的防压措施,尤其要注意母猪在产仔后的1周内更要做好防压措施。加强夜间的看护工作,在产房内设置产床和保温箱,限制母猪的活动,以保持仔猪,另外,还要保持产房内适宜的温度,初生仔猪对温度表现的较敏感,舍温可适当的高一些,保持在32℃左右。

在养殖生产中常出现母猪产仔过多、无奶、少奶、母猪产后患病死亡的现象,从而导致所产仔猪吃不上奶,此时要做好寄养的工作。寄养时要注意让仔猪必须吃上充足的初乳,并且寄养的2头母猪的产仔间隔要在3天以内,要选择群体中初生重较大、活力较强的仔猪寄养,在寄养前,使用来苏儿喷洒仔猪,以干扰母猪的嗅觉,便于顺利寄养。

在仔猪出生后1周后,需要对其进行补料的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仔猪消化系统的发育,另一方面可以训练仔猪采食饲料的能力,利于断奶,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仔猪快速的生长发育,乳汁已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需要采食饲料来补充部分的营养。补饲的饲料要求适口性好,易于消化,在最初时可将开口料涂抹在仔猪的口鼻处,让其熟悉饲料,随后即可逐渐的增加饲喂量。在补料的同时还要提供充足的饮水。

仔猪易患腹泻,尤其是出生1周以内的仔猪发病率较高,这是导致仔猪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做好仔猪腹泻的预防工作。除了要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注意环境的温度控制以及卫生清扫外,还可在妊娠母猪分娩前的40天注射疫苗,在仔猪出生后则让其口服或者注射抗菌素。

1、妊娠母猪饲养的关键措施
1.1妊娠母猪的营养
胚胎在妊娠前期(1~40d)绝对生长量很小。中期(41~80d)生长量约占出生重的30%。而后期(81d到出生),特别是临产前20d生长最快,胚胎的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母体的供给,所以要加强妊娠母猪的营养,尤其是妊娠后期的营养。因此,在妊娠后期必须供给营养全面优质的饲料,特别是供给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含量高的饲料。
1.2妊娠母猪的免疫
在妊娠期间要做好影响仔猪成活传染性疾病的免疫接种,如仔猪红痢、仔猪白痢、仔猪黄痢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等疾病的免疫。
2、让泌乳母猪有充足的奶水
首先,应满足泌乳母猪的营养需要,一般要求饲料中粗蛋白质不低于14﹪,质量一定要好;再次应满足钙、磷、碘、锰、锌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需要;另外要注意维生素的供给,维生素即是母猪本身新陈代谢所需,又是乳中成分,十分重要。
3、哺乳仔猪饲养的关键措施
3.1吃足初乳
初乳特点是含有较多的免疫球蛋白和镁盐,可以增强仔猪的免疫力,同时也有刺激肠蠕动,加快胎便排出的功能。初乳中的免疫抗体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胚胎期由于母体血管与胎儿脐带血管之间被6~7层组织隔开,限制了母体抗体通过血液进入胎儿体内,因而仔猪出生时没有先天性的免疫力,自身也不能产生抗体,因此,只有吃过初乳以后依靠初乳把母体的抗体传给仔猪。
3.2固定乳头
哺乳母猪不同乳头的泌乳量也不相同。一般是靠近前边胸部的几对乳头的泌乳量比后面的多。为了保证仔猪发育整齐,所以在分娩结束后应尽快固定乳头。
3.3保温防压
气温过低,引起死亡所占比例都是最高的(尤其是冬季及早春)。新生仔猪被毛稀少,体内仅含有1%~2%的脂肪(大多为结构脂肪,几乎没有棕色摄氏度脂肪)。并且新生仔猪的体温调节机能不够健全,应将仔猪放入保温箱(如大木箱)中,用电热板、火炉、红外线灯或40~60w灯泡取暖。应当对哺乳仔猪保持适宜的温度:初生,35℃;1~3日龄,32℃~30℃;4~7日龄,30℃~28℃;15~30日龄,25℃~22℃;2~3月龄,保持20℃为宜。
哺乳仔猪被母猪压死的现象时有发生,一般占死亡总数的10%~30%,有时甚至高达50%,并且大多数发生在母猪产仔后1周内。主要是初生仔猪体重较弱、行动迟缓、母猪产后疲劳、产房环境不良、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压踩仔猪。
3.4补铁和补硒
补铁能提高仔猪日增重,并有效降低了腹泻发生率。如出生后7d不补铁仔猪就会造成贫血,出现突然死亡、精神不振、生长缓慢,诱食困难,及发生白痢、肺炎等现象。出生仔猪体内铁的储存量很少,约50mg(个体间差异很大)。每天需要约7mg的铁。母乳中含铁量也很少,仔猪每天从母乳中最多可以获得1mg的铁。为了防止仔猪缺铁性贫血,应在出生后1~3d内补铁,牲血宝每头仔猪1ml,深部肌肉注射。缺硒会引起多种组织的病理变化如白肌病。过多则引起急性或慢性硒中毒。因此在仔猪出生后3d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0.5ml,30d再注射1次。或母猪在分娩前20~25d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1次,剂量为0.1ml/kg。
3.5寄养
有多头母猪同期产仔时,对于那些产仔头数过多、无奶、少奶、母猪产后因病死亡的仔猪应采取寄养。被寄养的仔猪必须吃足初乳,至少在产后6h以上才能寄养。一般选择分娩48h以内的母猪(10~48h最好)。寄养过早仔猪可以再次吃到初乳而引起腹泻。
3.6补水
水是消化、吸收、运送养分和排除废物的溶剂,它们溶于水后才能进行。水可以调节体温和体液电解质的平衡。缺水时会导致食欲下降,消化作用减弱,损害健康。若不及时补水,仔猪会因喝脏水而造成拉稀。一般在出生后3d左右补给清洁的饮水。
3.7补料
初生仔猪完全依赖吃母乳为生,随着仔猪日龄的增加,其体重和所需的营养物质与日俱增,而母猪的日泌乳量在分娩后先是逐渐增加,到产后第3周达泌乳高峰,以后逐渐下降。3周前母猪基本上能满足仔猪营养的需要,仔猪无需采食饲料,但是为了3周龄后大量采食打下基础,必须在出生后5~7d开始补料。补料一则可以供给仔猪部分营养物质,二则促进消化器官能适应植物性饲料。一般补饲的日粮应接近母乳的营养水平,每千克饲料含消化能不宜少于13794kg/J,粗蛋白质含量不少于18%,赖氨酸含量占粗蛋白质的4%~5%。
补饲有机酸。给仔猪初饲有机酸可提高消化道的酸度,激活某些消化酶,可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并且有抑制微生物繁衍的作用,降低仔猪消化道疾病的发生率。
3.8断乳
仔猪的断乳时间、断乳方法对小猪的成活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断乳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造成仔猪烦躁不安,吃食不正常,造成抵抗力下降,导致病毒细菌的侵袭,引起疾病的发生,断乳时间一般在28~35日龄,最早的21d。断奶后必须留在原圈饲养,即“赶母留仔”。
3.9预防腹泻
仔猪易患腹泻,并且出生1周内的仔猪发生腹泻时死亡率高,引起腹泻的原因主要是仔猪红痢、仔猪黄、白痢等,对仔猪腹泻的预防可采取给产前40d的母猪分别肌肉注射仔猪腹泻二联六价基因工程苗,同时为了预防细菌性疾病的早期感染,新生仔猪可在出生后的几天内注射或口服抗生素。
4、小结
哺乳仔猪是养猪生产的基础,是发展数量,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的关键。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综合配套技术措施,加强对母猪与哺乳仔猪饲养管理与免疫,改善饲养环境卫生,提高猪的健康水平,增强抗病能力,就能够达到提高仔猪成活率、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6841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