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河蟹苗上岸了么?


好不容易迎来了一段时间的好天气,不少养殖户选择了在2月23号开始放苗,其中很多新开的塘口苗也放的差不多了。在大家一切都井然有序努力搞好塘口工作的时候,塘里却悄然无息的发生了一些不好的现象。
细心的养殖朋友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也有很多新养殖朋友没有注意到这类情况,只是打电话过来说塘里苗放下去水混了,没放苗之前水还是清的,肥水控青苔工作都搞得不错,那到底是为什么呢?水突然不清爽了。
其实原因很简单,蟹苗有应激反应,晚上转塘上岸。那么什么原因导致苗上岸引起应水混呢?
1、苗池距离成蟹池距离较远,水质、土质环境不一样,苗反应比较大,晚上苗转塘游边部分蟹苗上岸。
2、新开的塘口,土质比较松软,塘里的水长期浸泡,泥土里的农药残留都释放出来,苗有中毒反应。
3、老塘口去年年底菊酯清塘,解毒不彻底的塘口,苗有中毒撑爪反应,有大量苗上岸。
4、体质较差花肝磨爪,半成熟的或者成熟的老头蟹有上岸现象。
5、打水口打水,蟹苗有顶水的生物习性,打水引起水混,正好苗大量聚集,部分苗会上岸。
6、水温突然升高,沟里水质指标发生变化,以及温度高蟹苗活动量增强,摄食量增加可能部分苗会离开水面。
图为放苗两天后蟹苗应激打洞水混现象
图为解毒不彻底,苗中毒撑爪现象
图为菊酯清塘药物残留中毒现象
图为挑苗时漏挑的半成熟蟹上岸现象
图为打水口苗大量聚集顶水上岸现象
那么如果遇到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首先可以对比放同一家苗的塘口,其他人家有没有上岸现象,如果人家拿的同一家的苗没有上岸那就是自己塘口的问题了,是不是自己解毒不彻底,或者是自己放苗时操作不当引起苗应激反应。如果出现第1种情况,可以外泼抗激灵加黄金多糖来提高苗的体质,增强抗应激能力。
遇到第2、3两种情况的可以使用解毒灵加抗激灵来解决问题,解毒灵中主要成活性炭专解农药残留。如果上岸情况比较严重可以先大量套水再加大解毒灵和抗激灵的使用量。
如果是第4、5种情况就比较好解决了,晚上寻塘时带个小桶把挑漏的半成熟或者老头蟹捡起来即可,苗顶水只要量不是特别大也比较正常,如果量确实比较大可以到各个水世纪门店里化验一下外河水质或者使用抗击灵加黄金多糖外泼。
如果您确实拿捏不准塘里苗上岸水混的问题所在的话,可以咨询各地水世纪专业技术人员解决问题。最后预祝大家养蟹顺顺利利,年底大丰收!

相关阅读

气温下降河蟹怎么还上岸了呢?



3月26日-28日气温下降。部分河蟹养殖户反应塘口下午或晚上有河蟹上岸,怎么回事?问题出在哪里?温度这么低还会缺氧吗?为什么同样降温有的塘河蟹不上岸?相信有同样疑惑的人不只少数养殖户。我今天就给大家一起分享这方面的内容。
下面先看几张照片:
这是1号塘3月28日早上6:10分的养殖户塘口数据。可以看出溶氧2.68mg/L。溶氧已经很低了,河蟹塘处于缺氧状态。
大家可以看到:左边2号塘照片是在28日早上6:10分时溶氧为3.75mg/L。右边3号塘照片是28日早上6:10分溶氧为7.61mg/L。大家应该能看出差异了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原因在哪里?我们接着往下看。
先来分析降温对我们河蟹养殖水体的影响。降温会导致水体应激反应,对藻类而言会出现倒藻死亡,增加水中有机质好氧。水体的应激反应导致河蟹的活动增加,消耗更多溶氧。微生物也会因为藻类的死亡,使微生物量增加,水呼吸增加,溶氧消耗大。
3号塘2天前全塘泼洒了水世纪的卵囊藻。卵囊藻的作用:在水中存活时间——长稳定,富含虾青素——提升免疫力。直接提升溶氧——起效快。卵囊藻能维持水体稳定,减少水体的应激反应,增加池塘溶氧。所以早期肥水很重要,肥水肥的好的塘口溶氧检测结果都高,溶氧丰富,选对肥水产品更重要。只有这样河蟹塘水体稳定,河蟹应激反应少,溶氧充足一壳蜕壳翻倍大。建议7-10天定期使用一次卵囊藻(首次使用剂量加倍),能增加水体的稳定性,让养殖变得更轻松。同时建议大家加强对水质溶氧,温度的检测,有条件的可以考虑装中易物联的Y23在线溶氧检测设备。这样我们能更好的了解池塘情况,做出正确的预防措施,使河蟹养殖更轻松。
北京水世纪:游龙

黄色的河蟹苗,你敢拿吗?



20xx又是一个大家期待丰收的一年,就兴化周边养蟹面积新增了10万亩左右,其中不乏部分新养殖朋友。今年早期天气时阴时雨,温度忽高忽低,也导致了今年放苗整体比往年晚了一点。对于好苗的挑选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今天就不谈了,主要聊一下这个苗要不要“吐水”。
大家看这个苗,明显颜色发黄,那这个苗怎么样呢?能不能拿?为什么会发黄?
首先发黄的原因有三:
1、苗本身体质有问题,花壳黄壳烂肝。
2、苗体缺氧,跟成蟹类似缺氧晕头,可能伴有撑爪现象。
3、小苗即将蜕壳,里面已经形成一层软壳。
4、苗长期离水,体内缺水风干了。
其中第1种现象占到一点儿比例的话,那这个苗是绝对不能拿的,而第3种苗一般也只占很少一部分。今天主要介绍2、4两种问题的解决方案。
地笼里面苗积压的太多,这个温度下苗塘中一般不缺氧,溶解氧一般在5-10毫克/升,但苗过于集中,且苗塘里泥沙含量较高,很容易在小苗鳃丝上附着,阻碍蟹苗正常的呼吸,形成“生理性缺氧”。这种苗建议大家有条件的一定挂到篓子里放到增氧机附近吐会儿水,把鳃上的有机质泥沙吐掉一点,增氧半个小时左右,一般正常的苗就会呈现青灰色,看上去也很干净舒服!这样也更利于减少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损伤。
一个吊篓中装苗在15斤左右比较合适。如果苗池距离成蟹塘比较近,蟹苗也没有出现缺氧发黄的现象那也就不用这样吊篓吐水了。仅以此文献给各位新养殖朋友,预祝大家在20xx里养殖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到底是什么因素限制了你的河蟹产量?



每年我在市场结束后都会到全国各地的河蟹主产地进行一些调研,但随着调研的时间累积和调研深度加深,以往萦绕在脑袋里面一些模糊的地方逐渐清晰起来。是什么在限制河蟹的产量往上增加?
调研出来很大一部分老板,大都会说类似于这样的话:今年我全年水好、草好,料吃的也好,可为什么没有产量?我想,如果这个问题问我们刚加入这个行业的老板,他们也许会给出很多的原因,例如:水不好、草腐烂、长蓝藻、有肠炎、黑鳃.......但,如果问问我们有经验的,那批挣钱几率很大的老板,他们基本只会给出两个方向的可能:一,苗种,二,清塘。
这里,我不给大家讲刚进入这个行业老板们,提到的这些基本常见问题,我只说挣钱老板们最在意的这两个方面。
一、苗种
每年,我们在选择苗种的时候都有人说各种各样的挑选苗种的办法,挑苗种的目的很简单,都是为了河蟹养殖的更大,成活率更高。这对于我们的养殖来说是很好的技能,毕竟河蟹要养殖成功,就是能最后要起到的产量(养的好还要卖的好,这里不提怎么卖河蟹),而产量怎么来,这里有一个公式大家可以看一下:
规格x成活率=产量
同等放苗密度下:1规格大x成活率高=产量高
2规格小x成活率一般=产量一般
3规格大x成活率一般=产量一般
4规格小X成活率低=产量低
从实际的经验可以得出结论,每年能挣钱的老板和绝对亏的老板数量其实并不高,大部分的老板还是属于2-3点那多少挣一点,亏也亏不到哪里去的那一类。这有一个模型可以供大家参考
而苗种的重要性是在每年养殖中,当大家都没有在乎,但没有重视的部分。在这批挣高利润的老板眼中,苗种决定了50%的成功率。如果苗种不行,再努力的养殖,即使你水好、草好、吃料好,一样没有任何用处,最后的产量就是中间大部分老板的结局。
这里我强调苗种的优质,我说几点,大家试着注意,一是在苗种的亲本。这方面的注意点很多,但就两个方向深入些,一个方向是亲本的规格,就目前市面上大规格河蟹做亲本正悄然兴起,希望大家注意。大规格亲本的公蟹和母蟹目前都是选自不同的地区,避免近亲繁殖导致苗种退化。
另一方面是苗种期间的管理,投喂的饲料蛋白高低差异会导致河蟹苗越冬期间的营养累积度。还有就是苗种期间的水质管理等,这里就不再一一细说。但大家对于苗种的注意力绝对不能轻视。
二、清塘
对于清塘,很多的老板认为就是用药将塘口里的杂鱼,虾杀死掉就好。然后时间允许的话就会再晒晒,认为这就是清塘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的老板能深入的了解清塘到底是怎么回事,就会在清塘上面下重功夫。如果说苗种是河蟹养殖中的重要性占比在50%,那清塘就要占比在30%。
也许有的老板会认为这样的占比太高,我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好茶水需要好茶才能泡得出来;我们国学中藏风聚气的福地......目前的所知中,珠江水产研究所林文辉教授翻译国外的《池塘底质学》大家可以尝试看看,从中学习池塘要想达到高产,该如何调整池塘底质的属性。一句话大家也许听过:新塘旺三年!为什么新塘就能旺三年?三年也许是个不确定的时间,但新塘在河蟹养殖中确实在前一两年中,养殖的过程是顺利的,结果大部分是良好的。相同的投入比情况下,新塘要占据优势。如果还有怀疑,这里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如果有过农村种植庄稼的老板会有这样的认识,一块地不一定适合种小麦,但种玉米可能会很好!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地中将秸秆拿来焚烧后(当然,国家不允许焚烧秸秆了),那焚烧后的地来年的庄稼长势会好很多,为什么?
当大家带着这样的思考来看待我们的清塘时,可能你就会对池塘底部本身下更多的功夫,因为篇幅的原因,这里就不再一一的解释。大家一定明白如果清塘不彻底,来年养殖,必然会出现类似,杂鱼多、虾多、虫多、青苔多、病害多、草难保、水难调、蟹难看的结局。
比如,在用某些产品泡塘后,放苗下去苗中毒、爬边、上岸不下水,河蟹蜕一、二壳时间明显比别人的晚。还有很大的隐患是在三、四、五壳期间水好草好的情况下,年底产量低,很大的原因就是在一二壳期间偷死掉了。由于气温的原因,我们的河蟹在一二壳期间的死亡是不大容易看得见,正是由于这样看不见得情况就会导致河蟹在年底结果的未知,因此有一部分老板还会说,养河蟹就是赌博。事实真是这样吗,我想这就是见仁见智了。
归根结底,早期河蟹死亡看不见,和苗种的品质、清塘的毒素残留以至后期的生产管理都是密切相关的,但个人的工作几年经验告诉反馈的结果是:河蟹的数量在一二壳决定80%,规格是在6个月的养成期累积下来的,想提高你的产量,希望能在这两个方面下大功夫!

河蟹“上岸”应对大全



河蟹放苗后“上岸”的情况比较普遍,经常有客户到店咨询这个问题。其实,影响河蟹苗上岸的因素比较多,下面笔者根据多年塘头技术服务经验,对容易引起河蟹上岸的原因及处理措施进行总结,供大家参考。
1、清塘药残
药物泡塘后,处理不彻底,残留量高,会导致河蟹上岸。特别是菊酯类药物,分解慢,残留时间长,在土壤中逐渐释放;且河蟹对此类药物极敏感,会引起河蟹中毒上岸,影响河蟹体质和前期成活率。
处理措施:(1)清塘时尽量减少使用高毒性、高残留性药物。放苗前先使用“碧水安”解毒,降低残留。(2)出现中毒上岸时,连续使用“碧水安”解毒,“底加氧”环沟干撒。
2、氨氮、亚硝酸盐高
若环沟长期不清淤,清塘不彻底,氨氮、亚硝酸盐等毒素从底泥中释放,会导致河蟹上岸。
处理措施:使用“碧水安”外泼,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的毒性,配合“底加氧”改底,解底毒、增底氧,降低毒素影响。
3、放苗应激大
(1)蟹苗经过长途运输,放苗后会出现上岸。(2)天气温度温差大,急剧降温和升温,河蟹应激大,会出现上岸。
处理措施:放苗前使用“激活”+“LY-生命素”泡苗;剧烈变温天气,外泼“激活”,降低蟹苗应激反应。
4、细菌感染(烂鳃、黑鳃)
蟹苗在苗塘养殖时,由于密度大、底部环境差、越冬期间管理松懈,易出现烂鳃、黑鳃、磨爪等细菌感染的情况,被感染的河蟹在放苗后容易上岸。
处理措施:加强管理,使用“底居安”改底,“优肽”外泼,减少细菌感染。
5、缺氧
(1)前期环沟水位浅,水体小,河蟹苗集中在环沟,部分区域密度高,天气变化时,容易局部缺氧,河蟹会上岸。(2)部分池塘投放大量螺蛳,晚上会增加耗氧,导致上岸严重。
处理措施:1、保持合理水位;2、合理投放螺蛳;3、使用“肥水肽”肥水,补充营养,促进藻类、水草产氧;4、螺蛳靠边的池塘,晚上在环沟干撒“底加氧”。
6、缺料
河蟹摄食增加,但投喂量不足,水质变浑,河蟹活动量增加,出现上岸。
处理措施:(1)增加投喂量;(2)吃料不好的池塘,使用“冰鲜宝”拌冰鲜鱼投喂诱食。
7、加水刺激
加水时,水流刺激,引起河蟹聚集,在进水口附近会有河蟹上岸。
处理措施:“碧水安”+“激活”外泼,稳定水质抗应激。
8、“老头蟹”
河蟹苗没有严格挑选,有部分“老头蟹”,出现“老头蟹”上岸。
处理措施:拣出“老头蟹”即可。

河蟹苗泡苗工作,你真的做好了吗?



很多河蟹养殖朋友对河蟹的养殖管理越来越精细化,在每一个养殖环节都力求做的更好。早期在河蟹的养殖过程中养殖户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选择好的苗种。河蟹苗子好坏直接关系到河蟹的产量和养成规格。选好了苗种我们在放苗过程都会给河蟹苗种进行泡苗。泡苗的主要作用有哪些呢?以及我们在河蟹泡苗过程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泡苗的的主要作用:杀灭蟹苗身上的原苗塘的有毒有害病菌,病毒。减少在成蟹塘的发病几率。苗种浸泡过程中通过吐水将鳃中的污渍,泥质等透洗干净,有助于河蟹下塘后的成活率。
在泡苗的时候要注意的是水体的多少,蟹苗的数量,以及泡多长时间?这里核心的思想在于在泡苗过程不能缺氧为首要。毕竟苗子是高价买来的。怎么来科学的规划河蟹的泡苗的过程。这里举100头/斤的一万只苗为例。养殖动物的体重和耗氧量是正相关的关系。
耗氧量=0.2962W0.9082(哲罗鱼的耗氧量和体重的公式,冷水鱼水温和现在的季节水温相似减少温度对耗氧量的影响)。计算1只河蟹苗的耗氧量=0.2962(50.9082)=1.277mg/h.只。由此可以计算出10000只苗的一个小时的耗氧量为1277g。在早期河蟹池塘按照20mg/L计算,维持10000只苗一个小时的水的重量为638.5L水及1277斤水。常规的河蟹塘小船的满载水量400-600斤水。也就是说这点水河蟹苗种只够10000只苗30分钟呼吸。
由此可以得出在兴化常见的河蟹的池塘的在泡苗的过程中建议:3万苗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水体≧600斤;2万苗的不得超过15分钟,水体≧500斤;1万苗不得超过20分钟,水体≧400斤。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河蟹泡苗过程必须注意浸泡时间,浸泡数量,以及水体多少三者的关系。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少量多次(每次2万只),水要多(大于600斤)泡过一次后下次泡时要换水,浸泡时间为理论数据的50%-60%(5-10分钟)。
在实际泡苗中泡苗时间有长有短,水体溶氧多少不一,可以检测水体的溶氧情况,以及泡苗的水体,泡苗的数量三者计算而来。不可意气用事。合理的泡苗才能将泡苗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不科学的泡苗很可能会导致河蟹苗在浸泡过程缺氧的体质下降,严重的导致河蟹苗的死亡,影响河蟹苗的成活率。
河蟹养殖过程的一些细节工作我们要做好、作对,免得弄巧成拙。

投喂鱼养河蟹很危险?不是你头脑简单,就是你人洗脑了!



很多养殖户问,养蟹到底如何喂料?喂鱼好?还是喂饲料好?
我个人认为养蟹必须喂,蟹能认可的饵料,从浮游生物到螺丝,沉水植物是必须的饵料之外,就是养殖条件下,我们如何人工给饵。
今天,我首先从大闸蟹养殖期,关于喂鱼会导致大闸蟹养殖时易生肠炎入手,说一说,这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其肠炎病分为两种,一类是细菌性肠炎,主要是由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感染引起。其症状为:病蟹消化道呈红色,肠胃部最明显,肠尾变红并肿胀,直肠(后肠)变混浊,界限不清。病蟹活力减弱、厌食、生长慢基本不再脱壳。此病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节,主要因素:由于塘口水质恶化或者饵料(指所有种类,而非指鱼料单项)腐败所致。这是典型的细菌引起的肠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感染)。
另一类是河蟹在三壳左右滤吞食蓝藻或者裸甲藻等有害藻产生的肠炎。由于塘口滋生有害藻过多,蟹苗滤吞食后难以消化,或消化后,体内藻毒素造成中毒。病蟹晚期往往伴随细菌病继发感染,出现鳃水肿,坏肝,环爪及活力不足死亡。
明白了蟹塘发生肠炎的诱因后,接下来,我们再往下说。
很多养蟹朋友常常问我以下问题,喂冰鱼,海鱼,鲜鱼会生肠炎。有的养殖户会说的有鼻子有眼,而且会举很多养殖户喂鱼出问题的例子。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先让我先给大家说一说螃蟹的生活习性,消化系统构成吧:
了解和掌握河蟹的生活习性,再投其所好,是健康养蟹的基础。
(1)栖居方式:
河蟹喜欢在水质清晰、水草丰盛的淡水湖泊、江河中栖息。其栖息的方式有隐居和穴居两种。在有在水位不定涨落的天然河川或各类水域的岸滩地带,螃蟹往往营穴居生活。在饵料丰富、水位稳定、水质良好、水面开阔的湖泊、草荡中,人工开挖的蟹田,大闸蟹蟹一般不挖穴,隐伏在水草和底泥中过隐居生活。通常人工饲料,食饵丰富,隐居的大闸蟹新陈代谢较强,生长较快,体色淡,腹部和步足水锈少,素有“青背、白胳、金爪、黄毛”清水蟹之称。而穴居的蟹新陈代谢较弱,生长较慢,体色较深,腹部和步足水镑多,素有“乌小蟹”之称。
(2)关于食性:
大闸蟹为杂食性甲壳类,动物性食物有鱼、虾、螺、蚌、蚯蚓及水生昆虫,浮游生物等;植物性食物有金鱼藻、菹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浮萍、丝状藻类、南瓜等;精饲料有发酵豆饼、菜饼、玉米、小麦、稻谷等,但在一般情况下,水草等食物较易获得,故在自然环境中,其肠胃内食物组成常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河蟹不仅食量大,贪食,而且消化吸收能力强,但是因为其是甲壳动物,消化系统简单,而且相对短,容易感染细菌性疾病,过量投浪高蛋白饵料,会使大闸蟹消化系统产生消化综合症。
大闸蟹耐饥饿能力强,长达1个月不吃食也不致饿死。水温在5℃以下时,蟹的代谢水平很低,摄食强度减弱或不摄食,在穴中蛰伏越冬。争食和格斗性强!幼蟹不仅贪食,而且还有抢食和格斗的天性。特别是人工养殖条件下,养殖密度大,易发生争食和格斗。为避免和减少格斗,在人工养殖时可采取饵料多点、均匀投饵,动物性和植物性饵料要合理搭配,刚蜕壳的“软壳蟹”要加以保护(如采取增加作为隐蔽物的水草数量、投饵区应与脱壳区分开等措施),以防止同类互相残杀。
大闸蟹对温度的适应:
蟹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35℃以下都能生存,但它们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差,在30°C以上的水域中,大闸蟹为躲避高温,其穴居,沉泥的比例大大提高,如长期在30℃以上水域中生活,就容易产生性早熟,因此,塘口小,而且浅水体农田养蟹,在夏季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如种植水草、提高水位,必要时补充地下水降温等)。
看明白上面的教科文摘,相信你会明白,大闸蟹最喜欢的食饵为水生鱼类及贝壳类,还有各种浮游生物。
喂鱼易得肠炎,是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很简单:
你的鱼料是否新鲜,洁净才是关健,当你在高温时投喂腐败鱼料,因为甲壳类生物食道消化系统简单,最易被大肠竿菌,沙门氏细菌感染致肠炎。
另外过量投喂高蛋白饵料,螃蟹又有贪吃的天性,让消化系统过量工作,长期以往,吃出脂肪肝,吃出消化不良疾病,剩之撑死蟹,已经很明显。
所以,把投喂鱼说成养蟹的危险!
不是你头脑简单,就是你脑被卖饲料的洗残了。
第二个问题:喂鱼会败坏塘口的水质吗?
作为养蟹饵料,无论鱼及人工饲料都是各种有机质,富含各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在水体中不能在短时间内被养殖生物消费干净,会被大量细菌感染分解,产生各种毒素及含量巨大的氨氮产物,会使水体富营养化。
大家看明白没有?
只要是饵料,鱼料与人工饲料,及其它投喂饵料,你投入水质,如果螃蟹不能及时吃完。都会污染水质。
关健你的投饵方式,投饵量是否正确。
否则,投人参,鲍鱼也会污染水质,对螃蟹产生致病后果的!
大闸蟹养殖,什么叫懒汉投饵法?
其实就是一种健康养殖投饵法。
其根本的核心技术分三点:
1、了解养殖对象的科学基本常识,对养殖对象的生理学知识要有充分认识。
2、根据塘口自然条件进行人干化干涉,建立最有效的水生态环境,实现养殖对象能够有足够的机会捕食充足的自然饵料。
3、尽可能地以水生鱼,虫,肉类自然饵料作为补充人工饵料投喂养殖对象。
愿意懒汉喂法的你,可以小范围面对面详解。
结语:
当你把一把饲料与一条鱼同时放在你养的螃蟹面前,你觉得它会先吃什么呢?
只是可惜你家螃蟹不会说话,但是它会用实际行动告诉你!
结果,实际不言而喻!
养殖没有什么高科技!养殖实际上很多东西最本质的就是——熟悉养殖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然后再投其所好,仅此而已!
公众账号:养蟹者说

河蟹频繁上岸,问题出在哪?



近期很多养殖户反应,扣蟹下塘后出现频繁上岸现象,甚至出现部分损伤,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将直接影响第一壳的成功率,并对以后的蜕壳生长留下隐患。因此,仕必得建议大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温差应激性上岸。近期雨水较多、水温不稳定,昼夜温差差大,扣蟹对温度敏感,下塘后应激反应较重,尤其是外地运输的苗,反应更强烈。此种情况以水质清瘦、水位过浅的池塘较为常见。建议措施:先泼洒金维安或者金多安,天转好后使用藻乐肥+藻肽低温肥水,维持水体保温能力,水位过浅的适当加点新鲜水再肥水。
2.缺氧浮头性上岸。目前扣蟹都集中在环沟里,环沟水域有限,水位也不深,导致继密度过高,溶氧压力大,特别是水草载得稀疏、没肥度的池塘,很容易缺氧,导致扣蟹上岸。此类现象一般发生在晚上,上岸数量多,天亮后一部分会下水,少部分蟹留在岸边浅水区域。建议大家以后一定要在放苗前将水肥起来,以培养足够的藻类产氧。
3.药残中毒性上岸。很多地区习惯用有机磷及菊酯类农药清塘,低温下药物残留时间长,且大部分残留在底泥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释放毒素,扣蟹经长途运输后活力受影响,身体代谢水平低,无法抵御毒素侵害,加上甲壳类水产动物本身对农药很敏感,导致中毒,大量上岸。这种情况白天和晚上都有,而且上岸的扣蟹行动缓慢,反应迟钝,通常蜷缩在岸边形成“僵蟹”,上岸不下水。建议措施:清塘后一定要过水,然后先用针对性降药残产品-底居速解安解底毒,第二天用解毒应激精华液解水毒,立体彻底降解毒素。
4.肝胰脏受损性上岸。今年很多上岸的苗子扒开来看后,发现肝胰脏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白,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扣蟹越冬前没有进行营养强化,导致越冬期大量消耗肝脏里物质和能量,出现发白,另一方面毒素药残的刺激及致病菌感染,也会导致发白。此类上岸现象一般都伴随着一定的损伤,要引起重视。建议措施:全池泼洒金维安+肝舒康,促进肝胰脏及体质恢复,严重的,配合底居速解安解毒。
5.PH变化大导致的上岸。3月上旬晴天居多,而近期伴随新一轮降雨天气,导致光照少,藻类及水草光合作用弱,PH值比晴天时低,加上水位浅,导致短时间内PH等水体理化性质变化过大,扣蟹不适应而上岸。建议措施:可泼洒全能,稳定水质,前期水质不宜过肥、过浓。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8290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