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因素限制了你的河蟹产量?


每年我在市场结束后都会到全国各地的河蟹主产地进行一些调研,但随着调研的时间累积和调研深度加深,以往萦绕在脑袋里面一些模糊的地方逐渐清晰起来。是什么在限制河蟹的产量往上增加?
调研出来很大一部分老板,大都会说类似于这样的话:今年我全年水好、草好,料吃的也好,可为什么没有产量?我想,如果这个问题问我们刚加入这个行业的老板,他们也许会给出很多的原因,例如:水不好、草腐烂、长蓝藻、有肠炎、黑鳃.......但,如果问问我们有经验的,那批挣钱几率很大的老板,他们基本只会给出两个方向的可能:一,苗种,二,清塘。
这里,我不给大家讲刚进入这个行业老板们,提到的这些基本常见问题,我只说挣钱老板们最在意的这两个方面。
一、苗种
每年,我们在选择苗种的时候都有人说各种各样的挑选苗种的办法,挑苗种的目的很简单,都是为了河蟹养殖的更大,成活率更高。这对于我们的养殖来说是很好的技能,毕竟河蟹要养殖成功,就是能最后要起到的产量(养的好还要卖的好,这里不提怎么卖河蟹),而产量怎么来,这里有一个公式大家可以看一下:
规格x成活率=产量
同等放苗密度下:1规格大x成活率高=产量高
2规格小x成活率一般=产量一般
3规格大x成活率一般=产量一般
4规格小X成活率低=产量低
从实际的经验可以得出结论,每年能挣钱的老板和绝对亏的老板数量其实并不高,大部分的老板还是属于2-3点那多少挣一点,亏也亏不到哪里去的那一类。这有一个模型可以供大家参考
而苗种的重要性是在每年养殖中,当大家都没有在乎,但没有重视的部分。在这批挣高利润的老板眼中,苗种决定了50%的成功率。如果苗种不行,再努力的养殖,即使你水好、草好、吃料好,一样没有任何用处,最后的产量就是中间大部分老板的结局。
这里我强调苗种的优质,我说几点,大家试着注意,一是在苗种的亲本。这方面的注意点很多,但就两个方向深入些,一个方向是亲本的规格,就目前市面上大规格河蟹做亲本正悄然兴起,希望大家注意。大规格亲本的公蟹和母蟹目前都是选自不同的地区,避免近亲繁殖导致苗种退化。
另一方面是苗种期间的管理,投喂的饲料蛋白高低差异会导致河蟹苗越冬期间的营养累积度。还有就是苗种期间的水质管理等,这里就不再一一细说。但大家对于苗种的注意力绝对不能轻视。
二、清塘
对于清塘,很多的老板认为就是用药将塘口里的杂鱼,虾杀死掉就好。然后时间允许的话就会再晒晒,认为这就是清塘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的老板能深入的了解清塘到底是怎么回事,就会在清塘上面下重功夫。如果说苗种是河蟹养殖中的重要性占比在50%,那清塘就要占比在30%。
也许有的老板会认为这样的占比太高,我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好茶水需要好茶才能泡得出来;我们国学中藏风聚气的福地......目前的所知中,珠江水产研究所林文辉教授翻译国外的《池塘底质学》大家可以尝试看看,从中学习池塘要想达到高产,该如何调整池塘底质的属性。一句话大家也许听过:新塘旺三年!为什么新塘就能旺三年?三年也许是个不确定的时间,但新塘在河蟹养殖中确实在前一两年中,养殖的过程是顺利的,结果大部分是良好的。相同的投入比情况下,新塘要占据优势。如果还有怀疑,这里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如果有过农村种植庄稼的老板会有这样的认识,一块地不一定适合种小麦,但种玉米可能会很好!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地中将秸秆拿来焚烧后(当然,国家不允许焚烧秸秆了),那焚烧后的地来年的庄稼长势会好很多,为什么?
当大家带着这样的思考来看待我们的清塘时,可能你就会对池塘底部本身下更多的功夫,因为篇幅的原因,这里就不再一一的解释。大家一定明白如果清塘不彻底,来年养殖,必然会出现类似,杂鱼多、虾多、虫多、青苔多、病害多、草难保、水难调、蟹难看的结局。
比如,在用某些产品泡塘后,放苗下去苗中毒、爬边、上岸不下水,河蟹蜕一、二壳时间明显比别人的晚。还有很大的隐患是在三、四、五壳期间水好草好的情况下,年底产量低,很大的原因就是在一二壳期间偷死掉了。由于气温的原因,我们的河蟹在一二壳期间的死亡是不大容易看得见,正是由于这样看不见得情况就会导致河蟹在年底结果的未知,因此有一部分老板还会说,养河蟹就是赌博。事实真是这样吗,我想这就是见仁见智了。
归根结底,早期河蟹死亡看不见,和苗种的品质、清塘的毒素残留以至后期的生产管理都是密切相关的,但个人的工作几年经验告诉反馈的结果是:河蟹的数量在一二壳决定80%,规格是在6个月的养成期累积下来的,想提高你的产量,希望能在这两个方面下大功夫!

相关推荐

你的河蟹苗上岸了么?



好不容易迎来了一段时间的好天气,不少养殖户选择了在2月23号开始放苗,其中很多新开的塘口苗也放的差不多了。在大家一切都井然有序努力搞好塘口工作的时候,塘里却悄然无息的发生了一些不好的现象。
细心的养殖朋友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也有很多新养殖朋友没有注意到这类情况,只是打电话过来说塘里苗放下去水混了,没放苗之前水还是清的,肥水控青苔工作都搞得不错,那到底是为什么呢?水突然不清爽了。
其实原因很简单,蟹苗有应激反应,晚上转塘上岸。那么什么原因导致苗上岸引起应水混呢?
1、苗池距离成蟹池距离较远,水质、土质环境不一样,苗反应比较大,晚上苗转塘游边部分蟹苗上岸。
2、新开的塘口,土质比较松软,塘里的水长期浸泡,泥土里的农药残留都释放出来,苗有中毒反应。
3、老塘口去年年底菊酯清塘,解毒不彻底的塘口,苗有中毒撑爪反应,有大量苗上岸。
4、体质较差花肝磨爪,半成熟的或者成熟的老头蟹有上岸现象。
5、打水口打水,蟹苗有顶水的生物习性,打水引起水混,正好苗大量聚集,部分苗会上岸。
6、水温突然升高,沟里水质指标发生变化,以及温度高蟹苗活动量增强,摄食量增加可能部分苗会离开水面。
图为放苗两天后蟹苗应激打洞水混现象
图为解毒不彻底,苗中毒撑爪现象
图为菊酯清塘药物残留中毒现象
图为挑苗时漏挑的半成熟蟹上岸现象
图为打水口苗大量聚集顶水上岸现象
那么如果遇到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首先可以对比放同一家苗的塘口,其他人家有没有上岸现象,如果人家拿的同一家的苗没有上岸那就是自己塘口的问题了,是不是自己解毒不彻底,或者是自己放苗时操作不当引起苗应激反应。如果出现第1种情况,可以外泼抗激灵加黄金多糖来提高苗的体质,增强抗应激能力。
遇到第2、3两种情况的可以使用解毒灵加抗激灵来解决问题,解毒灵中主要成活性炭专解农药残留。如果上岸情况比较严重可以先大量套水再加大解毒灵和抗激灵的使用量。
如果是第4、5种情况就比较好解决了,晚上寻塘时带个小桶把挑漏的半成熟或者老头蟹捡起来即可,苗顶水只要量不是特别大也比较正常,如果量确实比较大可以到各个水世纪门店里化验一下外河水质或者使用抗击灵加黄金多糖外泼。
如果您确实拿捏不准塘里苗上岸水混的问题所在的话,可以咨询各地水世纪专业技术人员解决问题。最后预祝大家养蟹顺顺利利,年底大丰收!

河蟹养殖,是什么决定了一壳成败?



一、蜕壳对于河蟹意味着什么?
蜕壳(蜕皮),对于螃蟹或者龙虾等甲壳动物来说,是一种生长方式,不蜕壳也就不生长了,所以这对于它们来说,每次蜕壳都是一次新生。但这对于它们来说,也是最危险最软弱的时候,试想在蜕壳的时候遭遇敌害生物攻击,那么它们将毫无保护,只能做任人宰割的羔羊。
二、蜕壳的存活率取决于哪些因素?
1.残蟹数量
残蟹包括磨爪、断肢或螯钳断裂、脱落等情况,在蟹苗阶段,一般在捕捉或运输途中都容易对蟹苗造成机械损伤,已损伤的螃蟹在蜕壳时易造成退壳不遂,降低蜕壳存活率!
对于残蟹(包括磨爪)数量大于10%的塘口,应在苗种下塘后及时做好消毒工作,以免蟹苗造成细菌感染。
2.苗种体质
苗种体质的好坏也决定了蜕壳的存活率,或者说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这个东西不是一句话就能把它说透,关键是养户在选择苗种时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能挑好苗,放好苗!就比如养小孩,健壮的孩子养起来不费心,在此不赘述。
3.水质因素
八字精养法的第一个字:水!我想对于任何水产养殖动物而言,能不能适应,首先考虑的一定是水质,河蟹也一样,得有好的水质。那么,适宜蟹苗生长的水质应该是怎样的呢?
①理化指标上,应该是无氨氮、亚盐、硫化氢,pH值7.5—8.5,苏北养殖户大多还习惯用敌杀死(溴氰菊酯、氯氰菊酯等)或敌百虫(有机磷)清塘,在蟹苗下塘前这些杀虫剂残留应当较少或者没有才好,如果还少量残留,短期内不会造成蟹苗中毒,但是时间长了,会慢性中毒,导致蜕壳延后,重者无法蜕壳,直至死亡。
②在可见指标上,水应“活、肥、嫩、爽”,水色呈茶褐色或者黄绿色,透明度在40—60cm,显微镜下观察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如果水质过于清瘦,水体稳定性太差,容易浑浊,蟹苗也容易出现应激反应,蜕壳死亡率大。
③水深水浅也影响河蟹蜕壳,当前蟹苗下塘后,基本都集中在环沟或深水处,因为深水处水温较表层要高,变化幅度小。3月份天气不稳定,温差大,如果水位太浅,不利于生长和蜕壳(如下图)。
那么,针对以上这些造成蟹苗蜕壳不遂的原因,作为养户,该如何预防,或者该如何帮助蟹苗蜕壳,成了管理中的技术点。请接着往下看,让我来为您支点招:
三、如何让蟹苗顺利蜕完一壳?
1.水质管理
水质方面,主要是适当加深水位,并及时肥水,同时,实时检测水质理化指标,使其符合国家养殖用水标准。对于还有毒素残留的塘口以及新开稻田地塘口,多解毒稳水,水质稳定是关键。
2.体质管理
①及时投喂精饲料(40蛋白)或鲜鱼,在苗种下塘三天后,因及时投喂,及时投喂能最快让苗种恢复体能体质,尽快达到蜕壳的营养积累,以便顺利蜕壳,在必要时候可泼洒多糖类营养药。
②蜕壳前补钙,补钙补钙补钙,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为什么要补钙?其实在养殖初期池塘并不缺钙,清塘时大量生石灰或漂白粉的使用,使池塘钙含量在短期内达到最高,但这个钙是碳酸钙,并不能直接被螃蟹蜕壳后大量吸收,短时间硬壳,可以说它只是一座好看但不好用的金山。那么,在一壳蜕壳之前,建议广大养殖朋友在发现蜕壳的时候补钙,能最快让螃蟹硬壳。
四、总结
对于河蟹养殖,乃至整个水产养殖,养殖者最在乎的,无外乎养殖动物以及养殖动物所处的环境,即养殖动物和水质,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做对养殖动物最有利的事,就是养殖管理。河蟹蜕壳,就像打游戏闯关,从扣蟹开始到养成成蟹,要闯5—6次关,每一次都九死一生,但一、二次最危险,也最值得广大养殖者关注!

投喂鱼养河蟹很危险?不是你头脑简单,就是你人洗脑了!



很多养殖户问,养蟹到底如何喂料?喂鱼好?还是喂饲料好?
我个人认为养蟹必须喂,蟹能认可的饵料,从浮游生物到螺丝,沉水植物是必须的饵料之外,就是养殖条件下,我们如何人工给饵。
今天,我首先从大闸蟹养殖期,关于喂鱼会导致大闸蟹养殖时易生肠炎入手,说一说,这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其肠炎病分为两种,一类是细菌性肠炎,主要是由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感染引起。其症状为:病蟹消化道呈红色,肠胃部最明显,肠尾变红并肿胀,直肠(后肠)变混浊,界限不清。病蟹活力减弱、厌食、生长慢基本不再脱壳。此病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节,主要因素:由于塘口水质恶化或者饵料(指所有种类,而非指鱼料单项)腐败所致。这是典型的细菌引起的肠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感染)。
另一类是河蟹在三壳左右滤吞食蓝藻或者裸甲藻等有害藻产生的肠炎。由于塘口滋生有害藻过多,蟹苗滤吞食后难以消化,或消化后,体内藻毒素造成中毒。病蟹晚期往往伴随细菌病继发感染,出现鳃水肿,坏肝,环爪及活力不足死亡。
明白了蟹塘发生肠炎的诱因后,接下来,我们再往下说。
很多养蟹朋友常常问我以下问题,喂冰鱼,海鱼,鲜鱼会生肠炎。有的养殖户会说的有鼻子有眼,而且会举很多养殖户喂鱼出问题的例子。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先让我先给大家说一说螃蟹的生活习性,消化系统构成吧:
了解和掌握河蟹的生活习性,再投其所好,是健康养蟹的基础。
(1)栖居方式:
河蟹喜欢在水质清晰、水草丰盛的淡水湖泊、江河中栖息。其栖息的方式有隐居和穴居两种。在有在水位不定涨落的天然河川或各类水域的岸滩地带,螃蟹往往营穴居生活。在饵料丰富、水位稳定、水质良好、水面开阔的湖泊、草荡中,人工开挖的蟹田,大闸蟹蟹一般不挖穴,隐伏在水草和底泥中过隐居生活。通常人工饲料,食饵丰富,隐居的大闸蟹新陈代谢较强,生长较快,体色淡,腹部和步足水锈少,素有“青背、白胳、金爪、黄毛”清水蟹之称。而穴居的蟹新陈代谢较弱,生长较慢,体色较深,腹部和步足水镑多,素有“乌小蟹”之称。
(2)关于食性:
大闸蟹为杂食性甲壳类,动物性食物有鱼、虾、螺、蚌、蚯蚓及水生昆虫,浮游生物等;植物性食物有金鱼藻、菹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浮萍、丝状藻类、南瓜等;精饲料有发酵豆饼、菜饼、玉米、小麦、稻谷等,但在一般情况下,水草等食物较易获得,故在自然环境中,其肠胃内食物组成常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河蟹不仅食量大,贪食,而且消化吸收能力强,但是因为其是甲壳动物,消化系统简单,而且相对短,容易感染细菌性疾病,过量投浪高蛋白饵料,会使大闸蟹消化系统产生消化综合症。
大闸蟹耐饥饿能力强,长达1个月不吃食也不致饿死。水温在5℃以下时,蟹的代谢水平很低,摄食强度减弱或不摄食,在穴中蛰伏越冬。争食和格斗性强!幼蟹不仅贪食,而且还有抢食和格斗的天性。特别是人工养殖条件下,养殖密度大,易发生争食和格斗。为避免和减少格斗,在人工养殖时可采取饵料多点、均匀投饵,动物性和植物性饵料要合理搭配,刚蜕壳的“软壳蟹”要加以保护(如采取增加作为隐蔽物的水草数量、投饵区应与脱壳区分开等措施),以防止同类互相残杀。
大闸蟹对温度的适应:
蟹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35℃以下都能生存,但它们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差,在30°C以上的水域中,大闸蟹为躲避高温,其穴居,沉泥的比例大大提高,如长期在30℃以上水域中生活,就容易产生性早熟,因此,塘口小,而且浅水体农田养蟹,在夏季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如种植水草、提高水位,必要时补充地下水降温等)。
看明白上面的教科文摘,相信你会明白,大闸蟹最喜欢的食饵为水生鱼类及贝壳类,还有各种浮游生物。
喂鱼易得肠炎,是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很简单:
你的鱼料是否新鲜,洁净才是关健,当你在高温时投喂腐败鱼料,因为甲壳类生物食道消化系统简单,最易被大肠竿菌,沙门氏细菌感染致肠炎。
另外过量投喂高蛋白饵料,螃蟹又有贪吃的天性,让消化系统过量工作,长期以往,吃出脂肪肝,吃出消化不良疾病,剩之撑死蟹,已经很明显。
所以,把投喂鱼说成养蟹的危险!
不是你头脑简单,就是你脑被卖饲料的洗残了。
第二个问题:喂鱼会败坏塘口的水质吗?
作为养蟹饵料,无论鱼及人工饲料都是各种有机质,富含各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在水体中不能在短时间内被养殖生物消费干净,会被大量细菌感染分解,产生各种毒素及含量巨大的氨氮产物,会使水体富营养化。
大家看明白没有?
只要是饵料,鱼料与人工饲料,及其它投喂饵料,你投入水质,如果螃蟹不能及时吃完。都会污染水质。
关健你的投饵方式,投饵量是否正确。
否则,投人参,鲍鱼也会污染水质,对螃蟹产生致病后果的!
大闸蟹养殖,什么叫懒汉投饵法?
其实就是一种健康养殖投饵法。
其根本的核心技术分三点:
1、了解养殖对象的科学基本常识,对养殖对象的生理学知识要有充分认识。
2、根据塘口自然条件进行人干化干涉,建立最有效的水生态环境,实现养殖对象能够有足够的机会捕食充足的自然饵料。
3、尽可能地以水生鱼,虫,肉类自然饵料作为补充人工饵料投喂养殖对象。
愿意懒汉喂法的你,可以小范围面对面详解。
结语:
当你把一把饲料与一条鱼同时放在你养的螃蟹面前,你觉得它会先吃什么呢?
只是可惜你家螃蟹不会说话,但是它会用实际行动告诉你!
结果,实际不言而喻!
养殖没有什么高科技!养殖实际上很多东西最本质的就是——熟悉养殖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然后再投其所好,仅此而已!
公众账号:养蟹者说

入秋后河蟹持续上岸一定要引起你足够的重视了



俗话说秋后的螃蟹——顶盖儿肥,但今年立秋过后近些天高温仍没有消退的迹象,最近更是有养殖户反应夜晚河蟹有大量上岸的情况发生,在马上要迎来第五壳的关键时期,这个问题可愁坏了养殖朋友们。
一般在高温时,夜晚河蟹偶尔上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是如果是大面积的持续上岸且手电光照后反应迟钝不下水,这种情况就要引起重视了。上岸时间过长会导致河蟹体内水分快速流失,从而使其食欲下降,体质变差,抵抗力降低,在蜕壳期还会出现软壳和蜕壳不遂的现象。那么引起河蟹上岸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一、缺氧
到了养殖后期,部分塘口夹草严重水韭菜大量漂浮,伊乐藻下沉腐烂,池塘内的水草所剩无几,剩下的还有大量丝状藻类泥渍附着,严重影响了藻水草的产氧能力,且塘内夜晚耗氧因素多,导致河蟹因缺氧上岸(缺氧引起的上岸一般灯光一照会立马下水)。
处理措施:夜晚增氧设备可以长开,没设备的塘口可以过水三四个小时,天气不好的晚上可使用热毒清+增氧片。
二、底质恶化,水体指标超标
五壳前,多数养殖户开始投喂高蛋白饲料和冰鱼,吃不掉的在高温作用下会在池底持续发酵发酸腐败,加上天气突变导致水体倒藻,导致氨氮,亚硝酸盐毒素偏高,河蟹血液载氧能力下降,影响呼吸器官的正常工作,造成河蟹中毒性应激上岸。
处理措施:这种塘口可多换几次水,每次15公分左右,然后使用解毒应激精华液(2亩/瓶)+卫底或整底(3亩/袋)降解毒素。(之后仍有上岸的情况发生的解毒应激精华液可多用两次)
三、弧菌感染,纤毛虫附着
在水质浓稠,底质差的塘会滋生大量弧菌和纤毛虫,一旦其附着于河蟹鳃部,将会导致河蟹鳃丝受损,时间久了会发展成黑鳃,这也是河蟹夜晚上岸频繁的原因。
处理措施:可用弧菌培养基检测一下,弧菌数量多的塘可用蛭菌110+蛭尊(5亩/组)裂解抑制弧菌的繁殖,纤毛虫(镜检鳃部)可根据池塘情况用药处理。(蜕壳期间需谨慎)
目前为止,有些塘口已经开始了第五壳,这种关键时期上岸问题已不容忽视,晚上要加强巡塘,争取把上岸问题扼杀在摇篮!

台风和河蟹死亡到底有什么关系?



今年的台风特别喜欢江浙沪一带,台风影响过后,天气凉爽了,但小伙伴们注意没有,死蟹也集中在台风过后吧,从我们的观察、调研,第一次台风从启东登陆前养殖户所反映出来的伤亡并不大,几乎可以忽略不讲,但第一次台风来袭后,陆续有养殖户反映伤亡加大,但是还不够多,养殖户心里能够承受。第二次台风从上海登陆后,养殖户心塞了,伤亡从每亩几只一下扩至十几只,且有死光的症状,第三次台风今从浙江登陆,我敢保证说这次台风过后伤亡更大,各位小伙伴且听我慢慢道来,不对之处还请见谅。
首先,因为外源水有不确定性,蓝藻多,养殖户不敢从外河趣水,导致池塘水位过低,一但台风过来,台风带来的暴雨迅速提高池塘水位,池塘水位ph值迅速变化,蟹对原池塘的ph己适应,忽然间的大变化它适应不了,就会出现应激反应,轻则爬边爬草,我们误以为缺氧,重则死亡。
台风带来的暴雨使池水位的提高,水位一下提高15Cm以内还可以,一但水位提高超15cm,再碰到池塘出水面的水草不好,四周是倒网的池塘,蟹就会淹死,好多人不信这一说法,但这是事实,水位提升迅速,蟹池底水压变化太大,蟹就会顺着草爬出来,爬草、爬网,我们又错误地认为是缺氧,实则是压力不对的生理反映。
台风的大风大浪很大程度对水草的影响力非常大,大风大雨不光把池塘周边泥土带到水中,引起水体浑浊,而且把池底淤泥卷起来,使水体污染,水中带着的沙粒使河蟹呼吸困难,大风大浪把池塘中的有害物质迅速浑杂进水体中,使河蟹中毒,而且浑水中水草自身光合作用减弱,停止生长的同时,产氧气量减少,引起池塘底部缺氧而伤亡惨重;最说,大风把草卷在一起,台风过后高温来袭,水草腐烂,水质恶化,不死蟹才怪呢。
所以,小伙伴们,台风来袭,赶紧预防,从上面几处重点整治,河蟹才能平稳度过。

影响小龙虾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小龙虾是什么虾?

小龙虾中文学名为克氏原螯虾,它是螯虾(crayfish)家族中的一个中小型种类,并不是龙虾(lobster)。

我国淡水小龙虾产业的发展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1983年湖北开始生物学及池塘养殖研究;1985年开始探索稻田养殖;1986年武汉建全国第一个小龙虾加工厂;88年开始对外出口;1989年开展小龙虾人工增殖;同年在江苏、山东办加工分厂;80年代湖北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多项研究报告并参入国际交流,自此我国小龙虾产业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2005年起,湖北推出“小龙虾人工诱导繁殖”和“虾稻轮作”技术。

二、小龙虾快速生长的高要求性

小龙虾生长速度快,但快速生长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如PH7-8.5,溶氧5mg/L以上,最佳温度在17~31度,食物要丰富,隐蔽物要多。

小龙虾对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重金属、杀虫剂及药物非常敏感,因此要远离污染源。

三、小龙虾高产高效健康养殖关键技术

1.牢牢记住这三句话

夏秋放种,春季补苗;捕大放小,轮捕轮放。

种苗要投足,投放时间早,养殖效果好。

彻底除野,加水过滤,驱赶水鸟,种好水草,预防疾病,科学投喂,生态混养。

2.技术要点,缺一不可

(1)养殖水体的结构改造---水深、坡度、平台,改造进排水

(2)种植水草---沉水草看质量、多种类,漂浮草要固定

(3)防控敌害---彻底除野、加水过滤、驱赶水鸟、预防病害

(4)防逃---防逃网、巡塘、堤埂要有足够宽度,水下防逃

(5)种苗投放---夏秋投种,春季补苗;投足投早,种苗水运

(6)水质控制---经常加水,定时增氧,有益微生物制剂调水

(7)科学投喂---四定,饲料多样化,提倡配合饲料+农副饲料

(8)适时捕捞---早捕、加强捕,捕大放小、轮捕轮放,网具

四、几点重要问题

1、掌握和落实养殖技术是提高小龙虾单产的基础

目前养殖户大多采用传统技术,新技术掌握不够,误区太多,平均单产较低,不到200斤。只要重视和落实养殖技术,亩产提高到400斤是很容易的。

2、养殖水体的结构改造

小龙虾在深水处躲藏,在浅水处活动、摄食、蜕壳,既怕高温,又不喜欢低温,且对溶氧要求高。这些特性决定了小龙虾养殖水体结构的重要性。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改造不到位,进排水系统不好,水体深度不够.

目的:养殖水体有深有浅,才能满足小龙虾的生长需求。深水才能养大虾,浅水只能养小虾。

3、养殖模式---“夏秋放种(苗)”还是“春季放苗”

小龙虾最佳生长期在秋季(9月-11月)和春季(3月中-6月中),对新环境适应时间较长,采用“春放”养殖模式,春秋两季都不能充分利用,生长期短,规格、产量都低。很多春季放苗的养殖户,养殖效益不好就与这个有关。我们提倡“夏秋放种(苗)、春季补苗”!

4、苗种问题---“人工苗”还是“自然苗”

“好种出好苗,好苗产量高”。苗种的好坏是决定产量高不高的首要因素,掌握了苗种技术,就解决了高产高效。“自然苗”是“近亲繁殖苗”。人工苗比自然苗生长速度快20%,个体大30%,产量高50%。

人工苗与自然苗的对照表

5、苗种运输问题---“水运法”还是“干运法”

我国小龙虾传统运输方法是“干运法”,“干运法”只适合食用虾,而养殖虾应该用“水运法”和“半干半水运输法”。干运法使小龙虾损伤,损伤的小龙虾蜕壳时容易死亡。

要想产量高,苗种的数量及成活率是绝对重要的!

6、水草问题---不要放着好的水草不用!

a“虾多少,看水草”,不是水草越多越好,是水草质量要好,水草种类要多。

b沉水植物首选菹草,伊乐藻不是最好的草。建议沉水草种三种:菹草、轮叶黑藻、伊乐藻;

c漂浮植物用水葫芦、水花生,漂浮植物要固定。

d挺水植物不好,没有经济价值的挺水植物要清除。

7、捕捞问题---“早捕”还是“晚捕”

捕捞是养殖成败的关键,我们有“四捕”,首先要“早捕”,我们建议3月初开捕;然后要“加强捕”,大虾捕走了,小虾长得快,产量高。总的来说就是“越捕越多”。

“捕大放小、轮捕轮放”。一边捕捞大虾,一边补充投放3~5公分的幼虾,每捕捞10斤大虾,可补投1-2斤小虾,亩产600斤是容易办到的。

五、如何提高小龙虾养殖产量?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苗种   

市面上的所谓高价苗,自然苗,很多兜售这些虾苗的人大多数都是骗人的,所谓的“杂交品种“更是闻所未闻。还有就是认为只要第一年投入种龙虾后,通过自身不断繁殖,年年获取不错的收益。其实龙虾养殖投种第一年产量最高,以后逐年下降。由于龙虾生命周期为16-18个月,加上近亲繁殖,功能退化,抗病力下降,3年后产量会锐减甚至绝收。

2、水质

很多人认为小龙虾在臭水沟也可以生长的很好,水质不重要。其实清新水质才是龙虾养殖高产的关键。

3、饲料

认为龙虾喜欢食用腐烂变质的动植物饲料,或者认为这种饲料不妨碍小龙虾的生长,甚至认为对其生长过程是有所帮助的。其实龙虾是杂食偏动物性饵料的生物,其生长是否良好,取决于蛋白的摄取量,可以以新鲜小杂鱼、田螺为主,辅以植物饵料,也可投喂蛋白含量不低于32%的配合饲料。腐烂变质的动、植物饲料不宜投喂,其利用率低、容易使水质变坏。并没有过多的用处。有一些养殖户就是因为过量投喂动物内脏造成有机质发酵,水体发臭,产生有毒气体和缺氧,致使养殖失败。   

4、病害防治 

认为“龙虾不会生病”,病害防治无关紧要。其实不然,在进行高密度养殖之后,各种环境因子都易引起龙虾发病。水体要定期消毒,若水体pH值7,每隔15-20天,将生石灰按20克/立方的浓度化浆后均匀泼洒。一般池塘每隔15-20天用氯化物等消毒一次,每半个月左右在饲料中添加蜕壳促长素,连喂3天。  

5、混养

认为龙虾可以和鱼类混养是可以合理利用空间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其实龙虾绝不能和食肉或杂食性水产品混养。因为龙虾脱壳时最易被残食,且龙虾产仔时鲢鳙鱼都是它的天敌。

6、日常管理

很多人误认为龙虾食性杂,饵料随便喂喂即可。甚至以为在精养的龙虾塘也可以不用投饵料,结果造成龙虾互相残食。

是什么让你蟹塘的水变成了这样?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我们所说的好的水质所满足的肥、活、、嫩、爽应该是什么样的?
养殖水体好的标准“肥、活、嫩、爽”,这四个字与水体藻类指标相关:
(1)“肥”指水色浓,藻类数量高,是透明度25~35厘米和浮游植物浓度20~50mg/L。
(2)“活”指水色和透明度经常有变化,“活”意味着藻类种群处于繁殖旺盛期,池中物质循环良好。
(3)“嫩”指水色鲜嫩,虾易消化的浮游植物多,大部分藻类细胞未老化,水肥而不老。
(4)“爽”指水质清爽,水色不太浓,透明度不低于20厘米,藻类含量一般在100mg/L以内。
所以,良好水色的指标是:透明度不低于20厘米,藻类浓度20~10mg/L,硅藻、隐藻等较多,蓝藻较少,藻类种群处于生长期,浮游生物以外的其它悬浮物不多。当然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不同地方的水色有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可一概而论。
接下来我们看一张图片
也许算不得太好但在这个阶段这类水也实属难得,我们把这类水称作别人家的水。
再来看下面几张图看一下里面有没有你家的水?
白浑
浓浑
泥浑
出现这类情况我们该说是天灾还是人祸呢?我们日常所说水混的原因无非就是以下几点:
1、天气突变、投饵不足导致河蟹活动性大易引起水浑。
2、水里鳅鱼、鲫鱼等野杂鱼过多也会造成水浑。
3、新开挖蟹塘水体和土质都不太稳定遇到雨天养殖水体上下水体形成对流底部有机质被携带上来悬浮于水中形成泥浑
4、水中枝角类、轮虫等过多造成养殖水体白浑
5、五月份温度升高水草长势较快,对养殖水体中营养物质吸收较多导致水体中碳源等元素缺乏引起水体发白水体自身净化能力减弱逐渐导致泥混
当这几点被列出来的时候或许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我的水是这样浑了的,然后就开始着手处理水浑一心想着要把水调好但结果多是事与愿违。这里笔者想说的是一塘好水不是靠调出来的而是靠养出来的,调水说明你的水质可能已经出现问题了需要去处理,而养水更注重平时的管理,所以水浑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管理上的失当也可以说是人祸。
其实有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塘里的杂鱼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人家也有杂鱼但人家的塘就是不怎么浑?塘里虫多也只是一味的杀虫而从不考虑杀虫后对水中藻类乃至整个水环境的影响以及后续的处理工作。当别人的草还保持活力的时候你的草却已经挂脏、草根发黄发黑、出水开花逐渐萎缩。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不排除有天气等因素的存在,但更多的还是自身管理的问题。
最后总结一句河蟹养殖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我们能提供相应的技术但却无法代替您去管理,蟹塘无小事请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

河蟹不明原因死亡的幕后真凶是什么?



高温,一个让人听着就要冒汗的词语,无法躲避,像往常一样高温天气如约而至,八月份,养殖后期,在这个马上就要收获的时间,存在着诸多难缠的问题,严重影响河蟹的健康以及最后的产量,严重的出现大量死亡,导致减产,五壳临近,所有的问题都是影响其规格的因素,不容小觑,烈日炎炎,每当去到一个出现死亡的塘口,看到的都是养殖着脸上的无奈与辛酸,自己付出的东西,一个一个的被捞上岸,心急如焚,我们技术人员看在眼里,都想去想尽办法去帮助他们控住病情。
言归正传,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河蟹在高温天气大量死亡呢?
首先,溶氧问题:
高温、雨天较多,外加吃不败的塘口高温天气活力差,产氧量下降,晚上气温下降,水草活力得到提升,但是此时,它成为了塘中耗氧的东西,经过检测不难发现,白天下午八个点溶氧的塘口,到了第二天早上却只有两个点左右,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极易出现缺氧,缺氧后螃蟹体质下降,陆陆续续的出现死亡,而此时缺氧不仅仅是三天不长那么简单。那么,我们如何去预防缺氧呢?平时多注意换水,把烂的水草及时捞出。多注意改底,减少塘底的耗氧物,喂食的时候可以配一些增氧片一起撒下去,有增氧机的塘口提前开起增氧机。
其次是草烂中毒问题:
近期塘口不少有蜷爪的现象,不少养殖户以为出现了抖抖病,其实并不是,就是草烂以及塘中藻类代谢产生的毒素导致,草烂产生的硫化氢以及藻毒素在高温天气的致死问题不容小觑,这种情况下,要把烂草捞出,并且注意改底跟解毒,三天用两次。
再者是细菌感染:
我提到细菌感染时,养殖朋友会说我前几天刚消毒的啊,为什么还会有这种现象,高温池塘底部极易缺氧,这时就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当螃蟹体表有磨损或者刚退完壳就很容易被细菌侵入,所以,消毒改底同时进行,并且使用正规过硫底改。
以上是最近发现的主要致死原因,希望能够对接下来的养殖提供一点帮助,希望养殖朋友在看到后能及时预防,减少损失,为五壳以及上市保驾护航,安全度过高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096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