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池塘早期需重视防控气泡病


提高河蟹早期的成活率,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太湖东山地区以养殖河蟹,套养青虾为主,内塘河蟹养殖连续两年第一、二壳出现较多蜕壳不遂的现象,“拉眼”、“拉脚”尤为严重,且青虾出现不明原因大量死亡,给我们的养殖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大家对此也是众说纷纭,认为是苗种、水质、天气、底质等问题引起。20xx利洋水产药店通过调查池塘流行情况,检测池塘的溶氧等水质指标,结合镜检虾蟹,结果认为气泡病是导致类似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1河蟹蜕壳出现“拉眼”、“拉脚”
图2青虾靠网游边、出现伤亡
图3镜检青虾头胸甲和步足发现气泡
一、东山地区河蟹养殖早期出现气泡病的原因分析
本地区种植伊乐藻为主,平均水深60-80公分,3-4月份这个阶段,水草长势旺盛,池塘水草过多。晴天时,水草在光合作用下,水草的产氧能力较强,上午检测池塘的底层溶氧一般都在10mg/L-12mg/L左右,饱和度120xx由于受天气、温度的影响,虾蟹蜕壳推迟,3月20xx的老草),建议新种植的水草不要种植的过多,一般可以零散布局;同时也可以搭配种植高温草(轮叶黑藻、苦草),减少伊乐藻的种植面积,防止同时期伊乐藻过多;老草的池塘有条件可以通过晒塘和清塘的方式杀灭老草,防止来年过快生长,如果没这个时间和条件,可以用耙子把水草连根耙掉一部分;也可以加深池塘水位,保持平均水位80公分,控制早期水草的生长速度,注意观察水草的长势情况,发现水草生长过快,及时有选择性的割草,避免水草生长过多、过密;如果全塘水草长势较快,立即全塘割草,如果来不及打捞水草,先不打捞水草,割草是关键。
2、加深池塘水位
水位过浅,如40-50公分的水位,水温变化较大,早期伊乐藻长势快,该类水体不稳定,容易暴发气泡病;平均水位控制在80公分或以上,可以控制水草的生长速度,同时稳定水体,降低气泡病的发病率。
3、合理的加开增氧机曝气
河蟹池塘早期(3、4月份)水温一般在15℃-20℃,水中气体溶解度9.10mg/L达到气体饱和。一般水草长势较好且较多的池塘,这个溶氧值很容易达到,我们检测发现气泡病高发池塘,池塘底层溶氧饱和度一般都在12mg/以上,遇到这种情况时,建议及时加大增氧曝气,防止气体过饱和,一般最好在中午和下午的时间持续开增氧机3个小时,可以有效预防气泡病的发生。
4、适当换水
发现池塘溶解氧饱和度较高时,水源相对于较好的地区,可以同时打开2个抽水泵,一个把池塘水往外打,一个把外源水往里抽,主要作用是加速池塘水体循环,降低水体溶氧饱和度,控制气泡病的发生。
5、使用新型增氧产品
溶氧饱和度较高的池塘,除了上述一些方法外,如果我们还不能及时解决或没有这样的条件,为了防止急性气泡病的发生,我们可以使用曝气或耗氧的产品(如“速解安”、“三环活力源净水型”)等方法控制气泡病的发生。

相关推荐

春季草鱼种气泡病的综合防控


湖南出口洲地区为传统养殖区域,池塘底泥厚、底肥足,前期水位浅、水色浓,大部分养殖户前期管理较为粗放,导致养殖前期气泡病频发,严重危害中后期的养殖管理,尤其是“新口”(小规格)草鱼养殖更是深受其害,每年3-5月份,大量暴发由气泡病诱发的细菌性烂尾、烂鳃,严重影响鱼种存活率。随着“可控生态养鱼技术”的不断推广,养殖户朋友对气泡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对池塘早期管理重视程度也逐渐加强,气泡病对本地区养殖的危害逐年减轻。下面简单分享本地区气泡病的相关情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春季草鱼种发生气泡病的影响因素

1、水位较浅,水色偏浓的池塘藻类产氧能力强(图1),容易造成池塘局部溶解氧过高,而鱼类自我调节能力又弱,易发生气泡病;

2、杀虫、施肥后,特别是使用农用化肥后(如:尿素、磷肥等)小型藻类大量繁殖,光合作用旺盛,易发生气泡病;

3、雨后晴天的午后,随着光照的增强,水体藻类会出现繁殖高峰期,产氧能力增强,发生气泡病的几率也随之变大;

4、气温变化大,气压低时,易患气泡病,水体气体饱和度主要受水温和气压的影响,相同的溶解氧含量水温越高、气压越低,发生气泡病的几率越大;

5、鱼种受生活习性和自身气体调节能力的影响,更易发生气泡病。

图1

二、草鱼种气泡病的症状及危害

1、典型症状:晴天中午或下午易出现“鱼跳”(图2)、“白尾”(图3)、“打转”、“搅边”(图4)。

2、主要危害:严重的可直接导致急性死亡,慢性症状主要损伤鱼体表皮肤、鳍条及鳃,继发细菌感染烂尾、烂鳃(图5)、“红疤”等病害。

图2

图3

图4

图5

三、预防措施

1、适当深水位(平均水深1.5米以上),老水放苗,稳定水质,防水质突变;

2、食台尽量设置在深水区,有条件的可在投饵区加装冲水设备,防局部气体过饱和发生气泡病;

3、晴天中午勤开增氧设备,保证开机时间2小时以上,促进气体交换,防气体过饱和发生气泡病;

4、合理施肥,尽可能使用可溶性有机肥(如“肥水肽Ⅱ”)配合“利饵多”肥水、稳水,防水质突然变浓发生气泡病;

5、少杀虫,特别是菌虫双杀类杀虫剂更应慎用,避免小型藻类过度繁殖,导致池塘溶解氧过饱和,发生气泡病。

四、处理措施

1、发现鱼有气泡病症状时,马上开启增氧设备并外泼“速解安(加强型)”缓解症状,有条件的可加注新水;

2、发生气泡病后,及时外泼“永乐碘”或“新威灭”处理伤口,防继发感染,减少烂尾、烂鳃、“红疤”等病害的发生几率。

鱼苗气泡病


疾病名称气泡病

为害对象 鱼苗阶段和亲鱼越冬阶段
疾病概述 鱼苗肠道出现气泡,鱼苗和亲鱼的体表、背鳍及鳃丝上附着很多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气泡

病原 池水中氧气、二氧化碳或氮气过饱和或池中饵料不足,鱼苗误吞气泡,是造成此病的原因。

症状 有两种类型:一是鱼苗肠道出现气泡;二是鱼苗和亲鱼的体表、背鳍及鳃丝上附着很多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气泡。解剖病鱼;肝脏由土黄色变为紫色,血液变为浓红黑色。

发病规律 鱼苗气胞病通常发生在6-7月。

防治方法
(1)采取加注水库永或经曝气后的深井水,使患轻度气泡病的亲鱼在冲注水的环境中排出气泡。恢复正常。

(2)鱼苗池是水泥池,使用前须经过清水浸泡2-3天后再使用。放养后应在池面上设立席棚遮荫(也可在池中放一些水葫芦遮荫),防止阳光直射,减少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避免氧气过多。

(3)每平方米水面(水深1米)用橡皮0.19克,广木香0.38克,鲜扁柏树叶3.0-3.7克煎煮,用药汁全池遍洒。

(4)每平方米水面(水深1米)用清木香0.38克煮水加入清尿22.5克全池遍洒。

蝌蚪气泡病


疾病名称气泡病

为害对象 蝌蚪
病原 为池水中含氮量和含氧量过高所致。

症状 病蝌蚪身体膨胀,仰游水面,肠内充满气体。

防治方法
(1)清除池底淤泥和过多的水草;投喂米糠等饵料时,要煮熟再投喂。

(2)高温季节每2-3天向养殖池(尤其是蝌蚪池)冲注新水1次,并在池上搭设荫棚降温。

(3)发现本病后,可换水或加注新水并用4毫克/升的食盐溶液全池遍洒。

(4)病情严重时,可用筛网将患病蝌蚪捞出,集中放于较清凉的水中,用20%的硫酸镁溶液浇洒,1-2天后再放回蝌蚪池,并用酵母片拌饵投喂,每100尾蝌蚪喂药0.5克,连喂6天。

林蛙的气泡病


【病原】本病是由于水中溶解气体(如氧气、氮气、空气等)过饱和而引起的。

【症状】患病的蝌蚪肚子膨胀,体表附着大量气泡,身体失去平衡而仰浮于水面,解剖时可见肠内也充满气泡。

【流行病学】本病发病迅速,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极高。在高温季节,水质较肥的蛙池,容易发生本病,应特别小心。

【防治方法】勤巡塘,多换水,发现水质转浓,应及时灌注新水;蛙池施用肥料,要经过腐熟发酵;投喂干粉饲料,要充分浸泡透湿;发现本病时要及时加注新水,可有效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并配合使用食盐,然后投喂煮熟的麦熬或添加酵母片(1000尾蟒鲜用0.5克),通过消化,排出肠内气体,恢复健康;将病蛙捞出蛙池,暂养于清凉水中,待病情好转后再转入蛙池饲养。

河蟹出现“气泡病”,养殖户千万不能忽视!



一、发病原因
(一)水质
1.水浅水清、pH值高,易得气泡病;
2.水浑水浊、浮游动物多,发病率低;
3.碱度越低,发病率越高;
(二)藻类、水草、青苔。
1.小型藻类为主和蓝藻多的池塘易得气泡病。
2.青苔、地皮多、以水韭菜为主的池塘发病率高。
图为水草产生气泡
(三)天气情况
1.持续晴天易得气泡病。
2.昼夜温差大时,易得气泡病。
3.苗塘封冰期池塘里水花生没有拉掉、伊乐草长势好的池塘,位于水草上面的河蟹,气泡病发病率高。
(四)杀虫、补菌、补肥
用完杀虫药、光合细菌或碳铵、尿素等含氮、磷高而碳源和硫酸根离子少的无机肥后,气泡病发病率高。
(五)矿物质、营养、维生素
缺乏钙、铁、镁、营养、维生素A、维生素D,导致河蟹蜕壳耗时长,蜕壳后从软壳到硬壳时间延长,气泡病发病率高。
二、发病特征
(一)吃料的变化
持续晴天浅水处河蟹吃料差,深水处河蟹吃料好;阴天浅水处河蟹吃料好,深水处河蟹吃料差。
(二)河蟹的表现
1.急性气泡病
前期出现撑爪现象,后期表现为环爪(即抓脚)症状(如图)。值得注意的一点,河蟹中毒时也会出现环爪(即抓脚)的症状,但中毒的河蟹易出现残肢、掉爪的现象,并且阴雨、缺氧天气发病重于晴天。
图为河蟹环爪
2.慢性气泡病
(1)开始时鳃丝水肿(如图),随后破掉,呈现出烂鳃症状。
(2)肝胰脏先肿大,随后脱水萎缩,最后糜烂,形成水瘪子(肌肉组织里也没有肉)。
(3)冰鲜鱼不新鲜或投喂过量,导致河蟹慢性肠炎,久而久之也会形成水瘪子(如图)。
(4)傍晚上岸,后半夜上岸很少或没有。
图为鳃丝水肿
图为水瘪子
(三)混养对象的发病表现
无鳞鱼、细鳞鱼先发病;上层鱼先发病,下层鱼后发病。养殖中表现为泥鳅、黄鳝、小蝌蚪、花白鲢、鳜鱼吻部的下颌、鳍条基部充血、出血,最后死亡。
三、处理方案
(一)预防:
1.定期使用“神力碳”提升水体总碱度。
2.使用“好润菌”或“氧生源”+“速立安”稳定水体pH。
3.“好又多”+“加乐福”+“肠轻松”或“绿动力”+“好肝胆”拌料长期内服,平衡集中蜕壳、保肝利胆、防肠炎。
4.注重钙质的补充,蜕壳期外泼“好又多”+“全能钙”。
5.蜕壳期外泼“至尊-95”或“至尊-99”抑菌、防病。
(二)治疗:
1.早期:①“氧生源”+“速立安”稳定水体pH。②外泼“好又多”+“至尊-95”+“好C-100”,连用2次,防止继发感染细菌,同时恢复伤口。
2.严重时:“三黄散”或“黄连解毒散”配合“常威康”或“红福安”拌料内服。
四、防治方案
(一)预防方案
1.合理选肥
切忌大量使用氮、磷含量高的无机肥(如碳铵、尿素等),否则极易造成小型藻类、青苔、地皮等过度繁殖,诱发气泡病。对于甲壳类养殖动物而言(如虾、蟹),一定要选择全溶、营养全面(尤其是钙、铁、镁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含量丰富)的肥料(如“藻润”、“藻得力”),用后不但水质稳定,而且肥料内所含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能直接被虾蟹吸收利用,促进虾蟹蜕壳,缩短硬壳时间。
2.提升总碱度,增强水体稳定性
雨前、雨后使用“好水底毒净”稳定水质。定期使用“神力碳”提升水体总碱度,稳定水质,同时抑制青苔、地皮、蓝藻、甲藻等的过度繁殖。
3.注重日常水质调控
加强水质的生物调控,多使用乳酸菌、酵母菌、解磷解钾固氮菌(“好润菌”)调节水质,减少水体有机质含量,抑制蓝藻、甲藻等有害藻类的过度繁殖。
(二)治疗方案
1.平衡水体pH值
pH值偏高的“氧生源”+“速立安”1:1,2-3亩或“好水解毒宝”3亩/瓶;pH早晚波动过大的,“神力碳”1-2亩/包。
2.防细菌继发感染
“至尊-95”1-2亩/瓶或“至尊-99”3-4亩/瓶,视情况连用1-2次。
3.稳定水质
使用“好润菌”补充水体菌相,平衡藻相,稳定水质。

鲟鱼气泡病的症状及冶疗方法


1.症状:鲟鱼发病时,鱼游动缓慢、无力、上浮、贴边,有的反游游速快、活泼者不属病鱼。严重时在口前两侧的两条沟裂内,肉眼就可以看到里面呈线型排列的许多气泡。镜检,腮发白,鳃丝间粘液增加,有许多小气泡,鳃丝完整,肝较白,胃内有食物,肠内有黄色粘液和气泡,外观无其它症状,如同失血而死之鱼,有的鱼也表现为整个头部都充血,口的四周红肿而使口不能闭合。

2.病因:本病是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时大于10mg/L,使得鲟鱼的肠道、鳃内、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再汇聚成较大的气泡,进而使微细血管产生栓塞,造成组织水肿等现象,而使鱼致死。在使用地下深层水或自喷地表水时,极易取到氮气过饱和的水而引发此病。

3.危害:该病对鲟鱼幼鱼15cm以上造成危害最大。据介绍,严重时,3~5天就可使过半数或大部分的鱼儿死亡,危害极大。本人在养殖中也曾遇过此病,所幸救治及时,损失不大。

4.治疗方法:

病重的鲟鱼是较难恢复的。如果发现早,措施得当,此病是可以控制和治愈的。下面是笔者的一些经验:

(1)根本的方法是解决水源中过饱和的氮气或氧气。可用如下方法:

a.经沉淀―――曝气―――晒水之后再用

b.生物过滤或物理过滤水源

c.如果能换水源那就彻底解决问题了

(2)继续进行治疗

a.我们可以把有病的鱼收集到经上述处理过的较低温水中,加大水流速度。

b.

①内服药饵。氟哌酸2-6,干酵母8-12,鱼肝油5-8,食盐5-10,大蒜8-10,同时可在饲料中增加一些新鲜的蔬菜,如菠菜、胡萝卜等。把以上药同饲料一起作成药饵,连续喂养7天,可以鲨司提内的有海细菌,以免造成感染,同时增加他的营养,提高抗病力。第一餐用药时,建议增加25-30%药量,第二餐回复正常用量。

②进行体外和水体消毒:采用聚维酮碘或二氧化氯进行药浴消毒。方法为留20-30厘米水深对鱼进行药浴消毒,30-45分钟后加入新水。鱿鱼一般的消毒剂药性都比较烈,而且每个渔场的水质情况都不相同。这里介绍一个简单、实用、安全的方法,让你自己找出一个适合自己鱼池用药浓度,在你确定病因选准用药后,你不妨花2-3小时做一个药物浓度的梯度毒性食盐,这会比照搬别人的经验浓度有更切合实际一些,第一次用药就有效,这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在说明用药(说明书)的浓度之上设3-4个浓度梯度,每个梯度增加0.25ppm或0.5ppm或1.00ppm等,以这些浓度的药液进行试验取水20升5条鲟鱼,防在不同浓度药液的大盆中进行观察、计时,当两个小时左右,最高浓度盆里的鲟鱼有不适应时,取次高浓度作为治疗的标准浓度,治疗时间为30-45分钟。这个浓度可作为以后用药的知道标准。

这里寻定2.5ppm浓度作为用药的标准浓度,外用消毒应该连续3天之后停止3天,再次连续消毒3天。

河蟹池塘里水草“疯长”的防控措施



蟹池种植水草既可为河蟹提供栖息空间,也可为河蟹提供植物性饵料。但在适宜的温度、养分、光照等条件下,一些品种的水草生长得茂盛,进而快速分蘖,形成“疯长”现象。这些水草茎叶占据水体上层空间,遮挡阳光,影响浮游植物和其它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它们还大量消耗溶氧,在夜间和阴雨天气时会造成池塘缺氧。水草茎叶衰败期时,产生大量的腐殖质和有害物质,从而恶化水质。因此,蟹池要既要种植好水草,也要合理控制好水草总量。
如何防控水草“疯长”,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搭配种植的水草。科学间种金鱼藻、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水草,覆盖面积约占蟹池的1/4~1/3。搭配比例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和水草生长特性而定,可以种植50%苦草%、30%轮叶黑藻、20%伊乐藻的模式,也可以种植50%轮叶黑藻、30%金鱼藻、20%伊乐藻。
2、保持水草板块间的水路通畅。栽植时水草板块间距3米以上,草块成型后形成一道道水路。平时要及时清除水路内的水草,使得水路宽度保持在2米左右。
3、加深池水:当池中水草生长过旺,应逐渐加深池水,阻碍其光合作用,以抑制其生长。
4、人工割除:池塘水草超过面积1/2时或局部水草过密过长时,就要用刀具剪割,必要时在水草板块内开辟新的水路。割除后要用时施用水质改良剂或底泥改良剂,防止水质变坏。

河蟹池塘,早期肥水是关键



近年来,肥水已经成为河蟹池塘早期管理的重点工作。但是,现在肥水产品五花八门,养殖户不能正确选择肥水产品,肥水方法各异,造成一系列池塘问题:水过肥,氨氮、亚硝酸盐超标,气泡病等等。本文针对河蟹池塘早期如何肥水,提出以下观点供大家参考。
1、早期肥水的必要性
(1)能够培养藻类,不仅促进混养青虾的生长,还能够增加水体溶解氧,为蟹苗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成活率。
(2)能够控制青苔滋生,防止青苔出现而阻碍水草生长、缠绕蟹苗。
(3)能够避免3月份气温回升后水草“疯长”,给水草管理带来麻烦。
早期温度低,水难肥,但是不等于肥不起来!只要我们选择正确的肥水产品,采用正确的肥水方法,水一定能肥起来。因为池塘中的藻类有一些是耐低温的,如一些裸藻、隐藻等。早期肥水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a.肥量一定要足,而且要注意肥水频次;
b.连续的晴天容易肥水;
c.使用全价可溶性有机肥,如“肥水肽”;
d.肥水前,如果是新塘或水清,适当引进“老水”再肥水;
e.使用杀虫、杀藻类药物后,一定要先使用“碧水安”解毒后再肥水。
2、肥水产品的选择
河蟹池塘使用的肥水产品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无机肥与有机肥。
无机肥一般以化肥为主,如复合肥、尿素、碳胺、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等。这类产品肥水迅速,但肥效时间短,而且肥水后的藻类大多以小型藻类为主,容易发生气泡病。
有机肥又可分为颗粒性有机肥和可溶性有机肥。
颗粒性有机肥包括普通农家肥(鸡粪、猪粪等)、菜饼、茶籽饼、发酵的农家肥(大包装商品肥属于此类)。这类产品的特点是:
a.肥效时间长,但水色难看,容易过肥影响早期水草生长;
b.利用率低,大量残渣沉到池底,造成底脏、底臭,易滋生纤毛虫、底栖藻类、枝角类等。
可溶性有机肥包括氨基酸肥、肥水膏。
单纯的氨基酸肥营养不够全面,而且干物质含量低,不能满足早期河蟹池塘所需营养,可以中后期使用。
肥水膏这类产品近几年市场上出现的较多,但质量良莠不齐。利洋公司的“肥水肽”,经过高温发酵,无残渣,具有高碳、低氮、低磷、可溶、活性、营养全面等优点,非常适合早期河蟹池塘使用。
提示:为什么要低氮、低磷?因为池塘中真正缺乏的是碳源,因为老塘、饲料中已经含有大量的氮和磷。如果氮、磷使用过量,中期蓝藻会大量繁殖,后期亚硝酸盐容易偏高。
3、肥水时的注意点
(1)肥水前应镜检水样,辨别池塘中藻类的种类、数量以及好坏,帮助正确肥水。
(2)水色突然变淡、变清时要及时补肥,否则时间久了肥水难度增大。
(3)水位过浅会影响肥水效果,建议早期平均水位60-80cm为宜。
4、水过肥对水草生长的影响
我们选择肥水产品时一定要选择可溶性有机肥,如“肥水肽”。因为这种肥料具有无残渣、全溶、高碳、营养全面等优点。不用担心水过肥,而且肥料也为水草生长提供营养,促进藻类和水草均衡生长。
提示:如果自身池塘由于水草腐烂、底脏引起的水浓、水脏,建议肥水的同时配合使用耐低温芽孢杆菌,如“三环活力源(肥水型)”。
5、枝角类对肥水的影响
枝角类是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每到3月份气温回升后就会开始繁殖,繁殖量取决于池塘中适口的饵料(如藻类、有机碎屑等)。当枝角类大量繁殖后肥水难度就会增大,所以我们应在此之前,定期使用可溶性有机肥肥水,先培养藻类,使得藻类和枝角类达到生态平衡,避免枝角类过度繁殖,出现水白、水浑现象。

河蟹“水瘪子”病防控措施



河蟹“水瘪子”病,也叫河蟹“肝胰腺坏死病”,是近年来新发的河蟹流行性病害,其主要的症状是河蟹干胰腺受损、坏死,导致河蟹营养缺乏、易缺氧、抗病害能力差、无法正常脱壳,乃至死亡。该病一旦大规模暴发,很难进行治疗,关键在于日常预防,现将相关预防措施总结如下,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严把苗种关。目前有证据表明,野生河蟹亲本繁殖的后代患此病的几率较高。因此,在选购亲本时一定要注意,尽量去质量有保障的河蟹育苗场引苗,不要选择野生亲本繁育的扣蟹,而且选择扣蟹时尽量避开水瘪子病高发地区,防止苗种带病。
2、平日加强池塘环境调控。一般塘口水草过密、过早腐烂,水质过浓、增氧设施不勤开的养殖池塘更容易暴发水瘪子病,且一旦暴发,感染率也高。因此平时一定要做好日常环境管理工作,及时处理池塘水草,定期使用杀菌消毒药(可使用氯制剂)进行池塘杀菌消毒,并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还需勤开微孔管道增氧,为河蟹与氨氮分解提供充足氧份。
3、增强河蟹自身体质,提前加强保肝护肝。我们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平日没有发病前就注意保肝护肝的养殖塘,水瘪子病发病几率小,且即使发病,死亡数量也相对较少。因此建议养殖户从5月份起,每隔半个月定期使用保肝护肝剂拌饲料内服,增强河蟹肝脏解毒及营养转化功能。千万别等到肝脏全白、糜烂后再去用药,为时已晚。
4、保证充足营养供给。目前部分养殖户有一个误区:由于患水瘪子病的河蟹躁动不安喜欢乱窜,更容易被地笼网捕到。因此养殖户打样时发现地笼中患水瘪子病比例往往偏高,有时达到80%、90%,而塘中实际河蟹患病比例往往大大低于打样中患病比例。有些养殖户觉得河蟹80%、90%患病了,饲料吃了也不长,为节省成本就开始停止投喂饲料,这是一个错误的行为。塘中未患病的河蟹因得不到充足饲料供给,体质下降,或者蚕食患病同类,反而使水瘪子病进一步蔓延暴发,导致全塘覆没的恶果。在此建议各位养殖户,不要被打样表象迷惑,即使塘口有水瘪子病发生,也一定要保证池塘内有充足的饲料营养供给,健康的河蟹只有吃到饲料才有足够的能力去抵御疾病。但投饲数量可以根据池塘内河蟹实际吃食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斑点叉尾鮰鱼苗气泡病一例



湖北仙桃市麻港四五渔场陈师傅一鮰鱼池塘面积16亩,水深0.6米,2015年5月16日,阴,中午放苗40万水花。

5月17日,阴,养殖户带水带鱼来店检测,反应早上去池塘看见下风口死很多鱼(因为鱼苗太小死亡数量不好统计),水色嫩绿色。简易测试盒测定水质,pH值9.0,氨氮、亚硝酸盐未检出,镜检池塘水中以小型藻类为主,养殖户自己要求下午使用“氧速保”2瓶+“底加氧”4包。

5月18日,阴,上午养殖户巡塘只发现死亡不到10尾,水色比17日清淡很多,上午使用“速解安”2包+“永乐碘”2瓶。

5月19日,阴,上午养殖户巡塘只发现死亡不到5尾,上午使用“利菌多”2瓶+“利饵多”4包。

5月20日,多云,上午养殖户巡塘未看到有鱼苗死亡,基本稳定。

分析:
1、镜检水体中以小型藻类为主,阴天,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产氧能力较强,同时水浅,池塘溶氧气体过饱和;而鮰鱼属于无鳞鱼类,易感染气泡病。

2、“氧速保”、“底加氧”都具有表面活性剂成分,通过打破水体表面张力,释放出池塘过饱和的气体,同时“氧速保”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减少鱼体气泡破裂后的细菌感染。

3、5月18日水色变淡,主要是“氧速保”剂量过大造成,通过氧化作用,氧化分解了藻类。

4、5月18日速解安+永乐碘巩固治疗,防止气泡破裂后的继发感染。

5、使用利菌多+利饵多,培养池塘浮游动物,减少水体氧气过饱和现象。

6、对于无鳞鱼放苗,提倡瘦水下塘,尤其是有一定的浮游动物下塘,避免藻类过多下塘,可以更大程度上减少气泡病的发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8301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