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草鱼种气泡病的综合防控

湖南出口洲地区为传统养殖区域,池塘底泥厚、底肥足,前期水位浅、水色浓,大部分养殖户前期管理较为粗放,导致养殖前期气泡病频发,严重危害中后期的养殖管理,尤其是“新口”(小规格)草鱼养殖更是深受其害,每年3-5月份,大量暴发由气泡病诱发的细菌性烂尾、烂鳃,严重影响鱼种存活率。随着“可控生态养鱼技术”的不断推广,养殖户朋友对气泡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对池塘早期管理重视程度也逐渐加强,气泡病对本地区养殖的危害逐年减轻。下面简单分享本地区气泡病的相关情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春季草鱼种发生气泡病的影响因素

1、水位较浅,水色偏浓的池塘藻类产氧能力强(图1),容易造成池塘局部溶解氧过高,而鱼类自我调节能力又弱,易发生气泡病;

2、杀虫、施肥后,特别是使用农用化肥后(如:尿素、磷肥等)小型藻类大量繁殖,光合作用旺盛,易发生气泡病;

3、雨后晴天的午后,随着光照的增强,水体藻类会出现繁殖高峰期,产氧能力增强,发生气泡病的几率也随之变大;

4、气温变化大,气压低时,易患气泡病,水体气体饱和度主要受水温和气压的影响,相同的溶解氧含量水温越高、气压越低,发生气泡病的几率越大;

5、鱼种受生活习性和自身气体调节能力的影响,更易发生气泡病。

图1

二、草鱼种气泡病的症状及危害yZ023.com

1、典型症状:晴天中午或下午易出现“鱼跳”(图2)、“白尾”(图3)、“打转”、“搅边”(图4)。

2、主要危害:严重的可直接导致急性死亡,慢性症状主要损伤鱼体表皮肤、鳍条及鳃,继发细菌感染烂尾、烂鳃(图5)、“红疤”等病害。

图2

图3

图4

图5

三、预防措施

1、适当深水位(平均水深1.5米以上),老水放苗,稳定水质,防水质突变;

2、食台尽量设置在深水区,有条件的可在投饵区加装冲水设备,防局部气体过饱和发生气泡病;

3、晴天中午勤开增氧设备,保证开机时间2小时以上,促进气体交换,防气体过饱和发生气泡病;

4、合理施肥,尽可能使用可溶性有机肥(如“肥水肽Ⅱ”)配合“利饵多”肥水、稳水,防水质突然变浓发生气泡病;

5、少杀虫,特别是菌虫双杀类杀虫剂更应慎用,避免小型藻类过度繁殖,导致池塘溶解氧过饱和,发生气泡病。

四、处理措施

1、发现鱼有气泡病症状时,马上开启增氧设备并外泼“速解安(加强型)”缓解症状,有条件的可加注新水;

2、发生气泡病后,及时外泼“永乐碘”或“新威灭”处理伤口,防继发感染,减少烂尾、烂鳃、“红疤”等病害的发生几率。

相关阅读

牛蛙气泡病


疾病名称气泡病

为害对象 牛蛙和蝌蚪
疾病概述 腹部膨胀,身体失去平衡而漂浮于水面,病蝌蚪或病蛙游动不便,不能摄食

病原 养殖池水过肥,水质恶化,水中含氮量和含氧量过高。

症状 水中腐植质过多或水生植物过密,会产生大量气泡,蝌蚪和牛蛙误食后,气体积聚于体内(尤其是胃肠道常充满气泡),致使腹部膨胀,身体失去平衡而漂浮于水面,病蝌蚪或病蛙游动不便,不能摄食,终至死亡。

发病规律 夏秋两季是此病的流行季节。

防治方法
(1)清除池底淤泥和过多的水草;投喂米糠等饵料时,要煮熟再投喂。

(2)高温季节每2-3天向养殖池(尤其是蝌蚪池)冲注新水1次,并在池上搭设荫棚降温。

(3)发现本病后,可换水或加注新水并用4毫克/升的食盐溶液全池遍洒。

(4)病情严重时,可用筛网将患病蝌蚪捞出,集中放于较清凉的水中,用20%的硫酸镁溶液浇洒,1-2天后再放回蝌蚪池,并用酵母片拌饵投喂,每100尾蝌蚪喂药0.5克,连喂6天。

鱼苗气泡病


疾病名称气泡病

为害对象 鱼苗阶段和亲鱼越冬阶段
疾病概述 鱼苗肠道出现气泡,鱼苗和亲鱼的体表、背鳍及鳃丝上附着很多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气泡

病原 池水中氧气、二氧化碳或氮气过饱和或池中饵料不足,鱼苗误吞气泡,是造成此病的原因。

症状 有两种类型:一是鱼苗肠道出现气泡;二是鱼苗和亲鱼的体表、背鳍及鳃丝上附着很多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气泡。解剖病鱼;肝脏由土黄色变为紫色,血液变为浓红黑色。

发病规律 鱼苗气胞病通常发生在6-7月。

防治方法
(1)采取加注水库永或经曝气后的深井水,使患轻度气泡病的亲鱼在冲注水的环境中排出气泡。恢复正常。

(2)鱼苗池是水泥池,使用前须经过清水浸泡2-3天后再使用。放养后应在池面上设立席棚遮荫(也可在池中放一些水葫芦遮荫),防止阳光直射,减少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避免氧气过多。

(3)每平方米水面(水深1米)用橡皮0.19克,广木香0.38克,鲜扁柏树叶3.0-3.7克煎煮,用药汁全池遍洒。

(4)每平方米水面(水深1米)用清木香0.38克煮水加入清尿22.5克全池遍洒。

林蛙的气泡病


【病原】本病是由于水中溶解气体(如氧气、氮气、空气等)过饱和而引起的。

【症状】患病的蝌蚪肚子膨胀,体表附着大量气泡,身体失去平衡而仰浮于水面,解剖时可见肠内也充满气泡。

【流行病学】本病发病迅速,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极高。在高温季节,水质较肥的蛙池,容易发生本病,应特别小心。

【防治方法】勤巡塘,多换水,发现水质转浓,应及时灌注新水;蛙池施用肥料,要经过腐熟发酵;投喂干粉饲料,要充分浸泡透湿;发现本病时要及时加注新水,可有效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并配合使用食盐,然后投喂煮熟的麦熬或添加酵母片(1000尾蟒鲜用0.5克),通过消化,排出肠内气体,恢复健康;将病蛙捞出蛙池,暂养于清凉水中,待病情好转后再转入蛙池饲养。

蝌蚪气泡病


疾病名称气泡病

为害对象 蝌蚪
病原 为池水中含氮量和含氧量过高所致。

症状 病蝌蚪身体膨胀,仰游水面,肠内充满气体。

防治方法
(1)清除池底淤泥和过多的水草;投喂米糠等饵料时,要煮熟再投喂。

(2)高温季节每2-3天向养殖池(尤其是蝌蚪池)冲注新水1次,并在池上搭设荫棚降温。

(3)发现本病后,可换水或加注新水并用4毫克/升的食盐溶液全池遍洒。

(4)病情严重时,可用筛网将患病蝌蚪捞出,集中放于较清凉的水中,用20%的硫酸镁溶液浇洒,1-2天后再放回蝌蚪池,并用酵母片拌饵投喂,每100尾蝌蚪喂药0.5克,连喂6天。

白露时节,注意一龄草鱼种的疾病防控


5-6月份放的草鱼水花、寸片,进入七月份大部分开始投喂破碎料,投喂量逐渐加大,池塘污染严重,环境越来越差,每年到了白露时节就有“洋姜开花,草鱼归家”的问题,鱼苗发病死亡,损失很大。存活下来的鱼苗体质也变差,第二年4-5月份发病严重,影响来年的养殖。如何帮助鱼苗度过白露关,降低发病率,提高产量呢?

一、草鱼种死亡的诱发原因

1、换季降温,水温下降至25~28℃,此时细菌、病毒、寄生虫都易大量繁殖侵袭鱼体,导致体质下降,发病死鱼。检查发病鱼种,有烂鳃、肠炎、寄生虫、细菌性败血症、草鱼出血病、肝脏发黄发白、绿肝等病症,一般多种疾病并发。治病时杀虫、杀菌又内服保肝药物,用药多、杂,病鱼体质差,用药效果不理想。

2、前期投喂量大,池底积累大量的残饵、粪便,尤其是几年不清淤的老塘,养殖水环境差。白露前后季节交替,昼夜温差大,池塘容易返底,有机质多耗氧严重,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含量升高(见图1),加重发病。

图1发病池塘氨氮、亚硝酸盐含量高

3、白露前后天气昼夜温差大,天气不稳定,气泡病高发(见图2),体质差的鱼种容易发病。

图2鳃丝有气栓

4、7-9月份鱼种吃食量大,养殖户为了提高苗种规格和产量,加大投喂量。摄食过多,鱼苗消化吸收率低,长期消化负担重,导致鱼苗肝脏、肠道等内脏病变(见图3),加重发病。

图3肝脏病变

5、养殖密度过高,鱼种生长活动空间受限,同时池塘溶氧低,感染疾病的几率增加,群体发病率升高。

二、几种常见的草鱼疾病

1、气泡病,气泡病除了是溶解氧过饱和引起外,其它气体(氮气、硫化氢、甲烷等)过饱和也会导致气泡病,初期病鱼表现为跳跃,晴天游塘,白尾等现象,死亡量时多时少。

2、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以感染当年草鱼种和青鱼种为主,病鱼肌肉、肠道有明显的出血症状(见图4),用杀菌药无效,是草鱼种死亡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无法直接治疗,只能通过增强体质、改善环境间接防控,这是所有病毒病的治疗原则,以减少死亡为主。

3、细菌性败血症,以细菌感染为主,表现为烂鳃和肠炎,单纯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使用杀菌药可以控制死亡。但是如果与病毒性出血病并发,则短时间内病情难以控制,需加强环境改善和增强体质。

4、寄生虫病,以车轮虫和指环虫感染为主,如无必要,不轻易杀虫,因为杀虫极易诱发败血症和出血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图4病鱼肌肉出血,肝脏发黄,肠系膜脂肪出血

三、防治方法

白露时节草鱼种发病,往往不是单纯感染,一般都是混合感染,与草鱼出血病并发者居多,疾病一旦发生,很难治疗,所以平时要加强管理,提高鱼体免疫力,达到抗病效果。

1、加大增氧力度密度过大的池塘,可以提前分池,缓解溶氧压力;每天开增氧机12小时以上,减少气泡病和缺氧引起的发病死亡。

2、加强改底稳水用“福地安或底居安”改底除臭,抑制寄生虫,减少环境污染问题诱发的病害;“碧水安”解毒稳定水体,保证良好的生活环境。

3、用好活菌定期10天使用一次“利菌多”调节水质,补充有益菌,抑制有害菌;“优肽”可裂解杀死致病菌,减少烂鳃、肠炎、败血症等疾病的发生。

4、增强体质内服“利多精+LY-生命素/营养快线”营养保健品,增强草鱼种的体质,减少发病,纵使发病也能减少死亡量。

草鱼气泡病继发细菌性感染一例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西山村黄老板有一鱼塘,面积20亩,平均水深1.5米,配备3kw叶轮式增氧机2台,3kw水车式增氧机1台,主养草鱼,套养花鲢和白鲢。

2018年9月14日,黄老板致电豫翔水产技术员说:“最近一个星期草鱼越死越多,赶紧过来看看,要怎么处理?”

当天下午,豫翔水产技术员赶往黄老板鱼塘。巡塘一周,发现草鱼的死亡数量大概有一百多条;鱼塘水色较浓,塘中央漂浮一层裸甲藻呈铁锈色,部分塘边聚集有蓝藻。检测水质,PH值9.2,氨氮和亚硝酸盐均在正常范围内。

捕捞两尾发病的草鱼进行检查,外观草鱼眼眶四周充血发红,眼球突出,嘴发红。鳃丝轻微腐烂,镜检有气泡气柱,无寄生虫;剖检内脏器官,有腹水流出,肠道无食,有积水,肝脏轻微发白,鱼鳔充血。

黄老板说:“刚开始只是发现一两条鱼死,就用了菌制剂调水,还用了改底药。但死鱼情况并没有好转,每天还不断有死,直到现在每天死鱼30条以上。”

根据鱼塘水色较浓,PH值偏高,病鱼烂鳃且镜检鳃丝发现气泡、气柱,判断为草鱼气泡病。结合对黄老板的问诊结果,草鱼因气泡病出现了零星死亡,但因不知病因,未能及时进行消毒等正确处理方式,使草鱼继发感染了细菌病,导致死亡量不断增加。

根据黄老板鱼塘的实际情况,豫翔水产技术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全塘使用速解安,缓解草鱼的气泡病症状,改水解毒。

2、全塘使用亩亩安杀菌消毒。

3、后期拌料内服三黄散,多种维生素等保健药,增强鱼体质,提高免疫力。

9月15日上午,全塘泼洒速解安。

9月15日下午,全塘泼洒亩亩安。

9月16日,台风天气,停料一天。

9月17日,豫翔水产技术员到塘回访黄老板。巡塘可见,草鱼死亡数量明显减少,有五六条左右。

9月19日,豫翔水产技术员再次到塘回访黄老板,黄老板很高兴地说:“现在没有死鱼了,幸亏得到处理了,不然死鱼更多,损失更多。”

根据豫翔水产技术员以上一段时间的跟踪调查与技术服务,得出以下结论:

1、此次草鱼是因气泡病出现死亡,但处理不及时,继发感染了细菌病,导致死亡量不断增加。

2、当气泡病发生,应及时使用速解安等药品进行缓解与解毒,再使用亩亩安、聚维酮碘等消毒药预防细菌病的继发。

3、对于气泡病,预防是关键。保持深水位(2米以上),多开增氧机,加大曝气力度;巧用菌,多补碳,塘头常备速解安等急救药。

气泡病引起斑点叉尾鮰鱼种烂尾防治方法



湖北省仙桃通海口地区,一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鱼苗,水面8亩,水深1.2米,放养规格60~80尾/克的斑点叉尾鮰“卵黄苗”16万尾,估计下塘后大量死亡;5天后又补放规格40尾/克的斑点叉尾鮰“下塘苗”;套养规格1cm左右的花鲢5000尾,白鲢2000尾;草鱼寸片1000尾左右。

2011年8月17日天气晴好,气温28~35℃,有20多尾鮰鱼种死亡,规格10~15cm/尾。上午养殖户带鱼问诊利洋水产药店,检查,体表完好,部分鱼种下颌充血(见图1),鳃丝贫血、发白(见图2),鳃部粘液增多,镜检尾鳍组织内有较多气泡(见图3)。下午外用:“激活+速解安”,并加注新水,加开增氧机。

8月18日晴好,气温27~36℃,鮰鱼种死亡60多尾(大部分为前一天死亡,今天飘浮上来),经检测大多死亡的鮰鱼种严重烂尾(见图4),镜检发现鳃部血管内有大量气泡(见图5),鳃丝糜烂(见图6);池塘水色嫩绿(见图7),水体以膝口藻与小型鞭毛藻为主;上午9:00左右,在池塘用简易测试盒测定水深20cm处溶氧4mg/L,pH值8.6,氨氮、亚硝酸盐基本没有,池水透明度约20cm。

 上午外用:“激活+速解安”,适当加注新水;内服:“LY-生命素+鳃肤康”4天。

 8月19日晴好气温28~35℃,死亡30多尾,外用:“慧碘”(5亩/瓶)+“菌毒出血康”2.5亩/包。

 8月20日多云,气温24~35℃,死亡20多尾。

8月21日多云,气温24~32℃,死亡9尾。

 8月22日阵雨,气温22~28℃,死亡2尾。

 分析:1、鮰鱼烂尾病是养殖鮰鱼发病率很高的一种疾病,在湖北8、9月份高温期鮰鱼种的烂尾病危害很大。尾鳍是气泡病最容易损伤的部位之一,大量气泡损伤尾鳍血管和组织,严重的细菌感染后很快烂掉。不严重的损伤后逐渐细菌感染,慢慢溃烂。这种情况在草鱼种也经常发生(每周一例[病例101])。因此气泡病造成尾鳍损伤后的细菌感染可能是鮰鱼种烂尾病多发的重要原因。

 2、本病例由于气泡大量栓塞鳃部血管导致鳃部血液循环障碍,鳃丝发白、烂鳃,直至部分鮰鱼种急性死亡。(利洋水产药店通海口店林海朝提供2011.8.25)

鲟鱼气泡病的症状及冶疗方法


1.症状:鲟鱼发病时,鱼游动缓慢、无力、上浮、贴边,有的反游游速快、活泼者不属病鱼。严重时在口前两侧的两条沟裂内,肉眼就可以看到里面呈线型排列的许多气泡。镜检,腮发白,鳃丝间粘液增加,有许多小气泡,鳃丝完整,肝较白,胃内有食物,肠内有黄色粘液和气泡,外观无其它症状,如同失血而死之鱼,有的鱼也表现为整个头部都充血,口的四周红肿而使口不能闭合。

2.病因:本病是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时大于10mg/L,使得鲟鱼的肠道、鳃内、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再汇聚成较大的气泡,进而使微细血管产生栓塞,造成组织水肿等现象,而使鱼致死。在使用地下深层水或自喷地表水时,极易取到氮气过饱和的水而引发此病。

3.危害:该病对鲟鱼幼鱼15cm以上造成危害最大。据介绍,严重时,3~5天就可使过半数或大部分的鱼儿死亡,危害极大。本人在养殖中也曾遇过此病,所幸救治及时,损失不大。

4.治疗方法:

病重的鲟鱼是较难恢复的。如果发现早,措施得当,此病是可以控制和治愈的。下面是笔者的一些经验:

(1)根本的方法是解决水源中过饱和的氮气或氧气。可用如下方法:

a.经沉淀―――曝气―――晒水之后再用

b.生物过滤或物理过滤水源

c.如果能换水源那就彻底解决问题了

(2)继续进行治疗

a.我们可以把有病的鱼收集到经上述处理过的较低温水中,加大水流速度。

b.

①内服药饵。氟哌酸2-6,干酵母8-12,鱼肝油5-8,食盐5-10,大蒜8-10,同时可在饲料中增加一些新鲜的蔬菜,如菠菜、胡萝卜等。把以上药同饲料一起作成药饵,连续喂养7天,可以鲨司提内的有海细菌,以免造成感染,同时增加他的营养,提高抗病力。第一餐用药时,建议增加25-30%药量,第二餐回复正常用量。

②进行体外和水体消毒:采用聚维酮碘或二氧化氯进行药浴消毒。方法为留20-30厘米水深对鱼进行药浴消毒,30-45分钟后加入新水。鱿鱼一般的消毒剂药性都比较烈,而且每个渔场的水质情况都不相同。这里介绍一个简单、实用、安全的方法,让你自己找出一个适合自己鱼池用药浓度,在你确定病因选准用药后,你不妨花2-3小时做一个药物浓度的梯度毒性食盐,这会比照搬别人的经验浓度有更切合实际一些,第一次用药就有效,这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在说明用药(说明书)的浓度之上设3-4个浓度梯度,每个梯度增加0.25ppm或0.5ppm或1.00ppm等,以这些浓度的药液进行试验取水20升5条鲟鱼,防在不同浓度药液的大盆中进行观察、计时,当两个小时左右,最高浓度盆里的鲟鱼有不适应时,取次高浓度作为治疗的标准浓度,治疗时间为30-45分钟。这个浓度可作为以后用药的知道标准。

这里寻定2.5ppm浓度作为用药的标准浓度,外用消毒应该连续3天之后停止3天,再次连续消毒3天。

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猪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蓝耳病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以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困难、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猪是目前公认的惟一的易感动物。蓝耳病病毒易变异,同一猪场可能存在不同基因序列的毒株,基因重组是其进化的重要遗传机制,现在国内诸多检测结果表明,该病在我国许多地方广泛流行。
2014年2月,泰安市某规模化猪场发生了疑似猪蓝耳病的疫情,猪群伤亡惨重,遂采集发病猪、病死猪的组织器官,并对该场部分发病母猪和仔猪采集了血液样品,经过病理组织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实验室方法检测,结合对该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最终确诊该场暴发了蓝耳病。通过及时地采取隔离消毒、药物防治和疫苗免疫等必要的生物安全措施,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一、发病猪场的防控措施
1.隔离与消毒
紧急对场里患猪和假定健康猪进行分栏、隔离,限制人员流动;严格对猪舍、场地和用具进行消毒,每天坚持用含氯和含碘的消毒药物消毒1~2次;对病死猪及其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时淘汰患猪。具体措施如下:全群母猪测量体温,对其中65头体温较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的妊娠母猪单独赶往一猪舍,猪舍地面撒漂白粉;将断奶前后临床症状明显的保育猪单独隔离饲喂,每天至少进行0.5个小时的通风;每天对病死仔猪及时掩埋,淘汰年老和症状明显的母猪2头。
2.药物防治
猪群发生PRRS以后易继发或并发多杀性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等,从而加重猪群的伤亡。为了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推荐场主按如下方案对猪群用药:患猪每天用头孢噻呋3~5毫克/千克体重或氟苯尼考20毫克/千克体重肌内注射1次,并配合使用退热药物治疗,同时肌内注射抗病毒制品或免疫调节剂,即干扰素或黄芪多糖,口服电解多维、氨基酸等,避免病情恶化;全群猪用替米考星拌料,用量为25克/100千克饲料,连用5天。
二、蓝耳病综合防控技术的探讨
1.坚持自繁自养、杜绝病原引入
坚持自繁自养,引进新的猪只时,务必加强检测,杜绝带毒猪进入易感猪群,隔离饲喂3~4周经检测无毒方可入群。饲养人员最好固定,且不得随意串岗,谢绝一切场外人员与猪群接触,()进出车辆要做好消毒。
2.坚持全进全出的原则
猪场要坚持全进全出的原则,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次数,减少各种应激因素,这有利于对猪舍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彻底消毒。
3.严格控制猪舍环境,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做好猪场的消毒工作,减少猪群的饲养密度,改善猪场的通风采光,保持猪舍地面干燥,尤其注意冬季的通风工作。空舍消毒的顺序是先移出用具,再对猪舍进行浸泡清洗消毒。猪舍内先喷湿,软化粪便和污物一定时间后再用高压水枪冲洗,待干燥后先用喷灯灼烧不怕火的产床等,再用高效消毒剂喷雾消毒。在猪舍密闭性好的情况下,最好每立方米用15克高锰酸钾、15毫升水和30毫升福尔马林熏蒸消毒24小时以上,开窗通风待气味散尽再进猪。
4.提高饲料品质,避免霉菌毒素的感染
加强营养,使用品质良好的饲料,坚决杜绝霉菌毒素、营养不良对猪生长和抗体水平的影响。
5.合理免疫、定期监测
PRRS免疫的目的是获得一致的PRRSV感染,建立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根据猪场具体情况,实时对猪群进行抗体检测,制定有效的免疫程序。每季度进行1次病原学监测,以了解猪群的健康状况,发现病毒隐性感染猪时及时淘汰;免疫抗体水平监测根据猪场的免疫程序来进行,及时发现猪场存在的问题,免疫抗体水平低下时及时补注疫苗,以维持猪群的高免疫水平,提高整个猪群的抗病力。
6.加强人员管理的力度
每栋猪舍应有专人饲养,没有特殊情况坚决不串舍;兽医在观察治疗过程中无法避免串舍的情况下,进出各舍前要做好消毒工作;在治疗和免疫的过程中,要坚持一猪一针头;在断齿、断尾和阉割等操作中,也要注意器械和人员的消毒。生活区、接待区和生产区要有一定的距离,中间最好有树林、土坡、围墙等作为天然的屏障。员工外出回场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隔离后才能进入生产区,而且进入之前务必洗澡,换上干净工作服。平时最好在生产区猪舍内和生活区各放备用鞋,进出各个区域换鞋、经消毒池彻底消毒。消毒池的药液要安全有效、剂量准确,并注意及时更换。对外来参观者应谢绝,或使用远程监控设备供其观看。
三、讨论
现今猪蓝耳病病毒以其极易变异、极易重组、持续感染和病毒增殖的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等特性,仍然是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第一大病毒性疫病,虽然我国将其划分为二类疾病,但是养猪者不能小觑其对养猪行业的影响。因此,在还不能将蓝耳病净化的情况下必须加强管理,采取全方位的综合防控措施,从而杜绝疾病的发生,让养猪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邮编:271000)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576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