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结合,带你全面认识河蟹的形态结构!


“河蟹甲壳表面为什么是凹凸不平的呢?它的胃在哪里呢?”本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河蟹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一起来认识它们吧!
一、外部形态
头胸部
第2对为实心棍状物,长度为第1对腹肢的1/5。(见图5.)
(图4.雄蟹的腹部)
(图5.雄蟹的腹肢)
胸足
胸足5对。(见图6.)
第1对称“螯足”——功能:捕食,挖掘,防御。
后4对称“步足”——功能:爬行,游泳,挖掘。
(图6.河蟹的胸足)
二、内部结构
1.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中肠,后肠和肛门。
食道——食道很短,末端通入胃。
胃——呈三角形,胃内有咀嚼器(又称“胃磨”),胃磨在肌肉收缩下可以转动,磨碎进入胃内的食物,所以河蟹的消化能力比较强。(见图7.图8.及下方视频)
中肠、后肠、肛门——肠道连接胃,胃内被研磨后的食物与消化液一起进入中肠消化吸收,消化不了的食物通过蟹脐中央的后肠,最后从末端的肛门排出。(见图9.图10.)
(图7.河蟹内部结构图.雄蟹)
(图8.河蟹的胃解剖图)
(图9.中肠位置)
(图10.后肠、肛门位置图)
肝胰脏
肝胰脏(俗称蟹黄)是河蟹重要的消化腺,分为左右两叶,由很多细枝状的盲管组成,有一对肝管通入中肠,输送消化液帮助食物消化。健康的肝胰脏颜色为橘黄色(或菜花黄)。(见图7.)
思考:食物必须要有消化液的帮助才能更好的消化,河蟹的消化液主要是肝胰脏提供的。实践过程中,河蟹后肠阻塞,消化不良,原因之一可能是肝胰脏出问题影响了消化液的供给,继而引起肠道问题。河蟹的任一消化器官出现问题,都不能只考虑单一方面,而要考虑整个消化系统。
2.循环系统
心脏——打开背甲,头胸部中央不断跳动的位置就是心脏,呈六角形。(见图11.)心脏发出7条动脉,分布到身体各个部位。河蟹的循环系统是开放式的,由心脏将血液压出,经动脉到微血管,流入各细胞间隙,再汇集到心血窦,经过鳃血管,在鳃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汇入心腔,从心腔的3对心孔回到心脏,如此循环往复。
(图11.河蟹心脏位置)
三.呼吸系统
河蟹的鳃位于头胸部两侧的鳃腔内,共有6对鳃片(见图7.及图12.),海绵状,健康鳃的颜色呈灰白色。鳃腔具有进、出水孔,进水孔位置在螯足基部,出水孔位置在口器附近(见图13.)。血液从鳃中的血管中流过,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扩散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过程。
(图12.鳃,可参照图7)
(图13.鳃腔的进、出水孔位置)
四.神经系统
河蟹具有两个中枢神经系统:
1、脑神经节发出触角神经、眼神经等。
2、胸神经节向两侧发出神经分布到5对胸足,向后发出到腹部,为腹神经节,所以我们触碰河蟹腹部时,河蟹有反应,因为腹神经节的原因,河蟹腹部感觉尤其灵敏。此外,河蟹身体和腹肢上的刚毛也有触觉功能。
五.生殖系统
雌性生殖器官包括卵巢和输卵管。卵巢呈H形,成熟时是酱紫色,俗称“红膏”。卵巢有一对很短的输卵管,输卵管末端各附一个纳精囊,开口于腹甲第5节的雌孔。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乳白色,左右两个,位于胃的两侧,两页精巢的下方各有一个输精管。输精管前端细,后端粗大,为储精囊。副性腺在储精囊的后方,分泌物粘稠,呈乳白色。射精管在三角膜下内侧与副性腺汇合后的一段管径变细,穿过肌肉开口在腹甲第7节的突起,长约0.5厘米,就是阴茎。精巢、射精管、输精管和副性腺俗称“白膏”。(见图13.)
(图14.雄蟹生殖系统)
六.排泄系统
触角腺是河蟹的排泄器官,是一对卵圆形的囊状物,由腺体和膀胱组成,在胃的上方,开口在第二触角的基部。
只有认识了河蟹的形态结构,才能更加准确地诊断河蟹疾病。例如,诊断河蟹肝胰脏,可从以下几方面观察:(针对成蟹养殖)
1、看头胸甲肝区颜色,从实践中得出:肝胰脏病变明显的河蟹,头胸甲的肝区颜色较其它区域深。如“水瘪子”头胸甲前部颜色偏深,整个头胸甲黑乎乎的。
2、看肠道。看后肠是否有“断肠”现象,肠道有问题,肝胰脏可能出现问题。再看后肠前端是否有“拉黄”现象,如果有黄色的肝胰脏进入后肠前端,那么肝胰脏肿大。
3、看腹甲沟。如果腹甲沟能看到内部肝脏呈黄色,那么肝胰脏颜色基本正常;腹甲沟看不到黄色,肝胰脏可能有问题。
4、看刚胰脏。最后扒开河蟹的头胸甲进一步诊断。

相关阅读

蚯蚓的形态特征


蚯蚓的形态特征

蚯蚓是陆栖的无脊椎动物,它的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这是它的主要特征。蚯蚓的每一个体节大都具有相同的构造。通常前部体节较大,后部体节变小。

体节的敷目随着科、属、种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一般在60-320节范围内变动。在热带个别蚯蚓种体节可以达到600节或者更多。有许多种蚯蚓在每一体节之内还有3-5个小沟,叫次生环节或体环。这与每一体节内部构造有关。

第1体节称围口节,也是蚯蚓的头部。头节除有口孔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口的前部有1个非常灵活的口前叶,口前叶和围口节连为一体的部分称为合叶;口前叶与围口节分开的部分称为前叶。口前叶稍伸入围口节的部分称为前上叶;伸入围口节超过一半以上的称为上叶;全部伸人的称为穿人叶,介于前叶和上叶之间的称为混合叶。口前叶的形态,对蚯蚓种的鉴定具有一定的意义。蚯蚓在前进或摄食时口前叶起掘土、触觉、嗅觉和摄食作用。

蚯蚓前部身体一般具有粗壮而强韧的肌肉,体表颜色也较深。后部比较弱,或扁平,颜色也较浅。

当蚯蚓发育到性成熟时,在身体前部出现环带,也叫生殖带,一般长度占3-12个体节。环带的颜色和身体其他部分有明显的不同,有的呈乳白色,俗称白颈蚯蚓;有的呈肉红色、红棕色、米黄色。环带的形态有环状,也有马蹄状。但有的蚯蚓种,如杜拉属的几个蚯蚓种,环带的形态不太明显。环带在身体的位置、形态长短和颜色,也是蚯蚓分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蚯蚓除第1节外,全身的体节都有刚毛分布。刚毛的排列有环生、密对生、疏对生和宽对生。刚毛的数量除环生的外,一般每节有4对,在身体左右两侧各有4个纵带,通常用a、b、c、d来标记,刚毛a和b、c和d-般成对靠近,距离大小视不同的种而异。因此,刚毛排列和位置,对鉴定蚯蚓种也有重大意义。刚毛是蚯蚓的运动器官。蚯蚓利用刚毛抓住土壤颗粒,并支撑身体在土中或地表移动。除此之外,在某些节上,还有一些变态的刚毛,特别是性刚毛,在蚯蚓交配时具有重要作用。

生殖孔的位置在腹面环节的前后,有的种也可能在背面。随着种的不同,生殖孔位置有较大差异。一般雄生殖孔有1-2对,雌生殖孔有1个或l对。多数的种有2-3对受精囊孔。

蚯蚓在腹面两侧,每节通常都有一对肾孔。有的蚯蚓,如环毛蚓,每节体壁上肾孔很多,但肉眼一般不容易看到。而蚯蚓背部,节与节之间可以看到每一节间淘各有1个小孔,称背孔,其中异唇属、爱胜属、正蚓属和环毛属都比较明显,而杜拉属、合胃蚓属则不大明显。

蚯蚓生活习性

蚯蚓活动为夜行性,一般栖息在潮湿的土壤中,栖息深度为10-20厘米。蚯蚓喜温、湿,喜安静,怕光、怕盐、怕单宁味。蚯蚓活动温度范围为5-30℃,最适宜的温度为20℃左右。温度在28-30℃时,能维持一定生长速度,到32℃时就停止生长;10℃以下时活动迟钝,5℃以下处于休眠状态,0℃以下能造成死亡。赤子爱胜蚓和大平2号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70%左右。蚯蚓食性很广,属杂食动物。

蜂箱的结构


1.蜂箱的结构

有活动巢框的蜂箱(活动蜂箱)是科学养蜂的重要生产工具。应用活框蜂箱养蜂,可以随时打开蜂箱,拿出巢脾检查,了解蜂群的情况,观察蜜蜂的生活活动,根据需要和可能,产各种蜂产品,而且便于进行转地饲养。

蜂箱长期放置在露天,经受风吹、雨淋、日晒,而且蜜蜂蜂箱里生活抚育蜂子,贮存饲料,所以蜂箱的结构必须蜂的生活习性,尺寸标准统一,坚固耐用。制造蜂箱需选用坚实、质轻、不易变形的木材,而且要充分干燥。北方多以白松、椴木、桐木制造,南方以杉木制造较好。

目前我国饲养欧洲蜜蜂普遍使用的蜂箱是10框标准蜂箱匡卧式蜂箱,饲养中蜂使用中蜂标准蜂箱。

(1)10框标准蜂箱

10框标准蜂箱是世界上饲养欧洲蜜最普遍的蜂箱,又称朗氏蜂箱。它由10巢框、箱身、箱底、巢门板、副盖(或纱盖)、箱盖以及隔板组成。需要时可在箱身叠加继箱。继箱与活底蜂箱的箱身通用。蜂群发展到810框蜂时,向上叠加继箱,可以及时扩大蜂巢,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力,培养强群,使用隔王板可把巢箱的育虫区和继箱的贮蜜区分隔开,有利于提高蜂蜜的质量和加速蜂蜜的成熟。为了便于运输、转地饲养,多采用固定箱底蜂箱,还可以在蜂箱和继箱的前后壁设置可开闭的纱窗。

(2)12框方形蜂箱

12框方形蜂箱是由前苏联传人的,主要在东北和新疆北部使用。这种蜂箱容积大,等于10框标准蜂箱的1.5倍,制造蜂箱所用的木板特别厚,通常25毫米以上,在寒冷地区使用有利保温、饲养强群和强群越冬。12框方形蜂箱的内围尺寸为455毫米455毫米330毫米,也采用450毫米450毫米330毫米的;每个蜂箱容纳12个435毫米300毫米的巢框,继箱的高度为310毫米。

(3)16框卧式蜂箱

16框卧式蜂箱是含有16个标准巢框的横卧式蜂箱,是在扩大蜂巢容积时,通过加脾可横向扩大蜂巢,也可用闸板把蜂箱分隔成2~3区,实行多群同箱饲养。

(4)中蜂标准箱

中蜂标准箱是专为科学饲养中蜂设计的蜂箱。它使用高135毫米的浅继箱,继箱外围长420毫米,高125毫米。

(5)简便转运蜂箱

浙江农业大学设计的转运蜂箱,特别适合转地饲养,结构基本上和10框标准蜂箱相同。特殊结构是:

①前后箱壁内侧承框槽60~100毫米处,装设巢脾快速固定器;

②两侧壁下部的箱板,向前伸出箱前壁55毫米,高10毫米的一段,既可安装巢门翻板,其上钉上盖板,关上巢门,翻板时,又可作为蜜蜂的栖息走廊;

③箱底距前缘120~220毫米处开一底气窗,有滑板,可开闭;

2.蜂箱的巢门档

在巢箱与箱底之间设有巢门,供饲养时蜜蜂出入。在不同季节蜜蜂出入口的大小不同,这就需要用巢门档来更好地调节巢门的大小。对活动箱底的蜂箱,一般用方条木巢门档,其长为380毫米,宽与高都是22毫米。在方条木的不同方向上,开有两个大小不同的缺口,大缺口宽165毫米、高9毫米,小缺口宽50毫米、高8毫米,这样可组成蜜蜂三种不同的出人口。盛花期需要大的出入口,可将整个巢门口成为出入口;在准盛花期酌情选择巢门档上的一大一小两个缺口其中之一做为蜜蜂的出入口。对固定箱底,巢门档一般用复式巢门档,即长380毫米,厚10毫米,高30毫米的长方形木条。木条放在巢门踏板上,高度部分盖住巢门的。木条上开有两个大小不同的凹槽,凹槽高9毫米,宽度是60毫米和40毫米,使凹槽对着巢门踏板,凹槽之内各嵌人大小与凹槽一样的小板条,小板条用钉子穿在木条的凹槽内,使小板条能活动自如。其巢门口大小的调节,一是调节整个巢门档与巢门踏板的距离;二是固定好巢门档,仅调节两活动板条的高度来控制开口大小。

3.隔板与隔离板

用于隔离蜜蜂的为隔板,它可切断蜂路。当在蜂箱中需要饲养两群或两群以上的独立蜂群时,就要求在一个蜂箱内分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空间,这时就应用隔离板,使其插入蜂箱中,作为墙壁。将空间隔开,切断前、后、上、下的蜂路,使各群的蜜蜂不能来往。

鳗鲡的形态特征


1.外部形态

鳗鲡身体细长,蛇形,前部近圆筒状,向后逐渐侧扁,头长而尖,约等于或稍大于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体色为银灰色,无斑纹。背部颜色较深,为深灰色,腹部较浅,近白色,其体色与水质、饲养环境有关,在黑暗、缺氧的环境下体色变深。

眼很小,吻短,口大,下领较上领稍为突出,上下领具细齿,口裂较平直,后延至眼后缘的下方。眼的前上缘有前后2对鼻孔,头部两侧有鳃,鳃孔小,位于头部和躯干的分界线(胸鳍基部下方)。鳞细小,呈席纹状排列,埋于皮肤内,侧线完全较平直,对声音和压力很敏感,是声音和压力的感受器。有胸鳍,短圆、透明,形似耳;背鳍、臀鳍低且长.与尾鳍相连,尾部较长。

2.内部构造

鳗鲡内部器官包括消化道、肝、脾、肾、胆等。

(1)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和肠。口腔由上下领组成,是摄取食物的器官。食道是食物的通道。胃较发达,位于腹腔中部,为盲囊状,与肠呈Y状。肠短,为体长的0. 7倍,不能明显分前肠、中肠、后肠。

(2)肝脏长方形,较大,占体重的1.5%以上。肝呈淡黄红色,分左右2叶,左大右小。

(3)胆囊大部分埋在肝内,呈椭圆形,深绿或淡绿色,内贮由肝分泌的胆汁,由肝管经胆囊管流入胆囊。

(4)肾脏分3部分,头肾在咽喉上部,分成2小叶,具免疫功能;中肾在腹腔,紧贴背脊下面,呈暗红色带状;后肾位于肛门和尾部间,剖开后才能看到一卵形器官,是鳗鲡的排泄器官。

(5)鳔鳔小壁厚,为一室,紧贴中肾,有一细管与肠相通,缥内气体通过鳔管出入。

(6)心脏在肝脏前方,位于2胸鳍相当的胸腔内。

(7)脾脏紫红色,位于胃肠交又处,埋于肝脏内侧,呈短棒状。

土元的形态特征


土元雌雄异体。一般雌多雄少,雄虫仅占总数的30%左右。不同种类的土元的形态有差异、下面我们仅以两种常见的土元种类为例加以介绍:

1.中华地鳖

中华地鳖分布比较普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其形态特征如下:

(1)卵

土元的卵包在一个革质鞘袋中,称为卵鞘。卵鞘饱满,棕褐色,状似豆荚,表面有数条稍弯曲的纵沟,边缘呈锯齿状。卵鞘长lena左右,宽0.5em左右,内有成双行互相交错排列着的卵粒,数量6~30个不等。

(2)若虫

刚孵化出的若虫呈乳白色,体形似芝麻。随龄期的增加,体色逐渐加深,变为棕褐色,体形变为椭圆形。若虫的雌雄在幼龄期间目测难以区分,待其发育到4~5龄时,可根据若虫中后背板后缘的形态特征加以鉴别:雄若虫该处着生翅芽,形成45。角盾形曲线;雌若虫翅芽退化,呈70。角的弧形曲线(图20)。

(3)成虫

雌成虫无翅,体形扁平,呈椭圆状,背部稍隆起似锅盖,体长3~3.5咖,体宽2~2.5cm。虫体边缘较薄,背面棕褐色,稍有光泽,腹面为棕红色。头小,隐于前胸下,觅食时则伸出。有咀嚼式口器。触角丝状,前后粗细相等。有复眼和单眼,复眼大,位于触角外侧,呈肾形,两复眼之间的上方有2个单眼。胸部由3节组成,前胸背板呈三角形,中间有花纹,中后胸的背板较窄。腹部9节,呈覆瓦状排列,其中第8~9节向内收缩于第7节内。肛上板扁平,近似长方形,中间部位有一小切口。胸部有足3对,较发达,足部胫节有细毛,多刺,基节隐藏于胸部腹面的基节窝内,跗节5节,末端有爪1对,无爪垫。腹部末端有1对较小的尾须(图21左)。

雄虫体色较浅,为淡褐色,身体小于雌虫,体长2.5~3cm,宽1~1.5cm。腹部有两对翅膀,较发达。前翅革质,脉纹清晰可见,后翅膜质,半透明,平时折叠于前翅下。前胸后缘呈波状,腹部末端上方有尾须1对,下方有腹刺1对(图2l右)。

2.冀地鳖

冀地鳖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北,以华北、东北为多。其形态具有以下特征:

(1)卵

卵包在卵鞘中,卵鞘外形与中华地鳖的卵鞘相似。

(2)若虫

初孵化出的若虫体色乳白,经过生长发育,形似雌成虫,但虫体略小于雌成虫。若虫雌雄的鉴别方法与中华地鳖基本相同。

(3)成虫

雌虫无翅,体形较大,体长3~4cm,宽1.7~2.8cm。身体椭圆,背部隆起不高,全身黑褐色,密布小颗粒突起。头常隐于前胸背板下,取食时才伸出。口器属咀嚼式,向下方伸出。触角细而短。前胸的前缘、侧缘、中后胸背板两侧和腹部各节背板的边缘部位有黄褐色或橘红色斑。腹部共9节,各节背板内侧有圆形小黑点,称为气门洼。第8~9节缩于第7节内。肛上板后缘稍突出,切口明显(图22)。

雄虫有翅,体长2.7~3.5cm,宽1.52cm。身体黑褐色,披有细微纤毛,触角后半部粗大,端部纤细。

林蛙的外部形态特征


林蛙的外形特征与一般蛙类相似,也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三个部分。
林蛙的吻端钝圈,吻棱较明显。鼓膜圆形,直径约为眼径的1/2。

桂蛙的体色随季节略有变化,雌蛙腹面土黄色或粉红色,雄蛙腹面乳白色或淡粉色,背及体侧和四肢上部为灰褐色或黄褐色;躯体皮肤上有颇多细小痣粒,但仍平滑;脊部及体侧有分散的圆疣或长疣,常于肩上方形成八字形的疣粒排列;背侧褶在颖部上方斜向外侧呈曲折状,其前端与颖褶上端相连,后端深达胯部;腹面皮肤光滑,仅腹基部具颇多细小疣粒.

前肢指端钝圆,指长顺序为3, 1、4、2,前肢及指长不及体长的1/2;关节下瘤、指基下瘤及内掌突显著,外掌突窄小;后肢长,具五趾,3, 5趾等长,趾端钝圆而略尖;四肢背侧有明显的浅黑色横纹,股部有横纹4-6条,胫部有5-6条;雄蛙前肢较雌蛙粗壮,第叫指上的灰色婚垫极发达,呈4团连续的瘤状物,基部的2团较大,远端的两团较小。

中国林蛙是我国已知林蛙中个体最大的一种,成体体长一般为45-90毫米,大者可达100-120毫米,而其他几种林蛙成体体长一般为40-66毫米在同龄林蛙中,雄蛙较雌蛙个体小些。

老司机带你学习如何养殖大闸蟹


田面0.8m左右;进排水:进排水系统齐全,大部份蟹池底部有排水管;防逃设施:精养塘有一层塑料薄膜挡板做成的防盗网;围湖养殖有围网
2虾苗:正月底放养密度一般为800-1000只/亩,规格为100-120/斤的扣蟹,5月份套养抱卵青虾100-150g/亩,桂花鱼10尾/亩,白鲢10尾/亩。花鲢3-5尾/亩
3增氧设备:增氧机
4饲料:从放养到5月底为养殖前期,一般河蟹需要经4次左右脱壳。这个周期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六月以后,养殖户一般是下午5点左右撑船沿着固定的食路全池泼颗粒饲料(8月中下旬投喂冰鲜鱼),养殖后期,养殖户开始投喂冰鲜鱼增加动物蛋白的投喂。
5渔药:1.脱壳期来临前十天使用纤毛虫药物预防纤毛虫(限第二壳和第三壳),泼洒补钙产品如活力钙,每月两到三次,可以有效防止脱壳不遂,减少软壳现象,注意在脱壳期不要使用对河蟹敏感的药物(硫酸铜、敌百虫、氯制剂、碘制剂等),4.尽量保持水质清爽干净,不要进排水保持水位稳定,及捞草。
二、生产成本以及利润

河蟹中套养青虾除春季外,秋季青虾收获高低,一是要在青虾繁殖季节,适度施肥,使水质保持一定的肥度。二是要留下部分抱卵虾不捕,让它们进行繁殖。有条件的养殖户可采用专池培育,保证下季青虾苗种的供应。

蜈蚣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


蜈蚣的外部特征:

蜈蚣体长10-15厘米,背腹扁平,全身分头和躯干两部分,整个身体为几丁质外骨骼所包围。头部由6节愈合而成,背面两侧各有l对集合眼,每个集合眼包括4个单眼,彼此很靠近,故很像复眼。除第1体节在成体业已消失及第3节无附肢外,共有4对附肢,即1对触角(为第2节附肢)和3对口器。口器包括l片上唇(非附肢)、1对上颚和2对下颚(第4、5、6节附肢)。

其中第2对下颚呈足状,是蜈蚣的摄食器官。

蜈蚣躯干部无胸、腹之分,由22节组成,第1节由2个体节合成,故在外表上仅能看到21节。巨型蜈蚣除头部及躯干部的第1节呈红色外,躯干部每节各有附肢l对,第1节圈2巨型螟蛀头部囊面理42对,其中第1对为顸足,两颚1越角2下囊3囊足4第2足的基部合成基板,其前缘有锯对步足5躯干郭第2体节齿,末端有毒爪,内有毒腺。

蜈蚣的内部结构:

蜈蚣的消化道为一直管,分前肠、中肠、后肠。前后肠很短,中肠的长度几乎与身体等长。前肠有二三对唾液腺通入,具有消化作用。在中后肠交界处有l对马氏管,起排泄作用。

循环系统为开放式,但较昆虫发达得多,心脏呈管状,很长,位于身体背面,除每节具有1对心孔外尚有侧血管:自心脏前方分出1支头动脉,通向头部的器官,向两侧也有l对血管沿着消化道至腹面合并为神经上血管,这些血管分支而人血腔。呼吸系统为具有几丁质内壁的气管分布至垒身并交织成网状。

神经系统包括1个脑神经节,有神经分支至触角及眼;1个咽下神经节分支至头部的其他附肢及颚足;以及1个腹神经链,每节都有1对神经节。雌雄异体,生殖腺通常不成对,位于消化遭的背面,通出1条生殖导管以后,又分成2条围绕着后肠并开口于肛门下方的生殖孔。

另外,还有2对附属腺通人生殖管的后端,在雄性体内还有2个贮精囊,雌性体内有2个受精囊都通人生殖导管的后方。

竹鼠的外部形态特征


竹鼠的正式名称叫中华竹鼠(RhizomyssinensisGray),或简称竹鼠,又名竹根鼠、竹根猪、竹狸、芒狸、竹鼬、茅根鼠、芭茅鼠。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啮齿目,竹鼠科。是一种地下生活的中型啮齿类动物,很有经济价值,值得大力推广饲养繁殖和综合利用。

竹鼠体型粗壮,头部圆,颈粗短,体躯肥胖。眼细,耳小,耳壳完全隐于被毛之下。四肢粗短,脚掌宽大而扁,爪锐利。尾短小,尾上均匀被有稀毛。全身毛长而细软,体腹面毛稀少。

身体背面及两侧的被毛为纯棕灰色,吻部毛色略淡,腹部毛稀疏,白色而暗,其间夹杂有闪光细毛。幼体毛色较深,周身呈灰黑色,肚皮毛稀呈嫩红色。

我国竹鼠品种主要有银星竹鼠、中华竹鼠和大竹鼠。据资料介绍,4月龄能长到1.5千克以上者,属于大竹鼠,比较少见。产于云南省西双版纳的一种纯白的大竹鼠,成年后毛尖略黄,体重可超过5千克,是中华竹鼠纯种。

现在南方各省(区)大多数地方驯养的野生竹鼠多为银星竹鼠,又叫花白竹鼠或粗毛竹鼠。其体型粗壮,呈圆筒形,体重2~3千克,最大个体可达3.5千克;体长30~35厘米,尾较长,超过体长的1/3;四肢很短,爪稍扁,似指甲状,为五趾爪,能爬树;体毛为灰黑(褐)色,眼小耳短,腹部毛灰白稀少;额头圆形,向前微突,嘴巴上下两对门齿粗长尖利,随着年龄增长.上下门齿逐渐变长变黄。

草鱼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形态特征

体呈纺锤形近筒状,尾部侧扁;头部稍扁平,下颌稍短,眼较小,没有触须,鳃耙短小;咽齿2行,外行齿2个,较细弱,内行齿强大,侧扁,有栉状突,适于切割水草;鳞片较大,肠长为体长的2-4 倍;体色茶黄色,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

生活习性

草鱼喜居于水体的中、下层和近岸水草区,性活泼,游泳快。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2度,高于32度或低于15度时,生长速度明显减慢,低于10C时停止摄食。草鱼对低氧的忍耐性较差,它要求较清瘦、溶氧较高的水体环境。适宜的溶氧量为5mg /L以上,低于2mg/L时,食欲减退,低于1 mg/L时,停止摄食并产生浮头现象。

草鱼一般4龄性成熟,雌鱼性成熟个体都在5 kg以上。一般在长江等天然江河中5-6月份产卵,体重10 kg的草鱼怀卵量约 100万粒,卵为半漂流性.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8308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