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的形态特征

蚯蚓的形态特征

蚯蚓是陆栖的无脊椎动物,它的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这是它的主要特征。蚯蚓的每一个体节大都具有相同的构造。通常前部体节较大,后部体节变小。

体节的敷目随着科、属、种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一般在60-320节范围内变动。在热带个别蚯蚓种体节可以达到600节或者更多。有许多种蚯蚓在每一体节之内还有3-5个小沟,叫次生环节或体环。这与每一体节内部构造有关。

第1体节称围口节,也是蚯蚓的头部。头节除有口孔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口的前部有1个非常灵活的口前叶,口前叶和围口节连为一体的部分称为合叶;口前叶与围口节分开的部分称为前叶。口前叶稍伸入围口节的部分称为前上叶;伸入围口节超过一半以上的称为上叶;全部伸人的称为穿人叶,介于前叶和上叶之间的称为混合叶。口前叶的形态,对蚯蚓种的鉴定具有一定的意义。蚯蚓在前进或摄食时口前叶起掘土、触觉、嗅觉和摄食作用。

蚯蚓前部身体一般具有粗壮而强韧的肌肉,体表颜色也较深。后部比较弱,或扁平,颜色也较浅。

当蚯蚓发育到性成熟时,在身体前部出现环带,也叫生殖带,一般长度占3-12个体节。环带的颜色和身体其他部分有明显的不同,有的呈乳白色,俗称白颈蚯蚓;有的呈肉红色、红棕色、米黄色。环带的形态有环状,也有马蹄状。但有的蚯蚓种,如杜拉属的几个蚯蚓种,环带的形态不太明显。环带在身体的位置、形态长短和颜色,也是蚯蚓分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m.yZ023.COM

蚯蚓除第1节外,全身的体节都有刚毛分布。刚毛的排列有环生、密对生、疏对生和宽对生。刚毛的数量除环生的外,一般每节有4对,在身体左右两侧各有4个纵带,通常用a、b、c、d来标记,刚毛a和b、c和d-般成对靠近,距离大小视不同的种而异。因此,刚毛排列和位置,对鉴定蚯蚓种也有重大意义。刚毛是蚯蚓的运动器官。蚯蚓利用刚毛抓住土壤颗粒,并支撑身体在土中或地表移动。除此之外,在某些节上,还有一些变态的刚毛,特别是性刚毛,在蚯蚓交配时具有重要作用。

生殖孔的位置在腹面环节的前后,有的种也可能在背面。随着种的不同,生殖孔位置有较大差异。一般雄生殖孔有1-2对,雌生殖孔有1个或l对。多数的种有2-3对受精囊孔。

蚯蚓在腹面两侧,每节通常都有一对肾孔。有的蚯蚓,如环毛蚓,每节体壁上肾孔很多,但肉眼一般不容易看到。而蚯蚓背部,节与节之间可以看到每一节间淘各有1个小孔,称背孔,其中异唇属、爱胜属、正蚓属和环毛属都比较明显,而杜拉属、合胃蚓属则不大明显。

蚯蚓生活习性

蚯蚓活动为夜行性,一般栖息在潮湿的土壤中,栖息深度为10-20厘米。蚯蚓喜温、湿,喜安静,怕光、怕盐、怕单宁味。蚯蚓活动温度范围为5-30℃,最适宜的温度为20℃左右。温度在28-30℃时,能维持一定生长速度,到32℃时就停止生长;10℃以下时活动迟钝,5℃以下处于休眠状态,0℃以下能造成死亡。赤子爱胜蚓和大平2号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70%左右。蚯蚓食性很广,属杂食动物。

相关推荐

土元的形态特征


土元雌雄异体。一般雌多雄少,雄虫仅占总数的30%左右。不同种类的土元的形态有差异、下面我们仅以两种常见的土元种类为例加以介绍:

1.中华地鳖

中华地鳖分布比较普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其形态特征如下:

(1)卵

土元的卵包在一个革质鞘袋中,称为卵鞘。卵鞘饱满,棕褐色,状似豆荚,表面有数条稍弯曲的纵沟,边缘呈锯齿状。卵鞘长lena左右,宽0.5em左右,内有成双行互相交错排列着的卵粒,数量6~30个不等。

(2)若虫

刚孵化出的若虫呈乳白色,体形似芝麻。随龄期的增加,体色逐渐加深,变为棕褐色,体形变为椭圆形。若虫的雌雄在幼龄期间目测难以区分,待其发育到4~5龄时,可根据若虫中后背板后缘的形态特征加以鉴别:雄若虫该处着生翅芽,形成45。角盾形曲线;雌若虫翅芽退化,呈70。角的弧形曲线(图20)。

(3)成虫

雌成虫无翅,体形扁平,呈椭圆状,背部稍隆起似锅盖,体长3~3.5咖,体宽2~2.5cm。虫体边缘较薄,背面棕褐色,稍有光泽,腹面为棕红色。头小,隐于前胸下,觅食时则伸出。有咀嚼式口器。触角丝状,前后粗细相等。有复眼和单眼,复眼大,位于触角外侧,呈肾形,两复眼之间的上方有2个单眼。胸部由3节组成,前胸背板呈三角形,中间有花纹,中后胸的背板较窄。腹部9节,呈覆瓦状排列,其中第8~9节向内收缩于第7节内。肛上板扁平,近似长方形,中间部位有一小切口。胸部有足3对,较发达,足部胫节有细毛,多刺,基节隐藏于胸部腹面的基节窝内,跗节5节,末端有爪1对,无爪垫。腹部末端有1对较小的尾须(图21左)。

雄虫体色较浅,为淡褐色,身体小于雌虫,体长2.5~3cm,宽1~1.5cm。腹部有两对翅膀,较发达。前翅革质,脉纹清晰可见,后翅膜质,半透明,平时折叠于前翅下。前胸后缘呈波状,腹部末端上方有尾须1对,下方有腹刺1对(图2l右)。

2.冀地鳖

冀地鳖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北,以华北、东北为多。其形态具有以下特征:

(1)卵

卵包在卵鞘中,卵鞘外形与中华地鳖的卵鞘相似。

(2)若虫

初孵化出的若虫体色乳白,经过生长发育,形似雌成虫,但虫体略小于雌成虫。若虫雌雄的鉴别方法与中华地鳖基本相同。

(3)成虫

雌虫无翅,体形较大,体长3~4cm,宽1.7~2.8cm。身体椭圆,背部隆起不高,全身黑褐色,密布小颗粒突起。头常隐于前胸背板下,取食时才伸出。口器属咀嚼式,向下方伸出。触角细而短。前胸的前缘、侧缘、中后胸背板两侧和腹部各节背板的边缘部位有黄褐色或橘红色斑。腹部共9节,各节背板内侧有圆形小黑点,称为气门洼。第8~9节缩于第7节内。肛上板后缘稍突出,切口明显(图22)。

雄虫有翅,体长2.7~3.5cm,宽1.52cm。身体黑褐色,披有细微纤毛,触角后半部粗大,端部纤细。

林蛙的外部形态特征


林蛙的外形特征与一般蛙类相似,也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三个部分。
林蛙的吻端钝圈,吻棱较明显。鼓膜圆形,直径约为眼径的1/2。

桂蛙的体色随季节略有变化,雌蛙腹面土黄色或粉红色,雄蛙腹面乳白色或淡粉色,背及体侧和四肢上部为灰褐色或黄褐色;躯体皮肤上有颇多细小痣粒,但仍平滑;脊部及体侧有分散的圆疣或长疣,常于肩上方形成八字形的疣粒排列;背侧褶在颖部上方斜向外侧呈曲折状,其前端与颖褶上端相连,后端深达胯部;腹面皮肤光滑,仅腹基部具颇多细小疣粒.

前肢指端钝圆,指长顺序为3, 1、4、2,前肢及指长不及体长的1/2;关节下瘤、指基下瘤及内掌突显著,外掌突窄小;后肢长,具五趾,3, 5趾等长,趾端钝圆而略尖;四肢背侧有明显的浅黑色横纹,股部有横纹4-6条,胫部有5-6条;雄蛙前肢较雌蛙粗壮,第叫指上的灰色婚垫极发达,呈4团连续的瘤状物,基部的2团较大,远端的两团较小。

中国林蛙是我国已知林蛙中个体最大的一种,成体体长一般为45-90毫米,大者可达100-120毫米,而其他几种林蛙成体体长一般为40-66毫米在同龄林蛙中,雄蛙较雌蛙个体小些。

竹鼠的外部形态特征


竹鼠的正式名称叫中华竹鼠(RhizomyssinensisGray),或简称竹鼠,又名竹根鼠、竹根猪、竹狸、芒狸、竹鼬、茅根鼠、芭茅鼠。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啮齿目,竹鼠科。是一种地下生活的中型啮齿类动物,很有经济价值,值得大力推广饲养繁殖和综合利用。

竹鼠体型粗壮,头部圆,颈粗短,体躯肥胖。眼细,耳小,耳壳完全隐于被毛之下。四肢粗短,脚掌宽大而扁,爪锐利。尾短小,尾上均匀被有稀毛。全身毛长而细软,体腹面毛稀少。

身体背面及两侧的被毛为纯棕灰色,吻部毛色略淡,腹部毛稀疏,白色而暗,其间夹杂有闪光细毛。幼体毛色较深,周身呈灰黑色,肚皮毛稀呈嫩红色。

我国竹鼠品种主要有银星竹鼠、中华竹鼠和大竹鼠。据资料介绍,4月龄能长到1.5千克以上者,属于大竹鼠,比较少见。产于云南省西双版纳的一种纯白的大竹鼠,成年后毛尖略黄,体重可超过5千克,是中华竹鼠纯种。

现在南方各省(区)大多数地方驯养的野生竹鼠多为银星竹鼠,又叫花白竹鼠或粗毛竹鼠。其体型粗壮,呈圆筒形,体重2~3千克,最大个体可达3.5千克;体长30~35厘米,尾较长,超过体长的1/3;四肢很短,爪稍扁,似指甲状,为五趾爪,能爬树;体毛为灰黑(褐)色,眼小耳短,腹部毛灰白稀少;额头圆形,向前微突,嘴巴上下两对门齿粗长尖利,随着年龄增长.上下门齿逐渐变长变黄。

草鱼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形态特征

体呈纺锤形近筒状,尾部侧扁;头部稍扁平,下颌稍短,眼较小,没有触须,鳃耙短小;咽齿2行,外行齿2个,较细弱,内行齿强大,侧扁,有栉状突,适于切割水草;鳞片较大,肠长为体长的2-4 倍;体色茶黄色,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

生活习性

草鱼喜居于水体的中、下层和近岸水草区,性活泼,游泳快。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2度,高于32度或低于15度时,生长速度明显减慢,低于10C时停止摄食。草鱼对低氧的忍耐性较差,它要求较清瘦、溶氧较高的水体环境。适宜的溶氧量为5mg /L以上,低于2mg/L时,食欲减退,低于1 mg/L时,停止摄食并产生浮头现象。

草鱼一般4龄性成熟,雌鱼性成熟个体都在5 kg以上。一般在长江等天然江河中5-6月份产卵,体重10 kg的草鱼怀卵量约 100万粒,卵为半漂流性.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55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