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塘水草生长过旺或较差的解决方法


一、蟹塘水草生长过旺
1、主要原因
以伊乐藻为主的蟹塘,由于种植伊乐藻过多,池塘环境较好,生长旺盛,在5~6月,部分水草已露出水面,水草覆盖率超过70%以上。
2、解决方法
对伊乐藻生长过旺的蟹塘,要分期分块用拖刀将伊乐藻头部割掉30厘米,每次割掉一块占蟹塘总面积的20%左右,并及时将割掉的水草捞出,每次割掉的水草面积不能过大,每次割草间隔时间不能过长或过短,间隔时间应掌握在5天左右,这样蟹塘环境在割草期间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保证水草和河蟹在养殖期间能够正常生长。
二、蟹塘水草长势较差
1、主要原因
①蟹塘缺肥或水质过肥。蟹塘缺肥一般发生在河蟹养殖前期,水温较低,加之蟹塘投放了大量的螺蛳,水质清瘦,特别是新开蟹塘与清淤后的蟹塘,熟土层浅、有机质少,水草难以生根生长;水质过肥,降低了池水透明度,影响水草光合作用,造成水草难以生长。
②清塘药物过重或药物使用不当。蟹塘一般用生石灰清塘,由于用量过大,药性没有完全消失;另外由于连续大量使用硫酸铜,对水草造成伤害。
③水草茎叶有附着物。由于水质较差,水草茎叶会附着大量的污染物,水草附着物为各种藻类、纤毛虫和有机物,直接影响水草的光合作用,导致水草萎缩甚至死亡。
2、解决方法
①新开蟹塘与清淤后的蟹塘,要对蟹塘底部进行浅耕10-15厘米,通过10-15天的曝晒、曝冻,形成熟土层,再施经发酵的有机肥100-150千克/亩,然后上水种草。
水质清瘦的蟹塘,可施经发酵的有机肥50-100千克/亩,将有机肥分成若干堆均匀分布在蟹塘四周的浅水区,经常翻动,让肥水慢慢地扩散到整个池塘;可直接施入尿素5-8千克/亩,也可将复合肥5-10千克/亩化水后均匀施入,增加池水的肥度,促进水草的生长。
对于水质过肥的蟹塘,一方面可采用换水或增加活螺蛳投放量的办法解决,也可以使用水质改良剂(沸石粉、硫代硫酸钠、复合底改等),待水色好转后再使用微生物菌彻底改善水质,增加池水的透明度,促进水草的光合作用。
②生石灰清塘的池塘需在药性消失后种植水草,大量使用硫酸铜的池塘需及时换水,以降低池水中铜离子的浓度,减轻对水草的毒性。
③水草茎叶有大量藻类及有机物,可用EM菌每米水深1千克/亩活化后加水泼洒在水草上,效果比较好;水草茎叶有纤毛虫、藻类、有机物的,可用1克/立方米硫酸锌+0.2克/立方米硫酸铜+0.1-0.2克/立方米强氯精全池泼洒,3天后用以光合细菌为主导的复合细菌泼洒,有非常好的效果。

相关推荐

河蟹的生长过程都需要“补钙”



钙是动物骨骼、甲壳、鳞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转化、细胞的通透性、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等均有重要影响。螃蟹等甲壳类动物的生长要通过不断的蜕壳和硬壳来完成,因此需要从水体和饲料中吸收大量的钙来满足生长需要,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又常使水体中矿物质盐的含量严重不足。而钙、磷吸收不足又会导致螃蟹的甲壳不能正常硬化,形成软壳病或者脱壳不遂,生长速度减慢,严重影响螃蟹的正常生长。
养殖高密度,水质高污染,钙元素匮乏,养殖对象蜕壳不遂,硬壳难的症状日益严重!而蜕壳不遂硬壳难又极易使病原菌侵入蟹体,导致病害发生。因此,补钙固壳,可以增强抗应激能力,是加固防御病毒入体影响健康养殖的“防火墙”!
河蟹生长与水体、饵料中的钙、磷关系密切。有关试验表明,刚蜕壳的软壳蟹,体重比未蜕壳前增加30%—40%,这段时间多则1小时,少者数分钟,依靠鳃吸收大量的水以及水中的无机盐类。在自然界的池塘或湖泊中,软壳蟹1—2天壳就变硬。如果放入蒸馏水中饲养软壳蟹,河蟹在水体中吸收钙离子的能力要比吸收配合饲料中钙和磷的能力强。河蟹蜕皮前夕要求壳中钙总量与体内钙的总量相等,同时河蟹体中的磷总量是壳中含磷的52.2倍。
警惕蜕壳后遗症: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河蟹养殖出现的颤抖病、水肿病、软壳、蜕壳不遂、甲壳溃疡等病症,经研究发现均与河蟹蜕壳有密切的关系,有些病因就是蜕壳后遗症。
河蟹蜕壳需消耗比平时大几倍的溶氧,需消耗比平时多几倍的能量来增强活力,促进安全快速蜕壳。与此同时还应及时补充高活性好吸收的钙镁磷促进硬壳。但养殖高密度,水质高污染,溶氧偏低,能量不足,钙元素匮乏,钙质低下,在此情况下,河蟹开始蜕壳时,补充溶氧、钙、磷、能量非常必要(请注意!在补充溶氧时,千万不要使用化学制氧,如:过碳酸钠、过硼酸钠、过氧化钙、双氧水或其它液态氧,以免刺激伤蟹,造成死蟹,河蟹蜕壳时,不能使用消毒剂),可泼洒“绿水解毒安”、“增氧解毒安”解毒增氧,泼洒“低聚糖863”、“VC”增强河蟹活力,泼洒“钙加加”、“生物活性钙补”、”VC”补充钙、镁、磷。河蟹蜕壳时少量投料甚至停料。恢复投料后,可在饲料中添加“产酶益生素”、“速调速补”等投喂。采用上述方法可有效防控蜕壳后遗症,有效控制颤抖病、水肿病以及其它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的发生。

土元的生长过程


土元属不完全变态昆虫,完成一个世代要经过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寿命5~6年。

由卵到成虫性成熟并生殖第1个卵鞘,这一生长发育过程为1个世代。1个世代的长短,因土元种的不同而有差异,同一种的土元,又因所处地区气候、营养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在一般情况下,土元完成1个世代,需要24年的时间。

当年孵化的幼虫不产卵,第2年或第3年雌虫性成熟,开始进入产卵盛期,产卵盛期2~3年,到第4~5年产卵量开始下降。每年的4月当气温上升到12℃时,土元开始出土寻食,夏、秋两季繁殖生长。产卵期在4月下旬至11月上旬,7~10月是交尾产卵旺期。一般卵鞘需经2个月左右才能孵化出若虫。

初孵出的若虫乳白色,形似臭虫,随着虫体生长,每隔25天蜕皮1次。从孵化的若虫到成虫,共需蜕皮9~11次,每蜕皮1次,虫体随之长大1次,雄若虫最后一次蜕皮,生出翅芽变为成虫。雌、雄若虫都在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后变为成虫,生殖系统才发育完全,这时才能交配产卵。

雄虫在交配后lO天左右死亡(/),雌虫一生只交配1次,交尾1周后开始产卵,以后就能陆续产卵。未交尾过的雌虫也能产卵,但所产卵为无精卵,不能孵化出若虫。每年11月当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土元便潜伏土中,停止活动,进入冬眠状态。

雌虫自开始产卵到死亡历时2~3年。土元的生活史不一致,为便于说明,以9~10月所产的卵为例叙述一个世代的生活史。即当年9~10月产的卵鞘,到第2年6月底至7月初陆续孵化为1龄若虫,至11月20日左右进入冬眠期。第3年4月5日左右开始活动,9~10月雄若虫羽化,羽化后经过7~30天死亡;雌若虫在11月下旬又进入冬眠状态。第4年的5月至6月,雌若虫陆续羽化,羽化后3天开始交尾,7~15天开始产卵。到此为止,完成1个世代,跨越4个年头,历时3年多。

繁殖后雌虫在第5年死亡。如果当年5~7月产的卵,当年能孵化,那么完成1个世代的时间为3年。在加温饲养的情况下,可以缩短世代周期的时间。

生长发育

1)交尾、产卵

雄虫从若虫长出翅膀约需8个月,雌虫到能产卵需9~11个月(不包括冬眠期)。交尾旺期为8~9个月。交尾前雄虫要选择、追逐雌虫,雌虫在发情时会散发出一种气味招引雄虫。当有一只雄虫在与这只雌虫交配时,其他追逐的雄虫就会自动散去。交尾时间约30分,交尾后雄虫翅膀破碎,经几天后死去。雌虫交配1次能终生产受精的卵。未经交配的雌虫也能产卵,但不能孵出若虫。交尾后7~15天产卵,土元产卵一般产在饲养料的表层。

雌虫的产卵习性是成块产卵,产卵时生殖孔附属腺分泌出一种黏性物质,将产出的卵粒粘在一起,形成卵块称卵鞘。卵块不立即全部排出体外,而像挤牙膏一样逐步排出。因此,在雌虫尾部有一个明显的拖卵期。

在每年的产卵季节(4月上旬至11月下旬),气温对产卵有一定影响,一般气温高时产卵数量多,气温低时产卵数量少。交尾后雌虫7~15天就陆续产卵,一般4~6天产1个卵鞘,气温高时产卵间隔时间短,3天可以产1个卵鞘,温度低时可延长到7天至10天产1个卵鞘。雌虫随着产卵数量增加,体重日益减轻,光泽变暗,食量减小,胸足残缺,人土较浅,最终衰老死亡。

2)孵化

卵鞘在气温26℃以上,其内卵开始胚胎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30~35℃,在此温度下经过40~60天才能孵出若虫。在孵化过程中湿度也是重要因素,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可加速卵的孵化,并提高卵的孵化率。

健康的卵粒内呈清澈水滴状,卵粒黏结在一起。进行孵化的第15天,卵鞘外形饱满膨大,卵粒内呈乳白色浆汁,质地黏稠,卵粒不胶粘在一起,卵重比开始孵化时的卵鞘每千克增重200克;22天基本发育为虫形,26~27天便可略呈现出眼点与前胸背板,30天肘眼点呈淡黑色,前胸背板呈淡棕色;35天可以孵化出若虫。1千克卵鞘在一般情况下,孵出1龄若虫1千克。刚脱出卵壳的若虫体色乳白,稍停片刻便爬行人土,开始独立生活。以后每隔25天蜕皮1次。

蜕皮和成熟

土元的若虫要经过多次蜕皮才能发育为成虫。各龄期的若虫在形态上基本相似,经过几次蜕皮使体重增加,生殖系统逐步发育健全。

土元每年4月上旬出土活动,11月下旬停食,进入冬眠状态。从孵化出的若虫长到成虫,雄虫蜕皮8次,雌虫蜕皮10~11次。蜕皮时首先从背部裂开一条缝,再从头部慢慢蜕皮,蜕皮后呈假死状态。若虫刚蜕完皮呈乳白色,以后逐渐变成米黄色、浅棕色,最后呈棕褐色,历时4~6小时,体质弱的需要时间更长一些。如果饲养料表层干燥,蜕皮过程可以长达1~2天,一般适宜的土壤湿度为22%左右。

若虫每次蜕皮后由假死状态逐渐开始活动,但行动迟缓,要过10个小时才开始吃食,经过48小时才进入暴食期。6~9月气温高的时期生长发育加快,蜕皮次数最多,是繁殖最有利的时期。在气温偏低时,虽然也在活动,同样吃食和蜕皮,但食量小、生长缓慢、蜕皮间隔时间长。

生产实践证实,雄若虫从孵出到具有配种能力需250天左右,雌若虫从孵出到有繁殖能力要300天左右。同期孵化的雄虫不能与雌虫交尾,这批雄虫只能与比它提前孵化出2~3个月的雌虫交尾。雄成虫平均体重0.5克。

土元的生活习性

土元是陆生昆虫,适应性很强。在野生条件下生活在山野的腐根、腐草中,或在屋内墙角松土中和较湿润肮脏的地方。土元怕阳光,白天钻人土中不动,晚间出来活动觅食。它的生长适宜温度为15~35℃,最适温度为25~35℃,低于0℃或高于38℃就会引起各龄的土元大批死亡。当气温降低到10℃以下时,就潜伏在土中停止活动,进人冬眠状态。夏、秋两季繁殖力最强。

土元生活在疏松的土中,潜伏深度在15厘米左右,一般情况下白天潜伏得深一些,夜间潜伏得较浅;冬季潜伏得较深、夏季潜伏得较浅。

湿度对土元生长、发育、繁殖、孵化等有较大的影响。在自然情况下,土元生活在较潮湿的表层土中,要求土壤含水量20%~22%,空气相对湿度5%~80%。表层土干燥对卵的孵化、若虫的蜕皮以及成虫的生长发育均有不良影响。

土元食性较杂,食料种类广泛,喜欢吃多汁的瓜果和含淀粉丰富的食物。一般喜食麦麸、米糠、碎杂粮、豆饼、熟山芋、南瓜、鸡粪、牛马粪等。南瓜花、叶,瓜果皮,各种叶菜,如向日葵叶、桑叶等都可以喂土元。在食物缺乏,湿度小、放养过密,大小虫混杂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吃卵鞘、大虫吃小虫、蜕皮的若虫被吃的现象。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8310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