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底板螃蟹的预防及治疗

河蟹养殖是一项周期较长的持续性过程,养殖前期相对环境压力比较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养殖资料的不断投入以及河蟹不断长大增强其活动力,整个养殖环境不断面临更大压力,尤其到养殖后期,草烂、水浓、底臭、缺氧等现象高发。当然,随着时间继续推移,进入秋季后,气温下降,池塘环境趋向好转,恰在此时很多养殖朋友管理相对松懈,反而在此期间成为河蟹铁锈色、黑底板等问题的高发期。 
 
一、什么是铁锈色、黑底板螃蟹
铁锈色河蟹指的是河蟹腹部附着很多斑点,多为黑色伴有污泥,也有铁锈色斑块。严重的案例也可全身体表附着斑点或成块锈迹。 
 
二、黑底板河蟹有哪些危害
1、黑底板河蟹其主要影响是卖相极差,市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河蟹,导致被迫降价销售。
2、黑底板河蟹体表附着污物过多,纤毛虫等大量滋生后,可以导致河蟹眼部遮蔽影响视力、阻塞鳃部导致河蟹窒息、固着附肢使其浑身瘙痒不能正常觅食。
3、黑底板河蟹体表非常脏,为寄生虫、细菌、病毒等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河蟹继发感染的概率很大。
三、导致黑底板河蟹的原因
1、池底黑淤泥厚的池塘。河蟹是底栖动物,正常生长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栖息在底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接触底层黑淤泥,螃蟹底板自然易脏变成“花底板”。
2、水草全部腐烂或大量腐烂的池塘。高温天气,池塘管理不善水草腐烂或青苔等其它植物腐烂,堆积在池底慢慢变为黑红色的腐烂物渐渐导致河蟹体色变化。经过对很多池塘的跟踪调查发现,几乎所有没有水草的池塘或者水草比较差的池塘都多多少少出现纤毛虫病,只不过是轻重的问题,而水草非常好的池塘尤其长势比较旺盛的池塘,在中后期纤毛虫爆发的概率极低的,几乎是一个非常小的比例。
3、水质浓绿或者浑浊的池塘。这样的池塘水体中有机质和悬浮物质非常多,这是纤毛虫喜爱的环境,越脏的地方越容易生虫。
 
四、黑底板河蟹如何处理
黑底板河蟹的危害很多,但是往往很难致命,所以忽视的人多,但对于科学生态养殖来讲,很有必要处理好黑底板河蟹。目前处理黑底板河蟹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步需要把池塘环境里调节好,有纤毛虫的需先使用富含多种生物菌的代谢产物的表面活性剂,连续用2-3次,彻底地把纤毛虫清洗掉。无纤毛虫的池塘需要做到:
(1)加强底改。为了减少环境差造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问题,养殖后期底质差的池塘,建议大家使用全效底改或者强效底净等强氧化类底质改良剂,建议5到7天一次。
(2)改良水质。尤其对于水体浓绿或者浑浊的池塘,建议多次换水,如果有条件的话每天换水15%最好,同时使用黄金益菌素B型、水博士等调水产品进行水质调节,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3)加强饲喂管理。养殖后期,池塘里需要多个食台,根据食台饵料的量精准把握每天的投喂量。每天下午投的饲料到第二天上午一定要去观察,把食台拿起来看看,如果到第二天上午饲料几乎吃得差不多,略有剩余,那说明前天晚上投的量正好;如果到第二天上午拎起食台之后发现饵料大量剩余,说明投多了,一定要减料了;如果当天夜里巡塘的时候发现食台上面的饵料就已经吃完了,说明池塘里面严重缺料了,需要加料。
(4)加强保草。水草好的池塘更要加强保草工作,水草多与少不仅决定是否易得“黑底板,更能决定最后一壳螃蟹的规格翻倍。,针对水草活力不好的塘口可以用护草灵恢复水草活力,促进生根。

相关知识

牛、羊口蹄疫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


牛、羊在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市场需求量高而稳定,养殖效益客观。口蹄疫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牛、羊极易感染发病,危害相当之大,致死率较高,严重影响牛、羊的养殖效益,因此必须要在牛、羊养殖过程当中,做好对口蹄疫的防治工作。口蹄疫是一种主要危害偶蹄动物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例如牛、羊等都非常容易受到感染,一旦发病,牛、羊就会出现明显的健康问题,甚至会大量死亡,给养殖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研究、探讨如何做好牛、羊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治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牛、羊口蹄疫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

1、基本流行情况

口蹄疫主要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偶蹄动物,在人和其他动物中发生相对较少。该病的传染性非常强,所以只要有疫情出现,便极有可能集体发病,发病率最高达100%,成年家畜发病后的死亡率较低,约为1%~2%,但羔羊和犊牛发病后,死亡率却会显著升高,可达50%~70%,而且发病期间家畜肉、奶均不可用,因此其带来的经济损失非常大。该病可以通过间接和直接接触传播,蔓延速度非常之快,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春、秋两季的发病率相对稍高,因为此时的气温暖和适中,病毒与家畜的活动量增加,养殖生产工作变得频繁,增加了病毒感染及传播的概率。

2、诊断

病毒致病力的强、弱和动物易感性的高、低都会对病情症状产生影响。从典型的症状表现上来看,家畜在发生口蹄疫之后,其口腔黏膜、乳房以及蹄部等地方会出现明显的水疱;母体发生口蹄疫,新生的幼畜便可能出现急性心肌炎,严重者会直接死亡。牛、羊的口蹄疫潜伏期一般为2~8天,有的可达半个月或更长时间。羊在发生口蹄疫之后,主要症状是口腔黏膜、蹄部、乳房以及阴道小水疱,也可能为烂斑,如病情进一步加重,烂斑会扩大,并出现溃疡,患病羊心肌松软,心包膜多数会存在散在的出血点,前胃以及大、小肠黏膜均能够观察到血性炎症。牛在口蹄疫的发病初期,食欲会明显减退,精神不佳日渐萎靡,体温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并伴结膜潮红。发病后期水疱出现,水疱发生破裂后,会带来弥漫性损害,同时病牛心跳会明显加快、心律不齐、肌肉发抖,反刍停止直至食欲完全废绝,其他症状同羊基本相似。基于以上症状表现,便可对牛、羊口蹄疫做出初步诊断,如需进一步明确,就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3、预防

对于牛、羊口蹄疫,应当尽全力做好病情预防工作,防止口蹄疫发生。首先,要加强对牛、羊的护理及饲养管理,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和抵抗力;其次,要按要求进行疫苗接种,这是防止牛、羊口蹄疫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如高免血清、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以及康复血清等,均可起到预防口蹄疫的作用效果;最后,要做好牛、羊生活环境的管理工作,定时通风、清理粪便,控制好养殖密度,用1%~2%氢氧化钠或0.5%过氧乙酸溶液对圈舍及其他相关器物定期消毒,消毒过程要严格、细致、无死角。

4、治疗

发现患病牛、羊后,要立即隔离,并第一时间上报相关单位。同时,对患病牛、羊要加强饲养与护理,给予优质柔软的饲料,对其病情变化做好观察和记录。口腔部位出现水疱和糜烂面的,用0.1%高锰酸钾或是清水混合食醋进行口腔冲洗,然后再将1%~2%明矾或碘酊甘油涂抹在糜烂面上,或是直接用冰硼散撒布。对于蹄部出现病情症状的牛、羊,应该选择3%的克辽林洗涤,并涂抹松馏油后再通过绷带包扎,也可将煅石膏与锅底灰各半,研成粉末,加少量食盐粉涂在蹄部的患部。乳房部位出现病情症状的,用2%~3%硼酸水或者肥皂水清洗患畜乳房,再涂青霉素软膏,同时还要注意定时将母牛、母羊的奶排净,预防乳房炎发生。如果阴道部位也出现了病情症状,同样应当先冲洗,然后再涂以刺激性较小的药膏。

对于病死的牛、羊要谨慎处理,严格做好填埋与消毒工作。不能因为患病牛、羊已经病死而放松警惕,更不能将尸体随便填埋。病死牛、羊及其污染物要及时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公害化处理,并对圈舍全面消毒。

口蹄疫对牛、羊健康的危害非常大,会给牛、羊的养殖生产带来严重经济效益损失,为此要重视该病的防治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切实保障牛、羊健康与养殖效益。

简介
家畜中牛、羊、猪都敏感,其中牛最易感,人也可患病。口蹄疫是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易感动物的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粘膜都可以是感染门户。动物产品如肉、奶、毛皮可带毒;病畜和带毒牛、猪的分泌物、排泄物、内脏,甚至呼出的气体都带毒,故运输车船、工具、水源、牧场、饲料、人员和非敏感动物都是重要的传染媒介。不同年龄的动物易感程度有差别,以年幼动物发病最严重,死亡率高。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易流行。另外,易感畜群的口蹄疫有周期性暴发流行的趋向。
症状和病变
病初发烧41℃,口流涎,1-2天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粘膜上发生蚕豆至核桃大的水泡。很快,水泡破裂,形成边缘整齐的红色糜烂面,如继发细菌感染,即发生溃疡。在口腔发生水泡的同时,趾间和蹄冠皮肤红、肿,进而色苍白,形成水泡,水泡破溃后留下红色糜烂面,以后结痂。如有细菌感染,则发生化脓,蹄不能着地,甚至蹄壳脱落。乳头也常发生水泡,进而出现烂斑,有继发感染时,引起乳房炎,泌乳停止。犊牛因吮乳,体表症状不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病死率很高。心肌质地松软,心肌变性、坏死,呈现淡黄色斑纹,或见不规则斑点,心内外膜出血,俗称虎斑心。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症状和病变可诊断。确诊应报告和请有关单位化验、处理。
预防
严禁自有病的国家和地区购入种畜及畜产品、饲料等。严格执行牲畜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引进种畜应严格检疫、隔离观察。疫点及其周围受威胁区的动物,应用A、O单苗或联苗紧急免疫注射。牛、羊口蹄疫病程只1-2周,随后自愈,故应加强护理,喂麦麸、稀粥等食物,保暖、铺软垫料,多饮水,多吃水果。

治疗
处方1
0.1%高锰酸钾溶液500ml碘甘油100ml用法:口腔患部冲洗后,涂碘甘油。
处方2
3%来苏儿溶液500ml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100ml或100g用法:来苏儿脚浴后,擦干,涂布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
处方3
若刚起水泡,水泡没有破裂,只需用天行健动物药业的天健牛毒清注射一次,水泡即可干瘪消失。若口鼻、蹄子周围的水泡已破溃,流血,甚至蹄壳已脱落,需用天健牛毒清注射两次,同时防止心肌炎的继发。水泡破溃处可结痂。结痂脱落后完全恢复正常。
发生口蹄疫的重疫区:
1.尽早注射(天健牛毒清),越早越好,病毒控制在潜伏期,提高牛群免疫力.
2.已感染牛群(天健牛毒清)注射两天,4-5天结痂脱落后完全恢复正常,可解除隔离。
3.对感染后恢复的弱仔群体,每天加强消毒,五天后注射(天健牛毒清)再加强一针,防止再次感染
处方4
贯众散贯众20g山豆根20g甘草15g桔梗20g赤芍10g生地10g花粉10g大黄15g荆芥10g连翘15g用法:共为末,加蜂蜜150g,绿豆粉30g,开水冲服。
处方5
青黛3g雄黄6g冰片9g枯矾9g硼砂15g用法:共研细末,吹入口内,每日两次。
处方6
预防口蹄疫双价疫苗1-2ml用法:皮下或肌肉注射。牛1-2岁用1ml,2岁以上用2ml,羊4-12月龄用0.5ml,1岁以上用1ml。免疫期4-6个月。

母猪养殖产后瘫痪的原因及预防、治疗措施


母猪产后瘫痪是指母猪分娩后突发或渐进性发生的一种以知觉丧失和四肢瘫痪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低血钙症,该病常见、多发、易患,严重影响母猪的生产和仔猪的成活率,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多年工作,总结了一些经验,供广大同行及养殖户参考。

母猪产后瘫痪是指母猪分娩后突发或渐进性发生的一种以知觉丧失和四肢瘫痪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低血钙症。又称产后风。它不是一种具体***疾病,而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临床症状。多发生在产前数天及产后20-40天,个别有产后几天内发生腰部麻痹和拐、瘫现象。发病机理到目前还不特别清楚,但与体内缺乏钙、磷、镁有直接关系。该病常见、多发、易患,严重影响母猪的生产和仔猪的成活率,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多年工作,总结了一些经验,供广大同行及养殖户参考。

一、发病因素

1.饲料搭配不合理

如果饲料中钙、磷不足,造成母猪体内钙、磷缺乏,由于胎儿的发育,动用骨骼中的钙供应胎儿,使母猪骨骼松动。对于高产母猪尤为显著。如果钙磷比例失调,缺维生素D和生物素、维生素A,母猪产后泌乳,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如果不及时补充,均可引起母猪产后瘫痪。饲料中蛋白质、能力过高、过低,使得母猪过于肥胖、瘦弱,也可能引起母猪产后瘫痪。

2.环境恶劣

由于母猪产后疲劳、体质减弱,喜卧,如果圈舍潮湿,寒冷,受到贼风、穿堂风侵蚀,易患风湿性瘫痪。长期圈养的母猪,活动少,圈舍接受日光照射少,引起维生素D不足,影响钙吸收,引起瘫痪。

3.母猪因素

难产、助产时损伤坐骨神经等因素也可引起发病。

二、预防措施

1.科学饲养

保证母猪膘情适中,平时饲养中按母猪生理阶段的要求和看膘给料,母猪上床前必须达到八成膘,才能保证本身体质健壮,产出出生重大而健壮的仔猪,提高了仔猪成活率,防止母猪产后瘫痪的发生。因此,选择饲料时,最好选择科学、正规厂家的母猪妊娠期专用饲料。妊娠初期在猪日粮中补饲贝壳粉、蛋壳粉和碳酸钙;妊娠后期和泌乳期应添加骨粉、鱼粉;有青绿饲料的季节,喂些适口性好的青绿饲料;同时饲料中注意每天按说明书添加vc、ve、vd、vb族等维生素类,电解质。

2.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加强猪舍环境卫生,每天清理猪舍中的粪尿,保持清洁干燥,注意猪舍通风,但要防止贼风、穿堂风入侵。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湿度最好控制在60-70%之间,如低于50%太干,高于75%太湿;定期消毒,每月厂区用3%火碱彻底消毒一次,圈舍夏季每隔2-3天,春秋季节4-5天,冬季7-10天消毒一次,最好2-3种消毒液交替使用,杀灭病原菌。同时,不留死角。

3.关注环境影响

外环境,场区布局符合防疫要求;内环境,猪舍结构合理,采光、通风良好;猪舍朝向,尽量采用东西走向;屋顶高度以2-3米为好。同时应注意配备必要的供温降温设施。保证饮水洁净。保证母猪常受日光照射,获得充足的Vd。密度适当,保证母猪自由活动,产后4-5天后,促使母猪多运动。

4.人工助产

接产时,用0.1%高锰酸钾溶液将母猪臀部、阴户及乳房擦洗干净,接产者动作轻柔、指甲不易过长,手臂消毒,用肥皂水润滑,减少产道损伤。

三、治疗措施

1.肌肉注射

1.1维丁胶性钙10-20ml隔日一次

1.2硝酸士的宁4-6ml1次/日连用3-5天

1.3160万单位青霉素+安痛定(按说明书即,可消炎止痛,防止继发感染)

2.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400-500ml、1次/日连用3天

3.拌料:饲料中添加骨粉、乳酸钙、磷酸氢钙等,也可以口服钙片。4.帮助母猪运动每天适当向高拎猪尾巴,使母猪站立,直到母猪支撑不住为止,1次/日,连续用3天。

我们经过临床试验,经过以上治疗和护理,母猪产后瘫痪基本能够治愈。

母猪瘫痪的饲料因素 母猪瘫痪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母猪瘫痪多发生在产前数天及产后30天左右,个别母猪在产后几天内就会出现腰部麻痹、瘸腿及瘫痪现象。母猪瘫痪严重影V向了母猪的生产性能以及仔猪的育成率。引起母猪瘫痪的主要原因有多种,其中饲料因素是其中之一,主要包括饲料质量差、营养成分不足、各营养物质比例不适宜等,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现介绍母猪瘫痪的饲料因素母猪瘫痪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引起母猪瘫痪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饲料因素是常见的原因之一。主要是由于饲料的条件差,包括饲料质量不佳,营养成分不充足,比例不适宜等而引起的。母猪发生瘫痪多在分娩前的几天以及分娩后的30天左右。个别的母猪在生产后的几天内就会出现腿瘸、腰部麻痹,或者直接瘫痪。在瘫痪发生之前,母猪会出现食欲下降,或者不食,渴欲增强,喜饮清水,行动迟缓,排便不畅,粪便干硬,有拱地、啃砖、食粪等异常行为出现。母猪在发生瘫痪后,起立困难,扶起后表现为呆立、不能久站、行走时后躯左右摇摆无力,驱赶运动时后肢拖地行走,并伴有尖叫声,最后会瘫卧不起。

1、母猪瘫痪的饲料因素

饲料因素是引超母猪瘫痪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是由于饲料的质量差、营养成分缺乏或不足、各营养物质的比例不适宜等,尤其是钙、磷的含量不足或者比例不当造成的。母猪因繁殖的需求,并且妊娠母猪的特殊生理特点,对饲料的质量要求较为严格,如果饲喂母猪的饲料质量差,不但会影响母猪的健康,还会导致胎儿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加上母猪在产后会流失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而使得体质较差,如不及时的补充营养,易出现瘫痪。在饲料配比过程中并不是精料的比例越高越好,如果精料中谷类、豆类的比例过大,会相应的导致粗饲料的比例下降,而母猪发生瘫痪的几率与日粮中粗饲料所占比例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是由于过高的精饲料使得母猪日粮中钙磷的比例不当,另外,豆类和谷类饲料中的磷大多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不易被吸收,还会妨碍钙的吸收,使母猪体内的钙磷严重不足而导致母猪瘫痪。母猪的饲料过于单一而缺乏某种营养物质时,如矿物质、维生素等会引起母猪发生软骨症而无法站立。

对于妊娠母猪,胎儿由于快速的生长发育会从母体内摄取大量的营养物质,而使母猪血钙的浓度大幅度下降,如果未能及时的补充营养物质,特别是钙、磷元素,就会诱发瘫痪的发生。日粮中的维生素A缺乏或者含量不足会造成母猪神经系统发生病变,使骨骼肌麻痹而出现运动失调,最初表现在后肢,然后是前肢,最终会导致母猪瘫痪。钙磷的缺乏和不足是导致母猪发生瘫痪的主要饲料因素,当粗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过高,或者日粮中的钙磷的含量不足,饲料中的钙磷比例失调,会造成母猪产后出现瘫痪,一般母猪在生产前不易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在生产时由于日粮中钙磷缺乏、不足或比便不适宜,母猪会动用骨骼中的钙和磷,时间一长就会导致母猪体内严重缺乏钙磷,而导致母猪瘫痪,这对于高产母猪尤其严重。另外,母猪在产后的20天左右泌乳量会达到高峰,此时钙会随着乳汁流出体外,如果此时不及时补钙,母猪也会发生瘫痪。

2、母猪饲料致瘫的防控措施

对于预防和控制母猪瘫痪,除了要加强饲养管理外,还要从饲料方面人手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防控。首先要确保饲喂母猪的质量。饲喂母猪专用的饲料,不同阶段的母猪要饲喂特定的饲料,以避免出现营养物质不足或缺乏的现象。饲料的质量要过关,不可贪图便宜购买劣质饲料,劣质饲料通常存在营养不够全面,变质等问题,母猪采食后会引发一系列不良的反应。要合理的搭配日粮,根据各阶段母猪的营养需求制定饲料配方,力求日粮中的营养全面且均衡。可充分的利用当地的饲料资源,多饲喂一些青绿饲料,或者优质的干草粉,但是在饲喂青绿饲料时要注意不可饲喂过量,否则易引起母猪腹泻。在配比饲料时一定要注意日粮中钙磷的比例,可以通过添加一些矿物质饲料添加剂来确保钙磷的含量,可有效的预防母猪发生瘫痪,并且还可以提高母猪的生产力。

对于处于妊娠期母猪,尤其是妊娠后期,胎儿的生长发育迅速的时期,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增多,此时要注意营养的供给,尤其是钙、磷以及维生素A的补充,防止发生产后瘫痪。母猪在分娩过程中不但体力会大量的损耗,还会流失大量的营养物质,所以母猪生产完食欲恢复后就要加强营养,以增强体质。哺乳期的母猪,由于泌乳会造成钙随乳汁大量流出,特别是在泌乳高峰期,因此,为了预防母猪瘫痪,可给每头母猪每天饲喂优质的骨粉、食盐各209,还可以适当的增加日粮中麦麸、米糠等含磷元素较多的饲料。另外,多饲喂一些含钙较多的青粗饲料,对于预防母猪瘫痪也有良好的效果。

对于有瘫痪表现的母猪要及时的治疗,加以控制,除了要加强营养,饲料中增加骨粉、钙粉的饲喂量外,还可肌肉注射一些钙制剂,隔天使用1次,一般连用3~5次母猪即可好转。对于瘫痪较为严重的母猪尤其是那些卧地不起,体质较差,不食的母猪,可要进行人工翻身,同时静脉注射10%的葡萄糖酸钙150ml_,或5%的氯化钙40-80ml_,每天1次,连用3~5天。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冬天防寒,夏天防暑的工作。

母猪瘫痪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母猪瘫痪的发病原因
1、母猪日粮中精料比例过高。据观察,在饲喂粗饲料较多的猪场,母猪产仔前后很少发生瘫痪,这说明母猪发生瘫痪与日粮中粗饲料所占比例大小有密切关系。据专家分析,可能是因为粗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较高或猪的生产力较低,使母猪日粮中的钙磷比例得到了调整。
2、母猪日粮中钙磷不足。当日粮中钙磷不足时,母猪产仔前后就会挪用骨骼中的钙和磷,时间一长,就会导致母猪体内钙磷缺乏,特别是高产母猪,更容易发生该病。产仔20天后,母猪泌乳量达到高峰时,病情大多趋于严重。
3、精料中谷类、豆类等比例过大。谷类、豆类中所含磷大多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这种磷不仅不易被猪利用,而且还会妨碍钙的吸收,使猪体组织中钙磷严重不足,导致瘫痪。
母猪瘫痪的发病症状
母猪瘫痪一般发生在产前数天及产后30天左右,个别母猪在产后几天内就会出现腰部麻痹、瘸腿及瘫痪现象。瘫痪之前,母猪食欲减退或不食,行动迟缓,粪便干硬成算盘珠状,喜欢清水,有拱地、啃砖、食粪等异食现象,但体温正常。瘫痪发生后,起立困难,扶起后呆立,站立不能持久,行走时后躯摇摆、无力。驱赶时后肢拖地行走,并有尖叫声,最后瘫卧不动。
母猪瘫痪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
1、合理搭配饲料,力求日粮营养均衡。根据母猪饲养标准,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尽量多喂青绿饲料(不可一次喂得太多,以防母猪拉稀)或优质干草粉,并补喂矿物饲料及添加剂等,可有效提高母猪生产力和预防母猪瘫痪。
2、对处于怀孕期和哺乳期的母猪,每头每日可喂优质骨粉、食盐各20克。如果没有骨粉,可适当加大日粮中麦麸、米糠等含磷较多的饲料的比例,加喂地瓜蔓等含钙较多的青粗饲料,对防治母猪瘫痪也有良好效果。
3、对发病的猪,应尽早进行对症治疗。可使用猪骨或其它新鲜畜禽骨经过类似金宝贝微生物发酵剂的处理以后,烘干粉碎后,拌入饲料中喂猪,每天每头可喂30克左右。
4、对重症病猪,可用5-10%的氯化钙注射40-80毫升,一次静脉注射,严禁肌肉注射或将药液渗漏于血管之外,并用高度白酒或10%樟脑酒精涂抹皮肤并进行人工按摩,以促进其血液循环,恢复神经机能。在抓紧治疗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饲养管理,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降温。
5、喂易消化的饲料,使用金宝贝生态发酵床养猪,干净卫生,大大增加了抗病率。此外,还要尽量减少环境中的应激因素,以利母猪康复。

秋冬季节螃蟹的死因、预防及幼蟹的捕捞方法


一、科学养殖
秋末冬初,是养殖河蟹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又是河蟹极易死亡的时候。有的河蟹养殖户不注意加强管理,造成河蟹大批死亡。因
此,预防秋冬河蟹死亡,是提高河蟹成活率的关键之一,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l、自然死亡
俗话说:“西风起,蟹脚痒”。每年9月一l1月,都有一批生长了2年的河蟹由“黄蟹”脱壳成为“绿蟹”,性腺成熟,进入其生命的最后阶段。凡是脚痒要逃跑的,因已经成熟,体内渗透压升高,不能适应淡水低渗透压环境,大部分会自然死亡。对这些河蟹应趁其活时及时捕抓出售。
2、感冒死亡
秋冬季白天黑夜温度变化大,水温差别也大,有时达l0℃,河蟹很不适应,容易感冒,导致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而死亡。预防办
法是:平时要注意调节水位,控制水温剧变.注入新水时温差不要大于3oC,水面要种些水葫芦水花生等覆盖植物。但不要大于水面的1/2。天气变化时,要加深水位。
3、消化不良死亡
因气压、水温变化,河蟹的食欲改变,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而死亡,这就是平时所说的“胀死”,严重时会全部死亡。防治办法:①改变水质、定期用石灰水消毒;②在食物中定时加抗菌素和生长素;⑧不喂或少喂植物性饵料;④投食要定时定量,水温下降时要适当减少其投饵量。
二、巧捕方法
秋冬两雹正是河蟹捕捞的旺季,成蟹需尽快起捕销售,幼蟹应抓紧捕捉投放或并塘。因为河蟹能在水中生活,又能上岸活动,在环
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又会掘洞而居,所以捕捞较为困难。捕捉成蟹,人们常利用其生殖洄游习性,在其洄游通道上进行捕捉与成蟹相比,幼蟹却不具有这一习性,捕捉起来就更为困难人们总结了以下几种捕捞方法。
l,地笼捕捉法幼蟹由于增长体重及脱壳的需要,摄食较为旺盛在水温适宜的情况下,它们常在池边浅滩处及水草丛中寻找食物,这时捕捉幼蟹可设置地笼、网套等捕捞工具,一般在第一天晚上放置,第二天早上起捕。由于幼蟹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常在夜晚
出来找食,在地笼中先放入河蟹喜食的鱼肉动物内脏等饲料进行引诱,效果会更好。
2、抄网捕捉水草是幼蟹培育池中不可缺少的物质,由于水草幼嫩、可口,还能起到遮荫避暑的作用,幼蟹常在这里栖息捕捉时,可用手抄网等工具快速抄入水中,然后迅速地连水草一起捞起,由于幼蟹较为敏捷,遇声响后立即下潜.而落入网袋,剔除杂物,即可一一捕捉。
3、拖网捕捉若池中幼蟹密度较高,可用拖网捕捉。捕捉时,可将拖网沿池边来回拖拉.幼蟹会被动进入网袋.起网后即可捕捉。
使用这种方法,常在并塘后的幼蟹池中进行.使用时要注意次数不能过多,防止搅混水体,引起池中缺氧,造成存塘幼蟹死亡。
4、流水刺激捕捉将池水排干,幼蟹常钻人洞中或潜入底泥。这时,可利用幼蟹具有逆流而行的习性,用微流水刺激,待幼蟹出来
时捕捉。方法是在池中央理一道小沟,在池塘的一边缓慢进水.另一边以相同的速度出水,在水流处,常有许多幼蟹逆流而行,并进入小沟,捕捉起来极为方便。
5、搭巢捕捉利用幼蟹穴居的习性,在捕捉时,可事先有意识地投放砖块、瓦片等障碍物,待池水排干后,幼蟹会自动地钻入其中.掀开砖块、瓦片即可捕捉。在冬天.池水抽干后,沿池边用湿草包、水草团、农用薄膜等覆盖。因其中温暖.幼蟹会以此为巢穴,捕捉时,可顺次地掀开这些覆盖物。
6、挖洞捕捉池水抽干后,幼蟹常钻人洞中。发现蟹洞,可用小铲沿池边挖穴,挖到洞底,即捕捉。
7、干塘捕捉将池水快速抽干,因幼蟹来不及打洞而暴露池底,可直接下水捕捉。综合使用上述各种幼蟹捕捉法,可干净、彻底地捕完池蟹。
(通联:I10200.辽宁省辽中水利局养殖场)

家禽结核病的症状、预防及禽病治疗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人畜共患疾病。主要有人型、牛型和禽型等,病原可在人、畜、禽之间相互传播。禽结核病是由禽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avium)引起家禽和鸟类的一种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该病的特点是呈慢性经过,渐进性消瘦、贫血、产蛋减少或不产蛋,各器官尤其是肝、脾和肠道形成结核结节。一旦传入养禽场则长期存在,很难根除,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为发生广泛,人畜共患,禽结核病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1病原

禽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禽结核杆菌属于抗酸菌类,普遍呈杆状,两端钝圆,也可见到棒状的、弯曲的和钩形的菌体,长约13m,不形成芽胞和荚膜,无运动力。该菌细胞壁中含有大量脂类,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强,特别对干燥的抵抗力尤为强大;对热、紫外线较敏感,在60℃条件下30min即死亡;对化学消毒药物抵抗力较强,对低浓度的结晶紫和孔雀绿有抵抗力,因此分离该菌时可用2%~4%的氢氧化钠、3%的盐酸或6%硫酸处理病料,在培养基内加孔雀绿等染料以抑制杂菌生长。
禽结核分枝杆菌可在25~45℃范围内生长,但最适生长温度为39~45℃,最适pH值为6.8~7.2。该菌为需氧菌,对营养要求严格。初次分离该菌时,需用专为培养分枝杆菌而配制的培养基(LowensteinJensen氏浓蛋培养基或蛋黄琼脂培养基等),含有5%~10%二氧化碳的空气环境能促进其生长,如果培养基中含有甘油则可形成较大的菌落。该菌生长速度缓慢,一般需要1~2周才开始生长,3~4周方能旺盛发育。

2流行病学

家禽结核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最常发生于北温带。在美国发病率最高的为中北部各州的鸡群,而西部和南部各州鸡群的发病率低。在加拿大的不同地区,鸡结核病发病率的差异很大,从1%~26%不等。拉丁美洲国家也有该病的存在,但发病率不高。在欧洲也有不少关于家禽结核病的报道。在非洲禽结核病发病率较低,在肯尼亚曾报道过小火烈鸟的禽结核病。在我国于1978年首次由甘肃农业大学王锡祯等报道了鸡结核病的存在和流行。近几年来,国内有关鸡结核病诊治方面的报道相继增多,已引起养殖行业的高度关注。

结核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前者由于病禽咳嗽、喷嚏,将分泌物中的分枝杆菌散布于空气,或造成气溶胶,使分枝杆菌在空中飞散而造成空气感染或叫飞沫传染;后者则是病禽的分泌物、粪便污染饲料、水,被健康禽食入而引起传染。所有的鸟类都可被分枝杆菌感染,家禽中以鸡最敏感,火鸡、鸭、鹅和鸽子也可患结核病,但都不严重,其他鸟类如麻雀、乌鸦、孔雀和猫头鹰等也曾有过结核病的报道。各品种的不同年龄家禽都可以感染,虽然老龄禽比幼龄者严重,但在幼龄禽中有时也可见到严重的开放性结核病,这是传播强毒的主要来源。

3、家禽结核病的临床症状

禽结核病的病情发展缓慢,早期感染看不到明显的症状。待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到病禽不活泼,易疲劳,精神沉郁。以内脏出现结核结节及体重减轻、消瘦、死亡为主要特征。有些个体虽然食欲良好,但通常表现为进行性消瘦,尤以胸肌消瘦明显,胸骨明显突出,甚至变形。此时,病禽羽毛蓬松、暗无光泽,禽冠、肉髯和耳垂贫血,比正常的薄,偶尔呈淡蓝色,无毛部位皮肤粗糙。因肝脏病变,可见有黄疸。如果病禽关节或肠道受到侵染,可出现一侧性跛行、翅膀下垂,或顽固性腹泻。随着病程发展,触诊腹部可能发现沿肠道分布的结节,最后衰竭死亡,有的甚至发生肝、脾破裂而突然死亡。一般病程2~3个月,甚至1年以上,发病时,产蛋禽产蛋率下降,甚至停产,受精率和出雏率下降。

4病理变化

禽结核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贫血、消瘦,各内脏器官(除神经系统外)出现典型黄灰色干酪样结节。结节坚硬易摘除,外包一层纤维组织性包膜,结节病变最常见于肝、脾、肠、肺等器官。骨髓、心脏、肾、卵巢、睾丸和皮肤通常无结节出现。肝、脾和肠管上出现不规则的、大小不等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结节。肝、脾肥大通常具有示病意义,脾脏肿大2~3倍,有时发生破裂而出现致死性出血。结核结节大小不等,有时直径达数厘米。大结节常有不规则的瘤样轮廓,表面有时可见到较小的颗粒或结节。结节切开时内容物呈黄白色干酪样坏死,结节周围有一层纤维素包囊,通常不发生钙化。肺脏的损害通常没有肝脏和脾脏严重。肠道结核时,有粟粒、豌豆粒或鸽蛋大小的结节突出于肠管浆膜表面,切面为干酪样坏死物,肠系膜形成典型的珍珠病。


5诊断

5.1临床诊断

如果发现病禽不明原因的日渐消瘦、贫血、产蛋下降或停止等临床症状,又不能确诊为其他慢性病时,可初步怀疑患有结核病。尸体剖检是诊断该病最简便又最特异的方法,肉芽肿比较有特征,在肝、脾、肠道发现典型的结核结节病变,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5.2实验室诊断

主要包括细菌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血清学方法、动物接种和鉴别诊断等方法。

5.2.1细菌学检查

5.2.1.1涂片镜检取病、死禽的结核病灶病料,直接制成抹片,染色,镜检。由于该菌具有抗酸染色的特性,多采取萋-尼(Ziehl-Neelsen)氏染色法(简称热抗酸染色法)和开杨(Kinyoungs)氏染色法(简称冷抗酸染色法)染色,镜检时,见到单个、成对、成堆、成团的红色杆菌,可初步诊断为禽结核病。染色前,涂片应用酒精乙醚脱脂30min。

5.2.1.2荧光染色检查涂片固定用0.1%的金胺石炭酸液或黄连素液染色,用荧光显微镜检查结核杆菌呈黄绿色荧光。

5.2.1.3分离培养法取病、死禽的病料用5%的草酸处理,或用10%的磷酸三钠,4%NaOH或20%安替伏明处理,随之在含青霉素的Dubos氏固体培养基上培养,Stonbrink氏培养基也适合于分离禽结核杆菌,于40℃、5%~10%CO2的培养条件下,培养6~8周后观察结果。

5.2.2结核菌素试验(变态反应)结核菌素对确定禽群中有无结核病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用禽结核杆菌制备的结核菌素要比哺rǔ动物结核杆菌制备的结核菌素的阳性检出率高,且反应更明显。用禽型结核菌素0.1mL,注射于一侧肉髯皮内,对侧作对照,48h后检查,与对侧肉髯比较,注射侧出现肿胀和发红,则判定为阳性反应。

5.2.3血清学方法用于禽结核诊断的方法有快速全血平板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5.2.3.1快速全血平板凝集试验抗原是用0.5%石炭酸生理盐水将禽结核菌培养物配成10%悬浮液,用18#针头刺破禽冠或翅静脉取血一滴,在玻片上与抗原一滴混合,1min后出现凝集反应即认为是阳性。据有关资料证明,凝集试验比结核菌素试验更可靠。

5.2.3.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假阳性比较常见。其特异性低于结核菌素试验。

5.2.4动物接种病料经处理稀释后,给鸡或家兔静脉接种0.1mL细菌,可在30~60d内死亡,剖检可见肝、脾肿大和病变。皮下或肌肉注射同剂量细菌时,则病程缓慢,最后仍可发生死亡。

5.2.5鉴别诊断该病应注意与肿瘤、伤寒、禽霍乱等相鉴别。结核病最重要的特征是在病变组织中可检出大量的抗酸杆菌,而在其他任何已知的禽病中都不出现抗酸杆菌。

6防控措施

6.1预防措施

禽结核病为人畜共患病,因此防疫工作十分重要,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和扑灭措施。

6.1.1控制措施定期开展禽结核病检测(血清学监测),发现病禽,立即淘汰,尤其要全部淘汰患病老龄蛋禽群(最危险的传染源),并采取清群措施,半年后复检1次,直到检不出阳性为止。

6.1.2扑灭措施养禽场一旦发现结核病,应及时进行处理,病死禽焚烧或深埋。禽舍及环境应彻底清扫和消毒,粪便堆积发酵、沤肥。必要时改建禽舍,引进无结核病禽群,建立新的禽群。在引种前,隔离检疫2个月(进行2次结核菌素试验),并在无结核病环境中饲养。

6.1.3免疫预防目前,虽然有使用结核病灭活疫苗以及卡介苗与灭活苗的混合疫苗对禽进行预防接种的报道,但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6.2治疗措施

一旦发病,通常无治疗价值。但对价值高的珍禽类,可在严格隔离状态下进行药物治疗。可选择异烟肼(30mg/kg)、乙二胺二丁醇(30mg/mL)、链霉素等进行联合治疗,可减轻临床症状。建议疗程为18个月,一般无毒副作用。

母猪乏情的原因分析 预防方法及治疗措施


在养猪生产中,母猪乏情问题是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直接影响母猪生产力的关键问题,也是造成猪场经济效益损失的主要原因。一般猪场有5—15%青年母猪达到性成熟和体成熟仍未发情;约有10-15%母猪断奶后乏情,有些个体户饲养瘦肉型母猪缺乏营养,管理水平差,乏情母猪达50%以上。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母猪乏情的原因分析预防方法及治疗措施。

1、原因分析

母猪断奶后不发情也称为母猪断奶后乏情。正常85%~90%的经产母猪在断奶的7天之内就会有发情的表现,只有大概65%~70%的青年母猪是在第1次分娩之后的7天之内可见发情表现。

母猪断奶后再发情并不会被较低的环境温度所影响,反而是如果环境的温度超过30℃时,会抑制母猪卵巢和发情活动。每年夏季的7、8、9月,断奶的成年母猪乏情率较其他阶段断母猪要高,尤其是初产的青年母猪,乏情时间会持续数十天。在临床生产中观察,通过采取血样激素进行分析可知,患猪血清孕酮浓度低于1.5纳克/毫升,所以不发情母猪的卵巢没有黄体。舍外饲养或整群关闭饲养的成年母猪产后发情受季节的影响很严重,如果整天将母猪关在黑暗或一直被光照射的环境中,会有很不利的影响产生。临床实际表明,母猪每天接受超过12小时的光照时间就会抑制发情和生殖。

母猪断奶后在合圈饲养条件下再发情会受到猪群大小的影响。断奶后单独圈养的成年母猪发情率要比成群圈养的母猪高,因为猪群越大,咬架情况越严重,蹄肢病和乳腺疾病的发生率越高,导致猪群中每只母猪对营养吸收控制能力降低。

能量吸收不充足是导致母猪乏情最常见的营养因素。母猪配种时的状况和哺乳期的饲养管理联系非常大,尤其是后备母猪,应该严格控制泌乳期成年母猪的体重损失在最低限度。母猪哺乳期经过一星期之后,应该任其自由进行采食。夏天天气炎热,应该确保猪只的食欲。母猪成群饲养时,要特别维护个别瘦弱的母猪。

2、预防方法

正常哺乳期母猪每天需要采食2.5千克的日粮,然后根据母猪所带仔猪的数量从而相对应的给饲料量提高,按照母猪每带1头哺乳仔猪提高饲料量0.3千克的比例,或者干脆任由母猪进行自由的采食,对于母猪断奶后再发情和仔猪的生长都有益处。断奶后非常瘦的母猪或者是几头合栏而采食量不够比较瘦弱的母猪,要进行单栏饲养,任其自由采食,对于体况的恢复和发情具有促进作用。每天让试情公猪和母猪接触1次,促进母猪的发情;此外,在母猪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或者给母猪饲喂适量新鲜的青饲料以补充维生素,并且增加母猪运动和光照时间,防止母猪因为太肥而乏情。

3、治疗措施

初产母猪肌肉注射,具体操作是在断奶的当天用孕马血清1000~1500单位。经产母猪经过15天还是没有发情表现的,要时刻留意观察,如果21~23天没有发情表现,依据母猪的膘情状态、体形大小,再次肌肉注射孕马血清1000~1500单位。

有的母猪外观健康,膘情适中,食欲无异常、生殖器官没有器质性疾病,但是在配种年龄仍然不发情或者发情不明显的,或者是产后母猪断奶后长期不发情,可以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进行喂服,每天2次,每次200~300毫克,3天为1个疗程。一般乏情母猪会在1个疗程后发情配种,若第1个疗程的效果不明显,应该停药2天,然后再继续服1个疗程。维生素E治疗母猪乏情有达80%左右的治愈率,发情后配种受胎率与正常发情母猪一样,并且可以正常妊娠产仔,所以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有效、方便并且易行。

经产母猪在断奶后20天至4个月没有发情表现,但是食欲正常,营养状况中等或瘦弱的情况,主要是因为饲料营养差,导致母猪营养不良,瘦弱,气血亏虚,引起生殖机能紊乱,卵巢机能下降,最终导致乏情。可以将500克红糖放入干净的铁锅或者铝锅中,用旺火加热熬焦即可,加适量水煮沸10~15分钟,再拌到饲料中候温,1次给患猪喂服。大多的乏情母猪在服用1剂之后即可发情,少数乏情母猪服用2剂之后可见效果。

母猪乏情的原因分析
一、营养因素:
1、营养不足或过剩导致母猪过瘦过肥,抑制卵巢机能,过瘦母猪长期缺乏营养、发育不良,激素水平低,卵泡不能发育,所以不发情。过肥母猪因卵巢内和周围脂肪积累过多,不利于卵泡和卵子发育,输卵管周围脂肪过多,不利于卵子的运行。另外,泌乳期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失重过大,容易引起断奶后长期不发情。
2、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不足引起生殖系统发育不良、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如能量、氨基酸、VA、VE、泛酸、硒、锌等,其中VE不足常见,因VE极易在空气中氧化,配合饲料虽加入足量的VE,但因放置时间长被氧化而减少,VE是促进性腺发育的必须元素,缺乏以上元素造成卵巢发育不全。
二、疾病因素。
1、繁殖障碍型疾病:如细小病毒、伪狂犬病、蓝耳病等、除了可引起典型的繁殖病状(产仔率低、流产、死胎、木乃伊等)外,还可以导致不规律发情或不发情。
2、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如子宫内膜炎、阴道炎等,导致子宫机能减退,子宫分泌前列腺不足,卵巢黄体不能消退,形成持久黄体而不发情。

3、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具有雌激素的作用,引起假发情。

4、繁殖器官畸形也可引起母猪乏情。此外,还有慢性消耗疾病也可引起母猪不发情。

三、内分泌因素

发情的主要原因是卵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垂体不能分泌足够的足性腺激素以促进卵泡发育成熟及排卵。

1、下左脑——垂体-——卵巢轴机能紊乱,缺乏有效整合,有的环节出现问题造成与生殖有关激素分泌无规律或激素水平低导致不发情。

2、卵巢发育不全、卵巢静止、卵巢萎缩促使性腺激素分泌不足,卵泡不发育。雌激素水平低无法启动发情。

3、持久黄体或黄体囊肿维持较高的黄体酮水平,抑制其它激素分泌造成不发情,母猪长期不发情,青年母猪初情期后2——3个月不发情,经产母猪断奶后长期不发情都是持久黄体所致,而持久黄体的形成往往是子宫炎症引起,由于炎症不能分泌足够的前列腺素,以致黄体分泌消退卵泡不能发育,所以不发情。

4、卵泡囊肿

囊肿较小时,母猪经常发情,发情持续时间长,屡配不上。较大囊肿会造成母猪不发情,处理办法注射大量,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每日一次,一次肌注2000——3000IU,连用3——4日。

分析以上各种影响母猪乏情的因素,可根据不同原因进行处理,但利用综合性措施效果较好,下面提出一种解决母猪发情的办法,供参考使用。

一、科学饲喂,控制种猪腺膘情,采用多种方法催情,促进卵泡发育。

泌乳期充足营养减少失重;后备母猪防止过肥、过瘦后备母猪发情前2—3周,经产母猪断奶后进行优饲,防止用霉变饲料喂母猪,定期添加VA、VD和VE。母猪断奶当天肌注、VA、D0.5ml。亚硒酸纳注射液5ml。母猪发情配种肌注促排3号(LGHA3)200ug,母猪产前一周和产后一周,再肌注VA、D0.5ml和VE、亚硒酸纳5ml。

采用多种方法催情(对后备母猪)

①采用成年公猪逗情。②加强母猪运动。③换圈调入发情母猪圈内。④药物催情肌注PG-600,或用HCG500-1000IU,孕马血清1000IU。⑤孕妇尿。3-5个月孕妇尿经过滤拌料,连喂三天。⑥饮红糖水,红糖250-500g加热,熬焦加水煮沸,拌料喂2-3天。⑦将公猪的精液喷入母猪的鼻端,刺激发情。⑧喂新鲜的韭菜。

二、预防和治疗疾病

对繁殖障碍传染病引起的乏情,可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对产前产后母猪做好保健,防治产后感染,产仔后连续用抗菌素注射三天,一天两次,做好产房消毒工作。

三、激素疗法

1、对青年母猪,到成熟年龄不发情母猪,采用PG-600或用氯前列腺烯醇肌注2ml,72小时后,再用孕马血清1000IU。

2、对到初情期仍不发情的母猪,一次肌注氯前列腺烯醇肌注2ml,HCG1000-1500IU。配种时一次肌注促排3号。

3、断奶后长期不发情母猪,肌注PMSG(孕马血清)1000IU。宫注氯前列腺烯醇肌注2ml。配种时注促排3号。

4、断奶母猪诱导发情。断奶当天或次日一次肌注PG-600或PMSG1000IU,配种时注促排3号。

5、对持久黄体或黄体囊肿母猪需先消除黄体。处理办法,一次肌注氯前列腺烯醇肌注2ml,宫注氯前列腺烯醇肌注2ml+抗生素(诺氟沙星)+30%盐水200-300ml(针对子宫炎症),72小时后再注孕马血清1000IU或用PG600。配种时注促排3号。

母猪乏情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治疗方法


母猪乏情是母猪母猪障碍症的一种重要表现,通常可分为后备母猪乏情和经产母猪乏情,两种情况在养猪场普遍存在,给养猪户的效益造成影响,现将引起后备母猪乏情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1、原因分析

母猪饲料中缺少营养,或者是饲料中的营养过剩,导致母猪太瘦或者太肥,引起卵巢机能的抑制。体型太瘦的母猪长期缺乏营养,会导致发育情况差,激素水平比较低,卵泡不发育,最终导致不发情;体型太肥的母猪,会因为卵巢内和周围积累太多的脂肪,对于卵泡和卵子发育产生不利影响,输卵管的周围存在太多的脂肪,卵子的运行也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泌乳期的母猪,尤其是初产母猪失重过大,容易导致在断奶后的长期乏情。

繁殖障碍型疾病,比如细小病毒、伪狂犬病、蓝耳病等,不仅引起患猪表现典型的繁殖疾病的症状,而且会导致发情无规律或者是不发情;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比如子宫内膜炎、阴道炎等,会降低患猪的子宫机能,导致子宫分泌的前列腺素少,卵巢黄体不消退,形成持久黄体而导致不发情;玉米赤霉烯酮毒素能够发挥雌激素的功能,导致母猪表现假发情;生殖器官畸形也可导致母猪乏情。

母猪断奶后乏情,通常是由于青年母猪初配年龄过早。瘦肉型品种及其二元杂交母猪,6月龄时部分青年母猪进入初情期,此时母猪配种受孕,影响母猪本身增重,产仔断奶后发情明显推迟。正常情况下,母猪经过泌乳期失重25%左右,并不影响母猪断奶后的正常发情配种。若日粮营养缺乏,泌乳量又大,带仔过多,母猪就会异常消瘦。过瘦母猪发育不良,激素水平低,卵泡不能发育,所以不发情。

卵泡囊肿,在囊肿体积比较小的时候,母猪通常可以发情,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但是屡配不孕;如果存在的囊肿比较大的时候,引起母猪乏情。

母猪是多周期发情的家畜,常年都可发情配种。但是炎热的夏季仔猪断奶后7d,母猪发情率比其他季节要低20%,特别是初产母猪更加明显,环境温度在30℃以上时,就会干扰母猪的发情,减少采食量和排卵数,持续32℃以上高温时,很多母猪会停止发情,甚至中暑死亡,尤其是限制性饲养的圈舍,母猪活动空间比较小,有的不接触地面,热应激导致母猪的采食量降低,正常激素分泌机能出现障碍,母猪断奶后乏情也比较突出。

2、防治措施

给予母猪合理的饲喂方式,尽量控制种猪的膘情。泌乳期的营养比较充足,失重减少。避免后备母猪过肥或者过瘦,在后备母猪发情之前的2~3个星期,经产母猪在断奶之后要采取优饲原则。定期在母猪的饲料中添电解多维500g/t,连续使用5~7d可以补充维生素,有利于促进母猪发情。在原料方面加以控制,不能给母猪饲喂发霉变质的玉米或者是其他变质的原料。在饲料混合的时候添加适量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可以有效的减少霉菌毒素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采用饲料中投药的方式给母猪进行保健,及时给母猪进行驱虫工作,同时用80%乐多丁(延胡索酸泰妙菌素)125g/t添加到饲料中,连续添加14d,可以避免因为生殖道感染而导致母猪乏情。母猪产房要遵循生物安全程序,母猪进入产房之前,要对其体表进行清洁消毒,尤其要注意母猪的后驱以及乳房和阴户等处。母猪生产之后,要及时擦洗和清洁其后驱、乳房及胎衣接触过的产床等。母猪在哺乳期要用药液擦洗其乳房,每天擦洗2~3次。每个星期进行带猪喷雾消毒2~3次。按照本场制定的免疫程序给母猪接种疫苗,避免因为发生病毒性繁殖障碍疾病,从而导致母猪乏情。

诱导不发情的母猪发情,可以将公猪或者是正在发情的母猪调入其圈舍内;或者是将不发情的母猪并圈和换圈饲养,刺激其发情。体型太瘦的母猪如果不发情,应该进行加料催情;体型太肥的母猪不发情,则应该采取减料或者停料的方式进行催情。还可以采用维生素疗法,具体是在母猪的饲料中额外添加电解多维500g/t,连续添加5~7d;还可以给个别患猪饲喂维生素,每次10~15mL/头,每天喂服1次,连续饲喂5d为一个疗程。对症疗法是在母猪生产出4~5头仔猪以后,在饲料中添加80%乐多丁125g/t,生产之前和生产之后连续使用7~14d,对于母猪产后炎症的感染有比较好的效果。表现乏情的后备母猪可以肌肉注射800~1000U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以诱导母猪发情,如果再继续注射600~800U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促进排卵,一般在3~5d内乏情母猪会出现发情和排卵表现。后备母猪到10月龄仍然不表现发现,怀疑是遗传因素引起的乏情,要及时淘汰。

1、后备母猪乏情
瘦肉型良种后备母猪的初情期(第1次发情)为160~200日龄,超过210日龄或体重超过120kg不发情者为乏情。
1.1引起后备母猪乏情的原因
①选种失误:缺乏科学的选种标准,特别是后备母猪紧张时见母即留,使不具备种用价值的猪也当后备母猪留作种用。
②卵巢发育不良:长期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或寄生虫病的小母猪,卵巢发育不全、卵泡发育不良,使激素分泌不足而影响发情。
③饲养和管理不当:a.饲料营养问题:后备母猪的饲料营养水平过低或过高,喂料过少或过多,造成母猪体况过瘦或过肥,均会影响其性成熟。有些后备母猪体况虽然正常,但在饲养过程中,长期饲喂含维生素A、E、B1、叶酸和生物素较低的育肥猪饲料,使性腺发育受到抑制,性成熟延迟。b.群体大小问题:后备母猪每圈最好饲养4~6头,1圈单头饲养和饲养密度过大、频繁咬架均可导致初情期延迟。
④公猪刺激不足:母猪的初情期早晚除由遗传因素决定外,还与后备母猪开始接触公猪的时间早晚有关系。实验证明,当小母猪160~180日龄时,用性成熟的公猪进行刺激,能使初情期提前30天左右。公猪与母猪每天接触1~2小时产生的刺激效果与公猪和母猪持续接触产生的效果一样,用不同公猪多次刺激比用同1头公猪多次刺激效果好。
⑤母猪安静发情:极少数后备母猪已经达到性成熟年龄,其卵巢活动和卵泡发育正常,却迟迟不表现发情症状,或在公猪存在时不表现静立反射,这种现象叫安静发情或微弱发情。这种情况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国外引进猪种和培育猪种,尤其是后备母猪,发情表现不如土种猪明显,但采取相应措施后,母猪能够发情受孕。
⑥饲料原料霉变:对母猪正常发情影响最大的是玉米霉菌毒素,尤其是玉米赤霉烯酮。此种毒素的分子结构与雌激素相似。母猪摄入含有这种毒素的饲料后,其正常的内分泌功能被打乱,导致发情不正常或排卵抑制。
1.2后备母猪乏情的预防措施
①合理选种:选择健康、有6对以上有效乳头,且肚脐前有3对乳头的小母猪作种猪。此外,小母猪还应体长腹深、四肢强壮、外阴大小适中、后躯丰满。
②及时换料:后备母猪体重达60kg后改饲怀孕母猪料。
③调控体质:体质瘦弱的母猪应加强营养,短期优饲,使其尽快达到7~8成膘;对过肥母猪实行限饲,多运动少喂料,直到恢复种用体质。
④投药保健:及时用伊维菌素驱虫,并用阿散酸(200g/t)或土霉素(1000g/t)拌料,连续使用14天。
⑤免疫接种: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猪瘟、伪狂犬、蓝耳病、细小病毒和乙脑疫苗等),以防病毒性繁殖障碍疾病引起的乏情。
⑥饲料控制:避免使用霉变的玉米或其他变质饲料。为了减少霉菌毒素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可在饲料混合时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1~2kg/t(如:加强型百安明3.0)。
1.3后备母猪乏情的治疗措施
①VE疗法:后备母猪饲料中额外添加维生素E300g/t,连续使用10~15天。也可以个别喂服,母猪每次每头饲喂200~300mg,1天饲喂2次,连续饲喂3天为1个疗程。
②诱导发情:对不发情的后备母猪作调圈或并圈处理,将成年公猪放入后备母猪圈内,每次1小时,每天2次。也可将正在发情的母猪放入乏情母猪圈中诱情,或将乏情母猪驱赶到舍外运动,促其发情。
③饥饿处理:对过肥母猪进行饥饿处理。具体做法是喂料减半或在保持正常供水的前提下停止喂料1~2天。
④激素处理:对不发情的后备母猪肌注800~1000Iu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诱导发情和促使卵泡发育,再注射600~800Iu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排,母猪一般在注射后3~5天内出现发情和排卵。也可用激素合剂PG600,1次注射1头份。
⑤及时淘汰:如果后备母猪到10月龄还没有发情,而且身体状况良好,无任何疾病,可能是遗传因素引起的乏情,应及时淘汰。
2、经产母猪乏情
经产母猪断奶后的再发情,因季节、天气、哺乳时间、哺乳仔猪头数、断奶时母猪的膘情和生殖器官恢复状态等不同,发情时间早晚也有差异。
经产母猪发情的一般规律是:断奶后由于黄体的迅速退化,卵泡开始发育,到第3~5天可见外阴部发红肿大,第7日便可配种。夏季高温、高湿季节,母猪断奶后再发情的时间稍有推迟,一般不超过断奶后第10天,大部分猪可配种。如果母猪断奶后10天以上仍不发情,应考虑改善饲养管理。15天以后仍不发情则为经产母猪乏情。
2.1经产母猪乏情的原因
①胎次年龄:一般情况下,85%~90%的经产母猪在断奶后7天内表现发情。但初产母猪只有60%~70%在首次分娩后1周内发情。这就是养猪业中普通表现的2胎母猪不发情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后备母猪身体仍处于发育中,按体重来讲没有完全达到体成熟;另外后备母猪在第1胎的哺乳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哺育的现象,从而使母猪的子宫恢复过程延长,这就使2胎母猪产仔数降低。
②气温与光照:炎热的夏季,环境温度达到30℃以上时,母猪的卵巢和发情活动受到抑制。所以,7~9月份断奶的成年母猪乏情率比其他月份断奶的高,青年母猪尤其明显。这些母猪不发情的时间有的能超过数十天。季节对舍外和舍内饲养的母猪发情影响都很明显。每日光照超过12小时对母猪发情有抑制作用。此外,高温使公猪精液质量严重下降,从而导致母猪返情率上升。
③猪群大小:与后备母猪有所不同,断奶后单独圈养的成年母猪的发情率要比成群饲养的母猪高。原因是随着猪群的增大,猪只彼此间相互咬架,增加了蹄肢病和乳腺病的发生,使营养吸收效果变差;公猪和人工观察发情效果变差。
④饲料质量:饲料质量低劣,特别是玉米霉变,使母猪的内分泌紊乱,导致母猪乏情和不排卵。
⑤营养水平:引起经产母猪乏情的最常见营养因素是饲料能量不足。对母猪而言,配种时的体况与哺乳期的饲养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哺乳期母猪体重损失过多将导致母猪发情延迟或乏情,初产母猪尤其如此。在分娩1周后,哺乳母猪应自由采食。
⑥管理因素:断奶太迟、哺乳期延长将使母猪体重丢失过多、体况偏瘦,从而引起母猪延迟发情或乏情。缺乏较好的配种设施,配种人员对母猪的发情鉴定技术和配种技术不过关,也将引起对母猪发情的失控。
⑦MMA综合症:患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和无乳症的母猪发生乏情的比例极高,因此,控制三联症是解决这些母猪乏情的前提。

⑧病源因素: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脑病毒病和附红细胞体病等均能引起母猪乏情及其他繁殖障碍症。

2.2经产母猪乏情的预防措施
①加强管理:哺乳期母猪每天基础代谢所需饲料量为2.5kg,再根据哺乳仔猪头数的多少相应增加饲料喂量,哺乳1头仔猪增加饲料0.3kg。哺乳期母猪自由采食,断奶后母猪根据体质合圈,体质差的合在一起,特别瘦弱的母猪单独饲养。
②提高营养:炎热季节哺乳母猪的饲料中应添加2%~3%油脂或脂肪粉,以保证母猪摄入足够的能量,满足泌乳的需要。饲料中添加油脂还能改善饲料的适口性,提高母猪的采食量。对个别瘦弱的母猪应加强营养,进行特别维护。在母猪饲料中适当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或喂以青饲料补充维生素,可促进发情。此外,每天用试情公猪与母猪接触1次,可促进母猪发情。适当增加母猪运动和光照时间,可避免母猪过于肥胖而不发情。
③保证饲料质量:严格控制玉米等饲料的品质,不饲喂霉变原料,并在饲料中加入适量霉菌毒素吸附剂。
④保健投药:饲料中添加阿散酸200g/t,连续饲喂15天,以防母猪患附红细胞体病引起乏情。
2.3经产母猪乏情的治疗措施
①不发情的母猪栏中调入公猪或将正在发情的母猪调入圈内诱导发情,将不发情的母猪并圈和换圈,以刺激发情。对体瘦不发情母猪加料催情,对体肥不发情母猪则减料或停料(不停水)催情。
②VE疗法:对体况良好、健康、食欲正常、生殖器官无病变的母猪,可用VE治疗。个体治疗法为每头母猪每次饲喂200~300mg,每天饲喂2次,连喂3天;群体治疗法为在饲料中添加VE300g/t,连续饲喂7~10天。
③对症治疗:如果母猪患有子宫内膜炎,每天用安灭杀消毒剂稀释后冲洗子宫1次,连续冲洗3天。之后在每头病猪子宫内投放达利朗栓剂2粒(如作为母猪产后预防则每头投药1粒)。同时肌注青链霉素或在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250g/t,连续饲喂7天。
④红糖疗法:断奶后体况瘦弱、断奶20天以上不发情的母猪,用红糖500g炒焦,加入1000g水煮沸1.5分钟,拌料1次喂服。
⑤激素疗法:对初产母猪断奶后当天肌肉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1000~1500Iu。经产母猪断奶后15天仍不发情,应密切观察发情状况。在21~23天仍不发情,则应根据膘情状态和体形大小,肌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1000~1500Iu,同时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00Iu,或1次注射1头份催情合剂PG600(PMSG+HCG)。


如何预防养殖过程中河蟹底板不干净现象



现在已是金秋季节,风吹稻浪,蟹香肥美,好一幅丰收喜悦的秋景图,很多蟹农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养出的河蟹给他们带来了可观效益,但也有一部分蟹农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究其原因,人家的河蟹金爪、白肚,青背,规格大、形象好、质量高,不用说,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河蟹经纪人抢着要,而他们塘口爬出的河蟹,身体不干净,爪子与底板布满铁锈一样的东西,发黄、发黑,即使用刷子等工器具处理也不易除净,附着力很强,河蟹虽然养大了,但由于底板发黑严重影响卖相,河蟹留在塘口无人问津,急坏了这些蟹农,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河蟹养殖中后期,由于投喂量的增加,大量残饵、排泄物若未及时分解清除,底改不到位,水草死亡腐烂后造成底质酸化,腐蚀蟹壳而引发底板及爪子出现铁锈发黄、发黑现象,不仅外观不好看、而且影响河蟹的品质,进而影响河蟹的销售。
要防止出现这些现象,重点要做好预防工作:
一是在养殖期间,注重水草的生长,要经常使用氨基酸营养肥促进水草的生根发芽,防止水草死亡,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时,出现的少量水草死亡要及时打捞,并作解毒处理,如个别塘口,种草不是特别成功,水草不足部分可用水花生替代。
二是经常使用微生物制剂、底质改良剂,如“浓缩EM菌原露”、“复合枯草杆菌”等调节水质,活化底质,防止有害物质过高,底质酸败,定期使用生石灰,调节pH值,使pH值呈弱碱性。
三是尤其注意最后一次河蟹蜕壳前的底改,这是十分关键的技术措施,最好化学、生物底改双管齐下,加大底改用量与次数,快速、彻底分解酸败的有机物,活化池塘底部,确保河蟹最后一次脱壳在清澈的水质、清爽的底泥、干净的环境中完成,这样出塘河蟹一定清洁干净,为促销保收起到一个有力的推动作用,对已形成黄、黑底板蟹的塘口,可通过泼洒“甲壳净”来治疗。连用2~3次,注意休药期在20天以上,这样也可以对底板促净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0151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