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养殖户如何抓好扣蟹养殖管理


目前幼蟹培育已进入秋冬季管理的关键阶段,笔者依据多年从事幼蟹培育技术推广工作的经验,将近几年加强秋冬季管理提高幼蟹质量的一些做法总结归纳如下,供广大河蟹养殖户参考。
一、强化投喂,确保幼蟹体质强壮
由于水温降低的原因,幼蟹在漫长的冬季采食量很小,部分时段甚至停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幼蟹有时会因水温变化大,蟹池放养量大,换水或加水等原因而加大活动量或应激反应加剧。为确保幼蟹体质不会因此而迅速下降,必须加强秋季的饲料投喂。强化秋季投喂应从九月份开始,这样可使幼蟹基本能在越冬前完成2—3次蜕壳,不仅有利于提高幼蟹体质,而且可以降低小规格幼蟹的比例,也有利于提高幼蟹产量。秋冬季要首选蛋白含量高的优质饲料,并且以小颗粒或粗破碎饲料为最佳,这有利于个体小体质相对较弱的幼蟹也能如愿采食。在饲料中适时添加维生素和护肝类中草药对于提高幼蟹体质及抗应激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投喂量及投喂次数视天气、水质及幼蟹实际采食量而灵活调整。一般日投喂1—2次,日投喂量以投喂后3小时左右饲料无剩余为佳。冬季若遇光照充足水温回升或幼蟹活动量加大时适量投喂饲料是很有必要的。
二、及时防治纤毛虫,降低幼蟹的体能消耗
进入九月份以后,由于投喂量较大,可能会导致残饵、排泄物增多,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使蟹池底质恶化,幼蟹易被纤毛虫寄生或附着藻类,这对幼蟹的生长和健康都是不利的。可在水温降至20℃之前全池泼洒1—2次微生态水质改良剂和底质改良剂,预防纤毛虫寄生和藻类附着。建议在九月份以后至幼蟹停食前这一段时间选择晴天,防治纤毛虫1—2次。注意:防治纤毛虫应慎用重金属类药物,同时避开幼蟹蜕壳高峰期,否则会对软壳蟹有较大的危害。
三、适时杀菌消毒,防止幼蟹带病越冬
秋季若管理不善幼蟹可能会发生烂肢、腐壳或烂鳃病。一旦发现有此病症应立即治疗,否则在越冬期间便会出现幼蟹持续死亡现象,不仅影响幼蟹产量,而且存活下来的幼蟹在开春后也会迅速发病,因而必须做好防治工作。防治方法是在十一月份选择晴日连续泼洒二次消毒剂,同时内服抗菌素五天,一般一个疗程便可治愈。
四、要加大换水量,创造优良的水质环境
进入秋季,由于光照时间缩短光合作用减弱,蟹池中浮游植物的生长受抑制,大型浮游动物因而得以大量繁殖,加大了水中氧气的消耗。另外,秋季幼蟹活动量很大,池水浑浊度大,加之水温下降,生物降解能力也减弱,水质会因此而下降。为维护良好的水质环境,秋季幼蟹池换水量应提高到40%左右,排放更多有害物质,为幼蟹的生存创造一个更适宜的环境。如果换水量不足会导致幼蟹鳃丝发灰或发黑,呼吸受到影响。
五、要做好防护工作,减少损耗
一是防止幼蟹自相残杀。在饲料不足或饲料品质较差的情况下,幼蟹相互残杀异常惨烈。特别是已经性成熟的幼蟹对软壳幼蟹更具攻击性。因而秋季投足优质饲料,捕捉性早熟幼蟹,对提高幼蟹产量,减少残肢幼蟹和维护幼蟹体质均有很好的作用。二是防止敌害。进入秋季应及时清除池埂杂草,加强巡塘的次数,及时驱赶飞鸟,一旦发现鼠、蛇应立即采取药饵诱杀或器械捕杀。三是防止逃逸。严密关注进出水口和防逃设施,一旦发现幼蟹逃逸,应立即采取措施,特别是雨天夜里,要防止幼蟹集群掘洞而逃。四是防止偷盗。要加强秋冬季夜间值班,防偷盗分子的企图得逞。五是防止冻害。要保持秋冬季水位稳定,及时添加新水,下雪天要及时注水和清扫积雪,水面结冰后要及时采取人工破冰,注水等措施,防止幼蟹缺氧或受冻。

相关阅读

秋冬季节亲本河蟹池塘养殖管理要点


进入秋冬季节,是河蟹苗繁殖场(户)选择河蟹亲本的时期,亲本河蟹质量好坏是决定明年大眼幼体质量、产量的关键,一部分河蟹苗繁殖场(户)只看眼前亲本河蟹的质量好坏,忽视秋冬季节亲本河蟹池塘的养殖后期管理,造成成活率、繁殖率不高,为提高成活率、繁殖率,现将秋冬季节亲本河蟹池塘养殖管理要点提供给河蟹苗繁殖场(户),供大家参考。
一、坚持投喂饲料
对选择好的亲本河蟹池塘不断进行调查和观察,入秋后期,一部分河蟹已经开始爬岸,一部分硬化速度慢的河蟹在池塘中间,需要我们根据蟹池扣蟹的放养数量,每天的饲料投喂量计算出产量,再将产量减去爬岸的数量,得出池塘中硬化速度慢的河蟹数量,然后决定投喂饲料数量,同时增加动物蛋白饲料(冰鲜小鱼)的投喂量,坚持到河蟹池塘没有软壳蟹为止,入冬时节可以逐步改投植物性饲料(煮熟的玉米、小麦等),随着天气温度的下降可以适当减少投喂数量。
二、加强水质管理
秋冬季节的水质管理,主要是防止内源性池塘水质污染,具体方法一是用溴氯海因杀灭有害病菌,降低池塘里面病菌的浓度、相隔5天全池泼洒EM菌,有效抑制有害病菌的繁殖。遇雾霾天气要做好池塘增氧,遇冰冻天气要破冰通气,冬季河蟹亲本池塘的水位要控制在65-75CM,,同时做到定期注入新水,确保良好的水体环境。
三、做好杀虫、解毒工作
亲本河蟹池塘在入冬前须做好1-2次杀虫工作,每666㎡/1M水深用0.5PPM甲壳净、或0.5PPM硫酸锌溶液全池塘泼洒,杀灭蟹体的纤毛虫,一周后再用解毒灵全池泼洒降解过去池塘的有机类、聚酯类农药,确保亲本河蟹的质量。

秋冬季节大闸蟹养殖技术管理措施



一、饵料投喂
秋季是河蟹育肥时期,要抓住时机投足、投好饵料、确保其快速生长,适当增加螺、蚌、动物下脚料以及杂鱼等高蛋白饵料,使含高蛋白的动物性饵料占投饵总量的70%,另外投喂植物性饵料如小麦、大豆、南瓜等。每日投喂2次,日投喂量占河蟹体重的8%-12%,其中傍晚投饵量占日投饵量的70%,饵料投放在有水草的浅水区,布点要均匀,残饵要及时捞出,以免败坏水质。随着温度的降低,投饵量也应相应减少,水温低于10℃时应停止投喂。
二、水质管理
秋季蟹塘要保持水深1.2米左右,透明度保持30-40厘米,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值控制在7.5-8.5之间,保证池水水色始终处于“肥、活、嫩、爽”。初秋时应勤换水,一般5-7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3,换水时间一般要求在后半夜至上午10点以前结束;秋天如发现水质变坏或遇闷热天气,则应及时换水,必要时可在蟹塘中散投粒粒氧进行缓慢增氧,解除浮头现象;随着水温降低,换水次数应逐渐减少。一般每隔10-15天施用一次EM原露以调节水质,每月施用生石灰1-2次,用量为10千克/亩,以调节水中的pH值。
三、防逃
俗话说“秋风响,蟹脚痒”,进入秋季雷雨天气频繁,河蟹最容易逃跑,因此平时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和池埂四周,发现破损和漏洞等情况要及时进行维修、加固和堵塞,做好防逃工作。
四、清除敌害生物
要设法捕杀水老鼠和旱老鼠,清除池塘边上的水蛇、黄鼠狼等,并驱赶水鸟,及时清除池水边上的青泥苔,为河蟹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
五、日常巡塘
早上巡塘主要是检查有无残饵,以便安排好当天的饵料;中午巡塘主要是测水温,观察水色状况和池水变化;傍晚和夜间巡塘主要是观察河蟹的活动情况和吃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六、适时起捕
10月份开始可根据成熟蟹陆续上岸的特点,于夜间捕捉剩余的河蟹。对起捕的河蟹应及时用水冲净淤泥后放入暂养箱中静养2小时以上,让其自行清除鳃部淤泥,防止窒息死亡。
七、冬季管理
一般春节前后河蟹存塘价格会有所上扬,因此有部分养殖户会将河蟹存塘至春节出售,此时河蟹的存活率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如何提高河蟹在低温下的存活率,就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适当提高蟹塘水位,一般池中的水深要达到1.6米,并尽可能不使池水结冰。二是蟹塘内添加适量食盐,以降低冰点,适应河蟹生理需要,盐度以不超过0.3%为宜。三是蟹塘内要多布水草,同时,要在池埂上铺些柴草,以挡风遮雪,使雪水不能直接流入池内。

秋冬季节泥鳅等水产养殖管理技术措施



进入秋冬季节,随着气温的下降,水温逐渐降低。正是丰收的季节,而水质管理尤其重要,秋冬季是水产养殖生产管理的关键季节,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前功尽弃,特提出以下技术和管理措施:保持池塘水位稳定在寒冬季节适当提高水位,增加水体容量,既可保持相对稳定的水温,又可以改善水质条件,当水位下降10-15厘米时,必须补充新水,保持水位和水质稳定。定期调节好水质随着养殖动物的生长,池塘中相对密度增大,水体中残渣剩饵及排泄物的堆积,会消耗大量氧气,又会产生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氨氮累积增多,极易造成浮头甚至泛池。有清新水源的池塘,每隔10~15天应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注新水20~30厘米,并适当排放池底老水。无新水更换的要施用芽孢杆菌或光合细菌、硝化细菌、EM菌液等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以降低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PH值过高等因素对水体造成的危害。配备增氧机的池塘,在晴天中午12时至下午2时开机,促进表层水和底层水的循环,使溶氧均匀合理,增加鱼类食欲和提高抗病能力。合理投饲提高抗病力从10月初开始,随着水温下降加快,投喂量要逐渐下降,日投喂量分别下降至泥鳅总体重的2%-3%。另秋冬是摄食水草、螺蛳的高峰期,补足水草和螺蛳。进入冬季,适当补充投喂精饲料,使泥鳅生命活动的能量得以补充,提高成活率。水温10℃以上时,一般3-5天投喂一次,日投量为体重0.5%-1.0%;连续晴好天,水温上升到8℃以上时,泥鳅等水产活动增强,应适当增加投饲量。

投苗季节开始,河蟹养殖户如何合理选择购买优质扣蟹



优质扣蟹的选择
1、规格整齐,以120~300只/公斤为宜。
2、体格健壮,活动有力,反应灵敏,无伤病,无残肢。
3、扣蟹抽样检测-巴大911
九看
看额齿:额齿呈凹凸不平波浪型的即好,平直的就不好。
看侧齿:第四侧齿能肉眼看清,否则就不好。
看前节:第四节足的前节长而狭窄就好,短而宽的就差。
看刚毛:每节步足的刚毛少、短、稀就好,多而稠密的就差。
看长节:看第二步足长节,雪花纹多,肉质透明就好,如是土黄或苍白色就差。
看脐部:辨别“小老蟹”。
看肝脏:揭开背壳,肝脏呈金黄色而且有光泽即好,如是土黄或苍白色就差。
看鳃丝:揭开背壳,鳃丝紧密、鲜亮就好,如鳃丝发黑、疏松的就差。
看底板:扣蟹的底板如有锈斑或乌黑就说明培育池的水含盐量高或水质很差。
—拨
拨脐部:如脐步紧贴腹部,不易拨开,说明蟹种好。
—镜检
显微镜检测扣蟹步足的刚毛和鳃丝,主要检测细菌和寄生虫。也可检测肠道。
购买扣蟹五不要
不要买来路不明的扣蟹
不要贪图便宜
不要一味贪大
不要贪数量多
不要购买了网箱越冬扣蟹种

秋冬季节黄鳝的贮运方法



秋天是贮养和贩运黄鳝的最佳季节,掌握合理的贮养技术和运输方法,可赚取丰厚的地区和季节差价,是一项致富的好门路。

1、贮养技巧

先将用于贮养的缸、桶等容器洗净,消毒。60千克容量的容器,在气温低于30℃时,可贮养黄鳝30千克,另加新鲜清水25千。开始每隔半小时换水1次,待泥沙污物基本排净后,每隔4~6小时再换水1次。所换新水的水温、水质应与鳝池水基本一致。井水、泉水、污染水及温差大的水不能用。每隔三四小时用手伸入底部向上搅动1次,将容器底部的鳝鱼尽量翻上来,以防体弱黄鳝长期受压窒息而死。也可以在贮养容器内放入占鳝鱼重量10%的泥鳅,利用它们上下窜动的特性,防止黄鳝互相缠绕致死。需要注意的是,贮运的黄鳝,必须是直接从鳝池中起捕的鲜活鳝,起捕后先将其体表所沾附的污物洗净,伤残者不能贮养运输。更不能到市场上去收购已经过贩运致伤、致残的黄鳝来贮运,否则死亡率很高,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2、运输方式

目前,农村比较实用且效果较好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带水运输法。此法工具简单,操作方便,利用桶或缸等容器即可。上面要盖有孔的盖子,以确保通气并防止黄鳝逃逸。50千克的容器,可装20千克黄鳝和20千克水,天气闷热时,装载量必须减少。途中定时换水,经常上下搅动。如发现黄鳝头下垂,身体浮于水面,口吐白沫,说明水质已恶化,应立即换新水。若运输数量较大,且水陆相通,可直接用船装运,黄鳝和水各占1/2,每隔一定时间,须用脚上下搅动1次。二是湿润运输法。途中运输不超过4小时可采用湿蒲包运输。蒲包应洗净浸湿,每包可装25~30千克,扎好口再装入条筐内,加盖封好,以避免装运途中堆积压伤。条筐上面放些鲜水草或压上一块机制冰,冰融化后流于包装袋上,既可湿润鳝体,又可起到降温作用。


高温季节扣蟹养殖技术管理要点



进入7月正是气温、水温最高,雷雨、低压闷热天气最多,养殖池塘生物量处于过饱和,水质极易变坏,病害大规模爆发和流行的季节,大闸蟹养殖户在加强生产管理的同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池塘水位,对有些池塘因外河水源较差的可采取隔三差五少量多次逐步加水的方法,使池塘水位提升到1.2米以上,每次加水时应选择在睛好天气的上午10时到下午2时进行。
2、扣蟹此阶段正进入快速生长期,摄食量大,但一定要严格控制投饲量,防止剩饵过多引起水质污染,投喂的饲料要保证质量,营养全面的,切忌投喂霉变质劣的饲料,饲料投喂量在1.5小时内吃完为宜。
3、加强日常管理,保证扣蟹健康生长,定期每亩用生石灰10公斤溶化后全池泼洒;定期交替使用微生物制剂(芽孢杆菌、EM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和底质,定期在饲料中可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免疫多糖等生物添加剂,增强河蟹的抗病力。

秋冬季节河蟹的死因、预防及幼蟹的捕捞方法



一、科学养殖
秋末冬初,是养殖河蟹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又是河蟹极易死亡的时候。有的河蟹养殖户不注意加强管理,造成河蟹大批死亡。因此,预防秋冬河蟹死亡,是提高河蟹成活率的关键之一,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死亡
俗话说:“西风起,蟹脚痒”。每年9月一l1月,都有一批生长了2年的河蟹由“黄蟹”脱壳成为“绿蟹”,性腺成熟,进入其生命的最后阶段。凡是脚痒要逃跑的,因已经成熟,体内渗透压升高,不能适应淡水低渗透压环境,大部分会自然死亡。对这些河蟹应趁其活时及时捕抓出售。

2、感冒死亡
秋冬季白天黑夜温度变化大,水温差别也大,有时达l0℃,河蟹很不适应,容易感冒,导致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而死亡。预防办法是:平时要注意调节水位,控制水温剧变.注入新水时温差不要大于3℃,水面要种些水葫芦、水花生等覆盖植物。但不要大于水面的1/2。天气变化时,要加深水位。

3、消化不良死亡
因气压、水温变化,河蟹的食欲改变,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而死亡,这就是平时所说的“胀死”,严重时会全部死亡。防治办法:①改变水质、定期用石灰水消毒;②在食物中定时加抗菌素和生长素;⑧不喂或少喂植物性饵料;④投食要定时定量,水温下降时要适当减少其投饵量。
二、巧捕方法
秋冬两雹正是河蟹捕捞的旺季,成蟹需尽快起捕销售,幼蟹应抓紧捕捉投放或并塘。因为河蟹能在水中生活,又能上岸活动,在环
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又会掘洞而居,所以捕捞较为困难。捕捉成蟹,人们常利用其生殖洄游习性,在其洄游通道上进行捕捉与成蟹相比,幼蟹却不具有这一习性,捕捉起来就更为困难人们总结了以下几种捕捞方法。
l、地笼捕捉法幼蟹由于增长体重及脱壳的需要,摄食较为旺盛在水温适宜的情况下,它们常在池边浅滩处及水草丛中寻找食物,这时捕捉幼蟹可设置地笼、网套等捕捞工具,一般在第一天晚上放置,第二天早上起捕。由于幼蟹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常在夜晚出来找食,在地笼中先放入河蟹喜食的鱼肉动物内脏等饲料进行引诱,效果会更好。
2、抄网捕捉水草是幼蟹培育池中不可缺少的物质,由于水草幼嫩、可口,还能起到遮荫避暑的作用,幼蟹常在这里栖息捕捉时,可用手抄网等工具快速抄入水中,然后迅速地连水草一起捞起,由于幼蟹较为敏捷,遇声响后立即下潜.而落入网袋,剔除杂物,即可一一捕捉。
3、拖网捕捉若池中幼蟹密度较高,可用拖网捕捉。捕捉时,可将拖网沿池边来回拖拉.幼蟹会被动进入网袋.起网后即可捕捉。
使用这种方法,常在并塘后的幼蟹池中进行.使用时要注意次数不能过多,防止搅混水体,引起池中缺氧,造成存塘幼蟹死亡。
4、流水刺激捕捉将池水排干,幼蟹常钻人洞中或潜入底泥。这时,可利用幼蟹具有逆流而行的习性,用微流水刺激,待幼蟹出来时捕捉。方法是在池中央理一道小沟,在池塘的一边缓慢进水.另一边以相同的速度出水,在水流处,常有许多幼蟹逆流而行,并进入小沟,捕捉起来极为方便。
5、搭巢捕捉利用幼蟹穴居的习性,在捕捉时,可事先有意识地投放砖块、瓦片等障碍物,待池水排干后,幼蟹会自动地钻入其中.掀开砖块、瓦片即可捕捉。在冬天.池水抽干后,沿池边用湿草包、水草团、农用薄膜等覆盖。因其中温暖.幼蟹会以此为巢穴,捕捉时,可顺次地掀开这些覆盖物。
6、挖洞捕捉池水抽干后,幼蟹常钻人洞中。发现蟹洞,可用小铲沿池边挖穴,挖到洞底,即捕捉。
7、干塘捕捉将池水快速抽干,因幼蟹来不及打洞而暴露池底,可直接下水捕捉。综合使用上述各种幼蟹捕捉法,可干净、彻底地捕完池蟹。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0160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