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防治小鹅瘟的方法

近些年,海伦地区白鹅养殖成为“短、平、快”致富项目,规模化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饲养管理技术,导致雏鹅常发小鹅瘟,损失较大。笔者采取中西药结合的方法防治小鹅瘟,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多年来的技术措施,供同行参考。

1、小鹅瘟发病原因及流行特点

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种鹅防疫水平不一,种鹅质量参差不齐,加之环境污染,导致传染源为带毒的种蛋孵化后感染的雏鹅。污染的孵化室也成为传染源。雏鹅患病的日龄为3~30日龄,病死率高达75%~95%。在饲养肉鹅的地区,由于每年都在成批更新鹅群,所以该病常呈周期性流行。据报告,该病大流行后1~2年内不出现大规模流行,在大流行次年对雏鹅进行人工接种强毒,有75%的雏鹅有抵抗力,每年不大批更新鹅群的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却较低,一般在20%~50%。

2、小鹅瘟的临床表现

雏鹅日龄越小死亡越快,20多日龄的雏鹅病程可达7d左右,病初精神不振,缩颈蹲伏,羽毛蓬松,离群独处,步行艰难,拒食饮水,排出混有气泡的灰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稀粪,鼻分泌液增多。病鹅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嘴和蹼色发绀,病发后期出现神经症状,全身抽搐或发生瘫痪等。

3、小鹅瘟的剖检病变yz023.cOM

最急性型除肠道有急性卡他性炎症外,其他脏器病变不明显;急性病例尸体消瘦,眼窝下陷,口腔黏膜呈棕褐色,有多量黏液性分泌物,全身皮下广泛性出血,胸腔积液、心肌松软、苍白,脂肪变性,冠状沟有点状出血;有的肝淤血肿大,呈紫红色或淡棕色,被膜下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肝实质脆弱,切面有粟粒大坏死点,胆囊肿大,充满暗绿色胆汁;有的肾肿大淤血,暗红;有的胰腺肿大,呈灰白色,有点状坏死灶;空肠、回肠有急性纤维素性渗出物,肠内容物稀薄,有血块,多数病例小肠扩张,肠壁变薄,肠内容物呈胶胨样,混有血块,黏膜脱落,典型病例小肠中段肠管膨大,黏膜坏死、脱落,与凝固性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融合成圆形栓子,阻塞小肠,外表呈香肠状。

4、小鹅瘟的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可初步作出诊断,但确诊则必须进行病原分离鉴定,根据病原分离和中和试验结果即可确诊此病。

5、小鹅瘟的预防与治疗

针对小鹅瘟发病原因,主要是种蛋带毒感染和孵化室的污染传播,所以孵化室环境消毒及生产流程要严格达到标准要求。对种蛋及用具严密消毒,在种蛋孵化前应进行表面浸渍消毒,上蛋前对孵化室进行彻底消毒。生产流程要保证从验收种蛋到孵化及出雏单向前进,防止交叉感染。每年在母鹅产蛋前25~30d,应对种鹅进行预防接种。小鹅瘟卵黄抗体未经免疫的雏鹅可用小鹅瘟高免血清进行预防和治疗。临床应用小鹅瘟精制卵黄抗体,预防时,1日龄每只雏鹅皮下注射血清0.5mL,7日龄再注射1次,15日龄注射小鹅瘟疫苗,直到秋季出栏。治疗时,早期病例15日龄以下可皮下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1mL,隔日重复注射1次,有一定疗效,重症病例注射剂量适当加大,15日龄以上每只注射2mL,隔日再重复1次。对未出现症状的雏鹅用高免血清紧急预防注射,可控制该病的流行。

有的养殖户参考技术资料,在发生小鹅瘟疫情后,应用小鹅瘟高免血清紧急注射的同时,应用马齿苋150g、黄连80g、黄芩110g、黄柏110g、连翘105g、双花115g、白芍100g、地榆120g、栀子100g煎汁,拌料喂250只鹅,每天早晚各1次,连用7d,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有的养殖户在雏鹅发病时,没有其他药物,用自己养的白鹅产的高免的鹅蛋的蛋黄喂雏鹅,每枚蛋可喂10只雏鹅,每天1次,连用3d,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肌肉注射板蓝根1mL,连用3d,饲料中加倍添加多维葡萄糖粉,用黄芪多糖饮水。

6、注意事项

小鹅瘟卵黄抗体内加入生物制剂,安全起效快,不得与酸碱溶液、磺胺类药物混合注射;本品在运输保存时,避免反复冻融;有污染,混浊及变色勿用;本品长期使用不会有耐药性产生。偶有个体发生过敏者用0.1%肾上腺素缓解。阴凉处常温可保存2年,冷藏时间更长,小鹅瘟卵黄抗体可保存5~8年。

作者简介:张野(1975-),女,大专,兽医师。

张野1,裴晶1,李岩2

(1.黑龙江省海伦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海伦152300;2.黑龙江省青冈县畜牧兽医局,黑龙江绥化151600)

相关推荐

羊腐蹄病的临床特点及中西药结合防治方法


1病原及流行特点

坏死梭杆菌和结节拟杆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二者都属于拟杆菌科梭杆菌属,是革兰氏阴性菌。坏死梭杆菌通常呈长丝状,少数菌体较短,呈球状。结节拟杆菌通常呈大杆菌状,且菌体末端比较膨大。病菌具有较弱的抵抗理化因素的能力,如使用2%的甲醛溶液、1%的高锰酸钾溶液作用15min就能够将其杀死,在60℃温度下经过30min会被杀死,在煮沸条件下只需要Imin就被杀死,但在被污染的土壤中能够生存10~30天。

一般畜禽饲养场、土壤、池塘、沼泽存在该病原,健康畜禽的消化道黏膜和扁桃体也存在病原,且能够通过粪便和唾液排到体外,导致周围环境发生污染。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和带菌羊,病原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损伤而侵入到体内,尤其是发生创伤的四肢。该病通常在夏季容易发生,尤其是多雨季节、低洼潮湿地区容易发生,但往往呈散发,偶尔会呈地方性流行。羊群在放牧过程中被锋利的异物刺伤,或者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踩伤,通过伤口感染病原而出现发病。另外,羊只长时间处于潮湿、拥挤环境容易损伤蹄部,从而更容易侵入病菌。此外,存在病原的草场过于潮湿、泥泞且排水较差也能够成为该病暴发的因素,但如果潮湿的草场环境不存在病原,且羊只蹄部没有变软或者发生损伤,则不会发生该病。

2.临床症状

病羊主要出现跛行,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拒绝站立,往往卧地,走动困难。发病初期,病羊出现轻度跛行,趾间皮肤发生炎症、充血,且略有肿胀,触诊病变处会比较敏感,且流出分泌物和坏死组织,散发恶臭味,蹄底部存在小孔或者大洞。对伤口用手术刀进行扩创,发现有污黑色液体从蹄底的小孔或者大洞中流出,且散发臭味,蹄间往往会存在溃疡面,并有恶臭的坏死物覆盖在上面。症状严重时,病羊体温明显升高,只能够卧地不起,蹄壳发生变形、腐烂,蹄匣甚至发生脱落,还可能导致全身性败血症。

3防治措施

应急处理。如果羊群中出现病羊,要立即对全群进衍检查,确保将病羊全部挑出,并采取隔离治疗,而所有健羊只要使用10%福尔马林或者30%硫酸铜进行预防性蹄浴。圈舍要进行全面的清扫消毒,将表层土壤铲除干净,并换上新土,清出的污染垫草、粪便以及坏死组织要采取焚烧处理。

对症治疗。如果病羊症状较轻,可先对整个病变蹄部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进行彻底清洗,接着放人75%酒精中浸泡lOmin左右,再放入碘酒中浸泡lOmin左右,经过2~3次基本能够痊愈,如果病羊症状较重,持续时间较长,且蹄部存在明显的化脓,并存在明显发烧,使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清洗蹄部后要用锋利的手术刀将蹄尖部削去,直到蹄尖明显露出血液时再放入碘酒中浸泡5min左右,促使有害的渗出液以及脓水完全排出,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如果病羊蹄部深部发生腐蚀,且流出腐败脓汁,则要刮净全部坏死组织,接着用浸有20%的硫酸铜溶液的药棉清洗疮腔,再在创口直接撒布由硫酸铜溶液和高锰酸钾组成的混合药粉,最后在病变处严密包扎纱布、绷带,并在外面敷上黄蜡,避免进水以及被其他尖锐物刺伤。注意病羊用药后要确保蹄部保持干燥,且经过1星期要对愈合情况进行观察,如果没有愈合则要采取以上方法再次进行治疗,通常经过1星期就能够痊愈。此外,对于病情严重的病羊,为避免出现败血症,还要采取全身防治,一般选择使用链霉素、青霉素以及磺胺类药物。

中药治疗。取lOg白矾、50g艾叶、lOg花椒、25g防风等,加入适量水煎煮15~30min。将药液倒人大小适当的盆内,以能够同时放入病羊的四肢为宜,且液面高度要位于系部以上。病羊四肢在药液中浸泡15~20min后,用药液将患部存在的杂质洗净,将坏死组织切除。如果蹄部发生变形,还要采取修蹄或者矫正。然后取50g川芎、50g石灰,全部研成粉末,再添加200g猪油调制成膏状,取适量在患部涂抹均匀,最后包扎绷带,注意以上药量可根据病羊数酌情增减,通常经过2~3次换药就能够痊愈。也可取250g大黄和500g陈石灰,先在煎药锅内放人大黄,添加一碗水,煮沸后经过10min再添加陈石灰,混合均匀后炒干,将大黄除去,余下研为细末撒在患处,具有定痛、散血、生肌、消肿的作用。

改善饲养环境。羊圈地面不能过软,也不能过硬,不能完全采取松软泥土结构,也不能完全采取钢筋水泥结构。如果是水泥地面,则要在上面铺盖一定厚度的稻草,并注意存在高低层次的划分,从而满足羊只生活的基本要求;如果是松软泥土结构,则必须定期平整土地,避免粪水长时间渗入泥土中而形成适宜病菌生长的环境。羊舍要保持通风良好,适当光照,如果无法提供这种饲养环境,则可在羊群外出放牧的同时对圈舍进行全面的消毒。另外,选择适宜的草场进行放牧,禁止到质地较硬,且存在大量细小石子甚至是破碎玻璃渣的地点进行放牧,避免蹄部损伤而发生该病。

奶牛乳腺炎的病因、症状及中西药防治


1病因分析

环境因素和饲养管理因素。奶牛场环境卫生条件恶劣,舍内湿度过高,通风较差,温度过低或者过高,运动场地面过于泥泞,没有及时清除粪便而淤积大量的污水和粪尿,导致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滋生。饲料中缺乏足够的微量元素、矿物质、维生索,促使机体更容易发生该病。另外,奶牛饲喂高能量、高蛋白的饲料能够促使产奶量提高,但也会导致乳房负荷加重,促使机体代谢发生紊乱,降低机体抵抗力,从而引起乳腺炎。

病原微生物因素。经由乳房皮肤损伤或者乳头管导致病原微生物侵入,这是主要引起该病的原因。在临床上,多种常见病原微生物都能够导致乳腺炎,如病毒、细菌、真菌等。尤其是大肠埃希氏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是引起该病比较常见的菌种。

2.临床症状

急性乳腺炎。病变乳区发热、红肿,且伴有疼痛,乳房淋巴结也发生肿大,排出稀薄乳汁,且混杂血丝或者絮状物。症状严重时,甚至排出水样乳汁,呈淡黄色,或者混杂有红色水样黏液,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体温明显升高,往往能够达到41~42℃,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停止反刍,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眼球下陷,眼结膜潮红,起卧比较困难,通常呈站立而拒绝卧地。有时会持续数天出现高热,无法降低,体质明显消瘦,往往由于败血症而发生死亡。

慢性乳腺炎。如果急性乳腺炎没有完全治愈就会变成慢性乳腺炎,病牛通常不会出现全身症状,只有病变乳区比较僵硬,皮肤弹性变差,触诊时能够摸到不同大小的硬块,且产奶量明显减低,乳汁变得清淡、稀薄,常混杂絮状物。

隐性乳腺炎。在临床上表现出潜在性或者隐性乳腺炎,发病率往往超过50%,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往往容易被挤奶员和饲养员忽视,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该类型的特点是没有特定病原,发生轻度病变,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者只出现陈旧性损伤而没有表现出任何新的症状。通常只能够导致泌乳量以及乳汁的组成部分、理化性质、体细胞数发生改变,往往被认为是乳腺功能性障碍。最终,由于机体容易发生感染而导致其变成临床性乳腺炎,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3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病牛患部乳房外敷适量的10%樟脑软膏或者io%鱼石脂软膏,通过乳头管向乳房内注入有适量注射用水、80万~160万IU青霉素、100万IU链霉素组成的混合药液,或者在50--lOOmLC.5%普鲁卡因添加160万IU青霉素,充分溶解后在乳房基部分点注入或者经由乳头管注入,每天1~2次,连续用3~5天。如果病牛症状严重,不仅要采取局部治疗,还要配合采取全身治疗,如静脉注射由2000mL5%葡萄糖生理盐水、50mg地塞米松、800万~1200万IU青霉素、5g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药液。

中药治疗。母牛患有隐形乳腺炎,可在日粮中添加250g油菜籽混饲,隔天1次,1个疗程连续使用3次;也可取lOOg蒲公英,30g通草,50g王不留行,加水煎煮后,待温度适宜给其直接灌服。病牛患有临床型乳腺炎,可每次服用lg利福平,每天2次,并将涂抹有lOg鱼石脂软膏的清洁纱布敷在患处,每天1次,注意每次用药前要对乳房进行清洗,或者向乳房内注入300~500mg红霉素,lg链霉素,80万IU青霉素,每天2次。症状严重时,可取80g紫花地丁、30g生甘草、90g蒲公英、40g陈皮、60g连翘、80g金银花、40g青皮,添加适量的水、白酒进行煎煮,去除药渣后给病牛服用药液,每天1剂,严重时可每天2剂,连续使用2~3天。

坚持乳头药浴。奶牛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进行药浴,即浸泡法和喷洒法,其中浸泡法效果较好。常使用0.5%~1%碘伏、3%次氯酸钠、0.3%~0.5%氯己定或者0.2%过氧乙酸。每次挤完奶经过Imin最好将半个乳头或者整个乳头浸泡在装有药液的药浴杯,每次持续0.5min左右,避免经由乳头侵入病原微生物。泌乳奶牛停乳前10天开始每天进行1次或者2次药浴;临产奶牛从预产期前10天开始,每天进行1次或者2次药浴;泌乳奶牛在每次挤奶后都要进行1次药浴,持续整个泌乳期。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设计运动场和牛舍,及时清除舍内粪便,运动场和牛舍定期进行消毒,且夏季加强防暑降温,冬春季加强保温,并确保通风良好,保持干燥。垫草要保持干软、卫生,并定期进行更换。牛体定期进行刷拭,确保乳房干燥、清洁,注意要使用流水对乳房进行清洗,且每头单独使用一条毛巾或者用手进行清洗,防止乳房发生污染。加强培育后备奶牛和犊牛,及时发现患有隐性乳腺炎的病牛,并立即进行淘汰,清除感染源。改善营养水平,增加青贮、青绿料饲的喂量,并按照饲养标准适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铜、锌、硒、维生素A、维生素E等,从而有效避免该病发生。对相关疾病进行治疗,避免引起乳腺炎。

小鹅瘟的诊断与防治


小鹅瘟是一种主要侵害雏鹅的,传播迅速且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3~ 20日龄的雏鹅。其特征性病理变化为出血性、纤维性、渗出性、坏死性肠炎,是危害养鹅业最严重的传染病。

l 症状

2012年7月下旬,长春市双阳区某养殖户主述:购进2日龄雏鹅200只,在3日龄时开始发病, 4口龄死亡17只,5日龄时发病的有70%,共死亡了50多只,临床表现为有的病鹅精神沉郁,衰弱倒地两腿划动然后突然死亡;有的病鹅流泪、流 U水,少食或废食,呆立一边,拉黄绿色稀便,病程为l2~24 h。应用青霉素、链霉素治疗均无效。

2 剖检

剖检5只病死雏鹅。消化道病变较严重,可见小肠前段粘膜肿胀有出血点,肠道内有淡黄色粘液,呈凝固性栓子。肝脏呈黄红色或暗红色,稍肿大,胆囊膨胀,充满稀薄胆汁,脾脏、胰脏充血发红。盲肠和直肠早期可见充血、发红、肿胀、出血,后期有较多的黏液附着,泄殖腔扩张,发红,肿胀,有黄褐色稀薄的内容物。

3 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采取感染雏鹅的肝、脾、肾、脑等脏器用灭菌的PBS制成10%~20%的悬液,经过无菌处理后,在尿囊腔或绒毛尿囊膜接种12~ l4日龄易感鹅胚分离病毒,或者用病料或鹅胚尿囊液接种感染易感雏鹅,观察雏鹅的病变情况。分离到病毒后可用于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技术、 PCR等进行鉴定。

小鹅瘟荧光抗体(GPFA)试验进行诊断。无菌采取病鹅肝、脾、肾、脑进行冻干、切片,用小鹅瘟荧光抗体染色30 min后取}{J。先用0.01 M, pH8.0的PBS水洗20 min,冉用蒸馏水水洗3次,每次10 min,干燥后镜检。在200倍荧光显微镜下,视野可见肝、脾、肾、脑等组织切片上未被 GPFA着染的发黑色的胞核中或其边缘, 有1个或数个针尖大小的清晰明亮黄绿色特异荧光,这些荧光颗粒在肝、脾中呈散在状态,在肾组织中呈条状荧光灶,在脑组织中呈散在或灶状分布。据此,可确诊为小鹅瘟病。

4 治疗
4.1 紧急分群
将剩余的雏鹅状态呈疑似患雏和健康雏紧急分群,圈舍用消毒液彻底杀毒,尸体和粪便做无害化处理。


4.2 紧急接种
对现活着的l10只雏鹅进行肌注小鹅瘟高免血清,0.5 mL/只,隔2 d重复肌注1次,第3天死亡18只,以后未见死亡。经观察剩余的92只雏鹅全部恢复健康,治愈率达84%。

5 防控
5.1 做好孵化房及其用具、种蛋彻底消毒,新出壳的雏鹅避免与种蛋和成鹅接触,以免感染。

5.2 实行免疫注射,雏鹅1曰龄时肌注小鹅瘟疫苗,7~ 10日龄的雏鹅需肌肉或者皮下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0.5~ 1.0mL/只,发病时隔2~ 3 d重复注射1次;用鸡新城疫Ⅳ 弱毒疫苗拌饮水,可防止雏鹅诱发慢性呼吸道疫病。

5.3 一经发病及时诊断,及时分群、消毒,尸体和粪便做无害化处理;适时用葡萄糖拌饮水,以补充营养,尽早恢复体能。

小鹅瘟的流行特点 小鹅瘟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最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养殖业也开始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各种新型疫情也逐渐多样化。小鹅瘟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小鹅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染病鹅群年龄为4~20日龄的雏鹅。在我国,该种病毒发病范围大、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是危害鹅类养殖业的几种重大疾病之一。本文就有关此类病毒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希望能为广大养殖人员提供一定帮助。

1、流行特点

小鹅瘟是一种球形病毒,属细小病毒。疫情发生后,我国科研人员对该种病毒进行了分离纯化。经研究,该病毒在56℃高温下仍可将鹅胚在30min内处死,且在这种温度中可存活3h而仍然保持感染性,是一种高适应温度的病毒。经过多项感染实验得知,此种病毒对其他家禽,如鸡、鸭以及其他家畜等都没有明显的侵染作用,即对鹅类有明显的特异致病性。病毒侵入雏鹅体内后,主要存在于肝、脾、脑、血液等重要器官和循环系统中,且雏鹅自身免疫系统不具有自动清除此类病毒的免疫功能。

本病多发于4~20日龄的雏鹅,另有研究发现,本病发病率与死亡率与母体是否有此类病毒免疫性密切相关。另外,本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又有不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5日龄以内的雏鹅染病后死亡率高达95%以上,给当地养殖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其中,成年鹅也可感染此病毒,但因其通常短期内不会表现出发病症状,所以难以及时发现,这就导致成年鹅将病毒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给其他雏鹅。疫情一旦发生容易引起鹅类大面积死亡,难以控制。

2、临床症状

病鹅发病初期并无显著症状,染病雏鹅通常表现出精神萎靡,双腿无力,食欲不振,眼皮沉重,呜叫声虚弱等症状,通常排便会呈青绿色或白色稀水状。一旦出现白色粪便排除增多现象,则鹅群内大部分雏鹅开始大范围的发病死亡,疫情暴发。本病有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三种类型。最急性病毒一般存在于7日龄内的雏鹅,鹅只极易染病,发病时间短,一般感染后突然发病死亡。患病雏鹅鼻孔内有少量浆性分泌物,且喙断发绀,蹼色明显变暗。急性病毒,常发病于7~14日龄的雏鹅。患鹅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饮水量增加,双腿无力,有站立困难,粪便为稀水状,肛周常挂有异物。另外,患鹅出现一定程度的呼吸困难,双眼眼睑缺水干燥,嗉囊内有气泡,造成呼吸不畅,在死亡前还可能出现抽搐、麻痹现象。临床数据显示一般染病后2h内即可造成死亡。亚急性病毒,通常存在于鹅群大量发病后期,14日龄以上的雏鹅。此时雏鹅有一定的免疫能力,发病症状同急性相似,但病程较长,一般3~7d。

3、剖检变化

经过对患鹅的解剖实验发现,患小鹅瘟的雏鹅通常在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上都有感染表现,特别是肠道。雏鹅小肠的中下段通常表现出极度膨大且一般为灰白色,质地坚实。进一步解剖后可发现小肠内部充斥着大量淡黄色栓状物,以至于堵塞肠道,造成肠道壁多有出血斑点,有部分淤血。另外,其他器官,如心脏、肺、胆囊等结构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淤血以及出血点。

4、疫苗预防

自1961年从我国发现此类病毒后,研究人员通过对染病的不同日龄的雏鹅进行病毒分离与处理,研究纯化出治疗此病的疫苗并大量投入使用。在成年鹅体内定期注射,保证出生后的雏鹅都获得对于小鹅瘟的免疫能力。

病毒疫苗种类大概有小鹅瘟鹅胚全毒疫苗、小鹅瘟鸭胚化弱毒疫苗,以及某些从患鹅体内分离出的免疫血清,可用于母鹅的注射免疫。以上几种方法都可以保证95%以上的雏鹅获得免疫力,减少疫情发病率。另外,对于鹅舍要定期及时消毒处理,增加通风,及时清扫排泄物,避免细菌滋生。

5、治疗方法

目前市面上还没有针对于此类病毒的有效治疗药物,可以使用染病雏鹅血清或卵黄抗体治疗.搭配电解多维以及炎炎通泰等药物在雏鹅的饮水中,可以提高治愈率,避免病情恶化。

诊断与防治该病,应做到提前防治,早发现,早治疗。由于此病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难以有效控制,所以要本着防治大于控制的原则,加强监管,及时采取措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小鹅瘟基本介绍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所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以精神委顿,离群独偶,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患鹅频频摇头,拉灰黄色或黄绿色稀粪,神经紊乱,小肠中后段黏膜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栓子,形如腊肠状为特征。常呈败血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对养鹅业生产危害极大。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兽医临床实践经验,将该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主要病变、临床诊疗方法作一总结,为养鹅业主防治本病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希望本文对养鹅业主有所帮助。
发病情况
1.本病全年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冬末春初,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雏鹅。
2.鹅群发病呈暴发流行,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死亡率。
3.饲养管理水平低,育雏温度低,鹅舍地面潮湿,卫生环境差,鹅只日龄小,其发病率较高。
4.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缺乏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发病的存在等均能诱发和加剧本病的发生和死亡。
5.患病的鹅群,若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本病的单一感染。
6若发现有个别鹅场的患病鹅群发病日龄最迟的持续至33天龄,但死亡率极低。40日龄以上的鹅只,未见发生本病。
临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3-5天,以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扰乱为主要表现。根据病程的长短不同,可将其临诊类型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三种。
最急性型最急性型多发生于3-10日龄的雏鹅,通常是不见有任何前驱症状,发生败血症而突然死亡,或在发生精神呆滞后数小时即呈现衰弱,倒地划腿,挣扎几下就死亡,病势传播迅速,数日内即可传播会群。
急性型急性型多发生于15日龄左右的雏鹅,患病雏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松乱,头颈缩起,闭眼呆立,离群独处,不愿走动,行动缓慢;虽能随群采食,但所采得的草并不吞下,随采随丢;病雏鹅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沾污鼻孔周围,病鹅频频摇头;进而饮水量增加,逐渐出现拉稀,排灰白色或灰黄色的水样稀粪,常为米浆样浑浊且带有气泡或有纤维状碎片,肛门周围绒毛被沾污;喙端和蹼色变暗(发绀);有个别患病雏鹅临死前出现颈部扭转或抽搐、瘫痪等神经症状。据临床所见,大多数雏鹅发生于急性型,病程一般为2-3天,随患病雏鹅日龄增大,病程渐而转为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亚急性型通常发生于流行的末期或20日龄以上的雏鹅,其症状轻微,主要以行动迟缓,走动摇摆,拉稀,采食量减少,精神状态略差为特征。病程一般4-7天,间或有更长,有极少数病鹅可以自愈,但雏鹅吃料不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成为“僵鹅”。
病理变化最急性型最急性型病例,剖检时仅见十二指肠黏膜肿胀充血,有时可见出血,在其上面覆盖有大量的淡黄色黏液;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易碎;胆囊胀大、充满胆汁,其他脏器的病变不明显。
急性型急性型病例,解剖时可见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胆囊胀大,充满暗绿色胆汁;脾脏肿大,呈暗红色;肾脏稍为肿大,呈暗红色,质脆易碎。肠道有明显的特征性病理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小肠的中段和后段,尤其是在卵黄囊柄与回盲部的肠段,外观膨大,肠道黏膜充血出血,发炎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长短不一(2-5厘米)的栓子,体积增大,形如腊肠状,手触腊肠状处质地坚实,剪开肠道后可见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满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栓子状物(以上俗称为腊肠粪的变化,是小鹅瘟的一个特征性病理变化)。也有部分病鹅小肠中后段未见明显膨大,但可见到肠黏膜充血出血,肠腔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性凝块和碎片,未形成坚实栓子。
临床症状
发病鹅普遍出现下痢、口吐粘液、采食量减少等症状,个别鹅出现转脖、抽搐的情况。日龄较大一般没有出现神经症状,发病鹅表现为下痢、采食量减少。
病理剖检
可见肠道的血管怒张,十二指肠的粘液增多,粘膜呈现橘黄色,小肠中后段膨大增粗,肠壁变薄,里面有容易剥离的凝固性栓子。肝脏肿大,呈棕黄色,胆囊明显膨大,充满蓝绿色胆汁。胰腺颜色变暗,个别的胰腺出现小白点。心肌颜色变淡,肾脏肿胀。法氏囊质地坚硬,内部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有神经症状的鹅剖检时,可见脑膜下血管充血。
区别诊断
区别鹅副粘病毒病、与小鹅瘟,本病1-3周龄的雏鹅易发,前者所有龄期的鹅都可发生。
防治措施
预防
1、加强消毒:全场定期(建议每周一次)消毒,针对垫草、料槽、场地,应用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对病死鹅要作深埋,加入消毒粉(如三氯异氰尿酸钠、生石灰等)处理
2、把好引种关,引进健康鹅。防止带回疫病,已引进的要隔离饲养观察。
防治
孵出的雏鹅自身就有免疫力。如母鹅没有进行防疫,雏鹅要在1日龄内皮下注射疫苗,或皮下注射可起到预防作用;发病时用鹅瘟康肽皮下注射可治愈
加强管理,增强鹅体的抗病力,注意鹅舍通风干燥,定期消毒,冬天防寒保暖,平时可用土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饮水,注意每种药使用后必须换另一种药。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0162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