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腐蹄病的临床特点及中西药结合防治方法

1病原及流行特点

坏死梭杆菌和结节拟杆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二者都属于拟杆菌科梭杆菌属,是革兰氏阴性菌。坏死梭杆菌通常呈长丝状,少数菌体较短,呈球状。结节拟杆菌通常呈大杆菌状,且菌体末端比较膨大。病菌具有较弱的抵抗理化因素的能力,如使用2%的甲醛溶液、1%的高锰酸钾溶液作用15min就能够将其杀死,在60℃温度下经过30min会被杀死,在煮沸条件下只需要Imin就被杀死,但在被污染的土壤中能够生存10~30天。

一般畜禽饲养场、土壤、池塘、沼泽存在该病原,健康畜禽的消化道黏膜和扁桃体也存在病原,且能够通过粪便和唾液排到体外,导致周围环境发生污染。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和带菌羊,病原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损伤而侵入到体内,尤其是发生创伤的四肢。该病通常在夏季容易发生,尤其是多雨季节、低洼潮湿地区容易发生,但往往呈散发,偶尔会呈地方性流行。羊群在放牧过程中被锋利的异物刺伤,或者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踩伤,通过伤口感染病原而出现发病。另外,羊只长时间处于潮湿、拥挤环境容易损伤蹄部,从而更容易侵入病菌。此外,存在病原的草场过于潮湿、泥泞且排水较差也能够成为该病暴发的因素,但如果潮湿的草场环境不存在病原,且羊只蹄部没有变软或者发生损伤,则不会发生该病。

2.临床症状

病羊主要出现跛行,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拒绝站立,往往卧地,走动困难。发病初期,病羊出现轻度跛行,趾间皮肤发生炎症、充血,且略有肿胀,触诊病变处会比较敏感,且流出分泌物和坏死组织,散发恶臭味,蹄底部存在小孔或者大洞。对伤口用手术刀进行扩创,发现有污黑色液体从蹄底的小孔或者大洞中流出,且散发臭味,蹄间往往会存在溃疡面,并有恶臭的坏死物覆盖在上面。症状严重时,病羊体温明显升高,只能够卧地不起,蹄壳发生变形、腐烂,蹄匣甚至发生脱落,还可能导致全身性败血症。

3防治措施

应急处理。如果羊群中出现病羊,要立即对全群进衍检查,确保将病羊全部挑出,并采取隔离治疗,而所有健羊只要使用10%福尔马林或者30%硫酸铜进行预防性蹄浴。圈舍要进行全面的清扫消毒,将表层土壤铲除干净,并换上新土,清出的污染垫草、粪便以及坏死组织要采取焚烧处理。

对症治疗。如果病羊症状较轻,可先对整个病变蹄部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进行彻底清洗,接着放人75%酒精中浸泡lOmin左右,再放入碘酒中浸泡lOmin左右,经过2~3次基本能够痊愈,如果病羊症状较重,持续时间较长,且蹄部存在明显的化脓,并存在明显发烧,使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清洗蹄部后要用锋利的手术刀将蹄尖部削去,直到蹄尖明显露出血液时再放入碘酒中浸泡5min左右,促使有害的渗出液以及脓水完全排出,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如果病羊蹄部深部发生腐蚀,且流出腐败脓汁,则要刮净全部坏死组织,接着用浸有20%的硫酸铜溶液的药棉清洗疮腔,再在创口直接撒布由硫酸铜溶液和高锰酸钾组成的混合药粉,最后在病变处严密包扎纱布、绷带,并在外面敷上黄蜡,避免进水以及被其他尖锐物刺伤。注意病羊用药后要确保蹄部保持干燥,且经过1星期要对愈合情况进行观察,如果没有愈合则要采取以上方法再次进行治疗,通常经过1星期就能够痊愈。此外,对于病情严重的病羊,为避免出现败血症,还要采取全身防治,一般选择使用链霉素、青霉素以及磺胺类药物。

中药治疗。取lOg白矾、50g艾叶、lOg花椒、25g防风等,加入适量水煎煮15~30min。将药液倒人大小适当的盆内,以能够同时放入病羊的四肢为宜,且液面高度要位于系部以上。病羊四肢在药液中浸泡15~20min后,用药液将患部存在的杂质洗净,将坏死组织切除。如果蹄部发生变形,还要采取修蹄或者矫正。然后取50g川芎、50g石灰,全部研成粉末,再添加200g猪油调制成膏状,取适量在患部涂抹均匀,最后包扎绷带,注意以上药量可根据病羊数酌情增减,通常经过2~3次换药就能够痊愈。也可取250g大黄和500g陈石灰,先在煎药锅内放人大黄,添加一碗水,煮沸后经过10min再添加陈石灰,混合均匀后炒干,将大黄除去,余下研为细末撒在患处,具有定痛、散血、生肌、消肿的作用。

改善饲养环境。羊圈地面不能过软,也不能过硬,不能完全采取松软泥土结构,也不能完全采取钢筋水泥结构。如果是水泥地面,则要在上面铺盖一定厚度的稻草,并注意存在高低层次的划分,从而满足羊只生活的基本要求;如果是松软泥土结构,则必须定期平整土地,避免粪水长时间渗入泥土中而形成适宜病菌生长的环境。羊舍要保持通风良好,适当光照,如果无法提供这种饲养环境,则可在羊群外出放牧的同时对圈舍进行全面的消毒。另外,选择适宜的草场进行放牧,禁止到质地较硬,且存在大量细小石子甚至是破碎玻璃渣的地点进行放牧,避免蹄部损伤而发生该病。

相关知识

中西药防治小鹅瘟的方法


近些年,海伦地区白鹅养殖成为“短、平、快”致富项目,规模化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饲养管理技术,导致雏鹅常发小鹅瘟,损失较大。笔者采取中西药结合的方法防治小鹅瘟,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多年来的技术措施,供同行参考。

1、小鹅瘟发病原因及流行特点

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种鹅防疫水平不一,种鹅质量参差不齐,加之环境污染,导致传染源为带毒的种蛋孵化后感染的雏鹅。污染的孵化室也成为传染源。雏鹅患病的日龄为3~30日龄,病死率高达75%~95%。在饲养肉鹅的地区,由于每年都在成批更新鹅群,所以该病常呈周期性流行。据报告,该病大流行后1~2年内不出现大规模流行,在大流行次年对雏鹅进行人工接种强毒,有75%的雏鹅有抵抗力,每年不大批更新鹅群的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却较低,一般在20%~50%。

2、小鹅瘟的临床表现

雏鹅日龄越小死亡越快,20多日龄的雏鹅病程可达7d左右,病初精神不振,缩颈蹲伏,羽毛蓬松,离群独处,步行艰难,拒食饮水,排出混有气泡的灰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稀粪,鼻分泌液增多。病鹅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嘴和蹼色发绀,病发后期出现神经症状,全身抽搐或发生瘫痪等。

3、小鹅瘟的剖检病变

最急性型除肠道有急性卡他性炎症外,其他脏器病变不明显;急性病例尸体消瘦,眼窝下陷,口腔黏膜呈棕褐色,有多量黏液性分泌物,全身皮下广泛性出血,胸腔积液、心肌松软、苍白,脂肪变性,冠状沟有点状出血;有的肝淤血肿大,呈紫红色或淡棕色,被膜下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肝实质脆弱,切面有粟粒大坏死点,胆囊肿大,充满暗绿色胆汁;有的肾肿大淤血,暗红;有的胰腺肿大,呈灰白色,有点状坏死灶;空肠、回肠有急性纤维素性渗出物,肠内容物稀薄,有血块,多数病例小肠扩张,肠壁变薄,肠内容物呈胶胨样,混有血块,黏膜脱落,典型病例小肠中段肠管膨大,黏膜坏死、脱落,与凝固性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融合成圆形栓子,阻塞小肠,外表呈香肠状。

4、小鹅瘟的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可初步作出诊断,但确诊则必须进行病原分离鉴定,根据病原分离和中和试验结果即可确诊此病。

5、小鹅瘟的预防与治疗

针对小鹅瘟发病原因,主要是种蛋带毒感染和孵化室的污染传播,所以孵化室环境消毒及生产流程要严格达到标准要求。对种蛋及用具严密消毒,在种蛋孵化前应进行表面浸渍消毒,上蛋前对孵化室进行彻底消毒。生产流程要保证从验收种蛋到孵化及出雏单向前进,防止交叉感染。每年在母鹅产蛋前25~30d,应对种鹅进行预防接种。小鹅瘟卵黄抗体未经免疫的雏鹅可用小鹅瘟高免血清进行预防和治疗。临床应用小鹅瘟精制卵黄抗体,预防时,1日龄每只雏鹅皮下注射血清0.5mL,7日龄再注射1次,15日龄注射小鹅瘟疫苗,直到秋季出栏。治疗时,早期病例15日龄以下可皮下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1mL,隔日重复注射1次,有一定疗效,重症病例注射剂量适当加大,15日龄以上每只注射2mL,隔日再重复1次。对未出现症状的雏鹅用高免血清紧急预防注射,可控制该病的流行。

有的养殖户参考技术资料,在发生小鹅瘟疫情后,应用小鹅瘟高免血清紧急注射的同时,应用马齿苋150g、黄连80g、黄芩110g、黄柏110g、连翘105g、双花115g、白芍100g、地榆120g、栀子100g煎汁,拌料喂250只鹅,每天早晚各1次,连用7d,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有的养殖户在雏鹅发病时,没有其他药物,用自己养的白鹅产的高免的鹅蛋的蛋黄喂雏鹅,每枚蛋可喂10只雏鹅,每天1次,连用3d,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肌肉注射板蓝根1mL,连用3d,饲料中加倍添加多维葡萄糖粉,用黄芪多糖饮水。

6、注意事项

小鹅瘟卵黄抗体内加入生物制剂,安全起效快,不得与酸碱溶液、磺胺类药物混合注射;本品在运输保存时,避免反复冻融;有污染,混浊及变色勿用;本品长期使用不会有耐药性产生。偶有个体发生过敏者用0.1%肾上腺素缓解。阴凉处常温可保存2年,冷藏时间更长,小鹅瘟卵黄抗体可保存5~8年。

作者简介:张野(1975-),女,大专,兽医师。

张野1,裴晶1,李岩2

(1.黑龙江省海伦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海伦152300;2.黑龙江省青冈县畜牧兽医局,黑龙江绥化151600)

肉牛腐蹄病的病因分析 肉牛腐蹄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肉牛腐蹄病也叫做趾间坏死杆菌病、趾(指)间蜂窝织炎,是指蹄部趾间皮肤以及深部组织发生急性或者亚急性炎症。病牛临床上主要症状是患部皮肤裂开、化脓、坏死,往往伴有球节、系部、蹄冠发生炎症,出现程度不同的跛行。该病一年四季都能够发生,主要集中在7~9月份,且主要是成年牛发生。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肉牛腐蹄病的病因分析肉牛腐蹄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1、病因分析

微生物感染,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原菌是坏死杆菌,此外链球菌、葡萄球菌、结节状拟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以及产黑素梭菌等也能够引起。形成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繁殖、侵入的环境,如牛舍潮湿阴暗、运动场过于泥泞、卫生条件恶劣、没有及时清除粪便,牛床及牛舍粪尿沟积有过多的粪尿;运动场地面高低不平,存在碎玻璃、炉渣、石子等;蹄部长时间浸润在粪尿、污泥中或者角质过度软化等,都容易导致蹄部感染病菌而出现发病。营养因素,主要是日粮中含有较少的钙、磷或者二者比例不当,导致钙、磷吸收受到影响,容易引起肢蹄病。另外,日粮中含有较少的锌,导致蹄角化过程受到影响,从而容易发生腐蹄病;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D会导致钙、磷代谢发生障碍,从而引起肢蹄病。

2、临床症状

急性腐蹄病。大部分病牛是后肢容易发病,前肢相对较少发生,且是左肢相比于右肢更容易发生,但基本不会四肢同时出现发病。病牛主要症状是经常抬起病肢,出现轻微跛行,且走动时病肢明显疼痛,往往卧地不起,拒绝站立和行走。早期对病肢进行检查,发现蹄趾间皮肤明显红肿,并痛疼感明显,蹄冠发生肿胀,呈红色,触感温热,且敏感性增强。病牛站立姿势有所改变,出现外展或者内收,严重时甚至无法着地负重。此时大部分病牛的蹄底开始形成有小洞,填满污黑色的坏死组织,有时会有液体流出,散发难闻的腐败气味,部分甚至已经形成瘘管,里面填满砂子和牛粪,往往使其喜欢在沙地或者草地行走,拒绝在水泥地上走动,且走动速度非常缓慢。哺乳母牛患病后还会导致泌乳量呈直线降低,公牛性欲明显减弱,且射精量、精液密度、原精活力及其冻后活力都显著降低,严重影响冷冻精液生产。

慢性腐蹄病。主要是由于病牛在急性发病期没有及时康复,导致症状再次加重,表现出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肢体负重能力下降,走动时会出现明显的“三脚跳”,病蹄明显腐烂并有鲜血流出。另外,还伴有轻度的腹泻。病肢明显粗大,皮肤过度紧张,结缔组织出现增生并变硬。检查蹄底发现其发生腐烂、化脓,并有瘘管形成,散发难闻的腐臭为。严重时甚至失去生产能力,最终只能够采取淘汰处理。

3、治疗方法

硫酸铜液浸蹄。如果牛群中大量出现发病,可在牛舍门口设置水泥消毒池,长度为3m、宽度为2m、深度为20cm,并在池内添加适量的饱和硫酸铜溶液用于浸泡牛蹄,每天1次,每次持续30min次,直到完全康复。如果病牛症状较轻,可在池内添加10%~30%的硫酸铜溶液,每次在放牧前后让牛蹄置于药液中进行消毒,能够有效的防治该病。如果病牛蹄部刺人异物,则必须先将异物取出。如果皮肤发生化脓坏死时,清除异物后要在患部使用3%来苏儿水或者0.5%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接着填塞适量的硫酸铜粉或者高锰酸钾粉即可,症状较轻时用药一次就能够痊愈。另外,也可在病牛患部清创后倒入适量研碎的血竭,接着再使用烧红的烙铁使血竭熔化,使其与角质相结合,如果创腔较深则需要采取分层烙熔,最后包扎绷带用于防潮、防腐。之后每间隔4~5天进行1次检查,如果血竭没有脱落则不需要进行处理,反之则要再补1次。

石炭酸治疗。如果病牛蹄壁发生严重腐烂、蹄肿穿孑L、移步困难,适宜采取该法治疗,能够有效的防腐。病牛患部小孔可适当进行扩创,接着对患部及其周围皮肤使用15%石炭酸溶液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能够有效止痒,并使其麻木;最后在患部及其周围反复涂布石炭酸,促使溃疡部烧伤,且孔洞中含有足够的药液,同时配合肌肉注射链霉素、青霉素进行消炎。第1天使用2次,之后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4天。一般来说,病牛第1天用药后,症状和跛行会有所加重,但在第2天开始症状就会减轻,逐渐恢复行走,且恶臭味以及黏性物质也逐渐消失。

中药治疗。患有腐蹄病的病牛常使用的中药组方是青黛散、血竭白芨散、去腐生肌散以及雄胆矾散等。青黛散主要由青黛、薄荷、黄柏、黄连组成,其中青黛起清热解毒之效,薄荷起清热、消肿之效,黄柏、黄连起止痛生肌、清热收湿之效,整体具有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作用。去腐生肌散主要由乳香、血竭、冰片、龙骨、煅石膏组成,其中冰片起祛腐消肿之效,血竭、乳香起活血生肌止痛之效,龙骨、煅石膏起敛疮收口之效,整体具有生肌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疮疡久溃、浸淫不已、肌肉不生、久不收口等症状。雄胆矾散主要由雄黄、大黄、龙骨和白芨组成,其中雄黄起清热解毒之效,龙骨、白芨起收敛之效,整体具有止痛、清热、收敛的作用。病牛贴敷该方剂时,可适时在患处喷洒水或者醋等,确保湿润,从而促使药效良好。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73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