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养猪生产降低环境污染的策略

养猪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在获得优质猪肉产品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中氮、磷等成分又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本文综述了通过营养策略减少养猪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合理的饲养管理、提高饲料中营养物质消化率以及添加剂的正确使用均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营养物质的排泄,从而减少养猪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养猪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养猪生产降低环境污染的策略。

1、养猪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猪自身产生的污染。猪自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摄入的营养物质并不能完全的被吸收,无法被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会随着代谢物排出体外,而对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产生不良的影响,如会导致土壤营养的积累,使水源富营养化,还会排出大量有害气俸。猪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有机物质,并且还含有较多的病菌和寄生虫,这些都会污染环境。另外,目前各养殖场为了达到缩短育肥期,提高出栏率等目的,在养猪生产中给猪使用一些药物和微量元素,这些物质如果超量或者残留,都会随粪便排到环境当中,从而污染水源。随着养殖生产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会使周围的土壤承载较多的猪排出的粪尿,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形成硝酸盐及磷酸盐,会对土壤的应用价值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还会污染地下水源,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另外,如果养殖场没有做好粪污的处理工作,会导致有害气体的浓度升高,发出难闻的气味,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饲喂饲料产生的污染。在养猪生产过程中,饲喂的饲料中通常含有对营养的限制成分,会对猪的生长发育以及消化系统产生不良的影响,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其代谢产物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饲喂谷物饮料时,因其中含有较大比例的植酸,会导致对蛋白质的采食量下降,使饲料中含磷物质的代谢物排出量较多,另外,植酸还会与蛋白质及淀粉形成结合物,导致自身的活性下降,影响猪对其他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还会导致粪便中含有较多的营养成分而污染环境。目前由于生产以及防治疾病的需要。常便用一些添加剂、消毒剂、兽药等,如果长期过量的使用抗生素,或者不按照标准进行规范性的使用,会导致畜禽产品中含有毒害物质,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威胁。另外,如果猪摄入的微量元素过高,如高铜或者高锌,会导致猪的代谢物中含有较高成分的铜和锌,这些物质排放到土壤和水源中后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导致水体的净化功能受到抑制,从而使水质恶化,微生物环境的平衡被破坏,导致生物濒临死亡。

2、养猪生产降低环境污染的策略

加强饲养管理,调控饮料营养比例。对猪群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可以有效的减少资源的消耗,进而预防因营养供给不足或者不全面而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养猪要加强饲养管理,目前规模化养殖场多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法,对仔猪进行隔离断奶,对不同生产阶段以及生理阶段的猪群进行分群饲养,针对不同阶段的猪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根据不同阶段猪的营养需求提供相应的营养物质,可有效的预防和养猪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另外要注意,根据理想蛋白质构成体系的相关原理,在确保猪饲料氨基酸成分的比例与总量满足一定要求的基础上,应将蛋白质的可消化性作为制定饲料营养物质比例的标准,对饲料中的营养进行调控。可通过加入合成氨基酸的方式配制满足不同阶段生猪营养需求的饲料,在不对猪的生产性能产生影响的前提下,优化饲料,以促进粗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使猪排泄物中的氮、磷等的浓度降低,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强化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在养猪生产中生物活性成分可以强化生猪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应用,使猪排泄物总量下降,从而对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因此可以借助生物活性成分来达到这一目的。目前成功应用于养猪生产中的生物活性成分主要有酶制剂、除臭剂以及微生态制剂等。其中酶制剂具有显著的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应对猪消化系统中消化酶有限的状况,可以提高猪对饮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另外,可以在猪的日粮中加入植酸酶,优化植酸物质的比例,使日粮中的无机磷总量下降,可有效的减少猪排泄物中的磷,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在养猪生产中要合理的使用饲料添加剂,控制好饮料中添加剂的总量,对于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添加剂要慎用或者严禁使用。对于一些微量元素的使用也要规范添加量,避免产生不良的影响。在选择饲料添加剂时要观察效果,例如可以使用一些益生素或者中草药,不但可以起到加强猪的抵抗力、降低发病率的作用,还会对环境产生较小的负面影响,起到环保的作用,因此可以取代药物制剂。另外还可合理的使用除臭剂,如使用物理除臭或者生物除臭的方法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以实现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生态养猪的生产目标。

猪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影响和防治对策

1、养猪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养猪业涉及到猪、饲料和人,关系到周围土壤、水体和空气。养猪产业的发展在带动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1.1动物本身对环境的污染由于动物本身对营养物质利用率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吸收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所以动物会排泄出大量的营养物质,对环境生态平衡造成威胁以致引起污染,包括土壤的营养累积、水体的污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等。

2、对水体及土壤的污染一些未经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部分以粪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据初步计算,1头育肥猪平均每天产生的废物为5.46L,1年排泄的总氮量达9.534kg,磷达6.5kg。并且每克猪粪污中还含有83万个大肠杆菌、69万个肠球菌以及一定量的寄生虫卵等。大量有机物的排放使猪场污物中的BOD(生物需氧量)和COD(化学需氧量)值急剧上升。据报道,某些地区猪场的BOD高达l000~3000mg/l,COD高达2000~3000mg/l,严重超出国家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BOD6~80mg/l,CODl50~200mg/l)。

相关推荐

养鹅生产中的环境控制


在养鹅生产中,气候突变常会给鹅群带来打击,尤其对雏鹅和高密度鹅群更是如此。因此,加强环境监测,控制大气候环境,人工创造舍内小气候,在养鹅生产上已被越来越重视。

1.环境监侧

搞好环境控制,首先的任务是做好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包括以下三点:第一要加强鹅舍内水质监测。水质的监测应在选择鹅场时进行,主要据供水水源性质而定,若用地下水时,据当地实际情况测定水感官性状(颜色、浊度和臭味等)、细茵学指标〔大肠茵群数和蛔虫卵)和毒理学指标(氟化物和铅等),不符合无公害鹅生产标准时,分别采取沉淀和加饭等措施。鹅场投产后根据水质情况进行监测,一年测1-2次。第二要加强鹅场和鹅舍空气监测。对鹅场空气环境的监测在建场时即须确保无公害鹅场不受工矿企业的污染,鹅场建成后据其周围有排放有害物质的工厂监侧特定的指标,有氛碱厂则监测氛,有磷肥厂则监测氟。无公害鹅舍内空气的监测除常规的温、湿度监侧外,还须涉及到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悬浮微粒和细茵总数。必要时还须不定期监测鹅场及鹅舍的臭气。第三要加强鹅场土澳的监测。土壤监洲在建场时即须进行,之后可每年用土壤浸出液监侧测1-2次,测定指标有硫化物、抓化物、氮化物及铅等有毒物质。

2鹅场绿化

绿化可净化空气,替鹅群遮挡太阳辐射。另外,场内小区间的绿化还可起到防.火的作用;而场外密植荆棘,还可防止人、畜闯入,起到防疫的作用。

3舍内通风

通风是改善舍内鹅群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可起到输入新鲜空气、排出污浊气球及调节舍内漫度与湿度的作用。舍内通风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但一般鹅舍跨度在gm以内的只需采用自然通风即可。利用自然通风时,鉴T-鹅舍内的有害气体如硫化氢等比空气重,而氨气等比空气轻,故可开设上、中、下三层窗户,上、下层用于排放污染气体,而中间层与鹅舍长轴平行,便于通风与降温。在低温季节,可以通过关闭窗户或窗帘来保持舍内温度。机械通风主要是利用风机进行,风机一般安装在鹅舍低处,以保障最大限度的排除污浊气体并减少灰尘飞扬。

4.隔热保温

温度是影响鹅群牛产和健康的重要环境因素,一个优良鹅舍的隔热保温设计,可显著缓解恶劣气候的不良影响,既能改善鹅舍冬季的御寒保温性能,又可使夏季的舍温不致于过高,起到一举两得的功效。隔热保温可通过加入脸壁、屋顶等外围结构热阻来实现。

5,消毒

养鹅场要有严格的消毒制度,要定期开展场内外环境、鹅体、饮用水等不同形式的消毒。使用的消毒药应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人畜无害,常见的如氢氧化钠、过氧乙酸、石灰乳、漂白粉、石碳酸、高锰酸钾和碘配等。由于消毒药的性状和作用不同,消毒对象和使用方法不一致,药物残留时间也不尽相同,使用时要根据药物特性和应用对象认真加以选择。

6.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处理包括粪尿处理、污水处理、尸体和垫料处理。粪尿可通过腐熟堆肥或高温烘千,待高温杀灭病原菌后再作复合肥料或饲料的原料,还可发展沼气。污水处理可通过沉淀、过滤和固液分离法将其中的有机物等固体物分离出来,进而浇灌果树或养鱼; 或者用酸碱中和,再用胶体等有机物来凝结沉淀;或者直接向污水中加入氟化剂生成次抓酸而进行消毒。尸体和垫料一般携带较多病原菌,可通过100℃高温处理或直接焚烧。

影响蛋鸡生产性能的环境因素


摘要:影响蛋鸡生产性能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的影响、温度的影响、相对湿度的影响、噪音的影响以及空气质量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都会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蛋鸡的养殖过程中为了确保其生产性能得以充分发挥,需提供一个舒适的饲养环境。

在蛋鸡的养殖过程中,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不但受到饲养品种的遗传因素的影响、饲养过程中饲养管理措施的影响、饲料营养成分的影响,同时还受到饲养环境的影响。影响蛋鸡生产性能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光照、相对湿度、温度、噪音以及空气质量。

1光照

光照是蛋鸡稳定、高产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蛋鸡对光照的要求较为严格,光照时间、光照强度以及光色的种类对产鸡的生产性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光照时间。蛋鸡对光照时间表现的较为敏感。增加光照时间可以刺激蛋鸡分泌性激素,使产蛋量增加,反之则会抑制性激素的分泌,从而抑制排卵,使产蛋量减少,但是光照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会增加鸡蛋的破损率。一般在产蛋前期的最佳光照时间为16h,产蛋后期为16.5h。光照时间的变化对蛋鸡的性成熟起着重要的影响,递增的光照下蛋鸡的性成熟较早。恒定的光照时间对蛋鸡的生产性能影响也较为重要,光照时间忽长忽短、不稳定会使产蛋率下降,增加产双黄蛋和无黄蛋的机率。

光照强度。产蛋鸡的光照强度范围为0.1~5lx之间,在此范围内,蛋鸡的产蛋量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长而增长的。一般蛋鸡在0.1lx就可以正常产蛋,在2lx的产蛋量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当超过5lx后,产蛋量不会有明显的提高。光照强度过大不但不会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反而会对蛋鸡产生不良的刺激而引起啄羽、啄趾、啄肛的现象,使生产性能和饲料的利用率都受到不利的影响。所以为了保证蛋鸡保持较高的生产性能,光照强度以5lx为最佳,即鸡舍内每平方米以3~4W为宜。

光照颜色。光照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光照的颜色不同,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其中红光的效果最好,白光次之,紫光几乎对产蛋性能不产生作用。

2.温度

温度对蛋鸡的产蛋量、鸡蛋的品质以及饲料的利用率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鸡舍内的温度保持在12~23℃时,蛋鸡即可以保持较高且较稳定的生产性能。在此基础上,舍内的温度较高,且高温持续的时间越长,产蛋量和蛋壳的质量下降越明显。研究表明,舍温在24℃时,每升高0.5℃,蛋重下降0.5%,每升高1℃,采食量会减少2%,产蛋量也随着下降。当温度高于35℃后,就会有部分蛋鸡中暑死亡。蛋鸡比较耐寒,但是温度过低而会导致蛋鸡的活动迟缓,饲料损耗,生产性能下降,当舍内的温度降到9℃以下,蛋鸡就很难维持正常的体温和产蛋高峰期。如果温度继续降低,产蛋率会继续下降,甚至停止。因此,在蛋鸡养殖过程中要做好温度的控制工作,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应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来保证鸡舍内适宜的环境温度,做好夏季防暑,冬季御寒的工作。

3湿度

舍内环境的相对温度在高于85%或低于35%时,会对蛋鸡的生产性能产生不良的影响,并且湿度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常伴随着不适宜的舍内温度。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下,鸡舍内的湿度为40%~80%。如果舍内的相对湿度过大,会导致蛋鸡的羽毛污秽,空气中的灰尘、碎屑、饲料飞沫会形成微粒刺激鸡的消化道黏膜,而使鸡患咳嗽和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如果湿度再大,会吸附一部分有害气体,对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如果高湿伴随着高温,会导致鸡体散热困难,不但会影响生产性能,还对健康不利。高湿低温时,鸡会失热过多,容易受凉感冒。如果舍内的相对湿度过低,舍内过于干燥,当低于17%时,会导致蛋鸡皮肤干燥,出现脱毛现象,还会使舍内粉尘和灰尘增多,导致呼吸器官发生病变。

4噪音

当蛋鸡生活的环境的噪音在90~100分贝时会引起蛋鸡产蛋性能暂时性的下降,如果蛋鸡继续生活在此噪音下会慢慢适应,但是如果长时间生活在高于这一强度的噪音的环境下,会导致生产性能进一步的减少。当高于130分贝后,会导致蛋鸡体重下降,甚至发生死亡。研究表明,在低强度的轻音乐下,鸡群较为安静、惊群的发生机率减少,还可以促进蛋鸡的性成熟,从而提高生产性能。

5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对蛋鸡的生产性能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空气质量可能使蛋鸡维持较为稳定的产蛋量。如果舍内的有害气体超标,会对蛋鸡的健康、产蛋量、蛋壳的质量以及饲料的利用率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鸡舍内的有害气体主要有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其中氨气对蛋鸡的生产性能影响较大,且浓度越高,影响越大;硫化氢会刺激蛋鸡的呼吸道黏膜,还会引起眼结膜炎,使蛋鸡体质变弱,抵抗力下降,死亡率增加;二氧化碳本身对机体没有毒性,但是会造成蛋鸡缺氧,使食欲减退,严重者会发生窒息死亡,因此,要加强鸡舍的通风换气工作,以保证鸡舍内的空气质量。

小散养猪场(户)养殖污染的防治方法


虽然国家在大力推广规模化养猪场的建设和发展,小散养猪场还是不少,对环境污染很严重。小散养猪场(户)养殖污染的防治,是提升生猪产业发展水平的需要,也是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应加大物力和人力的推进。现将小散养猪场(户)养殖污染的防治方法和关于加强小散养猪场户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告诉给大家!

1、调查摸底,重点整治

小散养猪场(户)(年出栏50-4q9头为小规模养殖场,年出栏少于50头为散养户,合称小散养猪场(户))是生猪产业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为保障猪肉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受传统生产理念、养殖技能、设施设备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小散养猪场(户)粪便处理与利用水平总体较低,粪便乱堆乱放,污水任意流淌,既影响村容村貌,还造成了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难点。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主动开展调查,了解小散养猪场(户)的分布、规模、排污等基本情况,将小散养猪场(户)养殖污染防治列入重点整治范围。

2、正确引导,转型升级

注重发挥市场调节和法制管理机制,引导基础条件差、毗邻村镇居民区的小散养猪场(户)有序退出,支持被划入禁养区内的养猪场(户)向养殖密度较低的非禁养区转移。帮助小散养猪场(户)转变发展理念,鼓励经济基础较好、技术水平较高的小散养猪场(户)应用养殖新技术、完善生产设施,向专业化畜禽养殖和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转化。

3、完善粪便处理设施设备

当前,小散养猪场(户)粪便处理设施装备水平普遍低下。要加快圈舍改造,推广应用新型节水饲养设备,改水冲圈为干清粪饲养工艺,完善雨污分流、干湿分离设施,实现源头减量。督促小散养猪场(户)按饲养规模和清粪模式,配套建设相应容积的防雨防渗防漏的粪水存储池和干粪堆积场等必要设施,防止雨淋冲刷、直排污染。对条件适合的小散养猪场(户),可配套建设用于处理动物粪便和生活污水的小型户用沼气设施,同时做好沼渣沼液的还田利用。

4、加快推进畜禽粪便综合利用

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协作与联合,围绕清洁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集成推广一批实用新技术。通过总结经验、示范引导、培育典型,扩大应用粪便综合利用新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干湿分离、干粪堆肥、污水沉积、种养平衡的处理与利用模式,鼓励支持小规模养猪场应用原位发酵床生态养殖模式或异位发酵床生物降解技术,实现畜禽粪污零排放。扶持在小散养猪场(户)相对密集区实行生猪粪便分户收集、集中处理模式,引导发展生物有机肥加工或水肥一体化利用,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环保型饲料。

5、全面提升农牧结合发展水平

农牧结合是解决养殖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支持小散养猪场(户)按农地配套标准承包农田,或与当地种植户建立粪肥供应关系,实现生猪粪便就近利用、当地消纳的种养循环生产。有沼气工程的场户,要进一步推广“猪十沼十粮”、“猪十沼十菜”等循环种养模式,提高粪便利用效率。鼓励有机肥生产企业与养猪场(户)采用“垫料换肥料”的方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企业为养猪场(户)提供发酵新垫料,养猪场(户)为企业提供猪粪发酵肥,形成生猪发酵床养殖、有机肥生产、农作物种植紧密联系的循环农牧结合模式格局。

6、严格规范生猪养殖行为

加强《畜牧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扩大教育普及面,提高小散养猪场(户)守法经营和生态环保意识。帮助建立生猪养殖档案,督促小散养猪场(户)加强环境消毒和免疫预防接种。加强执法监管,加大对小散养猪场(户)的巡查力度,规范兽药及饲料添加剂使用,严格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保障粪污处理和利用设施改造到位并正常运行,确保各项生产行为规范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7、提升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水平

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财政补助、保险联动”的原则,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根据本地畜禽养殖、疫病发生和畜禽死亡等情况,以及时处理、清洁环保、合理利用为目标,着力构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及监管长效机制,力争到2016年底,生猪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到2020年实现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全覆盖。加快统筹推进步伐,优化工艺选择,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8、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

开展生猪粪便综合利用和养殖污染防治前瞻性、关键性技术攻关,加强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与创新,围绕生态健康养殖和生猪粪便综合利用,从环境评价、场舍设计、饲养模式、饲料生产、粪污处理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加强技术组装,集成一批控源减排、清洁生产、粪便综合利用等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技术、新模式。通过开展生猪生态健康与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和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培育先进典型,树立示范标杆,加强宣传推广,不断提升生猪粪便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能力,着力提升畜牧业绿色发展水平。

关于加强小散养猪场户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为进一步提升生猪产业发展水平,加强养殖污染治理,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现就做好生猪小规模养殖场(年出栏50头至499头)和散养户(年出栏少于50头,以下合称小散养猪场户)养殖污染防治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小散养猪污染防治。小散养猪场户是我省生猪产业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为保障猪肉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受传统生产理念、养殖技能、设施设备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小散养猪场户粪便处理与利用水平总体较低,粪便乱堆乱放,污水任意流淌,既影响村容村貌,还造成了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难点。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主动开展调查,摸清小散养猪场户的分布、规模、排污等基本情况,切实将小散养猪场户养殖污染防治列入当前重点工作,花大力气加以推进。
二、引导小散养猪场户转型提升。引导小散养猪场户转型提升是污染防治的基础。要注重发挥市场调节和法制管理机制,引导基础条件差、毗邻村镇居民区的小散养猪场户有序退出,支持被划入禁养区内的养猪场户向养殖密度较低的非禁养区转移。帮助小散养猪场户转变发展理念,鼓励经济基础较好、技术水平较高的小散养猪场户应用养殖新技术、完善生产设施,或增加土地流转,向专业化畜禽养殖和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转化。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促成条件适合的养殖场户融入当地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牵头的生猪养殖流通合作生产体系,稳定养殖收益。
三、配套完善粪便处理设施设备。当前,小散养猪场户粪便处理设施装备水平普遍低下。要指导小散养猪场户加快圈舍改造,推广应用新型节水饲养设备,改水冲圈为干清粪饲养工艺,完善雨污分流、干湿分离设施,实现源头减量。督促小散养猪场户按饲养规模和清粪模式,配套建设相应容积的防雨防渗防漏的粪水存储池和干粪堆积场等必要设施,防止雨淋冲刷、直排污染。对条件适合的小散养猪场户,可配套建设用于处理动物粪便和生活污水的小型户用沼气设施,同时做好沼渣沼液的还田利用。对于开展粪便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地区的小散养猪场户,要按照有效贮存容积大于一次清运量设计建设粪尿贮存池等设施,以便集中清运、统一处理。
四、加快推进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协作与联合,围绕清洁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集成推广一批实用新技术。加强调查研究,通过总结经验、示范引导、培育典型,扩大应用粪便综合利用新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干湿分离、干粪堆肥、污水沉积、种养平衡的处理与利用模式,鼓励支持小规模养猪场应用原位发酵床生态养殖模式或异位发酵床生物降解技术,实现畜禽粪污零排放。扶持在小散养猪场户相对密集区实行生猪粪便分户收集、集中处理模式,引导发展生物有机肥加工或水肥一体化利用。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环保型饲料,减少生猪粪便中氮磷排放。
五、全面提升农牧结合发展水平。农牧结合是解决养殖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要从协调部门配合、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入手,打通种养协调发展通道。支持小散养猪场户按农地配套标准(每亩1.5-3头存栏猪)承包农田,或与当地种植户建立粪肥供应关系,实现生猪粪便就近利用、当地消纳的种养循环生产。有条件配套户用沼气或沼气工程的场户,要进一步推广“猪+沼+粮”、“猪+沼+菜”等循环种养模式,提高粪便利用效率。鼓励有机肥生产企业与养猪场户采用“垫料换肥料”的方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企业为养猪场户提供发酵新垫料,养猪场户为企业提供猪粪发酵肥,形成生猪发酵床养殖、有机肥生产、农作物种植紧密联系的循环农业模式格局。
六、严格规范生猪养殖行为。小散养猪场户的日常生产行为直接事关环境保护、产量质量、防疫安全等敏感问题,必须严格加以规范。要加强《畜牧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扩大教育普及面,提高小散养猪场户守法经营和生态环保意识。帮助建立生猪养殖档案,督促小散养猪场户加强环境消毒和免疫预防接种。加强执法监管,加大对小散养猪场户的巡查力度,规范兽药及饲料添加剂使用,严格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保障粪污处理和利用设施改造到位并正常运行,确保各项生产行为规范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冬季如何改善养猪舍环境


猪场的消毒工作非常关键,有效的消毒措施可以大大减少猪舍及周边环境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减轻致病微生物对猪群健康的影响与危害,从而降低用药成本,有效维持猪场的正常生产,提高猪场经济效益。但往往有些猪场不能做到真正的有效消毒,因此给大家列举几条在消毒过程中的误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误区一:饮水消毒的误区

饮水消毒除可引起猪只急性中毒外,主要是对猪的消化道黏膜进行破坏,不但危害猪的消化吸收功能,而且增加肠道感染发病的危险性。

误区二:对带猪喷雾消毒的误区

传统的消毒剂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直接杀灭或者抑制其生物活性,但消毒剂没有选择性,不但可以奢靡哦或者抑制病毒细菌等,也同样作用于动物的活体细胞,雾化的消毒液通过猪的呼吸对呼吸道黏膜造成伤害,破坏了呼吸道免疫屏障,从而使致病菌能够长驱直入,导致呼吸道病发病高,当我们对子宫阴道消毒时,就是对猪的泌尿生殖粘膜进行破坏,既降低了动物子宫等自我免疫防御能力,更易导致不发情,返情,产仔少等繁殖障碍。

误区三:未发生疫病可以不进行消毒

消毒的主要目的是杀灭传染源的病原体,猪传染病的发生要有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在畜禽养殖中,有时没有疫病发生,但外界环境存在传染源,传染源会释放病原体,病原体就会通过空气、饲料、饮水等途径,入侵易感猪群,引起疫病发生。如果没有及时消毒,净化环境,环境中的病原体就会越积越多,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疫病的发生。因此,未发生疫病地区的养殖户更应进行消毒,防患于未然。

误区四:已经消毒猪群就不会再发生传染病

消毒预防是疫病防治的关键措施之一,但不是唯一措施。尽管进行了消毒,但并不一定就能收到彻底的消毒效果,这与选用的消毒方法有关,就是已经彻底规范消毒后,短时间内很安全,但许多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飞禽,老鼠等媒介传播,养殖动物自身不断污染环境,也会使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所以必须定时、定位、彻底、规范消毒,同时结合有计划地免疫接种,才能做到猪只不得病或少得病。

对于消毒剂的建议

(1)养殖舍外可使用长效,强效消毒剂。

(2)空舍消毒可使用强效,广谱消毒剂。

(3)不能活体消毒,否则后害无穷。

因为消毒剂的杀灭细菌病毒的不彻底性以及现在化学消毒剂的滥用,干粉净化剂的研究应用,更有效更环保的特点,开创了空气净化优化的新领域。

新生态空气净化技术

新生态纳米干粉净化技术,能有效的消除恶臭,刺激性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消除或大幅度降低病原微生物剂量,直接避免或者减少气喘病等呼吸道病发生,减少湿气,干燥空气和地面,特别是对环境中的真菌,寄生虫有一定的杀灭和抑制作用,持续在环境产生远红外和电离的作用,提高空气新鲜度和优化空气质量。

蚯蚓在养猪生产中有何妙用?


养猪生产中存在蛋白饲料贵和猪场粪便污染严重两大问题,制约了猪场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而蚯蚓的特殊生理功能,能够较好地将猪粪中的成分转化为其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蚯蚓又是猪很好的蛋白质饲料,两者相互结合,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猪粪污染问题,还能将蚯蚓作为猪的蛋白饲料,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蚯蚓在养猪生产中有何妙用?具体来了解一下:

猪粪养殖蚯蚓可避免猪粪污染环境

预处理猪粪先进行预处理,将其他杂质去除,主要包括草、纸屑、塑料袋等,防止杂质影响蚯蚓的处理效果和生长速度。再将猪粪和秸秆一起混合,进行堆肥,时间2~3个月,让其自然发酵。

建分解池根据猪粪重量、体积建分解池,要保证分解池的深度,为防蚯蚓爬出,尽量使用水泥建设。

放蚯蚓将堆闷发酵好的猪粪放入分解池中,再放入适量的蚯蚓进行分解,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蚯蚓数量,过多影响其生长,过少会影响猪粪的处理效果。

分离猪粪处理结束后,将猪粪的处理产物和蚯蚓分离,蚯蚓用作猪饲料,处理后的产物用作肥料。

蚯蚓做饲料可提供猪需要的蛋白

替代猪饲料中的蛋白原料豆粕、鱼粉等价格近几年飞涨,大大增加了养猪成本,用蚯蚓作为饲料中的蛋白原料,有两大优势,一是价格便宜可以自己养殖,二是资源较多能够综合利用。

鲜蚯蚓在猪饲料中添加鲜蚯蚓时,需要现取现用,加工时一定要快,先将鲜蚯蚓冲洗干净,用开水烫死后切碎加入猪的饲料中饲喂,防止蚯蚓死亡时间过长。因为蚯蚓死亡一段时间后体内会产生特殊的溶解酶,会使死亡的蚯蚓发臭降低饲料利用价值。另外,鲜蚯蚓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不要超过5%,因为蚯蚓体内含有一种蚁酸,添加过多会导致猪出现麻醉症状。

蚯蚓粉蚯蚓粉在饲料中的应用比较广泛。蚯蚓粉的加工方式分两种:一是直接将鲜蚯蚓自然风干、机械烘干,然后用粉碎机粉碎;另一种是将蚯蚓放到容器中加水煮沸5分钟左右,然后晒干磨粉,大概5kg鲜蚯蚓可磨1kg蚯蚓粉。在饲料中添加蚯蚓粉,可以明显提高育肥猪的日增重,与相同质量的鱼粉相比,饲喂蚯蚓粉的猪日增重比饲喂鱼粉的猪日增重提高13.1%。

蚯蚓液蚯蚓液是指由蚯蚓体内提取的体液、细胞内液、外液、血液等复合物质。蚯蚓液富含B族维生素和钾、铁、钙、钠、锌等微量元素。在仔猪补料中添加复合蚯蚓营养液,能够显著提高哺乳仔猪的生长发育、饲料转化率、机体免疫力以及断奶时的体重,同时具有较好的诱食性。

蚯蚓渣蚯蚓渣是将蚯蚓体内物质提取后剩余的残渣。其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一般的鱼粉和豆粕,可作为蛋白质饲料,粗蛋白含量达56.79%,在猪体内的利用率达96.04%,且含猪必需的多种氨基酸。

可作蛋白饲料
1.鲜蚯蚓在猪饲料中添加鲜蚯蚓时,需要现取现用或者加工时一定要快,防止蚯蚓死亡时间过长。因为蚯蚓死亡一段时间后体内会产生特殊的溶解酶,会使死亡的蚯蚓溶解发臭降低饲料利用价值。另外,鲜蚯蚓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不要超过5%,因为蚯蚓体内含有一种蚁酸,添加过多会导致猪出现麻醉症状。
2.蚯蚓粉蚯蚓粉在饲料中的应用比较广泛,效果已经得到验证。蚯蚓粉的加工方式分两种:一是直接将鲜蚯蚓自然风干、机械烘干,然后用粉碎机粉碎;另一种是将蚯蚓放到容器中加水煮沸5分钟左右,然后晒干磨粉,大概5公斤鲜蚯蚓磨1公斤蚯蚓粉。研究证明:在饲料中添加蚯蚓粉,可以明显提高育肥猪的日增重,与相同质量的鱼粉相比,饲喂蚯蚓粉的猪日增重比饲喂鱼粉的猪日增重提高13.1%。
3.蚯蚓液蚯蚓液是指由蚯蚓体内提取的体液、细胞内液、外液、血液等复合物质。蚯蚓液富含B族维生素和钾、铁、钙、钠、锌等微量元素。研究证明,在仔猪补料中添加复合蚯蚓营养液,能够显著提高哺乳仔猪的生长发育、饲料转化率、机体免疫力以及断奶时的体重,同时具有较好的诱食性。
4.蚯蚓渣蚯蚓渣是将蚯蚓体内物质提取后剩余的残渣。其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一般的鱼粉和豆粕,可作为蛋白质饲料,粗蛋白含量达56.79%,在猪体内的利用率达96.04%,且含猪必需的氨基酸较多。
5.替代猪饲料中的蛋白原料近几年豆粕、鱼粉等原料价格飞涨,大大增加了养猪成本,将蚯蚓作为饲料中的蛋白原料,有两个优势,一是价格便宜可以自己养殖,二是资源较多能够综合利用。
除猪粪污染
1.猪粪的预处理对猪粪进行预处理,将其他杂质去除,主要包括草、纸屑、塑料袋等,防止杂质影响蚯蚓的处理效果和生长速度。
2.混合将猪粪和秸秆一起混合,进行堆肥,时间在2~3个月,让其自然发酵。
3.建分解池根据猪粪重量体积建设分解池,要保证分解池的深度,以防蚯蚓爬出,尽量使用水泥建设,防止其逃跑。
4.放蚯蚓将堆肥的猪粪放入分解池中,放入适量的蚯蚓进行分解,尽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蚯蚓数量,过多影响其生长,过少会影响猪粪的处理效果。
5.分离猪粪处理结束后,将猪粪的处理产物和蚯蚓分离,蚯蚓用作猪饲料,处理产物用作肥料。(孙朋朋宋春阳)
核心提示
目前,养猪生产中存在蛋白饲料贵和猪场粪便污染严重两大问题,制约了猪场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而蚯蚓的特殊生理功能,能够较好地将猪粪中的成分转化为其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蚯蚓又是猪很好的蛋白质饲料,两者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猪粪污染,还能养殖蚯蚓作为猪的蛋白饲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0170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