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生长对水温的要求


河蟹是变温动物,本身没有调节体温的能力。河蟹体温随着水温变化而变化,它通常的体温略高于周围环境温度。水温变化会直接影响河蟹的生长和变态。在适温幅度内,温高时,河蟹摄食旺盛,生长和变态速度快。如水温在21度上下时,1期溞状幼体只需4天左右就可变态,水温在15度左右时变变态缓慢。水温在10度左右时,河蟹摄食明显,10度以下时,摄食能力减弱。河蟹能忍受低温,水温在-1到-2度时,抱卵蟹能顺利过冬,蟹卵和亲均不会死亡。冬天河蟹停止进食,隐藏在洞穴中过冬。
河蟹交配、产卵和和幼体变态,对温度均有一定要求。如亲蟹越冬在6.5度以下,亲蟹交配8-15度;抱卵蟹饲养阶段,水温应控制在11-16度左右;幼体变态则需19-25度。
水温对河蟹摄食、脱壳、生长有一定的影响。水温在10度以上时开始摄食,15度左右时脱壳生长,20-28度时生长旺盛,生长最佳水温时15-25度。如果超过28度时,河蟹的脱壳就会受到抑制。

相关推荐

蚯蚓对环境的要求


1、温度

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0-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亡,最适温度为20-27℃左右,也是蚓茧卵的最适温度,32℃以上时停比生长,40℃以上死亡。因此蚯蚓养殖:夏秋季要搭遮荫棚降温(桑园有天然的遮荫条件,但桑树在夏伐后到发芽生长密闭前仍需临时用遮荫物遮盖),冬季要棚室加火升温(可利用蚕室己有的设备)或桑园覆麦草保温升温,以利蚯蚓的正常生长繁殖。

2、湿度

蚯蚓是利用皮肤来呼吸的,所以蚯蚓身体必须保持湿润,蚯蚓体内水分占体重的75%以上,防比水分丧失是蚯蚓生存的关键,因而饲料的湿度应保持在70%左右为宜。

3、酸碱度(pH值)

蚯蚓生长在pH值6-8的范围内较好,且产叫茧最多。

4、通气

蚓是靠大气扩散到土壤里的氧气进行呼吸的,土壤通气越好,其新陈代谢越旺盛,不仅产叫茧多,而且成熟期缩短。

5、食物

投喂食物不足或质量不高会使蛆叫间争食,导致生殖力下降,病虫害蔓延,死亡率增加,部分蚯蚓逃逸或生长缓慢。

育肥猪对环境的要求


摘要:了解育肥猪对环境的要求,给育肥猪提供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这样才可使生长发育快,饲料的报酬高,抵抗力强,疫病少。现全面阐述了猪对环境的要求及采取的相应措施,这对指导快速育肥猪有重要的意义。

1温度

温度是猪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在温度过低的情况下,猪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要通过加快分解代谢,即利用食物中获取能量或动用体内贮存的能量或脂肪代谢来产生能量以维持体温的恒定,这样就把饲料中的部分养分用于维持体温,即维持消耗,维持消耗不增加体重,不创产值,使猪的饲料报酬低;在高温环境下,猪代谢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外界就比较难,猪就必须通过加强呼吸,加强外周血液循环来增加散热。这些活动都增加养分的消耗,同时必须减少热量的产生,表现为减少采食,这样猪的生长速度也会减慢,饲料报酬降低。在冬天,猪舍内温度降低,料肉比会增加,可见环境温度对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较大,在寒冷的环境中养猪等于燃烧饲料来维持猪的体温。要解决此种现象,就必须要提高猪舍的环境温度,提高猪舍的隔热保温性能,减少热量的散失。

2.湿度

湿度一般指的是相对湿度,即空气中水分的饱和度。猪舍内的水汽主要来自地面上的水分蒸发和猪呼出的水汽。湿度影响猪的温度调节。高温环境在夏天阻碍蒸发方式的散热,在冬天加快空气导热方式的散热。同时,高湿度环境下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存活,易导致猪患病。因此猪舍要保持干燥。但是过分的干燥也不利于猪的健康,会导致猪的黏膜干燥,呼吸困难,灰尘增加,这也不利于猪的健康。一般生长育肥猪舍内空气湿度60%~80%为宜,可在猪舍内悬挂干湿温度计测得。

控制猪舍内湿度的方法是:尽量减少猪舍地面水的存在,如及时排除舍内尿液,减少水池内污水的存在,也不要频繁清洗猪舍。排除猪舍内的湿气,用天窗或换气扇。提高猪舍温度,方法是加温。冬天猪舍内湿度过低时,当然在0℃以上,10℃以下时,外界气温在0℃以下时,猪舍内会形成大量雾气,舍顶上会形成水珠滴下,这样会使猪舍内湿度增大,当舍内温度提高时,其内就不会有雾气和水珠,湿度就会下降。

3气流

气流影响猪的散热速度。气流的形成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在炎热的夏季,气流有助于猪体散热,对猪的健康和生长是有利的,所以夏天应加强通风,采取开窗和用电扇或风机。在冬天,气流加大猪的散热,对猪不利,因此冬天应减弱气流,风速的分布范围也很重要,分布应均匀,如果风速分布不均匀,有疾风的存在,外界寒冷的空气不经混合直接吹向猪体,会使猪产生冷应激,夏天如有通风死角,猪会感到闷热。如果没有风压,那么猪舍内空气的流动主要靠温差,在冬天,外界的空气温度比猪舍内的低很多,冷空气密度提高,比重大,进入猪舍后向下走,而热空气密度小,比重小,向猪舍的上方走,在冬天,顶棚有天窗或顶棚不严实热气就会溢出,并且将猪舍内的有害气体排除,冬天顶棚的天窗和合理的进风口有助于控制猪舍内的空气质量,进气口应高一些,这样冷空气在进入猪舍后有机会与猪舍高处的热空气混合,而不至于直接吹到猪体上。

4有害气体

在冬天气温低时,人们往往为了猪舍内保温,密闭猪舍四周,减少或取消通风换气,使舍内有害气体超标,尤其是氨气浓度很大,人进入猪舍有很强的刺鼻味,有害气体超标对猪的健康及生产发育有严重的影响,猪往往出现气喘病、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在这种环境下,发生这些疾病用药物治疗不显效。对此应及时对猪舍通风换气,并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尿,以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

5微生物含量

无论是猪直接接触的地面,还是空气中都有大量的有害微生物的存在,尤其在规模化养猪的情况下,猪向环境中不断排放大量有害的微生物,如果舍内环境不良,则微生物浓度会很大,这样有害微生物不断侵袭猪体,不断影响猪的免疫系统,轻则降低其生长速度,重则引起猪发病死亡。要降低猪舍环境中的微生物浓度,必须要改善猪舍内的环境状况,通风换气是减少环境中有害微生物最有效的措施,通风可以带走微生物,通风可以改善环境中的空气新鲜度,微生物喜于污浊的环境下生长繁殖,新鲜清洁的空气可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及时清理舍内杂物及排泄物,不留死角,定期对猪舍环境进行消毒,采用化学消毒(喷洒药物)和物理消毒(安装紫外线消毒灯管)相结合,夏天每周消毒1次,冬天半个月消毒1次。

6阳光

阳光对育肥猪有一定的影响,当前许多养猪场为了猪舍的密闭及温度的易于控制,顶棚都是密闭遮光结构,使猪舍内常年照不到阳光,这对育肥猪的健康和生产发育不利,因为,阳光照射猪体,可产生促进钙吸收代谢的维生素D,在阳光的环境下猪的新陈代谢旺盛,使猪生产发育加快,同时阳光照射可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因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杀菌的功能,所以,力争使猪能生长在有阳光照射的环境中,如果做不到应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粉。

河蟹养殖对环境质量的要求 养蟹池条件与设施



一.河蟹养殖对环境质量的要求
水温:适宜水温15~30℃,最佳水温22~25℃;
溶氧:溶氧≥5毫克/升,尤其是池底溶氧不能低于5毫克/升;
pH:适宜7.0~9.0,最佳7.5~8.5;
透明度:适宜30~50厘米,最佳50厘米以上;
硫化氢:不能检出;
淤泥厚度:淤泥厚度小于10厘米;
底泥总氮:底泥总氮小于0.1%。
二.养蟹池条件与设施
1.水源充足,水质适用。河蟹养殖只要水质适用,水量丰足,一般均可用为水源。如附近有工业废水排放,必须引起重视,必须对水质加以分析,看看有无对河蟹有害的物质。具体按照《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在充分收集当地的水文、气象、地形和土质等有关资料的同时,要充分结合各季节养蟹生产注、排水措施,确定水源水量是否足用。
2.池塘建造。养蟹池四周挖蟹沟,面积30亩以上的还要挖井字沟。池塘蟹沟宽3~5米、深0.8米;稻田养蟹四周蟹沟宽5~10米、深1.2~1.5米,中间蟹沟宽1米、深0.6米,稻田蟹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5%~20%。形状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为宜。池塘面积10亩以上为好,稻田10~100亩为宜。水深1~1.5米。蟹池的排灌设施要完善,做到高灌低排,排、灌分开,每口蟹池水能灌得进,排得出,不逃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土质以黏土最好,黏壤土次之,底部淤泥层不超过10厘米。
3.防逃设施。通常养蟹池边一根芦苇、树枝或一个小洞,均能成为河蟹外逃的通道。因此,在成蟹池四周必须有牢固可靠的防逃设备,以防河蟹外逃,一般用水泥防光墙、钙塑板、铁皮,尼龙薄膜、玻璃和油毛毡等,从而达到防逃的目的。

水蛭对温度、水质和饵料的要求


水蛭对温度的要求

水蛭是变温动物,缺乏自我调节体温的能力,其体温是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水蛭的生长发育,直接受到环境温度的制约,其交配、产卵以及休眠越冬等,均需在适宜温度下进行。

水蛭的适宜生长水温1035℃,在2530℃时生长最快。当水温低于10C时,便钻入水底或池边泥土及石块中休眠,当春季(4月份)水温在J0℃以上时开始从泥土中钻出活动取食,并开始陆续交配和繁殖,水温在2530℃摄食最旺盛,生长速度最快,当水温达32℃以上时食欲开始减退,活动减少,生长速度减缓。如把它放在43℃热水里它就要离水外逃,水温升至45℃时,水蛭沉底蜷曲,48℃时死亡。

我国大部分地区410月份的温度都适宜水蛭生长,每年11月份至次年3月份为水蛭冬眠期,在冬眠期间,水蛭不吃、不活动、体重消耗也不大。

水蛭对水质的要求

水蛭对水的pH(酸碱度)的适应性也是很广的,一般要求水的pH在68之间,肥水透明度在2030厘米,水蛭在这种水中饲养效果较好。

若是新开挖的池子,水不肥透明度高,浮游生物生长少,可在放养前一星期每667平方米施畜禽粪便250500千克,几天后即可达到肥水的目的,很快就会繁殖大量的浮游生物。

水质碱性不能过大,碱性过大的土壤和碱性过大的水质都能致水蛭死亡。偏酸性的土壤和水质对水蛭生长影响不大。但过于酸性说明水质已坏,应更换。水蛭养殖池要防止化学污染,农用化肥(/),农药以及各类洗涤化妆品用水不能流入养殖池,以防水蛭中毒死亡。

水蛭对饵料的要求

饵料的种类、性质及营养成分等,直接影响着水蛭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状况。在野生条件下,水蛭吸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小昆虫、软体动物幼体和泥面的腐殖质。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水蛭的取食范围、食物种类等都受到了人为限制,但所提供食物的数量与质量,都比在野生条件下得到了改善。一般以螺、蚬、蚌以及动物血都可作为水蛭饵料,因为这类饵料营养全面,尤其是蛋白质量多质优,但要注意饵料的新鲜度,应以活体饵料为主,这样可有效控制水质恶化,减少水蛭病害发生,水蛭是变温动物,摄食强业,饵料利用率与水温、氧溶量、酸碱度关系密切:闽此,投喂螺、蚬、蚌等,动物饵料时,应灵活掌握投饵数量,以便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人工养殖水蛭,饵料多以螺蛳为主,螺蛳繁殖率高,投喂后可自行繁殖。大小螺蛳都有,适宜于不同体格水蛭吸食,实践证明,用螺蛳喂水蛭,成本低,生长快,对水质尤污染。因此,螺蛳可作为水蛭的最佳饲料。

商品河蟹的安全质量要求



商品河蟹的安全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一个地区声誉及经济发展的大事,国家农业部NY5064-2001《无公害食品中华绒螯蟹》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供港澳食用水生动物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对此有专门规定如下:
1.挑选有国家认可的检验检疫员资质的技术人员,作为商品河蟹进出场的专职检验员。检验员必须遵纪守法,恪尽职守,秉公办事。
2.注意保持场地环境卫生,同时包装材料应卫生、洁净。运输工具在装货前应清洗、消毒,做到洁净、无毒和无异味。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温度剧变、挤压、剧烈地震动,不得与有害物质混运,严防运输污染。
3.坚持商品河蟹进出场做到“四统一”:即统一制作包装篓和标签;统一指定地点进出场商品河蟹;统一专人检验签字;统一有企业法人代表检查各道程序合格后,签字才能放行。要自觉接受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的查验,确保商品河蟹的安全质量。

环境因素对牛蛙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温度

牛蛙为变温动物,气候、温度对牛蛙的栖息、摄食、生长和繁殖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气候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食物组成和数量的改变将使在自然条件下野生的牛蛙更换栖息地,为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而迁移,若能在附近找到良好的生活条件,便不再远迁,否则会继续迁移。

牛蛙的食量也随季节和温度的升降而增减,9月份水温在21-30℃时活动力最强,摄食量最大;水温在14-20度时食量减少;10月下旬至翌年3月,水温12℃以下时,停止摄食。

(二)湿度

由于牛蛙皮肤的角质化程度很低,故防止水分蒸发的能力较弱,同时皮肤又兼有呼吸的功能,因而环境湿度对牛蛙生存的影响很大。

牛蛙蝌蚪必须在水中生存.完成变态后才能在陆地上栖息,成蛙虽然能长时间栖息于陆地,但也需要依靠持久的高湿度生存。环境温度越高,牛蛙对湿度的要求也越大,尤其是幼蛙,更怕日晒和干燥。牛蛙抵御干燥的方法:一是通过提高其淋巴和血液中的盐离子浓度,增加渗透压而减少失水;二是钻人深土层中休眠。牛蛙的繁殖活动必须在水中完成,因而水是牛蛙生存的必要条件。

(三)光照

光照对牛蛙的热能代谢、行为和生活周期产生较大影响。牛蛙畏强光,对光的反应非常敏感,常常躲避强烈的阳光直射。但趋向于弱光,喜蓝色光线,白天潜伏于温暖的能透进少量光线的水草丛或树荫处,夜间四处觅食。光照的季节性变化影响牛蛙的性腺发育和繁殖行为,若将牛蛙长期饲养在黑暗条件下,则性腺的成熟发育中断,性活动受到抑制,以至停止产卵和排精。

养河蟹水质要求


水深要求“春浅、夏满、秋勤、冬深”,定期监测水温、含氧量、透明度、酸碱值、氨氮及亚硝酸盐含量。根据不同的季节对池水进行更换加注,合理调节水的深度,同时在养殖过程中,每半个月交替使用一次水环境改良剂,以维持底质条件和良好的水质。

1、水深要求

养殖河蟹的水深根据季节的不同按照春浅、夏满、秋勤、冬深的要求及时调整,一般春天时水深要控制在60-80cm左右;夏天时将池中的水灌到最满,至少要在1m以上;秋天时要经常换水,以确保水中的含氧量充足,水质清澈;冬天时把水位保持1.2m以上,以利于河蟹越冬。

2、水质监测与控制

池中的水要定期监测水温、含氧量、透明度、酸碱值、氨氮及亚硝酸盐等,并做好相关数据和河蟹摄食及天气的情况记录,日常加强巡查池塘,多观察水质的变化和水色,出现情况及时的加水换水解决,一般春末夏初时每隔10天往池内加一次新水,每次加注3cm左右,选择白天进行;夏季高温时,池塘内的水要灌满,6-9月份每5天就换一次水,每次更换5cm左右,一般换水时间选择在下半夜或是上午10点左右;秋季时如果水质出现腐坏或是碰上闷热天气,要及时对池内的水进行更换。

3、使用水环境改良剂

在养殖过程中,为更好的调节水质,每15天可以交替使用益水宝益利多底改黑金底改立得等水环境改良剂,以维持水质良好,保证底质条件。

常见的水质问题及解决方案

1、水体发红:常见于由稻田改造成的池塘,由于塘内的稻草等草根腐烂,使得甲藻在池内大量的繁殖,影响绿藻生长,碰到这种情况,可以在第一天使用解毒益水爽,第二天使用水黄金组合小球藻种搭配肥藻王或者促肥使用,为藻类补充培水,促进生长。

2、水体发白:主要是由于水中沙虫、基虾、轮虫等浮游动物太多,可以使用伊微乳进行杀虫,三天之后再用小球藻种配合促肥或肥藻王培育池中的藻类生长。

3、水体发黑:主要是由于池中的藻类老话、死亡造成的,这种情况通常不需要再肥水,要对水中进行增氧,一般可以先使用带增氧剂的底质净,第二天再往池内投放20cm左右的水,同时往池内补充一些新鲜的藻种。

4、水体突然变清、倒藻:主要是由于天气突然变化或是使用药物之后导致藻类应激死亡,这种情况可以使用小球藻种配合促肥或肥藻王进行肥水,同时还要往水中增氧。

5、水体白沫多,发黏,表层有油膜:主要是由于藻类老化引起,可以先换30cm水,然后往池内泼洒解毒应激宝或应激解毒安。

6、氨氮偏高:主要是由于池内的饵料残渣和粪便堆积过多难以降解,这时可以使用益水清或解毒应激宝将池中的氨氮毒性降解,第二天之后再向池内泼洒益水宝或益利多。

7、酸碱度偏高:有可能出现在肥水3-5天后,藻类的光合作用太过强烈,表层池水在下午时酸碱度偏高,这种情况一般无需管理,5天左右即可恢复正常,还有一种原因可能是由于当地的水质和土质原因造成酸碱值偏高,这种情况可以在上午使用益水清或解毒应激宝缓解水中的毒性,下午用三效底改,晚上再将益水宝和红糖一起浸泡起,次日上午泼洒到池塘即可。

8、酸碱度偏低:可以按照6kg/亩的比例少量多次的向池内泼洒熟石灰,可以根据情况连续使用。在中后期塘底饲料酸败时,可以使用小球藻种配合促肥或肥藻王肥水,为藻种培水,提升稳定水中的酸碱度。

9、亚硝酸盐偏高:出现这种情况,要勤更换水,多对池水进行增氧,同时先使用亚硝消+底改立得,第二天再泼洒解毒益水爽和磷肥,通过磷促进氮,加快水中的藻类生长速度,但切记不可以使用氮肥。

水蛭养殖对环境有什么要求吗?


虽然田间、河边的水蛭总是让不少的人感到害怕,但是水蛭的药用价值同样让人感到欣喜,这也导致了许多人开始养殖水蛭了,但有着很多新手养殖户不知道水蛭对于环境同样有着一定的要求,下面小编就水蛭养殖对于环境有什么要求和大家说说。

一、温度要求

水蛭是一种变温动物,缺乏自我体温调节能力,主要是靠着周围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实质上同样影响着水蛭的发育,例如如果温度低于10°那么水蛭会出现休眠的状态,而如果水温高于32°则会出现生长发育变缓,如果超过了48°则会出现死亡的情况,这些都是各位养殖户需要注意到的,而水蛭最佳生活温度也是生长最快的温度大概是25°~30°作用,这些是大家需要注意到的。

二、水质要求

水蛭对于生活的水质也有着相应的要求,中性水蛭比较适合水质的生长,PH大概可以控制在6~8之间即可,但是如果出现了水质过碱性那么就容易出现水蛭死亡情况,而如果水质出现了过酸性那么虽然对水蛭生长影响不大,但是过酸性的水质说明了水质出现了一些明确的问题,此时可以考虑进行更换一下。

三、环境饵料要求

在野外当中,水蛭一般是以浮游生物、软体动物、昆虫以及腐殖质为食物,在人工环境当中这些事物可能会有些欠缺,为了让水蛭能够更健康的成长,小编建议大家可以模拟一下野外生长环境,比如说适量的投放一些螺、蚌等一些动物,再者可以通过投放适量的粪便来制造一些浮游生物等等来辅助水蛭更好的成长,这样既可以保证饵料的是新鲜的,同样可以通过制造这些生物来控制水质恶化情况,大大减低水蛭出现病害危险,但在投放和制造饵料的时候一定要保证饵料的数量,避免出现饵料数量过多而破坏生态环境。

水温、盐度对不同规格鱼尾楔蚌耗氧率的影响


在不同水温、盐度条件下检测了不同规格鱼尾楔蚌的耗氧率,研究发现当水温在20-25℃范围内,耗氧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升高,超过25℃,耗氧率则随之下降;在盐度(0~32‰)范围内,耗氧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下降。本文从耗氧率的角度探讨温度和盐度对鱼尾楔蚌呼吸功能的影响。

关键词:鱼尾楔蚌;水温;盐度;耗氧率

鱼尾楔蚌(Cuneopsispisciculus),隶属于瓣鳃纲(Lamellibranchia)、蚌目(Unionoida)、蚌科(Unionidae)、楔蚌属(Cuneopsis)。鱼尾楔蚌个体比较大、迁移性较小、生活史较长,因此其较容易采集。其主要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包括硅藻、绿藻、轮虫与原生动物等,是一种典型的滤食性动物。鱼尾楔蚌生活在以泥、泥砂为底质的池沼、沟渠、江河和湖泊中,其主要是分布于通海江河的咸淡水交汇处。鱼尾楔蚌的分布区域与密度大小也受到水体中总磷、氨氮、铜和铬等这些理化因子,尤其是COD的变化等的制约。

呼吸是贝类生命活动过程中最基本的生理新陈代谢活动之一,也是贝类能量学研究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通过对养殖的供氧耗氧水平、适宜的放养密度和自然水域贝类增殖密度控制等方面的探究讨论从而为淡水贝类的耗氧率提供理论依据。呼吸代谢不仅可反映贝类的生理状态特征,而且也可反映环境条件等理化因素对贝类生理活动的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鱼、虾、贝混养技术的逐步发展,水产相关行业对贝类的呼吸和排泄等的有关研究也已大兴开展;如在海水贝类方面,王芳等研究了温度对菲律宾蛤仔和栉孔扇贝等的呼吸与排泄的影响,杨红生等研究了温度对墨西哥海湾扇贝耗氧率及排泄率的影响;在淡水贝类方面,刘其根等对河蚬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相关研究,曾丽璇研究了镉和腐殖酸共存情况下河蚬对镉的释放和蓄积。面对水产渔业水域中重金属污染的种类、浓度等因素的增多,水域的污染状况更加多变、繁杂,已普遍认为耗氧率和排氨率这两项指标的变化可作为反映水产品呼吸和排泄过程中有关部分毒性的敏感性指标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呼吸代谢是贝类生命活动过程中基本的生理活动,通过研究发现,水温、盐度及个体规格对贝类代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分布于福州闽江水域的淡水贝类鱼尾楔蚌,各季节性水温对其生长代谢有何影响,潮汐的退涨导致水体的盐度产生变化,从而对该水域的淡水贝类影响如何,目前尚未有相关研究报道。本文主要是通过探究讨论水温、盐度及规格大小对鱼尾楔蚌耗氧率的影响,为鱼尾楔蚌生理生态学研究积累理论基础,为闽江水域淡水贝类相关资源进行保护和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实验用淡水贝类鱼尾楔蚌采至福州闽江洪山桥段,采回后,先用软毛刷去除其表面所带有的附着物,洗涤干净,将其暂养于实验室的水族箱内。按鱼尾楔蚌规格的大小将其分为小、中、大三组规格,具体详见表1。

2.963±0.101注:鱼尾楔蚌湿质量与软体部干质量的测定计量单位为克(g),鱼尾楔蚌壳长和壳宽的测定计量单位为厘米(cm)。)WW、DW、LS、HS分别表示的含义如下:WW:鱼尾楔蚌的湿质量;DW:鱼尾楔蚌软体部的干质量;LS:鱼尾楔蚌的壳长(即壳高);HS:鱼尾楔蚌的壳宽。

1.2试验方法

使用1L的广口瓶作为其生长代谢瓶,采用恒温水浴锅对其生长代谢过程进行温度控制,水温梯度,分别为:20、25、30℃;盐度梯度为0‰、2‰、4‰、8‰、16‰、32‰,每组10只鱼尾楔蚌,每组均设一个没有鱼尾楔蚌的广口瓶作为空白对照。用液体石蜡将代谢瓶均封闭,用带有玻璃导管的橡皮塞盖塞住,玻璃导管的一端伸入代谢瓶中,另一端外部套上乳胶管,并用小木夹子夹住,以便实验结束后取出水样。每次代谢实验需持续2h,历时结束后再测定其代谢瓶中2h内的溶氧变化,溶氧的测定采用碘量法。根据实验所测得的溶氧变化,从而计算出其在实验时间内的耗氧率。

1.3计算方法

依据实验前后代谢瓶内水中DO的初始含量,根据下列公式从而计算出鱼尾楔蚌的耗氧率:

OR=/(W×t)

式中:DO0和DOt为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水中DO含量(mg·L-1),W为鱼尾楔蚌软体部干重(g),V为代谢瓶中水的体积(L),t为实验持续时间(h),OR为单位体重耗氧率(mg·g-1·h-1)。

2实验结果

2.1水温对鱼尾楔蚌耗氧率的影响

图1水温对鱼尾楔蚌耗氧率的影响

三种不同大小规格的鱼尾楔蚌在3个不同温度(20、25、30℃)组下的耗氧率具体情况详见如图1。三种规格鱼尾楔蚌耗氧率受温度的影响比较相似。即在一定的水温范围内,随水温的升高鱼尾楔蚌的耗氧率跟着增加,当温度超过一定值后,随温度的升高鱼尾楔蚌的耗氧率反而降低。

2.2盐度对鱼尾楔蚌耗氧率的影响

三种不同规格的鱼尾楔蚌在20、25、30℃3个不同的水温组下的耗氧率随盐度的变化情况分别见图2-图4。从中可知,三种不同大小规格的鱼尾楔蚌在不同的水温下,其耗氧率均随盐度的增大而降低。

图2不同盐度对小规格鱼尾楔蚌耗氧率的影响

图3不同盐度对中规格鱼尾楔蚌耗氧率的影响

图4不同盐度对大规格鱼尾楔蚌耗氧率的影响

3讨论

3.1水温对鱼尾楔蚌耗氧率的影响

呼吸和排泄是自然界所有生物体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新陈代谢活动之一。而生物体的耗氧率大小是本身代谢活动强弱的直接反映。刘其根通过研究发现,无论河蚬规格的体重大小,当水温温度在一定的范围内,河蚬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都随着水温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水温过高的情况下,就会对它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当水温温度为20℃和30℃时,河蚬的耗氧率明显低于水温值为25℃时的耗氧率。在本研究中,当水温在25℃时鱼尾楔蚌的耗氧率达到最高,但水温降低到20℃或升高到30℃时,其耗氧率都明显急剧下降,此结论与上述结果相似。水温在25℃附近时是适合鱼尾楔蚌生活的合适范围,当水温降低或升高时,鱼尾楔蚌会产生一定的不适应表现,从而对其代谢活性产生一定影响,便导致鱼尾楔蚌耗氧率的降低。水温对鱼尾楔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较为繁复和复杂。但是总体来说,不论鱼尾楔蚌规格的大小,其在一定的水温范围内,鱼尾楔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是随着其水温的升高而增加,但当水温过高时,便对它的生长代谢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根据最终实验结果推论,当鱼尾楔蚌的耗氧率达到最大值时,其水温在25℃左右,水温高于25℃时,鱼尾楔蚌的耗氧率显著降低,即对鱼尾楔蚌的生长代谢产生了一定的抑制性。3.2盐度对鱼尾楔蚌耗氧率的影响

盐度大小也是影响贝类呼吸代谢极为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贝类鱼尾楔蚌的生理生长代谢明显受盐度变化的影响。范德朋等通过研究缢蛏的耗氧率发现,当盐度在6‰~22‰范围时,缢蛏的耗氧率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盐度为22‰时其耗氧率达到最大值。当盐度在22‰~30‰范围时,缢蛏的耗氧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Flecther、davenport等分别对贻贝的研究与navarpo对双壳类的研究也皆得出了相似的结果。本研究发现鱼尾楔蚌在25℃和22‰盐度条件下耗氧率最大,活力最强。

参考文献:

赵文.水生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8):305-306

刘敏,熊邦喜.河蚬的生态习性及其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21-224

凌去非,宋学宏.昆承湖河蚬资源及水体理化因子的初步探讨.水利渔业,2001,21(1):44-46

刘勇,施坤涛,张少华.双壳贝类呼吸代谢的研究进展.南方水产,2007,25(4):3-7

王芳,董双林,李德尚.菲律宾蛤仔和栉孔扇贝的呼吸与排泄的研究.水产学报,1997,21(3):252-257

杨红生,张涛,王萍,等.温度对墨西哥海湾扇贝耗氧率及排泄率的影响.海洋学报,1998,20(4):91-96

刘其根,沈和定,周洪琪,等.河蚬的耗氧率和排氨率.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9,12-8(4):299-300

曾丽璇,吴宏海.水体腐殖酸影响下河蚬对低浓度镉的蓄积和释放.生态科学,2006,25(3):240-242

CheungSG,CheungRYH.Effectofheavymetalsonoxygenconsumptionandammoniaexcretionincreenlippedmussels.MarinePollutionBulletin,1995,31(4-12):381-386

范德朋,潘鲁青,马生.温度对缢蛏耗氧率和排氮率的影响.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2,32(1):56-62

DavenportJ,FletcherJS.TheeffectsofsimulatedestuarinemantlecavityconditionsupontheactivityofthefrontalgillofMytilusedulis.JMarBiolAssUK,1978,58(3):671-681

LivingstondDR,WidowsJ,FiethP.AspectsofnitrogenmetabolismofthecommonmusselMytilusedulis:adaptationtoabruptandfluctuatingchangesinsalinity.MarBiol,1979,53(1):41-55

NavarpoJM..TheeffectsofsalinityonthephysiologicalecologyofChoromytiluschorus(Molina,1782)(Bivalvia:Mytilidae).JExpMarBiolEcol,1988,122(1):19-33.

(收稿日期:2015-11-23)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2269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