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塘水混过后水为什么会发白?


最近小编在塘口一线做技术服务的时候有养殖老板问我这段时间水挺好的怎么就是感觉有点白呢?随后我去跟踪了几个塘口,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前一段时间大部分塘口水质一直浑的塘口水落清之后水色容易发白,这是什么原因呢?随后小编又展开全方面的调查,总结了几点分享给大家。
一、情况分析:
1.由于蟹塘长时间水浑,水中有益藻类不容易很好的生长繁殖,导致水中有益藻类较少,塘中菌藻相不平衡,水色比较清没有肥度水色发白,俗称缺藻,这种情况往往还容易伴随着轮虫。
2.有的养殖老板会大量的用肥水产品调水,水体肥度上来了但上边还是有点泛白色,像这种情况是因为蟹塘长时水浑,水质较脏有害细菌(如弧菌等厌氧菌)大量繁殖,造成水色泛白。
3.使用药物打过后水色泛白,使用一些化学药品是可以把水浑的塘打清,但是同时也能把水中藻类跟菌类打灭,容易导致水中没有藻类,繁殖困难从而导致水色比较清没有肥度水色发白。
二、危害:
1.有益藻类少,容易有害藻类滋生爆发,如青苔、蓝藻、裸甲藻等有害藻类爆发。
2.水中有害细菌、底部厌氧菌较多,时间长了以后在水中成为菌群,体质较弱的螃蟹在蜕壳过程中容易细菌感染,尤其是有龙虾、青虾的塘一定要注意了,特别容易感染弧菌导致黑腮、烂鳃、肠炎等疾病的产生从而发病死亡,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三、处理措施:
这里重点说一下处理有害细菌的措施
1.整底干撒2亩/袋
2.蛭菌1102亩/瓶或者是蛭尊3亩/瓶晴天上午化水泼洒
3.AA绿源+藻乐肥+活力菌4亩/组晴天上午化水泼洒。

相关知识

河蟹水霉病


疾病名称水霉病

为害对象 河蟹
病原 主要是由于老鼠、水獭、水蛇、青蛙、龙虾、水鸟等的侵袭,尤其是在脱壳时受其残杀或其他机械性损伤破坏蟹的体表,使水霉菌侵入感染所致。

症状 病蟹体表及附肢局部,尤其是伤口处出现白色棉毛状菌丝,病蟹行动迟缓,食欲减退,伤口不愈合,导致伤口部位组织溃烂并蔓延。严重者因身体瘦弱而无法蜕壳死亡。

防治方法(1)注意预防河蟹敌害;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蟹体受伤。

(2)在蟹大批蜕壳期间增投动物性饵料。

(3)用3%-5%食盐水浸洗病蟹5分钟,并用5%碘酒溶液涂抹患处。

河蟹塘“红水”处理的小技巧



一、红水出现的背景
进入4月下旬,水温达到18~22℃,大多数塘口水草本该种植完成,准备迎接第二壳的到来。但往往这个时候,白水、浑水、瘦水、青苔等问题困扰着很多养户朋友,这几年养殖环境的变化,水质问题也在发生变化。近期,小编在苏州河蟹养殖区做技术服务时发现,部分区域的蟹塘竟然有红水出现。经过镜检发现,红色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水里游裸甲藻!
那么,不禁要问:好好的蟹塘本身水色黄绿色,为什么突然变红,多了那么多裸甲藻呢?
其实,裸甲藻也是常见藻类的一种,属于甲藻纲的一种有尾巴、坚硬外壳(显微镜下观察)的藻类,在早春和入秋的鱼塘、虾蟹塘常常出现。再其它有益藻类多的情况下,塘里裸甲藻数量极少,一旦环境合适,就会大量繁殖,逐渐形成优势种。
早春裸甲藻爆发的三大条件:
1.外源藻种:3~4月份是河蟹塘频繁换水的时候,外援水不好、发红的区域往往携带部裸甲藻,这时候打水的同时把裸甲藻也带了进来。
2.水温适宜:前期水温低,有益藻类生长较为缓慢,而4月水温裸甲藻容易生长、繁殖。而且,裸甲藻有2条尾巴,有用能力极强,可以抢夺其他藻类的营养和光照,因此,生长繁殖速度比其他藻类快的多。
3.藻类竞争少:今年四月上旬又多为阴雨天气造成池塘倒藻时常发生,有益藻类、菌类大量死亡,如果不及时补肥把有益藻菌培起来,裸甲藻拥有更多的营养、空间,最终导致裸甲藻成为优势群体,补肥供给裸甲藻吸收,繁殖更多,这时候补再多的肥只会让红色更严重!
所以,早期塘口不肥水或肥水效果不理想的塘口更容易出现红水现象。也就是说,早期水瘦的塘口,易爆发“红水”!
二、何判断塘里是否有裸甲藻?
这时候有人要问了,硅藻水是褐色的,甲藻水是红褐色的,颜色差不多,如何判断呢?
1)水色与硅藻水不同:首先是池塘水体发红,因为裸甲藻在藻类中是呈红色的,裸甲藻大量繁殖爆发时池塘水色肯定也呈红色,乍一看难以分辨,但这种颜色与褐色硅藻水颜色还是有区别的,但需要各位养户朋友多关注塘口水色变化。
2)水色变化大:与硅藻水不同,裸甲藻引起的水红一般变动较大,由于春天阳光强度适合它的生长,因此,随着光照变化,池塘水色也产生变化:一般是早晚较清,中下午较红,白天阳光越好光照越强,池塘水色越红。
3)显微观察最易看:如果想确定是否是甲藻水,最直接方法是显微镜下观察,通过藻相分析便确认塘里是否有裸甲藻,具体可以询问当地仕必得公司的技术人员。
三、“红水”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3.1“红水”的危害
有人说,为什么要这么关注“裸甲藻”呢?它对养殖有哪些影响?
1)影响水草生长:4月份是水草生长的关键月份,如果塘里水色发红发暗,透明度较低,前期水草一定长不好!一旦水草没有阳光,慢慢萎缩死亡,这么,这一年螃蟹几乎很难养成功。
2)夜间耗氧量大:藻类生长是需要氧气的,藻类在白天产氧晚上耗氧,裸甲藻大量生长容易造成晚上溶氧不足螃蟹缺氧上岸上草头。
3)藻毒素危害螃蟹:塘口裸甲藻为主的情况下,直接抑制水中其他有益藻群、菌群生长繁殖,造成藻相过于单一,藻相过于单一情况下水质不稳定,易倒藻。裸甲藻死亡不仅污染水体,更会释放藻毒素!会直接导致螃蟹大量中毒死亡!
3.2“红水”的处理措施
此时正是塘口环境适宜裸甲藻大量繁殖的时候,如果发现塘口有轻微的红水怎么办?
1)第一步,换水:在外河水好的情况下先换掉部分水,选择中午出水早晚进水。此时塘里裸甲藻的密度已经远远高于外河水,可以通过换水的形式减少塘里有害藻密度,补充有益藻。
2)第二步,抑制裸甲藻生长:换水后在池塘中水色最红的时候使用整水进行处理,2亩/瓶全池泼洒,傍晚再用整底全塘干撒,用量2亩/袋。
3)第三步,解毒培藻:抑藻后隔一天,用解毒应急精华液2亩/瓶解毒,再使用培藻组合AA绿源+藻乐肥+活力菌4亩/组,使用前浸泡10~20分钟再全池泼洒,快速培育有益藻类和菌类(如下图)。
处理前
处理后
“红水”塘使用整水+整底前后水色变化,待水色改善后立刻用AA绿源+藻乐肥+活力菌4亩/组培藻组合快速培育起有益藻类即可。

处理河蟹塘水浑的正确"姿势"



最近雨水天气比较多,气温变化也比较大,许多池塘早早开启了“浑水”模式!高淳这个地方是养大螃蟹出名的,在许多的养殖户的心中有一个标准:清水大闸蟹!为什么会有这个结论?这要从养蟹的历史说起,20xx间,养蟹行业已经在模式上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最主要的改变就是密度!尤其是最近几年,大闸蟹行业规模持续扩大,这势必是在产量上会有很大的需求。怎么提高产量?多数塘口会采用增加密度的方法。但是密度增加,我们相应的管理手段、水草栽种等没有明显的调整,再加上水源环境变差、塘口老化等原因,又导致了螃蟹的规格在下降!
以前我们密度低(500以内),水源环境又好(水清),所以规格还不错!而现在呢,这种“思维”就不能套用了,虽然现在追求规格也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搞明白“水清”背后的水质内涵,那么一味地追求“水清”,恐怕会把我们带入调水的死胡同!
池塘生态简图
先来看一下上面的这张图,圈里面的东西就好比我们的河蟹池塘,里面有好的东西:鱼虾蟹、螺蛳、水草、有益藻类等,也有我们不需要的东西比如青苔、虫子、有害藻类、还有底泥。我们每天都会往池塘里面投喂饲料(鱼、颗粒饲料等),但是我们都知道,假设投入1000斤饲料,不可能全部被吸收利用,转化成1000斤鱼虾蟹。在前几天的“利洋河蟹课堂”中,参与互动的养殖户都表示,河蟹池塘多数投喂在600~800斤饲料,产量大概在300斤左右(包含了鱼、虾、蟹等)。那么剩余的饲料变成了什么呢?答案就是:底泥!底泥是由哪些东西组成的?残饵、粪便、腐败的动植物、泥土颗粒等,这些就是我们俗称的“池塘垃圾”!
池塘底层的有机质,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转化为营养元素(肥料),长出来水草、藻类、青苔、螺蛳等,温度适宜的时候还会长一些虫子,这样我们池塘里整个生态系统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当然有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水草腐败、青苔爆发、有害藻类过多等,我们以后再分析。
今天我们先来说说“水浑”浑水,到底里面有哪些东西?通过显微镜检查水样,我们发现水浑多数是由一些死亡的藻类、泥土颗粒、不规则的有机碎屑组成,其实就是“脏气”!
那么脏气哪里来的?答案就是我们上图中的“底泥”。浑水里面的“脏气”不是凭空变出来的,全部都是底层泛上来。为什么下了雨就水浑?为什么温差大就水浑?为什么早上浑得厉害?多数都是“水体对流”导致的塘底脏气上浮到水体当中导致!
对啊!就是底下的脏东西上来的过程,很简单明了的道理!我们口头经常挂着“改底、改底”改底就是最重要的处理水浑的方法,看似普普通通,实则最有效果!分解型的改底产品,能够分解底层的有机质,好比打扫卫生,勤快的人家里干干净净,偷懒几天就会布满灰尘!那么,现在多久打扫一次卫生呢?这个频率每个塘口都不一样,一般都是7天改一次底,投喂多、密度大间隔时间还可以缩短至5天。频率其实不算高,只是我们过多的关注了水质的调节,往往忽视了最应该打扫的底层环境。螃蟹和鱼、虾不同,它生活在池塘的底层,所以底下环境的好坏尤为重要!
“改底”--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水浑,下螺蛳行不行?
有的师傅说了,你刚才不是说了螺蛳也是好东西,我多放点螺蛳行不行?可以是可以!
“只是.................贵啊!一车螺蛳恐怕要8000块了吧!”
而且,投放螺蛳也不是我们想象当中的那么简单。我们高淳一般塘口投放多少螺蛳?大多数在1000斤/亩,但是螃蟹产量呢?200斤/亩不到!试问一下,您是养螺蛳还是养螃蟹?有的人说了:“你瞎讲!人家赚钱的池塘,螃蟹规格大,都放不少螺蛳!”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顺序:螃蟹规格大,证明水环境好!正是因为水环境好,所以才能“养得活”这么多的螺蛳。如果我们的塘口水环境差,没有水草、缺氧、蓝藻爆发,放了也是白放!想要螺蛳帮您清水,请先把它养活!不是简简单单的投放进去就完事儿了,螺蛳也是有成活率的。活的螺蛳是好东西,滤食底层的垃圾,改善底层环境,还能给螃蟹当做饵料补充!干净清爽的草面上爬着几粒可爱的螺蛳,想想都很美对不对?不过,现实恐怕很残酷,一旦水质不好,死掉的螺蛳立即腐败耗氧,底臭、指标升高,吃料差等等问题都来了!所以,投放螺蛳,一定要克制,建议大家可以适当投放一些螺蛳在坂田上即可!
其实,水浑也是有好处的!我们刚才说了,构成水浑的脏气都是底层返底上来的!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底层有机质在分解、消耗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大量的垃圾涌到了中上层水体,而中上层的溶氧、透明度都较好,有机质被彻底分解,转变成了营养盐,反而利于水草营养吸收和生长!另外一个方面,在水温不算特别高的5、6月份,通过水浑的过程减少了底层“垃圾”的积累,也能减缓后期坏底、烂根、缺氧的情况。
那么,水浑怎么办?怎么处理?
保草是关键!
我们刚才也说了,水浑多数情况下对鱼虾蟹本身没有多大的影响,反而还有一定的好处,更别考虑对规格的影响了!但是水浑草会脏,水草坏了,我们后期也很难管理下去,这就是水浑的唯一坏处—草脏!水体当中的脏东西多了,粘附在水草上面,影响了水草的活力,久而久之,水草萎缩,腐烂!这个时候怎么办?提高净水能力,泼菌!适当的补充一些微生物“菌制剂”,微生物的作用就是分解有机质的。水体脏,短期内净化不过来,这个时候我们就人为的加点菌进去,帮助它净化水质!泼菌的时候加一些“碳源”(活力碳),帮助水草生长,恢复活力和净化能力!这样子,通过正确的处理,待到天气稳定(6月左右),水自然就清爽下来!
但是,许多师傅忍受不了水浑带来的不安感,往往会试图通过大量肥水、大量下螺蛳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大多数情况却事与愿违,费时、费钱、费精力,肥水重了水浓、草更脏!螺蛳多了耗氧大,加重缺氧和坏底,最后事倍功半。
处理水浑,坚定一个目标——保草!目标太多,顾虑太多,往往达不到你想要的结果.....

才刚刚开春,河蟹塘的水就白浑了?



池水混浊是河蟹养殖中的常见问题,短期的混浊对生产影响不大,开春季节刚放苗时候饿三天(类似人类练瑜伽前期工作),排空肠胃食物再投喂引起池底第二天上午混浊,还可改善底质,有利无害。但长期混浊,水草生长发芽没有光照就易倒伏死亡,腐烂后败坏池塘水质;此外池水混浊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致水体溶氧不足,河蟹生长缓慢,到收获时河蟹规格偏小,效益降低。

蟹池水体混浊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喂量不够,河蟹寻食活动引起;二是寄生虫寄生引发河蟹烦燥不安,四处爬动甚至上岸,引起混浊;三是浮游动物生物量偏多;四是小杂鱼多;五是池底溶氧不足,河蟹爬动不安;六是水草不足,水体自净能力差。

蟹池水体长时间混浊时,养殖户需要正确分析,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若是投喂量不足引起的,则需要逐步增加投喂量,以第二天略有剩余为宜;检查河蟹鳃丝及体表,若有纤毛虫寄生,可全池泼洒纤虫净等药物,大量寄生时,连泼两次;若水色发白,水体中浮游植物量偏少,而浮游动物量偏多,则要先杀虫(阿维菌素等),再肥水(氨基酸肥水膏等);若是野杂鱼多引起的水混,可在饲料中添加“清塘2008”等予以清除;水草过盛,螺蛳投放量过大等原因引起的池底缺氧,导致河蟹爬动不安引起水混,则要采取刈除多余水草、增氧等措施解决;水草不足的池塘,可移植经过强氯精喷雾消毒处理的水花生入池。
具体情况,实地考察,此文仅供参考!

夏至过后河蟹塘管理方法



夏至气候特点:
1.对流气流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2.暴雨天气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
3.江淮梅雨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
4.高温天气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夏至后要加强蟹塘底质维护
俗话说:养水先养底,底质的好坏不仅决定了水质的优劣,更是河蟹赖以生存的场所,直接关系到河蟹的蜕壳生长。在高密度精养模式的环境下,最先出问题的往往是底质,特别是到了养殖中后期,池塘摄入的含氮物(残饵、粪便、动植物尸体等)不断增多,随着温度的升高开始腐败变质,导致池底酸化、发热、淤泥蓄积,产生大量有害物质(氨氮、亚盐、硫化氢等),底质的恶化还滋生大量有害菌,诱发多种疾病(烂鳃、肠炎、锈底板、水肿等),因此,要保证河蟹安全度过高温期,建议首先从底质方面加强预防,定期改善底部环境,抑制有害菌和毒素,控制池底有机物浓度,不要等出现水质恶化(变浓、发红发黑、倒藻、油膜水等)后再去急救,费时费力,而且见效甚微。
底质恶化的元凶——有机污染物
池底的有机污染物包括残饵粪便、浮游生物尸体、腐烂水草等,这些大分子的有机物往往需要大量的微生物去分解,分解时间也较长,消耗底部溶氧,如果遇上缺氧、水温高、PH值变化等情况,会阻碍整个分解过程,未被分解的有机物则会腐烂变质,败坏底质,产生大量有害物质。
勤改底,多用菌——减轻底部污染物蓄积
预防底质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定期改底配合生物菌的协同作用,最大程度分解消耗池底有机污染物,减轻底质负担。针对养殖中后期不同池塘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改善底质。
1.老塘口、淤泥较深塘口
此类塘口底泥较厚,底部蓄积的有机物过多,中后期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建议使用强氧化性底改,快速氧化底部有机污染物,同时提高底部氧化水平,增加溶氧,预防亚溶氧状态。推荐产品:卫底+FS活力菌(分开使用)
2.新塘口,水质清瘦塘口
新塘口一般底泥较浅、较疏松,前期低温水中藻类较少,可使用生物型改底,分解有机物,分解后的产物正好被藻类吸收利用,促进藻类生长繁殖,建议配合肥水产品,辅助肥水。推荐产品:FS底改菌+AA绿源
3.水体浑浊,透明度低的塘口
水混的塘口由于其水体悬浮杂质较多,因此要求底改产品要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同时建议搭配生物菌使用,分解水中有机碎屑,特别是水草上有轻微挂脏时,可在水草集中处重点泼洒,能起到净水清污效果。推荐产品:底福康+靓水
4.经常使用消毒杀虫剂的塘口
药残过重会导致河蟹慢性中毒,损伤其肝脏及鳃,经常出现不明原因死亡现象。尤其是经常使用杀青苔、杀虫药物的塘口,中后期温度的上升,其毒性也越强,因此这类塘口建议使用解毒类底改,降解底质毒素,防止河蟹慢性中毒。推荐产品:底居速解安
5.泥皮较多的塘口
泥皮大部分是倒藻后或者底栖藻类死亡,大量尸体沉积在底部产生的,通常在雨后天晴气温升高的时候会出现泥皮上浮,耗氧的同时产生有毒物质,处理方法:下风口先捞出部分泥皮,然后第一天晴天上午使用全能(3亩/袋)+靓水(3亩/瓶)化水泼洒(与泥皮集中处多泼),第二天使用整底(2亩/袋)全池干撒,分解底部藻类尸体。
小贴士:
中后期的底质管理除了使用药物外,其实最关键的还是要从源头上抓起,也就是控料,尤其是高温季节,很容易造成饵料浪费,特别是一些高蛋白饲料,大量积累导致底质恶化。底质的管理还是以防控为主,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水质恶化和疾病的暴发,如遇水质发浓、水草腐败时,建议先换掉部分水再改底用菌。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3548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