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低温天气河蟹上岸的处理方法

<yZ023.CoMbr>自3月份以来,气温变化极大,尤其是最近几天,连续的阴雨和低气温,让池塘环境一直处于相对恶劣的情况之中。自5月11日开始,大部分地区开始升温,且温差大,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平均早晚温差超过8°以上,最高温差甚至超过12°,这会给养殖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影响如下:
1、很多地区的河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岸状况,同时带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根据各地区反应的情况来看,不同地区均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只是轻重程度不一样。
2、河蟹还出现了厌食、不吃料等状况,投喂的饵料有很多剩余。
3、氨氮、亚硝等水体指标忽高忽低,极其不稳定,初步预测可能是温度造成的水体垂直流动给池塘带来的影响。
4、肥水效果受到影响,池塘环境不稳定很难建立稳定的平衡模式,从而也对水体指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解决方案:
1、螃蟹上岸都会伴随很严重的应激状况,可以在下午的时候泼洒金维安(3亩/包)+离子钙II型(2亩/瓶);
2、当天夜里使用卫底(2亩/包)进行改底;
3、同时要注意内服,确保肝脏没问题,不影响到下次蜕壳,建议内服肝舒康(80斤料/包)+金维安(100斤料/包);
4、如果能有新鲜水,最好适当换一些新鲜水。

相关推荐

低温天气,螃蟹如何安全度过?



螃蟹是变温动物,体温主要取决于环境水温,通常螃蟹的体温略高于周围环境的温度,水温能影响到它的生长和变化。眼下已进入小寒天气,随着气温的降低,螃蟹如何安全越冬也成了养殖户们最关心的话题。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这段时间因气温降低,孝感汉川市汈汊湖养殖场的一些乡亲,他们手拿竹竿,使劲向水面敲打,不一会儿浮冰便碎开了。
“技术员陆卫:如果你冰层厚的话,肯定要加水,因为封氧,氧气少了,你加水,氧气就上来了,就是这个道理,有冰层就打水,往上浮就有氧气出来了。”
据专家解释,冬季气温降至0度后,水面极易结冰,底层有机物分解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因此,冬季碎冰,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增氧的作用。加上冰厚度随温度降低而不断增加,于是,水位逐渐下降,越冬期应分期注水2—3次,保持一定的水深。
“技术员陆卫:这个水位要升一点,比平时要升一点,你们这里达到1米以上就差不多了,有条件的话,可以达到1.8米,没条件不能少于1米。”
水较深和淤泥、有机物多的水体的气体状况较差,螃蟹越冬效果也差。水底淤化程度越大,二氧化碳集积越多,水中PH下降较快,螃蟹越冬越有危险,只有未淤化的池塘才可作为螃蟹越冬池。
“技术员陆卫:冬天淤泥容易生成硫化氢,硫化氢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股硫酸氢钾,和水上增氧器,因为冬天冰层封了,最容易生成硫化氢,硫化氢是有害物质,你把水上增氧器打开就好了,基本上天天打开几个小时它没有的。”
另外,专家建议,蟹苗放入池塘后,一定要加强日常巡查和观察,看看有没有螃蟹“水土不服”。同时,让螃蟹尽量藏在洞穴里或泥土里,因为暴露在空气中,螃蟹也会冻伤冻死。
记者:汉川台尹清

大闸蟹频繁上岸口吐白沫的处理方法



霉雨期刚过,又连续天气高温闷热,池塘水质变化极快,部分养殖户池塘水质、底质管理不到位,河蟹上岸(底层缺氧)。河蟹主要生活在池塘底层,底层环境的好坏对河蟹的影响最大,夏季池塘底质容易恶化,易造成氨氮、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积累,更有部分养殖户使用药物不当,池水溶氧更加缺乏,生活在这样水环境中的河蟹出现“回避”反应,河蟹上岸,并伴有口吐白沫现象,严重时会造成河蟹发病。
通过科技指导员和示范户的共同探讨,结合水产医院病害诊断的工作经验,通过指导,目前处理情况良好,现浅析河蟹频繁上岸口吐白沫的处理方法,供参考。
一、预防方法
1、多加注新水。尽量添加溶解氧丰富的表层水。
2、改良底质。养殖前期每20xx冬季,清除过多淤泥,并做好护草保草工作,防止高温季节水草腐烂。
5、根据天气和池塘养殖情况多开机增氧。分解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二、处理方法
1、及时换水。换水1-2次,并加大换水量,视情况而定,可边排边放,换水后立即抛撒化学增氧剂及VC;
2、强化底质改良。全池抛撒解毒底改或增氧底改2次,在淤泥多的地方要重点抛撒,降解有害物质。
3、提高池水溶氧。提早开启增氧机并延长开机时间,促进水体对流,增加底层池水溶氧,加快有毒物质分解。
4、加强水体解毒并调节好水质。使用解毒素解毒,并使用EM菌养水王,丰富池水藻相。以后交替使用微生物制剂和生物肥、氨基酸类物质调节池塘水质。
5、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在饲料中拌入EM菌+VC+免疫多糖,增加饲料营养,提高河蟹的抗病能力。

河蟹上岸不下水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方法



到了7、8月份,河蟹养殖池塘经常会出现河蟹上岸不下水症状,尤其是梅雨过后以及连续闷热天气,河蟹大量上草上岸,时间一长就会引起部分伤亡,表现为活动乏力,岸边吐白沫,不吃食、易受惊吓等。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导致:
1.缺氧。
养殖中后期池塘水质恶化严重,耗氧因子增多,水体自净能力差,导致水体严重缺氧,河蟹上岸。
2.底质恶化。
池塘底质积累大量腐败物质,没有及时改底,导致底质发酸发热,河蟹待不住而大量上岸。
3.毒素偏高。
长时间不改底调水导致底部积累的氨氮、亚盐等毒素偏高,尤其是梅雨过后很容易短时间内浓度升高,造成河蟹不适,此类河蟹上岸后有部分直接死亡。
4.应激加重。
恶劣天气来临后表现的应激反应,同时过量的刺激性药物使用也会导致河蟹上岸上草,一般换掉部分水及时解毒后,症状会有所缓解。
5.寄生虫。
在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很容易滋生大量寄生虫,尤其是到了养殖中后期,大量寄生虫附着于河蟹鳃部,导致其呼吸困难,上岸上草,时间一长就发展为黑鳃、烂鳃,同时身体上附着的寄生虫也会引起河蟹不适,使得其活动量增大,导致水混。
防治方法:
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抓好两点,即“改善环境、增强体质”。
对于河蟹经常上岸的塘口,建议高温季节要定期换水(3-5天一次),然后使用卫底改底,遇恶劣天气提前使用3倍解毒应激精华液,同时辅以金维安+离子钙拌料内服,增强河蟹体抗力。

河蟹“上岸”应对大全



河蟹放苗后“上岸”的情况比较普遍,经常有客户到店咨询这个问题。其实,影响河蟹苗上岸的因素比较多,下面笔者根据多年塘头技术服务经验,对容易引起河蟹上岸的原因及处理措施进行总结,供大家参考。
1、清塘药残
药物泡塘后,处理不彻底,残留量高,会导致河蟹上岸。特别是菊酯类药物,分解慢,残留时间长,在土壤中逐渐释放;且河蟹对此类药物极敏感,会引起河蟹中毒上岸,影响河蟹体质和前期成活率。
处理措施:(1)清塘时尽量减少使用高毒性、高残留性药物。放苗前先使用“碧水安”解毒,降低残留。(2)出现中毒上岸时,连续使用“碧水安”解毒,“底加氧”环沟干撒。
2、氨氮、亚硝酸盐高
若环沟长期不清淤,清塘不彻底,氨氮、亚硝酸盐等毒素从底泥中释放,会导致河蟹上岸。
处理措施:使用“碧水安”外泼,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的毒性,配合“底加氧”改底,解底毒、增底氧,降低毒素影响。
3、放苗应激大
(1)蟹苗经过长途运输,放苗后会出现上岸。(2)天气温度温差大,急剧降温和升温,河蟹应激大,会出现上岸。
处理措施:放苗前使用“激活”+“LY-生命素”泡苗;剧烈变温天气,外泼“激活”,降低蟹苗应激反应。
4、细菌感染(烂鳃、黑鳃)
蟹苗在苗塘养殖时,由于密度大、底部环境差、越冬期间管理松懈,易出现烂鳃、黑鳃、磨爪等细菌感染的情况,被感染的河蟹在放苗后容易上岸。
处理措施:加强管理,使用“底居安”改底,“优肽”外泼,减少细菌感染。
5、缺氧
(1)前期环沟水位浅,水体小,河蟹苗集中在环沟,部分区域密度高,天气变化时,容易局部缺氧,河蟹会上岸。(2)部分池塘投放大量螺蛳,晚上会增加耗氧,导致上岸严重。
处理措施:1、保持合理水位;2、合理投放螺蛳;3、使用“肥水肽”肥水,补充营养,促进藻类、水草产氧;4、螺蛳靠边的池塘,晚上在环沟干撒“底加氧”。
6、缺料
河蟹摄食增加,但投喂量不足,水质变浑,河蟹活动量增加,出现上岸。
处理措施:(1)增加投喂量;(2)吃料不好的池塘,使用“冰鲜宝”拌冰鲜鱼投喂诱食。
7、加水刺激
加水时,水流刺激,引起河蟹聚集,在进水口附近会有河蟹上岸。
处理措施:“碧水安”+“激活”外泼,稳定水质抗应激。
8、“老头蟹”
河蟹苗没有严格挑选,有部分“老头蟹”,出现“老头蟹”上岸。
处理措施:拣出“老头蟹”即可。

河蟹腹水病的处理方法



基本情况:
安徽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马老板十亩蟹塘,每天出现十到二十左右死蟹,病蟹行动迟缓,打开背甲,甲壳内积水,肝脏严重病变呈淡黄色或灰白色,折断步足有大量积水流出,肠道内没食物。经养殖户介绍水草上和水边死亡蟹较多。水质指标正常,水体较浑浊,枝角类浮游动物较多。
原因分析:
水体长期浑浊,池塘含氧量偏低,螃蟹体质偏差。加上不注重消毒,导致细菌感染为典型的腹水病。
解决方案:
第一天泼洒阿维菌素;
第二天全池泼洒解毒百分百5亩每桶;
第三天全池泼洒肝复苏2.5亩每瓶;
第四天全池泼洒五加碘。
结果追踪:
一周后塘口实地观察,水质清爽,水色嫩绿色,螃蟹伤亡量减少到四五只左右。
【腹水病的发生】
病因:
腹水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拟态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等感染引起的危害很大的疾病,病蟹的背甲里有大量腹水。
特点:
全国各养蟹地区均有发生,1龄幼蟹至成蟹均受害,在长江流域于5—11月均有发生,以7—9月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严重的池塘甚至绝产。池中不种水草或水草很少,水质恶化的池塘发病尤为严重。
症状:
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时病蟹行动迟缓,多数爬至岸边或水草上,不吃食,轻压腹部,病蟹口吐黄水;打开背甲时有大量腹水,肝脏发生严重病变,坏死、萎缩,呈淡黄色或灰白色;鳃丝缺损,呈灰褐色或黑色;折断步足时有大量水流出;肠内没有食物,有大量淡黄色黏液。

近期河蟹反复爬边、上岸的五大原因及处理建议



20xx初春阴雨天气居多,气温偏低、放苗时间普遍较晚,池塘也出现了一系列异于往常的新情况,如:青苔、地皮暴发严重;河蟹放苗后反复爬边、上岸等不良现象。笔者特别针对近期河蟹反复爬边、上岸的常见五大原因进行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药残
药残(烧杯中蓝色部分所示)
1、特点
①反复上岸、爬边;②部分河蟹存在肝胰脏颜色暗淡、发白现象;③河蟹有掉爪(爪子一碰即掉)迹象;④严重的河蟹有伤亡现象。
2、原因
解毒不彻底,尤其是一些农药(菊酯类、有机磷类)药残降解不彻底,特别是早期见光度不足,气温低,药残降解速度更慢,药残期会更长。
3、处理建议
①农药(如:聚酯类、有机磷类)药残,建议使用强氧化剂、碱性物质进行多次降解——如:高铁酸盐、碱性增氧剂等。
②石灰、茶籽饼、茶皂素、重金属类(硫酸铜、硫酸锌等)、藻类毒素、杀虫药(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的药残,建议使用有机酸类进行降解。
③漂白粉、二氧化氯、碘制剂等卤素残留,建议使用硫代硫酸钠进行降解。
④体内药残,建议使用免疫蛋白、免疫多糖、维生素类物质进行降解。
河蟹自身体质差,抗应激能力弱
1、特点
①河蟹部分有黑鳃迹象;②个别河蟹甲壳有发黄现象;③打洞蟹甚至懒蟹在温度回升后,上岸、爬边也会增多;④天气突变,爬边、上岸现象增多。
2、处理建议
①有黑鳃现象的,要及时消毒,使用生物制剂或者碘制剂(季铵盐碘),视严重程度连用1~2次。
②体质偏差或者有黄壳现象的,一方面要强化营养的补充,饵料选择要营养全面、易消化(高蛋白配合饲料最佳)、投饵量要充足。同时加强内服保健(助消化、提升免疫力、平衡蜕壳为主),蜕壳前后还要注意加强钙质的补充。另一方面注重肥水培藻,补充矿物肥、碳肥及有益藻类(如:底栖硅藻、小球藻等)增加水体营养,稳定水质,达到菌、藻平衡。
③天气突变、温差变化较大时,注意抗应激。
底热、返底
1、特点
①早晚温差变化较大时,爬边、上岸现象增多;②早上一般都会伴有水浑现象;③温度升高,返底加剧,药残凸显,也会加剧爬边、上岸现象。
2、原因
底热、返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温度升高或者早晚温差变化大时,底部没有降解掉的药物残留就会凸显出来,河蟹也会出现爬边、上岸现象;另一方面长时间底热、返底也会诱发缺氧,导致河蟹爬边、上岸。
3、处理建议
①早晚温差变化较大或者天气突变时使用硫代硫酸钠降底热,防返底、水浑。②注重碳肥的补充,增加水体稳定性。③老塘底或者底部有机质过多的,多使用强氧化增氧底改(如高铁酸盐、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等),改善底部环境,分解底部有机质,抑制厌氧菌持续发酵。
肥水不当导致的水体“三高”
1、特点
①pH偏高时越是晴好天气,夜里(尤其是上半夜)爬边、上岸现象越明显,河蟹伴有撑爪现象。
②亚硝酸盐偏高时越是阴雨天气,河蟹晚上(尤其是下半夜)爬边、上岸现象越明显。
③氨氮、亚硝酸盐持续偏高,河蟹均会表现出一定的中毒反应,如上岸不下水、摄食减少、无力,严重的还会环爪等不良现象。
2、处理建议
①水体pH偏高的,要根据诱发原因酌情处理。水清、水草长势过旺的,减少氮肥的使用,多使用碳肥调节水草长势,同时注重培养有益藻类,增加水体生物多样性,稳定pH。青苔过多的及时杀灭青苔。小型藻类或者鞭毛藻类过多引发的水体pH偏高,可使用二氧化氯或者青苔药杀灭部分藻类,然后再定向补藻、补菌(多以乳酸菌、EM菌为主),稳定水质。
②氨氮过高的,先使用有机酸解毒,然后再补充有益藻类及菌种。特别注意:由于肥水不当导致的氨氮偏高,处理时切勿再盲目下肥,重点是补充藻类及菌类,以利用水体多余的肥料,降低氨氮含量。
③亚硝酸盐偏高的,可选用快速降解亚硝酸盐的产品(多以木质素、氧化硅、硝化细菌等为主),同时配合使用氧化增氧底改,提升底部溶氧,加快降解速度。
投饵量不足
1、特点
①晚上爬边现象多,上岸很少,河蟹活力尚可。
②先是小规格河蟹爬边为主,然后是大规格河蟹。
③多数伴有水浑现象。
2、处理建议
根据天气变化,酌情增加投喂量。正常因为投饵量不足所致的河蟹爬边、活动量增加,在增加投饵量后,爬边现象会有明显改善,水浑现象也会显著缓解。同时可配合外泼或者拌服电解多维,补充营养,调节代谢。
希望通过上述几点总结,能为大家针对性处理近期河蟹爬边、上岸提供一些指导帮助。也希望各位养殖朋友在池塘管理过程中既能放眼全局,又能在细微处着手,为河蟹养殖的每个关键环节都打好坚实的基础。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3575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