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五个发病原因


河蟹生病的原因很多,目前已知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养殖水域缺氧。一般要求水中溶氧5毫克/升左右,如果低于2毫克/升,河蟹就会发生死亡。造成缺氧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水中较多的烂草、残饵、排泄物分解发酵,消耗大量氧气造成缺氧;有的是水中浮游生物太多,消耗溶解氧过多,引起缺氧;也有的是鱼蟹密度过大,增氧不够引起缺氧等等。
(2)农业和工业“三废”污染。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即使是微量也能使河蟹中毒。据测定,95%晶体敌百虫和50%马拉松乳剂对河蟹48小时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5毫克/升和0。62毫克/升。农村中许多养蟹池沟四周均是农田,田水常会流入池中,在生产期间,有的养蟹户在排换水时,常因不了解周围水源情况将含有农药的田间水排入池中,造成河蟹中毒而死。
(3)病菌感染。河蟹在养殖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以及身体受伤等原因,常会被菌感染而致病。
(4)密度过大,大小不一,饵料缺乏,造成相互残杀,弱肉强食,有的致死,有的伤残后抗病力减弱,往往得传染性疾病。
(5)温度骤高骤低,投饵不按时,使河蟹食欲不振,体质消瘦,抗病力差而生病。

相关知识

河蟹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的防治技术



疾病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养殖过程中采取长期的预防措施才能控制疾病的发生和蔓延。为此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科学的饲养管理
科学的饲养管理可以增强蟹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是预防疾病的一项主要措施。
1、饲料投喂
饲料是养殖业的基础,科学合理的使用饲料,不仅能满足蟹不同阶段生长发育的需要,还能提高蟹的防病抗病能力。养蟹常用的饵料种类有配合饵料、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蟹喜食的植物性饲料有豆饼、浸泡的大豆、花生饼、玉米、小麦、麸皮、南瓜、山芋、各种水草、草叶等。喜食的动物性饲料有小杂鱼虾等、螺蚌肉和动物内脏等。配合饲料应根据河蟹的生长发育的需要,要求营养全面、成本低、饵料系数低、使用方便、诱食性、不污染水质。
2、投喂饲料要根据四看、四定的原则
四定——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四看——看天气,看季节,看水质,看河蟹摄食情况。
3、投喂方法:
投喂在浅水或岸边。
成蟹饲料一般不用加工,但是黄豆和玉米要煮熟。
“两头精,中间青”刚放苗要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植物性饲料为辅。中期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为辅,后期多投动物性饲料。
疾病爆发的季节一般投饲平时的80%左右。
二、日常管理
1、六查六勤
此外,不要过多的干扰蟹的摄食、蜕壳过程以提高蟹的成活率。做好管理记录。
2、水质底质调控
水质好坏直接决定蟹是否能够健康快速生长和正常繁殖,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适时调节水质,保持良好的水环境,要定期使用一些底质水质改良剂,以减少河蟹疾病的发生。
整个养殖期间水质底质改良应采用四条措施
(1)解毒:解除藻毒素和氨氮、亚盐毒性用绿水解毒安;雨季预防农药残留用氨基酸解霸;使用硫酸铜等重金属解毒用鱼虾解毒安;抗生素和养护肝脏用低聚糖863。
(2)调水
换水:养殖前期,五至七天注水一次,十至十五天换水一次;高温季节每天注水六至九厘米,三至五天换水一次。
水位:水位与水质的控制有一定的关系,按照养殖生产经验掌握:春浅、夏满、秋勤、冬深有利于蟹的生长发育。
管理水草:防伊乐草出水面灼伤死亡,在6月前割完水草用富草素,同时多改底防止草根腐烂。
调水色:使用利生素、强效EM、速调107、光合细菌等保持蟹池的水质清爽及改良不良水质。如果底热或池底缺乏菌相水浑可用絮凝或吸附类产品处理后,肥水精华素加利生素肥草。如果野杂鱼过多水浑可放鳜鱼,河蟹摄食活动活跃导致的水浑和雨后水浑可以不用刻意处理。
调优水化学指标:水草过盛导致的pH过高可拉水沟、平时多使用强效EM。氨氮、亚盐高,首先控制pH不要过高降低氨氮的毒性,多使用光合细菌和乳酸菌可有效降低氨氮。配合氧化型底改和注意底部增氧,硝诺按说明使用可以降低亚盐,降亚盐不可追求过快。
(3)改底:化学改底和生物改底交替进行,根据池塘情况选择改底产品。
生物性底改:底巧、底改、生物底爽。
氧化性底改:底速安。
增氧性底改:底生氧。
消毒性底改:爽底安。
(4)消毒:水体和底部消毒
生物消毒:菌克27、强力噬菌王。
化学消毒:特立灭。
底部消毒:爽底安。
三、内服保健方案
宝来利来一直在疾病防控上坚持的内服的理念:营养+促消化吸收+免疫增强剂
营养类:速调速补、电解活性多维、宝来多维
促消化吸收类:产酶益生素、生命激活酶
增强免疫类:激安C、低聚糖863、免疫多糖518等。
河蟹脱壳期间注意钙的补充:离子钙、钙加加、生物活性钙补。
四、疾病防治方案:
(1)增加免疫能力。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制剂制成药饵投喂,如:大蒜素、保肝灵、菌毒双克等。
(2)杜绝病原体。定期泼洒杀虫、灭菌药物。高温季节,每20天左右进行一次,先杀虫、后灭菌消毒,破坏病原体的生存环境。主要使用药物为硫酸锌、特立灭、菌克27等。同时定期对养蟹工具进行消毒,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3)对症下药。发现病死蟹要认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另外要注意蜕壳期间的用药安全。
(4)加强巡塘通过巡塘及时发现意外情况。如发现病死蟹、青苔等要立即捞取,对病死蟹要作深埋;在降水较多时,防止池埂的渗、塌及河蟹逃跑;同时防止青蛙、水蛇、老鼠等敌害的入侵。

河蟹脱壳不遂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脱壳不遂:又称顶壳拉脚带帽,是影响螃蟹每年成活率的罪魁祸首之一,由于影响因素较多,所以出现脱壳不遂时,一定要找明原因,不要随意下药,因为此时螃蟹正处于大量脱壳,诊断不准确乱用药,往往会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
流行情况:脱壳不遂往往伴随着养殖全程,流行于螃蟹的一壳、二壳的时候。
发病原因:一是水体环境恶劣。水草覆盖面小,水中有机质过多造成水质恶化,溶解氧含量偏低。二是气候突变。由于早春气候不稳定,对于螃蟹的应激致使螃蟹体质严重下降,导致脱壳困难。三是营养元素缺乏。保水性差的塘口,钙、磷、铁、锌、硒等营养元素严重缺乏;饲料中没有补充矿物质元素、复合维生素和蜕壳素,都会使河蟹因营养不良而造成脱壳障碍。四是病敌害侵袭。带病带伤的河蟹极易发生脱壳不遂。五:池塘毒素较重,每年大面积清塘药物的使用,导致池塘池塘底泥毒素较重,养殖密集区外水源的毒素.
图片一:顶壳
图片二:脱壳不遂(带帽)
症状:河蟹脱壳不遂症发生较为严重,有的病蟹有“抬壳”现象,甲壳与腹部交界处有裂缝,但不能脱壳,或者壳脱下后不久就死亡;有的无“抬壳”现象,揭开甲壳可见新壳皮已形成,但附在外壳上,多因不能脱壳而致死。
防治方法:1.一壳前期一定注重解毒(解毒灵),保证池水的肥活爽,只有水质好,才能保证有充足的溶氧,才能保证脱壳顺利。2.内服营养套餐60斤每袋。保证螃蟹自身体质。3.发现脱壳后三天开用应激硬壳灵+黄金多糖一组3亩,一星期后再使用一次。

泥鳅养殖过程中五种常见病防治方法



泥鳅肉味细嫩鲜美,营养丰富,有“水中人参”之称。具有较高的食疗药用价值。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提高,泥鳅身价倍增。因此,养殖泥鳅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随着泥鳅养殖规模的扩大,其病害亦随之多发。本人根据多年的水产养殖经验,介绍几种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供养殖户参考。

1.寄生虫病

主要症状:鱼苗阶段常见车轮虫、三代虫等寄生鱼体。被侵袭的鳅苗常常浮于水面,急躁不安或在水面打转。常流行于5—8月份。

防治方法:(1)每立方水体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全池泼洒。(2)每立方水体用晶体敌百虫0.7克全池泼洒。

2.气泡病

主要症状:泥鳅吞吸气泡,浮于水面不能下潜,肚皮鼓起似气泡。鱼苗阶段由于水中氧气或其他含量过多引发此病。

防治方法:(1)发病时,立即加入新水或泥浆水治疗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每亩4—6公斤。(2)发病后适当提高水体PH值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3.赤鳍病

主要症状:病鳅时常平游,浮于水面,动作呆滞、缓慢、反应迟钝。鳍及腹部皮肤、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烂掉。常继发感染水霉病。对泥鳅危害极大,死亡率高达80%以上。此病由于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鳅体,或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细菌侵入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每立方水体溶解20克磺胺嘧啶,药浴15—20分钟,也可用0.04%(药物占鱼体体重的比例)的磺胺嘧啶拌入饵料连喂3天,疗效比较显著。

4.打印病

主要症状:患打印病的泥鳅身体浮肿,一般呈椭圆、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故名打印病。7—9月份为流行季节。

防治方法:(1)用浓度为1克每立方米的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2)每立方米用2—4克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连用3天。

5.敌害生物

主要有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

防治方法:(1)清除池边杂草,保持养殖环境卫生,严防蛙类浸入,发现蛙类应及时捕捉,蛙卵要及时捞除。(2)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等进池塘危害鳅苗或成鳅。(3)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应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每立方水体5克的浓度全池泼洒杀灭。



甲鱼养殖常见病肺炎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



鳖肺炎病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疾病,其蔓延速度快,发病后迅速出现大量死亡,但其外观症状不明显,发病前征兆不易观察,所以往往给养殖户造成大量损失。在江浙一带,养殖户通常称此病为“肺气肿”或“肺结节”病,顾名思义,此病是由肺部器官发生病变引起的疾病。
病原:肺炎杆菌和气单孢菌。在病鳖肺部提取优势菌,药敏试验后,利福平、头孢拉定、罗红霉素等几种抗菌药物对其最为敏感。
发病症状:肺炎病鳖四肢无力,反应呆滞,在水面上或池底缓慢游动,用手可轻易捕获。肺炎病鳖的皮肤外观无任何异常病灶,个别病鳖在挤压之后,其口腔或鼻腔有少量的出血。解剖后可见病鳖肺部肿大、充血,肺腔内有大量白色结节状物质,镜检肺部结节状物质,呈豆腐渣粒状。病鳖肝脏充血肿大、肾脏呈淡黄色、脾脏肿大。多数病鳖肠道无异常现象,个别鳖肠道内还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由此可判断病鳖是突然死亡的。
流行情况:较常见于浙江一带全封闭式养鳖模式,另外全生态和塑料大棚养鳖模式也时有发生。发病鳖规格通常小于200克,50克以下的鳖最易发生此病。生态养殖模式,肺炎病高发季节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全封闭式养鳖模式在其它时间也时有发生。肺炎病一旦发病后,病情蔓延速度很快,呈急性死亡。此病发病初期,鳖能正常吃料,平时较难察觉。
预防措施:
①温室养鳖模式,注意室温的控制,室温过高易引起该病的发生;
②合理增氧,经常给温室通风,保持温室内良好的空气质量,尽量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差变化;
③保持良好的水质;
④及时清除走道或池壁霉变的饲料,养殖场要做好环境卫生;
⑤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预防,如金银花、夏桑菊或板蓝根冲剂。
参考治疗方案:
发病后全温室的池子泼洒二氧化氯3mg/L,每天泼洒一次,连用2-3天;同时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常规抗菌类药物、电解多维3克、维生素C3克以及板蓝根冲剂(或鱼腥草、金银花冲剂),连用5-6天。

河蟹养殖过程中“懒蟹”的产生原因与防治技术



在河蟹养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生长不平衡的现象,个体小的河蟹往往栖居在远离水面的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和觅食,故称为“懒蟹”,懒蟹个体不易长大,严重影响河蟹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懒蟹”的产生是多方面,大致有以下几个因素:
1、养殖池水体溶氧太低,河蟹大部分上岸栖息,时间一长,使能适应在岸上洞穴里生活。
2、水位变化大,如果养殖池水位忽高忽低,河蟹的洞穴也随之变动,当水位下降时,河蟹就在陆上穴居,不再下水觅食。
3、投饵不均匀,有的河蟹吃不到饵料,就会取食洞穴中的有机质来维持生命,久而久之,习惯洞穴生活。
4、池中缺少漂浮物(水草等),使河蟹适应在岸上打洞穴居。
根据“懒蟹”产生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一是增加水中溶氧,做到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新鲜,并及时清除残饵。
二是控制水位,不同季节养殖池的水位有所不同,但在同一季节内,水位要保持相应对稳定。不宜忽高忽低。
三是投饵要做到定时、定点、定量,布点要均匀。
四是在河蟹养殖过程中,池塘要有一定的水草量,水草覆盖面在60%以上,。而水草少了光照直射池底水温高对河蟹早熟有直接关系,如果池塘欠水草可采取水花生补救,水草能防止水温升高起到降温闭暑,控制其早熟作用。

河蟹养殖管理过程中的五大明显误区



误区一:水体透明度越大越好
解释:一般池塘的透明度在20-1000px为宜,超过1000px就要适当施肥,低于500px水质过肥,要适当控制。
误区二:增氧机只在缺氧时开或只在晚上开
解释:增氧机除了增氧外还有搅水和曝气的作用。
误区三:苗种投放密度越大越好
解释:池塘水体容量有一定的范围,超出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增加养殖的风险和成本。
误区四:消毒越勤越好
解释:定期消毒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但频繁消毒就会造成池塘的微生态环境失衡,导致水体环境恶化。消毒过后补充诺碧清生物净水剂等有益微生物,可以使水体微生态环境得到修复。
误区五:饲料蛋白含量越高越好
解释:河蟹对饵料蛋白的需求有一定的标准,过高的蛋白含量河蟹代谢不了,便会向水体中排泄更多的有机废物,既增加了养殖成本,又造成了对水环境的破坏。

入秋后河蟹池塘发病原因及处理方案



经过一段高温期后,螃蟹整体吃食不好导致体质普遍较差,很多地区已陆陆续续开始发病,出现死亡较多的情况。根据以往经验,每年立秋后,兴化地区养殖的螃蟹开始出现问题,特别是在经过一场大雨后,池塘很容易发生返底,水变,倒藻,蓝藻暴发等问题,诱发螃蟹各种疾病。根据多年的跑塘实践经验,结合流行病学发病规律,每年立秋后的一段时间是螃蟹发病高峰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入秋后螃蟹易发病呢?该如何处理才能尽量降低损失,下面跟大家分析一下。
一、发病的原因
1、大暑季节,持续高温期,螃蟹一直吃食不好,入秋后螃蟹体质差,是导致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2、池塘缺氧,螃蟹四壳后规格又大了许多,消耗池塘氧气也随之增加;外加高温多雨气候带来的水草腐烂,水体发红等消耗大量的氧气,释放毒素,导致池塘处于缺氧状态。
3、投喂量大,污染加重,底质差,池塘底部土壤酸化,还原化,有机化,毒性化越来越严重,底泥在缺氧的情况下滋生大量的病原菌,寄生虫等,很容易入侵到螃蟹体内。
4、入秋后温度下降,白斑病毒的致病性增加,其最适水温为22-28℃,进入活跃期,导致螃蟹病毒病高发。
5、高温期螃蟹体质差,若使用刺激性药物,容易诱发各种疾病。
二、螃蟹死亡情况分析
1、肠炎、黑鳃
发病死亡量不大,但死亡持续时间长,多数发病池塘环境较差,无草或烂草严重,底质发黑发臭;投喂冰鲜鱼的池塘不注重防肠炎,所以发病较多。
处理方案:加强“底居安”改底,内服“氟多力+LY生命素+营养快线”一个疗程(5天),外泼“优肽”控制池塘细菌繁殖速度。
2、“抖抖病”
螃蟹“抖抖病”发病时,整体活力差,部分螃蟹爪子环在一起;也有部分表现为爪子时不时的抽搐,抖动,爪尖发红;人为刺激(敲击桌面)有较为明显的抽搐症状;进行肝脏解剖未见明显病灶,颜色正常。
据调查研究“抖抖病”是由螺原体感染导致发病,传染速度快。一般大规格螃蟹发病率高,青虾养殖多的塘口发病率也高。诱发因素有缺氧、药物刺激、塘口间的相互传染(进水,飞鸟)等,其中缺氧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处理方案:加强“底居安”改底频率,多增氧,保持良好的池塘溶氧和环境,外泼“银翘板蓝根散”+“营养块钱”,提高抗病能力,减轻抖抖病症状;内服“氟多力+LY-生命素”一个疗程(5天)。
3、白斑病毒病
之前(5-7月)发生过白斑病毒病的塘口,入秋后还会有一个发病高峰期,主要表现为螃蟹活力差;并伴随有肠炎发生,混养的龙虾也会出现死亡。
处理方案加强“底居安”改底频率,多增氧,配合使用“优肽”消毒,内服“银翘板蓝根散+LY-生命素+氟多力”一个疗程(5天),控制死亡量。
4、纤毛虫病
多发生在池塘底质较差的塘口,主要表现为螃蟹身体挂脏,发粘,体弱无力。造成螃蟹蜕壳困难,吃食不好,一般不会造成大量死亡,但卖相差,无法正常销售,螃蟹也很难长时间存塘。
处理方案:“底居安”,“底虫净”交替使用,提前预防纤毛虫病的发生。情况严重时可适当外泼“纤虫易克”,进行灭杀。

冬季养殖河蟹常见的三个死亡原因



冬季是河蟹极易死亡的时候。有的河蟹养殖户不注意加强管理,造成河蟹大批死亡。因此,预防冬季河蟹死亡,是提高河蟹成活率的关键之一。具体的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然死亡俗话说:“西风起,蟹脚痒”。每年9~11月,都有一批生长了2年的河蟹由“黄蟹”脱壳成为“绿蟹”,性腺成熟,进入其生命的最后阶段。凡是脚痒要逃跑的,因已经成熟,体内渗透压升高,不能适应淡水低渗透压环境,大部分会自然死亡。对这些河蟹应趁其活时及时捕抓出售。
二、感冒死亡冬季白天黑夜温度变化大,水温差别也大,有时达10℃,河蟹很不适应,容易感冒,导致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而死亡。预防办法是:平时要注意调节水位,控制水温剧变,注入新水时温差不要大于3℃,水面要种些水葫芦、水花生等覆盖植物。但不要大于水面的1/2。天气变化时,要加深水位。
三、消化不良死亡因气压、水温变化,河蟹的食欲改变,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而死亡,这就是平时所说的“胀死”,严重时会全部死亡。防治办法:
1.改变水质、定期用石灰水消毒。2.在食物中定时加抗菌素和生长素。
3.不喂或少喂植物性饵料。
4.投食要定时定量,水温下降时要适当减少其投饵量。
注意:无论是什么种类的河蟹,吃死蟹都是非常危险的,不仅是因为蟹本身营养丰富,死后易腐烂,而且河蟹体内含有一种叫组氧酸的物质,垂死或已死时,蟹体内的组氧酸会分解产生组胺。组胺为一种有毒的物质,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蟹体积累的组胺越来越多,毒素越来越多,即使蟹煮熟了,这种毒素也不易被破坏。因此,千万不要吃死蟹。

泥鳅暂养最常见的五种模式介绍



泥鳅起捕后,无论是销售或食用,都必须经过几天时间的清水暂养,方能运输出售或食用。暂养的作用,一是使泥鳅体内的污物和肠中的粪便排除,降低运输途中的耗氧量,提高运输成活率;二是去掉泥鳅肉中的泥鳅味,改善口味,提高食用价值;三是将零星捕捉的泥鳅集中起来,便于批量运输销售。泥鳅暂养的方法有许多种,现在介绍以下几种。

①水泥池暂养:水泥池暂养适用于较大规模的出口中转基地或需暂养较长时间的场合。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的场所建池,并配备增氧、进水、排污等设施。水泥池的大小一般为8米×4米×0.8米,蓄水量为20~25立方米。一般每平方米卖弄技可暂养泥鳅5~7千克,有流水、有增氧设施,暂养时间较短的,每平方米面积可放40~50千克。若为水槽型水泥池,每平方米可放100千克。

泥鳅进入水泥池暂养前,最好先在木桶中暂养1~2天,待粪便或污泥清除后在移至水泥池中。在水泥池中暂养时,对刚起捕或刚入池的泥鳅,应隔7小时换水1次,待其粪便和污泥排除干净后转入正常管理。夏季暂养每天换水不能少于两次,春、秋季暂养每天换水一次,冬季暂养隔天换水一次。

在泥鳅暂养期间,投喂生大豆和辣椒可提高泥鳅暂养的成活率。按每30千克泥鳅每天投喂0.2千克生大豆即可。此外,辣椒有刺激泥鳅兴奋的作用,每30千克泥鳅每天投喂辣椒0.1千克即可。

水泥池暂养适用于暂养时间长、数量多的场合,具有成活率高(95%)左右、规模效益好等优点。但这种方法要求较高,暂养期间不能发生断水、缺氧泛池等现象,必须有严格的甘为责任这制度。

②网箱暂养:网箱暂养泥鳅被许多地方普遍采用。暂养泥鳅的网箱规格一般为2米×1米×1.5米。网眼大小视暂养泥鳅的规格而定,暂养校规格泥鳅可用11~2目的聚乙烯网布。网箱宜选择水面开阔、水质来那个号的池塘或河道。暂养的密度视水温高低和网箱大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暂养30千克左右较适宜。网箱暂养泥鳅要加强日常管理,防止逃逸和发生病害,平时要勤检查、勤刷网箱、勤捞残渣和死鳅等,一般暂养成活率可达90%以上。

③木桶暂养:各类容积较大的木桶均可用于泥鳅暂养。一般用72升容积的木桶可暂养10千克。暂养开始时每天换水4~5次,第三天以后可每天换水2~3次。每天换水量控制在三分之一左右。

④鱼篓暂养:鱼篓的规格一般为口径24厘米、底径65厘米,竹制。篓内铺放聚乙烯网布,篓口要加盖(盖上不铺聚乙烯网布等,防止泥鳅呼吸困难),防止泥鳅逃逸。将泥鳅放入竹篓后置于水中,竹篓应有三分之一部分露出水面,以利于泥鳅呼吸。若将鱼篓置于静水中,一篓可暂养7~8千克;置于微流水中,一篓可暂养15~20千克。置于流水状态中暂养时,应避免水流过急,否则泥鳅易患细菌性疾病。

⑤布斗暂养:布斗一般规格为口径24厘米、底径65厘米、长24厘米,装有泥鳅的布斗置于水域中时应有约三分之一部分露出水面。布斗暂养泥鳅须选择在水质清新的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一般置于流水水域中,每斗可暂养15~20千克,置于静水水域中,每斗可暂养7~8千克。

长期蓄养:我国大部分地区水产品都有一定的季节差、地区差,所以人们往往将秋季捕获的泥鳅蓄养至泥鳅价格较高的冬季出售。蓄养的方式方法和暂养基本相同。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蓄养一般是采取低温蓄养,水温要保持在5~10℃。若水温低于5℃时,泥鳅就会被冻死;水温高于10℃时,泥鳅会浮出水面呼吸,此时应采取措施降温、增氧。蓄养于室外的,要注意控温,如在水槽等容器上加盖,防止夜间水温突变。蓄养的泥鳅在蓄养前要促使泥鳅肠内粪便排出,并用食盐容易浸浴鳅体消毒,以提高蓄养成活率。

黄沙鳖养殖过程中的的常见敌害



1.敌害的种类及其为害
黄沙鳖的敌害很多,其中老鼠是其最大的敌害,从鳖卵到成鳖都会受到老鼠的袭击。其次是蛇,它吞食鳖卵或者窜入孵化床甚至幼鳖池吞食幼鳖,在幼鳖池中水蛇的为害尤为严重。大型的青蛙与蟾蜍的为害也较大,它们主要是侵袭鳖甲柔软、活动力弱的幼鳖。蚂蚁虽小,但对鳖的为害却很大,它们经常集结在产卵场或孵化床里侵袭鳖的胚胎和刚出壳的幼鳖。螃蟹在鳖的产卵场掘穴取卵食,有时也为害幼鳖。其他敌害还有捕食幼鳖的鹰、鸢等鸟类。
2.敌害的防御方法
(1)防止敌害侵袭
①修好养鳖池四周的围墙,堵塞鳖池四周的裂缝、石穴,使敌害无法进入池内并且无藏身之处。最好在池面装置金属网,防止鸟类和兽类的为害;在孵化室周围建造防蚁沟,沟深、宽各为10厘米,在沟内注水,防止蚂蚁进入室内。
②堵绝鼠、蛇通道,堵塞蚁穴,断绝它们进入鳖孵化室和养殖区的途径。
③采取驱逐措施,将侵害鳖的鸟类和兽类驱赶出养殖区,不让鸭、猫进入。
④水面养殖一些水葫芦、水浮莲等漂浮植物,给鳖设置隐蔽场所,使飞鸟等敌害不易发现鳖。
⑤将幼鳖饵料台和晒背台设置在池中,以免老鼠侵袭。
(2)捕杀敌害
①灭鼠。常用的方法有毒杀或用胶粘剂粘捕。毒杀可用敌鼠钠盐、灭鼠灵等药物拌在剁碎的鲜肉内,在鼠洞口或者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诱杀;粘捕是将胶粘剂(或用菜油与松香按1∶7的比例配制)按环状涂在20~25平方厘米的薄木板或硬纸板上,中心留5厘米的空间放诱饵,将此板放在老鼠出没处以粘住老鼠。
②捕捉黄鼠狼等兽类。用小鸡、活鳖作为诱饵,在鳖池四周安上夹子诱捕黄鼠狼;亦可用诱捕方式捕捉其他为害鳖的兽类。
③灭蚁。池边喷洒低浓度的敌百虫等,以杀死蚂蚁。
④灭蚊。消灭蚊子的孳生场所,喷洒灭蚊药,实行鱼鳖混养,让鱼吃掉蚊子的幼虫,把蚊子消灭在其生长的早期阶段。
⑤清除鳖池的凶猛鱼类。采用药物毒杀或人工捕捉鳖池周围及池中的蛇、蛙、蟹等。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064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